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珍珠鸟》教学一得(优秀9篇)7-4-54

教学一得 篇一

让拼音教学“动”起来

——实验教材拼音教学一得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小 李红梅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2》,改变了以往教材中单独学习单韵母i、u、ü及四声的形式,而同时出现了声母y、w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的学习和认读。这样的安排,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减缓学习坡度,适应儿童学习认知的特点,增加对新知识的兴趣,我采取了以下步骤来完成教与学。

本课可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i、u、ü”的认读和书写,第二课时可进入“y、w”及“yi、wu、yu”的认知学习了,具体措施如下:

一、童话引入,激发兴趣。

在导入“y”和“yi”的新课学习时,我采用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星期天,小i(出示卡片i)一早醒来,就吵着要妈妈带她去欢乐谷游玩。小i的妈妈是大y(随机出示卡片y ,指导读法)。大y妈妈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牵着她的手出门了,(这时出示音节yi),一路上,大家都和她们母女俩打招呼,称她们为yi(随机编顺口溜指导读法:大y小i一起走,还读i )。欢乐谷里的人真多啊!大y妈妈担心小i走失了,紧紧地牵着她的手,一步也不离开,所以“yi”是不分开的。

枯燥的内容,赋予极有生命的童话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yi”的四声在语言环境里的读法也是轻而易举的。

二、自编故事,积极参与。

在第一步的激趣基础上,把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共同动脑,自编“w、wu”的童话故事,学生马上就能自如地编出相应的故事,还把读音编成儿歌:大w 小u 在一起,不分离,还读wu。但是在编“yu”的童话故事上,学生遇到了阻碍,这时,教师灵机牵引故事的上半部分:“小ü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没人带他出去玩,怎么办呢?小ü在家急得大哭起来……”故事的下半部,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续延下去。果然,就有学生初露头角了:

“y妈妈见了,连忙去叫小ü,小ü见了,咧开嘴笑了,把眼泪擦干,牵着y妈妈的手走了。所以,小ü和

y妈妈在一起,两点也不见了,可以编作顺口溜:大y 小ü在一起,去两点还读ü。”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共同的参与,集体的智慧,当然有意外的效果。

三、动手操作,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各字母和音节的基本读音后,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巩固、加强、提高。

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反馈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说,学生动手拿卡片,如:

声母y,韵母i ,音节yi 。

声母w ,韵母u ,音节wu 。

声母y,韵母ü ,音节yu。

这个游戏可交替着进行,在动手过程中同时动脑,对相同读音不同意义的字母和音节的掌握,在卡片游戏中快乐地掌握了。

总之,拼音教学赋予教师的是情和智的统一与和谐,只要教师肯动心智,富有一颗童稚的心,定会事半功倍,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二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庐山的云雾》评课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学一得 篇三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十分生动形象,有些句子在用词上十分恰当、贴切,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把秋风吹来、落叶飞舞的样子展示给学生,还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想象落叶的样子,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而“飞舞”表现了树叶在秋风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悠悠飘落,又表达了一种快乐、活泼的情绪。学生真正理解了“飞舞”的意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四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pù  bùlǒng zhàobàin huàn wú qióng

( ) ( ) ( ) ( )

sì hū màn bù tiān mù yì xiè qiān lǐ

( ) ( ) ( ) ( )

二、写出下列各字的部首。

系( )罩( )幻( )姿( )

三、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千姿百态”的意思是:。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然后,把云雾分别比喻成了( )、( )、 和( )。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

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天上的云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落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找出中心句,在句子下面用“ ”表示。

2、文中那些话写“姿态万千”?用( )标出。

3、文中哪些话写“变化无常”?用[]标出。

4、找出一个比喻句,在句子下面用“﹏﹏﹏”标出。

5、文中”像奔马“后面省略了什么,请想象一下,再写下来。

第三部分 拓展提高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神奇秀丽的景色,请你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或查找资料,再向大家介绍一处。

教学一得 篇五

“斩钉截铁” 之美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一得

包场中心小学 黄华

(教师出示小黑板: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

教师:谁能把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读一读。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朗读,他表情严肃,感情真挚,声色俱厉。)

教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这样读的,大家读一遍。(生齐读。)

教师:我觉得这样读是可以的。请同学们自己仔细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叶欣在高风险的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决定自己来,她在危险面前是斩钉截铁地对同事们说的,以表明毫无商量的余地,所以应该这样读。

学生:文中也不是说他是声色俱厉的吗?这种声色俱厉表现了她的选择危险是义无反顾的,是毅然决然的。

学生:这样更表现了叶欣关心同事,在危险之际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

教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忽然觉得在眼前出现了一个高大的灵魂,一位在危险面前毫无惧色的白衣战士。让我们一起把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再读一遍。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难道斩钉截铁的话语都是声色俱厉的吗?你们觉得这句话还可以这样来读。自己再一次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

