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一化学第一章优秀11篇1-5-47

到了高三复习备考期间,看着一本本化学书本,复习起来也是相当费事的,这个时候可以把每本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最终一本书上的知识点总结下来也不过几页页,方便大家复习备考,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www.kuaihuida.com细致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11篇高一化学第一章,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一

Hertfordshire Hatfield, England

Nonlinear Optimization with

Financial Applications

2005, 261pp.

Hardcover $ 65.40

ISBN 1-4020-8110-3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Hertfordshire大学与Bergamo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非线性优化方面的讲稿编撰而成的,中心内容是非线性最优化的数值方法。

全书分为23章。第1章有价证券最优化、重点讨论了非线性最优化、有价证券收益和风险、最优二资产证券、三资产证券的极小风险等问题;第2章单变量最优化,讨论的重点是最优化条件、对分法、割线法、牛顿法、二次和三次插值法等问题;第3章具有N-资产的最优证券,重点讨论了极小风险问题和最大收益问题;第4章N变量的无约束优化,重点讨论了多变量无约束优化的研究方法、最优化软件及其应用范例。第5 ~ 8章重点讨论了最速下降法、拟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的收敛性、Wolf的收敛问题、牛顿步长和Cholesky因子、平切牛顿法等,此外,还给出了最速下降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的数值结果,具体为:第5章最速下降法;第6章牛顿法;第7章拟牛顿法;第8章共轭梯度法;第9章证券的约束优化。第10 ~ 15章重点讨论了最优有价证券的性能、高斯-牛顿法及其应用、具有等式约束的有价证券问题及其最优化条件、Lagrange乘子插值、等式约束问题及其求解、约化梯度法、投影梯度法、罚函数法、增广Lagrange函数法、基于罚函数的SQP法、SQP线搜索算法和Maratos效应,具体为:第10章大规模有价证券;第11章数据拟合与高斯-牛顿法;第12章等式约束优化;第13章线性等式约束;第14章罚函数法;第15章顺序二次程序设计法。第16~23章重点讨论了交易成本、重平衡问题、灵敏度问题、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及其最优化条件、不等式约束二次程序设计法、不等式约束的约化梯度法和罚函数法、闸函数法和相应软件B-SUMT的应用、B-NLP问题的求解、极小化极大逼近、有价证券重平衡问题以及整体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具体为:第16章有价证券问题的进一步讨论;第17章不等式约束优化;第18章扩展等式约束方法;第19章闸函数法;第20章内点法;第21章用不等式约束进行数据拟合;第22章 有价证券重平衡和其它问题;第23章整体无约束优化。

本书内容新颖,论述详尽,适合从事组合优化、金融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工程以及其它相关科学的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阅读和参考。

朱永贵,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Tschu Kangkun, Professor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二

关键词:人教版化学;理科;结构体系

一、人教版教材结构体系分析

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化学1》有4章,《化学2》有4章,为了更好地使全体高中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必修《化学1、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2]。《化学1》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运用分类方法,以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化学性质等为主线,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对金属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属性变化进行概括和应用进行讨论。

《化学2》在初中元素周期表和《化学1》学习过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非金属元素氯、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具体分析碱金属、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由周期表中的元素,寻找出物质的成因,从而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在初中和《化学1》中涉及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讨论化学与热能和电能的转换;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又从能源的角度切入有机化合物烷烃,并分析讨论,最后回归到社会,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结束。

《化学1》以实验为主线,《化学2》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从不同方面体现融合,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突显出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出高一阶段化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为后续的多样化的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作铺垫。

二、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及分析

表2 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

台湾翰林版化学教科书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的文本,基础化学(一)第一章以“物质的组成”为切入点,介绍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本质与变化,接着介绍“原子量和分子量”,用分类的方法介绍了纯净物、混合物和溶液。第二章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介绍了物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并介绍元素周期表及结构。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分别介绍化学反应及与能量的关系和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基础化学(二)则以“物质的构造与特性”开始,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网状固体和金属固体,为第二章“有机化合物”及其分类和与生物体的关系的讲解作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化工的关系,突显化学的社会价值。基础化学(三)则以介绍“气体的通性”开始,引出气体定律和理想气体。接着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基本化学反应原理。总体而言,基础化学(一)、基础化学(二)包含了化学原理中难度较低的内容,而难度较高的计算则放在了基础化学(三)中。

