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2篇物理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物理的教案 篇一
13.5 光的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习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
【教学重点】
单缝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教学方法】
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教学用具】
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水波的衍射
[投影水波衍射图片(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图2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
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2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
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
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一起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师:光也是一种波,也能够发生衍射。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光的衍射。
(二)进行新课
1.光的衍射
师:通过前面对光的干涉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是具有波动性的,光既然是一种波,那么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该具有衍射的现象,大家有没有见过光的衍射现象呢?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光波也应有衍射本领,但无法举出例子)
师:根据我们刚才复习的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大家说说看,为什么平时我们不易观察到光的衍射?
生:可能是因为光波波长很短,而平常我们遇到的`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较大,所以不易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师:很有道理,大家来想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设计出多种实验观察方案,绝大部分着眼于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教师加以肯定鼓励)
[实验观察]
安排学生根据上面的设想,自制单缝和小孔。
1.用单缝观察日光灯光源。
2.用小孔观察单色点光源。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然后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基本上有两类现象,一是观察到了单一的一条亮线或一个圆形亮点,二是观察到比较模糊的明暗相间的线状或环状条纹)
师:大家做得很认真,有几位同学已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现在我们再用更好的装置来一起观察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教师演示]
在不透明的屏上装有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单缝,用氦氖激光器照射单缝,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光屏,如图所示。
调节单缝宽度演示,得出下列结果。
缝宽 较宽 较窄 很窄 极窄 关闭
屏上现象 一条较宽亮线 一条较窄亮线 亮线变宽、变暗并出现明暗相间条纹 明暗条纹清晰、细小 条纹消失
师:请大家将我们的实验结果与课本插图的几幅照片比较,总结一下光要发生明显的衍射应满足什么条件。
生:当狭缝的宽度比波长小或跟波长差不多时,光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发生了明显的衍射。
(点评:通过实验探究,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为以后从理论上认识光的衍射奠定基础。)
师:大家通过实验观察到,光在传播过程中能离开直线绕过障碍物到达阴影里去,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衍射现象。衍射时产生的明暗条纹叫做衍射图样。其实,不仅单缝,还有圆孔,多条平行狭缝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同机械波的衍射一样,光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圆孔和光栅的衍射现象。
(教师演示,将单缝分别换成圆孔和光栅,可以在屏上观察到清楚的明暗相间的圆环和清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师: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在衍射现象中,常有一些亮线和暗线,据此大家来猜猜原因。
生:在干涉现象中我们也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我想这里的道理应该跟在干涉现象中差不多。
师:猜想有道理。其实在光的衍射现象中,来自单缝或圆孔上不同位置的光,到光屏处的路程差满足一定的特点,叠加时加强或减弱,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这确实跟光的干涉原理是相似的,大家再考虑一下,如果用白光做衍射实验,条纹会怎样呢?
生:条纹应该是彩色的,因为不同色光波长不同,在叠加时形成条纹位置也不一样,叠合时形成彩色。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教师指导学生用两支铅笔并拢观察日光灯衍射条纹)
师:光的衍射现象表明,我们平时说的“光沿直线传播”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在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光的传播是沿直线,当障碍物的尺寸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拟时,光的衍射现象就十分显著,这时就不能说光沿直线传播了。
师:在光的衍射现象中,历史上有过一个“泊松亮斑”的故事,请大家来阅读课本66页“科学足迹”栏目中的短文――泊松亮斑。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个亮斑?
生:想。
(教师演示,用被磁化的钢针吸一粒钢珠,悬起,使激光束与钢珠球心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就能在屏上观察到钢珠暗影中心有一亮斑,即泊松亮斑。)
师: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物理学家菲涅耳提出的波动理论推算出圆板阴影的中心应该是一个亮斑,想借此驳倒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与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圆板中心确有一个亮斑。这样“泊松亮斑”实验就成了光的波动理论的精彩验证。大家从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发。
生1:验对物理研究有重要作用。
生2:到别人的质疑,要冷静面对,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或观点。
生3:学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学生的回答很全面,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
2.衍射光栅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了解衍射光栅的制作原理。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通过复习,回顾了机械波的衍射及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我们还观察到了光波的衍射现象。进一步认识光的波动性,光的直线传播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课件,再来回顾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课件演示]《光的衍射》。(再次回顾光的衍射现象,增强感性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课余作业
完成P68“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课后阅读67页“科学漫步”――X射线衍射与双螺旋。
附:课后训练
1.点光源照射一个障碍物,在屏幕上所成的阴影的边缘是模糊的,这种现象是光的 (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干涉现象 D.衍射现象
答案:D
2.下列情况中能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是 ( )
A.光的波长比孔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得多
B.光的波长与孔或障碍物的尺寸相仿
C.光的波长等于孔或障碍物的尺寸
D.光的波长比孔或障碍物的尺寸小得多
答案:ABC
3.下列关于单缝衍射图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和双缝干涉图样完全相同
B.亮条纹的亮度都相同,而宽度不同
C.中央亮条纹的亮度和宽度最大
D.亮条纹的宽度相同,而亮度不同
答案:C
4.在用单色平行光照射单缝观察衍射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缝越窄,衍射现象越显著
B.缝越宽,衍射现象越显著
C.照射光的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显著
D.照射光的频率越高,衍射现象越显著
解析:要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必须孔或障碍物的尺寸足够小,可以和光的波长相比。由于光的波长极短,所以要求孔或缝的尺寸要非常小,光的波长越长,相当于缝越窄,而频率越高,波长越小,故AC正确。
答案:AC
5.在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时,将其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在屏上仍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此条纹 ( )
A.仍是原来的干涉条纹,只是亮度减弱了
B.仍是干涉条纹,只是条纹宽度变窄了
C.是衍射条纹
D.无法确定是干涉条纹还是衍射条纹
答案:C
6.下列哪些现象是光的衍射产生的 ( )
A.泊松亮斑
B.阳光下茂密的树阴中地面上的圆形亮斑
C.阳光经凸透镜后形成的亮斑
D.平行光照在一个较大障碍物上后,影的轮廓模糊不清
答案:AD
7.在下图中,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样。其中A是光的________(填“干涉”或“衍射”)图样。由此可以判断出图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A B
解析:只有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光波波长小或跟光波波长相仿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图A是光的衍射图样。由于光波波长很短,约在10-7 m数量级以上,所以图A对应的圆孔的孔径比图B对应的圆孔的孔径小。图B的形成可以用光的直进解释。
答案:衍射 小于
8.在固定于光具座上的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板,板上开一个直径可调的小孔,让圆孔直径从1 cm左右开始逐渐调小至封闭,在这一过程中在屏上将依次出现的图样正确的是 ( )
A.蜡烛倒立的像,明亮的圆斑,明暗相间的圆环
B.蜡烛倒立的像,明暗相间的圆环,明亮光斑
C.明亮圆斑,蜡烛倒立的像,明暗相间的圆环
D.明亮圆斑,明暗相间的圆环,蜡烛倒立的像
答案C
物理教案模板 篇二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
