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三年级数学下册论文(优秀2篇)3-15-4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论文(优秀2篇),欢迎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论文 篇一

为此,我们自2005年起,以真问题解决为抓手,持续探索重构回归真实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针对三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一是让老师们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并在备课组内达成研究意向;二是循因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实证问题解决的策略;三是将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手册,促进其在校内分享。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研新范式。

虽然探究的冲动与生俱来,贯穿人的一生,但一定是基于一个真实的问题,人们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变化与教师自我的成长有了真切的感受,大家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研究冲动。问题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也有与自己关系不太大的。教师的研究,它一定是基于敏感的发现并分析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M管老师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可是一提到研究,他们又觉得找不到问题。即便有,也会不断地质疑:“我这个问题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吗?”“我这个课题有研究价值吗?”“这些问题别人都研究过了,还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们总是觉得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宏大的,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们倡导老师们做小课题研究,把自己课堂里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让老师们知道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发现规律、创新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我们倡导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是因为课题组老师研究的问题常常也是备课组老师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思辨、课堂观察等方式的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来研究,能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也能促进团队的专业提升。

为了让老师们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构建了“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指定一名教育教学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见表1)上,并上传至校内网教科室为各备课组设置的文件夹中。新学年之初,教科室将文件夹移交给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根据文件夹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以此来解决问题,促进生成有意义的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问题。

教科室问题库文件夹中的问题有很多,研究哪个问题,需要备课组成员达成共识。要尽可能协调组长的兴趣和组员的兴趣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何达成共识?以2014年我校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为例,研究的问题的确立,经过了三次研讨。第一次为问题筛选聚焦会,根据2013学年“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问题汇总”文件夹中收集的11个问题(包括写字、拼音、写话教学等),经分类、讨论,达成研究方向共识,将写字作为研究方向;第二次为调查准备会,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写字中存在的问题。

据老师们观察,好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养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以2014年9月入学的一(1)班为例,全班41人,符合握笔姿势标准的只有3人(见表2)。

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握笔低的现象,到底有多低,我们进行了跟踪测查(见表3)。

上表告诉我们,一(1)班共41人,平均握笔高度为1.9厘米。其中最低的是1.0厘米,最高的是3.2厘米。不足2厘米的有18人,超过3厘米的只有2人。那么,按规定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在教写字姿势的时候,常常用“三个一”来教,也就是“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前与书桌距离一拳,手指(握笔)与笔尖距离一寸。一寸约3.3厘米,这样来说,这个班除两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存在着握笔过低的问题。

第三次为汇总分析会,各班调查情况与一(1)班大致相似,于是,课题组最后把“一年级学生不良握笔姿势成因分析与矫正”作为研究课题。

问题即课题,发现并澄清自身的问题后,立项为课题,就要设想方案,循因设计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付诸实践,实证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寻招”,即寻找招数。研究就是“寻招”的实践。因此,这一环节,我们构建了两个机制:一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构建了“寻招”机制;二是付诸实践,构建了“磨招”机制。

1.“寻招”机制,多方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

引导老师们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类似于选题后的方案设计,但比方案设计更为简便,指向也更为明确。备课组每个成员分头通过三个途径“寻招”:(1)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2)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3)提出原创的“招”。 之后将“三招”填入《问题解决“招数”表》(见表4),交由集体讨论。

如四年级语文组研究的课题为《克服思维定式,促进习作选材多样化的策略探索》。在此认识定位上,确定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内容上的多样,其次是立意上的多样,再次是达到每个个体的多样选材。经集体研讨后在招数上确定了“三招”:一是材“源”上,在积累中派生,包括“巧设情境创素材”和“火眼金睛积素材”。二是材“料”上,在梳理中引爆,包括以点带面,在图示联想中引爆;创设话题,在畅所欲言中引爆;创设情境,在激励竞争中引爆。三是材“质”上,在选择中提升。

2.“磨招”机制,指向行动改进的策略研究路径

招数研磨是对经组内集体商议确定的招数进行两次以上的课堂实践和反思,以期完善招数,发现招数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招数研磨的流程图为“三次研讨、二次上课”(见图1)。

在磨招过程中,我们强调基于实证,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作业检测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六年级课堂“从对话走向交流”课题研究时,我们运用了如下观察量表(见表5)。

又如五年级批注式阅读课题,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抽样统计与分析。40份学生做的批注材料中,共批注106处。针对文本内容类批注的占79%,针对写作方法类批注的占8%,疑问类批注的占13%;首尾段落的批注比中间段落的批注多,其中第2~4自然段的批注合计只有21处。由此可见,学生的批注与阅读思考没有很好地结合,批注指导需要示范引路。

长期以来,在教研成果表达的要求上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尊重,缺乏对一线教师需求的了解。一味地拔高要求,一味地迎合专家路线,研究报告刻板冗繁,做的人怕写,学的人不愿读,常常为应付、为评奖东拼西凑,完成后便束之高阁,再无用处,极少传承。我们认为,教科研成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应用,所以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成果表达和旨在实践跟进的成果交接。其中,教学手册便是我们学校教研成果呈现和交接的一种方式。教学手册是指教师教学的指导手册,分专题式、备课式和历程式。

专题式教学手册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根据研究所得的成果,提出专门的教学建议。如《低段易错字调查与提前干预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教学手册为《低段易错字提前干预教学手册》。该手册第一部分为易错字形成的原因和分类,第二部分是一、二年级易错字及错因分析,如表6。

