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中考数学必须掌握的考试技巧精选6篇9-2-99

数学是一种思想,一种通过已知明白未知的思想。学习它需要明白万事万物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透过这种联系还有已知的有关的信息就可以得到我们未曾得知的信息。本页是www.kaoyantv.com编辑沉默给大伙儿整理的6篇中考数学答题技巧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 篇一

01

排除法(筛选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选项,通过观察、分析、猜想、计算等方法一一排除明显出错的答案,缩小思考范围,提高解题的速度。

比如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的选择题,逐一排除错误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的一项。

02

验证法

把各个选择项代入原题加以验证,看是否符合题意,然后得出结论。比如图像是否经过这点,就可以用验证的方法带入题中,得出正确的选项。

03

特殊值法

根据题设条件,选取恰当的特殊数值,替代题中的字母和数式,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再类推一般性答案,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比如规律题,推理结果时,可以用一些数值来进行验证。

填空题

填空题是初中数学测试中常见的一种基本题型,突出考查同学们准确、严谨、全面、灵活的运用知识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填空题只要求写答案,缺少选项提供的目标信息,结果正确与否难以判断,一步失误,全题零分,要想又快又准的做好填空题,要在「准、巧、快」三字上下功夫。

04

直接法

直接法是解填空题最基本的方法,它要求同学们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定理、性质、公式等知识。通过推理和运算等过程,直接得到结果。

05

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要求同学们在解题时,根据题目条件的具体特点,做出符合题意的图形,从而做到数中想形,以形助数。

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启发解题思路,找出问题的隐含条件,从而简化解题过程,检验解题结果。

解答题

解答题是需要写出解题过程的题型,在中考数学试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考试的竞争也集中在解答题的得分率上。

解答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跨度大、解法灵活,涉及数式计算、函数图像及性质的计算应用等。

解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语言叙述中获取「符号信息」,从题目的图像、图形中获取「形象信息」,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定理进行计算和推理。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构建各种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06

构造图形

复杂的几何图形问题,一般需要添加恰当的辅助线才能顺利解决,如连接、延长、做平行、做垂直等,将不规则、不常见的图形转化为规则或特殊的图像求解。

如:构造等长线段、三线八角、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从而利用特殊图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及技巧 篇二

1.求证“两线段相等”的问题:

2.“平行于y轴的动线段长度的值”的问题:

由于平行于y轴的线段上各个点的横坐标相等(常设为t),借助于两个端点所在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把两个端点的纵坐标分别用含有字母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由两个端点的高低情况,运用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计算公式,把动线段的长度就表示成为一个自变量为t,且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动线段长度的值及端点坐标。

3.求一个已知点关于一条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问题:

先用点斜式(或称K点法)求出过已知点,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解析式,再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最后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

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的问题:

(方法1)先求出定直线的斜率,由此可设出与定直线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的解析式(注意该直线与定直线的斜率相等,因为平行直线斜率(k)相等),再由该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用代入法把字母y消掉,得到一个关于x的的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有△=-4ac=0(因为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只有一个交点,所以-4ac=0)从而就可求出该切线的解析式,再把该切线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x、y的值,即为切点坐标,然后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该切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即为距离。

(方法2)该问题等价于相应动三角形的面积问题,从而可先求出该三角形取得面积时,动点的坐标,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其距离。

(方法3)先把抛物线的方程对自变量求导,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当该导数等于定直线的斜率时,求出的点的坐标即为符合题意的点,其距离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轻松求出。

5.常数问题:

(1)点到直线的距离中的常数问题: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一个固定常数”的问题:

先借助于抛物线的解析式,把动点坐标用一个字母表示出来,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一个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进而利用抛物线解析式,求出动点的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

(2)三角形面积中的常数问题: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定线段构成的动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定常数”的问题:

先求出定线段的长度,再表示出动点(其坐标需用一个字母表示)到定直线的距离,再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建立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利用抛物线的解析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

6.“在定直线(常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或x轴或y轴或其它的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

先求出两个定点中的任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再把该对称点和另一个定点连结得到一条线段,该线段的长度〈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为符合题中要求的最小距离,而该线段与定直线的交点就是符合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其坐标很易求出(利用求交点坐标的方法)。

7.三角形周长的“最值(值或最小值)”问题:

“在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两个定点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小”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

由于有两个定点,所以该三角形有一定边(其长度可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只需另两边的和最小即可。

8.三角形面积的值问题:

①“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一条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面积”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

(方法1)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定线段的长度;然后再利用上面3的方法,求出抛物线上的动点到该定直线的距离。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1/2。即可求出该三角形面积的值,同时在求解过程中,切点即为符合题意要求的点。

