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15篇初中数学论文的相关内容。
初中数学论文 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若是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了一个闪亮的明星指路,那么他的生活就将是那么的醉生梦死[2]。”对于初中教学而言,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明确的探究目标,而且还要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一步步的向前进,最终走向数学的殿堂。例如:学生在学习完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所学的知识运用其生活中。如:有一批液晶电视,它原来的每台的销售价格为6000元,在甲、乙两家电器商场均有出售。其中甲方的促销方式为:买一台液晶电视的单价为5700,买两台的单价为5400元,这样以此类推,每增加一台就减少300元钱,但是每台的单价是不能低于4300元钱;乙家商场的促销方式为为一律按照原价的五折进行销售。某个学校需要购进一批该型号的液晶电视,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学校应该去购买哪一家的的液晶电视较为便宜?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数学的计算中。
2激发和提升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及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已经流传很久,那么就自然有它的道理。兴趣---是反映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缺陷,只有当人们有了兴趣,他们才有可能去做每一件事情,没有了兴趣,就会失去做事的动力,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然后在兴趣的推动下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对学生的探究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进行愉快的学习法
所谓愉快的学习法,主要是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教师在兴趣中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便于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探究动力。由于数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理论性,所以给数学课程塑造了一种假象---枯燥无味,因而多数学生对数学课程存在畏惧,不敢、也不愿意对数学进行探究思考,自然也就感受不到数学课程中的趣味,反而还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在愉快的学习方式下,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例如,对众数和中位数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让学生忽视数学的理论性,教师再举例,如就最近的期中考试的成绩来说,请同学们根据这次期中考试的分数,找出其中的众数和中位数。如此的学习法:通过举例与学生的实际相关的数学例子,不仅能让学生对众数和中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探讨,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他们之间的学习差距,以便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平衡发展。
2.2相适应的奖励制度
因为初中与小学是接轨的,所以初中生仍然是处于较为激情的、年轻的时期,同样他们也处于较为积极的争取和追求自己荣誉的阶段。在面对较为枯燥的数学课程,很多时候,教师对某个学生的一句奖励的语言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趣味性。当然,除了兴趣的激发,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物质上的奖励,因为物质奖励才能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也是他们的炫耀的资本。然而,在我们国家的物质奖励中,只有在每年年终的时候才会进行一次奖励。这样,不仅约束了奖励的时间和次数,同时还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每年一次的奖励得不到而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因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是学习兴趣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奖励的制度,建立奖励时间是分散的、奖励的范围是广泛的、奖励的层次是多变的、奖励的物质也是多样的等。从而确保任何时刻的任何成绩优良的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奖励,进而通过物质的奖励激发学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思考。
2.3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师的青睐、学生的喜欢。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形、像、声、色等的完美展现,使课堂和学生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例如:对圆周长、弧长的公式进行讲述的时候,通过利用计算机生动、形象、主观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如:若是用一根较长的钢缆圈沿着赤道围绕地球一圈之后,将钢缆再放长10cm,此时的钢缆圈与地球之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河马通过,还是能让一直小狗通过?问题出了之后,通过配合多媒体进行直观的动画出现,将钢缆放长之后,借用动画实现河马和小狗正在准备要通过缝隙,此刻出现了小狗对河马说:“我能过去,你不能过去。”但是河马却说:“我们两个都可以过去。”请问同学,你能帮它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吗?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犹如学生置身其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中。这种直观生动的画面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还能确保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不让学生因为刻苦的学习而掉在时代之后。
初中数学论文 篇二
了解,让其在数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数学文化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数学文化的形式在数学教材中呈现为两种:隐性和显性。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教师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隐性的数学文化;而显性的文化知识能够展现出明显的方面,但数学文化知识仅在课堂的课本教学中很难显现出来,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数学文化,都依赖于学生的自身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中所包含具体应用问题。
二、初中数学文化知识在教材中的具体编排情况
初中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具体内容,其实可以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数学运算之后,补充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对学生个思维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应当注意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补充。
1.关于人教版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
经过相关的统计工作,笔者对人教版中的数学文化知识进行了总结。从总结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并不是基于对学生的考虑,容易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学生只注重数学运算,忽略数学思维的形成。虽然数学的本质是计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仅是对历史性的时间进行简单介绍,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对该知识点的教法进行论述,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事实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本应是激发学生阅读的。
2.对初中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思考
数学主要由数学文化和数学运算技能构成,数学文化有时能够有效地帮助数学运算。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历史事件。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活动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首先,教学活动缺少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教学应该包括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应该渗透进数学教学中。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其次是大部分教师迫于中考压力,没有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教学。中考的压力,使得教师不会对数学文化进行讲解。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现今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漏洞。这些原因的出现使得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是那么的不理想。导致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数学文化内涵。
