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最新6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6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欢迎查阅与参考。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记实》一书发行后,引起年轻父母的巨大反响,尤其是书中提到的卡尔・威特教育法则。不少家长希望把卡尔・威特法则中提到的亲子活动以及一些独特的育儿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的发展,用简洁明了、具体实用的文字作介绍,以便参考。

本刊邀请了有“中国游戏大王”之称的吴纪安先生,来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全文共分婴儿、幼儿两部分,将分两次在本刊上半月刊中刊登。

记得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说过:提前输入的所有信息都是春天里撒下的一颗种子,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陆陆续续地发芽开花。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快速地搜集身边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信息,他在认真地听、看、触摸和思考。爸爸妈妈与他的对话、洗澡、吃手、散步、爬着玩……宝宝每天都在学习。作为爸爸妈妈的你,应该怎样在生活中来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

婴儿篇(0-1岁)

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就已经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来学习了,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以下的游戏。

有用的日常游戏

伸指听声

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将手指伸到宝宝的眼前,让他捉,刚开始宝宝看不准,总是捉不到。经过努力宝宝终于捉到了,他会很高兴,并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这时爸爸妈妈应该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说:“手指、手指!”

在婴儿开始有辨别能力时,可以拿各种东西给婴儿看,并重复物品的名称,这样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身边的世界,有助于他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认识颜色

婴儿在一个半月时,可以把色彩鲜艳的氢气球用短绳系在他的小手腕上,使气球随着小手的上下摆动而摇动。以后每周给他换一个不同颜色的气球,边玩边教给他红的、绿的、圆的、轻的等词汇。

妈妈爸爸每天换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时,记得将衣服的颜色告诉宝宝。

看实物学说话

抱着宝宝在家里散步的时候,可以与他交谈,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等,只要能引起宝宝注意的实物,就亲切热情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宝宝相应的名称,注意循序渐进,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讲故事和重复

内容简洁,富有童趣的故事,只要婴儿能静心听和看,说明已有一定的效果。故事切忌多变,要相对稳定,多次重复,若婴儿听到你的话语后会露出笑容,则说明他已经有记忆了。在讲故事中,爸爸妈妈不要讲半截子话,如“咂咂(吃奶)”“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语言对孩子词语发展有害无益。要用明确标准的语言,反复清晰地发音,耐心地教,多鼓励表扬,激发宝宝的学习兴趣。等到孩子长大会说话时,就可以及时让他复述故事了。

听名曲、名诗

婴儿出生一个半月,就可听古今名曲,尤其是舒伯特的曲子,抒情的旋律会让宝宝更愉快。还可欣赏七音盒发出的简单音乐,不断重复的乐句有助于提高宝宝的音乐记忆力。由专业人员朗诵的古诗词音带也可以播放给孩子听,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宝宝也会喜欢的。

打拍子游戏

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父母就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跟他一起打拍子玩。之后,用手鼓、碰铃、沙球、竹板、钹等打击乐器表演给他听看。当他有兴趣抓着玩的时候,可试着教他按照拍子敲打鼓儿,进而用木琴作弹琴游戏。

肌肤之亲

每天给宝宝洗澡,平时多按摩他的手脚及躯干,还可以帮他做被动体操,如父母拉住小胳膊做侧举、上举和前举,拉住小腿屈伸、前踢,让宝宝侧转身体滚动等。另外,可以利用结实的衣架来做游戏,让他的小手抓住衣架后,试着把他的身体慢慢地悬空吊起,或让他抓住爸爸妈妈的手指练习“起来”这个动作。满月之后,尽量让宝宝俯卧抬起头,用手推着他的脚掌,让他试着爬。

抓小公鸡(或其他红色的小玩具)

父母用一个一捏就会叫的红色塑料吹气小公鸡,在宝宝的前后左右发出声音以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把小公鸡放在他伸出手差一点就够得着的地方,吸引他去抓。当他抓不着准备放弃的时候,用手推他的小脚鼓励他:“加油!加油!”小公鸡到手了,就用欢呼和亲吻来庆祝胜利,让宝宝体验成功的喜悦。

开关游戏

父母抱着宝宝去摁电灯的开关,一边玩一边说:“电灯亮了!”“电灯灭了!”多次重复;也可以去摁收音机、电风扇、电视机,让其观察体验电器的变化,与此同时告诉宝宝名称和用途。

