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师之家(最新9篇)

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9篇教师之家,希望在教师之家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教师之家 篇一

我家有一家鼠,脸大头大,两耳招风,滚圆的脑袋,尖尖的下巴,一对鼠眼,放着鼠光,走起路来缩头缩脑,鼠模鼠样,鼠里鼠气。此鼠非同一般,因其身高四尺有半,手脚灵敏,不仅能上窜下跳,亦能左右逢源,虽然视神经不甚发达,却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无论何处隐藏之物都难逃被搜到的恶运。要问此鼠何以如此神通广大,且能出入我家如入无人之境,因为本人就是那只老鼠,请诸君不要笑,实在是本人的各项测试结果表明与鼠的特征比较接近,且本人的老豆送吾一大雅号:鼠王。

“鼠王”之称,不是空有其名。老母最怕我的食量和食态。清早,老母买得一篮子好吃东西,但恐我一下子吃完,便留了一手,将一些甜品藏了起来,并好声气地对我说:“儿啊,今天妈妈给你买了一些水果,你看,有你爱吃的香梨、草莓,还有这是你昨天要我买的蛋糕。今天星期天,你就在家里边吃东西,边做作业吧!”我答应一声“知道了”,便朝她诡谲地一笑,让她抖了一下,想必她也知道自己的东西是藏不住的了吧?她该是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所以想要让我乖乖在家里做作业、看书,没有“能量供应”是根本行不通的。但她也用不着这么抠门吧?就我的肚量,这些东西哪里能打发得了?我的肚子能装得下一头牛,别说吃这么些东西,要是再来两篮子东西,我都能将它们一扫而光。当然,老母是从我的身体健康出发,她说我一个六年级小学生,体重是常人的两倍,肚子是常人的三倍,食量是常人的四倍,这样下去,叫我如何能有发展。哎,我才管不了那么多呢,谁叫我天生的食客呢?

鼠的能耐就是大,老母一出去,我就张开鼻翼四处搜索,终于在储藏柜的最里层嗅到了几盒奶油巧克力和花生酱的味道。于是,接下来的事情,我不说你也知道,凡是能吃的都吃了。但我的特点跟鼠相似之处还在于我吃东西时也不是全吃干净的,比如水果吧,我总是咬几口就换一个,并不吃干净,有时甚至吃上两口不好吃就扔了,这个脾气跟老鼠差不多吧?更让老母生气的往往是我还会将房间地面弄得很脏,吃蛋糕也好,花生酱也好,或者喝牛奶也罢,我总会忍不住掉下点垃圾,供我的徒孙们吃。不知是我吃的狼狈,还是我没有清理好“作案”痕迹,每次都会被他们一眼识破,想来个掩饰都不可能。幸好,这只老鼠还是能得宠于两老的,他们说赚钱就是为了养我这只老鼠,哎,让他们占便宜骂了,我还很高兴。只要有得吃喝,说就说吧。

鼠的功能如果说只有吃,那你真是小看我“鼠王”了。我最看搞的就是在作业将完成又未完成之际寻找自己的娱乐项目。看看老豆有些新玩艺,我就会想尽办法去拿来研究,但结果不是研究到最后没有结果,就是弄来弄去,发明的新成果没有它原来的成果来得好。比如上次,老豆的剃须刀就被我给整得不会动了,本来我还想用其他的东西代替刀片来行使功能,看一看它们有何作用的,结果这些东西就是转不好。像学有一次,我拆开他的微型收音机来研究收音原理,后来每修一次总多出几个零件来,我也就不再好意思告诉他收音机的精微了。老鼠的另一功能就是破坏。

这只老鼠就这么无赖地在这个家里呆得很惬意。不过,在他们面前,我仍旧是一只乖得像只猫的老鼠。老豆告诉我,你必须学会控制,必须学会思考,要想想后面的结果。我知道我该长大了,老鼠也有不再调皮的时候。于是我决定要做一只能对人们有益的老鼠,在别人有危险时我要向人们发出预警;我要学会勤劳,用自己的劳动去赚取自己的食物;我还要学会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只有时代观的老鼠。

教师之家 篇二

关键词: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出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支教的新一轮热潮。

栗木镇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城乡,且他们中的已多数有过支教经历,而关于支教经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资本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长期影响却鲜有研究。对于有支教经历的栗木镇教师,他们的专家引领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调节作用以及中介变量等等则成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1 相关概念界定

“支教教师”定义为在边远落后地区至少担任一门学科教学或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三个月以上的人。在职支教经历教师则是指有支教经历,现在在各种学校的在职教师。也称作有在职支教经历教师或者曾经支教的在职教师。

主观幸福感SWB是人对自己所过的生活的一种喜欢和接纳的程度。SWB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个维度组成。

专家引领就是由教育领域专家引导教师去研究教育和实施个人教育专业发展。本文的专家引领结构采用客观引领,主观体验以及专家引领力度的说法。影响机制主要存在两种理论模型:主效果模型(the Main-effortModel)和缓冲器模型(the Buffeting Model)。

教师心理资本定义为“教师在学校工作时期所具备的、可以通过测量和开发来帮助其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的积极能力的总和”。心理资本由四个维度构成: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影响机制有主效应模型(直接影响),缓冲效应模型(间接影响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动态效应模型

