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精选10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快回答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精选10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一

关键词:绿色大学; 校园环境解说;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如何创建绿色大学?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王民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提出以“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行动”及“绿色人格”等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并基于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精神,突出学生的“绿色人格”,建立“绿色文化”,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构。[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绿色人格”?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进行环境解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解说是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旅游景点,而用于大学校园还较少。

解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其旨在通过原始事物,凭借游客的亲身经历,借助于各种演示媒体,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而非传达一些事实。美国国家解说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解说是一项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它在听众的兴趣和资源固有的意义之间建立情感和智力的融合。通过研究,王民等人提出:环境与遗产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王民等人开展了博物馆环境解说规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解说评价的研究、环境解说员专业化与解说词规范化研究、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解说研究(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3]环境解说研究应包括解说调查、解说评价、解说规划、解说设计。

本文旨在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以此进行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案例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文明建设,也促进了环保理念在学生中的推广,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建设的进展。

一、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

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解,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情况,本文提出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图1)。

本文涉及的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包括以下内容:解说规划任务主题、解说资源调查、解说系统媒介选择、环境解说系统规划方案等。

二、解说规划任务主题

此次解说规划的具体任务及主题: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展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增进师生对于绿色大学理念的理解,以达到教育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解说资源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节能措施,是很好的环境解说资源,也为“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 解说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些解说资源主要包括绿地安装使用节水型喷灌或微喷装置、家属区房顶平改坡建设、使用节水龙头和冲厕设备、宿舍使用红外线灯控、宿舍及教学楼使用节能灯具、中水处理和使用、采取分时分区供暖、锅炉房及管道的保温节能措施、采用学生宿舍购电系统、使用一卡通计费系统等一系列的节能设施和节能手段。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等其他解说资源,同样应该视情况进行自然文化资源的解说系统建设。

目前,校园内主要的解说标识有北京师范大学平面图、道路指示牌、指示牌、警示牌、友情提示牌、雕塑、布告栏、树木介绍牌等几类。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现有的解说标识和校园潜在解说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校园解说资源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四、解说系统媒介选择

解说媒介选择就是根据解说资源状况、校园受众的需求情况,选择适合校园解说任务主题、便于师生接受的最佳传播途径。[4]选择解说媒介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

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解说媒介,并进行了比较(表1),其中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中解说系统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解说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的一类设施,具有以下功能及内容:(1)指导:加入口标志、欢迎标志、指示标志(指引方向、距离)等;(2)管理:如法规或规章的明示、警告、限制或禁止等;(3)教育:自导式步道解说牌、一般解说牌、树木名牌等。

解说牌材料的选择很多,如防水纸(布)、塑胶、金属、木材、漆画文字等,也可以做成精细且耐用的展板。此次解说规划建议的材料为木质、石质或其他环保再生材料。适当地使用当地材料,有助于增进环境和解说主题的整体协调感。

解说牌的大小和高度一般设置规范:牌面的大小以能让解说对象清晰看见为首要条件;解说对象与牌面的距离,最远界限是牌面全部的文字均能被判读的距离;通常解说牌设置在离地面45~60cm高度的位置; 室内墙面的展示,以下端离地面95cm、上端在视平线上方27°以内为宜。

为使解说牌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文字大小、字间距离、颜色、字体、说明文字的长度、是否使用插图、图的大小色彩、图中文字的大小等均需注意。

解说文字的设计准则:(1)文字设计应力求简洁、清晰、易识、悦目、精确、有条理,让解说对象能清楚地看到解说内容;(2)尽量以日常生活用语来解说要传达的信息,即使专业的内容也要使用平易的语言表述,尽可能避免使用学术名词;(3)文字内容应在游客看完“大标题”及“副标题”后即能了解解说的主题;(4)可能的话,鼓励解说对象参与(如以提问或建议引导其做某事或寻找某物);(5)字体应当尽量使用印刷体,如果使用英文则不可全部用大写字母。 配合环境而不是与环境竞争的颜色。除了警告及管制标志(警告、禁止、限制等)常使用较醒目的原色外,所选择的颜色必须使解说牌更醒目,但又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协调感。

以上解说牌的各项设置实际操作时均需考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并且应与一定的解说内容相一致。

五、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解说系统

(一)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牌示解说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设立在人流密集处。校园内的几条主干道,以及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四周)、教学楼周围的道路都属于学生人流量较大的路段。解说系统应主要设置在学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达到宣传教育效果。

(2) 选择最需要解说的地点并合理配置解说牌,避免造成过度拥挤的现象。介绍某一处节能设施的解说系统最好设置在该节能设施附近,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前方的节能设施,可以把二者对应起来,并且二者之间最好不要有阻挡视线的障碍物。对于不便观察的节能设施,可以在宣传布告栏或是地图等地方进行系统的解说。

(3)方便观看阅读。应该设置在容易发现、方便使用的地方,能够充分代表想要解说的对象并且易于辨认。解说牌设置的位置应该比较显眼,并且便于观看阅读,如在靠近人行道的墙上、草坪靠近人行道一侧等。要避免解说牌离行人可到达处过远、中间有障碍物等情况。同时,解说牌设置的高度、角度等也要适合观看阅读,解说牌及其上面的文字图片要避免过小、不清晰等问题。

(4)解说牌要醒目但不能破坏整体环境,应使用与环境、视觉友好的颜色,使周围环境和谐,避免因设置解说牌而破坏景观。解说牌应设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行人的注意。

(5)设置环境解说牌,其重点还是在于陈述事实,进行普适性的介绍和宣传,应尽量避免单调、乏味的口号。

(6)解说牌的设置,应该考虑阅读距离的不同,既要有远距离的,也要有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5~8米处能清晰辨识和阅读;而近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1~2米的距离能够清晰辨识和阅读。

(7) 考虑到正常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6~8字/秒),以及对于一般宣传栏、布告栏(宽3~4米)的有效阅读时间(6~8秒),建议大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50个字左右,小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30个字左右。此外,可以有其他辅说明描述文字,供感兴趣的阅读者使用。

(二)牌示解说标识布局规划

经过校园调

和收集资料,归纳得出北京师范大学节能措施共约23大类(若一个点位有几种节能措施,且与其他点位差异较大,则计为一类,如大浴室的几种节水措施)。

根据节能点位的特征和节能措施分布的特征,考虑到设立解说标识时的实际情况,对上述节能点位和节能措施进行了筛选及分类。在进行解说标识建立时,可以将其分为六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统一样式,同时应保证几个系列之间风格上的协调。

系列一为校园绿地的节水型喷灌和微喷装置。

这一系列解说标识应设置在面积较大的草坪边缘、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段,并且在解说标识前方要能看到喷灌装置。在喷灌和微喷装置前,解说标识分别展示该装置。

系列二为独立的点位,包括浴室、开水房、中水处理站、蒸汽锅炉房、外事锅炉房、供暖锅炉房、路灯控制器、平改坡工程。

这几项内容点位分布相对独立,基本都有独立的建筑。可以在每一项附近设置解说牌,展示节能手段和措施。同样,针对这些位置的解说牌也要满足便于观看、明显等要求。

上述节能措施在空间上的分布独立性较强,并且一个位置上大多有多种节能措施和手段同时使用。因此对于上述节能措施,应该根据其分布的点位进行解说。如在供暖锅炉房,设置针对供暖锅炉房节能的解说牌;在中水处理站外,设置针对中水处理的解说牌;在位于屋顶平改坡工程几栋楼的附近,设置针对平改坡节能的解说牌。