电话游戏

婴儿四五个月后,已能听认父母的熟悉声音。当母亲带他在家的时候,可以叫父亲朝家里打电话,先由母亲接听,母亲把话筒放到宝宝的耳朵前,说:“听爸爸在叫你呢!”当宝宝听到爸爸的呼唤时,第一次会非常惊奇,他会四处找寻爸爸,以为就躲藏在周围。以后再打再听,他就会很喜欢,觉得有趣:爸爸怎么会在这里边说话呢?开始几次,爸爸呼唤他,只是单向交流,因为宝宝还不会说话,后来宝宝会发出“啊,啊”兴奋的答应。

除了经常与宝宝做这些游戏之外,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交流也很重要。

为宝宝营造积极的氛围

环境熏陶

为培养婴儿的观察能力,尽可能在居室四周挂上各种图画,陈列有趣的摆设,抱着宝宝在屋子里走走,将这些物品介绍给他听,让他逐步识别各种物品。起初他只注意颜色,渐渐地就会了解更多。还可以准备许多画有美丽的花草和鸟兽的画片、连环画翻给他看。

在韵律中生活

在家中挂风铃随风发出响声,养只鸟儿或蝈蝈儿,经常播放优美的音乐,对着宝宝唱歌跳舞或朗诵儿歌,还可以利用碗筷有节奏地敲出各种好听的声音,学学小动物的叫声,这些都可以丰富宝宝的声音世界。

礼仪教育

父母抱婴儿外出玩,对遇到的每个人都要表示敬意、善意和爱意,要宝宝对身份各异、互不相识的人都要“敬礼”“欢迎”“再见”。如果对方高兴地停下来逗他、夸他,还要叫宝宝向对方“问好”――握握手、“谢谢”或者笑一个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可使宝宝不怯生、不怯场,越是人多或越是重要场合,交住能力发挥得越好。

触摸体验

宝宝在学和玩的时候,父母不要计较什么脏不脏,只要他的脏手不伸到嘴里,脏东西不沾在等袒露的地方就行。要多鼓励宝宝用手去触摸各种东西,硬的软的,湿的干的,粘的滑的,凉的热的,都要接触,获得体验。

营造良好氛围

婴儿接受外界信息不像成人那样,先分析理解之后再接受,而是一股脑儿全盘记住,因此,此期间最重要的是,为他选择最好的信息剌激神经的发育,尽量避免那些不良信息印入婴儿大脑网络。刘卫华认为最大最多的“不良信息”,就是大人们互相冲突的教育思想,营造好的家庭气氛对婴儿来说,尤为重要。整天吵架闹纠纷的父母,智商再高的儿童也会被毁了。

这一阶段的启蒙教育

宝宝一岁之前,仅需有表情地朗诵简单的唐诗给他听便可,或父母一个抱着他,另一个面对着他一前一后地移动位置,逗着他边念边玩,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他会觉得挺好玩,会发出开心的笑声。以后长大些,可选些有着优美画面的诗集,边让他看边朗读给他听,如“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静莲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宝宝不到一岁便可利用模式记忆原理,让他像识记物品一样,反复识记词语卡片。卡片应该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颜色鲜艳,让他多看多听正确的发声,每次出现的字不要多,时间要短,重复次数要稍多些,也可将多次出现过的识字卡片贴在墙上或相应的家具物品上,抱着他移位指看念读,如果能日积月累,则有望到两三岁宝宝就能自己看书。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二

一、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预习是一种铺垫,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善于课前预习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集中,能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听课,并做出反应,思维活跃,举手发言,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反之,没有做课前预习或者说是课前预习没有得到重视的话,学生容易开小差,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能引起共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成了分裂的活动,没有效果。因此,除了布置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预习导学工作。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预习导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恰当调整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案,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教学。比如说《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大作家”是谁?“小老师”又是谁呢?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愉快、主动地走进课文。有的时候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比如教学童话故事《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可像如下导入:

师:今天,老师从昆虫世界里请来两位小客人。第一位客人的名字藏在谜语里。(出示谜面: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团结在一起,抬走大米粒。)

生:蚂蚁。

师:真聪明!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词。

师:“蚂”字左边一个虫子旁,写得小些,右边一个“马”字;“蚁”字也是虫子旁,右边第一笔是点,再写撇捺。

生:(齐读)蚂蚁。

师:接下来,咱们请出第二位小客人,他可是昆虫世界里的音乐家哦。你听,多么悦耳的声音呀!(出示配上叫声的动态蝈蝈图)

师:谁能叫出他的名字?

