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秀9篇

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9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希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文化;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69-01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1、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

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3、丰富数学活动形式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数学知识是前人经过细致与充分的研究而得出的理论成果,是数学家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典型的数学现象和每一条正确的数学概念,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成果。数学学科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在数学方面寻求进步的愿望,更体现着人类追求的愿望。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小学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二

深化目标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1.更新教育观念,相信每个学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传统的学生观认为,一个学生群体,必然有好、中、差之分。只有先天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有成才的希望和培养的价值。而素质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因此,学生学习分化是必然的,是天然合理的,教师无能力解决的。2.改善学习前提条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1)弄清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即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与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差异,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2)弄清学生的情感状态,包括学习数学的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动机等,以便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矫正、补偿。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目标的达成创造有利条件。补偿的重点应放在学习新课之前,对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给后进生打好基础使之满怀信心地学习新知识。3.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标要求。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差异地发展,“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共性与个性统一。(2)指导和组织学习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的差异和新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和媒体的运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达成教学目标。(3)数学反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如课堂提问、课堂巡视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后进生多一点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教学反馈要注意树立优、中、后进生三个层次学生的标杆,尤其看后进生的达标情况,及时矫正,使全体学生当堂学会。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化目标教学

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的教育,其实质是主体性的教育。而目标教学的精髓一是要规定明确具体体现层次性和程序性的教学目标;二是重视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三是要把反馈矫正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确定后,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深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过程、达标检测、总结评价各个教学环节中,都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五字”教学模式,即“促”———复习铺垫促迁移,“探”———探讨启发重说理,“练”———理解透彻运用多,“测”———检测反馈即堂消化,“评”———总结评价呈效果五个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的教学环节是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况中,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内驱力,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明确学习方向。“探”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点拨、实践操作、组织讨论、看书自学、质疑问难,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让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获取新知识。“练”“测”两个环节是学生认识结果的巩固、运用和检验。这两个环节要给充足的时间,一般要有15~20分钟,让学生参与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达成教学目标。“评”的环节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自评与互评,不但从掌握知识方面去评价,还要从学习态度、兴趣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改革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03-02

1 前言

数学这门科目本身有着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存在很大的障碍。为了帮助他们消除这一障碍,提升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具将数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立体化,不仅让学生克服了抽象问题思考的障碍,同时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分析使用教具和学具的有效措施,以期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 情境引入下的小学数学学具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式教学已经愈来愈成为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因为熟悉的教学环境,除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环境中蕴含的新知识以外,还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再将数学学具引进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能够实现更大程度的激发,这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去创造适合使用数学学具教学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以讲故事为铺垫,带领学生一起对教材中的理论或者是定律的发展过程进行追溯,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此期间还应当使用数学的引子,这样在具体运用数学学具时,学生就能够更快地理解这种学具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以及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学生能够明白要学会什么。

如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为所有的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小木棒,而学生本身就喜欢做游戏、爱听小故事,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帮助他们集中自身所有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利用这个合适的契机,教师再将准备好的学具发给每一个学生。然后,让学生先拿出35根木棒,并以10根为一捆的形式进行捆绑。这样的一种分配,最后一定会出现5根木棒的剩余。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适时询问学生:在不违背大前提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将剩下的这5根木棒也以10根的形式移走?经过一定的试验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完成这样的试验,就必须自捆好的木棒中抽取一定量的木棒与之结合。在这样的一个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同时在问题中引导他们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不仅开发了他们的思维,还提高了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升华问题,让学生列举出将木棒移走的其他解决方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奠基。由此可以看到,使用数学学具,除了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效率。

3 合理使用小学数学学具

把握使用时机,归纳操作方法 学具在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教学的辅工具,其目的在于以更高的效率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学具时必须把握合理的时间分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材内容,并对本章节的内容形成一个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说,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都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根本标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面对小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尽量避开晦涩而抽象的词汇,并要最大限度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而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入数学学具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解决办法。它不仅能够以具象的形式向学生解释清楚抽象的理论概念,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感官,从而集中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以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如在学习倍数关系时,教师就透过火柴棒这一学具,让学生具体操作认知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选定一个位置摆放两根火柴棒,然后在其下一行摆放四根火柴棒,第三行摆放六根。在完成这一操作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数据的统计阶段,并在统计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不难发现,第一行一个2,第二行两个2,第三行三个2。这时课堂实践活动的学具使用就可以结束,而紧接着进入倍数定义的正式学习当中。毫无疑问,在这样的一个课堂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问题的总结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各个环节的操作,实际上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会促进接下来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控制学具的使用时间 学具、教具是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果教师没有形成这些工具使用的合理时间,不仅无法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还有可能占据大量讲课的时间,使得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控制学具、教具的使用时间,既让所有的学生完成学具、教具的操作,以勾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再次过渡到理论的教学当中。而这也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之初,就需要将学具、教具的使用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学习热情,又要避免降低课堂效率,让理论教学和学具、教具使用之间形成平和的过渡[1]。

