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为了加深您对于反问句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7篇安全教育报告主题班会,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表达反问语气的句子 精选71句 篇一
1. 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句子的意思反过来说,再在句首加“难道”,并在句尾加吗和问号。如,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先改成你这样做是对的。再加,难道和吗?难道你这样做是对的吗?
2. 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造得成
3. 为了使西安四个现代化,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我们要努力学习。
4.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5. 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6. 今天难道不是晴天吗?
7. 肺结核病人怎样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8. 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怎样会有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呢?
9. 难道自行车还能跑过汽车?
10. 咱们早就分好了。
11. 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12. 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怎样能忍受呢?
13. 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14.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
15.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16.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现的更加鲜明强烈,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7. 这样的精品,难道不是从山上那根很不显眼很普通的荆条上采下来的吗?
18. 反问句,难道说今天的雪下的还不够大吗?
19. (1)反问句是对提问的人发问:我等他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完了,反问他一句,“你说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20. 从陈达句和反问句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陈还句表达的平谈。而反问句有较强的说服力。
21. 你难道今天没吃早饭吗?
22. 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有引起重视,加重语气的作用。平时我们在写文章和论述问题时必须要用到反问句这种修辞手法,特别在反驳谬论和论述观点时用到的反问句较多,用了反句会让自己的观点引起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近二十年的发展史,谁能否认中国没有强大起来吗?
23.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24. 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
25. 反问句比陈述句的表还效果强烈,语气感也重,用陈述句和反问句对比来看,表达效果的不间就显而易见了。
26. “反”就是“反过来”的意思。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反问句使用了故意“反过来”的方法来表达。
27. 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28. 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说白了引用就是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例如名言警句,成语等。
29. 反问句就是表示强烈祈使语气(肯定或者否定)的疑问句,与疑问句中的设问句(自问自答)不同,反问句的答案都是在问句中,属于答在其中的疑问句,发问者在提出问题之前和之间其实已经有答案,只是用疑问的方式表达强调。
30. 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31.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32. 你难道不觉得他可怜吗?意思是:你应该觉得他可怜。
33. (2)否定句:陈述句里有否定词就是否定句。
34. 如果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难道会这样湿吗?泥土不会湿。
35. 反问句:难道我们可以在课室里追逐打闹吗?(真的不可以)
36. 这里的反问,明确强调:第二人称本来知道造谣诽谤他人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还知错犯错,完全是疚由自取。
37.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8.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难道不知道吗?
39.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40. 谦卑的人会用温和的情绪,商量的口吻和对话者达成共识。
41. 是非式反问句是由是非式疑问句演变而来的,其基本结构与是非式疑问句相同。这种反问句的特点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本来是肯定的意思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本来是否定的意思却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强调意味正是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实现的。这种强调,让人不得不认同说话人给出的答案。
42. 你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吗?
43. 理性的人会不带情绪客观表述事情。
44. 春天像刚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45. 这本书真好看,叫人喜欢。
46. 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47. 春天一到,冰不就化开了吗?
48.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49. 你们没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50. 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意思是:你不可以这样做。
51.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52.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53.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54.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55. 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不会忘记。
56.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不能离开。
57. 他那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值得大家学习吗?
58.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59. 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无法忍受。
60. 不认真画画,难道能得奖吗?
61. 他不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
62. 你今天难道不上学吗?
63. 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 在最后加上问号(?)。
64. 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是真理。
65. 游览了长城,我受到了教育。
66. 使用反问句的人可能控制欲比较强吧,给人下命令,而且不容置疑,对话当中夹带了强烈的个人情绪。又或者是说话者对自己毫无信心,所以要用这种方式来加强自己语音的力量。
67. 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68. 这种反问句式,更具说服力、肯定性,凸现出第一人称的个人观点。接受法律的制裁!
69. 你不是已经吃过晚饭了吗?
70. 你难道不喜欢红色吗?
