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一化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快回答整理了10篇高一化学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篇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高一化学教案 篇二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高一化学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

(1)打开课件,点击“学习目标”。

(2)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所探索的核心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在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录像资料,设置了几个优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网站的链接,学生能方便的点击相关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查看这些内容,能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好在今年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从此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优秀的教育资源了,《校园主页》上有《湖北教育网台》和中央电教馆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链接,学生点击这些链接也能查看相关内容。我设置的《同步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告诉学生,生产纸需要很多木材和水,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尽量减少纸的使用而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如这次的练习通过电子邮件上交给老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与校园论坛的链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的空间。

在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多听几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深入地了解,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学生反而能更主动、更快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作品制作:

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部分学生是很难实现学习目标的,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了任务:(一)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关于家乡、学校水污染和用水情况的调查报告,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二)分小组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制作一个学生作品:学生网站、演示文稿、化学墙报(选其中的一项)。素材来源于网络搜寻和社会调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既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对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4、作品展示:

在校园内张贴化学墙报,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学生的社会调查汇报,观看学生网站和演示文稿的展示,向全校的师生进行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5、总结评价:

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设计理念

设计这堂课,主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精神,使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程度。另外,我想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XX银溶液和稀XX,生成不溶于稀XX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X?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XX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XX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高一化学教案 篇五

一、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 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 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⒊ 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 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二)教学难点:萃取

四、设计思路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后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及说明

问题引入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过滤、蒸发和蒸馏等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种分离和提纯方法。首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试利用桌上的仪器,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倾听、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

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

实验、讨论。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同学们利用了哪些方法将油水混合物进行了分离?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又存在什么样的优缺点?

个别回答:有两种方法,倾倒法和用胶头滴管吸取油层。他们都是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分离的。倾倒法较快但不能很彻底分离,而滴管吸取虽效果较好但很慢。

学会总结和分析。

过渡

的确我们需要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刚才同学们的两种方法虽能够实现分离,但不是最佳的分离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也是利用刚才的原理来分离油水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倾听、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演示分液操作(分离油水混合物)。

⑴ 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滴加反应液

锥形分液漏斗——分液

⑵ 分液操作

①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 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如教材p9 图1-8)

③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水)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 把上层液体(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倾听、观察和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和分液操作。

实战演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练习使用分液漏斗分离油水混合物。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和分液操作。

总结归纳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分液漏斗,也初步学会了分液操作。那么你能否总结出分液的适用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学会归纳。

知识介绍

介绍碘水和四氯化碳。

碘水是碘的水溶液,水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颜色呈棕黄色,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熔剂,无色液体,不溶解于水,密度比水大。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

倾听。

了解新知。

实验探究

下面,请大家把四氯化碳加入碘水中、振荡,注意观察、比较振荡前后的实验现象,从这个实验你能有什么启发?

实验、观察现象、相互交流。个别回答:振荡前上层棕黄色,下层无色,振荡后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碘会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探索新知

其实刚才大家所做的实验就是从碘水中用四氯化碳萃取碘。那么你能否归纳出萃取的定义呢?

倾听、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学会归纳。

在萃取中,溶解度较大的溶剂我们把它称做萃取剂,那么可以用作萃取剂的物质有那些特殊的要求?请从刚才的实验进行思考。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①与原溶剂互不溶;②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③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学会分析,由特殊到一般。

高一化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

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演讲法、讨论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媒体

电视机、放像机、投影仪、实物。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nm=1×10-9m

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播放录像]化学发展史

(如无录像片可阅读课文)

[讲解]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 www.fa55.net 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投影板书]

实用技术 近代化学 现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投影]牛胰岛素结晶、叶绿素结构式

[讲解]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展示]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实物。

[讲解]以上这些物质称之为材料,材料的含义应包括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并能用于制造有用器物两层涵义。

[投影板书]

[讨论]以上这些材料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播放录像]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通过观看录像,讨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化学有哪些作用。

[小结]现代社会的发展,化学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讲解]自然界存在下列的光能转换关系:

我国已合成叶绿素,如果能模拟叶绿素的功能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实现下列转换:

地球将会变得更干净,这一设想一定会成功。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学学习中观察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作业

1.制做一件材料标本。

2.认真阅读课后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 内 容 结 束 ]

高一化学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 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 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 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篇八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英语学法指导教案

2.高一物理《功》教案

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

4.高一化学教案

5.高一政治试讲教案

6.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7.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8.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

9.高一下化学教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回答:

食盐是由钠和氯两种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猜想。

宏观展示,引入微观思考。

从原子结构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言】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领悟。

从宏观到微观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键

【讲解】我们知道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xx℃,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领悟。

为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做铺垫。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原子间,也存在于多个原子间。

【板书】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引言】根据构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不同,我们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类型,现在我们先学习离子键。

分析概念的内涵及关键词:“相邻的”、“强烈的”。领悟

培养学生准确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二、离子键

【软件演示】

【提问】请同学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原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组织讨论】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评价】对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并重复正确结论。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当两种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加深对静电作用的理解,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问题。

【小结并板书】1.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记录后在教师点拨引路下分析离子键的概念。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路】成键微粒:

相互作用:

成键过程:

【讲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设疑】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

【讲解】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阴、阳离子。

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分析回答出活泼金属提供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提供阴离子。领悟。

加强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由个别向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

深入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引言】从上可以看出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呢?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

【板书】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举例并讲解】

原子电子式:H·Na·

离子电子式:Na+ Mg2+

【投影】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S Br Br- S2-

领悟。

理解。

领悟。

总结电子式的写法。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标”即标“[? ]”和“电荷数”独立完成:

初步掌握原子及简单离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引言】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举例并讲解】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

【指导讨论】请同学们归纳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

请其他组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议。

【评价】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并注意要点。

根据左式描述其意义。

领悟各式的含义及整体的含义,区别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的不同,并与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领悟书写方法。

讨论。

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1.首先考虑箭号左方原子的摆放,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

2.箭号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写时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3.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写,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

4.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通过分析比较,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讲清重点做准备。为突破难点做准备。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重复要点。

【投影】课堂练习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过程

的下列各式,其中正确的是(???)。

逐个分析对、错及错因。正确为(C)。

强化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达到熟练书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结合学生总结,加以完善。

【作业】课本第145页第1、2题,第146页第3题。

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BaCl2? NaF? MgS? K2O

3.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

考察本节所学概念。

考察本节重点掌握情况。

针对优秀学生。

附:随堂检测答案

高一化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0篇高一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高一化学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