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9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校园规划设计说明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9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一

关键词:色彩学;高校;景观规划;应用

色彩学指的是建立在二十世纪表色体系和定量的色彩调和理论上的一套色彩理论。上世纪70年代,法日等国家针对色彩领域进行理论研究,他们将先进的色彩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这套理论和工作方法也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奠定了基础。从色彩学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从而由此来提高高校景观的质量,改变单一的色彩结构,使其视觉效果变得更加丰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各类校园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将它们放在整个校园景观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其建筑形式是否与高校的历史文化相吻合、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色是否相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校校园建筑色彩存在的问题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高校校园建筑往往是由若干个建筑群组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家属区、学生宿舍、教学楼以及校园服务设施建筑。一直以来,建筑外观色彩又只能依靠建筑材料自身颜色来表现,这就造成了各个建筑群之间缺少多样性和识别性的问题。建筑色彩缺少变化,会使人觉得呆板,使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缺少活力。新老建筑色彩不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高校不在少数,校园中的古建筑也已经成为了这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而如何将新建筑与周围的老建筑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新建筑自己的色彩特征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筑色彩杂乱无章。在高校校园色彩设计中,建筑色彩杂乱无章或者使用不当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建筑与建筑之间不能相互呼应、各自为政,那么不但不会产生美感反而周围环境景观在它的影响下也会成为视觉垃圾。

2、高校校园环境色彩存在的问题

景观色彩单一或无序。校园景观是整个校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景观色彩如何配置是将环境色彩整体统一的第一步,确保使其在统一的范畴内又不单一。在校园中,如果景观色彩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使小品、雕塑的色彩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往往就会造成色彩杂乱无章的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主色调并使各个区域风格统一,在不同的区域内使用一个或者几个辅助色来丰富整个区域的色彩变化。夜空间环境缺乏。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夜间出行的师生也越来越多,而校园夜生活环境的形成就是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夜生活的场所。就目前情况而言,夜间照明系统并没有随之而改变,依旧存在照明度不够或无照明的情况,从而极易导致交通隐患和治安隐患。如果高校校园夜间照明环境能够合理利用不同颜色的灯光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校园彩色的空间表现,也可以使之与广大师生的活动体系相互交融。导视系统识别性缺乏。导视系统是塑造文化、营造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引导、说明、指示的作用,同时也是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环节。在导视识别系统中,色彩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元素,在不同的空间内使用不同的色彩,便可以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二、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分析

从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色的物质载体性质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校园景观环境色分为三大类:自然色、半自然色与人工色。

1、自然色

自然色指的是自然物质所展现出来的色彩,其表现为山、水、天空、植物、自然光源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将校园中的这些自然景观充分的加以利用,并且通过合理的分配将植物、水体、及一些其他要素进行组合,势必能够优化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植物色。在整个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植物景观是主要的造景元素,也是在校园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软质景观。植物景观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还起着美化校园环境、改善生态、烘托硬质景观的作用。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就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这处景观不仅仅是学校的象征,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出整各校园内浓厚的人文气息。天空色。在校园景观中多以背景色出现,且以明色调为主。在布置前景色时则多采用暗色调,从而可以通过明暗变化来使整个空间更富有层次感。水面色。自然环境中,水面色主要反映的是天空颜色和植物颜色,此外还包括了池底的颜色、水中的藻类及水体的清晰程度。山体色。在高校校园景观布局中,山体是校园景观的空间框架,可以用来丰富空间层次。山体色彩能够反映出季节、天气的变化,营造出美妙的空间境界。比如,夏季时新叶可以染绿整个山体,秋季时整个山体又由绿变黄,进入冬季山体又被白雪覆盖,地面、建筑、山体之间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观。自然光。色彩与光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有了光的作用人们才能看到色彩。而自然光并非是恒定,且多以明色调为主,其中具体包括天空的反射光、太阳的直射光、月亮的反射光。影响校园景观色彩的光源主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白昼的自然光,另一种是夜晚的人工照明。高校校园中各种景观元素在自然光的光照下产生微妙的色彩变化,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的色彩效果。

2、半自然色

半自然色指的是经过加工但未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颜色,比如:木材、石材、金属等等。石材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大理石、花岗岩、鹅卵石、砂石、石板等。其中,花岗岩是高校校园硬质景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沉着、含蓄,饱和度低。但当花岗岩经过人工处理后,其色彩则更倾向于灰色,比如灰黑、灰白、灰绿等色。石材,不仅可用于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地面铺装、小品贴面,也可用于置石。自然石材冷暖不一,且低饱和度的石材与高饱和度的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使人极为亲切的饱和度对比。木材在校园景观中属于硬质景观色彩构成的点缀色,主要用于座椅、栏杆、标识、指示牌等。在现代景观规划中,木材一般都在经过防腐处理后直接使用,可以展现其原有的颜色和纹理。木质的花架、座椅在经过刷漆处理后,可使木材的颜色更加明亮,并通过与主景的色彩组合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色彩氛围。金属是一种雕塑材料,具有高强、防火、耐久等特点。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金属能够表现出特定的肌理、质感、色彩,外表更加多样化,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同时也能为景观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极大的空间。

3、人工色

人工色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人为调配出的各种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色彩。主其要包括瓷砖色、玻璃色、镜面色、涂料色、建筑色等。瓷砖色。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常用的瓷砖品种极为丰富,比如有无釉砖、有釉砖、麻面砖、玻璃马赛克等。这些瓷砖根据需要被加工成不同的颜色,色彩丰富持久、可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玻璃色。玻璃作为建筑外立面组成的重要元素,在景观规划、建筑艺术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玻璃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其从单一的采光功能慢慢扩展到装饰功能,从而成为影响景观色彩设计的重要因素。从色彩的角度将玻璃进行分类,基本可以分为:压花玻璃、磨砂玻璃、透明玻璃、彩色玻璃等,设计师可以使用多种玻璃进行组合来达到不同的效果。涂料色。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景观设计中涂料色彩的使用也变得日益丰富。高明度与高饱和度的涂料颜色,可用来增强高校校园景观中硬质景观的指示性和装饰性。建筑色。建筑外部颜色可以反映出整个建筑群的外部形象,而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建筑外部色彩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比如西方建筑传统中,红色多用于文化、教育建筑上。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校园建筑,给以人成熟为重、简约大气之感。而当红色与灰色相搭配时,又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富有美感。

