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教学论文(精选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编的语文教学论文(精选6篇),仅供借鉴。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浙江师大潘涌教授提出了积极语用教育理论。 他认为积极语用,就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目标要从传统的 听说读写扩展到以思、视、听、读、说、写、评为基本形式的完整语用能力。语文课堂上,在重视提升学生思维缜密性和严谨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爱自由、尚自主、善自持等现代人格的培养,激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言语活动并体验到努力后的成就感与快乐感。在积极语用教育理论指导下, 我们进行了快乐语文学习的研究,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师生间的尊重与信任是快乐语文的基础

激励每位学生放飞内心深处的表达欲,真切体验表达自我的成就感与愉悦感,这是积极语用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堂。 那么要达成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和谐充满爱的。 用两个词概括应该是:尊重和信任。 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信任教师,相互之间和谐发展。 具体说是教师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激励学生,善于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内驱力;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对语文课堂充满热情与期待。 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尊重与信任中各自发展,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比如,在备课时,除了文本和新课标要求, 教师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这是课堂尊重学生的前提; 除了教参和辅导书,教师更要关注研究新动态,深入钻研文本,这是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并获得学生信任的关键。 比如,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最原始地呈现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 学生要信任教师,要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建构自我。 在这样尊重与信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主动质疑、思考、表达,能够真正实现快乐地学。

二、以问题讨论和解决为核心,让学生在言语中学习语言

走向积极语用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打破那种全预设和全权威的指令性教学范式。 课堂上,语文教师不用权威不用知识去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善于智慧地去组织引导言语活动。

1.教学内容上以学生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为主。 在进行新课文学习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且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 课堂教学时,把学生的问题和教师据教学目标预设的问题进行概括整合,并以问题作为引领去探究文本。

2.教学方法以小组或小组间的讨论和展示为主。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班教学,每班 30 人,课室布置以六人小组为单位的田字形,课堂上以小组和小组间合作教学为主。

3.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大胆的交流和展示。 课上,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每组选出两篇认为最值得交流的读后感,然后优秀的读后感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有些学生的体验很肤浅,甚至怪异。 但教师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感悟,然后平等地进行交流探讨。 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 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敢于大胆展示参与讨论,这一点非常重要和可贵,对于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语言运用的深度来看,积极语用是一种从言语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学生个性的表现性语用。 走向积极语用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打破僵化的分析型的阅读教学习惯,让学生在言语中学习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完整语用能力。

三、引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激励学生勤奋地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笔者通过20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感到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

1.抽出格言式的句子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2.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西蒙·亚力山大·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之所以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同学们争论热烈,那是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结果。这是一篇课内的阅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了一对反义词:偶然与必然,偶然只是一种机遇,真正起作用的是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有缘,这是必然的。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3.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 方法论 语文 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法论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法论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法论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

语文教学论文 篇四

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走进语文课堂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我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然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的得以显现。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以阳光的心态活跃在教学前台。但也遗憾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肤浅解读,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使语文课有点不像语文课了,失去了“语文味”。教学中对语文领地拓展,使“语文”这个本来就众说风云的概念更加含糊不清了。

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亮眼的教学设计,越来越令人眼花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一节赏心悦目的语文课结束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真的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吗?一晃而过,让人目不暇接的课件,留给学生回味只不过是几张美丽、有趣的图片罢了。乱哄哄地讨论看似探究,但大多缺少明确的指向,学生海阔天空的发言,甚至胡言乱语,却还会受到表扬鼓励,名曰:“有新意,有创新。”

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人心:

一、把握拓展的“度”,潜心于读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可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过分注重内容的拓展,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一位教师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新型玻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于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为海市蜃楼。

二、弃空泛表演,做“实的”训练。

“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会唱歌的老师在课堂展示歌喉;会画画的老师在台上挥毫泼墨。那会武术的老师就该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是想:“这究竟是语文课,还是才艺展示呀。”当然,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确实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磋议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例如,某教师教学《狐假虎威》时,是这样活跃课堂:教师请5名学生分别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进行表演,其余学生当导演。当导演的学生给其他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爱表演,爱看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一教学活动的确迎合了学生的心里需求。教师的话刚说完,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们有的找头饰,有的戴头饰,有的扮鬼脸…在表演、评价中半节课的时间转眼即过。可细思量,在这看似活跃的课堂中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呀!

