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优秀11篇7-15-69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细致的小编征途帮大家整理的11篇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仅供参考。

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初步了解石窟和飞天的知识,感受我国的飞天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技能:能用简短的语言和文字描述飞天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对飞天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体验、小组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初步认识飞天,感受飞天之美,感悟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飞天造型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形式飞天的造型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并用简短的语言或文字描述飞天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对飞天的感受。

教学难点:

探究飞天的造型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准备:

课件、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飞天的资料。

二、走进敦煌:

1.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么?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去哪个国家么?(天竺)

2.出示图片:这张图上的红色线条表示的就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丝绸之路”。在那里有一个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画廊”的地方。今天就成立一个考古小分队,到那里去考察。

3.播放敦煌莫高窟视频。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提问:你对敦煌莫高窟有什么了解?

4.你们知道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姿态非常优美的是什么艺术形象么?(飞天)

今天我们就来考察敦煌飞天艺术。

三、探寻飞天艺术:

1.追根朔源:

(1)提问:你们想从哪些方面对飞天艺术进行考察?

(2)探寻飞天起源。

(3)了解古印度飞天的形象特征。出示飞天的形象。

(4)初步分析西域飞天特征。

对比分析西域飞天和古印度飞天的不同:体型呈“v”字形,比较粗壮,头上有圆环……

2.发展演变:

(1)探究敦煌飞天发展时间。

提问:敦煌飞天从何时出现?何时结束?历经了多长时间?

历经十个朝代,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洞窟的停建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飞天的形象、姿态、和风格在不断的变化,专家把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兴起创新、盛世气象、走向衰落。

(2)分组探究不同时期飞天的特征。

(3)分组汇报探究结果。

北魏时期,从造型上看,头后有圆光脸型为椭圆,白鼻梁,白眼圈,上体裸露,腿部修长,飞行姿态呈大开口“u”字形,横空出世。

隋唐两代是飞天最多最流行的时期,肤色变黑,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持乐器,朝着一个方向顺风飞翔,姿态多样。人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有力,色彩丰富艳丽。

宋元时期,飞天姿态比较单一,面容清秀,线条流畅,身下有彩云,动感不强。

(4)教师小结。

四、体验飞天艺术之美:

播放《飞天舞》视频片段,请学生谈感受。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这些考古队员表现的非常出色。我们了解了飞天艺术的发展,也亲身感受了它的美。其实,不仅敦煌莫高窟有飞天,我国其他一些石窟也有飞天的形象。

希望同学们下去后继续探究,更深入的了解这一艺术形象。

教学反思:共6页,当前第6页123456。

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 篇二

以我就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初步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2.培养小朋友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着重让幼儿画笑、生气、哭、愁的表情,难点是画愁的表情幼儿难描绘来。

活动准备。

四张不同表情的脸谱(笑、生气、哭、愁),贴绒五官的纸片四套。

活动过程。

1.翻到教材第12页,引导小朋友观察画面。提问:

(1)看到图一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又会怎样?

(2)看到图二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又会怎样呢?

(3)看到图三上的三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会怎样?

(4)看到图四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会是怎样?

然后请小朋友根据提问并结合教材,给图上的老师画上适当的表情。

教师巡回指导,对画的不正确的小朋友予以纠正,并引导幼儿了解这种表情与某种心情的关系,认识某种表情特症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的典型特征。

小结:人笑的时候,眉毛弯弯的,眼睛眯眯的,嘴角向上翘。

哭;表示人很难过、伤心、痛苦,哭时,眉、眼角、嘴角向下弯。

生气:表示人很不高兴、愤怒。生气时,皱眉、瞪眼、撅嘴或咬牙等。

焦急:表示人遇到急事。焦急时,皱眉、皱鼻,有时还跺脚。

2.教师做出几种表情,如高兴、生气、悲伤等。让小朋友判断教师做的是什么表情?