明确学具的使用步骤和目的 运用数学学具,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效率。如果盲目使用学具和教学,可能会占用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的甚至会加重学生抽象数学理论知识上的障碍[2]。为了规避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科学使用学具,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学教具和学具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所应当完成的知识点,并要掌握课堂学习的节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将数学学具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次,应当为学生创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机会,并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抽象的概念中自主地寻找到结论,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灵活变通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受到教师的关怀后,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4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学具的存在,对于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思维和思考能力尚有欠缺的小学生来讲,抽象的数学理论学习使他们所苦恼,而学具的使用却能够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适时引入数学学具、教具,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同时,在使用教具和学具时,教师应当把握使用的时间、目的和步骤,以及工具使用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合理有效过渡,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陈素琴。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45-4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篇四

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比如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课堂中可以运用那些具体的形体语言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在和自己说话。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溜号,肯定比老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或后墙,自我陶醉要好得多。如果说上面那种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另一种眼神就让学生如坐针毡。那就是当个别同学上课时调皮时,如果老师专门来制止,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思路不乱,嘴上照讲,采用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以严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试想,哪个学生还敢顶风作案。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提问时,可向学生投以期望和信赖的目光,对答对的同学报以赞许的目光,对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而应是鼓励甚至是宽容。

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

还有种很有效的肢体语言是面部表情。它可以传达更丰富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语言信息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最后一个是老师的仪表风范,如在讲台上优雅地踱着方步的姿态、带着自信的陶醉、潇洒地挥手,配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拨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师生在同奏一曲交响乐,非常的优美。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手势动作是肢体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辅助口语意义的表达。有经验的教师善用多样化的手势,口中侃侃而谈,两手随着语义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辅助传递信息。这既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又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二,调控课堂。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展开双手作鼓掌状,诱导学生共同赞许,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混杂着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便可举起右手前臂,向学生示意,学生便会自觉地停止自由发言,转而有序地举手答问;当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止讨论,保持课堂安静时,可双手前伸,作下按动作,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尤其当师生间相处较久、彼此熟悉,手势语的作用更明显:如有的伸出食指,竖立于口唇中部,学生便立刻明白要保持安静;有的紧握拳头在肩膀前用力晃两下,学生便明白是在加油鼓劲。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在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不可过分夸张,亦不可过分拘谨,双臂宜稍离身体,显得大方得体;手势应富有变化,时而劈掌,时而握拳,时而交握,时而击掌。但不可太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要注意手势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肯定、赞扬等正面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身体姿态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美科学家琼斯认为它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直观而快捷地由教师的身体姿态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解读教师的内心情绪。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声量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二是站立或走路的姿态。清晰宏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它会感染学生,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相对降低干扰课堂的不利因素;而语音含混,中气不足,有气无力,则会使学生精神懈怠,漫不经心,干扰课堂的因素也将相应增多。站立宜挺胸收腹,给学生精神振奋的印象,不宜偏肩歪头,松肩曲背,显得神情沮丧、萎靡不振;走路姿态应平缓稳健,果断自信,不应摇摇晃晃,犹豫不决,给人优柔寡断之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课堂上颇为有效的“身教”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肢体接触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又一种肢体语言。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背部等部位,亦能消除隔阂,填补鸿沟,融洽师生关系;有时甚至只要走近学生身边,腑下身子,就会给学生“御驾亲征”的感动,与抚头拍肩一样,都能缩短师生距离,搭起情感桥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人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流利的口语+“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口语表达的新境界,这话不无道理。确实,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屏,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诠释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篇五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在日常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在给学生上数学课的时候,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为主,尽管在教学时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对蕴含其中的数学文化不了解,导致数学学习浮于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的增多和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而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有所加深,很多学生反而随着年级的增加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偏科和厌学情绪,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可以归咎到数学课堂教学时数学教师很少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必要的数学文化做铺垫,对所学知识难以接受,必然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数学能力和素养的

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愈发快速,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也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完成理论性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足以满足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从小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构建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如果将数学比作一个人的话,逻辑严密的理论就是他的骨架,丰富多样的数学内容是他的血肉,那么数学文化就是最为重要的灵魂,只有在学习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学习,才能完整地掌握数学体系,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意义重大,也是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1.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内涵是首要前提

