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学设计的步骤及主要内容总结7篇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备课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备课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教学设计的步骤及主要内容总结,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教学设计的写作思路。

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丰富关于鱼的视觉经验。

2、在把握鱼的基本结构的前提下,能够迁移欣赏经验,尝试创造性地表现出不同造型的鱼,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装饰。

3、共享空间,体验合作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写生过鱼,了解鱼的基本外形特征,观看过《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

2、各种海鱼的图片,以白色、浅蓝色为主色调的海底背景图。

3、勾线笔人手一支,水粉颜料(黄色、红色、粉紫色、黑色、白色),水粉笔若干。

4、《水族馆》音乐。

活动过程

1、播放《水族馆》的音乐,幼儿随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

教师:鱼宝宝们,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大海里游泳吧!

2、欣赏各种鱼的图片,感受鱼的不同造型及花纹的多样性。

(1)教师:我们画过鱼,鱼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鱼的不同造型。

教师:一起来看看大海中的鱼,你最喜欢哪一条?为什么?和我们前面写生时观察的鱼一样吗?哪条鱼让你觉得很特别?特别在哪里?

(3)简单欣赏鱼身上的花纹。

教师:我们来看看鱼儿身上的花纹吧,是什么样的呢?

3、幼儿分小组合作,在背景纸上绘画各种形态的鱼。

教师:大海里要举行一场庆祝会,许多鱼儿都来参加了。我们一起来设计一条特别的、独一无二的鱼,让你画的鱼儿在这场庆祝会中特别的耀眼!想一想,你准备在鱼的什么地方做特别的设计,让它成为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的鱼呢?可以为这条鱼设计什么样的花纹呢?

4、展示幼儿作品,共同欣赏。

教师:大海里的鱼真多呀!看一看,特别的鱼儿在哪里?哪些地方特别?

活动建议

☆区角活动

①美术区:提供油泥,引导幼儿学习用搓长、压扁、围合等技能,用三角形、圆形、方形等组合创作各科r各样的鱼。

②益智区:提供鱼的图片、钓鱼竿等,进行钓鱼游戏。

☆环境创设

①将幼儿创作的“海底世界”作品布置于班级环境中。

②布置“海底世界”图片展,供幼儿欣赏交流。

☆家园共育

①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海底生物的图片,供教师布置“海底世界”的环境,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欣赏。

②亲子活动: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一起到海底世界去看一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各种形态。

③介绍和欣赏: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画的鱼的造型特点;在图书中找找自己最喜欢的鱼。

教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

2、了解说明内容

3、理清说明顺序

4、掌握说明方法

重点难点:

目标1、2、3、4都是重点,目标3又是难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目标

1、解题:人类才会有侵略行为,生物的“入侵”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2、幻灯片展示文中提到的几种“生物入侵者”。(幻灯片)

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幻灯片)

二、预习交流

请两位小组代表展示小组采集的重要词语,并讲解部分词语的重要之处,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强调如下词语:

始料不及为所欲为啸聚山林五彩斑斓归咎

三、预习展示

1、幻灯片出示展示活动:简说内容——梳理顺序——掌握方法(幻灯片)

2、展示活动一:简说内容(幻灯片)

①预习指导:说明文有一个特点,它往往会在段落中安排一个句子,用来概括这个段落的内容,这样的句子便是中心句,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极少数段落虽然没有中心句,但是根据段落的层次变化,读者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中心句。(幻灯片)

②预习: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或提炼关键句。

③展示:小组讨论交流所找的关键句,请一位小组代表联读关键句,其他小组的同学评论、补充。

④反馈小结:学生续说句子“课文依次介绍了?”(此处力争引发竞赛:看谁说得更简练!)教师小结“课文依次介绍了生物入侵的现象、危害、原因,以及人类的态度和对策”。(幻灯片)

3、展示活动二:梳理顺序(幻灯片)

①预习指导:写介绍科学道理的说明文,一定要按照人的认识规律1

和思维规律来安排内容的先后,这就是逻辑顺序。(幻灯片)

②预习:学生跳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课文的第3、4段能否与第5、6段调换位置”。

③展示:请两位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评论、补充。

④反馈小结:教师发表看法“课文先引出问题,接着摆出危害,再探讨原因,最后讨论对策,这种思路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逻辑顺序,不可调换。”(幻灯片)