参考文献: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衔接与过渡

一、深刻领会本章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如今的时代,要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之培养,先培养学生那种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最基本的操作水平,同时学生还要具备比较多的科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本章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又多,对于章节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在我们教师讲解时,要严格掌握教材的深广度,切不可急于求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只做到学会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观点就可以。对于离子反应,重点讲解反应的实质和方程式书写。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切实掌握好初、高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的衔接与过渡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本章内容学生只要求所谓的“理解”即可,可是高中的化学教材就把要求大大提高。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先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去列举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比如,化合反应,就要求学生理出单质+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新化合物等等。而后根据学生进行举例,进行有序的讲解。

对于离子反应可这样进行讲解:复习电离知识引出氯化钠、氢氯化钠、酒精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再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引出由现象而进行的讨论;最后引出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

三、狠抓学生的训练,要以训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本章的化学内容理论性的强度比较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将在本章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以及比较有典型的例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学习化学的方法及化学格式格外重视,加强引导和传授。

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 篇四

学生进入高二后重新分班,很多学生都是陌生脸孔,基础参差不齐,再加上上学期统考化学较难,很多学生对化学失去信心,这给任课教师带来难度,也是对教师极大考验。

二、教材分析

本期主要完成第二册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学习,知识跨度大,理论多,且较难理解,因此教学任务较重。

《化学平衡》这章,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内容上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第二部分是化学平衡,第三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否发生移动等观点。训练学生科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离平衡》这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化学平衡有关理论知识后,进一步应用和深化。本章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电离平衡,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对该节知识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到后几节教材的学习效果。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水的电离及有关应用,且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第三部分为酸碱中和滴定。本章教材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不公可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检验等有关知识的学习。

《几种重要金属》这章中所涉及的金属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本章教材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金属通性,第二部分着重介绍镁铝的性质,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第三部分是有关原电池,化学电源及金属腐蚀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教育学生注意金属的回收和资源的保护,从而可持续发展。从原电池这个部分,教育学生发展清洁能源为环保做出贡献。

《烃及其衍生物》这章主要是介绍了各类烃的代表物的分子结构,性质,制取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烃类的衍生物的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有机物的一些学习方法。

三、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要使优生有事做,差生不灰心。

5、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 篇五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化学;课程教改

吉首市位于湘鄂渝黔四省边界,其交通十分不便,医疗水平较低。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需大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基础化学》是医学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吉首大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选用的教材《基础化学(第8版)》属于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也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得到推广,该教材在全国主要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基础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化学》这门课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及其浓度计算、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以及分析化学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打好基础。并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化学》是吉首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基础化学教学来看,存在很多问题。

1.1 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基础化学》教材的编者要求开设理论课的参考学时为52-68学时,很多学校培养方案都是64学时,但目前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仅仅给予44学时,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纲的要求,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知识点众多,学时抓不住重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1.2 文理兼收,学生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基础化学》包含较多抽象的理论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位,Gibbs自由能等概念。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生;或者有不少学生所在的省份在高中阶段实行大综合,化学根本没入门;或者从预科上来的学生化学基本功差,但吉首大学预科分流后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这三种学生的化学基础都十分薄弱,整个班级学生的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1.3 学生对该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不重视,做实验按部就班,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差

大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该课程投入的精力较少,他们缺乏医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加上大多数学生受到重专业轻基础的影响,对学习化学不感兴趣,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经常会有学生问“为什么学医的人要开设基础化学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最讨厌的是化学”,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除上课外,学生从不查资料,不复习,不做练习,不及时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致使遗留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对学习《基础化学》产生抵制情绪。

学生刚进入大学适应能力偏低,但医学院临床专业的新生走进大学的第一堂理论课确是《基础化学》。多数学生很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更不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但往往跟上节奏、思想觉醒的时候该课程已接近尾声。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本教材属全国统编教材,内容较多,且又有一定的深度。针对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将前13章的小字部分、方框中的知识和第6章,第14章,第15章供优秀学生选修。重点讲授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的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11章;对理论性较强的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3章只作一般要求。最终达到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2.2 采用案例教学法及问题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结合教学主题,给予学生启发性的点拨,通过讨论问答等互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在医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化学知识而忽略医学知识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大忌。在授课过程中能否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融合是决定学生能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授课时我们尽可能将所讲授的化学知识与医学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 结合人体通过各种生理调节机制保持体液容量、渗透压、pH及各种溶质浓度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种讲授方法使化学更加贴近医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加认识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也使单调、死板、枯燥的物质性质、分子结构等化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多彩。