我们不能否认,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课堂,该占据多大的课堂空间,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永远代替不了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无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活跃”,回归本源。

三、适度合作,重视品读。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力争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识,时不时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学习方式,当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

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www.kuaihuida.com←,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装饰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一个课时内就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老天鹅破冰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老天鹅是“破冰勇士”吗?哪些句子表现了老天鹅的勇敢顽强?老天鹅为什么要那么做?第三次讨论:天鹅们还有别的破冰方法吗?”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老师在合作、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都默默无语,自己想自己的事。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东拉西扯。表面上气氛热烈异常,实际却没解决根本问题。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思考,对此“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那些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四、少点放任,多点引导。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选择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臵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未免太放任自流了。

课文永远不可能激起学生强烈阅读欲望,学生当然也就不可能对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情结,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如果汇报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学无主次,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能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盲目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外语教师 教师教育 素质 反思型模式

[作者简介]莫国芳(1976-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化。(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2-02

如今,探讨外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谈外语教学问题的很多,谈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少;谈职前教师教育的多,谈教师在职发展的少。国内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问题和外语专业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尽管说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职业的本性决定了它与其他教师同行的共性,但外语教师的专业是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针对外语教师的语言专业特点入手,针对外语教师教育区别于一般教师教育的特点,对国内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一、外语专业知识与相关文化素养

1.专业知识。任何教师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外语教师需要具备外语专业知识和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素养。福瑞曼(Freeman)认为,优秀的语言教师有六个主要因素:一是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二是熟练的口语;三是能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四使掌握大量的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五是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六是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国内束定芳的外语老师素质内容主要是以下三项:(1)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外语教师应当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2)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作为语言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包括丰富的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知识,更应该包括对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即语言学知识)。(3)外语教师应该具备有关跨文化交际学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及相关个人品质。

另外,外语老师优美准确的语音、语调、流畅的板书、丰富的词汇、渊博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促使学生学习外语和模仿的动力源之一。语言专业知识是外语教师的立足之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是合格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语言专业知识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帮助他选择符合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2.文化素养。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指对外语国家文化传统、历史、风俗的了解,外语教师还要具备洞察本族文化与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差别的能力,避免语言使用所导致的文化冲突,避免学生在文化方面的语言误用与语言歧义。此外,外语教师的文化知识还应与时俱进,应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把现实的文化内容融合到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更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外语全球化的进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语言与文化兼修的人才。作为语言的教育者,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对社会、历史、环境、知识的各种认知内化的沉淀。文化素养是语言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日新月异的信息传媒时代,外语教师要行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引导者作用,没有跟进的文化素质修养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外语教育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语言,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整个文化体系,跨学科的文化知识也是当今外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和素质要求。

二、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

语言习得的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影响和作用,外语教师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特殊性规律,既是自我发展的素养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前提。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外语学习学生所身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外语教师是外语课堂以及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即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外语教师仍然对教学活动起关键作用。由于母语对外语习得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作用,外语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对外语习得起到监控作用;外语教师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没有不具备文化含义的语言,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了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成为跨文化交际的监督者。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与教学法、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的修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论的培养不是决然分离的。教师知识范围应该包括至少以下范畴,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师德。因此教师需努力提高自身外语语言技能、丰富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加强外语教育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具体学习我们知道,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修养可以与教学能力相辅相成,又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发展相生相长,因此,可以同时提升进步。

三、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方法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外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无可替代。如果只对教学法进行研究,没有对外语教师自我发展进行研究,那么外语教学的改革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外语学习包含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还应该包括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教师教育过程。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需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自我完善意识和反思意识,这些是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对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培训”到“教育”进行转变。教师除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自我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也应该是教师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培养是整体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只是其中之一。国外学者定义的教师发展注重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认为教师职业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自我意识、了解学习者、熟悉课程与教材、职业发展。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自我意识建构和教师职业发展意识也被单独提出和强调。

有责任心和有自觉发展意识的教师更具发展前景。教师的自主性(teacher autonomy)被看作教师的一种专业特质(professional atrtribute),涉及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把握能力相关。教师要对教学富有强烈责任感,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便于对教学的改进和把握。教师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自主的发展自我,也是教师发展职业和提高素质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