三、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应用原则

首先,色彩设计应符合高校的整体形象。因为在高校校园的建设中,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是高校的内在形象,而学校的规模、学校的环境则是最直观的外在形象与公众形象。在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色彩是营造整体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对学校各处区域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观赏者的视觉生理因素、视觉心理因素,即可以营造出一个极具个性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其次,色彩设计应符合校园功能分区。校园景观环境应以使用者为中心,应按照师生日常生活规律来进行功能分区。而根据校园功能分区来制定色彩设计管理体系是则解决校园色彩混乱的重要方式之一。按照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整个校园分为校前区、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运动区等。那么我们如何在把握好校园主色调的基础上再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来进行色彩设计,同时又使每个区域有所不同则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校前区作为校园的主入口,是最能体现高校校园色彩特征的区域,因此校前区的色彩设计必须强化主色调,标志性建筑也应以主色调作为其外观的基础色,且与周围辅助色相互搭配、协调、降低反差,则能起到丰富整个色彩环境的作用。校园中教学、办公区应属于相对安静的区域。因此在这两个区域的色彩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主色调的使用,并降低辅助色的纯度,通过明度与色相来控制色彩对比,从而营造出舒适、安静、和谐的色彩氛围。在宿舍区的色彩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来要给人健康、轻松、愉悦的色彩心理感受。并利用柔和的辅助色与校园的主色调相协调,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运动场的色彩应多采用高纯度的蓝、红、黄等色来装饰看台,球场则多以绿、蓝、红为主,从整体校园色彩环境来看,运动场是色彩变化最大的区域,也是最具动感和激情的区域。最后,色彩设计也应尊重高校的人文背景。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为满足物质、精神的需要又叠加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所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风俗、、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等。色彩是人文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二

关键词:绿色大学; 校园环境解说;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如何创建绿色大学?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王民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提出以“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行动”及“绿色人格”等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并基于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精神,突出学生的“绿色人格”,建立“绿色文化”,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构。[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绿色人格”?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进行环境解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解说是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旅游景点,而用于大学校园还较少。

解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其旨在通过原始事物,凭借游客的亲身经历,借助于各种演示媒体,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而非传达一些事实。美国国家解说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解说是一项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它在听众的兴趣和资源固有的意义之间建立情感和智力的融合。通过研究,王民等人提出:环境与遗产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王民等人开展了博物馆环境解说规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解说评价的研究、环境解说员专业化与解说词规范化研究、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解说研究(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3]环境解说研究应包括解说调查、解说评价、解说规划、解说设计。

本文旨在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以此进行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案例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文明建设,也促进了环保理念在学生中的推广,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建设的进展。

一、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

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解,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情况,本文提出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图1)。

本文涉及的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包括以下内容:解说规划任务主题、解说资源调查、解说系统媒介选择、环境解说系统规划方案等。

二、解说规划任务主题

此次解说规划的具体任务及主题: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展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增进师生对于绿色大学理念的理解,以达到教育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解说资源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节能措施,是很好的环境解说资源,也为“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 解说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些解说资源主要包括绿地安装使用节水型喷灌或微喷装置、家属区房顶平改坡建设、使用节水龙头和冲厕设备、宿舍使用红外线灯控、宿舍及教学楼使用节能灯具、中水处理和使用、采取分时分区供暖、锅炉房及管道的保温节能措施、采用学生宿舍购电系统、使用一卡通计费系统等一系列的节能设施和节能手段。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等其他解说资源,同样应该视情况进行自然文化资源的解说系统建设。

目前,校园内主要的解说标识有北京师范大学平面图、道路指示牌、指示牌、警示牌、友情提示牌、雕塑、布告栏、树木介绍牌等几类。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现有的解说标识和校园潜在解说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校园解说资源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四、解说系统媒介选择

解说媒介选择就是根据解说资源状况、校园受众的需求情况,选择适合校园解说任务主题、便于师生接受的最佳传播途径。[4]选择解说媒介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

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解说媒介,并进行了比较(表1),其中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中解说系统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解说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的一类设施,具有以下功能及内容:(1)指导:加入口标志、欢迎标志、指示标志(指引方向、距离)等;(2)管理:如法规或规章的明示、警告、限制或禁止等;(3)教育:自导式步道解说牌、一般解说牌、树木名牌等。

解说牌材料的选择很多,如防水纸(布)、塑胶、金属、木材、漆画文字等,也可以做成精细且耐用的展板。此次解说规划建议的材料为木质、石质或其他环保再生材料。适当地使用当地材料,有助于增进环境和解说主题的整体协调感。

解说牌的大小和高度一般设置规范:牌面的大小以能让解说对象清晰看见为首要条件;解说对象与牌面的距离,最远界限是牌面全部的文字均能被判读的距离;通常解说牌设置在离地面45~60cm高度的位置; 室内墙面的展示,以下端离地面95cm、上端在视平线上方27°以内为宜。

为使解说牌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文字大小、字间距离、颜色、字体、说明文字的长度、是否使用插图、图的大小色彩、图中文字的大小等均需注意。

解说文字的设计准则:(1)文字设计应力求简洁、清晰、易识、悦目、精确、有条理,让解说对象能清楚地看到解说内容;(2)尽量以日常生活用语来解说要传达的信息,即使专业的内容也要使用平易的语言表述,尽可能避免使用学术名词;(3)文字内容应在游客看完“大标题”及“副标题”后即能了解解说的主题;(4)可能的话,鼓励解说对象参与(如以提问或建议引导其做某事或寻找某物);(5)字体应当尽量使用印刷体,如果使用英文则不可全部用大写字母。 配合环境而不是与环境竞争的颜色。除了警告及管制标志(警告、禁止、限制等)常使用较醒目的原色外,所选择的颜色必须使解说牌更醒目,但又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协调感。

以上解说牌的各项设置实际操作时均需考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并且应与一定的解说内容相一致。

五、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解说系统

(一)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牌示解说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设立在人流密集处。校园内的几条主干道,以及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四周)、教学楼周围的道路都属于学生人流量较大的路段。解说系统应主要设置在学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达到宣传教育效果。

(2) 选择最需要解说的地点并合理配置解说牌,避免造成过度拥挤的现象。介绍某一处节能设施的解说系统最好设置在该节能设施附近,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前方的节能设施,可以把二者对应起来,并且二者之间最好不要有阻挡视线的障碍物。对于不便观察的节能设施,可以在宣传布告栏或是地图等地方进行系统的解说。

(3)方便观看阅读。应该设置在容易发现、方便使用的地方,能够充分代表想要解说的对象并且易于辨认。解说牌设置的位置应该比较显眼,并且便于观看阅读,如在靠近人行道的墙上、草坪靠近人行道一侧等。要避免解说牌离行人可到达处过远、中间有障碍物等情况。同时,解说牌设置的高度、角度等也要适合观看阅读,解说牌及其上面的文字图片要避免过小、不清晰等问题。

(4)解说牌要醒目但不能破坏整体环境,应使用与环境、视觉友好的颜色,使周围环境和谐,避免因设置解说牌而破坏景观。解说牌应设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行人的注意。

(5)设置环境解说牌,其重点还是在于陈述事实,进行普适性的介绍和宣传,应尽量避免单调、乏味的口号。

(6)解说牌的设置,应该考虑阅读距离的不同,既要有远距离的,也要有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5~8米处能清晰辨识和阅读;而近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1~2米的距离能够清晰辨识和阅读。

