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优秀5篇8-7-15

如下是可爱的小编首席帮大家分享的5篇融合教育的相关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融合教育范文 篇一

关键词: 高校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融合

同志曾强调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也就成为当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必须选择,是未来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上,伴随着科学重要性的与日俱增及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只限于寻求知识,割裂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互动,振荡了两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狭窄单一,分科过细,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阵,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失衡,缺乏驾驭多门学科的综合的知识能力,难以对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展开综合性、交叉性的大科学研究。

2.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脱节。部分公共必修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陈旧,需要不断的更新内容或者调整课时数,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和院系往往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更新调整,而是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或教师兴趣来改革,同时存在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的现象。专业内部课程之间缺乏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或相互冲突,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综合性高校和专业性高校、名牌高校和地方普通高校、教学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各有特色,但有些高校和院系往往采用照搬其他同类院校的方式,难以体现自己的特色。

3.文、理、工、经、管学科分家,使学文科的对现代科技知识知之不多,科学素养薄弱,很难跟上时展的脉膊,深切感受科学文化深层中那气势磅礴的震撼力量。而学理工科的对文、史、哲、经、管较少涉足,只注重理工科知识,不注意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吸取,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导致受教育者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思路闭锁,思维空间狭小,文化品位不高。正如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所说:“目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像苏步青、钱伟长一样文理兼容的大师”。

4.多数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某一领域的专家,为社会即时服务,存在着“职业至上”的思想和“功利主义”倾向。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立足于适应行业的需要、部门的需要,导致“急用先学”的功利主义,把人当作“工具”、“人力”来生产。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5.高校学生道德观念淡漠,个人本位凸显,重功利轻理想。高校学生不道德、不文明行为或违纪违法行为明显增多。有些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减退,甚至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他们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片面理解个性发展、自我奋斗,将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强调自己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至上”的现象,而理想追求则受到了冷落。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爱岗敬业的崇高社会责任感,没有发展的后劲。

6.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由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专业知识,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较贫乏。在天津大学的一次人文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中,523份问卷中回答“通读过十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占总人数的5.7%。这表明当今像天津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有94.3%的人没有系统地读过民族历史上至今还影响着我们文化传统的优秀作品。

7.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重于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习惯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等创造的源泉逐渐干涸,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而狭窄的专业教育,极易导致学生缺乏个性,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回顾我们教育发展史,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主要目标。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大学理念引进中国高等教育,并使之成为教育实践的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宣传并落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的理念。他说:“那时我们又有一个理想,认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根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终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入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文科,而原于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于理科。”类似这样关于文、理科交叉的论说,在蔡先生著作中可以找出许多。蔡先生不赞成教育上的绝对主义,也反对学术上的绝对主义,主张“兼容并包”。历史地看,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不但奠定了北京大学100多年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而且完整地表达了我国教育家们的共识,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今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不少教育家们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只是具有某种技术性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国情操、高尚人格,且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家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即“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应有渊博的知识,且有汇通创新精神;大师不同于一般的专家。他特别指出,大学的工科教育在培养人才上,除去适当技术化外,应充分地人文化和社会化。科学家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时也有类似的思路。他强调,大学如果只是注重应用科学,而置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谋道”的办法。大学如果只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其要求未免太低,大学是“谋道”,即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的场所,因此大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些思想在今天及未来的教育发展中都有参考价值。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但是要培养有一定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原创性成果的顶尖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综上所述,就是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给我国召开的“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中说道:“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人们可以看到,在许多诺贝奖获得者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这些修养对他们一生的创造发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近百年来,中国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科学的灵魂。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科学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老一辈科学大师,人数极少,却是“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阶段有“人文・科学”类型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阶段也有“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因而也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很好地融合,这也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当今应该坚持的教育理念,急切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质。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使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科学教育重在知识教育,工具性的训练,本领的打造,讲求知识的实证性、抽象性、严密性、直接性和功效性,以有效地指导学生今后在科学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教人如何做事的。人文教育通过对人的精神、心理、伦理、思维、文化、艺术、历史的考察,起到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教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升华境界,提升文明。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化,给予人人道主义、人性化的关怀,丰富和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当今社会全面进步,不但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取决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人文的发展,将导致精神文明落后、人的道德水平低下、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物质文明将很难发展和提高。正如杨叔子所言:“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学生具备优秀的德道思维。科学的思维,是严格的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方向和正确性,是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的思维,是开放的形象思维,是直觉,是顿悟,保证思维的活力与灵动性,是思维原创性的主要源泉。两者融合才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既有正确的基础,又有原创性的创新。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个体发展。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对人们的学习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个体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人们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有赖于科学乃至科学教育提供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更需要人文教育提供人文素养与精神财富。从一定意义上讲,追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乃是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同时,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而且必须有创造的激情、动力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只具备一种文化素养的“单面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正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