三、初中数学教材关于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思考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人施教。为促进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材编研组有必要对数学文化知识的编排进行相应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异彩纷呈的初中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教材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特定的数学文化知识的选取。编研组在编排时,应首先思考选取怎样的数学文化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带有历史性趣味的同时普及数学内容的发展过程。初中数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故事。根据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任意摘取有趣味性的内容来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进行扩充,以此来丰富数学文化的内容。当然在编排的过程中不可避重就轻。其次是寻找不一样的数学文化知识,充实数学文化的内容。当前,包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在内,大部分的数学教材在数学文化方面呈现的内容雷同和集中现象较多。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只有创新数学文化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初中数学文化知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初中数学论文 篇三
数学小组之间互助合作的学习不同于个人的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发问,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种思维模式,扩展他们的视野.例如,在讲“平行线与相交线”时,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小组分别研究平行线和相交线两个概念,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相关结论后,不同小组互相交换学习结论和心得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教学
1.科学分工,合作探究
在开展分组合作教学之前,要有一个合理的分组过程,要想让学生在之后的合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协作得更加愉快,配合得更加默契,就要有一个科学的分组方案.科学分组方案的制定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如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习方式、学科成绩等.教师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通常情况下,一个组的容量为五到七人,每个组要分配一到两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其余成员为成绩中等和比较差的学生.成绩不是唯一的分组因素,在考虑成绩的同时,也要考虑性格的差异.这样分组是比较科学的,科学的分组自然会达到分组合作教学的目的.
2.细化分工,责任到人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教学方式会遇到一些问题.小组内的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的任务,往往会出现偷懒,依赖别人,甚至忘记学习任务的现象.若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就要有一个精细分工的方案,每个组的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例如,在讲“证明三角形的相似”时,针对证明方法的多样性,组内成员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能让组内成员都参与其中,可以将任务精细化,保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任务.一人负责用两个角对应相等则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去证明,另一人则可以根据三边对应成比例的判定方法去证明,剩余的学生可以用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对应相等的方法去实现.在所有的学生都证明完毕后,将最终的几种方法放在一起去比较,找出其中最简单易懂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3.分组合作,提升初中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每个人都是组里讨论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在一个小组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掌握的知识及技巧讲给组里的成员.当然,讲解者要提前将自己要讲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用通俗易懂的思路去引导其他成员.每个人都想进步,都想表现出色,因此其他的成员在课下也会将预习工作做好.当遇到不懂的知识时,学生可翻阅一些资料,并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几何的证明”时,由于几何的证明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点,不容易想到证明的方法,这时就要将课下预习的任务精细化并分配给每个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将遇到的一些问题标记出来,通过翻阅资料查找相关内容,最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找到几何证明的所有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数学初中论文 篇四
一、新课程条件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
(1)做好教学课前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利于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教师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便是兴趣,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便会积极地去思考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知识,能够主动地去深入了解数学内容,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导入活动,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或者是实验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牢牢地掌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然后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探求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又比如说,在讲授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内角剪下并拼凑在一起,以使学生自己去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一百八十度的特点。(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能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图像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通过动画来使函数图像动态化,从而使学生更理解函数图像的变化特征;其次,教师应当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说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购买文具的事例作为应用题的主体,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计算,以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重视初中数学有效性评价教学
由于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工作不完善,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的客观有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仅是指对考试成绩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口语表达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更加重视,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学,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完成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涵盖的内容较多,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进行系统的规划。教师应当全面把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况,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据此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作者:帅德民 单位:湖北省谷城县城关镇第三中学
初中数学论文 篇五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从情境中而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情境教学,对各种学习资源予以加工来营造真实的情境教学,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及所处的环境。
(2)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还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表征问题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感知、记忆等,而且会涉及数学语言的表达。信息技术使我们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师生观点,利于交流。
(3)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培养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信息技术便于查阅类似问题,利于学生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施方案,分析论证。在这个环节中,问题解决者利用前面形成的方案自主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在对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
(5)评价反思,交流观点。问题解决者在完成方案后,需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果进行评价,思考和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信息的存储工具,而且提供了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及组内、组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2.总结
初中数学论文 篇六
(一)没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不能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创建