(7) 考虑到正常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6~8字/秒),以及对于一般宣传栏、布告栏(宽3~4米)的有效阅读时间(6~8秒),建议大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50个字左右,小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30个字左右。此外,可以有其他辅说明描述文字,供感兴趣的阅读者使用。

(二)牌示解说标识布局规划

经过校园调

和收集资料,归纳得出北京师范大学节能措施共约23大类(若一个点位有几种节能措施,且与其他点位差异较大,则计为一类,如大浴室的几种节水措施)。

根据节能点位的特征和节能措施分布的特征,考虑到设立解说标识时的实际情况,对上述节能点位和节能措施进行了筛选及分类。在进行解说标识建立时,可以将其分为六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统一样式,同时应保证几个系列之间风格上的协调。

系列一为校园绿地的节水型喷灌和微喷装置。

这一系列解说标识应设置在面积较大的草坪边缘、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段,并且在解说标识前方要能看到喷灌装置。在喷灌和微喷装置前,解说标识分别展示该装置。

系列二为独立的点位,包括浴室、开水房、中水处理站、蒸汽锅炉房、外事锅炉房、供暖锅炉房、路灯控制器、平改坡工程。

这几项内容点位分布相对独立,基本都有独立的建筑。可以在每一项附近设置解说牌,展示节能手段和措施。同样,针对这些位置的解说牌也要满足便于观看、明显等要求。

上述节能措施在空间上的分布独立性较强,并且一个位置上大多有多种节能措施和手段同时使用。因此对于上述节能措施,应该根据其分布的点位进行解说。如在供暖锅炉房,设置针对供暖锅炉房节能的解说牌;在中水处理站外,设置针对中水处理的解说牌;在位于屋顶平改坡工程几栋楼的附近,设置针对平改坡节能的解说牌。

系列三为针对室内分散分布的节能措施的解说,即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等建筑内的节能措施。包括学生宿舍楼楼道的红外线感应装置、学生宿舍一室一表、水房的恒压恒流阀、节水冲厕设备、西区公寓的节能型开水器等,以及教学办公楼的恒压恒流阀、高效节能灯具、节水冲厕设备等。

由于这些节能措施分布在各个宿舍楼和教学、办公楼里,因此考虑以楼为单位,设置环境解说标识。如学生宿舍楼可以在进门大厅处设置对楼内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在水房、楼道等处分别设置相对应的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对于教学办公楼,同样可以在卫生间、电灯开关等附近设置相应的解说牌。

系列四为针对其他节能措施,如无负压楼宇设备、变频调速装置、空调制冷节能、透水砖、渗水砖、草坪砖等,由于这些措施本身不太方便观察,在附近设置解说牌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这些节能措施可以统一在宣传栏等处进行介绍,具体安排要视可供使用的宣传栏情况而定。

(三)解说牌规格设计及解说词

针对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节能项目,现对各项目拟定以下解说牌规格(表2):

针对上面各系列的项目同时拟定具体的解说词。

(四)针对已有环境解说牌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解说牌的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表3),这些不足在后期的解说规划中都应该仔细考虑。

(五)建议新增的其他牌示系统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解说牌的调查分析,本规划建议新增两类解说牌:紧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路径解说牌和针对雕塑的系统说明解说牌。

(六)其他解说系统

文中所指的其他解说系统是指除牌示解说系统以外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具体包括:多媒体系统、解说出版物、网络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等。多媒体系统:建议制作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及环境教育的影音资料,并设置专门的展厅或展廊进行定期、系统的多媒体解说。解说出版物:制作相关材料的文字和图片出版物。网络展示:利用网络平台,在更广泛的层面进行绿色大学和环境教育的传播、推广,以达到解说目的。环境教育活动:设立相关的环保社团及组织,并定期开展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加强校际交流,通过活动推动高校环保事业发展。

六、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大学校园评估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前期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环境解说标识调查分析,从组织管理(20分)、环境教育(30分)、污染控制与节能(30分)、校园环境(20分)等四方面,构建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色大学校园的评估标准,共16条,评估标准总分100分。评估侧重于校园环境教育和污染控制及节能。七、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在绿色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解说任务主题、原则内容、媒介规格、解说词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对各地建

设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起到促进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 王民。绿色大学的定义与研究视角[j].环境保护,2010(12):47-49.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三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校园建设;高职

[DOI]10.13939/ki.zgsc.2015.02.020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校园作为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辽宁省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办学规模的调整,在满足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伴生的校园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原有规划理念与学校发展态势之间存在矛盾,二是校园规划模式与师生使用感受之间存在矛盾。由于高职校园规划建设的投入资金巨大,一旦规划设计出现失误,便很难更改或挽回,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科学地进行高职校园规划对于辽宁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校园规划的相关理论

1.1 物流系统的概念与原理

物流曾被定义为“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将其界定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各种经济活动”。在现代工厂生产企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业等各项功能活动中都广泛存在着物流作业。广义的物流概念界定物流是物资的转移和时间占用,这个概念通过定义物流作为一项物理流动的过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使物料有形或无形地从供应方转移到需求方手中,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系统的发展和进步,而高职院校尽管不是赢利性质的企业,但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系统的一切属性,也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等各项因素。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中也同样可以考虑物流的概念,物流中的实体在高职院校中表现为学生、教师和各类信息、各种资源等,这些实体在校园内流动的过程即是物流过程,而高职院校的物流体系也应该建立在满足学校师生日常物质及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高效益与低成本。高职校园规划的科学性与否是高职院校物流系统能否高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1.2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流程

设施规划与设计是系统工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规划设计的对象,如各类设施、物资、人员等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而优化物流、人流、信息流,以实现有效、经济、安全等预期的建设目标。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场址选择、工厂布置、物流与非物流分析、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储存系统设计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绝大多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而在其他领域中,由于长期观念的滞后和对其中物流关系的认识不够,人们对设施规划与设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所以在这些领域设施规划往往被建筑设计所取代。而高职校园内普遍存在着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餐饮中心、体育场馆等众多的建筑物和设施,尽管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流动不像制造企业那样有序、严格,但是同样有很多规律可以遵循。

从高职校园规划设计的流程来看,它具有现代系统规划和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而高职院校校园规划过程及其后续的软硬件使用过程,不但涉及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经济学、教育学、环境工程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过程,具备系统工程的一切共性特征。因此,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问题的工具对高职校园进行系统状态和系统结构的分析,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和评价,就具有了较高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 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现实的环境背景分析,多数设计单位对于高职校园的规模、布局、功能设置和交通等相关因素分析设计普遍停留在感性认识或者简单的定性分析程度,而仅仅凭借经验进行判断而形成的系统规划方案很容易出现诸如功能区域规划不合理、交通组织的便捷性欠缺等各种共性的问题。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校园规划过程的分析与研究仍然存在着单一着眼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范畴内进行,造成研究视野一定程度的局限。其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思路不清晰,规划方式过于简单