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是被诸多学者论证和提倡的教师教育模式。顾佩娅教授调查了20多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优秀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善用反思方式,在与各自周围的环境互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对环境因素的积极回应与成功应对,持续的反思-实践的循环发展模式是他们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反思式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人教学,不断总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国内外语教学法,不论是传统的饱受批判的语法教学,还是适应潮流趋势的交际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好,学生为中心也好;任务型教学也好,自主学习也罢,各种方法好坏裨益各有所长。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模式可以兼容并蓄,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与适应教师教育的长期变化过程。用反思型的研究模式研究教师教育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儒家思想中“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它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能结合教学课堂环境、不同班级学生学习和性格特点、教师本人个性风格、课文内容、社会现实背景以及人文历史文化侧面等方面因素的平台,帮助教师进行综合考量,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学理论方法,帮助教师观察课堂效果、总结课堂经验、完善教师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这个知识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外语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内省、境界、追求、发展的意识。这些知识都是发展成优秀外语教师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学法的知识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只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教师作为鲜活的个人,其自身对社会文化知识发展的追求,是其发展的动力。外语教师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内省式反思和批判,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提高与成长。

外语教师教育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话题,外语教师的素质因素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外语教育改革的动因,也是教师教育和培训可以考量的内容。外语教师的素质含义尽管抽象,但是可以用描述式方法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一是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二是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三是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外语教师身为教师,与其他教师有共性――都要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品行素质,也有和语言教育相关的外语教师的个性。其中,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方面,鉴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的模糊性,文化素质概念在文中只是做了描述性的勾勒。文中另一方面在于强调外语教师反思式的自我教育和发展能力,它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可行方法,也是教师教育的研究模式。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培养自身在外语教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熟悉自身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反思式批判方法,并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上述能力与方法,积极主动实现自身价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慧,林津石,王树。从语言的文化取向透视外语教师教育新发展[J].外语界,2011(4).

[2]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3]胡惠勇。文化转向中的美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界,2011(3).

[4]黄景。第二语言教育的教师自主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5]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6]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文秋芳,常小玲。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10]吴一安。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教育教学论文 篇六

学前教育阶段既具有职业道德精神之外,还要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所说的教育理念主要指的是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促进每一位幼儿个体都能够优化地成长,这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时,需要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通过开始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孩子们观察、想象以及思维、言表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此外,也要适当地陪养孩子们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素养,为每一位幼儿的成长都能够提供较为适宜的发展空间、环境或者一些较为有利条件的支持,让每位孩子都能将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获得最优化的成长,让学前阶段就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做好铺垫。此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以及理想的追求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作为依据的,要能够因时空背景的不同有所侧重。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

在学前教育教学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多种优势为一体,教学时,借助这种教学手段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地呈现在每一位孩子面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得抽象的内容更加的形象直观化。此外,由于教学容量比较大、还能节省一些板书的时间,因此,深受大家们的喜爱。在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要充分将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发挥出来,以此来不断地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播放flash动漫,以此来适当地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使孩子们的神经系统都能够得到休息。其次,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flash动漫,然后再充分利用这些动漫为教学服务,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探究“幼儿期记忆发展”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去欣赏《小猫钓鱼》的动漫,这样也利于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播放一些幼儿歌曲、儿歌等。孩子们听到熟悉的歌曲时,他们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既能活跃教学气氛,又能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加强联系,巩固效果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一个较为陌生逐渐到熟练的过程,然后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则需要反复进行训练,逐渐强化才能得到。比如,有一些儿童在玩玩具之后,并没有把这些玩具放回到柜子里。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儿童进行收拾玩具的意识,经过多次实训练习后,孩子们也就渐渐养成不用教师提醒,在玩耍后都能够自觉及时地将一些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此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的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要及时进行抽查,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约束他们,渐渐地,幼儿也就慢慢养成了好习惯。教师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小活动,然后再借助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去激励每一位儿童,对一些表现较好的儿童要给予表扬与肯定,并且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物质奖励。对于一些较差的,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都能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四、尊重个体差异,赏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