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6-14-37

好的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小编燕子帮大伙儿整理的10篇六年级数学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学习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贯彻唯物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公式。

2、利用教具演示,清晰地了解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数量适当;学生需要准备用于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学具。

教学设想

学习《圆柱的体积》需要学生基础的圆柱、圆和长方体相关知识。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方面,让学生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学习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后,水龙头还是不停地滴水。看一下,这是一刻钟的结果。

1、出示已装好水的圆柱形容器。

(1)激发思考:容器中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体)你们能够测量这些水的体积吗?

(2)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1:可以用计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水的体积;

学生2:可以称出水的重量,然后推算出水的体积;

学生3: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中测量出长度、宽度和水面高度后计算。

教师:现在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们会怎么测量?

学生1: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

学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测量出长度、宽度和高度就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生活情境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渗透新问题和已知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2、情境创设

教师:假设你是一个建筑师,需要计算某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职场背景创设情境,并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出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复习旧知

教师:请问圆柱体与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学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形,与圆有联系。

学生2: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与长方形有联系。

教师:大家觉得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学生2:不对,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并理解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请思考一下,如何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

学生:我们可以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进行计算。方法是将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切开圆柱并将扇形拼起来即可得到类似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猜想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将圆柱的底面分成多个相等的扇形,再对圆柱进行切开和拼接,就能把它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当学生将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时,他们将越接近于一个长方体的形态。与此同时,还可以展示一个动画,将圆柱底面分别划分为32、64、128等份。

[设计目的: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猜测和探究,在自学、实践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3)小组交流汇报:

我们发现,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而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我们可以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V=sh 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使用工具进行演示。

(4)总结概括:

通过圆柱与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我们可以用字母V来表示其计算公式V=sh。

[设计目的:首先,我们使用学生的联想来建立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接着,我们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圆柱和长方体转化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尝试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调查表中饿数据太乱,不便于直接比较,从而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练习题组织统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似乎没有足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应该在练习中再加入一些统计在生活中体现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开拓学生思路与思维,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统计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第一课时。

内容结构: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的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教材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圆及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半径和直径。

2.能力训练点:圆规作图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美育渗透点:知识的魅力,美与生活。

三、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合作学习。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种数学思想。

四、教具学具

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

学具:要求学生准备硬币、毛线、笔、图钉、硬纸条、圆规、圆片等,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动手操作。

五、设计思想

1.从生活实践引入新课。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3.运用教具学具直观感受,建立空间概念,突破难点。

4.通过实践训练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复习导入

1.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提问学生:

(1)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2)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通过学生回答明确:这些图形都叫作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2.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哦!今天天气真好,刺猬妈妈叫小刺猬们到草地上一起做游戏,妈妈要求宝宝们围在妈妈的周围,并且每个宝宝离妈的距离要同样远。瞧,小刺猬们围成了怎样的图形。

3.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一根系有小球的细绳旋转演示,让学生观察小球所运行的路线,将会形成怎样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研究的新知识——圆的认识。

第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圆的特征。

3.圆的画法

(1)自选材料画圆

用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同桌合作自选工具画圆,并分组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是采用了什么材料怎样画圆的。

在这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强调说“我是这样画的”或“我的想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2)按要求作圆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按要求作圆,那这个圆的大小和位置是由什么来确定的?

让几位学生向全班汇报想法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87页阅读圆的画法,归纳、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画法实践

问题:活动课上,老师要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鼓励学生想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归纳总结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圆及其特征的认识,明确画法步骤。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第四:实践运用

1.随堂练习

设计判断和作图题,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改编练习形式,并注意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

2.巩固练习

设计问题:

(1)车轮如果不是圆的,会怎么样?

(2) 圆的车轮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过程。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式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PPT,剪刀,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圆柱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呢?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岗亭等,你们还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形如这样的物体在生活中你能举几个吗?

学生:圆形的柱子、罐头等

教师:你们举得这些物体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物体。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一、认识圆柱各部分(摸一摸)

1、教师:同学们,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学生: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教师:请各个小组拿出你们桌上的圆柱体,摸一摸说说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

学生:有3个面

教师: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教师:其他组还有补充的吗?