对于高职校园的规划,省内许多学校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单一型的定性分析阶段,导致整个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依然主要依靠主观的经验判断,同时缺乏对资料、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系统整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缺乏科学的方案对比、选择的方法和决策手段。

2.2 校园规划缺乏系统性的支持

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校园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扩展。仅仅依靠传统的建筑学或者城市规划理论进行规划设计,应对高职校园规划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和理论方法的创新,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理论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使高职校园规划水平不断地提高,形成完备的系统设计方案。

3 高职校园建设的物流系统规划策略

高职校园建设的物流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效率,其核心环节是对校园中各种功能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具体过程包括:通过对设计对象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的流动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规划;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契合方式,从而有效、经济地达到预期目标。其中物流系统原理和设施规划设计理论对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工作起到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3.1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定性分析及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但是有效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以对校园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起到补充作用,特别是在进行多方案优选时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的精确数据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常用的设施规划与设计使用的数学模型包括:

3.1.1 交叉中值模型

交叉中值模型主要应用在对于同一条路径或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地址的一个选择,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针对拟进行定量分析的校园规划方案,把师生的人流看作物流来进行分析,根据各专业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从某一较长分析时间(如半学期、或一学期)内,寻找学生的流动过程中的规律性,同时从物流成本分析的角度考虑这个均匀、连续和确定的物流量,最终选择每一个功能区域的合适位置。

3.1.2 离散点模型

在高职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单体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规划可以采用离散点选址模型,这种数学模型更为便捷和适用。只要候选方案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限定条件中只有有限个元素,二是具有几个备选位置,就可以利用该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即在一个给定数量和位置关系的需求集合和一个候选地址的位置集合下,分别为几个设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并指派每一个相关的需求点到一个特定的设施,在需求点和候选地址之间寻求总物流成本最低的途径。

3.2 利用LSP方法对校园进行功能分区的相关性分析

功能分区是指将校园内的各设施、建筑按照各自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布局。传统的高职校园的规划布局,主要围绕着教学、生活、体育训练及活动等功能进行区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建筑物的布局仅仅是简单地按照交通流线和原始布局通道进行规划和安排,虽然功能分区理念在设施的规划布局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通过功能分区提供了校园规划的清晰结构,有效防止了各功能区间的互相干扰和矛盾,这种方式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的校园是合适的。但是当高职院校发展到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之后,区与区之间的步行距离就会加大,远远超过轻松可及的范围,这时硬性的功能分区明显不完全适合这类校园的规划设计,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使用上的问题也会日益凸显并逐渐形成设计的禁锢。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的规划设计时既要认识到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又要尽量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其局限性所引致的负面影响。

在决定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的时候,必须科学地分析各功能区域的设置规模及其内在联系。在分析各区域功能组成及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定作业单位的相互关系特性,围绕“主体―行人―空间”这一基本思路,分析活动的关联性,通过活动关系图进行图解分析。

系统规划设计(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SLP)采用严密和规范的系统分析手段和系统设计步骤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运用SLP法进行校园规划设计,首先要对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经过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得到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矩阵;然后根据关系矩阵中反映的各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等级决定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按照优先顺序安排具体的作业单位位置,绘制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图;将各功能区域的可分配的实际面积与之前绘制的位置相关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最后,通过逐步地调整和修正,得到可行的校园规划布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选和评估。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规划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系统规划的部分理论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建模求解,对于高职院校校园规划问题走出困境,寻求整体解决方案大有裨益,特别是应对当前辽宁省大部分高职院校资源比较有限,土地比较匮乏的现状,在进行校园规划时,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规划设计的目标,应用物流系统规划技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从而使得校园规划更加规范、科学、合理,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宁,朱烈建。高教区规划探讨――以杭州市省属建设用地高教区块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9(5).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四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教育事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建设、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近些年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调整,大学新建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热潮一度席卷全国。高校校园建设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也涌现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两点:一是校园规划与学校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校园规划与校内师生实际使用感受之间的矛盾。而高校校园建设往往投资巨大,一旦决策失误很难更改和挽回,因此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校园规划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与高校校园规划相关的工业工程理论

1.物流系统

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曾被定义为“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1935年,美国的销售协会将“实物配送”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2]在工厂企业、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活动中都存在物流,广义的物流概念可以表达为:物流是指物资或物料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理流动过程,目的是使物资有形或无形地从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高等院校尽管不是赢利性质的企业,也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可以认为存在着物流的概念,即实体(如学生、教师和各类信息、资源等)在校园内流动的过程。而高校的物流体系也应在满足师生日常物质及精神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高效益、低成本。[3]而高校的校园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是高校物流系统能否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

2.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是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实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用以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安全地达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3]设施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场址选择、物流分析、工厂布置、物料搬运和贮存系统等。目前的设施规划与设计绝大多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由于对其中物流关系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不是很重视设施规划与设计,设施规划往往被建筑设计所取代。而高校校园内存在着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餐厅、体育场等建筑物设施,学生和教师在校内的流动尽管不像工厂那样严格和有序,但同样有着很多规律性。[4]从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来看,它具有现代工业工程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而高校校园规划过程及建成后的校园硬件的使用过程,涉及到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具备系统工程的所有特征。因此,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高校校园规划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的分析,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协调,就具有了较高的可行性。

三、基于SLP方法的校园分区相关性分析

功能分区是指将校园内各建筑设施按照其使用功能进行布局,传统的高校校园布局,主要围绕着教学、生活、体育等功能进行区分,建筑物的布局往往只是按照交通流线进行规划安排,功能分区理念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校园规划的清晰结构,防止了各区间互相干扰,对于一定规模内的校园是合适的。但是当校园发展到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区与区之间的步行距离超过了轻松可及的范围时,硬性的功能分区便成为校园规划的桎梏,带来一系列使用上的问题。因此,既要认识到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又要其局限性。在决定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的时候,必须科学地分析各功能分区的规模及其联系。在分析各分区功能组成及相应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明确校园内各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围绕“主体-行人-空间”这一思路,可采取工业工程中的活动关联性分析,通过活动关系图和活动相关线图(行为流线图)进行图解分析。[5]

四、高校校园规划选址模型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但模型的应用可以对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起到补充作用,在面临多方案优选时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的数据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连续点校园规划选址———交叉中值模型

