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5篇】5-14-77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www.kaoyantv.com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篇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融入;法制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以及个人的安危。尤其是现在农村有相当部分孩子家长外出务工,丢下孩子让年迈的爷爷奶奶作监护人,而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看管孙子,孙子就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走入歧途等等。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的学科教学中:

1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看着大家心悦诚服的笑脸,我又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四种品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的远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战胜自身的懒惰享受之心,抗拒身边的种种诱惑,忠实于自己的追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成就辉煌的人生!”

“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最为重要。

2作文教学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回眸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利用媒体《天网》《大家看法》等栏目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在课文教学中插入“法”

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著《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社7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篇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若能把握好拓展这一环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很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进行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 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来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句式来发言。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买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调”等等的好处来。这样学生对夏天的认识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发生在“我”和老师之间的七件事后请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师生关系也来谈一谈自身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样就从课文中的师生情走出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情,从而实现了拓展。再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例,执教者就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拓展:“同学们,我们除了通过看云来认识天气之外,在自然界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认识天气呢?”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然界中积极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

《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如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见的不是穷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真正发了财的于勒叔叔,那结局又该是怎么样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或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经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两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也可以就陈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这一点来进行辩论。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就向学生提问:“用‘变色龙’为题,好在哪里?”

学生很快答出,教师再问:

“如果改用人名来作题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合适呢?”

学生纷纷回答:“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小说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得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

这样的字词教学,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篇三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新宁广场,2000年10月落成,2001年5月对外开放,是青海省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馆藏文物有中国古代的石器、骨器、陶器、铜器,藏传佛教艺术品及少数民族文物等,反映了青海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

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约25公里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创建。因先有塔,后建成寺,故名“塔尔寺”。后经历代扩建修缮形成当今规模。该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因此为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在我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名。寺院主要建筑有大、小金瓦寺,大经堂,如意宝塔等。寺内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学术专著。壁画、堆绣、酥油花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每年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四大法会,期间最隆重的佛事活动是“跳神”、“晒大佛”和大型酥油花展。从西宁火车站乘汽车20分钟即可到达。

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湟源西南40公里,属祁连山支脉,长90公里,海拔最高为4877米,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为海拔3520米,为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日月山山峦起伏,峰岭高耸,兀峰白雪皑皑。低处则红土覆盖,红岩垒垒,所以唐朝时叫赤岭。日月山闻名遐迩的原因有三:一是文成公主进藏成亲的美好动人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神话色彩;二是日月山是农业区和牧业区、季风和非季风、外流河湖区和内流河湖区的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的最西边缘,登山远眺,东西两侧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三是日月山历来是由内地去青海西部和的通道咽喉,唐时为唐蕃的分界岭,是唐蕃通道上的重要边防关隘和贸易集市,也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从西宁火车站乘汽车有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也可在湟源车站下火车,乘汽车前往。

昆仑山

耸立在格尔木市南面,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素有亚洲脊柱之称。昆仑山口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地质系古代强烈侵蚀的复杂变质岩所构成,间有第三纪沉积物构成的丘陵低山和丘垅。山坡谷地生长梅、虎爪耳草、等高原冻土荒漠野生植物。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距格尔木约160公里,在海拔4767米处立有昆仑山纪念石碑,是青海省通往的必经之地。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过了昆仑山口就进入了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透过火车车窗就能看到线路旁的山口石碑。

昆仑神泉位于青藏铁路纳赤台站,离格尔木90公里。纳赤台藏语意为“放佛像的地方”,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运送佛像的工匠走到这里时口渴难忍,发现神泉后,放下佛像,痛饮泉水,因此该地得名纳赤台。神泉与青藏铁路隔雪水河相望,被誉为“昆仑第一泉”,是昆仑山最大的不冻泉,终年不息。

玉虚峰和玉珠峰

位于昆仑山口东面。玉珠峰是昆仑山东段的最高峰,海拔6178米,位于山口东十多公里处。玉虚峰与玉珠峰遥遥相对,海拔5980米。两座山峰都终年积雪,银装素裹,是旅游者神往之地,也是初学登山者的理想训练基地。玉虚峰现已开辟为旅游区,青藏铁路在此建有玉珠峰车站。

三江源

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形划分为高山、丘陵、盆地三个阶梯,因黄河、长江、澜沧江在此发源而得名。源区最低海拔3335米,最高海拔6564米。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鄂凌湖、扎凌湖湿地被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处正式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物种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源区内有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美丽的少女”。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整个保护区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人类无法长期居住,因而保留了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植物种84种,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新生女娄菜、唐古拉翠雀、线叶柏蕾荠等。区内有青藏高原特有动物种1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金雕、黑颈鹤等。青藏铁路在此是“以桥代路”的方式通过该区,并为动物迁徙提供 m.kaoyantv.com 快回答…了通道。

