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测量活动》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里的4篇《测量活动》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测量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一

设计意图:

我园自然的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来时,花儿竞相开放,小树披上新装,孩子会在树桩上玩耍,一旁的粗细不同的树,更是孩子最亲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学时还是户外活动时,总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和几个好伙伴玩着,有时候孩子们对季节引起小树的变化都非常的感兴趣,当然也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树上的年轮,比较大树哪个更粗壮,结合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体验多样粗细测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能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从小树立爱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水彩笔、记录表若干,1-8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引出粗细测量的游戏:

1、教师提问:

(1)我们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树林漂亮吗?大树多不多?

(3)认识这些树吗?这些树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3、教师小结:春天的'小树林很美,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桩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4、引出“谁粗谁细”的游戏。

出示1-8的数字卡片,教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谁粗谁细”,在玩游戏前我们得先邀请树林里的一个好朋友,可以是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大树桩,请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拿着一张数字卡片,选择好了就将数字卡片贴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体验多种粗细测量方法,感受测量的乐趣

1、体验目测的方法判断树木的粗细,

(1)教师提问:a、它们一样粗吗?你怎么知道不一样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测)

c、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哪个树最粗?哪个树最细?

(2)讨论:用目测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吗?

(3)师幼小结:目测的方法非常不错,不过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

a、教师提问: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

b、请幼儿找一颗树探索粗细测量的方法,教师在一旁指导。

(2)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测量,初步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提问:他是怎么量的?手指两端伸到最长了吗?

d、引导幼儿将手指两端伸到最长再次测量,其他幼儿数测量结果。

e、讨论: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f、教师小结:两次测量时手的长度不同,测量次数不同。

g、教师尝试用手测量,幼儿数测量结果。

h、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i、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手的长度不一样,测量的次数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体验用双手环抱的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还有什么的好方法能准确比较路段的长短呢?(双手环抱)

b、引导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尝试用双手环抱测量,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d、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e、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胳膊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三、结束部分

树立从小爱护 www.xiaozongshi.com 树木的意识。

(1)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树朋友,

(2)组织幼儿互相讨论。

(3)教师小结: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树木要靠大家来完成,我们可以种植小树苗,给树苗浇水、施肥、捉害虫、修剪叶子,不乱折树枝,不爬树等方式保护树木,为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国家就将每年的3月12日做为中国植树。

延伸环节:

幼儿和树桩继续玩“谁粗谁细”的游戏,进一步学习运用工具量直径比较物体粗细的方法。

测 量 篇二

教学内容 第1~3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毫米和1分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会进行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化聚。教具学具 投影仪,投影片,米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是长度单位,并且知道用直尺可以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这里有一条线段,我用直尺量它的长度,谁知道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投影片)  (1)    (4厘米)(2)我们再看这一条线段长度有多少?(在投影片上用直尺度量)师:有的说这条线段大约长4厘米,有的说大约长5厘米,这就是说用厘米不能精确地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我们怎么办呢?  二、新授  师: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演示投影片:一个学生在制作飞机模型的情境图。问学生做飞机模型要看图纸吗?制作时对尺寸的要求高不高?它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一)毫米的认识。  1.请学生观察直尺,找一找1厘米的刻度,1厘米有多长呢?  2.教师在投影仪上映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数一数直尺上把1厘米又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段?  师:我们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10个小段,每一小段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1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mm)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刚才我们量的这条线段长多少呢?(4厘米5毫米) 3.让学生举例说明1毫米有多长。  4.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和五分硬币的厚度各有多少毫米。  师:刚才那条线段长4厘米5毫米,也就是几毫米呢?(因为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所以4厘米5毫米=45毫米。)  (二)分米的认识。 1.出示一根米尺后提问:这根米尺长多少?把1米平均分成10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  师:(出示学具长1分米的小棒)我们把这条长10厘米的线段叫做1分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分米dm,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举例说明1分米有多长,并用米尺画1分米的线段,再说说自己的一拃约长多少厘米。  师:1根学具小棒长1分米,把10根这样的小棒连起来,接成的一长条长度是多少呢?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宽各约有多少分米?  3.练习,课本第6页第1题。  填哪个长度单位最合适?  (1)铅笔的长约是17(  )。(2)墨水瓶的高约为60(  )。(3)文具盒的长约是23(  )。(4)大头针的长约是(  )。(5)教室的高约是(  )。  4.练习,课本第3页第2题。  在正确的答案上打“√”。并请说一说为什么?  (1)铅笔刀的长度约是:①80分米②80厘米③80米④80毫米。  (2)芳芳身高是:①135毫米②135厘米③135分米④135米。  5.练习,课本第6页第2题。  量线段的长度。  师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和分米,用毫米和分米来表示长度。以前还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并且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三)长度单位的化聚。  1.出示例题:3厘米=(  )毫米。怎样想?  师:因为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  试一试,口答:  4米=(  )分米,    5分米=(  )厘米。  2.50毫米=(  )厘米。怎样想?  师:因为10毫米是1厘米,20毫米就是2厘米,所以50毫米就是5厘米。  试一试,口答:  80毫米=(  )厘米,  70分米=(  )米,  20厘米=(  )分米。  师:刚才在课本第2页图上看到的钥匙的长4厘米5毫米,就是45毫米。想一想,为什么?  三、练习填表。米(m)分米(dm)厘米(cm)1 440 5 30   四、总结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把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化成较小的长度单位,只要想它们的进率是几,如3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10毫米,所以3厘米=30毫米;反过来30毫米改写成较大的长度单位厘米时,就要想10毫米等于1厘米,所以30毫米=3厘米。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三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测量是学前班幼儿很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这个有趣的问题会激起幼儿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地去探索、去发现。结合我班幼儿对测量的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地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我设计了活动流程:猜测讨论、尝试和学习、分组操作、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愿意运用自然测量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尝试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直尺、小棒、粉笔。

2、学具:直尺、彩笔、记录纸等若干、测量用的`绳子、小棒、铅笔、易拉罐等若干。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做游戏(开火车)边走边数自己的步数,提高幼儿的兴趣。

2、集体活动:

(1)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植物王国在进行比高矮活动。

(2)引导幼儿猜测、讨论,启发幼儿说出可以用尺子来测量树的高、矮。

(3)发散幼儿的思维:还有什么当测量工具?

(4)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些测量工具、如小棒、尺等。请个别幼儿上来任意选一种工具来测量黑板上两棵树的高矮。

(5)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上来演示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师幼讨论哪种方法出的结果更精确。

(6)教师分别讲解并演示用小棒、直尺测量树的高矮的正确方法和记录方法。强调测量时要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第一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测量工具要首尾相接。

(7)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时,树越高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树越矮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3、分组活动:

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测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和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二组:用绳子、脚步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和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三组:用易拉罐、小棒、铅笔、直尺等工具测量桌子、椅子、玩具柜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说出测量和结果并做好记录。

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

4、交流小结:

(1)你测量了什么?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3)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这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当中:

1、幼儿的兴趣很高。在分组活动中,有个别幼儿还不是准确而又清楚地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紧挨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经过教师的一再教导才掌握方法。我应该分两个课时上。

2、基本能达到我预设的教学大纲,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提高。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

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4篇《测量活动》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测量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