比如,在讲述2015年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一的中国人屠呦呦时,可以引入青蒿素及其分子结构,介绍其理化性能,强调化学结构与药物性能的关系。在讲述感冒药阿司匹林时,可以介绍有机合成化学的魅力,引入药物合成化学的概念,突出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3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用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实验比较得出缓冲溶液的概念:能够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时可保持其pH基本不变的溶液。这样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改重点讲述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引导。将人体与生命、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科学的素养,打好化学专业基本功。

3 结束语

《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营养与健康》以及很多病情中病理、机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促进西部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昌彪,鲜永菊,刘玲。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灌输式教学模式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45-147.

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 篇六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推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4、探索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

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

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

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探究下面实验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步骤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 (氧化)

正极(Cu):2H++2e=H2 (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 ②满足所有守恒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 Sn、Pb、Ag、Pt、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 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钾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Cu2+=Cu+Zn2+设计成电池:(如下图)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

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五、小结:

1.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构成要件:

①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

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用导线连接电极组成闭合回路;

④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失电子,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还原反应。

4.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七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不能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故物理学是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因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并且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及时做笔记、不重视观察和实验探究、课前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独立完成作业;有此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为明显;还有些学生在学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上也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有责任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内容抱括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能、电功和电功率。共六章。其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为重点。第十三章:内能、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是难点。其中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点为本期实验探究的关键。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祖国、爱科学等优秀品质。

2、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领会本学科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3、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时严格按照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程序进行。

4、讲求教学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严格要求学生练好扎实功底。让学生逐步懂得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要使学生会学习物理、爱学习物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物理的动力。

6、开展好开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也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提高能力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7、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更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课时安排

第十三章:“内能”共8课时(分子热运动2课时、内能2课时、比热容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共6课时(热机2课时、热机效率1课时、能量转化和守怛1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共10课时(两种电荷2课时、电流和电路2课时、串联和并联2课时、电流的测量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共9课时(电压1课时、串和并的电路的电压规律2课时、电阻2课时、滑动变阻器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 篇八

G.V.科兹洛夫 G.E.蔡克夫

本书为VSP出版社出版的聚合物科学方面的专著,论述了聚合物科学中的新概念,介绍了聚合物非晶态的结构。

全书共7章,每章都附有重要又丰富的参考文献。第1章聚合物中局部(短程)有序的发展史,第2章聚合非晶态结构的集体模型的物理立场、基本原理、局部有序形成的热动力学、聚合物结构的规则性和集团模型、集团的热动力学来源、集团的泛函和评定方法、集团函数结构的人工控制方法等;第3章群模型中的结构缺陷概念等;第4章群模型的实验验证、x射线衍射分析、IR光谱术、低频率拉曼散射;第5章群模型和现代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聚合物结构分形和群模型、群模型和非简谐性等;第6章集团模型构架结构中聚合物结构中撞击的描述、结晶、增塑、流体静压强、热(物理)时效、取向、填充等;第7章集团模型构架结构中聚合物性质的描述,分子重量特性、溶解热、热膨胀、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迁移率等。附录1.聚合物集团结构的分析;附录2.聚合物中有序结构的计算机模拟;附录3.非晶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计算机预报。

本书内容既新又丰富,可供高等学校物理系、材料系及相关系科的教师、研究牛和高年级同学参阅,更可供从事新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李国栋,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半导体:数据手册