系列三为针对室内分散分布的节能措施的解说,即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等建筑内的节能措施。包括学生宿舍楼楼道的红外线感应装置、学生宿舍一室一表、水房的恒压恒流阀、节水冲厕设备、西区公寓的节能型开水器等,以及教学办公楼的恒压恒流阀、高效节能灯具、节水冲厕设备等。

由于这些节能措施分布在各个宿舍楼和教学、办公楼里,因此考虑以楼为单位,设置环境解说标识。如学生宿舍楼可以在进门大厅处设置对楼内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在水房、楼道等处分别设置相对应的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对于教学办公楼,同样可以在卫生间、电灯开关等附近设置相应的解说牌。

系列四为针对其他节能措施,如无负压楼宇设备、变频调速装置、空调制冷节能、透水砖、渗水砖、草坪砖等,由于这些措施本身不太方便观察,在附近设置解说牌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这些节能措施可以统一在宣传栏等处进行介绍,具体安排要视可供使用的宣传栏情况而定。

(三)解说牌规格设计及解说词

针对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节能项目,现对各项目拟定以下解说牌规格(表2):

针对上面各系列的项目同时拟定具体的解说词。

(四)针对已有环境解说牌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解说牌的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表3),这些不足在后期的解说规划中都应该仔细考虑。

(五)建议新增的其他牌示系统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解说牌的调查分析,本规划建议新增两类解说牌:紧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路径解说牌和针对雕塑的系统说明解说牌。

(六)其他解说系统

文中所指的其他解说系统是指除牌示解说系统以外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具体包括:多媒体系统、解说出版物、网络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等。多媒体系统:建议制作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及环境教育的影音资料,并设置专门的展厅或展廊进行定期、系统的多媒体解说。解说出版物:制作相关材料的文字和图片出版物。网络展示:利用网络平台,在更广泛的层面进行绿色大学和环境教育的传播、推广,以达到解说目的。环境教育活动:设立相关的环保社团及组织,并定期开展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加强校际交流,通过活动推动高校环保事业发展。

六、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大学校园评估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前期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环境解说标识调查分析,从组织管理(20分)、环境教育(30分)、污染控制与节能(30分)、校园环境(20分)等四方面,构建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色大学校园的评估标准,共16条,评估标准总分100分。评估侧重于校园环境教育和污染控制及节能。七、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在绿色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解说任务主题、原则内容、媒介规格、解说词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对各地建

设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起到促进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 王民。绿色大学的定义与研究视角[j].环境保护,2010(12):47-49.

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篇二

关键词:高等学校 新校区建设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发生了变化,院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院校合并加剧,高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许多“万人院校”、多校区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为高校的基本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扩大占地面积,建设新的校区,高校为新校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在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方面,虽然各高校建设的热情高涨,但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项目概况

某学校是一所专业特色文化浓厚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数规模为全日制学生10500人。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为1200亩,首期按校园占地面积800亩设计。总建筑面积为22万平方米。基地宽580米左右,长920米左右,在东南角临323国道与西北角处各有一个山包,地形最高到最低相差13米左右,整个地形较为平坦。基地内有两条高压线穿过,用地中央有一处湖面,四周绿树掩映,景色秀美。校区南面为预留发展用地。基地旁有105国道与323国道经越。

二、规划设计理念

1、融入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充分阅读并理解周边的城市环境,在校园中心构筑一条贯穿南北的园林街并以原有湖面为核心留出一片生态公园,从而形成校园的骨架与中心,并通过巧妙的功能区划分,使形成与城市相融呼应的格局。同时进一步把中央生态区的景观渗透到各组团内,营造出生态共享的校园空间。

2、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人讲究内外有别,校园建筑一般与外界以围墙隔开,体现出一种静态美。而里面众多的建筑却是相连贯通的,体现一种动态美。这种外静内动的审美感觉与中国人外表文静,内心复杂的行为方式是有一定关系的。某县中学设计时充分利用高低错落这一现状,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诚·毅”主题,以“和、龙、孝”三组文化主题分别装点三个院落,形成桥山上、中、下三苑,并以黄龙景廊串联为一个整体,见缝插针安置特色景观小品,尽可能保留原有大树景观,重点做好垂直绿化,形成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立体景观丰富的校园环境。

3、体现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与意识

新校区规划既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与意识,又体现所在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韵味,同时体现院校的特色,设计典雅大方。主要建筑如大门、教学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体育馆等建成标志性建筑,整体校园规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4、尽量集合规划区内景观资源

规划以充分利用山体、山谷、水域的现有资源,建筑总体布局用该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体育运动场地可相应集中,便于社区共享使用,学校使用面向楼盘业主,同时也应兼顾外来适龄儿童,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

三、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现代化校园

方案顺应高等教育的内涵向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的趋势。按现代的标准进行新型规划,并使校园设施现代化。

2、人性化校园

人性化规划理论坚持校园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体现对师生的关怀,创造多样性的、趣味性的校园空间,讲求空间的多层次性、连续性和人性化设计,追求校园空间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素质的培养。

3、生态化校园

以生态优先原则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人工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方案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水系创造生态景观,营造高雅、有活力的校园环境。

4、园林化校园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校园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用尽现有资源,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使未来发展的建筑不破坏现有格局。

6、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6.1 规划结构

一核一带,三区环抱校区以原有湖面为生态核心,扩展而形成生态公园。然后沿主车行环路的西段形成贯穿南北的园林交往街,成为组织校园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合理布置教学区、生活区与运动区,三区成品字形布局,并由园林街串起来,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2功能分区

整个校园围绕园林生态水景,分别布置了教学区,宿舍区,校前区、体育运动区等几部分。校前区:以入口广场为中心,布置了行政中心,科技中心和成教中心,形成校前区开放大气的形象氛围。其中行政楼为小高层,成为标志性建筑物。而成教中心则便于对外使用。并且将车队及大型停车场与行政楼结合;教学中心区:以学校公共教学楼为中心,图书馆、公共实验楼区分布在两侧,教学中心区中央适当开挖水面,形成中央生态带,联系着学生宿舍区及校前区;宿舍区:位于基地的北面,与教学中心区隔湖相望;运动区:主要为西北部体育运动区,与基地西侧城市干道相临可向城市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四、高校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的关键

1、领导重视,群众参与是做好规划设计工作的关键

从新校区选址工作开始,学校都会成立新校区建设领导机构,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参与新校区的建设工作,对遇到的问题公开讨论,集体研究,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拍板决策。

同时让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到新校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很关键。新校区建设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关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从选址到总体规划的方案评审,群众时刻关心建设进度,为新校区建设出谋划策。

2、提前了解规划有关政策法规,避免方案多次调整

在总体规划方案招标前期,尽可能多地了解选址区域的城市规划方案,了解周边路网、交通、通讯、电力资源规划状况,特别是现状与未来规划的异同,为规划单位提供详细资料,避免已定稿方案与城市规划冲突,修改方案必然会花费时间及精力,耽误校区建设的宝贵时间。

3、校园规划风格的确定

在确定新校区总体风格时争议最多的仍是建筑风格的传统与现代这一话题。传统现代如何体现?一些人提出,新校区不是对本校传统风格的延续,应该很好地展示新校区现代化的一面,传统校园形式会限制新校区的发展。有的专家则认为,要体现传统就应严格遵循古典传统建筑固有的风格和特点,如比例、尺度的把握,色彩的选择,校园内的建筑应该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到位。