2、展示活动三:掌握方法(幻灯片)

①预习指导:学生回顾常用的说明方法。

②预习: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有代表性的说明方法,并试着说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③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点评、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打比方的生动和幽默,读出数字的强调语气,读出例子的说服力。(此处的读,要把关键句和体现说明方法的句子连起来读,力争读出精彩)

④反馈小结:举例子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列数字有强调作用,打比方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板书)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总结。

●提取关键句是把握说明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

●介绍科学道理的说明文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内容的先后,也就是按照逻辑顺序行文。

●恰当的说明方法能够使要说明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清楚明白、有说服力。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梅涛

举例子→有说服力

列数字→强调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

预习提示:

1、认真地把课文读4遍。

2、采集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需要注音的词语、意思生疏的词语以及自己喜爱的词语。

3、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生物入侵者”的?

5、试着找出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教学设计 篇三

一、融入情景——让作业充满生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在作业设计时,把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寓于趣味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乏味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高老师计划用2小时批改作业和备课,实际批改作业用了1小时30分,备课用了6/5小时。请问高老师有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愿做、乐学。

二、自主编写——让作业丰富多彩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后,学生基本掌握倒数的概念和求倒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引导说:“同学们,今天高老师把布置作业的任务交给你们,你们打算为这节课设计怎样的作业?”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而且设计的作业远比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丰富多彩。如:生1:进一步弄清什么叫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互为倒数。生2:先写几个数,然后写出这几个数的倒数。生3:跟同学继续讨论0和1的倒数情况。生4:找出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对于完成自编的作业,学生不仅乐意,而且全身投入,作业质量高,既较好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应用——让作业回归生活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作业设计时,应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几个长方体包装盒,分别测量计算出用料面积;2)将10盒香烟包装成一条,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3)到超市做一次调查,看看超市里的一条(10包)香烟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应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四、自主选择——让作业满足差异

《课标》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避免出现“会了、懂了继续做,不会、不懂却不做”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根据每个层面学生的需求设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提供“A、B、C”三类作业,供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尽、染、叠”等11个生字,会写“谷、金、丰”等10个字。

2、读好“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12个四字词语,感受秋天的美

3、培养积累词语、收集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字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年级第一课,识字1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 起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借助字典,自读词语。

2、检查自主识字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看大屏幕,自己试着读。

(2)交流难认难读的生字。

预设一:染──借助拼音学习生字,纠正学生发音,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预设二: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形识记生字。

预设三:叠──通过演示汉字演变过程,理解字义,认读生字。

(3)巩固认读生字。

指名读──齐读──同桌互相──游戏抢读

提醒:第一、二行分别注意前、后鼻韵母读清楚。

(三)理解词语,感受秋色之美

1、整体认读词语。自己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读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读了这些词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画面?

3、出示秋天画面看图理解:“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等词语意思。

4、 欣赏着这些美丽的画面,谁再来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谁再来读?

5、你看这个词谁能读?(出示:天高云淡)指导读出词语韵律美。

你看这样读就读出了词语的味道,读出了词语蕴含的美!用这样的方法,相信你一定也能把这些词读好!谁来读?(出示:秋高气爽秋收冬藏 春华秋实)

6、这么美的景色你知道是什么季节的吗?(秋天)这一课里有个词说的也是秋天,知道是哪个词吗?(金秋时节)孩子们看,金秋时节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呢!(出示词语:金秋时节,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大雁南飞、瓜果飘香、山河壮美)刚才我们想象着天高云淡的样子就能把词语读好,用刚才学会的这种方法,想象着金秋时节,大雁啊,瓜果啊,山河的样子再来读这些词语,相信你一定更能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来,同桌两个人先互相读一读练一练吧!一会再来读!我们一起读!

(四)理解词语,感受秋天的丰收

1、学生读词语,提出质疑。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学习,读懂读好了这些词!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呢!一起读!(出示其他词语)这些词语中你有不懂的吗?

2、 出示学生不理解的词语,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预设一:叠翠流金

(1)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这样的词要抓住关键字,关键字理解了,这个词你就明白了!

(2)借助查字典理解“翠”的意思。(绿色)

(3)借助图片,指导朗读。(出示图片)你看一层又一层的青绿色重叠在一起上面点缀着那么多的金黄色多美啊!带着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这个词?