【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
环节2:讲授新课
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
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
(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
(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
(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
设计实验: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
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
3.查表
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
(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我国北方有些地区冬季供暖用的”暖气”就是用水作为工作物质将热量传递到千家万户的?
(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巩固提高
用比热容思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完成练习册本节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略
物理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
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物理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2、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 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物理公开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升华和凝华。理解升华和凝华的逆过程。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能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例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例子
【教学难点】
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例子
【教具准备】
酒精灯、碘、烧瓶、火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1、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呢?
2、什么叫升华?
3、升华现象的事例有哪些?
4、升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
解疑合探(一)
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让打下并讨论:
加热前:碘是
加热时:碘是
冷却时:碘是
设疑自探(二)
1、什么叫凝华?
2、凝华现象的事例有哪些?
3、物质凝华要放热还是吸热?
4、干冰升华有哪些应用?
解疑合探(二)
根据物态变化的规律,让大家讨论:
1、三种状态、六种变化是什么?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过程有哪些?
3、物态变化中放热的过程有哪些?
4、电冰箱是怎样工作的?
质疑再探
通过这一课,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你还有哪些问题?
拓展运用
1、说出下列是什么物态变化
①、霜是怎样形成的?
②、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
③、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④、樟脑丸变小了。
⑤、灯泡发黑了。
⑥、硬梆梆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
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全章概述: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本章将首先给出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其中还有“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内容。由于学生已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并且通过比较,明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应用性很强的问题;二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点的设置也与现行九年义务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差别,本教材是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在学了欧姆定律之后,本章仅从电压的高低和电阻的大小两个方面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来考虑,目的是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电压有关概念和电压表的使用。
2.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3.对电阻的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4.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5.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难点】
1.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
2.探究过程的探究方法。
3.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大小的原理,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5.从电压和电阻的角度来说明安全用
单元学情分析: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生已知道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物理教学教案 篇七
课题名称: 2-1 空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教学 学生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
复习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问 回忆
导课 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 演示P燃烧 观察
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V%)
N2 : 78% 归纳 思考
O2 : 21% 整理
稀有气体: 0.94% 结论
CO2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 氧气: 指导学生阅读 通读
2、 氮气: P24~26内容 讨论
3、 稀有气体: (主要是用途) 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给出讨论提纲 讨论
气体: CO NO2 SO2
(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归纳
粉尘: 沙尘 烟尘
(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 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特点:
物理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知道光速是3× 108m/s。
4.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器材:
水槽 激光笔 水 牛奶 烟饼 镊子 烧杯 滴管 纸杯 蜡烛 火柴 玻璃砖 投影仪 电脑
教学过程:
一、 新课教学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 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 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 物理 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4)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快回答★www.kuaihuida.com)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实施实验教学,现计划如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一共有三章,内容为主要功和机械能、比热容、及物理与社会。分组实验比较少,主要时间用来复习,准备迎接中考。
三、学情分析
经过八年级、九年级上半期的学习,带学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从实验基本操作来看,已经从原来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完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熟悉,能利用所学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教学措施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每一个分组实验,能按要求操作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按照课本上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进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之后,能对实验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并对实验提出改进方法与意见,在认真分析实验原理步骤之后,能自主设计一定的实验,这才是实验教学的难点。
1.对所有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实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六、具体安排
分组实验(根据常德市20__年度初中学生实验考核物理实验操作要求随机安排)
1.天平测物体质量
2.凸透镜成像规律
3.研究电磁铁
4.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物理教学教案 篇十
【目的】
1、知道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知道波的衍射现象
3、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
4、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重点】
衍射现象、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
【教学难点】
发生明显衍射现象条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电教法、讲练法
【教具】
发波水槽、挡板、投影仪
衍射照片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学生思考:在空气中波长为3.4m的声波,进入水中,其频率为 Hz,波长为 m(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
答:100 ;14.5 。
波由一种界质进入另一种界质,除了频率不变外,波长和波速都发生了变化,其传播的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
2、素材展示:“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水波能绕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现象说明——波一定是直线传播的吗?