(学生再次读课文。)

(一位女学生语气相对平缓,感情真挚地读了一遍。)

教师:你的斩钉截铁的语气与众不同,说说你的理由吧。其他同学可以帮着说说。

学生:叶欣之所以斩钉截铁是因为她不想让同事们染上“非典”,这表现了她对同事们的爱,既然是关爱,就应该亲切、真诚一些,更何况说话的对象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

学生:课文中不是说“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吗?“默默地”就说明了叶欣阿姨在危险面前默默地选择了舍生忘死,这是她默默的选择,是无怨无悔的选择,所以应该平静,而不是惊天动地的。

学生:课文中还写了“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会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这同样表现了她关心同事胜于关心自己生命的高贵品质。同样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声嘶力竭。

教师:原来这平静的斩钉截铁也是一种美!此时,在老师的面前又出现了一位关爱同事,忠于职守的白衣天使。现在,谁能有感情地读好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

(学生的朗读轻缓中不失坚强,朴实中不失真挚。)

反思:

教完了这节课之后,我眼前浮现出一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同时又温柔美丽、关爱同事的伟大灵魂,耳畔始终回响着那亲切,但铿锵有力的话语。我相信学生们的脑海中同样铭刻着这样形象,究竟是什么使叶欣的高尚形象在学生的记忆中如此的真切、丰满呢?

首先,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他们才能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情。教师两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找怎样读的理由,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无论学生读得声色俱厉、毅然决然,还是亲切、真诚,都是他们自己通过读书所领悟到的,是真真切切的。

其次,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时,努力实现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设置了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型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丰富语言,陶冶情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深入文本,不同地感悟了人物品质之后,教师和谐地统一了两种不同的“斩钉截铁之美”。这两种美的和谐统一,使得叶欣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的完整,更加的高尚。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六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必填):(内容及知识的来龙去脉、涉及该课程哪一部分,学生认知基础经验等简析)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美轮美奂的写景散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第二、三自然段的总分结构正是这阶段学生所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一构段方式并初步学会运用这种构段方式。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而这种写作手法,也是中年段学生必须要学习与掌握的。这堂课上,要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初步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这篇文章是写景文章中较为典型的,能教给孩子很多写作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这是篇很美的文章,我们应该引领孩子通过品读,感受庐山云雾之美,感受祖国河山之美,达到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必填):(按规定要求叙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2、品读文中精彩语句,感受庐山之美,感受祖国河山之美。 3、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特点的,学习写作方法:总分的构段方式,比喻的合理使用,并练习仿写。 重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写法写出庐山云雾的绮丽的。 教学过程(必填)(原则上要比较详细)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 目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步感知 三、检查字词 简介庐山的云雾: 庐山在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庐山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最神气的要数庐山的云雾了,庐山的云雾既浓又多,并且变化莫测,姿态万千,是庐山的一大奇景。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特在何处呢,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 感知庐山云雾的特点。 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指导写生字。 出示生字: 庐 瀑 幻 似 姿 笼 罩 系 泻 返 学生认真倾听,对庐山的云雾有个初步的了解。 学生齐读课题。 逐段朗读课文,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各自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认读生字,找出难记难写的字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书上描红生字。 脉络: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重点指导书写: 瀑:右半部分的下面不能写成“水”。 幻:左边不能写成“ ”,右边不能多“ ”。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作业设计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云雾缭绕,大家想去亲眼目睹一下吗?放录像。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 第一自然段。 1、引说第一句,教师:“庐山的景色……”出示问题。 交流: (1)指导朗读: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a、“尤其”可以换成什么词? b、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 c、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前面应稍轻,后面稍响) 在山上游览、漫步,有什么感觉? (2)指导朗读: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a、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表演。 b、老师描述,让学生闭眼想象上述情景。 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着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c、 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身边的云雾,现在你有什么感觉? d、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读得慢一点) e、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板书:多) 第二自然段。 教师巡视。 引导汇报: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画面,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和我们画的一样呢? 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置身于庐山的云雾中,我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我们看了四种云雾的姿态,其实它的姿态远不止四种,作者只选了四种典型的姿态向大家作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 小结:这一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具体描述了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回想一下我们刚刚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引导交流: 过渡:庐山给云雾笼罩着,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回去吗?是啊,真是舍不得离去。真令人——留连忘返。 第四自然段。 读到这,你想对庐山说什么? 1、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把庐山的云雾画下来。 2、喜欢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一背庐山的古诗。 3、课后读拓展阅读上的相关文章。 欣赏录象,感受云雾之美。 学生谈感受。 学生:“十分秀丽” 学生自由读并找句子,思考喜欢的原因。 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回答:特别 学生回答:变幻无常 指名读,齐读。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练读,做动作,指名学生一人读,一人表演。 学生闭眼想象。 学生伸出手来感受身边的云雾。 指名学生读,体会腾云驾雾的感觉。 学生体会云雾的多。 学生自读,画出中心句并交流:云雾的千姿百态。 学生找句子。(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巨大的天幕。) 学生寻找答案交流。 自读课文,两人合作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各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学生交流自己所画内容。 学生欣赏课件。 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和神奇。 根据提纲自学。 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瞬息万变。 变化又多又快。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思考。 学生想象交流。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学生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齐读第四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问题: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好它,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a、“尤其”可以换成什么词? b、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 问题: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小节。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直线画下来。 2、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3、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的? 4、再读课文,画出云雾的姿态。 问题: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什么是“瞬息万变”呢?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笔画出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语句。 (4)“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你能象他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还会变成什么? 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1: 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3: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4: 流连忘返。 教学流程图(必填):(流程设计以需完成的任务或需解决的问题为线索,是在教学详案基础上的高度提炼和归纳,文科以目标导引下的“任务驱动”为主,理科以目标导引下的“问题引领”为主,可手绘) 一、简介庐山的云雾 二、感知庐山云雾的特点 问题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好它,并想想为什么喜欢?a、“尤其”可以换成什么词? b、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 问题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直线画下来。 2、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3、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的? 4、再读课文,画出云雾的姿态。 问题3: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什么是“瞬息万变”呢?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笔画出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语句。 4、“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你能象他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还会变成什么? 三、总结 前置学习设计(选填): 课内练习设计(选填):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选填): 教师教学方式(必填):(教师如何教得简洁,约需占用时间,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你将做什么?怎么做?) 1、指导书写,练习用钢笔字书写生字。注意字的整体结构,把字写工整,美观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时,着重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用想象、语言、形体或书面等表达出自身的体会感悟,再结合适当的引导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生学习方式(必填):(为了达成你期望的学习目标和效果,学生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1、品味词句,想象意境,彩笔描绘,训练朗读。 2、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写法写出庐山云雾的绮丽。 教后反思(至少按以下四个问题中的两个作深度反思和记录): 1、你觉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了吗?达成的面和度怎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课堂上的哪些情况与你的预设是有差异的?当出现这种差异时,你又是如何应对和调整的?效果怎样? 3、如果有机会你对类似的班级上一次相同的课,你的教学会作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4、这节课有你印象特别深刻的细节吗?还有其它想记录和反思的吗?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七