2 实验过程

本研究在选择栗木镇教师作为被试,并筛选出具有在职支教经历教师,并对其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之间关系密切。

假设二: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的心理资本是专家引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

本研究的所有被试均来自笔者所在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的五个学校(栗木中学、栗木镇中、栗木中心校、龙虎小学、西岭小学)在职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5份,有效率为81.4%。同时通过基本情况问卷中支教情况筛选出有支教经历的在职教师。在被调查的245 名教师中,在职支教经历教师有12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3%,无在职支教经历教师有11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7%,同时将无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作为对照样本。

研究工具为:家庭基本情况问卷,专家引领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SPSS21.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3 实验结果分析

对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的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所示:总体幸福感与专家引领总分、客观支持、主观体验、专家引领利用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心理资本总均分呈正相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与专家引领总分、客观支持、主观体验、专家引领利用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心理资本总均分呈正相关;松弛与紧张与专家引领总分、客观支持、主观体验、专家引领利用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心理资本总均分呈正相关。结论支持假设一。

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以专家引领、心理资本及其因子为预测变量,考察在职教师的专家引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随着心理资本的引入而发生变化。结果给出三个模型,如表3-1所示。

a. 预测变量: (常量), 韧性。

b. 预测变量: (常量), 韧性, 乐观。

c. 预测变量: (常量), 韧性, 乐观, 专家引领总分。

d. 因变量: 总体幸福感

由上面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到,尽管专家引领对主观幸福感仍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加入心理资本后影响力下降。可见,心理资本在专家引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一个部分中介作用,属于专家引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结果支持假设二。

可以通过结构模型方法验证前面回归分析中心理资本起着中介作用的结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把专家引领作为自变量,总体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根据心理资本为部分中介作用或完全中介作用,可以构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引领对心理资本的回归系数(0.49***)显著,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系数(0.52***)显著,专家引领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系数(0.23***)显著,而且当引入心理资本之后,专家引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回归系数由原本的0.48降为0.23。说明心理资本在专家引领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部分中介作用。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见表3-2。

对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表明,对有在职支教经历教师而言,专家引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心理资本这个中介变量实现的,心理资本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与无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相比,在心理资本水平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但是除乐观维度外,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的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略高于无在职支教经历教师。说明有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要略高于无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且他们的心态更加乐观。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在对专家引领、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等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以在职支教经历教师和无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支教经历对在职教师主观幸福感和专家引领、心理资本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还验证了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的心理资本在专家引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论如下: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资本及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专家引领呈显著正相关。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的专家引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心理资本这个中介变量实现的,心理资本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资本作为专家引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一个中介因素,可以为相关教育行政机构提供了这样的工作思路: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对支教教师和在职支教经历教师等支教教师的心理资本进行研究,挖掘他们在不利的专业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从而有效改善他们的专家引领状况,提升其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 (2007).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支教教师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心理科学,5,1199-1201.

[2]何冬丽。 (2013).支教教师专家引领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8,952-954.

[3]胡会丽。 (2009). 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支教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4]Barrera, M., & Ainlay, S. L. (1983).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133-143.

[5]Choi, Y., Lee, D. (2014). Psychological capital, Big Five traits, and employee outcome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9(2), 122-140.

教师之家 篇三

关 键 词 家校合作;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2

当前,教育越来越从封闭走向开放,其中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家校合作的日益密切。为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家校互动中既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实现新的跨越。这不仅是办学理念的突破,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行动。

一、在家校合作中丰富教师教育经验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主体之一。教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协同育人,不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丰富教师教育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1.提供教育所需的独特资源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宽广的育人视野,更加灵活的教育形式,掌握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家校合作正好为之提供了可能。

一些美国教育家认为,孩子对学校的态度通常受到家长的影响。当家长对学校和学校的教师感到满意时,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遵守学校的规则,在学校有良好的表现,并对学校的鼓励和支持有积极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把家长看作学校可以依靠的、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1]在家校合作时,教师与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家长置身同一平台,教师基于这个平台拓展视野,与家长增进交流,或请家长开设讲座,以此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同时,在家校合作中,因为家长的关注、参与和鼓励,教师又自发地对本职工作产生更强烈的责任心、主动性,积极获取家长有益建议和意见,从而调整身心状态,提升专业素养。

2.提升教师教育的技法技能

实践表明,家校互动与合作的关键是沟通。如何实现成功的沟通?对此,台湾著名家长工作者詹智慧在《家长动起来》一书中指出,成功的亲师沟通有四部曲,即平等、对话、共识、合作。[2]这告诉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为方便家长接受学校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把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放在首位,因为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是人性的本真体现。教师要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理解家长,去表现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以此换来家长的信赖与支持。例如对爱挑剔的家长,教师就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回避,而应尽量满足其要求,主动介绍孩子在校表现等。如此在频繁的沟通中,教师的教育技能技法必将得到锤炼,实现专业发展的质的提升。

3.形成教育质量的叠加优势

开展家校合作,有利于确立融洽、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被充分调动,大家努力担当起各自的角色责任;二是教师与家长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能促进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统一、协调及互补,教师和家长都能获得彼此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两方面的优势叠加起来,就可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在家校合作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兴趣等,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差异,从而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各种教育问题和案例,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和感受。在此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会在不断尝试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教育措施,最终使教育走向成功。