3.教师让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在家里的行为是否引起父母的不同表情。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4.游戏:拼脸谱,培养小朋友敏锐的观察力。

(1)将小朋友分为四组,每组小朋友分拿一套五官的纸片。

(2)游戏开始,小朋友先观察本组表情脸谱是什么,记住各器官的特征。

(3)发令后,每队排头小朋友迅速奔跑,把自己手中的五官纸片摆在活动脸谱上,然后迅速返回本队,拍第二个孩子的手,直到本组最后一个孩子摆好脸谱,先正确摆好的一组即获胜。

(4)调换表情脸谱,游戏再次开始。

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让幼儿了解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有各种表情,一种表情代表着一种心情,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

2.能让孩子在学习中缓解哭闹的情绪,让他们脸上画上笑的表情。

3.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感情。

4.‘学’中‘玩’,‘玩’中‘学’是教学的最高意境之一。

5.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点,‘愁’的表情他们难以理解,因此在画表情时画得较抽象。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

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加以表现。

3.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难点:能抓住春天的特点,有创意地表现春天。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寻找春天

(1)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寻找校园的春天,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2)交流:你发现春天在哪里?

(3)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2.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景色,欣赏图片,学生自己来总结春天的色彩。

(1)欣赏名作。

通过欣赏名作来总结春天的色调,看看画家如何用画笔来表现生机盎然的春天。

(2)春天的色彩。

用感官感受春天的色彩,在调色盘里找出春天的颜色。

3.布置作业

抓住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创作一幅春天的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只要能体现春天的感觉即可。引导学生耐心地完成作品,不要半途而废。

4.展示点评。

(1)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春天的花园,逛一逛“春天的花园”,一边逛一边评价。

(2)找一找最美的景色,说说美在哪里。5.拓展游戏小燕子。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废旧材料等教师:平面或立体的瓶贴作品、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1)除了绘画,我们还有很多方法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比如歌唱、跳舞、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动动手,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个春天的百花园。

以作品导入,技法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2.欣赏环节

(1)平面作品的欣赏《小姑娘》《神奇的大树》。

布贴,综合材质的作品欣赏,在作品中总结剪、撕、拼、贴等一些技法。

(2)立体作品欣赏。从平面转为立体、教师示范。

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手工技法。立体花束的制作有点难度,教师示范起效果。

3.体验环节

(1)学生作业

动手实践,大胆表现。互相欣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4.课外拓展

利用完成的作品搞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 篇四

《我们身边的线条》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13课。

[课型]。

绘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孩子从生活中表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初步培养孩子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生活中、艺术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线的组织及变化。

[作业要求]。

用各种各样的线画一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可自己想象,要求表现出线的疏密变化又有秩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线的种类(4分钟)。

1、心情导入新课。

老师折电线。

师:你们知道老师此时的心情吗?

生:紧张、乱……。

师:老师现在心情平静了应怎样表现?请每个小朋友拿起电线把老师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齐折电线并展示。

师:谁能变出更多的心情?你能叫出这些线的名字吗?

生用电线变出直线、折线、曲线……相互交流,并归纳。

师投影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

[上课时随机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使孩子原本不安份的心一下子被老师手中的电线吸引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注意力得以集中,并初步认识了几种线。绘画是情感的表达,低年级的儿童虽然不要求刻意去表现,但这种感觉可以从最初时潜移默化地培养]。

2、做找线游戏并揭题。

(1)师:看准能找到我们身边哪儿有这些线?谁能找出最多。

生自由走动在教室内寻找(地板、黑板、桌椅、风扇、服装、头上、窗外……)。

(2)在他们发现身边的线后美术字揭题——《我们身边的线条》。

二、授新课——线的美感及表现力(17分钟)。

1、感受生活中的线。

师生共同找出各类线。

2、看课件:自然物和人造物中的线。

引导孩子观察并思考:这些线给我们什么感受?

师生共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受。

3、线的情感性。

师生一起用彩带、电线分别体验曲线、直线、折线给人的不同感受。

师:刚才各种不同的线分别给我们什么感受?

小组讨论、记录,回答。

师投影部分词汇(活泼、快乐、坚硬、挺拔、严肃、安详、温暖、兴奋、感动、惊奇、赞叹)。小结:线也能表达各种感情。

4、线的运用和表现。

(1)欣赏课件中中外画家的几幅线造型艺术,感受美感。

(2)赏析赖利的《洪流》和克利的《奔流》。

师:小组讨论这两幅画给我们什么感受?为什么?

