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7篇《挑山工》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挑山工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挑山工》讲稿 篇一
《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如果采用如《海上日出》《夕照》的教学法,学生肯定会觉得学得无味。怎么处理呢?在集体备课时,阿福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1、(第一课时)读书;2、(第二课时)质疑,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有这三个:(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教者可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段落(也是文章的重点段),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要说明的道理)。
上面的设计,有这么几个好处:1、第一课时的读书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全文,初步感悟文章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质疑和解疑做准备,同时在充分读书中给了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的时间,锻炼了学生读书的能力。在教学之前,我对用整节课的时间来读书,感到有些怀疑:学生不会厌倦吗?事实证明,一节课的读书时间,还不能读得很充分。但已经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第二课时质疑解疑深入领悟,通过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引导提炼归纳出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解决问题,这其实避免了逐段讲读、条分缕析的支解式教学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学习情绪也很好。
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广泛交流的好处就在于此。
《挑山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 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怎么办呢 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挑山工教学反思
昨天,在中心校组织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很幸运地抽到了讲课的签儿,那我就“毫不犹豫”地讲了这节课。因为我知道本课是主旨就是学习“永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注意了在这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课堂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去读课文,第一遍读文,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划出不认识的字,再问问同桌,如同桌也不会那就让生写在黑板上,可以找学生教,如果学生再不会老师再教,这样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遍读文,让生比一比看谁读得流利,这样不但可以检查一下学生的读文情况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遍指名按自然段顺序诵读,在读中让学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在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的情况下,我出示自学提示(1)让学生默读课文,画一画自己读文知道了什么?
(2)读文中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请你做上标记。
(3)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及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看了老师的自学提示后,开始了认真的学习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如果学生不学习那她就没什么可和别人交流的,这样逼着他也得学习。没想到这节课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还很有价值,例如学生们提出:什么是折尺形路线?挑山工为什么要走这种路线?走这种路线为什么路程会比游人多一倍?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有了问题学生们就会想办法帮忙解决,本节课老师只是引导,可学生们学生的热情却很高,学生的效果也很好。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中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同时我也相信只要我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每天课前精心备每一节课,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学的问题和练习题,课堂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知,相信他们自己一定会学会新的知识,到了那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自然的提高上来,我希望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学“永威”的教学模式坚决不动摇,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挑山工 篇二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 诚(诚实)
泰(泰山) 城(城市)
甩(甩动) 朴(朴素)
用(作用) 扑(扑灭)
耽(耽误) 折(曲折)
枕(枕头) 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泰山 位于山东省中部。古时称东岳,又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泰山长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的主峰在泰安市城北,名为玉皇顶,它高接云天,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山顶后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句。泰山还是我国古代“封禅”的圣地,历代有七十二个帝王临过泰山。
冯骥才 当代作家。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做过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挑山工》最初刊登在《散文》1980年第2期上。
回马岭 古称“名关”,在泰山壶天阁北边,建有石坊,上书“回马岭”三字。据说宋真宗登临泰山,乘马来到这里时,因山崖陡峭,盘道曲折,马不能行,只得折回,由此而得名。
《挑山工》教案 篇三
一、教材说明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
全文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一、二自然段)提出疑问:写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第二层(第三—六自然段)亲眼所见、解决疑问:用作者自己登泰山时亲眼所见的事实,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然不慢,并在跟挑山工的谈话中,通过挑山工的话来解开作者心中之“谜”,使原来的疑问找到了明确的答案。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三层意思(第七自然段)得到启示:作者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并作画挂在书桌边,用以时时激励自己。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3.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和理解重点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挑山工的话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是本组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
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让学生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其次,要注重利用插图,强化学生对挑山工的感性认识,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2.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快回答·www.kuaihuida.com》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3.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4.让学生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再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要求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最后,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教师要抓住“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以山民的话为重点,在小组汇报时,突出“心悦诚服”“意味深长”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再深思:“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是核心内容)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三个问题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我”最需要的是什么,认识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思考·练习”2是紧扣“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个重点训练项目设计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这种方法体会两句话中含着的意思。第一句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然后再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去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这个理儿”就是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第二句可启发学生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去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
“思考·练习”3是为了让学生留意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积累词语。并能区分出哪些话是外貌、衣着描写,哪些是神态、动作描写,再抄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冯骥才当代作家。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1年高中毕业后,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4年任天津市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师。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神鞭》《三寸金莲》等。
