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优秀7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71~72页例1。快回答整理了7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一

第八 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

单元目标要求

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

1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在编写上尽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1) 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

(2)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 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

2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学生对填表的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填表有热情,体验到填表整理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进行整理的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填表看做负担,理解为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教材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

(2) 解决新颖的问题。

问题的新颖性与策略的形成正相关。策略往往在解决新颖的问题时体现其价值,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总是局限在已经教过的、已经认识的那些问题上,那么只是进行技能操练,没有培养策略。为此,教材在教学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归总问题,在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时安排少量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这些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都不编排例题,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应用策略独立解答。

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课题,让学生主动解决一些新颖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突破。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两点。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

第二,教学新颖的问题,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放”和适当地“扶”。 新课标第一网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一些稍难的实际问题以后会安排教学。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教科书p65-67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 1课时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数据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学情分析: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策略的价值,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难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到用过?能举例说明吗? 出示情境图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在已知条件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清楚的看出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以及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板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能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条件和问题吗?在列表时,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有什么好处?填表和摘录条件比较,哪个方便些?列表之后,干什么呢?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样想?会列式吗? 根据已有经验交流,互相补充互相说日常所见 集体交流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小华,小明和小军。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相同的笔记本5本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结合学生列表整理的情况,展示列表过程独立活动 小组交流 三、组织练习四、课堂作业总结策略 1、 从买3本用18元想到先求一本用多少元,是从条件还是问题想起的?(板书:从条件想起 2、要求买5本用多少元想到先要求一本的价钱,这是从哪里想起的?(板书:从问题想起)提问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请每个人独立列表整理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指名板演算式 共同检查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你运用了什么策略?列表整理数据你能将这两个表格合并起来吗?出示表格(略)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元

小军

( )本

42元

出示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能够将表格中的内容填在括号里吗?表中的箭头什么意思?观察这个图,你发现了什么?独立填写括号互相交流箭头表示本数和用的钱数是对应的(本数越多,用的钱越多,但不管怎么变,每本的价钱不变……) “想想做做”第1、2题 “想想做做”第3、4题 五、全课总结 (先要根据小明的算出一本的钱)方便分析 比较 填表更清晰看条件 问题…… 自主探索 独立列式解答交流讨论 1、 根据买3本用18元,想一本用多少元(从条件想起) 2、 要求买5本用多少元,先要求一本的价钱(从问题想起)互相交流选择信息 独立填表汇报交流 同桌互相交流 列式解答各自检查订正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教科书p68-69 第 2课时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2、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重点与难点:用从问题想起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示课题二、教学例题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要求:先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再解答。 指名说解题思路,并说说用列表的好处独立列表解答,交流思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进去吗?一台3小时84米一台8小时?米认真读题 仔细分析信息比较多展示学生所列表格不需要都整理,只要用到“与桃树、梨树有关的信息”独立列表整理信息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梨 树4 行

每行5棵三、组织练习 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信息?(巡视 个别辅导)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怎样想?小组讨论 交流 可能有两种思路(分别从问题、条件想起)请列式解答巡视 适当进行指导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 说意思3×7=21(棵) 4×5=20(棵)21+20=41(棵) 试一试出示问题: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要求: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展示学生表格和答案

桃 树

3 行每行7棵

苹 果 树

8 行每行6棵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选择典型题展示共同交流(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被展示者的分析思路) 比较小结1、用列表的方法,来算算,用这些栅栏还可以围成长是几米的长方形? 长(米)8765宽(米)1234面积(平方米)8141820想一想,如何围面积最大?独立列表整理,互相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检查订正3×7=21(棵) 8×6=48(棵)48-21=27(棵)独立提问题,设计表格,填表列式解答 互相交流引导观察:刚才我们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出很多种情况。指出:在确定长方形周长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2、“想想做做”第1、3题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教学93页的练习十七2—4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和策略分析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两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更好地培养学生能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已解决问题的想法。能有克服并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具体情部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解决问题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阅读课本第93页的下面的有关内容。

3、讨论第93页中的有关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

1、完成练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读题后思考

(2)学生练习,并集体订正,说说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第3题

出示题目,读题

要求学生借助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法一: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1元的,则总钱数是40元,比实承钱数多7元。

学生列式解答。

解法二: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5角的,则总钱数有什么变化的?