生:蝈蝈。

师:对。他的名字叫蝈蝈。你瞧,有的蝈蝈是青绿色的,有的是褐色的。

师:跟老师一起写这个词。“蝈”字左边是虫子旁,右边一个“国”,要写得大一点。一起读。

生:(齐读)蝈蝈

师:看看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有虫字旁。

生:虫字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虫子旁的字?

生:……蜜蜂、蜘蛛、螳螂、蜻蜓、蚯蚓、蝴蝶。

师:小朋友们认识的字真多!

师: 蚂蚁和蝈蝈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童话故事。(板书:和)一起读课题

生:蚂蚁和蝈蝈。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比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过程

崔峦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摈弃一堂课几十个问题的复杂模式,提炼出统领全文的关键性问题,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学生理解文本,获取知识,提升语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比如说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指导学生查工具书理解了“菩萨”的意思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菩萨兵指的是谁?为什么藏胞称朱总司令和红军是菩萨兵?”第一个问题显然是很容易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体现朱总司令和红军有菩萨心肠的语句,这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读读找找中,在相互交流品读中,自然而然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感悟到了课文的思想,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作为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三

一、模拟生活情境

因为语文教学一般都在教室里面进行,为了让学生获得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常常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交流、合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如此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怎能不思潮涌动。如教学《春笋》一课时,为了展现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为了表现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时,我利用谈话、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模拟了情境。

案例一:《春笋》片段

师:小朋友,每天早上起床时,你家人是怎么唤醒你的?

生1:宝贝,太阳晒屁股了,起床了。

生2:小兔兔,好上学了,快起床。

……

师:唤醒是什么意思呢?

生3:就是叫醒我们的意思。

师:是的,“唤醒”就是“叫醒”的意思,那你能猜猜春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

生4:春雷又不会说话,它只能“轰”的一声叫醒。

生5:春雷可能也和爸爸妈妈一样叫醒春笋,只不过我们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也许春雷有自己的语言,如果现在你是春雷,说说你想怎样叫醒春笋?

生5:……

师:春笋被唤醒后,一个个破土而出,它们冲破……,掀翻……,从地里冒出来。多么生动的画面呀!闭着眼睛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6:想不出来。

师:想不想看看春笋被叫醒后的样子?

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观察春笋破土而出的全过程,学生仿佛置身于一片竹林中,看着春笋“冲破……,掀翻……”,也较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了春笋的不怕困难和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二、回顾生活原形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的内容其实都是学生常见的,只是被学生忽视了,即使是离他们很近的物体他们也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地去唤起学生的点点残存的记忆,利用语言、图片等让学生去回顾这些物体生活的原形,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蚂蚁和蝈蝈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但真正能走近蚂蚁和蝈蝈的同学并不多,所以我在教学时,课前就让学生提前去观察蚂蚁和蝈蝈的样子以及生活环境等等,课堂上学习起来就如鱼得水了。

三、体验生活情境

几乎所有的课文中都记载着一些生活的信息,教师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把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生活信息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使学生获得主观感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借助亲身体验去主动自觉地吸收、反馈。如教学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时,我把课文改编成了课本剧,让学生配乐表演,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表演把一个抽象的语言故事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在理解寓意的环节中,学生轻松地感悟到寓言说明的深刻的道理,本意是一侍奉吴王的少年力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后来引申为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四、巧妙运用生活

学问的要诀在于灵活巧妙地运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最后归根结底都是为学生的运用服务,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要尽量挖掘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内容为素材,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中培养多元智能。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有什么美丽的风景,也可以介绍你游览过的一些名胜古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争着做导游,把自己知道的风景介绍给其他同学,他们运用刚学的方法,有条不紊地介绍着美丽的风景,其他同学也跟着他们的介绍享受着祖国的美丽风光。这种生活化的技能训练不仅巩固了学生学得的知识,且锻炼了学生表达等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快乐中开发了自身创新的潜能。

五、开放生活课堂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四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小学生实践