1.自我反思之一――如何提高沟通能力

如上所述,在家校合作中,顺畅的沟通十分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反思如何把握家长心理,充分锤炼沟通技巧。如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在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要树立信心,且真诚坦率。教师应坦陈自己的想法、感受,通过真诚的讲述和耐心的交流,消除家长对自己的担心。比如六年级学生小亮在家长眼里内向好静,但在学校他却酷爱运动,且活泼可爱,上课时还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这让老师们颇为头痛。然而,小亮的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也很不理解。可见,老师如能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经常向家长“告状”,艺术地处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那么小亮也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其次,教师应常常反思自己对待家长的态度是否坦诚。有时候,教师大胆承认自己的不懂,向家长求助,反而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后进生的家长往往对经常反映孩子问题的老师“敬而远之”,因为这些老师总是从负面的角度评价孩子,对孩子的看法片面僵硬,导致家长和教师之间产生沟通障碍。因此,如果教师能从多维评价的角度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现,并以具体事例来说明孩子的成长状况,就一定能争取家长的理解,赢得家长的配合,从而更顺利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2.自我反思之二――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教师积累实践智慧,形成专业自信。目前许多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还比较盲目,实效性有待提高。而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能主动根据孩子身上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并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法。如,教师在开展《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就树立了“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总结一段时期内孩子的行为变化,就此进行互动交流等。这不但能帮助家长逐步树立科学育儿理念,使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不断提升,而且也能让教师体会到教育创造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有效提升他们行动研究的热情,避免产生 “孤军奋战”之感。

3.自我反思之三――如何科学处理信息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运用信息的最大障碍不在技术使用层面,而在如何运用技术合理有效地传递信息。当前,家校之间的很多沟通都从面对面转变为线上虚拟,由原来声情并茂的表达转而为冷冰的文字,而其中一些信息更是在来回传递中逐渐失真,导致各种分歧和误会。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文字沟通时,一定要把好关,切不可随意发送无关教育的信息,对必须发送的即使是简单的通知,教师也要字斟句酌,细致检查后再向家长。

同时,教师要在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中,不断反思如何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更好地有机融合的办法,通过微信、微博、QQ等各种信息技术平台,尽量完整、充分地向家长传播。比如运动会、艺术节的有关信息,就可在平台上对家长进行现场直播和交流互动,以实现家校沟通的及时有效,增强育人体验。如此久而久之,教师处理问题信息的能力必然提高,专业素养得到发展。

教师之家 篇四

关键词 负面评价 态度类型 交流平台

现如今,教师与家长通过QQ家长群、微博、微信的方式进行交流已经很普遍。不可否认,这些新的交流方式对于加强家校联系具有极大的便利性,但与此同时,相关的问题也不断呈现。根据一项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调查,多数老师对家校交流新的方式持较负面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呢?家长、学校和老师各有各的说法,下面仅从教师的角度对此做一个分析和讨论。

现实中,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加强家校联系的的重要性。与过去相比,教师进行家访的形式在城市较难实现。一般的做法是给家长打电话,或者与家长座谈,但缺乏及时有效性。QQ、微信、微博等家校联系方式既有及时性,又有生动性;既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也可以分享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是家校联系很好的媒介。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以班级QQ家长群为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态度通常有以下四种。

拒绝型:开学初,有家长建立班级群后主动请求老师加入,有老师委婉拒绝。

不积极型:有些老师同意邀请且加入家长群,但从不发表意见;有些老师只一些重要的通知和相关事项,此外不再发声。

比较积极型:有些老师只对家长的一些问题进行选择性的澄清和说明,有些老师会进行一定的引导。

积极型:有些老师主动建立班级群,在班级群上学校和班级的重要通知或作业,对家长反应的问题进行一定沟通,并且上传一些班级活动照片,也会整理教育孩子的方法供家长下载等。

综上情况,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对QQ家长群拒绝型和不积极型的老师对家校联系不重视或反感呢?根据普遍的调查证明,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这些老师有着强烈的加强家校联系的需求,但对建QQ流方式不看好或者之前已有尝试,只是认为弊端较多,更倾向于与家长通电话,或者与家长约谈。但面对现在流行且便利的交流方式,又不能忽视,教师采取的方式也不约而同:通过个别家长来了解班群的动态。

据一个不完全的调查,对四种态度类型的老师进行人数和身份总结的话,会发现,持拒绝和不积极型态度的老师居多,比较积极型的次之,积极型的最少。进而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持拒绝和不积极型态度的老师中,以青年班主任、尚无小孩或小孩还未上学的老师占多数。持积极型的老师多有另一个身份,即是正在上学的孩子家长。这实际上引出了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在家校联系过程中,教师的心态和家长的心态既有共同点也有微妙的差异。双方共同的目的都是帮助小孩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健康的发展;微妙的差异在于家长只对自己的小孩特别关注,总会不知觉地把小孩个人的问题上升为普遍问题,并且希望老师能立刻解决。当教师不能及时解决时就会变成家长对教师的失望。

既是老师又身为家长的教师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教师的心理和家长的心态,对家校交流的程度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要想促进家校交流的顺畅,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对教育的规律认识程度和对孩子的现实期待之间有相对客观的定位。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既是老师又是家长,所以总会存在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差异。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做呢?回到前文,教师又该如何把控和用好班级QQ家长群呢?