创建高效数学课堂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这是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创建高效熟悉课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传统的就教学观念是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在学校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应试教育为总指导方向,完全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不能顺利科学地发挥。
(二)教学手段特别单一,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创新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决定创造高效课堂的另一关键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创造高效课堂将大受影响。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或者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却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行充分训练和讲解,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死板,一般就是以题海战术为主要方式,以单纯的知识点讲解为课堂主要授课方式,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呆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特别高的参与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初中数学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上的有关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一直以来,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数学知识点的罗列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清解题思路,进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自己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自如地运用,这样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还学生课题主体地位
要想创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如果我们再用以前的方法和眼光看待学生,无疑不会取得好的结果。我们只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支点,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彻底改变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或者满堂灌的数学教学方法,还学生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自己在数学中的教学方向,要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当成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上课之前需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训练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从而能够创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堂标准要钻研透彻,知道需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知识高度;其次,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对教学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要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权威教授学者进行咨询;再次,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要真正地去做这个事情,不要走过场和作形式,要让教研活动真正的发挥作用,群力群策,对教学难点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来加以解决,要真正让集体备课能够落在实处。最后,对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讲授法、讲练结合法要穿插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三)不断深挖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创建高效课堂必须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日常培训、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来不断深挖教学策略,不断研究教学手段,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要注重课堂教学和生活元素的相关联系,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用于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新知时的陌生感,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创设科学合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建立教学情境,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会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相违背。初中数学课的教学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和课内教学,要让更多的生活元素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能够使数学课堂不断拓展、延伸,充实数学课堂。在丰富的数学课堂内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吸收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灵活运用小组教学,善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当前小组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实现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且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探究式教学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合理引导、适时点拨,因此,教师在课下备课的时候更需要用心,需要将课本内容仔细梳理,找到和预计到课本中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方式和找到难点的突破口,能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得探究式教学能够顺利科学地进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来逐层的剖析一节课中的重难点,来探究课中的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假如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数学论文 篇七
(一)以圆的集合概念进行支架教学设计
1.构建背景支架
教学策略: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轮子”“圈子”一类的图片,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说明这些图片留给他们的图形印象.设计意图:奥苏伯尔对教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其实是在学生原有旧的相关知识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设置相应的背景支架,有利于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旧知识的学习向新的知识过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形象引入教学课题,以数学就在身边的观念,激发了学生对圆这一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撤去背景支架
构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圆的集合概念教学策略:
(1)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其他形状的物体能作为车轮使用吗?
(2)如果A,B是车轮边缘上的两个点,O是轴心点,那么点A到点O和点B到点O之间的距离有什么样的关系?
(3)已知(2)的条件,如果点C是也车轮边缘上的一个点,想要使车轮能够平稳滚动,那么点C到点O和点B到点O之间距离必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设计意图:教师设计(1)(2)(3)这三个题目,把车轮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要让学生思考车轮边缘的点到车轮轴心点的距离关系,第二是要让学生理解如果想使车轮能够平稳滚动,那么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一个点到车轮轴心的距离都应该是一个定值.
(4)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有无数个边,那么这个正多边形与什么图形最相似?此时到这个图形的中心点距离相等的点有多少个?
(5)通过上述学习,你们能给圆下一个定义吗?设计意图:题目(4)将学生的思路从直线图形引入到曲线图形、从有限个点到圆心距离相等引入到无限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圆上的点到圆心距离都相等的认识.题目(5)让学生尝试给圆下定义,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抽象化知识的能力.
(二)以圆的描述概念进行支架教学设计
1.构建背景支架
由于两个话题都是对圆概念的研究,所以背景支架的构建也相同,此处就不重复论述.
2.撤去背景支架.
构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圆的描述概念.教学策略: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画一个圆;
(2)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同学们会怎样画圆?
(3)根据对圆的绘画,同学们能说一说你们认为什么是圆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实际操作,逐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这一区域构建起相应的概念支架,从而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次探索.
(4)平面上的点能够被平面上的圆分成几个部分?