学生讨论。

讨论衙进行解答。

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4题

出示题目,读题。

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讨论让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4、补充题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5千克香蕉与4千克苹果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0.40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3、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4、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5、一辆公共汽车共载客50人,其中一部分人在中途下车,每张票价0.6元,另一部分到终点下车,每张票价0.9元。售票员共收票款36.9元。问:中途下了多少人?

三、全课总结

1、说说通过今天的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小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替换”与“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学会借助画图和列表等方法进行分析,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三

姓名:

预习时间:共花费 分钟

家长签名:

1.通过预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条理地一一列举的方法。

2.认真完成预习作业,要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1.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1、2、3 三个数字,每次拿出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共 种不同的拿法。

(通过将所有答案一个一个列举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一一列举。)

2.一个长方形周长20厘米,那这个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一条宽是 厘米。

预习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p63 ~p64 例1和例2

预习

要求

1. 认真阅读教材p63 ~p64,并完成尝试练习。

2. 想想怎样在一一列举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 认真阅读例1, “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它告诉我们

2. 完成例1:动手把所有情况摆出来,并记录下来。(用线段表示栅栏画一画)

如果不动手摆,你能列举出来吗?把方法和情况记录下来。

(1). (2).

长方形的( )/ 米

长方形的( )/ 米

长方形的面积 / 平方米

3.仔细观察你的表格,比较长方形的长、宽的差距,你发现长、宽之间的差距与面积的关系: 。

4.我们在解决例1时,是 列举的,在运用这个策略时,要注意 。

1.你觉得例2中 比较重要,它的意思是 。

2. 对于例2这道题,你打算用 的策略来解决。

n 如果订阅 本,可以订 。

n 如果订阅 本,可以订

n 如果订阅 本,可以订 。

一共有 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你能将列举的结果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吗?

订阅方法

只订1本

订2本

订3本

《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4.想一想: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1. 试做练习十一 1

2. 仔细阅读p64 练一练

(1).请列举出小华全部的投靶情况,并算出两次投靶的总环数:

(2).如果去掉重复重复的总环数,还剩多少种不同的总环数?

我的

收获

通过预习,我知道列举要做到: 。

通过预习,我有这样的困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四

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该怎么围呢?

师: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生: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还可以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根据条件,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长和宽的和是9米。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画出来的。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但现在王大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应该选长为8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要使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它的长就应该最大。

生:不对。我觉得应该选长为5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5×4=20,8×1=8,20比8大。

……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光靠这样简单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议是不行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师:前面我们学过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现在就请大家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情况整理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列表整理,计算汇报。教师把相应的数据填入表中。)

生:我们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整理数据的办法验证了猜想。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了。但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生: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师: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悟?

生:当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 思:

1、紧扣“数学思维发展过程”的学习活动核心――优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孝师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地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师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老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2、尊重学习个性,彰显创新精神――发展策略

列表收集整理信息,是本课例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基本策略,也是本课的重点。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基于此又不局限于此,让学生个性在体验不同的策略过程中得到张扬,从而激起创新的火花。比如,教师在学生提出不同的围法后让学生大胆用直觉“猜测一下,哪一种围法面积最大?”再如,学生通过列表验证了猜测,解决问题,老师却未停留在问题解决的结果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悟?”这样的数形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冲突和不满足的欲望,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了经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五

生活里的事情从发生到结束总是有过程的,事情发生的过程或是在数量的多少上发生变化,或是在方向、路线、时间等方面发生变化,或是在其他方面发生变化。研究这些事情里的数学问题经常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从事情的起始状态,根据将要发生的变化,推断结束时的状态;另一条是从事情的结束状态,联系已经发生的变化,追溯起始状态。学生比较习惯用前一条线索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用后一种思路去解决是比较方便的。本单元教学逆推策略,通俗地讲就是“倒过去想”,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

1 在简单的事情中初步体会逆推是一种策略。

例1用图画呈现了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里的果汁同样多。这是一件事情的开始、变化、结果三个时段的主要状况。甲杯里的部分果汁倒入乙杯后,两杯果汁才同样多,如果把甲杯倒入乙杯的那些果汁仍然倒回甲杯,就恢复了两杯果汁的原状。这是人们的经验,也是学生能够想到的办法,教材用图画展示了这样的思考和问题的答案。