结束语

建设和发展新校区是高校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标志,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事。高校在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冷静,严谨客观,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以适应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为基本原则,建设功能合理、布局得当、环境优美、品位高雅、富于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新校区,严格尊重规划,执行规划,为广大师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修身治学的圣地。

参考文献

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篇三

关键词:校园规划;自然;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概念

校园规划是选取某个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设定校园发展目标,并拟定及选择行动方案或准则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在现实环境中,规划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规划是问题取向或目标的,为了达到解决问题或目标:规划是未来取向的,未来影响将来的状况;规划是资源取向的,未来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简单来说,规划是在几个不同的目标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它主要着重于平面的功能布局。从我国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来看,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系统的配置与优化。而这些成果要求都是建立在功能要求下对场地的平面策划、校园的总体规划在整个设计中起导向作用,它决定了整个校园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合理的校园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是一个大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不同的校园形态,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教育方法。

2 新校区概况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它在南部的朝阳经济开发区内,东边临街临城市主干道――银城大道,南边为规划的城市主要道路――迎宾路,西边临近梓山湖生态公园,北边与规划中的教师新村居住区相邻,邻近与梓山湖相望的高尔夫国际球场和奥林匹克公园,地块呈方形,东西长约900m,南北宽约1000m,占地面积约90hm,周边均为城市干路,基地内部海拔高度为40―90m不等,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场地内部主要为农业用地,有少量农田、水沟、水塘和部分民用建(构)筑物,基本呈原始地形。新校区规划在校学生人数为12000人,整个工期为二期,远景容量规划可增至160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450000O。

3 规划理念及原则

3.1 尊重自然,生态环保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的特点,打造丰富的水系环境,创造一种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意境,同时满足校园规划的各项功能指标要求,使其达到工程的可行性,经济的节约型和空间丰富性的和谐统一。

3.2 人性尺寸、适宜空间

摈弃近年来校园规划大尺度、大空间的方式,强调舒适宜人的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和空间尺度,自然蜿蜒的道路,水体顺势的延伸,移步易景,形成自然田园诗意般的校园空间景观风貌。

3.3 时代特色,延续文脉

现在的校园规划更多地突出自身的形象和时代的特色,空间环境和建筑单体的设计充分德体现了大学园区高水平、高起点和高追求的特色,更多地体现大学园区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延续以白色为主的建筑风格历史文脉。

3.4 整体规划、滚动发展

实行整体考虑、长远发展、分期建设和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4 规划设计构思分析

4.1 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

从规划地块地形分析来看,整个地块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其中地块内有三座山丘,其西南角的山丘为90多米高的点,规划构首先在考虑保留几个大山丘的前提下,再做功能布局与交通系统组织,然后考虑采用结合地形的“S”型环形主干道,这样又体现出城市学院“城”(C)和“市”(S)的主题,规划结合自然的山体,现状的部分水塘与东南较平坦的地形地势构筑了“山一水一洲一城”的基本格局。“山”代表自然的山,“水”代表稍加修整的水,“洲”为自然的山丘,“城”为整个校园的人文建筑群体,这样一方面体现了自然山水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又体现人文城市的文化韵味,同时又反映城市学院“城市”的内涵,整个规划设计以南北、东西向两条主轴线和一条“S”型的校园主干道串联了校园各主要功能组团,形成了动静分离,疏密有序,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格局整体结构模式。

1、便捷的道路系统

(1)整个校园结合地形形成“S”的主环路,另外有两条步行轴线一起构成整个校园的道路骨架体系,贯穿于整个校园。同时在主环路外还规划有辅的道路,联系各个功能区。步行系统除了两条主要轴线外还规划了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让人产生一种小中见大、整个校园深不可测的空间丰富感和神秘感。

(2)动静分流:规划中的生态轴、科技轴、人文轴,都是校园人流步行的主要集散交通区域,外环的“S”型交通环线以车行为主,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群体,都设有货运通道、消防通道,以满足功能上的需求。

2、以人为本的生态绿地系统

(1)绿地从生态绿化景观区向各功能区内部延伸,规划保留了四块生态绿地,分别位于西南、西北、东南和校园中心区域内。规划采用自然围合的设计手法,将自然生态景观沿道路、廊道、内廷和轴线等空间形式渗透到各个功能组团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景观体系。西边的自然生态区与梓山湖公园融为一体,行程“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校园景观。

(2)以中央水体为“魂”形成生态景观核心,利用自然的山、水构筑“山―水―洲―城”的生态景观格局。同时结合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在校园形成跌水,丰富了校园的生态景观轴线,给人以蒸蒸日上的气势。整个水体构成校园绿化系统的灵秀之美,为校园的绿化系统注入活的“灵魂”。

5 与地形融入一体的空间景观设计

校园规划需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等多学科的知识,相对于城市和区域的宏观来说,它是比较中观和微观的。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又是各种单体建筑的集合;相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它包含了园林设计的各种要素。

(1)将校园景观融入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中,规划力求将校园空间塑造成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以东西、南北两条主轴线为骨架,南北轴线西面为自然的山体和水体,东面为教学实验区,并以图书馆为主轴背景。东西轴线是将西面梓山湖生态公园引入校园内,并以梓山湖生态公园为背景,两主轴相交的中心广场即为整个校园的主要空间景观节点。

(2)校园空间景观组织。规划着重体现“城市”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学院”城市特征,形成的校园中心广场一一“城市”文化广场。它主要以体现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城市文化特征、城市要素等的小品、雕塑构成,把整个城市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之中,规划“S”形的校园主环路,这样既利用丘陵山地的地形特点,又体现城市学院的主题。

6 结束语

校园的规划及其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未来难于预测,我们对于学校的想象应如同对城市一样,它们的发展形成一部分与过去有关,同时又与未来相连。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完成……

为了大学校园的有机生长,为体现大学校园自身的要求和发展规律,体现地方文化和符合当地地形特点,仍然还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学院新校区的设计分析,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对自然地形、自然山水的尊重和创造合理、独特的校园景观环境是何等的重要,“人・环境・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的理念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涂慧君。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四

――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书记、“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组长 梁 波

北京西城区的基础教育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在巩固教育根基和课程改革阶段发展好势头的同时,我们需要着手研究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事情。“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教育正在主导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探索数据交换,以激发和释放信息管理平台及校园网的潜力;我们推动数字校园课题工作,以驱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培养校园中信息化人才的创造力,最终促成开放创新、全民参与的信息化应用氛围。

――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张 冈

数字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数字校园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校园应该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的标志。很多学校都具备了实现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可是多数学校采取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数字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专业力量的辅助。当前,学校借助外力往往是使用公司现成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是公司提供的方案与教育实际、育人模式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限制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状,确定了以课题为先导,以科研的方式方法开展数字校园工作的思路。

我们于2008年10月申请北京市“电子化学籍管理推广与应用”子课题“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经各方面考察,选定师大二附中、一六一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七中、西单小学、三里河三小等六所学校作为课题试验校。根据上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一是探寻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帮助学校拟定切合教育实际、健全、可行的数字校园规划方案。二是设计一个解决方案,突破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瓶颈问题。

在课题筹备阶段,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有关数字校园参考资料的内容大多集中在系统框架的搭建和建设模式的表述上,没有关于对学校规划方案核心思想的研究结果,但正是规划思想的部分才起到指引应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于是,课题组将研究主题集中在点上,确定研究问题:试验校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可以为学校带来何种机遇,这些外部影响与学校建设的核心思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内化过程”。课题组通过对“内化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来验证数字校园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观点