(5)圆上的点都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课堂演练.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实践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如果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那么这个点就一定在圆上这一定理,从而深入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二、构建初中数学概念支架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数学论文范文 篇八
初中数学 应用能力 综合培养
【论文摘要】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了数学教学来自于生活,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将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是表达人类思维,反映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有逻辑、直观、分析、推理、共性和个性等基本要素。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真正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我们要突出数学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1)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强调最多的是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没有从生活经验中去好好领悟数学的需要,所以不难想象,学生对数学内在的真正作用是存在着很大疑惑的。纯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是不够的,要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去培养初中生“用”数学的意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把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它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关键。
(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大大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已经慢慢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就拿计算机来说,它的理论模型之父图灵就是应用抽象分析方法首先阐明计算本质的一位数学家,图灵仔细地观察发现,一个人进行笔算时总是把一些符号写在纸上,当计算中出现不同的特殊符号时,就改变作计算的动作。而计算者工作时用的是铅笔还是钢笔,用的纸是有行的、无行的或方格纸等,这些都与计算过程的实质无关。图灵在分析计算过程时,正是对过程中一切无关因素加以舍弃,对过程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发现了计算的本质,这样才导致后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更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并且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也都用到了数学知识,这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措施
(1)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改变过来,不要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死记硬背,这样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习惯。老师可以对教材经心安排下,很好的设计一下教学课堂,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可以精心选取实际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们通过想办法,相互之间讨论做比较,增强学生们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心理。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案例,做到要有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能够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数学活动课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带着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写调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设想,根据今天上课学习到的知识怎样去测量山高、河宽、以及联想一下步聚。再比如学习完“垂线段最短”定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上体育活动课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跳远米度,用垂线段最短定理来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让学生在课堂与现实中寻求解决的答案,在实践中应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其实在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习题生活化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当地区域的地图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建立平面的直角坐标系,然后再写出本地区有关部门的位置,最后坐标确定有关部门的准确位置,把生活中的知识融于课堂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建模训练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其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字 篇九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划分学习小组非常重要。在每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应对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正确预测,并要结合所要讨论的内容,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做到好中差相结合,小组成员不宜太多,最好是四五个人即可。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领学困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论文 篇十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原则,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在询问并采纳其他任课老师意见的同时,也要走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心理动态等,再结合其平时的学习成绩综合考虑,然后进行学生的分组。具体来讲,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先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需要以发挥其数学特长为目的而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以略高于大纲基本要求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学生;C组则是根据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层方式可以固定不变,但学生分于哪一组必须是动态变化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及时的进行调整,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好地自身发展。
2分析教材内容,在备课中进行分层
分层次进行备课是分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既然教师已经依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差异进行了分层,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不能仅靠一种思维模式,只准备一份教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的掌握教材、了解大纲,确定哪些是大纲的基本要求,哪些是基本要求以上的,哪些是拔高的,进而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通常可以把教学内容做上一星、二星、三星的标志,与之对应的分别是C、B、A三个组的学生。例如在学习复杂的因式分解过程中,可以将简单的y2+4y+4标为一星,把稍复杂的(y2+4y)+2(y2+4y)+1标为二星,把困难度高的(y2+2y-1)(y2+2y+2)+9标为三星,这样分层次的设计教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对象更有针对性,讲课时的思路更加明晰。
3科学规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授课中分层
分层进行授课是分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一锅煮”,那么现在分层式授课方式便是“分餐制”。所谓的“分餐制”指的是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原则,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分层授课方式,来进行层次化的教学。同时,如前文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之后,为了提高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问问题时,教师需把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A组的学生解答,将难度中等的交给B组学生解决,而那些简单的基础问题就交给C组解答。这样的分层次授课方式避免了以往齐声回答或者几个人承包回答问题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对于A组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和引导,不断开阔他们的思维,这样便于其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另外两组学生,教师应注重了解其存在的疑问,特别是针对基础较薄弱的C组学生,教师应当加以关注,对于他们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到解答及时、准确,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4立足学生之际需求,在作业布置中分层
分层次布置作业是分层教学过程中的补充环节。作业分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分层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检验,以便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要坚持题量不同、难度不同的原则,由于数学题型难易并不是十分明显,因此,教师需要首先对要布置的数学题进行审查和分层,而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设计和布置。例如,对于A组的学生,教师应考虑到要发挥其数学特长、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能力等方面因素,可以采用减少题量,增加题型难度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布置;对于B组的学生,教师应考虑到这组学生的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实际情况,在布置作业时,以掌握基本概念及一般解题方法为主,可以考虑将简单的小问题综合起来,培养其自主思考的能力;而对于C组学生来说,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上,让C组的学生基于数学课本的知识点来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结合适当的例题,引导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题型,使其摆脱做题时的恐惧心理,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水平。
5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学辅导中分层
分层次的辅导是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延伸。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取得最大的提高。对于A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较高难度的题目,使其在思考的过程中开拓知识面,有助于其数学特长的培养,B组学生,重点在于其数学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家故事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对于C组,则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残留的问题,修改作业中的错误,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
6因人而异,在设置评价方式中分层
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上课情况、问题回答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在这其中,分层次地进行评价是分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这种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预期效果。对于A组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性的评价,培养他们谦虚的学习态度,同时能够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内在创造力,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对于B组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的评价方式,既可指出不足之处又可点明其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使其更加积极地努力,实现数学水平的提升;对于C组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用表扬性的评价,要在其解答出问题时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即使这个进步是微小的,教师也应当作出适当的表扬,只有帮他们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他们才能够在平常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激励自己,逐步夯实数学基础,进而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
7总结
初中数学论文 篇十一
1.个案1—由失败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例1若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x/(a-b)=y/(b-c)=z/(c-a),求x+y+z.