作者:溧水 蒋岭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2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溧水蒋岭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我从以下四点做一个说明:

一、教材说明: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本课时的训练要求有以下几点:

1、学会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感受庐山的美丽;

3、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具的准备:

教学课件。

二、教法的说明:

为了训练三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握主要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达到理解。

三、学法的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试着向学生传授“学法”,通过学生的读读、议议、想想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的说明:

根据教学要求,本课时分为五个部分:

1、导入新课:还记得古诗《题西林壁》吗?(指背)写出了哪儿的景色 ?(板书:庐山)简介庐山以及云雾(板书“云雾”),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特点呢?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2、检查自学情况;

3、讨论交流: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三部:

(1)自学感知;

(2)讨论交流;

(3)发挥想象,评价朗读。

4、合作学习:这个部分分为三部分:

(1)自我阅读;

(2)小组合作;

(3)讨论朗读,直至背诵。

5、总结评价:

主要有两个设计:

(1)播放录像后:看到这么美得的景色,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2)摘抄优美的语句。

转载【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八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教师之家网点击数:90

《庐山的云雾》片断赏析【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第一范文。com】

师: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边读课文边画。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

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同学们,他们画的好吗?

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看着他们的画,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老师,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那样就更准确了。

(老师点头同意,并请那位同学上来修改。)

生3:老师,书中还写了两种云雾的姿态,他们没有画出来。

师:你读书真仔细,老师就请你来画。

生:上黑板快速的绘画。(这位同学的绘画水平较好。)

师:请你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有时云雾弥漫了整个山谷,这时的云雾就好像茫茫的大海一样,而有时云雾又好像一块巨大的幕布,把山峰都给挡住了。

师:你说得真好,画得就更好了。(同学们鼓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

(生读课文)

师:我们看了四种云雾的姿态,其实它的姿态不至四种,作者只选了四种典型姿态向大家作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

生:(学生积极举手)

师:选了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动手画。

师生共同点评所画的内容,想象合理就行。

………

【评析】

《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第一范文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转载自教师之家网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九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脍炙人口。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令人百读不厌。

今天,上了第一课时,课后想想,感觉很别扭。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也不会很条理的阐述。我就让倪吴伟讲述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全班只有他去过)。他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喜欢庐山, 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庐山的云雾。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第一课时的教学条理不是很清晰。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

下午,我把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壮观”这个词找了出来。“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壮观的呢?重点抓住“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体会云雾的多与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再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云海的绚丽与斑斓。

最后总结全课:正因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十分壮观,所以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9篇《珍珠鸟》教学一得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教学一得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