奥体弗里德・梅德隆

本书为第四版,1991年、1992年和1996年分别出版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本书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关于半导体材料和科学方面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38章。绪论介绍了本书的内容结构,第1~33章介绍了四面体键的元件和复合物、Ⅳ群和Ⅳ-Ⅳ化合物、Ⅲ-Ⅴ化合物、Ⅱ-Ⅵ化合物、Ⅰ-Ⅶ化合物、Ⅲ2-Ⅵ3化合物、Ⅰ-Ⅲ-Ⅵ2化合物、Ⅱ-Ⅵ-Ⅴ2化合物、Ⅰ2-Ⅳ-Ⅵ3化合物、Ⅰ3-Ⅴ-Ⅵ4化合物、Ⅱ-Ⅲ2-Ⅵ4化合物、第3组元件、第5组元件、第6组元件、二元化合物、Ⅱ-Ⅵ化合物、Ⅲ-Ⅴ化合物、ⅠAxⅠBy化合物、Ⅰx-Ⅴy化合物、Ⅰx-Ⅵy化合物、Ⅱx-Ⅳy化合物、Ⅱx-Ⅴy化合物、Ⅱ-Ⅶ2化合物、Ⅲx-Ⅵy化合物、Ⅲ-Ⅶ化合物、Ⅳ-Ⅴ化合物、Ⅳx-Ⅵy化合物、Ⅳ-Ⅶ2化合物、Ⅴx-Ⅵy化合物、Ⅴ-Ⅶ3化合物、Ⅰx-Ⅳy-Ⅵz化合物、Ⅰx-Ⅴy-Ⅵz化合物、Ⅱx-Ⅲy-Ⅵz化合物、Ⅲx-Ⅴy-Ⅵz化合物、Ⅳx-Ⅴy-Ⅵz化合物、Ⅴ-Ⅵ-Ⅶ化合物、带有化导体性质的硼、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化合物、硼化合物、二元过渡金属化合物、二元烯土化合物,三元过渡金属化合物、三元烯土化合。第34~38章为索引。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物理系及相关系科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参阅,更可供从事物理学、材料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九

关键词 半导体制造工艺 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01-02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以施敏所著教程为例,该课程在对基本原理介绍的基础上注重对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的描述以及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介绍,并在半导体制造的几大工艺技术章节中加入了工艺模拟的内容,弥补了实践课程由于昂贵的设备及过高的实践费用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缺憾。故熟练掌握《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半导体制备的了解,为我们学习微电子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对《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的第一章简要回顾了半导体器件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基本的制造步骤。第二章涉及晶体生长技术。后面几章是按照集成电路典型制造工艺流程来安排的。第三章介绍硅的氧化技术。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讨论了光刻和刻蚀技术。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半导体掺杂的主要技术;扩散法和离子注入法。第八章涉及一些相对独立的工艺步骤,包括各种薄层淀积的方法。《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最后三章集中讨论制版和综合。第九章通过介绍晶体工艺技术、集成器件和微机电系统加工等工艺流程,将各个独立的工艺步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第十章介绍集成电路制造流程中高层次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电学测试、封装、工艺控制和成品率。第十一章探讨了半导体工业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工作量来看,发现《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内容过多,根据学校安排的学时很难上完。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口述以及PPT展示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书中的图片特别是工艺过程及工艺效果只是简单的图片展示。从教学深度来看,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演示,学生对工艺的参数没有概念,故对书本上的内容理解的深度很是欠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故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进行同步仿真与书本相结合将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工艺仿真不但能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工艺内容,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工艺参数的重要性。下面将结合书本对这种方法进行讲解。《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第一章介绍半导体工艺技术基本步骤,属于概论,为了节约课时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即可。第2章介绍晶体生长从熔融硅中生长的区熔(float-zone)法单晶生长工艺,为了节约课时对其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即可。第3章介绍硅的氧化包括热氧化过程,由于氧化工艺是半导体工艺的重点内容,应详细阐述,并且教会学生应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进行同步仿真,观察每一步氧化带来的硅片上结构的变化,对氧化的效果有直观的了解。第4章介绍光刻技术,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对硅片进行光刻,观察硅片上光刻图形的变化。第5章介绍了刻蚀包括湿法化学刻蚀和干法刻蚀,刻蚀技术是工艺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对刻蚀进行仿真,比较两种刻蚀方法的效果,并观察每步刻蚀带来的结构变化。第6章介绍了扩散包括非本征扩散,横向扩散。同样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对扩散过程进行仿真验证,观察可扩散的温度,时间,离子的浓度等参数对扩散结构的影响,为重点教学内容。第7章介绍了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半导体工艺的核心部分,也是常见的工艺步奏,通过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离子注入进行模拟仿真,观察离子注入的浓度,能量,退火时间以及退火温度等参数对离子分布的影响,加深对工艺参数的理解。另外第8章介绍薄膜淀积。第9章介绍MOS工艺。第10章介绍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等工艺技术。最后这三部分由于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器件和电路,内容较多故可以一个典型例子为例进行讲解,同样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进行工艺仿真,学生能熟练掌握工艺仿真软件后面的内容可以自己进行仿真验证。