解:由等比定理得
x/(a-b)=y/(b-c)=z/(c-a)
①
=(x+y+z)/[(a-b)+(b-c)+(c-a)].
②
但是,②式的分母为零
(a-b)+(b-c)+(c-a)=0,
③
我们的解题努力失败了.
评析:这是一个失败的解题案例,文[3]谈到了调整解题方向后的一些处理,其实都用到③式.所以,失败的过程恰好显化了题目的一个隐含条件,这是一个积极的收获,当我们将不成功的②式去掉,把目光同时注视①式与③式时,①式使我们看到了两条直线重合:
xX+yY+z=0,
④
(a-b)X+(b-c)Y+(c-a)=0.
⑤
而③式又使我们看到了直线⑤通过点
X=1,
Y=1.
作一步推理,直线④也通过点(1,1),于是
x+y+z=0.
与文[3]相比,这是一个不无新意的解法,其诞生有赖于两点:
第1,从失败的解题中获取一条有用的信息,即③式.
第2,对①式、③式都作“着眼点的转移”,从解析几何的角度去看它们.
有了这两步,剩下来的工作充其量在30秒以内就可以完成.
2.个案2—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
设f(n)为关于n的正项递增数列,M为大于f(1)的正常数,当用数学归纳法来证不等式
f(n)<M(n∈N)
①
时,其第2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假设f(k)<M,则
f(k+1)=f(k)+a(a=f(k+1)-f(k)>0)<M+a,
②
无法推出f(k+1)<M.
据此,许多人建议,用加强命题的办法来处理,还有人得出这样的命题(见文[4]P.32及文[5]P.12):
命题设{f(n)}为关于n的正项递增数列,M为正常数,则不等式f(n)<M(n∈N)不能直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评析:不等式①没能用递推式②证出来,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数学归纳法的功力不足,其二是数学归纳法的使用不当.把“不会用”当作“不能用”,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我们分析上述处理的“尚未成功”,关键在于递推式②,这促使我们思考:f(k+1)与f(k)之间难道只有一种递推关系吗?
确实,有的函数式其f(k+1)与f(k)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无法用数学归纳法来直接证明;而有的关系则较简单,仅用加减乘除就可以表达出来.但无论是“很复杂”还是“较简单”,其表达式都未必惟一,文[6]P.278给出过一个反例,说明上述“命题”不真: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f(n)=1+(1/2)+(1/22)+…+(1/2n-1)<2.
讲解: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
现假设f(k)<2,则
f(k+1)=f(k)+(1/2k)<2+(1/2k),
由于2+(1/2k)恒大于2,所以数学归纳法证题尚未成功.
然而,这仅是“方法使用不当”.换一种递推方式,证明并不困难.
f(k+1)=1+(1/2)f(k)< m.kuaihuida.com 1+(1/2)×2=2.
下面一个反例直接取自文[4]的例2.
例3求证(1/1!)+(1/2!)+(1/3!)+…+(1/n!)<2.
证明: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
假设n=k时命题成立,则
(1/1!)+(1/2!)+…+(1/k!)+[1/(k+1)!]
=1+(1/2)+(1/3)·(1/2!)+…+(1/k)·[1/(k-1)!]+[1/(k+1)]·(1/k!)<1+(1/2){1+(1/2!)+…+[1/(k-1)!]+(1/k!)}<1+(1/2)×2=2.