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在体验“逆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还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在表格里先填写甲杯和乙杯现在各有果汁200毫升,再填写它们原来有多少毫升果汁,通过填表反思“倒回去”的过程。利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倒入和倒出的问题,能进一步理解“倒回去”的意思,体会它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二是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先回顾例题是怎样的实际问题,它是怎样解决的;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特点,以及对这种方法的感受。这样,就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了思想方法。

2 举一反三,运用逆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例2中小明的邮票经过两次变化最后还剩52张,问题是他原来有多少张邮票。学生会感到,这题的事情虽然和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原来的数量。教材通过“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倒过去想”,即如果跟小华要回30张邮票,那么小明就有52+30=82(张);如果不收集24张邮票,那么小明只有82-24=58(张)。“倒过去想”需要整理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还要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倒过去”的方法。如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在倒过去想的时候,还要逆着事情变化的顺序进行,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至事情的原来情况。这些都落实在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列式解答之中。教材给出的第二种方法没有完全按照事情发生变化的次序一步步地逆推,而是先分析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两次变化对小明邮票张数造成的总的影响。由于今年收集的邮票比送给小军的邮票少6张,所以现在的邮票应该比原来少6张。然后逆推: 如果现在的邮票再多6张,就是原来邮票的张数。教学时要提倡第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清楚地体现了逆推的策略,思考和操作比较顺畅,适宜多数学生应用。根据求出的答案,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52张吗?一方面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次序的。顺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开始推向结果;逆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结果推向起始。无论顺推还是逆推,有条理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本单元的例题只是提出现实的情境或问题、引发解题思路,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在解题活动中体验方法,并在练习十六里主动运用逆推策略。练习十六的习题有四个特点: 一是题材宽广。有些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收集画片、折纸鹤、买东西等活动;有些联系已经学过的方向、路线、确定位置以及同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还有一天里的气温变化、银行里存钱和支钱的事情和玩扑克牌游戏等。在各种现实问题中都应用逆推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倒过去想”的经验,更好地体会逆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把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有条理地讲清楚。有些用文字讲述,有些用图画表达,还有表格、图文结合和对话等呈现方式。学生容易整理事情有哪些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以及变化的次序。不仅理解了题意,更为逆推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各题的逆推步数一般是2~3步,只有少量需要4步逆推的题。如第3题,只要根据方向的变化逆推,即使多1步也不会有困难。四是解题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几题需要列式解答,如第1、7、8、9题;有些可以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如第3题;许多题只要说一说或在方框里填一填,如第2、4、5、6、10题。总之,习题的这些特点,都是为了学生能主动地运用逆推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体会,逐渐升华成策略。

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它还需要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教学的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事情的发展线索和各次变化的情况。整理信息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例2中第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是从左往右列出了事情从开始到结果的一次次变化,从右往左是解决问题逆推时的一步步思考,这种整理形式在本单元可能更适用。当然,有些题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整理,如“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1题可以画图整理,第7题可以直接看着三幅图画逆推。

另外,练习十六第9题表格右上方的结单余额280元是4月份在银行里的结单余额,它是3月份的结单余额依次支付电话费52元、收存款300元、支付水费28元、支付电费86元后的结余款。因为4月份三笔支出的合计数比存款数少,所以4月份的结单余额比3月份多。3月份的结单余额可以通过计算280+86+28-300+52得出。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六

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要指出的是,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倒推、置换等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两道例题与练习十四涉及的数学内容也更丰富。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回忆经历过的转化活动,初步感悟转化。

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虽然经常进行转化,但是他们对转化活动的体验还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例1通过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引导学生体验转化。首先比较方格纸上两个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图形都不是简单的图形,直接看出面积是不是相等有困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麻烦。如果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就能从转化后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知道原来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变形,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然后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经进行过的转化,除了探索图形面积公式时的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学生还能想到许多具体的事例。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试一试”引导学生把1/2+1/4+1/8+1/16转化成1-1/16计算。学生看到原题会想到先通分再相加,为了促成转化,教材提出把原来的算式转化成另一个算式的要求,并给出图形帮助转化。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独立进行转化。二是在交流时展开转化的思考过程,要数形结合解释图意,图中的正方形表示1,1/2+1/4+1/8+1/16的和就是正方形里涂色部分的大小。还要突出算式转化是根据“涂色部分的大小等于1减空白部分的差”进行的。三是体会把原题转化,使计算简便了,让学生带着对转化的良好体验进行“练一练”的练习。