1.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变革

在数字校园中,学校管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首先,只有运用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才能够最后得以实现。其次,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数字校园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应源于学校

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自身的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符合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数字校园规划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数字校园规划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所以这也就需要数字校园的规划源于学校,由学校内部提出,而不是借公司之手,或采用现成的公司解决方案。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试验校提出了自己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由学校设计的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譬如,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者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他们从学校系统发展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校的宏观策略和治学理念,尤其当学校自身的文化符号被注入设计方案后,学校的数字校园规划更好地展现了校园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当然,数字校园规划需要源于学校,并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借助公司力量。公司的专业技能与完善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促使学校组织结构从传统转向现代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机械式组织,强调上级行政上的权威,以上传下达的计划、指令、指标和会议决议作为管理活动的依据。这种管理体制比较僵化,不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数字校园可以说是这一作用的具体途径。

有些课题试验校在提出的数字校园规划中已经较好地展现了现代化变革的雏形,体现了学校从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向适应性组织转变的趋势。以七中教师专业平台的设计思想为例,教师具有职业化特质,是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他们不需要上级告知教学程序,而是依靠职业标准来指导工作。我们看到,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结构虽未必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组织中的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识形态已受到影响并发生转变,工作效率得到充分提升,数字校园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数字校园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促进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数字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数据层的规划。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传统的管理信息被数字化,在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数据被准确地审核,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应用到其他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管理者借助数字技术支撑平台可以更高效地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多因素的最佳功能。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将现有不合理的工作方式通过数字校园工作的实施加以改革,形成并健全学校管理的方法体系,最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2.数字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前有一种关于学习环境的倾向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数字校园构建的正是信息化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可以自如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与学习材料,方便快捷、丰富多元、开放共享,其优势是传统校园无法企及的。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发展出师生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

例如,师大二附中在学校本校“导师制”理论基础上,规划了数字校园的“指导中心”模型,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教师、认知工具,还包括任务情境等资源。“指导中心”与学校课程体系相互作用,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这样的任务情境蕴涵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也集成了各种学习资源。当然,学生在解决任务情境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校的“导师制”设计每十名学生配有一名指导教师。这样,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班主任管理学生德育工作时代。学校构建“指导中心”,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工具和平台,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序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在情境中深化应用,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促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理性深入的协作和交流。

3.数字校园促进终身教育理论的实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思维方式,同时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一方面,终身教育理论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学校规划数字校园时注重了人在时间维度的发展,注重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考虑到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的部分,如家校互动平台、课外学习的知识库、大众服务窗口、兄弟院校共享平台,将校内教育延伸到社区,与兄弟院校分享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校园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拓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最大限度延展教育时间和拓展教育空间。七中设计学生生涯规划平台,规划了两个舞台场景:一个是现实舞台,包括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考报考指导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个舞台是借助技术手段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自主学习与活动。现实与虚拟互相补充,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成长。

形成“数字校园”规划模型

通过课题研究,试验校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本校数字校园的规划。下面,笔者将部分试验校的规划概念化,抽取出相应模型在此呈现。

二附中数字校园构建了系统全面的体系结构(图1)

二附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结合了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学校主体活动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课程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发展中心”的多元建设内容。

七中数字校园人本理念,以重点应用带动发展(图2)

七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提出了两个重点应用:学生生涯规划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系统。前者以生涯规划为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后者以教师发展评估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西单小学辐射式构筑信息化平台布局(图3)

西单小学首先梳理了“业务视角”,从业务中发现学校当前薄弱环节定为学校所需;再根据学校需求结合理论要求设计出“学生成长平台”;接下来,以核心应用的建设规划出数据中心,继而辐射串联其他信息化平台。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链接:部分课题试验校建设亮点

我校在数字校园规划的起步阶段,提出了“五大中心”思想,即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其中课程中心与指导中心作为数字校园主轴,决定了我校数字建设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将现有的课程管理平台从业务流程管理,向资源集成方向进行延伸。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课程,延续学习空间,并优化了管理、监测、反馈、统计等功能。指导中心的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指导中心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导师,采用班主任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月婕)

校长寄语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应突显学校育人环境的人文性,体现管理的服务与规范性,促进学校各资源对象的互动及内生性,从而为促进学校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拓展出良好的数字育人时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 阮国杰

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时体会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数字校园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方向,独立地去搞另一套东西,即便技术上很先进,将来也很难真正得到应用;二是要处理好信息系统与核心业务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渗透核心业务,甚至因为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核心业务流程,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三是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在设计每个系统时,先考虑系统使用的范围,使用的效果和使用的难度以及设计和部署该系统的经济代价。在对未来预期没有特别明确时,可以以个别应用为试点,待试验成熟后,再全面推进。

(北京第七中学 陈 颖)

校长寄语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原则,建设以应用为主的数字校园,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北京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

西单小学学生成长平台包括德育平台和学业平台两部分,内容分别涉及教育和教学两个领域,从活动建设、家校互动、素质评价、小升初等四个方面进行平台的设计,以期在原有德育活动相关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教育过程的电子化,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数据统计汇总等应用管理;提供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养成性活动,形成系统的学生养成性数据体系;提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毕业时,实现学生成长档案的集结和生成。

(北京西城区西单小学 王秀珍李 )

校长寄语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五

关键词:院校;校园景观;绿化养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1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

1.2 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景观不仅要强调景观,更要强调文脉,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1.3 校园绿化养护存在的不足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尤其近年来,校园建设高速发展,校园绿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现在学校却普遍存在重设计和施工,轻管理和养护的问题,绿化养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形势。目前,学校在绿化养护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1.3.1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缺乏科学的衔接

一些学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置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另外,绿化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学校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服务对象是喜好运动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人性化做得不到位,增大了日常维护的难度。

1.3.2 对绿化养护工作不够重视

“三分种,七分管”已是为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结论。然而在绿化实践中,往往前期设计规划投资多,后期养护管理投资少。在设计、施工上舍得投入资金,在养护管理上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对绿地保护;侵占、破坏绿地现象时有发生。

1.3.3 校园绿化养护专业性不强

目前学校从事绿化养护管理的大多数是以进城务工或周边的农民为主体,这部分人受教育较少,文化层次不高,绿化养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远远跟不上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发展的需要。但员工养护水平的高低和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绿化养护管理的质量。再加上没有专业养护工具,如浇水车等,诸多因素造成目前学校绿化养护管理专业水平不高。

1.4 体现校园形象

校园景观是影响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校园环境就体现出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2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生态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指导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把其中的人和景观客体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建设时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使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具有统一性与凝聚性。

2.2 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群体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更好地培养荣辱观和归属感,让人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环境。

2.3 可持续性

校园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重视环境生态保护、节约资源、预留发展用地。绿色校园不仅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更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高科技的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考虑到建筑朝向、采光、通风、节水、节能、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回收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必须要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绿化、水体等资源,使学校绿化成为校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

3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的构建的实施措施

3.1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构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重在定位,必须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蕴涵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形式。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科学理性能力与校园景观直觉能力相联系、相平衡、相补充,使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留下科学与艺术的感召力以及历史的自豪感,更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3.2 做好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的衔接

首先是将绿化管理考虑到学校绿化规划设计之中。学校绿化规划时,以满足学校服务主体为出发点,在绿地分布、设计形式等方面避免人为造成绿化养护困难。遵循植物生长规律,适时调整绿化植物结构,使其适应生存环境,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严格监控苗木质量、土壤改良、施放底肥、苗木栽植等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隐性技术措施的实施。其次是科学地考虑适地适树,尽量发挥植物的多样性。在绿化设计中应该为建设、养护着想,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水文、气候、地理、周边环境等条件情况的前提下,应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植物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