这表明n=k+1时命题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知,不等式已获证.
3.个案3—对尚未成功的环节继续反思
文[7]有很好的立意也有很好的标题,叫做“反思通解·引出简解·创造巧解”,它赞成反思“失败”并显示了下面一道二次函数题目的调控过程:
例4二次函数f(x)=ax2+bx+c的图象经过点(-1,0),是否存在常数a、b、c使不等式
x≤f(x)≤(x2+1)/2
①
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b、c;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讲解:作者从解两个二次不等式
(x2+1)/2-f(x)≥0,
f(x)-x≥0.
开始(解法1),经过数形结合的思考(解法2)等过程,最后“经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到巧解”(解法4):由基本不等式
(x2+1)/2≥(x+1)/22≥x
②
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猜想
f(x)=(x+1)/22.
③
经检验,f(x)满足条件f(-1)=0,所以f(x)存在,a=(1/4),b=(1/2),c=(1/4).
我们不知道命题人的原始意图是否只考虑“存在性”,按惯例,“若存在,求出a、b、c”应该理解为“若存在,求出一切a、b、c”.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上述巧解,那就存在一个明显的逻辑疑点:诚然,③式是满足①的一个解,但是在x与(x2+1)/2之间的二次函数很多,如
f1(x)=(1/2)x+(1/2)(x2+1)/2,
f2(x)=(1/3)x+(2/3)(x2+1)/2,
f3(x)=(1/4)x+(3/4)(x2+1)/2,
……
这当中有的经过点(-1,0),有的不经过点(-1,0),巧解已经验证了f1(x)经过点(-1,0)从而为所求,我们的疑问是:怎见得其余的无穷个二次函数就都不过点(-1,0)呢?
也就是说,“巧解”解决了“充分性”而未解决“必要性”,解决了“存在性”而未解决“惟一性”.究其原因,是未找出x与(x2+1/2)之间的所有的二次函数.抓住这一尚未成功的环节继续思考,我们想到定比分点公式,①式可以改写为
f(x)={[(x2+1)/2]+λx}/(1+λ)(λ>0),
④
或f(x)=λ(x2+1)/2+(1-λ)x(0<λ<1).⑤
一般情况下λ应是x的正值函数(文[8]默认λ为常数是不完善的;同样,2000年高考理科第20题(2),对cn=an+bn设
an=cncos2θ,
bn=cnsin2θ
是错误的),但由于f(x)为二次函数,λ只能为常数.为了在④中求出λ,把f(-1)=0代入④即可求出λ=1(或⑤中λ=1/2).
②式与④式的不同,反映了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区别,反映了“验证”与“论证”之间的区别.其实,原[解法1]出来之后,立即就可以得出②式,与是否应用“基本不等式”无关.同样,原[解法1]中作者思考过的“推理是否严密”在“巧解”中依然是个问题.这种种情况说明,我们不仅要对解题活动进行反思,而且要对“反思”进行再反思.下面一个解法请读者思考错在哪里?
解:已知条件等价于存在k<0,使
[f(x)-x][f(x)-(x2+1)/2]=k≤0,
把x=-1时,f(x)=0代入得k=-1,
从而[f(x)-x][f(x)-(x2+1)/2]=-1,
即f2(x)-[(x+1)2/2]f(x)+(x3+x+2)/2=0.
由此解出的f(x)为无理函数,不是二次函数,所以本题无解.
作为对反思进行再反思的又一新例证,我们指出文[9]例2(即1997年高考难题)第1问,可以取λ=a(x2-x)∈(0,1)(λ是x的函数),则
f(x)=a(x1-x)(x2-x)+x
=λx1+(1-λ)x,
据定比分点的性质有x<f(x)<x1.