藏羚羊属牛科、藏羚属,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新疆三省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达45-60公斤,形体灵巧,四肢强健。因其绒毛是制造利润巨大的“沙图什”(一种高档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所以屡遭盗猎者的疯狂捕杀。目前,我国政府采取了严厉的反盗猎措施,使得藏羚羊的生存数量逐步回升。

沱沱河

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姜古迪如冰川。万里长江就从这里被孕育出来。沱沱河全长370公里,海拔4600多米,河道宽阔,但因河水含盐碱而不能饮用。青藏铁路在此架设沱沱河大桥,是长江上第一铁路桥。在沱沱河火车站下车后步行10分钟可到河边。

五道梁

海拔4600米,被称为青藏线上的“鬼门关”。这里地势呈凹陷状,空气流通不畅,含氧量仅有平原含氧量的40%,加之高海拔,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从昆仑山口到此是藏羚羊最大的活动区域和迁徙通道,12月份,藏羚羊在此,5、6月迁移到可可西里产羔,8月份在从这里散布到整个高原上生活。

风火山口

离五道梁不远便是风火山口,海拔4905米,上铺上经幡和风马旗在大风中招展。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是整个青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鸟岛

鸟岛位于青海湖西北部,面积约0.8平方公里。气候温和,适宜鸟类繁衍生息,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聚此度夏,主要有斑头雁、天鹅、鱼鸥、鸬鹚等20余种,是我国鸟类的宝库,也是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在青藏铁路刚察站下车去鸟岛最近,每年5、6月份是观鸟的最佳季节。

青海湖

青海湖距西宁市100多公里。古称西海,北魏时更名为“青海”,藏语称“错温布”,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表示蓝色和青色的湖泊之意。湖面海拔3194米,面积为434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湖中有著名的鸟岛、海心山、沙岛等。坐火车在青藏铁路哈尔盖站、刚察站下车后乘汽车到达。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篇四

关键词:阅读课;有效;提问设计;策略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基础课程,阅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心灵,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转变,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学生在各种课堂情景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其中课堂的有效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强有力保障,也是目前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首先,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它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话可答、有话想说。如果提问只针对少数学生,那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状态;其次,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所提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再次,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所提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一定是有可探性、反思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它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挑战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思维。

所谓阅读课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遵循阅读课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提问中以尽量少的时间投入,取得可能多的效果。具体地说包括三种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考查来衡量;(2)有效益:教学效率=教学产生(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它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但由于教师缺乏对有效提问的本质理解,只是表面形式化的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没有真正做到有效提问。我们应该在提问设计上采用多种策略,有效提问,力求达到最佳效益。

一、针对阅读教材设计问题

教学思想是架设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思想,因而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的理解,即读懂教材在讲什么,有何教学要求,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一个决策者和创造者。设计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对有效教料信息与相关教材知识的摄取、分析、删选和整合的能力。如,教学《丑小鸭》时,如何让学生在这么长的文章中删选有效信息达到教学目标呢?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歧视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以上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把握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特点。这些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让学生从这么多的信息中选取有效信息,熟悉、了解、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整合能力。

二、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也应如此。每一堂阅读课都有教学目标,如果问点选择不准,没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和知识的关联点上设问,提问随心所欲,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到课文结尾,如果教师提问:“孔乙己死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切合课文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暗示孔乙己已死的描写,同时还可以从深层次上挖掘孔乙己的死因。如果问题设计成:“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着眼于孔乙己的死法,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就此展开讨论,那就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罢了,就《孔乙己》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孔乙己死的方式,而是他死的原因,不管怎样死,都改变不了封建的科举制度把孔乙己毒害至死这一性质,离开这一点去设置另外的问题,与教学目的相脱节,脱离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文章的这一难点,也是重点,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肯定不到位。科学地确定问题指向,也就是把握了整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显现。

三、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来进行,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脱离学生实际而设计问题,使学生无法参与,达不到教学目的,纯理论化或大而空,致使学生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参与课堂教学,影响实效。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若把问题设计成:(1)《羚羊木雕》一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2)“我”与父母的分歧点在哪里?(3)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4)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件事更妥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文章讲了送木雕要回木雕的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怎么来看待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文中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缺乏指向性,同时对该题的研究也无意义,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讨论此问题成了无用功,课堂内学生思绪茫然,学而无所得。其实,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很接近,不少学生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事,学生肯定有不少话要说,由于问题的设计出现了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所以问题的设计要针对课本重难点、困惑处及学生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问题