说到底,QQ家长群只是一种便利的群体交流工具而已,它本身没有任何的正负作用。何种作用占主导,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教师和家长。笔者认为,在使用QQ家长群前,教师需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发挥QQ家长群的积极作用。

第一,在创建和加入QQ家长群前,教师心中就要有定位,到底要把QQ家长群用到什么程度。仅仅是作为电话或者面谈方式的补充,还是当作充分的交流展示平台?如果当作充分交流展示平台,那就要进行构思,并且用大量的时间准备,后期也要持续的更新,保持。

第二,充分利用已有的班级家长委员会等类似的组织,让相对公允且积极的家长在QQ家长群中发挥平衡作用。

第三,仅是班主任加入,还是所有任课老师都加入,也要考虑。因为家长群人数较多,家长总会有负面情绪,如果任课老师没有一定的承受力,可能会对之后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家长不要对教师轻易下评语,说话要公允;而对于家长的批评,教师也不要因此而太在意,太受伤。或者,可以分别建立单独的家长群、班主任参与家长群和所有任课老师参与的家长群。

教师之家 篇五

传统的家训可以单本刊行,也可以附刻于族谱中,或勒石存碑。就其功能而言,除了道德教化外,还在于通过家族内部的约束,维系家族的团结。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为了对子弟进行教育,家族往往要聘请贤达博学的教师为其子弟授课,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教谕应尾应箕两儿》言:“切记不可一日无师傅。无师傅则无严惮、无稽考,虽十分用功,终是疏散,以自在故也。”教师的引导与教化对于子弟的学习和成长尤为重要。因此,在家训内容体系中,就有不少涉及到师德的表述。尽管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碎片化的描述,但是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可以较为完整勾勒出传统家族对师德的评价和认知。光绪三十四年(1908) 奉节《邓氏族谱・邓氏宗范》云:“择师以师为人表,非品隆学优者,子弟将无从取法也。”这里讨论到良师的道德问题,即“师为人表”“品隆”“学优者”。也就是说,在师德层面上,良师必须是学生道德情操学习的楷模,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学问。家训中师德的范畴也概莫如此。

一、择师为慎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子弟教育,尤其是对儿童教育注重“发蒙”,认为只有从小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懂得礼仪。因此,为其子弟选择教师尤为重要。家训中所规定的择师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师德认知的表现。刘禺生在《世载堂杂忆》详细记载:“旧时教儿童,注重发蒙。儿童五六岁以上,家中延师,具衣冠酒食,封红包贽敬,列p笔,请先生点破童蒙。先生即以p笔点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四书论语首句;先生读,学生随读,读毕,全家谢先生,是为读书儿童一生发轫之始。(案)中国社会最重蒙师,尤重发蒙之师,此种风气,宋代最甚,考宋人轶事,某门下中书还乡,必具衣冠拜于启蒙师膝下。”透过文献记载的隆重仪式也可见传统家族为子弟择师的严谨态度。

选择教师为家族子弟进行训迪历来被视为宗族重大事务。对于子弟入学年龄规定,不同的宗族有不同的规定,如明代著名家训郑太和《郑氏规范》就规定:“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抵于道。”《柯桥蔡氏宗谱・家规》规定:“子弟初能言语即教尊亲敬长之道,六岁便入乡塾学字读书。”霍韬《霍渭家训》则规定:“凡子侄,七岁以上入社学。十岁以上读暇则耕或耘。十五岁以上习举业,勿耕。”又清代学者俞陛云自叙“余十岁时,延师课读,口授尚书礼记。”可见,家训中规定的学生入学年龄各有不同,尽管如此,但是都强调对子弟的启蒙教育。

对子弟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必然转化为对教师选择的重视上。家训史料中,家族对选择教师无一不是持审慎态度。《礼记注疏・学记》:“择师不可不慎也,师善则善。”教育子弟是宗族的大事,明代何伦《何氏家训・隆师亲友之规》强调:“切不可因已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家族为其子弟选择教师教育子弟读书关乎宗族的发展,因此,宗族在选择教师上态度往往极其谨慎。清代郑燮家训《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言:“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即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笑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这里所谓“择师为难”和“择师不得不审”反映了古人对选择教师以课子弟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即使更换教师,也要在其任教期限内“礼节尊崇”。可见选择良师之重要性。

家族对教师选择的重视还表现在对教师的礼敬上。一方面,在师资物质上,给予教师丰厚的束金,如清代龚炜《巢林笔谈》载:“二李先生之封翁陶庵公,宦族之极贫者,为其子延师,必丰其修脯,督课甚严。”又如清陈盛韶《问俗录》云:“(书灯田租)或一人独收,两人平收,三人均收,故建阳极贫之士颇埃而延师修金从厚,诗书之遗泽孔长矣。”无论家族贫富情况,在聘请教师上重之以资。另一方面,在礼敬教师上,尽礼尊重,如孙奇逢《续家规十八则》就强调“隆师以教子孙”,所谓“隆师”就是强调对待教师要充分尊重。一旦对所延教师不恭,则被视为有逆伦理,为人所不齿。褚人《坚瓠乙集》收录了“有时少湾者,延师颇不尽礼,致角口而去”后被人“用吴语赋歇后诗嘲之”的故事,来说明延师须尽礼的重要性。