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口才需从小培养。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最佳年龄段,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教师应联系实际,下功夫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这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本身任务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学语言,一要多读,二要熟读。比较二者,熟读背诵又为先。很多先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这两条规律。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故文坛大家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请他背,他随点随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许多诗句,结果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孩子大多可以熟背,到了高年级大多孩子是不会熟背的,甚至有的孩子连读正确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这也是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原因。由此,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次,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应就如何掌握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语气以及如何划分句子的节奏、等进行朗诵指导,并从“分段朗诵”、“抓内容层次”、“掌握长句的停顿”、“抓住警句(关键性语句)”、“抓文脉”、等在方法上进行背诵指导。

第三,在诵读训练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直观的指导方法。没有什么方式比教师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美文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了。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诵读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第四,诵读训练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我以为,教师可对每个学期的须背的文章作具体安排及适当补充,两周举行一次背文比赛,以比促读,以赛促背,形式多样,方能调动其兴趣,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

第五,听录音,进行模仿。选出一些课文让学生跟录音读。跟读可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说话”材料,请家长、老师专注聆听,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1.开设“一日谈”栏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善于说话,还应加以正确地辅导,辅导得法见效更快。

我在课堂开设了“一日谈”栏目,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上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发挥。谈完之后教师作些归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例如校园里的一座假山、操场、教室门前的石榴树、松柏、教室里的讲台、粉笔、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都是一个话题,两三个人同说一个话题,初步搭成说话的框架。此外,我还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篇目,启发学生叙编故事。如在学了《蘑菇该奖给谁》后,启发学生想一想:听了妈妈的话后,小黑兔又跟谁练习跑步了?打开思路后,课堂气氛很热烈。到第三阶段,则训练系统、完整的说话能力了,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质的变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编演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借师生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语言的精妙,获得较鲜明的感知印象。如上《九色鹿》一文时,分若干组,让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别装扮成课文中的“九色鹿”、“调达”与“国王”,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背诵,一遍遍体会,演示者背“台词”(课文),作为观众的同学们也一遍遍默读着“台词”,极度兴奋。表演结束,全班集体背诵,一堂课后学生全都能将课文背出。

部分课文如《三顾茅庐》、《蚂蚁和蝈蝈》、《云雀的心愿》等,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

3.心灵嘴巧训练

为了让学生的善说达到心灵嘴巧的程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1)采用让学生做主持人、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形式。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迷》后,结合课后练习,召开一次辩论会,就“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要求辩论的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语意要点,还要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片面和说话不充分的地方,使自己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五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语,为什么有的在成语词典里查不到呢?”

成语的界说以及成语词典的收录标准向来异说纷呈,宽严不一。目前看得到的成语词典,收得少的只有几千条,收得多的可达两万多条。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取从宽的一说。除了大家都公认的成语以外,也酌收了少量由谚俗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以及正向成语转化的固定短语。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重在给他们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的系统,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选收成语,编写成语歌,着眼点是常用不常用,有无积累价值,而不是界定其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在低年级就安排儿童学习成语,是不是为时过早?成语多来自书面语,有的还是典故,儿童能理解得了吗?”

诚然,我们编写教材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不可形而上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生有用的东西。而成悟恰恰是汉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化含量特高,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语文精品,不仅能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郑板桥有一副对联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也应该做到“删繁就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一些树叶,一秋、二秋就落了,唯有“三秋树”上的树叶是不掉的,是耐寒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正是“三秋树”上未凋的树叶吗?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好好抓住的东西。好几年前,朱家珑同志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安排食谱,以便让孩子科学地进食,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给孩子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蛋糕香甜可口,孩子大都爱吃。稀饭易于消化,在中国的家庭里大致也是要常吃的。而牛肉之类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缺点是消化起来慢一些。如果要使你的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光靠蛋糕、稀饭的营养毕竟不够,还必须补充牛肉这类的高蛋白。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牛肉之类比较难消化就从孩子的食谱中将其取消,那样做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我以为这是颇有见地的。多年来,我们一味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却忽略了开发儿童的潜能,忽略了当今时代儿童知识面扩大、感悟力提高的一面,其结果是造成了我们的孩子语文功底浅薄,文化积淀甚少。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克服这一流弊,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吸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像“二月花”那样领导标新,敢为人先,大胆冲破这一人为的禁区。

