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快回答整理了4篇《正比例》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接下来,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写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在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以及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用比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先分小组量一量人体有关部分的`长度,再按要求写出部分长度的比,再求出比值。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比较,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活动,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能较好体现比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练习与实践”第3题结合直观的图片,先让学生按要求写出一些比,再估计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通过计算加以验算。这里的估计即可以依据每一个比中前项和后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依据相应长方形图片的形状,因而这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比例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的内在联系;“练习与实践”第4题是解比例的练习。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5题提供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各类土地资源面积进行比较的百分数,要求学生把其中一些用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改写成用比表示,并交流从这组数据中所获得的其他信息。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百分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各自特点,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写出一个房间中两种地砖面积的比,再让学生联系这个房间算出这两种地砖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通过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学难点: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94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1-6题,其中“练习与实践”第2题作为课前活动,“练习与实践”第1题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板书在黑板上,男生24人、女生27人。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比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的意思,一般表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8/9,男生和女生人数是除法关系;“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由比24:27化简而来,回忆比的基本性质;体会“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9:17”答案由来的多种途径。
⑵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交流头长和身高的比,让多名学生将自己头长和身高的比和比值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取近似值,整理答案,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比值一般很接近的,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⑶整理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并矫正;根据写成的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沟通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一致性;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体会和比例的关系。
⑷整理解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在解比例中运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⑸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说说对表中百分数的理解,交流我国东西部各自的特点;掌握把两个数量的百分数关系改写成比的一般方法,用对应的分数表示前项和后项,再化简。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说说得到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比的思考过程,因为每块地砖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转化成块数来写出面积的比;交流问题2的解决过程,体会比的应用。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快回答★www.kuaihuida.com√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8
12.8
10
χ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小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8
12.8
10
χ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4篇《正比例》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正比例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