连续点选址问题指的是在同一条路径或一个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地址的一个选择。对于拟进行定量分析的校园规划方案,将学生的人流看作物流来进行分析,首先做如下假设(建模前提):一是校园中人流活动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是根据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自发的课余时间安排,从某一较长时间(如半学期、或一学期)内,学生的流动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物流成本分析的角度,可以看作均匀、连续、确定的。二是校园中有k个学生(k是有限正整数),每一个学生的流动成本都可以以一种当量物流量来表示(如耗费的时间或者消耗的自身能量等)。如某高校拟在一个由5栋学生公寓组成的学生宿舍区内新建一座清真餐厅,主要服务于这5栋学生公寓中的回民学生。用图4中的笛卡尔坐标系确切的表达这些学生公寓的位置,可把学生公寓看作需求点;表2是各个学生公寓对应的权重,在此权重即为经过调查后所知的各个学生公寓需要去清真餐厅就餐的学生总量,设最终的清真餐厅坐标点为(xs,ys)。为了找到x方向上的中值点xs,从左到右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如表3所示。然后再从右到左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左边开始到需求点A就刚好到达中值点,而从右边开始则是到需求点C到达中值点。从图3中可知在需求点A、C之间100m的范围内对于x轴方向都是一样的,所以xs在300m到400m之间。接着寻找在y方向上的中值点ys。从上到下逐个叠加各个需求点的权重Wi,如表3所示。在考虑E、D两个需求点时,权重之和是9,没有达到中值点10,但是加上C之后,权重之和为12,大于10。所以从上向下的方向考虑,清真餐厅应设置在C点或者C点以上的位置。然后从下往上,在A和B点之后,权重总和达到8,仍旧不到10,当加入C后,权重总和为11,所以清真餐厅应设置在该C点或者其下的位置。结合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其相对位置,在y方向,只能选择一个有效的中值点即ys在300m处。由此,可得清真餐厅的位置可在图5中粗线所标示的范围内选择。考虑到清真餐厅与学生公寓之间的相互影响,故而距离100m较好,因此最终可选址在坐标(3,3)所示的位置。

2.离散点校园规划选址———P-中值模型

在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中,对于某一个建筑单体或构筑物,其实际可备选的位置往往都是有限的,因此采用离散点选址模型更为便捷和适用。候选方案中只有有限个元素,只需要在这有限的几个位置中进行分析来确定选址。我们采用P-中值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即在一个给定数量和位置的需求集合和一个候选选址位置的集合下,分别为p个设施找到合适的位置并指派每个需求点到一个特定的设施,使之达到在需求点和候选选址点之间的运输成本最低如某高校宿舍区共8栋学生公寓,拟在其中建设2个学生餐厅,用最低的交通成本来满足学生就餐需求。根据实际地形和校园现状,可以确定4个候选地址,如图6所示。从A、B、C、D4个候选地址到不同学生公寓的交通成本、各个宿舍的需要就餐人数,如表4所示。采用贪婪取走启发式算法(GreedyDroppingHeuristicAlgorithm)求解,[7]步骤如下:(1)初始化,令循环参数k=m,将所有的m个候选位置都选中,然后将每个学生宿舍指派给距离其最近的一个候选位置;(2)选择并取走一个位置点,满足以下条件:假如将这个点取走并将该学生公寓内的学生重新指派后,总交通成本增加量最小。然后令k=k-1;(3)重复2.,直到k=p(在这里p=2)。对交通成本进行比较,在初始化中,假设1、2、3公寓的学生就餐由A来提供,4、5公寓的学生就餐由D提供,6公寓的学生就餐由B提供,7、8位置的就餐由C提供,如图7所示(因为属于过程中的交通成本分析,故这里暂且不考虑餐厅规模及学生就餐喜好等问题)。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五

――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书记、“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组长 梁 波

北京西城区的基础教育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在巩固教育根基和课程改革阶段发展好势头的同时,我们需要着手研究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事情。“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教育正在主导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探索数据交换,以激发和释放信息管理平台及校园网的潜力;我们推动数字校园课题工作,以驱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培养校园中信息化人才的创造力,最终促成开放创新、全民参与的信息化应用氛围。

――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张 冈

数字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数字校园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校园应该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的标志。很多学校都具备了实现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可是多数学校采取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数字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专业力量的辅助。当前,学校借助外力往往是使用公司现成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是公司提供的方案与教育实际、育人模式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限制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状,确定了以课题为先导,以科研的方式方法开展数字校园工作的思路。

我们于2008年10月申请北京市“电子化学籍管理推广与应用”子课题“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经各方面考察,选定师大二附中、一六一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七中、西单小学、三里河三小等六所学校作为课题试验校。根据上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一是探寻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帮助学校拟定切合教育实际、健全、可行的数字校园规划方案。二是设计一个解决方案,突破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瓶颈问题。

在课题筹备阶段,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有关数字校园参考资料的内容大多集中在系统框架的搭建和建设模式的表述上,没有关于对学校规划方案核心思想的研究结果,但正是规划思想的部分才起到指引应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于是,课题组将研究主题集中在点上,确定研究问题:试验校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可以为学校带来何种机遇,这些外部影响与学校建设的核心思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内化过程”。课题组通过对“内化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来验证数字校园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观点

1.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变革

在数字校园中,学校管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首先,只有运用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才能够最后得以实现。其次,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数字校园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应源于学校

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自身的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符合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数字校园规划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数字校园规划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所以这也就需要数字校园的规划源于学校,由学校内部提出,而不是借公司之手,或采用现成的公司解决方案。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试验校提出了自己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由学校设计的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譬如,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者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他们从学校系统发展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校的宏观策略和治学理念,尤其当学校自身的文化符号被注入设计方案后,学校的数字校园规划更好地展现了校园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当然,数字校园规划需要源于学校,并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借助公司力量。公司的专业技能与完善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促使学校组织结构从传统转向现代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机械式组织,强调上级行政上的权威,以上传下达的计划、指令、指标和会议决议作为管理活动的依据。这种管理体制比较僵化,不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数字校园可以说是这一作用的具体途径。

有些课题试验校在提出的数字校园规划中已经较好地展现了现代化变革的雏形,体现了学校从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向适应性组织转变的趋势。以七中教师专业平台的设计思想为例,教师具有职业化特质,是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他们不需要上级告知教学程序,而是依靠职业标准来指导工作。我们看到,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结构虽未必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组织中的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识形态已受到影响并发生转变,工作效率得到充分提升,数字校园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数字校园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促进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数字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数据层的规划。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传统的管理信息被数字化,在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数据被准确地审核,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应用到其他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管理者借助数字技术支撑平台可以更高效地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多因素的最佳功能。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将现有不合理的工作方式通过数字校园工作的实施加以改革,形成并健全学校管理的方法体系,最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2.数字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前有一种关于学习环境的倾向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数字校园构建的正是信息化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可以自如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与学习材料,方便快捷、丰富多元、开放共享,其优势是传统校园无法企及的。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发展出师生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

例如,师大二附中在学校本校“导师制”理论基础上,规划了数字校园的“指导中心”模型,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教师、认知工具,还包括任务情境等资源。“指导中心”与学校课程体系相互作用,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这样的任务情境蕴涵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也集成了各种学习资源。当然,学生在解决任务情境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校的“导师制”设计每十名学生配有一名指导教师。这样,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班主任管理学生德育工作时代。学校构建“指导中心”,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工具和平台,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序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在情境中深化应用,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促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理性深入的协作和交流。