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在为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人们对其不合理的利用也产生了诸如环境危机、能源短缺及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是难以满足需求的,相反将使问题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才是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正确选择。

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从形式、内容到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得以完善和发展。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主动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充当好科技发展的“动力源”,经济增长的“促推器”和社会变革的“智囊团”。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必须在加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将大学发展成为传递科学知识与体现人文关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采取的主要措施

1.转变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确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和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树立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树立人文与科学两种知识、两种精神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位置,要把教育理念创新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

2.要创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基础和通才教育,以必修课形式进行文、理兼容的普通基础知识教育。如美国、日本大学第一二学年通常不分科,全都学习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普通基础教育;(2)跨学科设置课程,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理科大学设置文科院系和专业,文科大学设置理科院系和专业,达到改良人才成长“土壤”的目的,完成两大部分在大学层次上的融合。根据资料显示,英国的许多大学近年来多数课程都是两种以上科目结合成一个课程,这种结合课程占所设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3)大量开设选修课,给学生补充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目前发达国家高校选修课程一般都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选修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不断深化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要重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使大学生不仅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更要学会做人,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人才,而不是只懂科学、不懂人文的“单面人”。梁思成先生早年就呼吁学生改变懂文不懂理、懂理不懂文、文理分家的现象。只有科学与人文素质交融起来,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的创新人才。

4.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方法。创新是教育的生命,也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新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有善于抓住机遇,跟踪和占领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培养世纪需要的人才,就要强化他们迅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并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条件,作出正确的决策,求得自身的发展。

5.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和启迪。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教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使教师从过去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懂得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颇具人文历史知识、颇具文化修养的“文化人”,以影响和激励学生。定期评选“十佳教师”、“学生最满意教师”等,树立师表形象,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此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上发挥作用,使其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6.构筑平等互动的教育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不唯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就自然会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学生接受了蕴涵着人文精神的专业教育,人文性便随着知识渗透到了学生的人格之中。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等院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建设,重要节日或纪念日文艺汇演,校广播站(台)和电影院建设,图书馆和文体馆以及阅报栏和宣传橱窗建设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优良的校风精神,发挥其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塑造功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8.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建设的实践,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科技服务等活动,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人*快回答 www.kuaihuida.com*文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做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有了这个基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教育研究。2005,(10).

[2]教育探索。2004,(5).

[3]中国轻工教育。2005,(4).

[4]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4).

[5]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9,VOL3,(3).

[6]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VOL31,(4).

[7]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VOL25,(3).

融合教育论文 篇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要求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三、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安排体现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同时开始学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是组织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同时组织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观察,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小学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等;第三学年安排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教案、并且能够站上讲台讲课,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班级管理能力;并初步学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学年就业(顶岗)实习和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二)在教育实践的目标与内容上体现综合性

1.专业情意培养。专业情意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及学科教学,还有各个学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来进行培养。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就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其次,结合教育科学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等良好职业意识;第三,通过课程和课外相结合,组织教育见(实)习以及志愿支教活动,帮助学生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感受体验中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按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教育工作文本写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结合我校实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训练。