全班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师总结:波状弧线,整体又规律性的层次横跨画面,造成律动的幻觉,给我们强烈而又刺激的感觉。

(3)赏析线画《缅甸仰光大金塔》。

师:比较这幅画和刚才两幅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以直线为主,表现了严肃、庄严的氛围。

师:画家用不同种类的线表现不同的情感,我们国家对线的研究更为精深。从古代就非常重视用线造型。

(4)赏析李公麟白描人物画。

师:这幅画在线的运用中有什么变化?

师生共同体会线的疏密变化产生的节奏美感。

(5)小游戏。

师:每人手中都持有一小张黑卡,现在请大家在黑卡上画用自己喜爱的工具和色彩画一根线,然后各组谈谈每张画给人不同感受。

生画出并讨论。

师:不同色彩、不同工具材料表现出来的线能表现出不同的美感。

小结:线有丰富的表现力,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种类、不同粗细、疏密变化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

三、布置作业(3分钟)。

1、讲述“我的梦”(语言描述)。

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的梦,请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述自己记忆最深最感兴趣的梦。

2、请大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用线画出来,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作业要求:可自己创作,也可自由组合共同完成。选择适合自己所画内容的纸、笔把它通过不同种类、不同粗细、不同疏密变化的线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画(12分钟)。

教师巡视辅导(选择轻松、愉快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愉快乐的氛围。)。

1、巡视作业中构图情况及线的组织。

2、作画中间集中辅导: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具体指导。

3、分组指导:针对小组个别问题及时辅导。

4、对孩子进行个别差异指导。

五、作品评价,课外延伸(4分钟)。

1、展示各组的绘画作品。

(1)各组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评,推选出一名代表;。

(2)请各组代表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选两、三名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从构思、线的组织、工具、材料的使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师进行客观评价。

2、总结延伸:展示几幅用线表现自己对这段背景音乐感受的作品。

师:音乐与美术是姐妹艺术。

我们回家听一段音乐,用线表现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体会音乐与美术有什么联系。

画完后可以与父母共同欣赏,装饰自己的作品,装饰自己可爱的家。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

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

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

5、放录像,学生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活动三、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

1、欣赏作品,徐悲鸿的《群马》《奔马》。

提问:

①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徐悲鸿先生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

3、教师小结:徐悲鸿先行画马时很认真,他翻来履去地画马,熟悉马的结构,肌肉,他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结合,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

4、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览

学生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

五、课后延伸:

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签到布置宣传窗。

2、鼓励学生控索多种画,进行创作。

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 篇六

了解、掌握邮票特有的模式,设计一枚主题明确的纪念邮票。在设计与描绘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邮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邮票的设计,能绘制图案美丽、主题明确的纪念邮票。

教学难点:学生创造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1、欣赏(传阅)各自带来的邮票,欣赏课本邮票范例,激发学生兴趣和创作热情。

2、介绍邮票的由来(驿站传递)。

(1)概括现代邮票的模式:邮政、面值图案、齿边(讲讲作用及其它:如出版年份、代号纪念字样等)。

(2)用投影、电脑演示、欣赏等手法,提高教学效果。

3、提出邮票设计、绘制要求,学生开始设计。

4、巡视、启发,指导定稿。

5、提示上色要求:细心、色彩鲜明、字体工整。

6、作品赏析、评讲。

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古塔的特征、历史与文化。

2.学习用纸版画的方式表现家乡的古塔,提高造型能力。

3.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与思路。

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它承载了东方各国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它雄伟壮观、结构精美,在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这些古塔虽然历经沧桑,但魅力依旧,直到今天仍受人敬仰,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本课以《家乡的古塔》为题,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搜集、了解家乡古塔的历史与文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塔这一建筑形式。在感受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从美术角度、美术表现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塔、表现塔的能力,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祖国各地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塔,既有不同材料建造的古塔全景图,也有放大了的木塔局部的图片。这些均体现了古塔的一般特点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特性。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塔的建筑特点。

教科书中选用的同龄人作品具有代表性,两者都是用纸版画方式表现的,但因印制的工具材料不同,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图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纸版画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为学生的造型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创作中要鼓励学生尝试使用纸版画的不同印制方法进行表现,帮助学生提高感受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学习用美术的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一般纸版画或单色粉印版画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观察分析古塔的结构特征,用纸版画完成家乡古塔的创作。

难点:理解并掌握纸版画底版制作中古塔的拼摆、粘贴顺序和古塔特征的表现。

三、课前准备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或彩色铅笔等)。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及玻璃板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

1.欣赏杭州著名的古塔,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古塔的传说与故事?一起与同学分享。

2.出示课题:家乡的古塔。提问:你的家乡有古塔吗?说说它的特点。

3.欣赏古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塔的文化。

(1)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2)塔的材质有哪些变化?