泰山五岳中的东岳,又称岱山、岱宗。泰山长约200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公园。“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五松亭和回马岭都是泰山的游览点。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靠人力运送。近来已有缆车,但仍有挑山工运送货物于山路中。
挑山工 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挑山工》。首先我说一说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这一篇课文被放置在快与慢单元中,意在培养目标如一,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但从本篇文章的题材来说是一篇写人记人的记叙文,单纯强调道理也容易犯道德说教之嫌。如何发挥出语文灵动的人文气息,从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品质精神及长年累月下来所积累下来的人生道理,将更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所以我将尝试着以分析挑山工的形象为视角、以感受挑山工精神特别是目标一致坚持不懈的精神为重点,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而挑山工对目标如一,坚持不懈道理的揭示则将在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
四年级的学生具体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但认识能力比较有限,看问题较肤浅、片面,不容易发现文字下面所包蕴的丰富内容,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前后文中的联系,细读品味。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的上面打圈圈,我们教给学生是他暂时不会的但让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这种发现的惊喜肯能激发出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 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节奏、平衡、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读出“我”的诧异和钦佩,读出挑山工的得意和憨厚。
3 感受挑山工朴素而平凡的人物形象,学习挑山工不畏艰辛,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目标如一才能顺利达到终点的人生智慧。
对此,我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变序教学法。
不采用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围绕着挑山工人物形象,感受、品析,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演示教学法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对于折尺形路线是直线的两倍如果借助于简笔画,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3 文本细读法
引导学生抓住意蕴丰富的词句深入挖掘,如“得意”、“二十年”、“笑”等等,感受一字一词下所包蕴着的人的精神世界。
4 对比导析法
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讲的理到底是什么,对这些难点的理解,要通过游人与挑山工在攀爬的态度上比较。
5延伸拓展法
联系自身,这是一个将挑山工的精神品质,深刻的认识内化升华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学法:1 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有用,相同与不同进行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智力上得到互补,在思维冲撞中有新的发现。
二课时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
同学们敬佩什么人?有没有人敬佩干体力活的?有一篇文章是写泰山挑夫的,他们长年干着又苦又累的活,靠气力吃饭,但是就是这样的人还让作者这样的大作者敬佩不已,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可以缺的一些东西,想不想知道呢?好,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挑山工》。
这样的导入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学生从情感反差中认识到干体力活的人也有可贵的品质,这样的开头能为学好课文定下一个好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一种切实的引导。
二 自学生字词。当堂听写一些词语。完成教学目标1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其中包括两个小环节:
(1)选你喜欢的一段,在由四人组成的小组里读。每人都试读一段,其它同学纠正。
(2)再次读文,以默读为主。同时想想读完课文了,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跟我们介绍挑山工。
初读部分是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大体上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不做评议,为后文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新的收获做好准备。
四 细读文本,感受挑山工朴实的形象。
1 挑山工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2 挑山工的行走路线?
什么是折尺形?用简笔画,一目了然。为什么要走折尺形?(归纳出三点)。折尺形的有没有缺点?
“走的路程大约比别人多一倍”暗含着挑山工的辛苦和不易。
3 品读有关于挑山工外貌、神情描写的句子,体会挑山工不畏艰劳,乐观开朗的精神。
比如“一天一个来回”“二十年”、“黑黝黝”、“长不高、又矮又粗”等。
生活这么艰辛,工作这么辛苦,他们是怎么面对的?
笑对人生。
4 体会挑山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过渡语:这样的挑山工多吗?对,从“随处”一词可以看出来,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挑山工却让“我”感到奇怪,“大吃一惊”,还"心悦诚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挑山工说“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引导学生能过对比,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游人是走走停停,玩玩闹闹,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这就是挑山工所说的“理”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读出那种厚道质朴的口气。
挑山工这些话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想得更宽一点,例如做事上是否也跟走路一个理儿呢?
进而揭示出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深刻的普遍哲理: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看准目标勇敢直前,就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能不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理儿”?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5 挑山工的话对"我"有没有什么影响?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理解“需要”“它”等词。
五 小结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合理迁移
使学生对挑山工精神领会得更深刻、更具体,有助于贴近生活的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挑山工》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诚(诚实)
泰(泰山)城(城市)
甩(甩动)朴(朴素)
用(作用)扑(扑灭)
耽(耽误)折(曲折)
枕(枕头)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挑山工》讲稿 篇六
《挑山工》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是一篇经常被别人那去做课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 “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真好,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唉,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
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着重体现“比较”理念,即挑山工与游人比,《挑山工》与《峨眉道上》比较及这篇课文与教师下水文《轿夫》比较。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前,我认真研究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3、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我得出一个结论,这节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但是,如何突破这个重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所思所得,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是一个大难题,同时我又是一个喜欢动点小脑筋,干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的老师,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从哪里入手,突破重点,怎样上出新意,怎样给一点别的老师想不到的东西给学生。
我决定从中心入手,苦思冥想中,《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浮现在我眼前,它和《挑山工》一样,写的都是身负重物,在山路上行进的人,但中心却是不一样,前者歌颂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后者阐述的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同样一类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领悟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这不就是前三课,古诗《题西林壁》所阐述的哲理吗?我决定将课文重组,将这三课组合在一起,从而教给学生如何读文章,如何定中心的一点借鉴。
在备课过程中,我又想到了自己刚从张家界回来,那里的轿夫不也和挑山工是一类工作的人吗?于是,我动笔写了一篇下水文《轿夫》,我定的中心是赞扬轿夫热情服务,认真做好张家界的形象大使的美好品德。
三篇关于“挑山工”文章一并列,让学生比较异同,他们马上一目了然,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三篇文章各式各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中心的。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积累运用的写人的作文。
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案《挑山工》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7篇《挑山工》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挑山工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