71.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界,我怎么能离开这个对象呢?不能离开。
反问句 篇二
提 要 反问具有诱导性和隐涵性。反问是对对方言论行为的前提的提问,引导对方思考,诱导受话人得出否定性结论,从而自己否定自己的言论行为。反问是通过问句曲折地表达断言,发话人的真意隐藏在问句之中,受话人必须推导才能把握发话人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 反问句 语用价值 诱导性 隐涵性
反问句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反问句的语用价值可以概括为诱导性、隐涵性、含义与功能的多样性、对面子的威胁性,本文讨论诱导性和隐涵性。
1 诱导性
我们将反问句定义为:疑问句的一种用法类型,是运用表达与命题意义相反的语义内容的疑问手段对经由推理得出的某个言论或行为的前提发问,使得该言论或行为的前提不能成立,从而达到否定该言论或行为的目的的疑问句。反问句的使用必须存在一个反问句说话人想要否定的言论或行为。反问不是直接对这个言论行为本身发问,而是对言论行为的前提提问。提问的结果使得对方行为的前提不能成立,达到否定该言论行为的目的。由此,反问句的诱导性指反问句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它不是直接陈述一件事或直接说出说话人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而是通过对对方的言论行为的前提的提问,诱导受话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受话人自己得出否定性结论,从而自己否定自己的言论行为。这是反问句与陈述句在表达上的根本差异。
各种类型的反问句都具有诱导性。先看是非型反问句,我们可以通过与直陈对比的方法来观察这种诱导性。
(1)鲁四凤:(跪下)妈,(扑在侍萍身上)妈,我——我说不了。
鲁侍萍:(眼泪流下來)你是要伤妈的心么?你忘记妈这一生为着你——(回头哭泣。)
鲁四凤:妈,我说,我说。(《雷雨》)
鲁侍萍要四凤发誓不要再见周家的人,四凤做不到也不愿意,侍萍使用反问“你是要伤妈的心么?”诱导四凤思考,后面一句没说完的话也是个反问句“你忘记妈这一生为着你遭的罪么?”,四凤是那么爱她的妈妈,经过思考,当然不愿伤妈的心,得出了否定性结论。既然不愿伤妈的心,那就只能自己否定自己的行为,于是四凤说“妈,我说,我说”。如果改为陈述句,那就是:
(2)你井不是要伤妈的心,你没忘记妈这一生为着你…… (3)你以为钱都到哪儿去了?就是花在这上这儿了。嘿,你说,你不认得十块人民币,那你每天吃的,说白了哪样儿,不是人民币变的?a 当个家庭主妇不容易,不花钱就能让全家吃饱吃好?b 当个家庭主妇不容易,不花钱就不能让全家吃饱吃好。(《编辑部的故事》)
(4)鲁四凤:你别再缠我好不好?a 今天一天你跟我们闹出许多事,你还不够么?b 今天一天你跟我们闹出许多事,已经够了。
周萍的声音:那我知道错了,不过,现在我要见你,要见你。(《雷雨》)
a都是说话人要受话人自己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则直接说出结论。特指型反问句也是如此。如:
(5)焦花氏:谁说啦?(急于想支使她出去)您不想出去坐坐,看看火车,火车在雾里飞,好看着呢?
