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6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我很喜欢大家,大家也喜欢我吗?如果喜欢,你们应该经常来陪我坐坐,谈谈人生,谈谈社会,谈谈理想,因为古圣人就曾经这么做过。那么古圣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解题。
《论语》中的篇章都没有标题,这一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但它却概括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个学生陪一个老师闲坐谈话。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谈话的过程也极为有趣。
三、分角色朗读。
1、学生明确哪些话分别是谁说的。
2、大致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揣摩说话的语气。
3、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角色,孔子的角由老师担当。
4、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四、重难点词句讲析。
由学生提出还弄不懂意思的词句,老师进行讲析。(括号内标有序号的注释与发给学生的资料对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1、陪侍)(孔子)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比)尔(乎尔长),毋吾以(以,认为;吾以,以吾)也。(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毋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居(闲居)则曰:‘不吾知(知吾)也!’如或(有人)知尔,则(尔)何以(以何,做什么)哉?”
子路率尔(2、轻率、毫不思索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曰:“千乘之国(3、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摄(4、迫近。此处作“夹”讲)乎(于,在)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5、军队的通称),因(接着)(加)之以饥馑(6、五谷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由也为之,比及(7、等到)三年,可使(民)有勇,且知方(8、辨别是非的道理)也。”
夫子哂(9、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0、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可让该国使民足,足,使动用法)。如其(至于)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1、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如会同(12、或者在诸侯的会盟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端章甫(13、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愿为小相(司仪官)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14、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铿尔(15、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6、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17、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春服既(已经)成,冠者(18、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五六人,童子(19、未加冠以前的少年)六七人,浴乎沂(20、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风乎舞雩(21、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22赞许,同意)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3、谦让),是故哂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反问)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五、分角色翻译。
1、自荐或指定单个的学生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角色,给一定的时间做准备;2、孔子的角色由老师担当;
3、带有表演性质地翻译;
4、其他同学对翻译作评价。
附:原文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什么),(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能说了)。(你们)平常闲居的时候就会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百姓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让这个国家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情)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那谁能做大事呢?”
六、讨论:四人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孔子赞同哪一个?孔子为何要赞同这个学生的回答?
七、自由讨论:五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找出你喜欢的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以及他的为政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的中国,这些人分别可以做什么样的官)。(此一环节需做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论观点怎样,只要言之成理都要给予肯定)
参考:
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讲究谦让、主张礼制 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子路:反面——轻率、冒充 正面——直率、大胆、有远大理想、敢作敢为 与敌对国家抗衡
曾皙:正面——沉着、礼让、聪慧 反面——自傲、迂阔、善于讨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内部关系
冉有:较为谦虚 当乡党委书记
公西华:谦虚或谦虚过度 当办公室主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二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