四、结束语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来模拟工艺过程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工艺的了解。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半导体制造流程还需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进一步改革。c

参考文献:

[1]施敏。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秀琼,余学功。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2).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十

一、新

1.引导学生站在高中化学全局的角度整合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和接受能力,高一、高二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不全面。特别是课程改革使用新教材,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有不同的要求。高三复习要从高中化学全局的角度出发,按照高考的要求,整合各模块教材,进行专题复习,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新教材(人教版)为例,对于电解质的概念。化学1第二章第一节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提出:根据化合物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选修四第三章第一节进一步深入到: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高三复习时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单质 强电解质

纯净物 电解质(导电) (完全电离)

物质 化合物

弱电解质

混合物非电解质(不导电) (部分电离)

对照上述框图,学生一眼便可看出:电解质、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进行的分类,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不是电解质除非电解质外,还包括单质和混合物。

这样复习不仅学生容易掌握知识,而且有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新的设问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相同、相似的问题,应变换设问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如对于氯气的化学性质,高一时,问到氯气的化学性质时,往往从四个方面回答,即与金属、非金属、水、碱反应,高三复习时不妨这样设问。氯气除可以与金属、非金属、水、碱反应,还可以与哪些无机物反应?还可以与哪些有机物反应?这样问不仅有新鲜感,有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新的高度,主动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再如对于氯气与水反应问题,高一时只要求学生掌握:

Cl2 + H2OHCl + HClO 2HClO 2HCl + O2这两个反应,记住氯水的成分,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高三复习时,引导学生从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

(1)氯水中存在哪些平衡?

(2)你能想出哪些方法降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3)除了可以用密闭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收集氯气?

(4)久置氯水为什么会变成盐酸?

3.新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同的知识,同样的问题,变换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新情境下问题的求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于应用c=n/v进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高一时我们往往要求学生求解类似“标况下,将33.6L的氯化氢气体完全溶于水,配成0.5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问题,高三复习时,我们可以变换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标况下,有一充满氯化氢气体的烧瓶,将其倒置于盛有足量水的水槽中,假设所得溶液充满整个烧瓶,溶质不扩散到烧瓶外,求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再如对于有机化学的复习,高一、高二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高三复习阶段,选择一些新的物质,给出物质的结构简式,要求学生推断这些新物质的性质。

二、活

1. 知识复习活

知识复习要整合教材,打通各个模块,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相同、相似、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复习。以新教材(人教版)为例:《化学2》四章内容可与相关模块整合如下:

《化学2》第一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与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整合

《化学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与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整合

《化学2》第三章 有机化学与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整合

《化学2》第四章 第一节与《化学1》第三章 整合

《化学2》第四章 第二节与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 整合

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复习,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知识复习活,还要注意为学生知识的发展留下空间,千万不可将知识讲死。如对于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常温下(不是任何情况下)生成NaCl、NaClO、H2O,酯化反应一般(不是所有)酸去掉羟基,醇去掉氢原子,其余部分相互结合成酯,否则学生对于高考中出现新的信息或大学阶段继续学习化学出现:3Cl2+6NaOH 5NaCl+NaClO3+3H2O

(CH3)3C18OH+CH3COOH(CH3)3COOCCH3+H2O18等新情况就很难理解。

2.课堂教学活

高三复习要注意调动各种因素,活化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求得高效。

以情激活。化学学习应该是一种生动活泼的美的行为,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以趣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重大作用,发挥学科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掀起一个又一个课堂教学的高潮。

媒体激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来自于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录像、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十一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女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男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1 2 3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1 2 3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1、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 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 13课时 第 1-3 周

第六章 7课时 第 4-5 周

第七章 10课时 第 6-8 周

第八章 10课时 第 8-10周

第九章 13课时 第11-13周

第十章 8课时 第14-15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