可不可以等学生进了中学,理解力强了,再去背成语歌呢?我以为这是不可以的。国外学术界有一种“文化剥夺”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未能充分发展某一方面的特征,那么这种特定特征在生命的较后的各个阶段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动物和婴儿的行为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童子功”。如果在他们的记忆高峰阶段被剥夺了必要的记忆刺激,是不是也会产生某些无法补救的损失呢?这就正像《金缕曲》中所说的那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启蒙阶段,识的字很少,没法查成语词典,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成语歌里的成语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然而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办法总是有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差。

我有一个6岁的孙女。有一次她正在画画,我问她:你会画些什么?她说:会画机器猫,画小狗,还会画大自然。我问她:什么是大自然?她说:大自然就是有山、有水,有花,有小鱼……她不是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而是用相关的表象来说明她对这个词的理解。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让儿童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是要给成语下一个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里建立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因而以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作为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当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一、联系课文内容教成语

为了给儿童学习成语提供方便,单元练习里成语歌的内容大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如本册第8单元有《司马光》一课,该单元练习中的成语歌便是:“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我们一看便知,这就是对司马光临危不惧、从容应变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就可以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吓坏了,司马光却不害怕,这就叫“临危不惧”。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行动,这就叫“多谋善断”。他不慌不忙,很能沉得住气,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心”,“方寸不乱”是说他遇事心里不乱,跟“从容不迫”的意思差不多。

又如,“练习7”的成语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蚂蚁和蝈蝈》中的蝈蝈就是这个样子的。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储备过冬的粮食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成语歌,只要联系《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有关情节说一说,让学生大体上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教成语

启发儿童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是理解成语的好办法。如“练习1”的成语歌:“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这几个成语都是描写欢庆、热闹场面的。“申奥”成功那天夜里人们狂欢的场面,儿童仍记忆犹新。教师便可启发学生回忆回忆当时的情景,相机出示成语,解说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当“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是什么情景?(生答:广场上沸腾了,人们伸出两个指头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把鲜花抛向空中。)这就叫“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还有的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这叫做什么呢?(生答:载歌载舞。)广场上的灯都亮了起来,照得广场就跟白天一样,这就叫──(生答:灯火辉煌。)

三、观察相关事物教成语

将儿童带至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儿童的头脑里挂起钩来。如教学“练习2”的成语歌“春暖花开/春*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教师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把儿童带到公园里,让儿童观察一下园子里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结合眼前的景物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现场进行教学:春天来了,小朋友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生:风变得暖和了,花儿开了。)天变暖和了,花儿开了,这就叫“春暖花开”。(生:柳树发芽了,地里长出了小草,杏花开了,蜜蜂忙着采蜜……)你看,公园里到处都可能看到春天的景色,这就叫“春*满园”。春天的景色好看不好看?(生:非常好看。)春天的景色很好看,非常美,这就叫“春光明媚”。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热闹呀!春天的气氛多浓呀!这就叫“春意盎然”。

四、凭借语言环境教成语

有一些成语歌,几个成语意思连贯,很像一首四言小诗。教学这样的成语歌,不要孤零零地解释四条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教。要让学生一边读成语歌,一边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力求进入成语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读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是干巴巴地念四个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读,要一边诵读一边在头脑里“过电影”,力求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有一种美的感受。这么一来,儿童凭借语言环境,就能意会到这四个成语的意思。

如第3单元的成语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教。四个成语,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表达了一个中心:抱定一个宗旨,只要坚持不懈,顽强不息地干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教学时,教师可联系《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帮助儿童理解成语歌的大致意思。(关于“愚公移山”,教师可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首四言小诗来诵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读出来。成语歌的意思明白了,四个成语也就自然理解了。

我们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成语编成成语歌,就是为了便于儿童记忆。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经过多年对记忆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块”的新概念:“人们的记快具有块状结构。人记忆某件事物,总是跟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信息一起,以整块形式来记忆的。”(见张光鉴《相似论》100页)以韵语的形式来记忆成语是符合“块”的记忆机制的。教成语歌的重头戏是“读”是“背”,每一首成语歌都要让儿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因为非如此就不足以形成牢固的积累。有的老师教成语歌,不要求儿童读,也不要求儿童背,只是要求他们查查成语词典,把定义记在书上,这就难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六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节选自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一个人的城堡

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像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地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6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