第三部分是易错字提前干预案例。如“夜幕降临”的“临”字,学生容易写错右下部分,教学时建议教师采用形象想象法。“夜幕降临”是指太阳下山要睡觉了,所以“临”字的右下角为躺着的“日”字,既形象又好记。

备课式教学手册把研究成果直接纳入到备课资料中,形成教案或学案,供老师们备课和教学时参考。如四年级语文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观察单的中年级单元习作教学手册》,以下为该手册第五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指导方案:

【习作内容】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出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教材解读】中年级习作教材共安排了两次观察日记,四上第二单元要求写连续观察日记,而本次习作却无“连续观察”要求。本单元学习期间,《科学》教材内容正好是观察蜗牛,这次观察活动可分两次练笔:第一,集体观察同一种动物;第二,分散观察感兴趣的小动物。

【操作过程】

第一步,集体观察蜗牛

1.明确记录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蜗牛的同时,想一想:蜗牛壳让你觉得像什么?你伸出手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办法让蜗牛动起来?蜗牛动起来你看到了什么?

2.同伴交流观察内容,不断充实细节。

3.再次观察蜗牛,修正、补充第一次观察所得。

4.独立习作。

【优秀习作】

历程式教学手册采用叙事的方式,按研究的历程,把如何发现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招数,招数应用中又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效果如何,一步步地揭示给老师们看,让老师们了解在应用研究成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激发应用招数的信心。历程式教学手册既是教学的指导手册,也是教学研究的指导手册。

教学手册形成之后的交接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每学年我们会组织全校语文备课组召开研究成果会,介绍研发的《教学手册》,让全校教师了解各组的研究成果,传递研究方法,营造研究文化。学期初,新备课组产生后,我们会安排一对一的成果交接,将研究成果转化后的教学手册交接给新备课组。教学手册的交接,不仅在于实践中应用成果,更倡导深化研究。如六年级组《基于预学单的学情诊断与教学跟进》研究成果手册交接后,新的备课组提出了《基于小样本检测的学情研判和教学跟进》的研究。

三年级数学下册论文 篇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新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小学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的首次引入,赋予语文课标新的时代气息,也丰富了学生的多元阅读体验。笔者曾对宜州市某城区小学39名小学语文教师就“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能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不知阅读指导的教师占18%,不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师占28%。通过深入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课程实践价值及有效教学缺乏认识。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研修三位一体”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与举措。作为学校,应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实施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结合案例分析,引导教师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教学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数据表格、说明书、地图、时刻表、公交站牌等类型的具有直观、简明、实用特点的阅读材料,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较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二)通过表格形式,引导教师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如语文S版教材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纯非连续性文本,如三年级上册看漫画《父与子》后习作、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等。二是含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四年级下册“我喜欢的动物寓言故事”的表格式读书卡、五年级上册“文明公民”调查表、六年级上册“今日家乡”表格式调查报告、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产品说明书、“旅游大使”中的游览路线示意图、“告别母校――我们的成长”中的请柬、海报等。通过梳理发现,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多出现在语文大课堂(即综合性学习)、阅读与习作平台及课文中地图、指南针等板块内容中。教师也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非连续性文本,如药品说明书、超市小票、旅游导览图等。

(三)结合课例分析,引导教师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多样,阅读的方法也因材料不同而异。比如阅读地图或绘制家乡景点旅游路线示意图,可指导学生按照“确定位置――找准路线――认清方向”的步骤完成;阅读产品说明书,可按照“抓关键词――图文对照――简单推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流程进行;阅读图表,可采用“读标题、看图表、比数据、得结论”的阅读策略。通过案例解读与内化,提升教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本研修,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教学中如何操作,还需要教师躬身实践,在实践中研磨,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在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故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旅游示意图,有效推进课文的阅读。笔者先让小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故宫知识与图片,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主要介绍的宫殿及介绍的顺序,画一画故宫示意图。分4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太和殿,模拟设计导游词,再上台根据故宫示意图模拟导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语句、数据。学生在形象的示意图和导游的模拟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的理解。在语文教材中,像移步换景的课文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等,教师都可以恰当融入导览图,既帮助学生直观理清文章游览顺序,又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教学时,首先展示“清凉油说明书”,要求学生看懂说明书,提取有效信息,并了解厂家写药品名称、主要成分、药品性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中体会说明书语言简洁、实用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学习药品说明书的表达方式,写《小产品××的说明书》,可以按照“品名、外观描述、特色、功能、作用、注意事项、广告词”等内容把自己制作的小产品(如笔筒、布娃娃、花篮、不倒翁、传声筒等)向同学进行推介。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范例,在阅读中习得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形式、写法迁移,尝试习作练习。通过读写练习,学生在熟悉、内化、运用中提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百花园二的语文大课堂,教材以表格形式呈现了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交通工具、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特色推销等)的资料,把调查记录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汇总、分析与整理,完成“今日家乡的×××”表格式调查报告。教学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信息,用非连续性文本“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简洁、直观地表达数据,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做出简单的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就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怎样“获取原始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与大家分享,不仅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行动研究,提升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课标”小学高段新增阅读内容,如何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使非连续性文本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其课程价值,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例如,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以《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为课例,对非连续性文本群(漫画、地球千疮百孔图文、保护地球节日清单、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等)的读写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成果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阅读策略”的探索。再如,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太阳》等,是否可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表格)推进说明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使用和教学后使用所起的教学效果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阅读策略”的微型课题研究。再如,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课型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旅游导览图》阅读指导策略,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与测试,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评析,等等,都需要一线教师付诸实践,在课例与案例的研磨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