1罗增儒.解题分析—解题教学还缺少什么环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1~2
2罗增儒.解题分析—再谈自己的解题愚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4
3罗增儒.解题分析—人人都能做解法的改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7
4李宗奇.调控函数及其应用.中学数学杂志(高中),2000,3
5王俊英.一类数学归纳法能否使用问题的判定.中学数学,1987,9
6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7曹军.反思通解·引出简解·创造巧解.中学数学,2000,6
初中数学论文 篇十二
(1)基于真实、复杂问题的叙述。初中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很贴近生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真实地描述这些问题。问题的真实性越强,学生的参与性越强。问题的真实性和高级问题解决能力的本身特点,要求每个问题情境中包含一个多个子问题。
(2)关注问题的逻辑性与生成性。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培养需要关注其高阶思维的发展。高阶思维取向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每个子问题都是环环相扣,学生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明确新问题。
(3)关注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信息技术在对高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上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在创设学习生态系统时,信息技术必须营造“生态环境”,并为其提供养分,以维持其动态均衡状态。
(4)以学科为中心。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问题。因而,数学概念和技能需要镶嵌在任务情境之中,而且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涵盖其他学科的内容。
(5)基于协作。社会文化视角要求,个人的发展要同其他人发生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建立协作关系或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多项研究表明,协作形式和学习共同体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从情境中而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予以加工来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及所处的环境。
(2)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还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表征问题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感知、记忆等,而且会涉及数学语言的表达。信息技术使我们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师生观点,利于交流。
(3)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培养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信息技术便于查阅类似问题,利于学生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施方案,分析论证。在这个环节中,问题解决者利用前面形成的方案自主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在对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
(5)评价反思,交流观点。问题解决者在完成方案后,需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果进行评价,思考和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信息的存储工具,而且提供了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及组内、组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3.总结
初中生数学论文范文 篇十三
“后进生”通俗讲就是“差生”,因为“差生”这个称呼对学生缺乏人格尊重,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后进生”或“学困生”等来指代“差生”。“数学后进生”,就是指在数学这一学科成绩、智力发展上没有达到数学教学大纲的“合格”的要求,离这一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二、“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后进生”的形成其原因是复杂的,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方面
“后进生”的形成,其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内因,比如,他们的智力方面,因为我们一般认为智力高,其学习的潜力就会越大,智力低下,其学习的潜力就会小,所以个别“后进生”有的是与其智力不高有关;另外,还有其非智力因素,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后进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力、自制力差,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方面。
(二)家庭方面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各个方面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等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慢慢就会让孩子养成自私、独断的性格,而一旦孩子的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任性胡闹,就会导致学习下降;也有家长要求过高,甚至不符合实际,而当孩子成绩达不到他们的目标时,就会严加训斥孩子,这样孩子慢慢会变得厌学;还有的家长不问孩子是否喜欢,就为孩子报各种班,有补习班,也有各种兴趣班,这五花八门的班让孩子学习起来很累,慢慢地就会不爱学习,而这种感觉很可能会慢慢地延伸到其他学科上,导致成绩急剧下滑,慢慢形成“后进生”;也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睦,甚至父母离婚,这都会让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在学习上也会失去勇气和信心;留守儿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现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心理上常处于半独立状态,心理上想依赖家长而实际上不能依赖家长。这些孩子由于处于正在发展的时期,他们的自制力很不稳定,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纵容,社会上太多的诱惑,只要他们心理上一有冲动就会滑向危险的边缘,再加上一些不良分子怂恿,他们更容易学坏。
(三)学校方面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成绩依然是第一位的,所以优等生依然还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很受教师喜欢,而与此同时,不能给教师带来荣誉感、成绩感的“后进生”则较多会受到冷落,很少得到教师的关爱与赏识。当然,有很多教师还是想很多办法去指导这些后进生,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学习方法、心理方面的指导,对他们的指导收效甚微,所以很多教师就不愿尝试了。当然,造成后进生形成的还有就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单调,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慢慢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成绩急剧下滑。总之,后进生的形成不是单方面造成的,所以转化起来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转化,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三、后进生的转化
(一)对于学生自身方面造成的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有些学生记忆方面有缺陷,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诱发他们并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建立适合他们性格特点的认知结构,并且还要不断强化这些认知结构;要让他们熟悉和运用所有记忆方法,并且还要帮助他们筛选适合他们各自的学习方法,以便让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有些学生的思维方面发展缓慢,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批判性和组织性等。要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努力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起来,避免思维的肤浅、呆板。
(二)对于教师方面造成的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数学初中论文 篇十四
论文关键词:关于数学思维与数学教育的思考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本文从数学思维的特征,品质出发。结合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探讨了中学数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因而数学思维有其自己的特征。
第一,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数学思维活动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其中包括直觉、归纳、猜测、类比联想、合情推理、观念更新、顿悟技巧等方面,微观上,要求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要求严格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要言必有据,步步为营,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任河一项新的数学发明。只靠严谨的逻辑演绎是推不出来的。必须加上生动的思维创造。诸如特殊化一般化。归纳、类比、顿悟等等。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采取了新的策略。掌握了新的技巧。通过反复深入地提出猜想。加以修正。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数学理论。也可以说。数学思维过程总是似真推理与逻辑推理相互交织的过程。似真推理起着为逻辑思维探路。定向的作用。可以用来帮助在数学领域中发现新命题。提出可能的结论。找到解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其中。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更是两种重要的策略推理形式;而逻辑推理则是似真推理的延续和补充。由似真推理所获得的结论。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推理作进一步的论证、证实。因此。数学思维只有将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考虑问题,从多种途径去求得解答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特点是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命题推广、升维策略、降维策略等都于这方面的反映。聚合思维是以“集中”为特点的一种思维。