在现当代教学中,课堂是教育的前沿阵地,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尽管素质教育一直提倡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不可否认,教师由课堂控制者变为课堂引导者依然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来说,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指点是万万不可的。因此,要想在小学课堂中顺利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其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身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浅出、灵活多变地将数学知识和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美。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合适的数学文化做铺垫。

2.让学生在数学历史和故事中感受数学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政治文明孕育出了各种独特的数学文化,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名人和名人故事,为后世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讲解相关的数学理论的来源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在文化长廊中的作用,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典籍、人物故事、数学资料作为课堂数学知识学习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凡事都有因果,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其相应的来源和文化背景,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教学时若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点也许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若是教师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地将涉及的数学文化讲出来,则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性质等。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这一节的内容中,教师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卓越贡献。通过对学生渗透与负数有关的数学文化,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动态的数学观,知道今天的数学是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后得到的结果;又加深了学生对负数在中国古展史上作用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数学文化的讲解,让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所学知识的运用,也能更加明确地理解知识点的起源和发展,无形中让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完善。

除了历史背景起源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相应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中隐藏的智慧,发现数学每一个定理和公式并不是单纯的、枯燥的数字和符号,也同样有个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是有血有肉、丰富多样的。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学生会学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欧拉帮助父亲建羊圈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明白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围成不同形状的羊圈面积并不相等。这样的故事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节课所讲的性质定理,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枯燥的数学“活”起来。

3.在教学时合理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学习数学,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打牢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每一个定义、公式做到清晰理解、灵活运用。而数学文化是数学基础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教学时针对相关的数学定理、概念进行一定的数学文化渗透,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更深入,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得更透彻,更容易解决问题,并培养出相应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对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几点思考 文张水玲 摘要数学教学必。

小学数学论文8篇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篇: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 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

【篇一】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当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学得枯燥,思维模 式化,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 5 篇汇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集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 5 篇! 【篇一】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论文(四篇)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数学老师论文四篇 如。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3 篇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篇1作为一名新进小学数学老师,到校工作也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以下是我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问题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教学知识选择出一些与其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是小组之间合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S模式都得到了锻炼与加强。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经过分析和对比,发现了一些存在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文的案例教学均取自于小学数学北京景山教材中。

1.探究问题不合理,学生无探究兴趣

在关于“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的教学课堂中,其教学内容是:(1)教师和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写出了一些分数;(2)学生对这些分数进行分类;(3)教师让学生和同桌展开合作将所有的分数全部化成为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4)经过学生的合作和分析,发现了这些分数有的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5)探究问题: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和什么有关?这个教学案例设计中,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分析中得到几个结论: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是否和真、假分数有关;是否和简分数有关等。但是这个探究式课堂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比较难的数学问题很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想要得出正确的探究答案是比较困难的,其中有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结论,很难探索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最后其探究的结果还是教师直接说了出来。

2.形式化的探究过程,探究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展开

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使已经保持了探究课堂的完整性,学生最终也得到了预设问题的答案,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部分并不多,其中一些关键的点是教师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探究中只是简单的一些计算,研究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总的来说,学生的知识主建构的空间是有限的,一些形式化的探究过程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抓住知识的核心,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很少,从中收获的知识也很少。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

1.强化教师探究式教学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课堂是否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其主要因素就是教师探究式教学的能力。首先,在构建小数数学探究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强化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其次,小学学校也要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一些探究式教学的培训活动中,让教师不断地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学习,进而增强教学能力;最后,小学学校还要多多举办一些教师探究式教学的公开课,让各位数学教师都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致力于提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成效。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其关键因素还在于学生,学生是不是愿意探究问题,在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这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出真实而有效的情境。而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情境中所要探究的问题;其次,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最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探究式教学课堂也将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教师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培训,在不断学习和培训中掌握有关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并不是结束,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探究式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教师可以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改善。

综上所述,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引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或者合作的参与学习,这样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篇八

误区一:重形式轻效果,滥用课堂讨论

案例1:在总结“分步加法计数原理”后,教师要求“请举几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前后左右一起相互讨论,学生匆忙行动,课堂经过五分钟左右热闹的讨论后,教师叫出两位学生陈述实例。对于该问题课本上已经给出了一些实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举出例子,难度较低,学生本身是可以“随口即来”的,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考虑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搬出“讨论”法宝,使得时间浪费,课堂重点偏移,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课堂效率低下。