(3)塔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研究纸版画表现古塔的步骤。

5、同龄人作品欣赏,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6、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评价。

8、拓展延伸。

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小手帕(苏教版)。

苏教版第八册第17课。

教材分析。

手帕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小手帕(苏教版)通过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手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小手帕》与前阶段学习的色彩渐变、适合纹样的知识是紧密相连的,而学生对“类似色、对比色、均衡式、对称式”的运用已不再陌生,小手帕(苏教版)这些都为手帕的设计成功奠定了基础。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个性、爱好,因此,让学生设计手帕,学生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爱意识。

教学目标。

认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手帕,并对“手帕上的图案”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技能:通过手帕设计,使学生将已学过的基础图案知识,色彩知识在设计艺术上得到应用,培养他们对设计艺术的爱好和创造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手帕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设计手帕的'图案时要和方形相适应。小手帕(苏教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若干学生作品,实物,水彩笔。

学生准备:方形的纸,白手帕,水粉颜料。

教学时间:第10周星期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检查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小手帕(苏教版)。

二、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板书课题:小手帕。

三、新授。

1、课前,我布置大家收集各种手帕,你们收集到了吗?好,现在请你们拿出来,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各自收集的手帕。欣赏好后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小手帕(苏教版)。

*手帕上都有些什么花纹和颜色?

*选你最喜欢的一块手帕说一说喜欢的原因(用途、图案)。

2、集体交流。一起观察手帕上的花纹,并说一说自己观察后发现的花纹的特点?(对称、均衡、和谐、统一)。

3、实践体会:这些手帕上的花纹都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今天我们自己就来当回小设计师,设计漂亮的小手帕。

学生设计,师巡回指导。随意尝试,大胆设计。

展示第一次的作品,让他们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

4、欣赏设计:观察课本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你喜欢吗?分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设计手帕的思路。“小设计师们,你们的头脑里一定有了设计方案吧,把你的设计方案拿出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画几张草图,从中选择自己满意的作品,可一个人完成,也可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的设计作品又多又好,又有创意。”

四、学生作业。

出示作业要求:a.人人争当小设计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喜欢的方式设计一块漂亮的手帕。

b.通过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并把自己的设计意图简单讲述一下。

c.按设计方法的不同,学生自由组合成组,互相交流设计构思。

五、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1、相互欣赏,交流评价。

2、作业展评: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组的作品,大胆发表意见,成功展示自我,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六、结束新课。

播放《丢手帕》,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手帕相互赠送,增进感情。还可以随着音乐玩游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8课。本册单元和课节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但是也有并列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作一定的调整。课时数只是一种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作适当调整。

二、教学目标:

1、加强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力、想象力、手工制作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明白美术无处不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难点: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四、学生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已经初步认识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了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作精神。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绘画的基本方法了解的不够深,学生普遍创造性不够,在本学期加强训练。

五、教学措施:

处于儿童绘画“过渡期”儿童,是儿童美术学习兴趣取向的转折期。教师应注意引导,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或过分相信儿童的天赋,任其发展,将导致儿童怕画或厌画的不良后果。

1、加强绘画欣赏教学,重建学生绘画兴趣和信心。

2、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课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料解释世界水资源的有限以及分布不均,了解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切实体会到世界水危机、中国水危机、北京水危机,同时培养学生从数据和图表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进一步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初步具有关心水资源的思想,能够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出主意,并自觉地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防止污染,同时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水危机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

2、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学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投影片、录像、自制计算机软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的讲台上放着一大杯水,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有关水

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节《水资源》。

[板书]:第二节水资源

[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水做过什么?

(可请多位学生回答)

[转折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是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展示投影片]:

生产主要工农业产品用水量

[提问]:在表中所列出的工业品中用水量最大的是什么?农产品中用水量最多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以上我们看到了水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你能不能试

着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有多种答案,教师均应予以肯定)

[转折过渡]:水对人类这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复习一个小学中学过的概念——水循环。

[计算机动画演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提出讨论问题]:你能说出水循环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是什么吗?(学生看动画演示,分组讨论,回答出六个环节的含义)

[总结]:这种循环在地球上—刻也没有停止过。

[转折过渡]:这些参加循环的水我们人类目前都能直接利用吗?