焦母:(用杖捣着地)a。我怎么看?我问你,我怎么看?b 我不能看。(《原野》)
(6)常五:(醉意渐浓)不,不,不好。说了我就是搬弄是非,长舌头,我这个人顶不愿意管人家的家务事。
焦花氏:常五伯,(走到方桌旁)您不是外人,我年纪小,刚做儿媳妇,有什么错,您不来开导开导,a 还有谁肯管哪? b 没有人肯管。(《原野》)
(7)牛: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光觉得她对你扣得紧。殊不知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a 诶,现如干什么不花钱啊?b 诶,现如今干什么都得花钱,买什么都不便宜啊。
张:那倒是。(《编辑部的故事》)
(8)慧芳安抚小芳:“你妈也是为你好,怕你受不好的影响。”“a 凭什么计说我要受人家的影响,一点不能影响别人?b 没有理由说我要受人家的影响,一点不能影响别人。我就不能影响她?”(《刘意芳》)
例(5),焦母双目失明,a 反问“我怎么看?”诱导焦花氏得出“不能看”的结论,从而让她自己否定她自己的让焦母出去看火车的提议;b 不是受话人焦花氏自己得出的结论。例(6),a 焦花氏用反问句启发常五:您不来开导开导,还有谁肯管哪?诱导常五自己得出结论:自己不来开导就没有人肯管了,所以,自己要管焦花氏,要开导焦花氏,自己暗中监督焦花氏是对的,有话但说无妨。实际上是诱导常五说出她婆婆背后的小动作。而b直接说出结论,就没有这种诱导的作用。例(7)(8)也都如此。
(9)诶,我说,老刘。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全都采访去了,得奖金。a 吧咱们耗在家里头,倒霉不倒霉?b 把咱们耗在家里头,真倒霉。(《编辑部的故事》)
(10)你不也有点首饰么’你拿出来给你妈开开眼。a 看看还是我对,还是把女儿关在家里对?
b 看看还是我对,把女儿关在家里不对。(《雷雨》)
例(9),a 通过提问,让受话人自己去想“倒霉不倒霉”,从而自己得出“倒霉”的结论;b 无需受话人去想,直接告诉了他结论。例(10)也是如此。
反问句除了提出问题促使受话人思考之外,还经常提出理由和根据诱导受话人得出否定性结论。通常,说话人在反问之前,提出理由和根据。如:
(11)四凤在这儿又没事,我为什么不带她走?(《雷雨》)
(12)鲁侍萍:女孩子当然随着妈走,从前那是没有法子。
鲁贵:(滔滔地)四凤跟我有吃有穿,见的是场面人。你带着她,活受罪,干什么旦(《雷雨》)
(13)你妈在这儿。你敢把你的爹怎么样?(《雷雨》)
例(11),鲁侍萍提出一大堆理由,再反问,诱导鲁贵得出“鲁侍萍只能带她走”的结论。例
(12),鲁贵也摆出理由,然后反问,诱导鲁侍萍得出“鲁侍萍不该带她走”的结论。有时说话人在反问句的后面紧跟着提出理由和根据,诱导受话人:
(14)语境:茶房王福升告诉陈白露,潘经理昨天来了三遍求见陈白露,现在还没走,等着求见,但
陈白露不愿见他。
陈白露:你就跟潘经理说,我要睡了。
王福升:您为什么不见见他呢,人家潘经理,大银行开着——(《日出》)
反问的诱导性在形式上也有标志。其标志就是反问句经常有“你想(想)”“你说”等语用成分。这些成分的作用就是诱导受话人思考,所以,相应的陈述句不具有诱导性,也就不能有这些成分。如:
(15)a 他妈的!(兴奋地问着)你们想,你们哪一个对得起我j(向四凤同大海)你们不要不愿意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可是现在你们哪一件事做的对得起我?(对人海)你说?(对四凤)你说?(对着站在中间圆桌旁的侍萍)你也说说,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雷雨》)
b 他妈的!(兴奋地问着)你们想,你们没有一个对得起我。(向四凤同大海)你们不要不愿意听。你们没有一个不是我辛半苦苦养大的。可是现在你们没有一件事做的对得起我。(对大海)你说?(对四凤)你说?(对着站在中间圆桌旁的侍萍)你也说说,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
(16)a 叫她想想,还是你爸爸混事有眼力,还是她有眼力。(《雷雨》)
b 叫她想想,你爸爸混事有眼力,她没有眼力。