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学生:量一量直径,把两个底面剪下来比一比

教师:看看这个侧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它是一个弯曲的,光滑的面。

教师:我们这个弯曲的,光滑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教师补充: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一个侧面(是曲面)

2.圆柱高的含义。(量一量)

教师:请各个小组量一量,找一找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

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学生: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也就是说圆柱有无数条高。

教师补充: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指出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二、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剪一剪)

1、教师: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想知道

动手操作:教师:请各小组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学生大胆猜想:不同的剪法会有哪些形状呢?

各小组分别发言

(1)沿着高剪开,(长方形)

(2)斜斜的剪开,(平行四边形)

(3)随意乱剪开,(不规则的图形)

教师指出: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学生:当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圆柱的高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斜斜的剪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随意乱剪开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三、寻求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操作概括)

教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这个圆柱的什么有关?

学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1、教师: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补充: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这个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2)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

(3)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2、填空

1、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厘米,高是5厘米,则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则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六、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

)和(,3)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温固引新。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习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师:到底同学们掌握得怎样呢?老师想通过一个练习来检查同学们公式灵活运用的情况,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吗?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柱体木块的体积是90立方米,用他削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模型,被削掉的部分是多少立方米?

(3)一根圆柱形状的木料底面直径16厘米、高20厘米,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师:同学们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现在出现了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帮忙解决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最佳设计方案。

师:问题是这样的:面粉厂准备要招收仓库保管员,领导们打破了常规中只面试就招工的办法,而采用数学考试的方法,出了一道数学题。同学们有兴趣来应聘吗?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三、深化应用。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四、课堂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其他同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有疑惑或问题吗?

五、补充题详见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习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习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2.一辆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8米,直径是1.5米。如果车轮每分钟滚动5周,10分钟压路面多少平方米?压路机10分钟前进了多少米?

3.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3米,高2米,用这堆沙在5米宽的公路上铺10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长?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测量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出示一个茶叶筒提问:这个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的?你对它了解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操作感知,发现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摸摸它的面。

师:圆柱有几个面?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各面的名称。

2、小组合作,制作形体。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为一组,大家合理分工,做一个圆柱体。想一想我们要制作它需要做哪几部分?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后动手做。

3、成果展示。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合作成果,向大家展示。

(2)师: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准备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

4、交流讨论。

(1)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粗有细,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高有矮,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什么是圆柱的高?怎样测量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5、发现特征。

师:从我们准备的材料和在操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验证。)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看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图略)

2、判断: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

②圆柱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

3、用一张长31.4厘米,宽25.12厘米的长方形纸,再配两个圆做成一个圆柱体,这两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4、张大爷家有一块直径为3分米的圆形铁皮,他想以它为底做一个圆柱形水桶,应选怎样的一块长方形铁皮比较合适?

四、反思体验,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探讨了圆柱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相等的圆

长方形长=底面周长

侧面:展开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正方形宽=圆柱的高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并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2.口答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一个数的5倍是30,求这个数。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师: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质疑: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我们会计算了,除数是分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分数除法,(出示课题)。

师:例2中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启发学生在图上表示出小时行18千米?。(出示课件三下载)

观察:从图上看1小时里有几个小时?(5个小时)

请同学们推想:要想求出5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就必须先求出什么呢?(小时行的路程)

再启发学生回答:小里有2个小时,2个小时行18千米,用就可以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那么,再怎样就能求出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呢?(再乘以5)师生边议论板书:

请同学叙述中间转变的道理,试着总结计算方法。

2.教学例3:

例3小刚小时走了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分析: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比较:和刚才的那道题目哪儿不一样?

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小组为单位讨论)

报告:求出小时走的,1小时里有10个小时,所以再乘以10就求出1小时走的千米数。

推导过程:

(千米)

在这一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通过以上两道例题的学习,我们共同来讨论分数除法的法则。

师:不管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整数及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把它转化为分数乘法进行计算,为了方便于叙述,我们把被除数称为甲数,除数称为那乙数。

讨论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4.反馈练习

5.教学例4

例4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方法(一)解:设这个数为。

方法(二)

分析:方法(一)根据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把这个数设为所以用方程解答。

方法(二)根据什么?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还可以直接解答。

总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答,也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6.反馈练习

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计算比赛

2.填空,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的是12是的()

是()的()=4

3.列方程解答

乘一个数等于,这个数是多少?

一个数的是14,这个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法则是什么?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1、3、7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