其特点是具有指向性、比较性、程性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思维也是常常被交替使用的。在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为了探查解题思路。人们总是要将思维触角伸向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各种可能的解模式。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设法找到具体的思路。在探测思路的过程中。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集中注意力初中数学论文,集中攻击目标,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发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第二,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思维的严谨性。它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准确、有根有据。在思维过程中,善于运用直观的启迪,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注重运用类比、猜想、但不轻信类比,猜想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要挖掘其中隐含的不易被察觉的条件:运用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在概念数学中初中数学论文,要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仔细区分相近或易混的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在解决问题时,要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重不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第四、思维的广阔性。它是指思维的视野开阔,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洞察。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从多方面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等等。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大城市。那么它间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路。正好表现出数学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广阔性。
第五、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数学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深刻程度。是抽象慨括能力的重要标志。它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入门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六、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思维速度与效率的标志。它以思维的合理性为基础。所谓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明。单刀直入,不走弯路,?辣荃杈叮快速获?.它往往是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派生物。
第七、思维的独创性。它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善于对知识、经验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进行概括,灵活迁移。重新组合,在更高的层次上作移植与杂交。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具有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出奇制胜,异峰突起,独树一帜等特点。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第一、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初中数学论文,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二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建立新知识同个体的新的感知的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通常指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思维过程,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意向。弓i_起动机。思维处问题起初中数学论文,善于恰到好处地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开启思维之门其次。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科学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概念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忽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图省事的做法是实在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引进一酝酿一建立一巩固一发展”这样五个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数学教学中的结i仑通常是通过归纳、类似、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索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数学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译法,映射法(尤其是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反证法,同一法等等。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广泛的具体等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期望、抱负水平等。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着数学能力的发展和优秀数学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在数学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自身顽强的毅力分不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史料的教育因素。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辩证因素。困难因素。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鼓励学生不断迫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等。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杜,1991年11月。
[2]王仲眷。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杜,1989年11月;
[3]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6月
[4]邹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2年6月
数学初中论文 篇十五
数学这门课程不像语文等其他科目那样生动有趣,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数学课枯燥、无味,在这种状态下是不会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情景教学方法的融入能够改变此种状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实现教师有效教学。在新课改的中学数学课标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情景教学法的渗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创设有关学习的情境模式,学生可以将自己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体会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结合生活实际的目标。可见,情境教学能够调动数学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二、情景教学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方式
1.生活情境方式的具体体现
大部分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原型,因此生活情境在课堂中创设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当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出现的数学知识。比如,在论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特征时,教师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我们用的课桌等经常在桌腿部斜着钉上木棍,使其与桌腿形成三角形,利用其稳定性让桌子更稳固;学校等大门的电动伸缩门,是由很多平行四边形组成,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实现大门的伸缩。这两个实例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到的,通过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更好地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2.实验活动情境方式
情境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比如,在学习空间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己动手拆剪图形,让其在自己探索过程中了解到圆柱等立体图展开的具体形状,从而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等计算方法。另外,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齐动手的情境模式能够活跃学习氛围,不再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的枯燥、乏味,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3.趣味典故情境方式
数学课的实质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么枯燥,其中也有很多经典有趣的数学故事,这就是趣味典故情境教学法。初中阶段数学内容中有一个流传已久且最为经典的数学故事,即“鸡兔同笼”,它是教师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前奏。二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加上初中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很容易出现学生厌学情绪。利用此种有趣又经典的数学故事能有效避免不好情绪的发生,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符合新课改要求,对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情景教学的渗透与融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集中典型的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实际结合,学会在生活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