[讲解]: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假设把全世界的水都装在了我这个杯子里,一共是1升,我们来看看这1升水。

[计算机分布演示]:在这1升水中0.97升都是咸水,在0.03升的`淡水中0.02升是固态淡水,在0.01升的固态淡水中0.0098升都是地下淡水,0.0002升是河湖淡水,最后人类真正能够取到的水大约只有1滴。

[总结]:人类日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转折过渡]:这有限的淡水资源在地球上分布均匀吗?[

[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先看图名,再寻图例。

[讲解]:为什么要挂这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呢?一般来讲,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提出讨论题]:下面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世界上哪些地区降水量多水资源丰富,哪些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贫乏。

(学生讨论回答,指出一些国家或地区均可)

[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明确地看出,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是极为不平均的。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水资源对人类是如此的重要,可水资源又是极为有限的,而且分布不平均。那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对待水资源呢?

[提问1]:下面我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在看录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水资源的。

[放自制录像片]

(学生回答:1、人类用水量增加;2、人类污染水资源;3、人类浪费水资源)

[转折过渡1]:水资源本来就非常有限,且分布不均,再加上人类用水的增加、不断的污染和大量的浪费,必然会导致全球性的水危机。水危机的到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看教科书68页的“读一读”。

(全班看书,请一位学生朗读)

[总结]:这惨境就是自然界水资源短缺再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

[转折过渡]:如果人类继续这样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指导分组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我给大家的资料并回答投影片上提出的问题,

注意小组内的分工,最好每人回答一道题,全组合作完成。

[资料]:

据美国霍普金斯人学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到2025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80亿人,目前全世界有将近5亿人面临饮用水的问题,预计到2025年时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8亿人。

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水供应紧张或饮水不足。这些国家大多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到2025年,人口的增长将使包括印度在内的17个国家也陷入饮用水短缺的困境。

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 篇十

美术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美食文化,培养热

劳动、

珍惜

食物的良好

生活

习惯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2,感受食品艺术之美,

学习

欣赏食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3.感受各种材料特性,进人“神气的小厨师”的角色,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把自己喜爱的食物表现出来。(人美版

小学

美术教案)

教学准备:

l.多方面搜索与食品相关的图文资料。

每个

同学

都准备一 到两个与食物相关的故事或传说,或对某一种食物的食法的资料。

2.查找了解广东有哪些特色的美食。

媒材工具的准备:

1 学生自己用白纸做好的“厨师帽”。

2各种用以制作“食物”的材料和工具。

3.制作好的“食物”。

4.食物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1、欣赏观察,激发兴趣。

(1)提出课题:如果你是一名厨师你想做一道

什么

菜7引导学生回忆

想象

并说出自己喜爱食品的形、色、香、味等基本特征,了解食品的寓意。

(2)欣赏观察屏幕展示的各式食品图片。学习欣赏美食的方法。

(3)回忆并讲一讲与食物相关的故事传说。

2、进入角色,探索思考:

(1)展示学生制作的各式“食物”。引导学生欣赏其形、色、摆放的美感。

(2)展示教师示范制作“食品”过程。学习探索如何

巧妙利用废旧材料去制作各式美食。

(3)引导思考:你可以用一张牛皮纸制作出什么“食品”?

(4)师生总结制作“食品”的方法:

1、根据材料来决定要制作的“食物”。

2、根据想好的“食物”来选择制作材料。

3、明确《神气的'小厨师》主题,交流合作:

(1)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美食文化。回

忆思考: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2)各小组根据多种美食主题命名选择其中一项进

行构思设计,各组员自由选择某一类进行创作

活动。

(3)明确自己创作的主题后,有目的地进行讨论:

1本组要制作什么食品? 2如何分工合作。3用什么材料?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4)作业要求。

4、展示表演(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评。评价引导:形似、色美、食物拼盘的摆放是否美

观?是否有创意?

(3)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其它

关于

食物的更多知识吗?

2你知道本地区有什么特色食品吗?有什么相关的故事传说?

板书设计:十六、《神气的小厨师》

浙美版小学美术课教案设计 篇十一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