传统家族通过家训所表现出的对教师选择的审慎和礼敬态度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对教育之重视。这为师德的高要求和培养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师为人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德行端正,学生才能效仿之,其行为举止才能端正。乾隆本《汉阴沈氏家训》所提出的“师者,子弟之仪型”观点颇具代表性。清人冯桂芬《校庐抗议》载“或曰:文风固进矣,士习何与焉?曰:亦在择师得人而已。师得其人,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芳臭气泽之所及,有潜移默化于不自知者,夫闻风犹将兴起,况同堂乎?”可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清贺长龄《重刻四书说约序》载:“师以言教者也,言从事出。”教师的言行是师德的外在体现,也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故此,作为一位道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在言谈举止上为人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李鸿章《谕文儿》:“业师足为吾儿模范,惟友朋辈尚嫌未足耳。师长常具畏惧之心,未敢朝亲夕近,虽有良师教训,难于转移学生性情。友朋等食则同席,出入同阶,惟有爱慕之心,不若师生间之敬惧而难于转移也。”李鸿章的观点认为,教师的品行影响学生的行为,必须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乾隆本《柯桥蔡氏族谱》规定:“择端U师傅,将正经书史严加讲解,饮食起居严加训迪,务使变化气质,陶F德性。”这段表述中,“端U师傅”强调的就是教师的行为必须端正诚实,才能对学生行为举止产生积极影响。古代家族聘请教师皆为伴读的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端庄的举止,如郑燮所言:“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

行为端正,德行出众,循礼而行是师为人表的外在道德体现。黄佐《泰泉乡礼》言:“或延师家塾,教以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务在朴厚醇谨,事事循规蹈矩。”材料中揭示教师要具有“朴厚醇谨”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民国六年(1917)湘乡城江《刘氏续修族谱・修身齐家要录》:“故君子必择师延师教子,不特专事文艺,须择人品端正,方堪为师表者。”材料更明显提出,“人品端正”这才能为师之表。当然,在一些家训的择业观中,也强调子弟若学有所成成为教师也必须行为端正,如清人张习孔《家训》所强调“吾子为蒙师,必须衣冠”。

概而言之,家训对师德的要求强调教师在行为举止上的体现出来的道德意蕴。究其原因,则在于学生在从师学习过程中,主要从教师言行中得到启发,教师成为学生模范的对象。正如霍韬《霍渭家训》所言:“为师者晨日礼服,与诸生肃揖后,言动视听容貌起色敦切晓诲,使之勉勉循循。动由矩度。此严恭谨畏之所由起而动容周旋礼之基也。”

三、其品最正

对良师人品的要求也是家训中强调的重要内容。同治邓命辰《邓氏家训》中引学者唐翼修言:“子弟业读书作文,为之择师必学之最优者,尤必求其品最正。师非有文无行,子弟自不至无行矣。降而习商贾习技艺,亦必为之择师。商贾技艺但能不犯法以谋利,不损人以益己,不作诳语,爱行方便者,便是君子。其师君子,则与师往来者必多君子,自然子弟之友皆君子,而子弟亦可引掖而为君子矣。”唐翼修认为,教师必须品行端正,才能教育好学生。元代郑太何《郑氏规范》:“延迎礼法之士,庶几有所观感,有所兴起。其于问学,资益非小。若W词幼学之流,当稍款之,复逊辞以谢绝之。……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弟(悌)忠信为主。”《郑氏规范》是古代家训的典范之作,其对教师的要求也强调其必须为“礼法之士”,通晓儒家伦理,才能对其宗族弟子“有所兴起”。关于良师的道德表现,《颜氏家训・教子编》做了很好的概括:“师保固明智仁礼义,导习之矣。”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所强调的“智、仁、礼、义”是良师人品的集中体现。

严师也是家训对理想师德品质的表述。家族聘请教师训其子弟,希望教师能够从严自学,使子弟学有所成。陈宏谋《学仕遗规》反对“不肯延师教训,反_先生太严”,认为子弟学习应该聘请严师,不能“听其骄傲”。乾隆元年(1736)重新编修的《洪氏宗谱・续训》就强调:“师严则道尊。正献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汪辉祖《双节堂庸训》也对“师严则道尊”持认同态度。教育的过程在家族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子弟的未来,因此,祈望教师从严治教,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张之洞《家训》所言:“无师长,苟无克己工夫者,必不能以自存。”

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收录了类似故事:“数十年前,士人多能持师道以训弟子,如李翰峰,焦镜川、董侣渔、赵高峰、黄龙冈诸先生,皆方严端正,不为苟合。课艺勉德,彬彬有条,经书性a,岁必一周,优劣劝惩,肃如朝典。以故士游其门,文行皆有可观。主人尊敬之如神明,少不合辄拂衣去。其弟子亦敬而爱之,即既贵显老大,悛悛执礼惟谨,毋敢慢也。”顾起元所赞赏的焦镜川、董侣渔、赵高峰、黄龙冈诸良师就具有“方严端正”的师德,他们“方严端正”和“肃如朝典”的严正姿态被后人视为典范。