3.3 加大绿化养护费用的投入

首先要做到人、财、物的落实,配备一定的专业工具和技术人员,养护所需的肥、药等材料充足,工具、机械设备到位。管理养护的费用包括保洁、修剪、养护的人工费及肥料、农药、工具材料、机械、水电费、补植费等材料机械费以及灾害性天气抢险发生的费用。其次引进竞争机制,保证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让养护管理像绿化设计施工一样进行社会公开招标,校外绿化企业的介入,不仅为高校带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也引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使高校绿化养护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3.4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首先是加强对绿化队伍的培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进行人员培训。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绿化养护水平的基本条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讲授乔、灌、花、草的生长特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护,园林机械的使用与保养,介绍修剪、种植、喷药等技术的要点,保证至少有2个以上、具有较全面的绿化养护管理的业务知识的骨干力量,以利于整体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要“走出去”,加强与绿化示范单位的联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交流等。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派人到绿化示范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段时间。

其次是丰富、更新绿化养护技术。在加强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的同时,增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引入新的绿化养护理念。

另外是加强校园绿化养护规范化建设。在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制定并可以执行的绿化养护定额和质量标准,加强对绿化养护单位的考核,并按相关要求和标准来支付绿化养护费,努力提高管理和养护水平。同时要加强专业技术的指导,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4 结语

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出浓厚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做到美观、生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重视景观的可持续性,创造出更能满足校园使用者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场所,规划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当代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篇六

关键词:总体规划;平面布局;景观布局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教育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被重视。学校建筑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对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应该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独特的校园空间是他们成长的舞台和背景,校园环境也将成为其未来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片段,具有独特的情感寄托作用。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拟新建学校规模为全宿制普通高中60班,总规划用地面积113115平方米(合计约169.67亩),地块南偏东32度,呈不规则多边形,原始地形东高西低,存在1至3米的高差起伏。

二、总体规划

本项目拟建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四大功能区块,按照规划条件书要求,校园主入口设于学前路上,学前路与校园基地以一溪相隔,因此拟建设桥梁相互连接。本项目地形呈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因此拟将校园室外运动场地与之配套的1500席体育馆共同布置于基地东侧,结合地形高差设计,以达到减少土方量挖掘,控制造价的目的。并以此为大前提,为使建筑与基地地势走向相协调,本案的建筑群体布局经多轮推敲,确定最终走势为顺应剩余地形南北狭长走势,依次为行政区,教学区与生活区。由此校园整体布局规模已初现轮廓。

为满足家长接送学生的停车用地需求,拟在主入口处设置约3000㎡的接送区域,并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与主入口的校外缓冲广场互相融合为一体。

三、交通流线

本方案校区主入口位于学前路上,配备有约3000㎡的家长接送停车区域,主入口前广场处分开设置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以实现人车分流。人行流线通过校礼仪广场,穿过建筑之间的连廊,能够到达校园内部各处。车行流线以最大范围环绕整个校区建筑群布置,使校区环境尽可能不被车行流线干扰,校区内机动车停车需求设置在行政楼底下的地下车库与东南侧的地面停车解决。环山北路上的校区次入口为主要后勤入口,环山东路上的次入口为运动场地的独立管理而设计预留。

四、平面布局

教学楼体现全天侯的设计理念,在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的前提下,将教学区作为一个主体来考虑。各教学楼之间以连廊连接,使师生在校园的学习、工作更加方便,不受天气的影响,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楼拟设计为4层,一共设有60间普通教室及相应的年级办公室,谈话间,卫生间。设计上着重考虑活动平台的设置,在教学走廊的每一层尽头设计了一处放大的景观活动平台,以获得良好的课间活动空间。教学楼均南向单廊式布局,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并与实验楼和行政办公楼通过连廊相互紧密联系。实验楼除布置专用教室外,还在主入口正对处设计了1至2层的德育展览大厅与校文化宣传走廊,为开放性空间。

五层行政办公楼与两层图书阅览楼搭接穿插设计,满足各功能用房布置。

食堂拟设计为三层,一至二层主要为学生餐厅,三层主要为教师餐厅,及若干包厢,可容纳3000余师生同时就餐。

体育馆设计为两层,规模为1500观众席位的运动场馆,设计有乒乓球区、篮球区以及相应的附属用房和若干功能性教室。

五、立面造型

本案拟建建筑主要为坡屋顶建筑。立面造型上力求古朴、大方,强调河姆渡文化元素的体现,并着重突显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文化底蕴。

以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干栏式”建筑“短檐、高床”及榫卯结构构架为母题,在建筑形式设计上着重处理了筑于高床之上的体育馆、食堂与行政楼三个建筑的造型,经过简化之后的榫卯结构建筑语言重复出现在建筑形体构思中,以加强建筑文脉的延续与文化的积淀,使其形成一个醒目、标志性的文教建筑外观,创作出独具个性的建筑形式。

本案在空间组合上强调了校园空间的交流属性,借鉴传统院落式空间布局手法,采用连廊将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使空间呈现出层次丰富、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态。建筑之间的庭院、平台、连廊等为师生提供了多种类、多层次的交流空间。在色彩上,以黑白灰三种主色强调突显文教建筑的儒雅气质,古色古香又与时俱进,并能够与周边山体景色互相融为一体。

六、景观布局

在本案中,景观是提升校园环境,改善人文气息,彰显时代校园特色的有效利器之一。同时又是展示河姆渡文化特色,体现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点睛之笔。

1.空间功能布局

在布局中,主要强调了从主入口到体育馆以及教学区至宿舍区的两条景观轴线。在主入口至体育馆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以校前礼仪广场为主要景点,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对称。采用具有一定厚度感的植物配置为主,并以较长的场地纵深来提升校园主广场的整体气势。在主入口处用水池结合花坛的空间格局,避免了场地纵向的一览无余,中部部分场地抬升,并设立了主要的雕塑小品,以提升河姆渡文化主题的表现力。而在广场的设计初期,就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柳暗花明的障景手法,以中心实验楼为背景作为景观分隔和视线阻挡。主轴线分为前后两个广场,结合实验楼地面台阶的起伏抬升,增加了广场的空间层次,虚实的过渡。而对于教学区至宿舍区的轴线部分,主要采用草地和乔木相间为主要形式,整体上惯穿教学楼教学庭院,通过景观湖自然过渡至宿舍区内部庭院。以中心位置的景观湖作为主景使教学活动与宿舍生活动静自然过渡,即丰富了景观形式又添加了乐趣,是整个校园的主要景观载体。

2.主题文化的融入

本案的景观设计在表现内容上通过植被选取,地形地貌,小品设施以及道路铺装来提取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元素。(1)在植被的选取上以本地树种为大基调,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松,梅,桃,李,竹,桂等常用树种,作主要配置。在引入农业主题的概念上深入挖掘河姆渡稻作文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以经济作物为景点点缀,如茶,油菜,向日葵等,即加深了农业映像又可作为教学实践的生动案例。(2)在地形地貌表现上,如宿舍区高低起伏的微地形草地,如食堂门前广阔平坦的休闲草坪,以及主体水景自然曲折的水系驳岸,无不体现出山水文化和现代校园空间的良好结合。使周边自然山景与校园景色相互辉映,融为一体(3)小品设计,小品设施作为全景的提升,点缀之笔,在借鉴河姆渡文化中石,木,陶等独特文化符号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手法,设计独特的广场中心雕塑。 沿路的小品,以及随处可见的大小石块,即增加了朴质的映像又增添了课余生活趣味。(4)道路铺装形式上则是以规整,平齐的广场和主干道地面以及河姆渡印象中原始。古朴。自然。野趣的人行小道。构成独具特色的大小路网。