(17)“你们说的都不好。”南希此刻从容地说,“这事我和设计师聊过,既不是工艺水平上不去也不足仿错了人。是怕你们嫉妒!a 你想啊,我要是大能干了,不就把你们比下去了?……b 你想啊我要是太能干了,就把你们比下去了……”(《编辑部的故事》) "
2 隐涵性
隐涵性是指反问句语义和说话人意图具有隐涵性。反问句不是直截了当做出一个陈述或者一个断言,而是通过问句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一个陈述或断言。发话人的真意隐藏在问句之中,受话人必须通过说出来的问句,经过推导才能把握发话人的真实含义和真实意图。反问句的字面意义和语用含义都具有隐涵性,为了称说方便,我们把它们统称为“隐涵义”。例如:
(18)鲁贵:老爷催着太大去看病。
周蘩漪:没有人陪着克大夫么?(《雷雨》)
对鲁贵的话的最合适的回应应该是:我这就去;我等会儿就去;我现在忙不能去;等等。蘩漪的反问表面上看与鲁贵的话不相关,其实是相关的。蘩漪知道,也知道鲁贵知道,有人陪着克大夫。所以,她的明知故问,其答案只能是“有人陪着克大夫”;既然有人陪,那么我有事就不必急着去,老爷就不该催。蘩漪的真意隐藏在反问之中,鲁贵必须通过这个问句,经过推导才能获得相关性,才能领悟到其含义,把握蘩漪的真实意图。反问通过迫使受话人投入更多的认知努力去推导从而获得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有时候反问句的含义和说话人的意图隐藏很深,受话人一时领悟不过来,如:
(19)方达生:我不是给你说煤,我要你跟我走。(取出车票)车票就在这里。要走,天亮以后,坐早
十点的车我们就可以离开这儿。
陈白露:(很大方地)你有多少钱?
方达生:(没想到)我不懂你的意思。
陈白露:不懂?我问你养得活我么?
达生惊愕得说不出话来。(《日出》)
对陈白露的反问“你有多少钱?”方达生已经意识到不是在询问他真的有多少钱,而是另有他意,但这个隐涵义究竟是什么,方达生一时没弄明白,直到陈白露再反问“你养得活我么?”他才领悟到了陈的真实意图。于根元举过的一个例子:
(20)(拐子衣服破了)一天,莲嫂叫住拐子:“拐哥!”“嗯!”“你那媳妇的手长疔疮?”“啥?”赵拐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隐涵性与诱导性具有内在的联系。因为说话人要用反问来诱导受话人,既然是诱导,那就不能把结论直接告诉对方,只能让受话人自己去推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既然不能直接告诉对方,那么就只能把话语的含义和自己的说话意图遮掩起来,但又不能让对方完全领悟不到,所以,就只能以隐涵义的方式传达。
反问句表意的隐涵性会造成两种相反的结果。
第一,说话人可以逃避责任。
Brown和Levinson认为说话人将许多可辩解的解读留给他自己,以便让他自己“不在场”;他被认为不必对他自己的这个交际行为仅具有一种特定的解读作出承诺。因此,如果说话人想要实施一个“面子威胁行为”而又想避免负责任,那么他就可以采用“隐晦的”方式说话,让受话人自己去决定如何理解他的这句话。这段话说的就是反问句表意的隐涵性带来的第一种结果。例如:
(21)语境:老大娘钥匙丢的屋里,进不去,小伙子自告奋勇爬三楼帮老大娘取钥匙。
甲:这个小伙子真不错!
乙:不错?我看,说不定从前就是这样偷东西的吧7
丙:是呀,不然,谁能爬得上去呢?哈哈!
小伙子已经爬到二层樓了,听见乙和丙的话,就爬下来。他没有说话,也没看大家,要走。
丙的反问虽然一个字都没涉及偷东西的内容,但确实具有“这个小伙子从前是偷东西的”的含义,所以小伙子听见了,就爬下来,要走。从语境看,小伙子并不是小偷,确实是在做好人好事。那么小伙子为什么不去质问丙呢?小伙子不好去质问丙,因为丙既没提小伙子的名字,也没明说小伙子是小偷。如果真的去质问的话,丙很可能会抵赖:“我提了你的名字了吗?我说你是小偷了吗?”反问句表意的隐涵性让丙有机会逃避责任。再如,陈振举的例子:
(22)由于乘客拥挤,一乘客不小心踩了旁边人的脚,被踩人来了火,说:“你长眼睛没有?”对方也不甘示弱,回说:“你怎么开口骂人?”“谁骂你了?”“你骂了还不承认?”“谁叫你踩我的?”“我是故意踩你的吗?”