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合作、讨论、探究活动成为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些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课堂设问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媒体形式,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结果不同、答案不一的问题,使学生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催生“思维风暴”,迸发创新火花,这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如在教学《斑羚飞渡》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1)如何才能避免文中所写到的悲剧发生?(2)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该如何相处?(3)人怎样才能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学生一定会讨论得兴致勃勃,思绪万千,各种看法会随之而来,课堂气氛更显得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问题设计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显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

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各学年段对学生掌握问题的难易度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根据各年级学生的智力特征,设计问题尤为重要。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余地,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过于深奥,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兔和月亮》,只要设计问题:(1)白兔得月前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2)哪些句子体现出来?(3)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再深入一步,你是怎么得出寓意的?这样的问题既有内容学习,又有方法探究,从难易度上看亦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相符,如果再一味提问寓言的相关知识和对寓言的鉴赏,那么学生就很难下手,即使教师最后自己讲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也没多大价值,不如顺其自然,到级水到渠成,效果会更好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难易把握成为一堂课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变“学会”为“会学”的关键。

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初中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提问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一是为不同类学生设计不同问题,如在上完了课文《黄河颂》以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这样ABC三类问题。A类:目前黄河主要面临着哪些问题?B类:你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C类:请你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让学生自由选择,各有所获:选择A类的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选择B类的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选择C类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为学生设计阶梯状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教学《珍珠鸟》,理解文章的主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境界。”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读课文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2)鸟儿对我有什么反应?(3)我与鸟儿的相处得到了什么感受?前两问作铺垫,问题的设计有梯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设计的梯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完整构建,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七、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反思性问题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篇五

一、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倒叙和插叙增强记叙文情节的曲折性。“倒叙法”的妙处就好比电影中侦破案件一样,先是出现事件的结局,然后层层剥笋,揭示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因为“原因”往往是读者最感兴趣的,能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而案件又不是一下子就能侦破的,所以倒叙能凸显记叙文的故事性,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细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插叙法”的好处在于:暂时中断记叙线索,起到了缓冲情感的作用,而且对前文某一环节内容做补充说明,还可能对下文情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就采用了插叙的写法,在爸爸妈迫自己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却宕开一笔插叙体育课时万芳与我换裤子的小事,体现出我和万芳的友谊,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紧接着写送这个礼物的原因,如今父母让自己要回已送出去的礼物,我该怎么办?人物的情感转入另一种境界。这样,插叙既起到了抒感的调和剂作用,又为下文行文起到了铺垫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插叙时,插叙内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臃肿庞大,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范文,巧用记叙顺序能增强记叙文情节的曲折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二、叙事记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文章陡然一转,就会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白杨礼赞》中,用黄土高原的美景来衬托白杨树的挺拔傲立,在人们的赞叹――恹恹欲睡――惊奇的情绪变化中引出了白杨树,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第七段中又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白杨树“伟丈夫”的品格。通过这一“扬”一“抑”,巧妙地制造出文章的波澜,激发读者的审美效果。学生在写《这样做,挺美》的作文时,借鉴了《白杨礼赞》的写法,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巧设悬念,避免平铺直叙。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巧设悬念,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一解开,这样的写作方法可避免文章平铺直叙,造成引人入胜的效果。在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悬念的提出应该是推动情节的主要环节,不能与中心无关;悬念的设置要自然,新奇,又要达到生活的真实。恰当地使用悬念,可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悬念层叠。当深山月夜“我们”正焦急的时候,发现了小木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房门紧锁,可门上用碳字写着“请进”二字,让人感到好不神秘。这是谁的房子?这是第一个悬念。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时,老人说他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房子是叔叔盖的。”为什么要盖房子呢?全文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扑朔迷离。学习这篇课文悬念的设置后,我设计了《过独木桥》这道题目,让学生设想一下怎样渡过这独木桥,要求学生要设置障碍,给人物增添麻烦。学生设想了过桥时的外部环境,桥高、水急、路滑、风吹雨打。有的学生在此基础再为主人公增添麻烦:由于雨雾弥漫,无法见桥身,一步踏空,差点摔下桥去,多亏抱住独木,才免遭粉身碎骨之危,继续前行,一阵大风刮来,我一个趔趄,再次差点摔下桥去,只好将整个身子匍匐在桥上,冒着狂风暴雨向前爬行……学生的兴趣很高,设了许多悬念。通过《过独木桥》的情节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怎样设置悬念的技巧,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