河姆渡是本案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表现都以这些主题元素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达到校园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校园文化特色名片的作用。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七

【关键词】建筑设计 学校设计 学校规划

一、引言

学校的布局、选址及学校内部功能流线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正常管理与使用,影响到学生的安全与身心健康,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率密切相关,也影响到学校的基建投资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开支。因此,必须重视学校的规划和设计。

二、学校规划要点

(一)良好的环境,是选择校址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学习主要是以视觉、听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因此,学校必须有安静的环境,才能保证正常授课。影响学校安静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城市交通噪声、火车噪声、飞机噪声、工厂噪声及社会噪声等。

1.城市交通噪声。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社会活动日益闭繁,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各种车辆日益增多,尽管我国城市汽车数量按人口平均较国际上若于城市相比还比较低,但从我国八个主要城市的交通噪声实测数据观察,交通噪声L10都在80分贝以上。其平均值L s0也达到60-70分贝。在郊区、县镇的街道,由于以拖拉机运输,其噪声也较高。交通噪声对学校的影响甚大,甚至达到教师无法讲课的程度。

2.工厂噪声。一些大型工厂在厂区内散发大量生产噪声,而建有学校的生活区距离厂区较远。一般受干扰较小,但一些街道的小厂多系因陋就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并无减噪措施使处于街道小厂附近的学校常年受其干扰。以上各种噪声,都给城市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当然也给学校带来危害。因此,在选址时,必须避开城市交通噪声等噪声源,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作为学校的校址。

3.周围环境要卫生。校园内应有阳光的照射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要避开空气污染源,使学校处于卫生的环境之小。当在旧市区内新辟校址时,必须注意不应将学校选择在高层建筑的缝隙之中,它不仅地段形状极不规整、利用率低,而且教学用房的采光、通风也均受到影响,同时来自周围建筑物的噪声、气味等部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校用地内部应具备的条件

(一)学校用地应平坦干燥、有能排除校园内雨水所必需的坡度。地质条件好,有较高的耐压强度适于建造房屋。

(二)当学校地段为丘陵坡地时,在该地段内能布置出有最佳朝向及良好日照(每日宜有三小时的日照)条件的教学用房,在本地段内尚应有较为平坦部分作为体育活动场地,若地段的地势较为复杂,应进行适当改造,而适于学校建校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地形地势,合理地进行改造和利用,合理地安排教学用房、体育场地及生物园地的位置。使之形成丰富多变的美丽幽静的校园环境。

三、项目实例应用

图1 学校效果图

项目由A,B,C三个地块组成,其中,A、B地块为相邻地块,C地块与其隔街相望。

四、学校功能交通组织设计

本次设计为始阳镇第一小学校项目,其中幼儿园单体建筑甲方已委托其它设计机构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但需要与本次总图校园规划重新调整其用地范围。

用地整体呈北偏东约13°的长方形,本次设计将教学,实验,办公整合为一栋三层E型建筑,布置于用地东侧中北部,远离西侧道路上物流车辆的噪音污染及北部高压电线及居住建筑后院污物的影响,获得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将运动场地与教学综合楼平行布置于用地西侧中北部,可从城镇道路上获得相对开阔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将小学形象主入口布置于用地西侧道路南端,与教学楼报告厅形成对景关系,同时获得一定的纵深尺度,能形成校园入口的仪式感。学生食堂与学生宿舍呈东西向平行布置于用地东侧南部,与教学楼联系紧密,又能在南侧道路上形成后勤出入口,幼儿园单独设置于用地西侧中南部,在南侧规划道路上设置幼儿园主入口,东侧又与小学食堂联系紧密,可以提高食堂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重复建设。隔街相望的长条形小地块布置教师周转房和停车场地,与学校教学空间及后勤空间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地面停车位既可为小学服务又可以为幼儿园服务。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建设规划;校园文化;内涵;尺度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100-03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将规划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除了功能和形式,更应该重视精神和文化内涵。

高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政治、科技、文化研究和教育的基地。综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越发达,经济就越繁荣。做好高校工作,首先要搞好规划。规划是高校发展和建设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高校的依据,因此必须下功夫搞好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原有的规模和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规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增加,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校址无法满足急剧膨胀的需要。不少高校一方面外出征地:一方面又在原址上见缝插针的搞建筑,因此部分高校只顾眼前需要,缺少或根本就不做相对的远期规划。所以有人讲:目前不少高校不但用光此代人该用的土地,甚至连下一代人的土地资源也用光了。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高校也要把建设规划纳入法制轨道。究竟怎样做好这项工作,下面提出几点想法。

1 确立指导思想

1.1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环境设计应是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在学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指导下,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作为校园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亦值得关注。从资料上显示,国内外高校规划世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1.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不胜枚举,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1.3 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宜简不宜繁,宜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1.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1.5 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

2 制定规划原则

2.1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够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2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2.3 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教学区绿化区域,还是师生生活区域,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2.4 渗透文化,追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

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尽量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3 正确处理高校建设规划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做到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一所学校的繁荣程度以及学校规划得如何,是和领导者治学治校思想及自身修养有密切关系的。在建设规划中要坚决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重空间建设,不注重保护历史遗产,给后人留下无限遗憾。现时有的高校在建设中拆除了真文物,兴建假古迹,大搞人造景观,花费很大其结果是搞得不伦不类,对于这些错误的做法,必须及时纠正。做为高校领导者要加强文化修养,办事情,做规划,做决策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规划管理,培养出睿智的高水平人才。

4 把握校园户外空间尺度

功能主义的大学结构反映了分区型的规划,其目标是将不同的功能分离开来,单一结构的教学区、研发区等,在这些区域,单一的人群、单一的职业、在不同程度与其他集团分开,其优点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规划结构,使相近的功能之间联系紧密,效率也更高,但代价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以及更单调乏味的环境。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功能分区”与人文主义理念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对空间“尺度”的理解与处理上,这里的规模尺度包括空间与人口规模,现代主义对任何规模的空间(城市、区域、建筑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分区,讲求空间秩序、纪念性象征性,从单一物质配置出发考虑空间布局。而人文主义则从“人本”出发,更重视人的心理、生理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并以其为根据来考虑规模尺度,建筑、空间、城市的尺度,建立人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使之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设计中我们要尽量使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规模尺度得到体现:私密范围空间尺度控制在半径30m内,步行可达空间考虑在200m以内(5分钟步行距离)。深圳大学教学中心的空间布置中,较好地把握了空间序列和尺度的关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如果建设规划没能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势必造成土地和资金上的浪费。在规划时要特别关注的是给后人留下什么,今天的建筑到将来有多少能成为古迹。

高校可以有标志性建筑物,但不能多,否则会出现形象工程和数字工程,华而不实。

有的高校原本可利用空闲地就少得可怜,在建设规划中不是考虑如何使用和提高这仅有的土地利用率,而是和别的高校进行攀比。你有什么我也建什么。前段时间有的高校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大量贷款(个别多达十几亿),盲目搞大型雕塑,建造假山、假水、假河流,甚至不惜花重金用汉白玉仿造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等等。由于规划的不合理,不少项目今天建了明天拆,导致资金上的大量浪费,不切实际的事情时有发生。