四、德业兼资

传统师德的要求还包括对教师知识的要求,传统教训认为,所延教师必须是德业相兼,善化县渫湾市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罗氏族谱・遗训》载:“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先生长者,德业兼资。”尽管道德是伦理层面的要求,但是仅有德还不是良师的要求,必须“德业兼资”才能算是优秀的老师。又广西岑溪李氏《家训十一则》:“敬贤乃吾族人之重望也,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这里也强调贤者之师必须具备“学有所传”的知识。同样张履祥《训子语》中也持类似观点:“师必择其刚毅正直、老成有德业者,事之终身。”有意思的是,《柯桥蔡氏族谱・家规》还对明师和庸师做了对比:“训子必择师延师,贵尊敬,若不知尊敬则明师去庸师来矣。明师有抱负有识见合则留不合则去,庸师胸无学问惟阿谀苟容而已。”可见,古人重视有学问的明师而鄙视“胸无学问”的庸师。

在良师的名与实的问题上,传统家训更重视教师具有真才实学,不慕虚名,清代蒋伊《蒋氏家训》言:“子弟择师,必须博雅敦厚、束修自好者,厚其修脯,不可徒取时名。”甚至,有些家训还提出甄别良师名与实的方法,清代唐彪《父师善诱法》提出:“今人第谓蒙师贵勤与严,不必学优,皆属偏见矣。惟于三者兼备,乃明师也。人无择师之识,欲为子弟择师,不宜止询一人,恐其人以所亲所友荐,或过揄扬,未必得实;必再加体问,果学优而又严且勤者,方令子弟从游,庶几其可乎?又,毛稚黄曰:大抵举子业,求政于先达最善。先达,举业过来人也。若为子弟择师,自己不能别其贤否,以其人之文,质诸先达,先达赞其文,则知其造诣正矣。此亦择师一法也。”唐彪将勤、严、学作为明师必须兼备的因素,聘请明师不慕其名,必须通过询问有学问的前辈对其进行甄别。甚至,告诫子弟切莫师从学问浮薄之人,如明代吴麟徵《家诫要言》:“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

对于师德的要求,传统家训还进一步强调,教师必须不能一味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是要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家规》认为:“近世圈鹿栏牛,抚一金若项王弄印,其所师遂皆庸陋无识,帖括之外,他无所知。不知儒者之学,上理国,下理身,外治世,内治家,使非自少经师儒指授,讲究经书子史,只作浮文读去矣!故教子弟须择名儒,欲致名儒必尽礼敬,然后教有规矩,学有原本。”

要强调的是,有些家训对德业兼资的描述更加形象化,如宋学家刘清之《戒子通录》录王昶语:“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宏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呢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淡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干,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纯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湾,怯而义勇,在朝志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在这段描述中,道德和学问兼济,才是理想的师德表现。

教师之家 篇六

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目前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牵动着万户千家的心,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和谐家庭 促进教师教育 教学发展

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目前已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不仅牵动着万户千家的心,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教师本身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成就自己的人生。然而,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获得佳绩和发展自我,家庭的和谐及家人的理解和付出起着重要的推动及支撑作用。教师如果有个和谐的家庭,那么他们会愉快的工作,而教育教学成果一定会让家长、社会放心。所以说,和谐家庭是教师专心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和谐就是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支持。不和谐的家庭可能是社会矛盾、暴力犯罪的根源。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以及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尤其是教师工作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如果教师的家人不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最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影响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向教师提出了一个无限量的时间要求。所以教师的工作时间,没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教师的工作地点,没有校内外的明确划分。班上、班下,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工作可以说是“全天制”,不是八小时工作日,而是常常从清晨到深夜,甚至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就像有的教师说:“教师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听到部分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的抱怨:工作累了一天,到了深夜想好好休息,没想到家人的埋怨和孩子的纠缠,使自己身心疲惫,无法入眠;特别是担当班主任的教师经常为管理好班级,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早出晚归。尤其是处理班级突发事情,可以说是没日没夜的工作。一旦家人不理解,误认为是教师只顾工作而不顾家,往往会产生家庭矛盾;还有的教师也常常抱怨:我们整天整夜在为他人的孩子学习生活而忙碌着,而自己却很少有时间陪陪家人,等等。

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教师本身若不认真对待和处理,就会影响家庭和睦及教师工作的投入。这就需要家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而达成共识和信任,因为沟通的目的是要获得信息和情感。古人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有些教师的家属不理解教师便是树人的人。他们今天的劳动,要到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收获。教师若得不到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就失去了原有的推动力,可能很难实现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进而阻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发展。而教师家庭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形成双面负面影响。如果能认真对待和处理这些事情,家庭就会和和睦睦,相互帮助和理解。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团队:每个人的基本任务是争取集体的胜利,一个人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团队的成就才是个人的成就,需要时主动去做任何需要做的工作而不受分工的约束。每个人自主地研究达到目标的途径,从而乐于贡献自己的力量,对目标的实现产生道义上的责任感,对管理部门的管理意图主动地去理解、接受和协作。有了和谐家庭作为教师工作的坚强后盾,他们就会一心一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发展。