(方法2)过动点向y轴作平行线找到与定线段(或所在直线)的交点,从而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动点坐标一母示后,进一步可得到

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问题来求出值。

②“三边均动的动三角形面积”的问题(简称“三边均动”的问题):

先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轴或y轴上的三角形,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轴或y轴的三角形,称为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之差,设出动点在x轴或y轴上的点的坐标,而此类题型,题中一定含有一组平行线,从而可以得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与图中另一个三角形相似(常为图中的那一个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可表示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的高。从而可以表示出动三角形的面积的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相应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篇三

考试前,尤其是面临重要考试时,老师都会谆谆告诫莘莘学子们一条非常重要的答题方——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使考试获得成功、出奇制胜的法宝。但到了今天,这件法宝在许多同学身上不灵了,考试居然达不到平时写作业的水平,让同学们确实倍感困扰。三轮解题法就是解决怎样在考试时发挥出自己最佳水平的一种方法。它的理念是以我为主,以发挥出考试最佳状态为本,按照分轮次解题的要求,构建自信、有序。可控的机制平台,拓展自我进步、成功的轻松空间,实现应试能力的跨越。三轮解题法要通过以下七点实现:

1.对考试成功的标志要有明确的认识

初中生身经无数次的考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考顺之时,也有别扭之日。那么什么是考试成功的标志呢?有人说是分数,有人说是名次,还有人讲只有超过某人才算……其实分数也有绝对值和相对值,绝对值是拿你自己的分数与及格线、满分线等比较的结果。相对值是将你自己的分数放在个人、班级、年级、全市等参照系中衡量其相对位置的结果。正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系不同,有的同学越比信心越足,越比干劲越大,越比越乐观;而有的同学则越比越没信心,越比对自己越怀疑,越比热情越低。我的观点是,考试成功的标志有两条:一是,只要将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了,就是一次成功的考试。二是,不要横向与其他同学比,要纵向自己与自己比。按着前述《良性循环学习法》中提到的,只要将第一类问题消灭到既定目标,就是一次成功的考试。

2.确定考试目标

有资料显示,每年中考考砸的考生约占25%。因此考试前确定目标时,虽然你心中有了上述两条考试成功的标志,但是对于第一条,你千万不要以为我可以100%的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这才叫正常发挥,更不要幻想超常发挥。而应该按三层递进模式实施你的目标。三层递进模式就是:第一要保证不考砸。第二要正常发挥。正常发挥就是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80%,发挥出80%已经很不简单了,发挥出80%无疑是没考砸。第三要向更高标准迈进,就是在保证已发挥出80%以后,再向发挥100%努力,再向超常发挥进发。虽然看似简单的三层,但我提出的是:不砸→80%→100%→超常。你若考试一上来,就想100%发挥,超常发挥,就可能出现全盘皆输的惨局。那么保证实施三层递进模式的一种最佳方法就是——三轮解题法。

3.第一轮答题要敢于放弃三轮解题法的第一轮是,当你从前往后答题时,一看这题会,就答。一看这题不会,就不答。

一看这题会,答的中间被困住卡壳了,就放。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为什么。“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到了考场就做不到呢?要害在会与不会之间,难在会与不会的判定上。你想,会的题这很清楚。不会的题也很明了。但恰恰有些题是你乍一看会,一做起来就卡壳,或者我不能立即得出结论,我需要看一看,思考思考、演算演算、琢磨琢磨……真是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每每都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宝贵的时间,每次考试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作为一条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若同时将它当作考试方法,因为它仅是定性地指出了方向,定量分析不清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出现有人用它灵,有人用它不灵;有时灵,有时就不灵的现象。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每题必争,每分必夺,哪道题都不想轻易放弃,哪一问都想攻下来,哪一分都不想丢的时候,就往往失灵。而“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量化清楚,可操作性强。当第一轮做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4.敢于休息30秒

当按着会做的则解,不会做的则放,卡壳的也放的方法,从前做到最后一道题之后,要敢于休息30秒。而且这个休息一定是老老实实地休息。比如,可以看看窗外的自然景观,树在摇曳,鸟在飞翔等。也可以想想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电视剧等,当然不能想得太远,如果你想出十集去,考试早结束了。还可以采取一些深呼吸放松法、自我深度松驰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法等。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是闭目养神。在休息过程中要注意一点,采用什么休息方法悉听尊便,但千万不要想自己没做上来的某道题。