(1)教学基本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儿童歌舞、琴法、简笔画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普通话、书法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通过早读、晚自习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安排基本功验收以及各项基本功比赛,促进学生进行训练。

(2)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或设计板书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等,主要通过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进行训练。

(3)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就业)实习以及综合社会实践部分。第一阶段是教育见习。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常规活动的构成,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心理特点和活动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第二阶段是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之后,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课程到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大约安排五周左右。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到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与课外活动。第三阶段是就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习做好个别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大约13周时间。

3.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班级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这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进行个别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第三,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

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结合学生实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案例研究分析。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问题调研。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订调查问卷,列出调研提纲,在调研中能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相关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教育论文写作。能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教育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主要安排在毕业学年。

(三)在教育实践的实施上安排体现开放性

1.结合教师技能课程,规范校内的常规训练。技能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托校内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统一规范和安排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门的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和学生自主练习。一是修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如开设了《口语训练》《书法》《美术》《儿童舞蹈》《琴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类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统一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课余训练。课内学习时间和效果毕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统一安排学生的早晚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在练习时间到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等去练习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读、每日一画(简笔画)、每日一写、每周一歌(舞)等,每学期末按年级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成果验收。三是抓好学生的自主练习。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主选择特长项目加以练习。确保每个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特长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结合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接受培养和检验。首先,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专业认知,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动态,同时,初步接触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其次,让学生走进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安排,协助小学教师评改作业、组织班队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接受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在教育实践的评价上体现形成性

1.建立训练规范,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既有监督又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规范:小学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方案、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检测办法等;其次,按照标准,自我检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更正,促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训练成绩与各项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挂钩。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进行训练成绩评定,单项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学生通过规定的各项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方可参加教育实习。

融合教育论文 篇三

1.两位教师课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掌舵者,对课堂教学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与舞蹈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作为舞蹈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应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把即将上的新课内容,按照重点、难点、需要解决和预期达到的训练要求,清楚地罗列出来。同时应与钢琴伴奏教师进行课前沟通的工作,针对新课内容训练的特点、节奏节拍变化、动作发展规律进行说明,使伴奏教师了解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曲目。伴奏教师在此期间应熟练曲目,还应对舞蹈组合动作进行细致分析,从组合的整体结构、句法、段落变化特点来对应音乐的乐句、乐段、节奏、节拍、速度变化的发展规律。最后,待上新课之前,两位教师还应有一次合作的过程,舞蹈教师应对音乐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检查舞蹈动作的编排与音乐的吻合性。

2.课堂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⑴舞蹈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课堂中有些教师会为某个动作反复重复地让学生练习,但又讲不清问题的核心,抓不到问题的根源,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做动作,结果是学生的体力消耗了不少,但还是达不到训练要求。这种现象一方面证明教师的教学经验需要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学的方法需要改进。为此教师应先自我分析,确定学生对动作的训练要求是否清楚、对动作组合的节拍是否理解、是否存在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等问题后认真作出判断并积极解决。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重复着作机械的练习,是达不到任何教学效果的。②教师对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对于有计划、有准备、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案教学的教师,课堂是有组织有序地进行的,而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强,因此应当规范教学制度,提升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力。③教师音乐素养的程度,也是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因素所在。如舞蹈教授李春华所说“:音乐对于芭蕾舞的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选择一个好的乐曲可以使训练组合更完整,更能烘托组合和展现视觉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员编出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组合①”。从这句话里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李教授对于音乐有着资深的造诣,她诠释出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能够把音乐与舞蹈两者融为一体,运用到教学中,并希望经过共同层面上的艺术理解,最终碰撞出更完美更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⑵钢琴伴奏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合作意识的欠缺极大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这一点在教学中问题最为突出。很多伴奏教师由于多年从事钢琴独奏训练,自我意识较强,对于合作课程接触甚少,经验不足。往往在弹奏中忽视了合作伙伴,节奏的稳定性、速度的快慢变化及音色的效果、织体的变化都与课堂不相一致。这需要伴奏教师多观看、多感受、多练习,不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学习摸索,增强合作能力,提升合作意识。②在课堂进行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如:由于动作训练的临时需要,舞蹈教师随即更换对音乐的要求,可能会对音乐的音型、音乐的处理、音乐的曲目等方面都有所改变,这就需要伴奏教师冷静灵活地快速选择新曲目,即兴编排音乐织体,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舞蹈教师与学生

