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快回答分享了6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一

教学思路:

利用故事、图形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紧扣“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的重点,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构想: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呀。

(生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二、初读课文。(找出观点)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

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生答)

5、师:同学们找得很好。对照这两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我先不解释,而是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让大家共同参与。

请看:(投影)

某“奇思妙想”栏目正在做一期节目,主持人问了嘉宾这样一个题目:

一个图形,你会把它想像成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参与者将如何应对?(要求:回答和点评相间。)

6、师:在这里,我想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其他同学充当嘉宾。

(讨论、扮演)

7、师: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能力,给出了最精彩纷呈的答案,这就能证明一点,大家都拥有创造力。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8、师:读完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9、师:小结(略)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以《关于“0”的断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生1答)

师:他讲得很好!就像这样扩散自己的思维,来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谁接着说。

……

师:大家很不简单,各抒已见。天上、人间、地上、过去、现在、将来,都在你们的思维之中,思维互相磨砺、碰撞,闪射出创造的火花。

五、结语: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

2、4+9=?

3、5+7=?

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夷陵区实验初中 韩宗秀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 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⑴其实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试验一:

24点(用5 \ 6 \ 3\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实验二:听老师读一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苹,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思考题: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种上庄棘,用美德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六,课堂小结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反鸢覆恢挂桓觥钡乃嘉绞接氪丛煨运枷搿⒋丛炝χ涞墓叵怠?br>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4.通过讨论法、论辩小擂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3、4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用诗歌《题西林壁》导入,让学生说说学习这首诗的感受;或用两个相对的人脸图形、○△想象导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或用1+1=?导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或就课文的几个图形的同异比较导入。

二、整体感知全文

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2.围绕论述的中心,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三、深入感悟课文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这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

四、课堂讨论、交流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五、论辩小擂台

正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反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六、总结

本文围绕中心,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进行了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法的变化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七、作业

1.练习1、2

2.编写提纲。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六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汲取(  )孜孜(  )锲而不舍(  )根深蒂固( )

二、解释词语。

1.孜孜不倦—

2.根深蒂固—

3.锲而不舍—

4.不言而喻—

三、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   (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    (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   (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拥有    (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时代呼唤    的创新型人才。

②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他们充满探索欲、求知欲、进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回溯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系的背叛,哪来伟大的哥白尼变革?没有对亚里斯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能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也应当是多功能的。他们不仅一专一能,而且多专多能,具有多才多艺的特点。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熔铸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多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才。

④经济全球化时代,既充满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还应当是善于协作的。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团队拼搏的精神,他们善于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思想与实践、精神与效益、个人与社会等等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化解矛盾,防止内耗,同心协力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机遇,竭尽潜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①段的横线处补人准确的文字,使第①段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时代呼唤    的创新型人才。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它的位置应当在第  段的末尾。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四合一”人才计划,要求培养有“科技内涵、艺术气质、经贸才干、外语本领”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类社会活动全球化的需要。

3.这篇文章是  式结构,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论证的方法。

4.第④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5.汉语中许多成语都表达了创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别具匠心”等,请你再写出两个表达创新意思的成语。

①       ②______________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有了书,才将古今距离的时间拉近了。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从这几句话我们看见了两千四百一十九年前一个名叫孔丘的老头子的形象和疲惫倒霉的样子(读《孔子世家》)。③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里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夫》)。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和地狱。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一样可以入地腾空。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④。给城市的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的人以城市的豪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的冒险故事,年轻的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⑤从(⑥)到文明,从(⑦)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真是这样,读书愈多,应当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因为那样⑧,可以经验得多,见闻得广啊!小气的人该会大方一点,狭隘的人该会开旷一些。“学问就是力量!”有人这样强调说过。自然,也还是有俗不可耐的读书人的,正像有博雅的文盲一样。但原有博雅的人再多读上一些好书呢,我想他会像纯钢之出于生铁,更近乎炉火纯青了。因而有了黄庭坚“三日⑨不读书,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和梁高祖“不读谢玄晖(南朝齐著名作家)诗,便觉口臭”那样的话。

读书吧,从书里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东西吧!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1.简答。

(1)第一段中②与①的内容关系是:②是①的   ;①与③的层次关系是   。

(2)第一段中④“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促膝谈心”的双方指的是  和____

(限两字);第二段中⑧“那样”指的是   (原文四字短语)。

(3)第二段⑤处的标点符号应该是   (a.:b.,c.—— d.!);为⑥⑦处划横线词语补出两个反义词:⑥    ⑦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3.按要求补充论据。

(1)给分论点“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仿原文“读……”形式。

(2)给分论点“书,什么不给你呢?”补充一个道理论据。(仿文段此论点后的表述方式)

4.从总体上看,最符合文段思路的一项是(  )

a.逐步深人    b.分别介绍

c.由分到总    d.正反比较

5.古人形容“多”或“少”,均爱用“三”字,例选文中的⑨⑩,另还有什么“绕梁三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多数或少数的成语、俗语、典故等。

举例:①     ②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jí zī qiè dì

二、1.勤奋努力,不知疲倦2.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3.比喻有恒心,不毅力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三、1.汲取学识 创意 2.素材创造性

四、1.最具创意和活力的、多功能的、善于协作2.③(“3”或“三”)

3.总分(或:总论—分论)举例(或:事实;列举事实)

4.先提出本段论点,然后进行道理论证(回答“先提出本段论点,然后加以论证”的也对)

5.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独出心裁、自出心裁)、独树一帜(别树一帜)、别开生面、不落窠臼、独辟蹊径,等等。

【创新能力训练】

l.(1)举例或论据,并列(2)④读者、作者⑧读书愈多(3)⑤b⑥野蛮⑦庸俗

2.最后一段读书吧……可以打开。

3.与原文中表述相似,内容正确即得分。

4.a

5.如:三寸不烂之舌三番五次三顾茅庐三教九流三亲六故三言两语三头六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6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