3.数字校园促进终身教育理论的实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思维方式,同时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一方面,终身教育理论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学校规划数字校园时注重了人在时间维度的发展,注重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考虑到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的部分,如家校互动平台、课外学习的知识库、大众服务窗口、兄弟院校共享平台,将校内教育延伸到社区,与兄弟院校分享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校园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拓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最大限度延展教育时间和拓展教育空间。七中设计学生生涯规划平台,规划了两个舞台场景:一个是现实舞台,包括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考报考指导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个舞台是借助技术手段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自主学习与活动。现实与虚拟互相补充,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成长。

形成“数字校园”规划模型

通过课题研究,试验校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本校数字校园的规划。下面,笔者将部分试验校的规划概念化,抽取出相应模型在此呈现。

二附中数字校园构建了系统全面的体系结构(图1)

二附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结合了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学校主体活动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课程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发展中心”的多元建设内容。

七中数字校园人本理念,以重点应用带动发展(图2)

七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提出了两个重点应用:学生生涯规划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系统。前者以生涯规划为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后者以教师发展评估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西单小学辐射式构筑信息化平台布局(图3)

西单小学首先梳理了“业务视角”,从业务中发现学校当前薄弱环节定为学校所需;再根据学校需求结合理论要求设计出“学生成长平台”;接下来,以核心应用的建设规划出数据中心,继而辐射串联其他信息化平台。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链接:部分课题试验校建设亮点

我校在数字校园规划的起步阶段,提出了“五大中心”思想,即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其中课程中心与指导中心作为数字校园主轴,决定了我校数字建设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将现有的课程管理平台从业务流程管理,向资源集成方向进行延伸。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课程,延续学习空间,并优化了管理、监测、反馈、统计等功能。指导中心的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指导中心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导师,采用班主任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月婕)

校长寄语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应突显学校育人环境的人文性,体现管理的服务与规范性,促进学校各资源对象的互动及内生性,从而为促进学校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拓展出良好的数字育人时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 阮国杰

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时体会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数字校园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方向,独立地去搞另一套东西,即便技术上很先进,将来也很难真正得到应用;二是要处理好信息系统与核心业务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渗透核心业务,甚至因为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核心业务流程,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三是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在设计每个系统时,先考虑系统使用的范围,使用的效果和使用的难度以及设计和部署该系统的经济代价。在对未来预期没有特别明确时,可以以个别应用为试点,待试验成熟后,再全面推进。

(北京第七中学 陈 颖)

校长寄语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原则,建设以应用为主的数字校园,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北京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

西单小学学生成长平台包括德育平台和学业平台两部分,内容分别涉及教育和教学两个领域,从活动建设、家校互动、素质评价、小升初等四个方面进行平台的设计,以期在原有德育活动相关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教育过程的电子化,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数据统计汇总等应用管理;提供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养成性活动,形成系统的学生养成性数据体系;提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毕业时,实现学生成长档案的集结和生成。

(北京西城区西单小学 王秀珍李 )

校长寄语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六

关键词:院校;校园景观;绿化养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1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

1.2 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景观不仅要强调景观,更要强调文脉,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1.3 校园绿化养护存在的不足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尤其近年来,校园建设高速发展,校园绿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现在学校却普遍存在重设计和施工,轻管理和养护的问题,绿化养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形势。目前,学校在绿化养护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1.3.1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缺乏科学的衔接

一些学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置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另外,绿化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学校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服务对象是喜好运动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人性化做得不到位,增大了日常维护的难度。

1.3.2 对绿化养护工作不够重视

“三分种,七分管”已是为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结论。然而在绿化实践中,往往前期设计规划投资多,后期养护管理投资少。在设计、施工上舍得投入资金,在养护管理上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对绿地保护;侵占、破坏绿地现象时有发生。

1.3.3 校园绿化养护专业性不强

目前学校从事绿化养护管理的大多数是以进城务工或周边的农民为主体,这部分人受教育较少,文化层次不高,绿化养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远远跟不上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发展的需要。但员工养护水平的高低和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绿化养护管理的质量。再加上没有专业养护工具,如浇水车等,诸多因素造成目前学校绿化养护管理专业水平不高。

1.4 体现校园形象

校园景观是影响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校园环境就体现出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2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生态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指导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把其中的人和景观客体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建设时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使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具有统一性与凝聚性。

2.2 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群体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更好地培养荣辱观和归属感,让人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环境。

2.3 可持续性

校园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重视环境生态保护、节约资源、预留发展用地。绿色校园不仅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更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高科技的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考虑到建筑朝向、采光、通风、节水、节能、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回收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必须要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绿化、水体等资源,使学校绿化成为校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

3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的构建的实施措施

3.1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构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重在定位,必须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蕴涵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形式。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科学理性能力与校园景观直觉能力相联系、相平衡、相补充,使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留下科学与艺术的感召力以及历史的自豪感,更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3.2 做好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的衔接

首先是将绿化管理考虑到学校绿化规划设计之中。学校绿化规划时,以满足学校服务主体为出发点,在绿地分布、设计形式等方面避免人为造成绿化养护困难。遵循植物生长规律,适时调整绿化植物结构,使其适应生存环境,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严格监控苗木质量、土壤改良、施放底肥、苗木栽植等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隐性技术措施的实施。其次是科学地考虑适地适树,尽量发挥植物的多样性。在绿化设计中应该为建设、养护着想,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水文、气候、地理、周边环境等条件情况的前提下,应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植物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

3.3 加大绿化养护费用的投入

首先要做到人、财、物的落实,配备一定的专业工具和技术人员,养护所需的肥、药等材料充足,工具、机械设备到位。管理养护的费用包括保洁、修剪、养护的人工费及肥料、农药、工具材料、机械、水电费、补植费等材料机械费以及灾害性天气抢险发生的费用。其次引进竞争机制,保证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让养护管理像绿化设计施工一样进行社会公开招标,校外绿化企业的介入,不仅为高校带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也引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使高校绿化养护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3.4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首先是加强对绿化队伍的培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进行人员培训。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绿化养护水平的基本条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讲授乔、灌、花、草的生长特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护,园林机械的使用与保养,介绍修剪、种植、喷药等技术的要点,保证至少有2个以上、具有较全面的绿化养护管理的业务知识的骨干力量,以利于整体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要“走出去”,加强与绿化示范单位的联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交流等。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派人到绿化示范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段时间。

其次是丰富、更新绿化养护技术。在加强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的同时,增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引入新的绿化养护理念。

另外是加强校园绿化养护规范化建设。在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制定并可以执行的绿化养护定额和质量标准,加强对绿化养护单位的考核,并按相关要求和标准来支付绿化养护费,努力提高管理和养护水平。同时要加强专业技术的指导,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4 结语