学校在创建和谐校园工作中,注重以教师发展为本,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学校也为教师争创和谐的家庭作为创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部分。创造条件为教师家庭带来和睦幸福,反过来教师家属理解并支持教师的工作。达到和谐家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发展。做法如下:

学校通过多开展一些教师家属座谈会,让教师家属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动员所有的家属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并让家属亲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进行观摩,感受教师工作的辛苦。然后多组织教师家属协助展开讨论如何支持教师的工作。这样就会让教师家属从思想上感受教师工作的辛苦和重要性。在实际行动中,学校也经常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师的重视。同时,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自己家庭的关心和体贴。学校利用不同的节假日,以不同的形式,适当的向教师家庭进行慰问和帮助,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家庭。如:在“三・八”妇女节,学校组织教师女家属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学校又组织全校教职工家庭的儿童们开展一些让孩子们高兴的活动;在一些周末,每个学科还组织本学科的教师和教师家属出去郊游、野炊等,增强了教师之间的情感及家庭之间的融洽;有时还在新春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及家属举行一次大会餐:共同分享一年来的收获,并对来年的展望,等等。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无不让教师家属感到幸福,又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不努力工作,以报答学校的关爱。

为此,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们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良好的道德修养去感染学生。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努力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他们用心去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做学生的贴心人。还有他们自己抛弃积淀和自己头脑中的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学去掌握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提高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他们努力去做一个既是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提高和发展,都离不开和谐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只有和谐的家庭,教师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努力去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才不会误人子弟,成为真正的塑造他人灵魂的人。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教师之家 篇七

课程标准2011版开始实施,教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课题。

新形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新任务 增强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体质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方面。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中央7号文件提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体会到:“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看似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使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

新课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远程培训计划学员《研修日志》摘引)

当然,面临的还有一个新,即新困难。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新修订的201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了,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对新课标时应当怎样做呢?在此谈几点想法:

1.要明确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地位——体育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努力。为此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

2.要认真总结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与遇到的问题,这是我们实施新课标的重要财富。

3.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2011年版新课标,明确新标准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要那样修改?

4.要结合地域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

5.要虚心学习,尽可能地了解校内外其他老师实施新课标的情况、经验与问题,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

6.随时总结课改实践中的新经验,随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标的执行力,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

耿培新(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社长)

体育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有几个问题应该特别关注。

1.明确今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颁布后,课堂教学改革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攻坚战。体育教师作为打好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战的主力军,只有了解课程教学改革全局才不至于迷失作战方向,才能有效地、扎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不辜负时代和历史对我们的重托。应该明确的是,贯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的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经过十年课程改革实践学会了许多东西,其中克服功利性、克服片面性、克服用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看问题是大家应当汲取的有益经验。贯彻课程标准也要汲取这些经验,不能只是单纯地知道教几类内容,还要明确为什么教、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这是落实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体育教师还要掌握课程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什么要求,掌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及实施建议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最终落实在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具体教学过程中。

3.践行课改要注重实证研究

国家发展到了转变发展方式、讲求创新、提高质量和内涵的新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达到个人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用事实证明教什么内容、教多少学生、用什么场地器材、采取什么组织教法、上了多少次课、最后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实证,总结和证明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最适合学生发展。教学的许多细节如果得到科学的实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落地,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会不断深化。

真诚地希望体育教师在这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树立起研究、实证的意识,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既是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体育教师在面临新课改时,状态应该是“沉”“冷”“虚”“学”“思”“行”六个字。

沉,不只是指简单的词意“沉着”,而是希望体育教师在面临一个巨大的国家的课改时要既能放眼课改的大形势,更要能“沉”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问题里去,还要“着”到我们每天体育课质量提高具体要求上去。

冷,肯定不是指“冷漠”“冷眼”,而是希望体育教师在面临一个严肃的国家课程改革时一定要冷静,要冷一冷“明天就解放全中国”的内心冲动,要静静地思考“我应该干些什么”和“我能干些什么”。

虚,无疑是指要“虚心”和“虚怀若谷”,体育老师在面临一个国家未知的课程改革时一定要“虚心”,要意识到我们可能在上到现代教育理论和体育文化的理解、下到学理教法的知识与能力都还有很多的欠缺,只有通过认真的知识学习和切实的能力提高才有资格参与课改。

学,就是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体育老师在面临一个有许多新问题的国家课程改革时一定要“学习”,这个学习应该是真实的、正确的和有效的。“真实的”是说这个学习是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积累的行为;“正确的”是指要指获取正确的理论和知识,要最大限度剔除错误理论的干扰;“有效的”是指这些学习要落实在每个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的提高。

思,即“思考”。如果没有思考,我们就很难保证学习的正确性,就像理论都要有个筛子过滤一下,这些东西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是体育的方法问题还是措施问题,都要思考,都要找对点。

行,即“行动”。上述的一切思想准备和心理状态的优化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出一个积极的参加课改的正确行动来,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但行动不是盲动,更不是躁动,而是一个“瞄准课程改革大目标、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探究体育学理和教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密切联系实践问题、客观促进教师发展、逐步优化教学条件”的正确课改实践行动。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在面临课改时,应该是“沉、冷、虚、学、思、行”,而不应该是相反的“浮”(浮躁冒进)、“热”(快热快冷)、“满”(盲目自满)、“倦”(倦怠厌学)、“跟”(跟风随从)、“停”(原地停止),总之,广大体育教师面对课改要满怀热情、冷静思考、善于学习和落实行动,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改革才能稳步推进并取得成果。