(4)感受秋天丰收。想象一下秋天里什么是金黄色的?变成金黄色说明什么啊?(成熟了)

景色美让我们感到愉快,丰收后让我们感到欣喜!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出示整篇词语,指名配乐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交流。

2、教师示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写字,先描红,再认认真真写两遍。提醒写字姿势。(古筝配乐)

(六)总结拓展

秋天是美丽的,让我们尽情享受秋天带给我们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吧!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秋天的词语或图片,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结合小动物回家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前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到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

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

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回顾、巩固本单元学过的2到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理解及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构建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这一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在地里忙着收获丰收的果实,苹果树上红彤彤的大苹果也在等着采摘,你愿意帮忙吗?(愿意)真好,咱们班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爱劳动的好孩子,只要你能算对苹果上算式的得数并说出算这个得数要用到的口诀就可以把这些好吃的大红苹果采摘下来,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口算练习,指名生回答。

二、 新课探讨

1、 出示课件(响起铃声)师:动物学校放学了,小动物们有序的

走出学校准备回家去,看它们多高兴啊!咱们今天就在动物学校的动物们放学回家路上的情境中巩固2到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回家路上)

师:你能仔细有顺序的观察这幅“放学图”用简洁的语言把图中的数学信息描述出来吗?(指名两人说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2、 好多数学信息啊,那你能帮我算出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吗?

(能)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需要用到图中的那个数学信息?(指名生回答)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生回答)【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追问用那句口诀计算,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3、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其它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指名一生回答;同桌两人互相问答;问答后请两名同学全班展示交流)

4、 师:大家都提了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有个问题也想请

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在这幅图中算式2×6=12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每组有两只猴子,6组一共有12只猴子;桥上每队有6只狐狸,两队一共有12只狐狸)

师: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用算式2×6=12解决呢?

三、 练习巩固

1、 师:大家都学得好认真啊,咱们玩个跳格子游戏,休息下吧(课

件出示数线图)这个图你能看懂吗?你是怎么知道下一次要跳到数字几的?

第二个数线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课件出示课本p41页练习题。

(1)请一名学生读题

(2)要求7辆索道车可以坐多少人其实就是求“7个2是多少” 2×7=14(人) 7×2=14(人) 2+2+2+2+2+2+2=14(人)

3、 生独立完成课本p41页第4题第一幅图后全班展示交流

4、 第三题拓展: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

的?

四、 小结:

本节课重点复习了2到5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在生活中细心感受,看看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如何解决,在家中跟爸爸妈妈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回家路上

一共有多少只小猫?

4 ×4=16(只)

答:一共有16只小猫。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课型:

自主阅读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 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 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 分同桌轮读,评议

5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 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 出示课件: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 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六、作业

1 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 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 使劲摇 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 好香 怀念童年生活

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识本课生字20个,其中15个会写。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陶冶对自然美的情趣。

4、领悟作者观察与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稳重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夏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具准备:

中国政区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激趣

1、谁知道小兴安岭在哪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出示地图)

2、引导:让我们借助课文。了解那里的美丽景色。

二、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提出读不懂得问题。

4、学生交流自读情况:

(1)指名读、正音、理解词语问题。

(2)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你最感兴趣?让学生按自己的认识具体说说,表达要明白。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验和感受

1、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为什么?找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品味、体验,读出感情。

2、交流体验与感受。鼓励学生主动的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词句,并说说喜欢什么,说出真切感受。

(1)你喜欢那个季节的景色,它给你什么美的感受。

(2)老师要步步引导和抓住时机点拨,让学生在多读中有所感悟,并与其他学生交流感受。

二、领悟表达方法

1、回顾全文,思考、讨论:作者描写小兴安岭的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开头和结尾写什么?

2、读了课文,欣赏了小兴安岭的景色,你感觉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四个季节的景色的?

师:抓事物特点表现它的景物的美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心情,及其读者的向往。这种方法同学们要不断的领悟、学习运用。

三、积累、运用

1、结合课后题思考,练习3,从中找出课稳重自己喜欢的词语读读,体会用词的准确。

2、生字的识记与书写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抓住特点,模仿这一课“总分总”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后小结: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文质兼美,不必泛泛地引导理解,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优美句子,积累语言,达到以读带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写作,一箭双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7篇教学设计的步骤及主要内容总结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