搞建设规划时要结合国情、校情,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不能不顾实际乱铺摊子,只注重观赏性,不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个别高校因为规划的不好,部分师生迫不得以住在校外,不但居住环境不好,有时连安全也无法百分之百的保证。

高校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建设规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讲究实际,注重效率和效益,逐步推进,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充分考虑财力、物力的可能。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有恰当的项目建设标准。切忌贪大求洋,要分轻重缓急,合理规划、合理安排项目,决不能搞形象工程,要坚持质量第一。目前在高校紧缺的是大师,而不是有人认为的紧缺的是大楼。大师是主要的,大楼是次要的。

在建设规划制定中,要从注重确定与安排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要明确对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建设规划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运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点上。

6 小结

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篇九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共同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

实验工作进展

第一批29所实验校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所有实验校已完成校、区县、市三级验收,完成了成果申报和审定,已经开始成果提炼、推广和项目应用评估。

第二批38所实验校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三轮评审,正处于项目前期的立项暨招标阶段,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第三批33所实验校目前正处于前期培训和方案完善阶段,预计2015年3月资金到位后进入立项与招标阶段。

当前取得成果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市、区、校有效联动,形成了市区抓统筹和服务、学校建特色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总体上讲,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批引领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干部、教师队伍;开发、凝聚了一批适应教与学方式变革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市、区(县)、校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培植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一)市级层面

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区县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和全力参与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市级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个层面。

业务引领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发展阶段的紧迫需求,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京教基[2009]17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2014]2号)等业务指导文件的编制和。对不同时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起到良好的规范、方向引领和促进作用。

管理考核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管理需求,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验收细则》(京教办函[2013]35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京教基[2014])等文件。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全市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管理、推进的机制,在资金使用、招标采购、专家队伍、监理制度、项目管理、市区校三级验收、成果评审、应用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制度体系,为数字校园推进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咨询培训服务方面。围绕各区县、学校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组建数字校园市级专家库,通过关键阶段评审、实地调研、专题培训答疑、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各区县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县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素养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质量。通过市级专家库对数字校园实验成果进行审核、提炼和总结,帮助学校提升对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为区际、校际间的深入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公共支撑服务方面。一是以“三通两平台”为契机,结合数字学校项目,优先为数字校园实验校搭建了互动课堂环境(“三通两平台”达标示范工程),全面优化提升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

二是在集约推进的大思路下,在总结、提炼各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放、共享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为全市实验校之外的区县、学校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数据服务和资源服务;实现其他区县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搭建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交流、协作的服务体系,固化全市总体推进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

(二)区县层面

在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的引导下,区县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建设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建设模式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同过渡,推进方式从“市级引领”向“区县主导”过渡。

朝阳区: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数字校园单校成本从300万降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建设和个性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数字校园五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延庆县: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上共性较大的软件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成果作为区域整体数字校园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

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探索。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出现了一大批由学校原发性需求所驱动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原创性的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业务管理或教育教学需求,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效益。同时,经过应用探索,沉淀出了一批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业务过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并初步产生良好效益的常态化应用成果、实践案例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生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等。

第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系列的管理和理论成果。如《丰师附小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牛栏山一中数字校园管理与推广创新机制》、《天竺镇中心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1+X数字校园建设》等。

第三,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iPad类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与城市校的远程教学和教研”、“石景山实验小学秉承扬长教育理念构建师生成长乐园”等。

第四,培育和涌现了一批对数字校园有深刻认识的校长、学校信息化主管、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全市、各区县数字校园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对以上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总结,以形成体系化的、彰显首都特色的数字校园典型案例。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应用集锦、典型案例教材等系列成果,以便于在全市、全国给予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紧跟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第二,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校园工作的实验性质已不满足区县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需求,不利于实验校数字校园长效机制的建立。数字校园工作需要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学校缺乏对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加之对数字校园内涵认识存在差异,会呈现出“大而全、重点不突出”、“重硬轻软”、“重管理,轻教学”等问题,存在“技术驱动”、“企业主导”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办学理念特色牵引、业务驱动、需求驱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有待提升,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师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数字校园的执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存在盲目采购产品、堆砌软件功能,却忽视与学校自身规划和办学特色结合的现象,数字校园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数字校园的建设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明确实验校的工作责任、建立数字校园长效运维机制,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朝着“整合”、“融通”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法和推进策略

围绕当前数字校园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实施能力、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破解数字校园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

(一)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结合数字校园工作实践,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发展目标总结为以下内容: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

特色引领。是指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紧扣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等数字校园建设重点,突出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加强数字校园对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市级层面重视树立示范典型,给予推广。

集约推进。当前实验成果表明,集约建设是破解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开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提供综合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他共性服务等公共基础应用,尝试使用区域和社会各类成熟的应用和服务。

双向融合。数字校园要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主流业务。要采用双重视角,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强调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在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涵发展。探索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关注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最终寻求学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发展之道。

(二)全面优化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作为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可按实验探索期(2009~2015年)、普及和提升期(2016~2018年)、成熟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数字校园发展路径,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和历史使命,指导后续数字校园工作。

实验探索期。探寻实验规律性成果。通过实验探出数字校园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与评估指标。通过上述成果,提炼打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普及推广期。依据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较高的20~30所学校试点推进智慧校园,挑选50~60所学校进入专项深化研究;选取300所左右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在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环境下,选择4个区域试点研究市区之间、区校之间的数据融通和业务融合;尝试以“三通两平台”接入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各系统,形成“三通两平台”架构,实现与教育部的数据对接。

成熟期。数字校园进入成熟期后,将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将共性服务、基础服务延伸普及至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校,形成市、区、校三级运维技术服务体系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格局。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由学校转为市、区、校三级分类推进。学校重点关注应用创新研究、管理业务流程变革、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建设、应用、推广转向对应用和服务效果的关注。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2014年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两个重要文件,把顶层设计列入学校数字校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实验校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的高度,以业务为导向制定数字校园规划,在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发展路径、推进方式、重点和特色、组织与保障体制机制,并从数据、功能、流程、应用体验等多个层次综合选取软件架构及技术路线。

强调数字校园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要“全员参与”,要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相适应。将顶层设计质量纳入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第一批实验校的同时,有效引导第二批、第三批实验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工作。

(四)强化区县主导作用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区县评估指标体系,拟在第三批实验校完成建设任务后同步对区域数字校园工作进行评估。

要求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研究制订本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在全区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数字校园信息化公共平台,并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监控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好经验总结、应用评估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培训交流;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经费保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纳入本区县常态化工作。

(五)提升学校实施能力

开阔学校视野、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管理、业务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校数字校园的规划能力;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管理能力;通过任务书备案机制、市校两级监理机制和项目验收机制,加强规划的实施能力;保障项目完成预期目标。

提供学习、观摩、产品体验交流平台。通过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集成当前市场数字校园主流产品的宣传资料、成果展示和应用体验;提供产品模型部署环境、给予学校试用系统登录账号、给用户预授权期限等方式鼓励学校在建设前加深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

搭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搭载各类共性的、具普遍推广意义的优质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和平台。给学校开放数字校园实际应用学习空间和使用空间,逐渐将学校数字校园工作从建设主导转向应用二次开发,或尝试购买数字校园成熟服务。

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尝试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与全市数字校园公共支撑系统互联互通的策略,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常态化共享交换等。

后续将把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转为常态化工作,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六)数字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数字校园工作方式,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要从建设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上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数字校园管理工作常态化,要建设、管理好数字校园工作队伍,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探索数字校园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校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适合北京市发展的数字校园运行、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后续重点工作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要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建设的意见》(京基教二[2014]2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