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出浓厚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做到美观、生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重视景观的可持续性,创造出更能满足校园使用者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场所,规划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当代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七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巨大发展。通过合并调整和社会化改革,大大增强了办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体制改革与合并调整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的矛盾与压力,实现了人财物的优化配置,给高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因此,如何规划和建设一个能适应未来多元化和开放、竞争社会的大学环境,对校园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和研究以及观念更新是完全必要的。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要建成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与校园规划相关联的各项重大问题和诸多内容,去科学合理准确的进行规划和设计,以保证校园规划和建设与学校的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内在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这一科学发展观出发,现就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要点、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几个方面谈谈认识,供进行研讨和践行参考:

关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模数设计原则和多功能综合利用理念。从整体出发,系统地、复合地、动态地考虑问题。在高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计算中心、办公楼等实现模数式设计原则,创造普适性建筑模式,空间灵活,功能易于调整。综合利用体育活动、比赛训练、文艺演出集会、看电影的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有利于全方位培养人才。

——社会化、市场化理念。后勤建设和服务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是必然趋势,整合社会资源,吸收、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学校建设与管理,社会设施服务于校园;学校设施推向市场,对外经营,校园设施服务于社会,形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智能数字化理念。校园规划考虑建筑智能化、校园网络化,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保证校园信息畅通,进行数字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与优化生态理念;建设绿色校园,重视环境保护,努力节约能源,留有发展余地,注意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尽量维持原有地形,保护现有植被,植物配置尽量采用当地植物,保留结构较好的植被,充分利用水系作为生态廊道,并将各个自然斑(板)块联系起来。实现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内容要点和原则

校园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适应人的需要出发,为育人服务,创造一个理想的育人环境,其内容具体体现在:①校园规划设计要富有人性化,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因素;②利用山坡地及周边自然环境营造建筑特体量美和内外部空间层次感;③创造空间以满足学生的沟通交往的需求,创造舒适的教育场所;④用途的多用性和灵活性,有效地组织学校交通流线及人流疏散,考虑师生进行大量研讨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即考虑建筑用途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为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方法上,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功能适当分离

人车适当分离、规划布局中教学、生活、运动区,宜适当分区。同时应考虑适度的模糊,适度的模糊是为日后变通提供可能,同时也创造更多的“灰”空间与中间场所,以利于学习交流。人车适当分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尽量减少车流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解决好行车与停车问题,在校区规划建构安全而高效的交通系统。

——通用化,可变性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的加速更新,大学校舍的使用结构与使用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故当前规划设计应强调校舍设计的通用性与可变性,以保持足够的弹性,满足校舍的可持续性使用要求。

——环境塑造

人塑造环境,环境同样在塑造人。我们从古人“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典故中,可知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环境设计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蕴含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和人文主义教育。在环境塑造中应借鉴中外园林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与手法,将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环境科学综合运用来追求美好校园环境境界。

关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创新思考

——功能多元促进、内外开放与社区互动。大学应满足多元活动的要求,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和个性发展,增强师生的社会活动和内外交流,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机会,推动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校园应具有向外、向内开放的意识。校园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社区的成人学习,并能方便地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实验设备等有关的设施。大学的体育中心、礼堂、报告厅、餐厅及其它文娱设施,应兼顾校内校外的需要,加强与所在地区、城市联系,使校园与城市互动互利。

——布局关联性。校园总体布局在总平面上讲究构图艺术性和形式美,轴线对称逐渐减少,自由的几何形式布局相对增多。校园建筑布局趋向集中,形成讲堂群,建筑单体以模数化设计。相对集中的布局不仅节省用地,还符合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当今的科学发展,高度重视新型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极力增大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的研究。

——与周边环境协调。校园规划和设计考虑社区与校园的关系,充分注意社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体现文化上的延续性和场所性。考虑建筑项目之间在空间组织上的协调。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八

【关键词】建筑设计 学校设计 学校规划

一、引言

学校的布局、选址及学校内部功能流线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正常管理与使用,影响到学生的安全与身心健康,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率密切相关,也影响到学校的基建投资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开支。因此,必须重视学校的规划和设计。

二、学校规划要点

(一)良好的环境,是选择校址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学习主要是以视觉、听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因此,学校必须有安静的环境,才能保证正常授课。影响学校安静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城市交通噪声、火车噪声、飞机噪声、工厂噪声及社会噪声等。

1.城市交通噪声。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社会活动日益闭繁,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各种车辆日益增多,尽管我国城市汽车数量按人口平均较国际上若于城市相比还比较低,但从我国八个主要城市的交通噪声实测数据观察,交通噪声L10都在80分贝以上。其平均值L s0也达到60-70分贝。在郊区、县镇的街道,由于以拖拉机运输,其噪声也较高。交通噪声对学校的影响甚大,甚至达到教师无法讲课的程度。

2.工厂噪声。一些大型工厂在厂区内散发大量生产噪声,而建有学校的生活区距离厂区较远。一般受干扰较小,但一些街道的小厂多系因陋就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并无减噪措施使处于街道小厂附近的学校常年受其干扰。以上各种噪声,都给城市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当然也给学校带来危害。因此,在选址时,必须避开城市交通噪声等噪声源,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作为学校的校址。

3.周围环境要卫生。校园内应有阳光的照射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要避开空气污染源,使学校处于卫生的环境之小。当在旧市区内新辟校址时,必须注意不应将学校选择在高层建筑的缝隙之中,它不仅地段形状极不规整、利用率低,而且教学用房的采光、通风也均受到影响,同时来自周围建筑物的噪声、气味等部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校用地内部应具备的条件

(一)学校用地应平坦干燥、有能排除校园内雨水所必需的坡度。地质条件好,有较高的耐压强度适于建造房屋。

(二)当学校地段为丘陵坡地时,在该地段内能布置出有最佳朝向及良好日照(每日宜有三小时的日照)条件的教学用房,在本地段内尚应有较为平坦部分作为体育活动场地,若地段的地势较为复杂,应进行适当改造,而适于学校建校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地形地势,合理地进行改造和利用,合理地安排教学用房、体育场地及生物园地的位置。使之形成丰富多变的美丽幽静的校园环境。

三、项目实例应用

图1 学校效果图

项目由A,B,C三个地块组成,其中,A、B地块为相邻地块,C地块与其隔街相望。

四、学校功能交通组织设计

本次设计为始阳镇第一小学校项目,其中幼儿园单体建筑甲方已委托其它设计机构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但需要与本次总图校园规划重新调整其用地范围。

用地整体呈北偏东约13°的长方形,本次设计将教学,实验,办公整合为一栋三层E型建筑,布置于用地东侧中北部,远离西侧道路上物流车辆的噪音污染及北部高压电线及居住建筑后院污物的影响,获得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将运动场地与教学综合楼平行布置于用地西侧中北部,可从城镇道路上获得相对开阔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将小学形象主入口布置于用地西侧道路南端,与教学楼报告厅形成对景关系,同时获得一定的纵深尺度,能形成校园入口的仪式感。学生食堂与学生宿舍呈东西向平行布置于用地东侧南部,与教学楼联系紧密,又能在南侧道路上形成后勤出入口,幼儿园单独设置于用地西侧中南部,在南侧规划道路上设置幼儿园主入口,东侧又与小学食堂联系紧密,可以提高食堂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重复建设。隔街相望的长条形小地块布置教师周转房和停车场地,与学校教学空间及后勤空间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地面停车位既可为小学服务又可以为幼儿园服务。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篇九