乘客甲想逃避骂人的责任,但乙不依不饶,他也没有办法,只得承认骂人了。
第二,受话人不接受说话人的隐涵义,从而使得说话人的目的达不到。
反问句表意的隐涵性让说话人有机会逃避责任,但同时也给受话人提供了对其隐涵义置之不理的机会,从而取消了隐涵义,使得说话人的目的达不到。如:
(23)鲁四凤:……太太,您吃药吧。
周蘩漪:谁说我要吃药?
鲁四凤:老爷吩咐的。(《雷雨》)
(24)语境:蘩猗跟周萍吵架,正在气头上,鲁贵悄悄走进来。
鲁贵:(弯了弯腰)太太,您好。
周蘩漪:(略惊)你来做什么?
鲁贵:(假笑)给您请安来了。我在门口等了半天。(《雷雨》)
(25)米春辉在加氯间工地砌“一步架”,黄明明给他供料。一时没供上,米春辉在砖上敲开了大铲。供料的人最忌讳这个,黄明明马上喝问说:“你敲什么!”
反问句写句子 精选17句 篇三
1.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 一丝思念,平常不失真切;一心惦记,流长不失平淡;一声问候,简约不失温暖;一种感情,恒久不会改变;一道祝福,来自内心的虔诚,祝君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3.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4. 问而无答的反问,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5. 人们怎样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6.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7. 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8. 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9. xxx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10. 我们怎样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11. 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特别想和你分享它:我梦见了你变成了一只小猪猪,现在正在看着我发给你的短信,还在那里打着哈欠。真是个小懒猪:早安喽!
12. 你怎么能这样做?
13. 肺结核病人怎样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14. 王教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5. 太阳出,公鸡叫,愉快心情就要到。黑夜走,白昼来,开心一天就要来。钟儿响,铃儿闹,快快起床去报到。祝早安快乐每一天!
16. 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17. 语气词如:呢、吗……
安全教育报告主题班会 篇四
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潜力,保障学生安全,1月16日7:20我路桥1002班全体同学在本班教室召开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会议由团支书陈韵同学主持。
班会结合学校“安全、礼貌、法纪”三项教育的主题与大学生切身安全与利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目的召开。为顺利开展此次班会,各班委用心参与各种安全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并在会前到各宿舍做了充分的知识宣传工作。
会议从近期发生的“狗洞”火灾案例展开,从财产安全、地震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水灾等多方面全面地了解了各种防灾避险知识与注意事项,并对所见所闻的真实安全事故作出分析。所例问题涉及同学人身安全和财务安全,重点强调了外出交通安全、宿舍电器使用安全等人身安全,手机、现金、身份证及银行卡等财务安全。
而后,班会进入了安全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同学们对问答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并参与其中,现场欢笑声不断,简单的气氛使同学们在得到欢娱的同时对平时易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会议的最后,同学们一齐观看了一段关于宿舍防盗知识的视屏,分别介绍和展示了小偷和各种偷盗**以及防范措施,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次会议不仅仅到达了预期的目标,生动活泼,使“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这一主题深入人心,也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班级的团结等方面起到了用心的促进作用。
会后,班长和团支书**班委对各宿舍的卫生、用电安全以及安全隐患作了检查与排除,并向学校汇报了各宿舍的具体状况。
透过这次班会,我们意识了很多我们存在的不足和以往我们忽视的方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加强。同时还要强调以下几点:
1、思想上时时讲安全,事事重安全。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麻痹大意,要警钟长鸣,长抓不懈,确保学生安全。
2、我们仍要注意到我们的宿舍一些关于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细节问题:宿舍里边各种电线交织,易燃物品随意堆放;有些同学邀请不熟悉的人到宿舍做客等。
我们会在以后的班会上不时提醒同学注意宿舍个人财务安全,提醒同学对自己重要物品如身份证等不时检查。
3、由于学校门口在修建地铁,交通不便,许多校外车辆为方便而穿过学校走捷径。从外校进来的车辆给校内交通安全增加了隐患,因此,同学们在骑车上下课时必须要注意不要逆道行驶,不要并排骑车,不要嬉戏。
4、同学们出行时必须要注意个人财物安全。最近很多同学遭遇到了小偷和街头抢手机事件。同时在校内各大食堂的就餐高峰期,也要注意小偷趁人多盗取财物。
5、除以上几点外,我们会定期召开安全主题班会,对出现的问题用心讨论,采取措施,未雨绸缪。
“生命没有彩排”,我们个性要时刻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因为只有我们***安的,那些深爱着我们和我们深爱着的'人才能真正地幸福!