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

我同意赖老师关于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论点,至于是否是“成功与否的决定者”,我保留意见。至少,我认为,课改是否成功,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当然,体育教师的“中介”“桥梁”作用必不可少。

关于体育教师的问题,我在许多文章里谈过了。这里主要是谈课标与教师的问题,所以,今天所谈,不涉及体育教师待遇问题、学科歧视问题、学校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不足问题。

《课标》重新修订颁布,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的一个时期内必须贯彻执行,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今天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前体育教师整体水平能不能满足新课标实施、执行对于教师能力的需要,也就是说,体育教师的能力是否与课标要求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课标》实施、执行,不仅仅是2011年版的《课标》本身,而是指《课标》及其各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课标》要求配套制定的《实施方案》或《教学指导》。

从我个人的基本判断,在是否匹配这个问题上,总的情况是不匹配的。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首先,通过回顾前一阶段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面对新课改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总体来看教师有三种态度:一是积极乐观,二是中立态度,三是消极悲观。基于上面三种态度,在谈及新课标的实施时,我想着重谈一谈以上三种态度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以及要注意哪些问题。

1.面对新课改持积极乐观态度的老师。积极的态度应该坚持,但也不要过于乐观。因为,改革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新的尝试,改革中免不了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改革暂时还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改革需要时间,更何况差异存在的绝对性(无论是教师与教师的差异,还是学校与学校的差异),因此,过于乐观的需要适当降降温,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之家 篇八

但时至今日,家教这种现象应当说非常普遍并已早已深入百姓人家了。且不说中考、高考要竞争,要辅导,就连小学也赶上了大量的家教,而且,现在家教势头最旺的就是初中和小学了。这种现象早在十年前也已很有普及的意义了,有些教师带上一两个至十来个孩子称得上是最常见的家教了,既管吃住、又管补课,互惠互利。发展到现在,有些便是按小时收费的,有些是只辅导作业的,有些是在老师家做完作业回家的,等等。

其实,所有这些家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够有所好转或进步,最好能窜到班级的前面几位去。这无疑是家长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关键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如果现在孩子成绩上不去,将来再怎么补也是无济于事的,自己赚再多的钱也是白搭的,而且,与其以后花大量的钱去找关系或买进较好的学校,不如现在读好点,孩子自己考进名牌学校,那样不仅省钱,更重要的是孩子还可以稳稳地取得好成绩以至有个好前途。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家长们的家教投资可谓是最长远的投资了。

家教真能提高学生成绩吗?这很难说。如果孩子的成绩差是因为相关知识不懂,或许请人补一补,还可能跟上去,以适应课堂的节奏;但如果孩子的成绩差是因为习惯方面的不足,或品格方面的缺陷,那么补了也是要还原的,或者是收效甚微的。作为教师很清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习最为关键的东西。可当现实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它,补与不补的区别还是存在的,多少总会有一些差别在。而不同的人补的又是不同的结果,比如请大学生来补一下,往往会是事倍功半的,因为一则他们的教学经验不丰富,二则他们对孩子所教学科和内容不完全熟悉了解,三则他们的补课能力较为欠缺。但另一方面如果要想让学校里的老师来帮孩子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有的是已经有了学生在带,有的则是忙于学校的工作而无暇他顾,更有的则是不愿意再劳累下去了,不少老师还是乐得图个清闲。

家教蔚然成风,内容也早已不仅是课本上的、学科上的了,对于一般补课式的家教来说,主要是针对学校学习中的不足而补的。而对于文化课知识上不需要补的学生来说,家教则是用来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素养的,比如琴棋书画之类的。由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要,要求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技能了。这样的培养一则是从小抓起的需要,二则是对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就再也无暇顾及个性发展、兴趣发展的现状的应对,三则是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引起的。

家教之普及是一种可怕的现实,有不少地方都有报道“圆桌家教”的事情,更显其可怕的面目,教育在这里简直很了摆设,老师在这里都是耻辱的代名词了。像有的初中教师,在班级里不与学生讲授有关的知识重点、要点,而在家里的“圆桌家教”中全部展示出自己的高超水平来了,迫使家长们不得不花钱去听他家里的课。家教的作用越强,课堂的作用就越显得微弱,教师的教育越显得苍白,这简直就是学校教育生命的完结者。怪不得越来越多的私塾都会应运而生了。

教师之家 篇九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青团成立于1922年的,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实事求是,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团结广大青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青年群众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助手和后备军,是一个有纪律的组织,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历史时期中发挥着青年先锋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和输送优秀合格的先进分子的模范组织,因此我应该争取加入共青团——我向往它!

我是初一(195)班学生李,是位奋发向上,尊师重道、遵守校规、爱护班集体的学生。

我希望能早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加入共青团后,我一定会拥护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遵守团组织的纪律,履行团员的义务,多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大事,爱护他人。如果不能入团,我也不会气馁,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刻苦学习,以共青团员为目标,为早日入团做好准备。

我热切盼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希望学校团委批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9篇教师之家,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教师之家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