课堂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讨论,问题本身是否有探讨性,那些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的问题以及难度过大和讨论无果的问题就不适宜学生讨论。讨论题难易要适当,太难了,大家只能望题兴叹,无法讨论;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共识,这种问题也没有讨论的必要,否则热闹的背后可能会是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等偏离主题的内容。

误区二:求数量轻质量,无准备无思考

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一节课提出许多问题进行讨论,课堂活动增加了,却收效甚微。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不经过思考,中等生和学困生往往思维跟不上,讨论变成了优等生向他们传输思维、知识和观点,课堂完全变成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天堂”,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课堂讨论的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受到影响。

提出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参与讨论的动力、能力和积极性,讨论时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创造生成出新知识和新观点。

误区三:重自主忘指导,失控制失尺度

案例2:在“对数函数的应用”这一节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三组对数,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1) (2) (3) 要求学生们分组讨论这三组对数的大小关系,怎样比较?从教师宣布讨论开始,学生们马上开始讨论发言,几分钟后讨论在教师的要求下停止。教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由于对讨论的问题只给出终极要求,没有做引导,因而学生比较的方法要么靠计算器,要么凭感觉,全然不向对数函数上靠拢。而第三组对数完全抽象,学生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教师一再提示下,几位优等生解了教师的“燃眉之急”。像这样给了学生完全的自由,在内容上层次不明,不做基本引导,妄想学生思维“跳着走”,最后只能使教师掉进这个陷阱里。

实际上教师可在讨论前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强调单调性的作用;讨论中按照前两组对数的特点分别作提示;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第三组,得到一般结论。这样“分阶段”,给学生的思维创造“台阶”,既可很好的解决,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也显示了讨论的价值。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参与到讨论中去,使讨论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在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

误区四:重结果轻过程,少评价少鼓励

案例2中,教师得知学生使用计算器算出(1)、(2)两组的对数值比较大小后,给出如下评价“高考时是不可以使用计算器的,使用计算器耽误时间,所以请大家不要用计算器,可以考虑别的方法”。回答问题的学生马上低着头坐下,情绪明显降低,而其他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静下来听其他同学发言。这是典型地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没有给与积极评价,使学生失去了参与的动力。其实就案例2来说,学生使用计算器得到正确结果是学生的一种成就,应值得肯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评价中背离了新课改精神。

学生参与讨论的关键之处是在观察教师的评价,想知道教师对他的观点如何评价。课堂讨论应重视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应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情绪状态等进行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及时给与充分肯定和表扬,对其他情况也应以鼓励为主,使评价成为课堂讨论的助推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篇九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32-03

1 前言

PPT用于教学有20余年的时间了,直至今日有关研究一直不断,成果颇丰。截至2015年初,在某著名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

102 000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46 000条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161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28条相关文献[1]。所有的文献都是对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总结,内容涉及各个科目。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正在探索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探索的同时,多媒体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在Google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节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5290条;以“多媒体节约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2790条;以“多媒体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1480条。由此,说明对于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问题,受到很大范围的关注。

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文字性叙述的阶段[2-5],很少有学者用数字或者客观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几乎没有用量的形式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效率关系的研究成果。

上述情况,不能不说是当前相关研究的一种缺失,因此非常有必要用客观的方式对“用PPT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结论进行验证[6]。

2 研究设计

“课堂效率”的界定 效率一词源于物理学,但被各行各业引申出多种含义。在教育研究领域,虽然在大量文章中都出现过“课堂效率”或与之相类似的词汇,但对其进行深入讨论的并不多。由于研究需要对“效率”“时间”等进行计算,得到具体的数据,因此仅从定性的角度泛泛地探讨其含义是不够的。为此,首先引入节约时间的概念,即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教育装备完成教学工作的时间差。节约意味着花费时间的减少。

如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节约的时间te为:

te=tB-tp

其中,tB为使用黑板完成教学的时间,tP为使用PPT完成教学的时间。

有了节约的时间,便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的效率”,即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提高的教学效率为:

研究的总体设计 本研究的总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由课程分析及分类、演测课堂的设计与观察、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几部分组成。

1)课程分类。虽然都是在教学中使用文字,但是各种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本研究将其做了多种维度的划分。

①按文本长度划分为“很少的文字(简洁的提纲)”“适中文字”和“较多文字”;

②按文本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了解文本(浏览观看)”“学习讲解文本”“记忆文本”“抄写文本(如一些简短的定义或文字)”“试题文本和答题过程文本”和“小结文本”等;

③按文本内容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单纯文本”“表格类文本”和“多种类字符文本(含部分数字、字母、符号等)”。