关键词:校园扩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状分析

校园位置:

北、新校区位于花溪大道、花石路、贵昆线、贵州民族学院、上海外国语学校之间,拟建的花二线将从此地块的地下穿过。

南校区位于花溪公园以南、花溪大道以西,地处田园路、市政路的围合之间,是百年前贵州大学的原址。

实验、实训区位于花溪大道以东、省党校以北。距省党校不到500米。

二、校园规划

(一)构成轴线

围绕“生长·生态·升华”三大主题,规划提出多个方案,经集中后形成本案。

1、和轴——生长轴

本规划中提出以“生态·生长·升华”为三大主题,以显现百年老校的生命力,以确保新校区成为精品。

为保留百年的历史,拟在老校区向西,以天象山为极点,建立生长轴。

当开通花二线后,花溪大道的交通流量将大量被分流,花溪大道将恢复往日清溪环绕,绿野平川、绿树浓荫,百花争艳、悠悠闲闲的旅游大道风貌。百年老校的大门历史悠久,已被贵州大学学子们认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门前铭牌镌刻着手书“贵州大学”,门前的绿荫保留着众多贵大人的青春记忆。作为传统的礼仪大门,贵大老校门在花溪大道上应得到保留和加强。

生长轴由老校区经贵州大学老校园的中心、校办公大楼、体育场馆,向西再经新规划的艺术学院、天象实验室,直到山顶的天象台,一条轴线把两个校区一气贯通,为校园的功能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子、教授、研究生和学者们从老贵州大学横跨两校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2、美轴——生态轴

生态主题强调两校区与花溪河生态区的一体化。南北两校区之间相连的生态走廊从新老校区间穿过。花二线也沿此生态走廊穿越阿哈湖向花溪穿行。为此,专家与领导以极大的决心,规划花二线一进入贵州大学校区即可从地下下穿,直到穿越花溪河,到南岸再升起,为北新校区保留下大片的生态环境,规避了交通干线切断两校区之间的联系。校园向通风走廊全部敞开,建立生态轴,不但能让清凉的风带着公园的花香在校园中徜徉,又可让人们沿着最便捷的鲜花步行道从校园走向花溪公园,走向南校区。下行的花二线也是南北校区最便捷的穿梭联络线。

3、礼轴——礼仪轴

由于校园坐落在山水环抱、藏风聚气的环境中,规划在北新校区中部沿两座苍翠的林木环绕的小山中间建立一条轴线礼仪轴,将校园与立体绿化山峰空间连接,一气呵成,形成校园在公园中、公园在校园中的生态格局。这条主轴线也是整个大学新校区的礼仪轴线。

4、道轴——山景轴

以区内中部最高的山峰天象山为视点,在花二线一进校区的最北端之间建立一条山景轴线,沿此轴贯通了校园内的国际会议区与教学区。形成一条生态景观轴,将整个校园从中心教学区到会议展览区全部联系了起来。这条轴线既是功能轴,也是景观轴,与礼仪轴共同形成了校园的构架。

5、贵轴——水景轴

与生态轴平行,依水流走向在教学区内建立了一条水景轴。此轴组织了教学区的建筑群体,组织了各学院的联络线,也是学生们在校区穿行的最佳临水走廊。此轴与山景轴相交,将校园西面最漂亮的环境引入了校园的中心区。

通过上述生长轴、生态轴、礼仪主轴、山景轴和水景轴五条轴线,构成了校园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格局,也体现了校园生长的格局。

(二)功能分区

按有机组团组织功能即教学、生活、体育细胞单元组合,控制每个组团的尺度,使大部分学生人流活动范围控制在400米半径、6分钟路程中完成,少部分人在800米范围、10分钟路程完成,形成合理尺度,减少路程距离,减少盲动与交叉人流。

在规划中,围绕五条轴线将学校园区合理地划分。

1、花溪大道大门区(和轴起点)

由校门门卫收发室、停车场校门广场、景观区、景观大道、历史文化名人、艺术广场、鲜花大道组成;

2、历史文化教学区

此区以老贵州大学的历史文化建筑群为主,中部主教学区设研究生院,老图书馆用作文化历史博览图书馆。在西侧中部设艺术展馆、画廊,以形成文化、艺术、历史教学区及研究生院的组合区,提高老校区的品位;

3、体育运动区

由比赛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练习馆、若干篮排球场生态景观轴、花卉绿化带及停车场组成,新校区各场馆向老校区靠拢,形成体育中心;

4、花二线入口区(礼仪轴起点)

花二线入口区(礼仪轴区)由中环入口、校门门卫、停车场、景观广场、著名校友群雕、校行政办公楼、景观山峡、主文化广场、雕塑广场组成;

5、核心区

由会堂、讲堂、图书馆、水景广场、校纪念广场、升旗台、大草坪、湖景组成;

6、教学区(贵轴)

由教学楼、实验楼、系行政办公楼、研究生院、讲堂群、中心水景广场、生态轴线组成;

主要由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会议会展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景观山及步行街组成;

8、科技产业区(美轴)

由高科技研发集群、高精尖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电脑城、图书发行中心、印刷厂、各种学校科技开发部和学术交流中心组成;

9、学生生活区(四组)

由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书店、茶室、英语角、学生室外演出台组成,专设了外教和外籍师生生活区和留学生风情街;

10、校园自然环境保护区

由老校区林地、庭院、古木和新校区中心景观山、景观塔、天象塔等六片山峦林木及穿行于校园的水系、生态走廊组成;

11、预留发展区

由于校园用地偏紧,预留发展区设在北侧。

(三)道路交通系统

1、出入口设置

校区以两个礼仪入口为主,分别为临花溪大道的北校区入口、临花二线的新校区礼仪主入口。

另设5个车行出入口,即校园北侧的次入口博学门,校园西侧临花石路的次入口笃行门和明德门,校园南部的次入口至善门,北侧设对外交流区专用出入口。

利用观光农业带设置面向花溪公园开敞的步行出入口,促进校园人流与公园的步行联系。

2、校园与城市的交通组织

规划将花二线在新校区礼仪主入口前下穿,以隧道形式通过校园南部,使得新老校区得以方便联系,在花二线上为新校区设置一个主入口,同时在校前区形成环行路网,方便经由花二线进入校园、贵阳方向的来车经环线不但可以进入新校区,也可到达老校区。新校园及老校区车流也可通过环型道路方便的进入花二线。

沿校园周边,经校园北路、花石路、花溪大道,形成校园外环路。城市车流可通过校园周边道路方便地到达校园。

3、校园内车行流线设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9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校园规划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