“练一练”的关键是理解右边图形右上方的折线的长度等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可以通过折线中的4条线段分别向右或向上平移帮助理解。在小组里说说解题的策略,交流转化策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具体应用,体会转化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了。

2、转化要利用概念进行推理。

例2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按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教学的解题思路,设女生有x人,男生就是2/3x人,可以列出方程x+2/3x=35解答。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那么,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算式35×3/5能很快算出女生人数。教材预设学生主动想到这样转化是有困难的,所以指出了转化的方向: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在“已知美术组的人数,求女生人数”这个问题情境中体会这样转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具体的转化活动,凭借对“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的理解,或是把2/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份数关系,或是把2/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比,都能通过推理得到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练一练”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理解成美术组人数和合唱组人数的比是5∶8,就能转化成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8/5,于是不再用列方程的方法,而利用分数乘法较快地算出合唱组的人数。

需要再次指出,例2和“练一练”都先向学生提示转化的方向,再让他们开展具体的转化活动。这就表明,教学不以这些分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为目的,而是以体会转化策略,培养推理能力为教学要求。

3、在丰富的题材里灵活应用转化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转化策略,练习十四选择了丰富的题材,引导学生进行转化。

第1题是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化,从数出比赛的场次到算出比赛的场次。在16支球队比赛的示意图上,不仅可以数出一共要进行15场比赛,还能看到第一轮先进行8场比赛淘汰了8支球队,第二轮再进行4场比赛淘汰4支球队,第三轮又进行2场比赛淘汰2支球队,最后进行1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从而理解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3题是图形保持面积不变或周长不变前提下的形状转化。第2题的第三个图形稍难些,如果像下图那样,分别绕a点和b点把两个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转化后的涂色部分刚好占10个小方格,是正方形的10/16即5/8。

第3题的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正好与半径4厘米的圆的周长相等,下图是转化时的思考。

第4~6题是数量关系的转化。第4题如果把第一堆的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互换,那么第一堆就全部是白子,第二堆全部是黑子。第5、6题在图形的帮助下,进行分数的转化困难不会很大。和例2一样,这两题的转化方向是由题目提示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指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关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采取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突破的。

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设计,我是围绕外出郊游活动这一情景展开的,(一)根据王大叔用18根1 米长的栅栏围成花圃的情境,提出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引导学生分别用小棒摆一摆,再列表格填一填,得到结果,还让学生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随后进行了同步的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二)用录音和图片的方式呈现工人师傅种花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理解并收集有用的信息,接着就直接提出"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利用例1学习获得的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表格并穿插讲授制表的方法及注意点,后面安排的练习只是在例2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情况,思考方法相同,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用"一一列举"中分类列举的方法解决种花问题,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三)巩固应用,这一环节的例子采用了既与情景相符又是能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些游戏活动,关键紧扣本课重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又一次经历了"一一列举"的这一过程,进一步积累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总之本节课在:一,感知,给学生以新的印象,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思考。二,探求新知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加深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拓展应用,采用不同的形式进一步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四,评价方面:本节课我重点采用激励,表扬的手段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共同学习。

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了,就应该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课后我收集了发给学生的作业纸,共交了48份,本节课一共处理了4道题,全做对的43人占89%,未完成的3份,占6%,计算错的1份,占2.5%,列式错的1份,占2.5%,从这份数据上说明,学生对本节课掌握得还得比较好。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以下不是:1,处理信息时,信息出示太快,未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就让学生来解决问题。2,在共同讨论例2种花这题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表格,但是出示表格后并没有细细指导如何来看这张表格,以致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独立列表出现了一些问题。3,最后一个环节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时,还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如符号,数字,字母等,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也节省了记录时间。4,在学生反馈环节的处理还欠妥当,要是再细些可能会更好一些。5,评价性语言过于溃乏,不能适时地做出最好的评价。

在这样进行教学后,进一步的体会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它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7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