答:波常常能绕过障碍物传播。
今天,我们就研究波的这些特性。
一、波的反射和折射
素材:对着高大喊,会出现回声;超声波使用原理…
1、波的反射:波遇到两种界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会返回继续传播。
波在反射时,遵从反射定律;机械波的反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基本相同。
学生列举波的反射的事例…
过渡:我们刚才已经提到,波遇到界质的分界面,会传播到另一种界质中去,且波速、波长均发生变化。不仅如此,事实还证明,只要不是波的入射方向刚好垂直分界面,其进入另一界质后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2、波的折射:波从一种界质进入另一种界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波在发生折射时,遵从折射定律;机械波的折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基本相同……以后在几何光学中再做详细介绍。
(机械波折射的感性事例比较难找。)
根据能量守恒,反射波的能量和折射波的能量之和应等于入射波的能量,所以我们说,入射波的一部分波反射,一部分折射,而且,这两种现象是同时发生的。
二、波的衍射
演示:a、水波绕过挡板继续传播。
b、水波穿过小孔继续传播。
1、波的衍射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学生思考:a、如果障碍物是挡板,波绕过大的挡板较容易,还是绕过小的挡板较容易?
b、如果障碍物是小孔,波绕过大孔较容易,还是绕过小孔较容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继续看——
演示:a、水波绕过不同大小的挡板,衍射效果比较。
b、水波绕过不同大小的孔,衍射效果比较。
学生总结结论:不论障碍物是挡板还是小孔,只有它们的线度较小时,衍射现象才会明显。
当然,精确的实验研究并不是我们这样的时间条和空间条所能够达到的,科学家们经过了更加高水准的实验之后,得出了——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机械波,也适用于电磁波。
设问:对于这个“条”的理解,同学们觉得最不好把握的是哪一个表述呢?
学生:“相差不多”
教师对“相差不多”进行归口表述…。
这一结论和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一致的…照应。
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定量的照应——见教材P55,正确解释“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现象……
四、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三部分内容:简单介绍了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讲了什么是波的衍射、明确了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明显衍射的条不满足,衍射仍然在发生,只是不容易观察和检测到而已。
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粒子运动能够绕过障碍物的现象,所以,衍射是波这种运动所具有的特征,我们今后会根据这一点(能否发生衍射)区分是粒子运动还是波动。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衍射要有所了解的原因。
五、作业布置
阅读教材;
《优化设计》P47第2、3、4、5题,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过程”的灰色部分,即是板书计划。
【教后感】
粗线条设计比较成功。“反射与折射”知识的添加使本堂的容量恰到好处,也可以弥补后面(讲波的应用时)的知识空洞。
演示实验安排很合理,有条不紊。
唯有一处赶到不“停当”:障碍物尺寸相同时,改变波长的衍射研究没有进行,只是口头上介绍了一番。
物理公开课教案 篇十一
教学设计
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
1 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 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
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
教学方法
观察 讨论 实验 多媒体教学
物理教学教案 篇十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2、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每组一个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教学电压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怎样区分电压表和电流表?
(2)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2、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教学电压表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见图①。
提问:
(1)这种接法行不行?测出的是哪个元件两端的电压?
(2)在接线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开关断开;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量程的选择和试触。)
(3)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这个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压。
3、进行新课
介绍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和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
(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测干电池电压,研究干电池串联、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再将这三节干电池按图②串联成电池组,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得的数据记到表1内。分析串联电池组的电压跟各节干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二、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③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
结论:________________。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一、按图④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二、按图⑤,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4、小结
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2)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练习题:(1)一个小电动机工作时,要求电源电压是6伏,要用几节干电池,怎样连接?
(2)在图⑥甲中,VA=6伏,VB=______,Vc=______,在乙图中,V1=2伏,V=6伏,V2=______。
(四)说明
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1、严格要求学生按电压表使用规则进行实验操作。
2、培养能力,其中包括:按要求画电路图,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分析归纳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