总之,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确保同学们在学校安全快乐的生活,使每个同学都能感到一个完整、幸福的“家”的温暖。
反问句 篇五
一、以两个或多个否定词设置语病
当考题句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我们要抓住“句子要考查的是多重否定”的考点,解答重点放在否定词搭配是否得当方面。
[例1]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2013江西卷)
[例2]互联网中的种种不良信息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进一步加大网络监督管理力度势在必行,而劝阻青少年戒除网瘾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例3]雷锋精神虽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我们需确定“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词,还包括两类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防止、避免、没、否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放弃、拒绝等。如果句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词,我们要通过“实际意义”来检验句意,判断是否为病句,例1中“没”与“漏举”,例2“劝阻”与“戒除”构成双重否定,表达肯定意义,与实际相反,故为病句。例3中“否认”“不”和反问构成三个否定,表达一个否定意义,也与实际相反,是病句。
以上分析的这些否定词语,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的意思,命题者常增设否定词,造成句意相反,形成语病。在题目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一定要分清否定关系,弄清本意是肯定什么,还是否定什么,再确定句子是否存在语病。
二、利用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混淆判断
当试题句中出现正反词语叠用,如“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要确定下“考查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是否得当的考点。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需要平衡呼应,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以呼应关系构成句子的规则称之为“平衡原则”。
[例1]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2006年全国卷)
[例2]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2009年天津卷)
例1“是否收门票”,例2“能否形成”“能否真正适应”的后面均无表示正反两方面的呼应词语,故视为病句,这是明呼应。“暗呼应”是指后面的词语虽然无直接正反两方面词语来呼应,但从句意能表达出正反两方面的意思。
三、以关联词语“不相关联”设置病句
当句中出现关联词时,通常要先考虑关联词是否搭配,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关联词连用是否恰当。
[例1]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2013辽宁卷)
[例2]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举止上的偏差。(2009年江苏卷)
例1关联词“……不仅……也……”连接的分句主语都是“电子商务”,分句主语相同,第一个分句主语在关联词的前面,所以应将“电子商务”位置挪到“不仅”之前。例2前后分句的主语为“青少年”,所以关联词“由于”应移到“青少年”后面。
通常情况下,若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则把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置于句首,关联词上半部分置于主语的后边。若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每个分句都有各自的主语,此时关联词要分别置于前后分句的句首,各自主语放在关联词的后边。
四、错搭并列短语设置病句
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常设置的几种考法如下: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并列短语的前后搭配问题。
[例1]这家乒乓球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2006年江西)
[例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安徽)
[例3]人们一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2007辽宁)
反问句大全范文 篇六
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3、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4、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5、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6、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7、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8、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9、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0、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11、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反问句大全范文 篇七
在现代汉语中,句末点号仅有三个,那就是句号、问号、叹号。这三个标点符号均表示在句末的一个较大停顿,标志着一句话的结束。
在语言表述中,我们应根据语境、语意、语气和感情,来选择使用其中的一个标点。
1.句号(。)
(1)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例如:
①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2)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3)句号还有另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2.问号(?)