2)实验课堂的演测。演测法是研究教育装备效能的一种有效方法[7]。研究中针对课程分类,设计一组典型课程,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分别用PPT和黑板对内容相同的课程进行演测,以得到结果。

3)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分别选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语文和数学的视频课程(用PPT的)直接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况下用黑板进行演测,得到对比结果。选取的视频课程均为各省市优质的视频课程或者省级、部级的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4)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各演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用统计处理的方法分析使用PPT教学和使用黑板教学的差异情况,最终给出问题“PPT是否能够提高纯文字类教学的课堂效率”的研究答案。

数据采集的基本规则 由于没有寻找到能够满足研究所需要的图像自动识别技术,采取人工观测教学视频、人工采集数据的方法,即人工将课堂上符合观察要求的时间段的时刻记录下来,通常是边观看边记录。记录原则:教师利用PPT进行授课时,在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的开始,对视频进行暂停处理,记录开始时刻,然后继续播放,到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结束时,对视频再次进行暂停处理,记录结束时刻,此刻人工数出该时间段PPT展示或板书的总字数并记录。如果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观看不够清楚,可以回放视频,重新进行时间段的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对样本采集的规则做了规定。语文样本对象的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标点符号,字数统计时,每一个文字作为一个单位,计入总数;每一个数字按照数字表示的含义,计入总数;标点符号不作为计数单位,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对象构成比较复杂,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数学符号、数学单位、标点符号。在进行字数统计时,与语文学科相同的部分,按照语文学科的记录方式计入总数;其余的部分,完整的数学符号、数学单位分别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计数规则示例见表1。

数据的误差控制 由于采用了人工方法对视频数据进行提取,势必存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误差。为了避免这些误差对研究结论造成影响,有必要对提取的数据进行误差控制,保证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具体做法如下。

1)对数据提取人员做培训,达到可以熟练操作有关设备以及采集数据的水平。

2)针对同一视频资料,分别由两名数据提取人员独立开展提取数据;若两者的数据相差20%以上,便对该数据进行重点审核,查找误差原因,再次提取该数据,直到误差小于20%。

3)对各组数据进行平均,获得最终数据。

3 使用PPT教学与提高纯文字类课堂教学效率的分析

每字用时的统计 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和数学学科实际教学时的每字用时进行统计。使用PPT和黑板教学,每字用时分别见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表3所示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无论是PPT教学还是板书授课,数学学科的每字用时均小于语文学科的每字用时;

2)学科相同的情况下,小学教学每字用时较初中和高中长,初中和高中的时间更为接近,且时间短;

3)单纯从文本展示的角度来看,用PPT进行授课,每字用时均小于板书每字用时。用PPT为媒介代替黑板进行文字展示,展示的字数越多,可以节约的课堂时间就越多,能够提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提高课堂效率的分析

1)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数据表明,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其提高的效率多少也不同,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值。将所有研究样本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得到平均的课堂效率提高值为3.84%。

这个数字仅是一个笼统的数值,与参与平均的样本有密切关系,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量化结论。但是,这个数字说明课堂效率确实提高了。

2)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上文结论表明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展示文字的数量以及学科性质、学习内容、教学风格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对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①文字数量很少的课堂,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在低年级段的教学和文科类的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每节课板书的字数非常少,因此使用PPT所能节省的时间也不多。如观察视频记录中的一节小学语文课,整堂课所展示的文字仅仅为11个字!教师板书时间不到20秒。20秒对40分钟的课堂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使用PPT教?W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不明显。

②出现“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时,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果课堂上出现了“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等,那么完成教学所需的时间大多是由学生所决定的。在此情况下,无论用PPT还是用黑板,教师都要等“最慢”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③大量“了解文本(浏览观看)”情况下,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此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文科课程中,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浏览文本出现。在使用黑板教学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是口头朗读一遍,不会往黑板上书写;如果一定要书写到黑板上,必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用PPT教学,这些文字内容便投影在幕布上,教师再朗读一遍,学生边听边看,学习效果要好于只听不看。

④需要回顾和反复时,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在用PPT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时调整翻页,对于重点内容,可以在课程讲解结束后返回前面的页[www.kuaihuida.com]面进行强调说明,也可以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操作起来也是非常快速方便。用黑板教学时,相关内容有可能被擦掉,若需要回顾这些内容,则需要重新书写,浪费了时间。但是,如果教学设计考虑得十分周全,教学所必要的回顾内容一直保留在黑板上,那么此刻黑板教学的回顾作用就非常出色,比用PPT省时间。

4 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9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