1.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舞蹈教学中,示范性教学是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对舞蹈动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对动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互动性教学方法也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堂中应发挥双方的互动意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2.教学能力的多重体现

⑴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①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录像;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⑵教师应当熟悉自己教学领域的特定学科知识

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教学的研究与创新改革的尝试,才能为自己的教学领域不断开创新天地。

⑶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师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做到用词恰当、准确、简明扼要、富于感情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的积极配合

舞蹈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成员如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充分理解和展现,才能证明课堂的整体效果。而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后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认真做好笔记,加强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术语的学习,才能全面有效地配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钢琴伴奏教师与学生

1.钢琴伴奏教师要有把控课堂的能力

众所周知,舞蹈专业的学生,是以舞蹈相关的理论与技术课程为主,其他为辅。所以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从各自的心理角度来说:一方面不重视,感觉不是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也没有很好地经过系统学习,对音乐的掌握和理解甚微,在课堂中的表现只能靠自身具有的音乐感觉来体现。所以要想一个班能对音乐的速度、节奏、情绪表现接近统一完整的状态,伴奏教师一定要起到稳定局面的作用,要能明确地给学生一个启示,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同步进行。比如:突出音乐的强弱拍、把重拍音弹奏得明显些、速度方面不要随着学生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伴奏声部和声要简化等方法的采用,慢慢培养学生听音乐、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学生应该借用音乐记忆舞蹈动作

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至始至终都是相依相伴的,大家都懂得音乐可以激发舞者的灵感,舞蹈可以诠释音乐的内涵,而音乐在其教学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记忆舞蹈训练动作,帮助学生强化对舞蹈动作训练的要领,使学生对动作的记忆更深刻更准确。课堂中学生对训练组合的记忆是靠动作的训练特点、分类、方向、速度、模仿等方法记忆,最终达到训练目的。而伴奏教师给出的音乐可以提示动作的节拍、段落、分句、节奏特点,以及呼吸、延伸等方面的记忆,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动作的熟练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记忆舞蹈动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3.音乐的丰富,为舞蹈课堂增添声色

舞蹈课堂中如果遇到经验丰富的伴奏教师,可以说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磨灭作用。伴奏教师不仅要能默契地配合舞蹈教师教学,还应熟练地应对课堂中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最重要是能够组成一套与课堂动作相匹配的音乐曲目,要有能力运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伴奏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⑴不断增添新曲目,使课堂的气氛具有新鲜的活力;⑵注重音乐的调式调性,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声音变化,使他们对音乐不同层次的和声色彩,以及声响效果有所了解;⑶选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让学生接触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以及与众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触动他们对音乐艺术有更高境界的追求。

四、结语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 篇四

传统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方面,教学方法必然是偏重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新型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是以微观金融为主体,强调实证分析和实践操作,强调实践教学的方法已成为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主要形式。在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案例教学包括讲解式方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和书面式方法。选择案例要适量适度、有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区别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增加课堂讨论,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来带动教学,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

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经济理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引申创新信息的金融人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这种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手段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更新了金融学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有关金融市场知识的学习兴趣,将金融学全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采用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进行形象化教学,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金融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使得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才智,还是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三、建设教师队伍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 篇五

关键词:多层次创业目标;会计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机制

一、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的首要问题。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是会计教学设计的第一因素。按照西安交通大学对全国范围企业用户的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需求的构成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传统财务会计职业能力的需求急剧下降,会计职业的多样性发展对其职业能力提出多样化的需求。