(1)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疑问句一般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例如:
①你见过金丝猴吗?
②他叫什么名字?
③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末尾一般也用问号。例如:
①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②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3)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例如:
①我也不知道该谁去。
②请你问问他姓什么。
3.叹号(!)
(1)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感叹句是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例如:
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②我多么想看看她老人家呀!
(2)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①你给我出去!
②停止射击!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二、注意事项
1.一般情况下,陈述句后面用句号,祈使句、感叹句后面用叹号,疑问句后面用问号。但也有例外:
(1)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面也可用叹号,语气不是很强烈的祈使句、感叹句后面也可以用句号。例如:
①我和小郝是好朋友。(陈述句)
②你还是回家吧。(祈使句)
③这件事真有点难为你了。(感叹句)
④这的确对你有点不公平啊。(感叹句)
⑤多好的人啊!(感叹句)
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
⑦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呢!(反问句)
(2)陈述句若带有较强的感彩和内心情绪也可用叹号。例如:
这真是一群强盗!
2.句号应用方面的常见错误是:该用逗号用了句号,该用句号而用了逗号或问号。
问号表示一句问话结束之后的停顿。表示询问、责问、反问、设问、商量、猜测等语气的句子都要用问号。例如:
①你到哪里去?
②你能答应我的约稿吗?
③关键是能否完成挖井?
④这样做恐怕不好吧?
3.选择问。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例如:
对这些落后的群众,是压服他们呢,还是说服他们?
4.连续问。应在每一个句子后都用问号。问话人一个接一个地发问,构成一串相对独立的问句时,每个问句末尾都用问号。
5.倒装问。
(1)倒装性的问句,谓语在前,主语在后,问号也打在全句末。例如:
到哪里去来,你?
(2)问号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在前还是在后,问号都用在句末。例如:
什么时候交稿子,小慧?
6.倒装叹。
(1)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例如:
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只在后面一个叹词后用叹号,也有在两个叹词后面都用叹号的。例如:
①“啊,啊!”伊又吃了惊,觉得全身的毛孔中无不有什么东西飞散,于是地上便罩满了乳白色的烟云,伊才定了神,那个小东西也住了口。
②“救命啊!救命啊!”声声凄惨的呼喊声,消失在夜幕降临的响水县境398公路上。
7.用了疑问代词的陈述句。
(1)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了“谁”“哪里”“什么”“怎么”之类的疑问代词,或句末加有“吧”“呢”之类的助词,但句意并没有发问和要求回答,属无疑句,也不能视为问句,句末仍用句号。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也不能用问号。例如:
①我知道这道题该怎么做了。
②你歇会儿吧,现在时间还早着呢。
③谁不知道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呢。
④他来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
(2)当一个问句做某一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则整个句子不是问句,其目的只在于陈述一种情况,这种句子也不用问号。例如:
如何把一个班带得更好,这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经常思考的问题。
8.凡表示赞颂、欢喜、愤激、惊讶之情的句子,后面都用感叹号,兼有疑问和感叹语气的,应根据句子的形式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决定是用问号还是叹号。例如:
①你喜欢我?
②我真的好想好想了解你!
三、牛刀小试
修改下列句中误用的标点。
1.领到课本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学。
2.为什么这样做?你心里还不清楚。
3.我想知道明天是不是会下雨?
4.你干什么去?小张。
5.只有一张票,是你去?还是我去?
6.比赛失败后,他伤心极了!
7.太精彩了!这场比赛!
8.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9.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10.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11.有个人极其聪明,他问教士:“什么合乎上帝的心意,是说话?还是做事?”
12.啊!我们永远怀念你。
13.现在时间还早,你躺着吧,多休息一会儿吧!
14.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高尚、纯洁的品质,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15.什么时候放假?放多少天?我全都晓得了。
16.请你等我一会儿!
本期参考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安全教育报告主题班会,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反问句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