(一)成果提炼推广

第一,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实验校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推广。编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成果集、拍摄数字校园成果宣传片等。

第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设立数字校园专栏,形成数字校园宣传态势,鼓励学校进一步探索数字校园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三,拟于2014年10月下旬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成果交流暨研讨会,通过实验校开放日、数字校园研讨、数字校园成果展等方式,加强认识,提升观念,促进后续工作开展。

(二)数字校园评估

2014年6~11月开展第一批数字实验校评估工作,结合应用成果评定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树立标杆,推选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示范应用”,彰显成果的同时,为后续数字校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每批次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结束后,均应启动数字校园应用评估。在第三批数字校园验收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评出数字校园示范区县。评选出智慧校园试点校,试点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的实验工作,达到“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的效果。

(三)建设指南和标准

为了规范和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

同时为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体系框架》,用以约定不同层次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估标准。

(四)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2014年10月,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一期的上线和推广。该平台利用市级已有教育云管理平台、数字学校、统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面向市、区、校三级数字校园推进管理交流协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固化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在凝练、总结优秀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展示、观摩、体验中心;三是为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共性的基础应用服务与数据资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级建共性服务、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的格局。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十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教育事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建设、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近些年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调整,大学新建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热潮一度席卷全国。高校校园建设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也涌现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两点:一是校园规划与学校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校园规划与校内师生实际使用感受之间的矛盾。而高校校园建设往往投资巨大,一旦决策失误很难更改和挽回,因此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校园规划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与高校校园规划相关的工业工程理论

1.物流系统

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曾被定义为“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1935年,美国的销售协会将“实物配送”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2]在工厂企业、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活动中都存在物流,广义的物流概念可以表达为:物流是指物资或物料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理流动过程,目的是使物资有形或无形地从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高等院校尽管不是赢利性质的企业,也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可以认为存在着物流的概念,即实体(如学生、教师和各类信息、资源等)在校园内流动的过程。而高校的物流体系也应在满足师生日常物质及精神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高效益、低成本。[3]而高校的校园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是高校物流系统能否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

2.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是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实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用以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安全地达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3]设施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场址选择、物流分析、工厂布置、物料搬运和贮存系统等。目前的设施规划与设计绝大多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由于对其中物流关系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不是很重视设施规划与设计,设施规划往往被建筑设计所取代。而高校校园内存在着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餐厅、体育场等建筑物设施,学生和教师在校内的流动尽管不像工厂那样严格和有序,但同样有着很多规律性。[4]从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来看,它具有现代工业工程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而高校校园规划过程及建成后的校园硬件的使用过程,涉及到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具备系统工程的所有特征。因此,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高校校园规划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的分析,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协调,就具有了较高的可行性。

三、基于SLP方法的校园分区相关性分析

功能分区是指将校园内各建筑设施按照其使用功能进行布局,传统的高校校园布局,主要围绕着教学、生活、体育等功能进行区分,建筑物的布局往往只是按照交通流线进行规划安排,功能分区理念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校园规划的清晰结构,防止了各区间互相干扰,对于一定规模内的校园是合适的。但是当校园发展到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区与区之间的步行距离超过了轻松可及的范围时,硬性的功能分区便成为校园规划的桎梏,带来一系列使用上的问题。因此,既要认识到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又要其局限性。在决定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的时候,必须科学地分析各功能分区的规模及其联系。在分析各分区功能组成及相应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明确校园内各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围绕“主体-行人-空间”这一思路,可采取工业工程中的活动关联性分析,通过活动关系图和活动相关线图(行为流线图)进行图解分析。[5]

四、高校校园规划选址模型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但模型的应用可以对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起到补充作用,在面临多方案优选时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的数据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连续点校园规划选址———交叉中值模型

连续点选址问题指的是在同一条路径或一个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地址的一个选择。对于拟进行定量分析的校园规划方案,将学生的人流看作物流来进行分析,首先做如下假设(建模前提):一是校园中人流活动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是根据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自发的课余时间安排,从某一较长时间(如半学期、或一学期)内,学生的流动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物流成本分析的角度,可以看作均匀、连续、确定的。二是校园中有k个学生(k是有限正整数),每一个学生的流动成本都可以以一种当量物流量来表示(如耗费的时间或者消耗的自身能量等)。如某高校拟在一个由5栋学生公寓组成的学生宿舍区内新建一座清真餐厅,主要服务于这5栋学生公寓中的回民学生。用图4中的笛卡尔坐标系确切的表达这些学生公寓的位置,可把学生公寓看作需求点;表2是各个学生公寓对应的权重,在此权重即为经过调查后所知的各个学生公寓需要去清真餐厅就餐的学生总量,设最终的清真餐厅坐标点为(xs,ys)。为了找到x方向上的中值点xs,从左到右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如表3所示。然后再从右到左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左边开始到需求点A就刚好到达中值点,而从右边开始则是到需求点C到达中值点。从图3中可知在需求点A、C之间100m的范围内对于x轴方向都是一样的,所以xs在300m到400m之间。接着寻找在y方向上的中值点ys。从上到下逐个叠加各个需求点的权重Wi,如表3所示。在考虑E、D两个需求点时,权重之和是9,没有达到中值点10,但是加上C之后,权重之和为12,大于10。所以从上向下的方向考虑,清真餐厅应设置在C点或者C点以上的位置。然后从下往上,在A和B点之后,权重总和达到8,仍旧不到10,当加入C后,权重总和为11,所以清真餐厅应设置在该C点或者其下的位置。结合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其相对位置,在y方向,只能选择一个有效的中值点即ys在300m处。由此,可得清真餐厅的位置可在图5中粗线所标示的范围内选择。考虑到清真餐厅与学生公寓之间的相互影响,故而距离100m较好,因此最终可选址在坐标(3,3)所示的位置。

2.离散点校园规划选址———P-中值模型

在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中,对于某一个建筑单体或构筑物,其实际可备选的位置往往都是有限的,因此采用离散点选址模型更为便捷和适用。候选方案中只有有限个元素,只需要在这有限的几个位置中进行分析来确定选址。我们采用P-中值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即在一个给定数量和位置的需求集合和一个候选选址位置的集合下,分别为p个设施找到合适的位置并指派每个需求点到一个特定的设施,使之达到在需求点和候选选址点之间的运输成本最低如某高校宿舍区共8栋学生公寓,拟在其中建设2个学生餐厅,用最低的交通成本来满足学生就餐需求。根据实际地形和校园现状,可以确定4个候选地址,如图6所示。从A、B、C、D4个候选地址到不同学生公寓的交通成本、各个宿舍的需要就餐人数,如表4所示。采用贪婪取走启发式算法(GreedyDroppingHeuristicAlgorithm)求解,[7]步骤如下:(1)初始化,令循环参数k=m,将所有的m个候选位置都选中,然后将每个学生宿舍指派给距离其最近的一个候选位置;(2)选择并取走一个位置点,满足以下条件:假如将这个点取走并将该学生公寓内的学生重新指派后,总交通成本增加量最小。然后令k=k-1;(3)重复2.,直到k=p(在这里p=2)。对交通成本进行比较,在初始化中,假设1、2、3公寓的学生就餐由A来提供,4、5公寓的学生就餐由D提供,6公寓的学生就餐由B提供,7、8位置的就餐由C提供,如图7所示(因为属于过程中的交通成本分析,故这里暂且不考虑餐厅规模及学生就餐喜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