为什么要用敢于休息30秒的“敢于”两字呢?是因为绝大多数同学每每都觉得时间不够,哪还敢挤出时间休息呀!其实恰恰相反,因为考试是高度的耗氧活动,对脑力、体力消耗很大,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疲劳的现象,此时若*意志力来坚持,效率自然不高。经过休息就会使脑力得到恢复,使体力得到补充,经休息后再投入到解题过程中会高效发挥,所以敢于休息的同学反而时间就够了,这就是辩证法。这也正是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敢于休息30秒也是心理状态提升的体现。考试时有的同学一听到其他同学快速翻页的声响就着急,眼睛的余光一看别的同学答得较快就发慌……现在我能做到不为所动,不被所引,我还敢于主动休息。急答出现差错,稳答一次成功,孰优孰劣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心理状态的提升需要一个磨炼过程。敢于休息30秒,就是心理状态走向成熟的开始,因此一定要敢于休息。休息后进人第二轮。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篇四

一、 直接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由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解答题改编而来的,因此往往可采用直接法,直接由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项对照来确定选择项。我们在做解答题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如:商场促销活动中,将标价为200元的商品,在打8折的基础上,再打8折销售,现该商品的售价是()

A 、160元 B、128元 C 、120元 D、88元

二、排除选项法。

选择题因其答案是四选一,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四个选项中排除掉易于判断是错误的答案,那么留下的一个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其方法有:

1、 分析排除法

如:的值为( )

A 、-1 B 、0 C、1 D、2

2、反例排除法

如: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B、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C、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D、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三、代入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用常规方法求解比较困难,若根据条件或答案中所提供的信息,选择某些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或选择某些特殊值进行计算,或将字母参数换成具体数值代入,把一般形式变为特殊形式,再进行判断往往十分简单。其方法有:

1、 已知代入法

如:当a=-1时,代数式(a+1)2+a(a-3)的值是( )

A、-4 B、4 、 C、-2 D、2

2、选项代入法

如:不等式组 的最小整数解是( )

A、-1 B、0 C、2 D、3

3、特殊值代入

如:当时,点P(3m-2, m-1)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四、变形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从表面看较复杂,可以通过变形发现其中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正确的选项。其方法有:

1、选项变形法

如:下列与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2、已知变形法

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8x+7 =0,则方程可变形为( )

A、(x-4)2=9 B、(x+4)2=9 C、(x-8)2=19 D、(x+8)2=57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篇五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象,在复习教学中,应将学生摆在核心的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贯穿于复习教学的始终。

二、方向性原则

要提高复习的质量,方向很重要。要认真研究《梅州市20xx年中考[微博]考试说明》,它可以使我们纵观复习教学全局,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增强数学复习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减少复习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可以瞄准目标,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

1、复习教学一定要针对平时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进行讲解和练习,绝不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做到有的放矢。

2、针对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训练,针对近几年中考的重要题型进行强化训练,如推断题、信息阅读题、实验题、开放性试题等。

四、变式性原则

“变”可以使人产生新奇,“变”可以提高人的识别能力。不就题论题,要适当扩散,善于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引导学生分析,善于从一道题中引伸出其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去联想,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层次性原则

1、数学复习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分层要求,课堂教学推行分层教学。

2、数学复习教学还要做到阶段的层次性:

第一轮复习以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第二轮是分专题分块进行系统的复习。在复习时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把零、散、乱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注意知识点的横向和纵向的交织和搭桥,做到帮助和指导学生构筑知识框架、编织知识网络。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通过训练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考试心理和考试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联前带后的原则

在复习教学中要注意相关的知识的渗透和牵线搭桥,尽量使前后知识发生联系。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时建议学生每周完成一份综合练习,以提高知识的复现率。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篇六

一、设:按照题意设出未知数。一般地,所设的未知数为工人人数分配;

二、列:列式表示两类产品生产总量;

三、求:求出配套关系中出示的具体数据的最小公倍数;

四、等:根据最小公倍数与产品配套关系,分配相乘,写出等式。

下面我就针对具体的例题来讲解用最小公倍数法及四步教学巧解产品配套问题。

例1机械厂加工车间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16个或小齿轮10个,已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问需分别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小齿轮,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

注:在解决上述问题前,我们必须要清楚产品配套关系这一特定问题中的特定概念:如上述问题中出示的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即为该问题中的产品配套关系。

分 析:

第一步:设:安排x名工人加工大齿轮,则安排(85-x)名工人加工小齿轮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

第二步:列:x名工人每天共生产大齿轮16x个,(85-x)名工人每天共加工小齿轮10(85-x)个;

第三步:求:该问题中的配套关系是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

第四步:等:因为x名工人每天共生产大齿轮16x,(85-x)名工人每天共加工小齿轮10(85-x)个,则分配相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