通过对每一种会计职业岗位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国内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对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细分为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需求差异也是中外会计教育的最大差异,而这正是创业教育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因此,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成为会计教育的紧要目标。而已有的研究表明:财会技能是创业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会计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开展财会人才的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形成广泛共识[1]。

二、创业教育的特征——来自美国的经验

创业教育源于欧美,已有近60年历史。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素质的培养,其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自我创业的精神和技能、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方法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就业观念和心理品质。近年来开展的创业教育,已明显倾向于广义的创业教育观念。很多学校甚至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予以重点发展,其中又以美国高校最甚。纵观美国高校开展的形形的创业教育[2],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内容的创新性。从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看,其与创新教育紧密相连,很难完全割裂。创业教育包含以创新为基础的行为方式,二者存在教育目标的统一。

二是对象的全员性。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对象是面对全体大学生。因为所有的大学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因此,高校意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自身实现从“被动适应社会”向“主动适应社会”的转变。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少数学生,应充分体现教育的全员性。

三是体系的融合性。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既有独立设置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又十分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因此,在其多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有渗透到专业课的融合型课程,又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训课程。今天,美国高校不断细分创业教育,出现了诸如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等很多新领域的创业教育。

四是方法的多样性。美国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性教学,并坚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些课程安排在课外或者是校外,通过开放式教学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了传统的讲授以外,还采用案例讨论、参观、考察、实习、自主研究开发、实训、竞赛等多种方法。

三、创业教育的多层次目标定位及其融合

创业教育体系的融合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创业教育因高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从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又可以将创业教育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普遍性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技能。这一阶段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普遍的创业意识教育,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这一阶段应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门设置一定数量的创业教育内容。

二是针对性创业教育目标。主要是在普遍性创业教育层次上,进行针对性创业实践活动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和基本素质,掌握一定与专业相关联的创业技能,并强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以使他们具有未来创业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具有较显著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会计执业能力。

三是提高性创业教育目标。在上述教育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研究创业问题、开展创业实践,如制定创业计划、创建创业团队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创业资源进行企业管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其目的在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能力和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创业难题的能力,让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最终成为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创业者。这是我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最高目标。

结合创业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能力培养内容,创业教育与会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与融合如表3所示:

因此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多层次目标,需要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育过程需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创业能力,又具有专业素养的财会人才。

四、创业教育的多层次目标与会计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

创业教育于会计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包含以下方面:

1. 课程体系的融合

根据“泰勒原理”所描述的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符合性的要求[3],构建出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融合体系图(图2)如下:

2. 教学内容的融合

课程体系的融合要求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将创业教育要求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4]。比如,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与成本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资金运营、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在信息化环境下,与会计信息系统紧密相关,也是上述课程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设计案例讨论或案例设计、实践基地实习、企业家讲座等项目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 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009年4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明确了推进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开发与建立的战略部署,表明会计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举措无疑将对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提出更新的要求。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安排下,加强创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整体提高会计教育的效率已经刻不容缓。2009年,张晓岚教授组织了面向全国的会计实验调查,结果显示如表4:

上述统计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条件已经开始被引入会计学课程实验,但近半高校仍然缺乏专门的实验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专门的实验教学的师资较为缺乏;专门实验室的建立已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评的做法各校存在差别。

4. 与国际化教学的融合

很多高校的会计教育是以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如表5所示)。尤其在上海,几乎90%以上高校的会计专业或者与国外直接合作,或者采用了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创业教育需要考虑与国际化教学的融合。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可直接引进KAB 创业教育项目,建立“大学生KAB 创业教育基地”,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来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高校中,由于外文教材虽然有大量的案例,但其案例环境往往不合适中国的经营环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创业能力,因此,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改编这些案例,加强双语教学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事实上,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需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经费保障等具体的培养方案来保证实现,只有做到上述诸多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才能达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成功融合。

参考文献:

[1] 雷家骕。 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14):25.

[2] 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 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

模式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4) :105.

[3] 宁钟,李佩文。 创新与创业教学每年三维体系构架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