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思政课堂教学(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快回答分享了9篇思政课堂教学,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思政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课程思政 篇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医学免疫学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障,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主战场。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冲击,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思政课堂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孤岛”,教育效果也受到了极大影响[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指明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实施全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要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把德育元素渗透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2-3],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学免疫学的授课对象是未来的临床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因而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是目前的改革方向和迫切需求,也是医学教育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重要体现。

1医学免疫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思政课程在医学院校建设基础较薄弱,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强,且一些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甚至部分学校思政课程边缘化、孤岛化现象较为明显。此外,学生出于就业压力及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容易侧重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自身思政学习,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因素[3]。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不能体现现代课程建设“四全”育人的格局。而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提出,恰好是解决当下医学院校思政课程遇到的难题,弥补医学生思政教育短板的良好途径,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体现了全员、全课程、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和全程、多维度的育人理念。1.2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随着科技进步,过度技术化、商业化的医疗削弱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缺失,医患关系紧张,进而不断引发一系列医疗纠纷,甚至伤医杀医事件的发生。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医生根据病史、查体及检查做判断,同患者之间缺少沟通,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都不佳。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采用病患共同决策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生在做决策时,不仅仅需要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需要循证医学证据,还要更多考虑患者本身的想法,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社会背景、价值观,需要将患者作为独立个体区别对待,需要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仅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医疗工作挑战,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4]。医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发展需要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加以培养。医学免疫学课程要更多地体现新医学模式下对医务人员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特殊要求[5]。这就要求在医学基础课程阶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将这些职业素养元素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中,对于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培养技艺精湛、沟通顺畅的现代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作用。1.3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每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含有大量丰富的思政教育因素,在既往的教学中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并未上升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教授人体免疫系统组成、运行机制及其在临床相关疾病中作用的学科,其中也蕴含大量思政内容。首先,免疫学相较于其他医学学科比较抽象,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在不同疾病或者疾病不同阶段能够发挥促进或者抑制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全面客观看待问题,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其次,免疫学在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历史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内外都涌现了大量具有人文情怀的免疫学家,是良好的爱国教育、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素材;免疫学好多规律的发现,都经过了免疫学家之间的学术争鸣,通过客观实验不断验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免疫学的应用性强,可以解释疾病发生机制,可以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及验证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关心患者,体现了科学唯物主义,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医学免疫学学科中蕴含辩证唯物思想、人文关怀、科学素养、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思政素材,非常适合开展课程思政。

2医学免疫学教学现状及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中,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思政教育的负责人,应该通过讲解、类比、讨论、实践等形式,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爱国精神、辩证思维等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在以往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关注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思想政治内容的渗透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认为思政教育同专业课无关。因而课程思政的第一关键要务是强化专业课授课教师思政理念,通过思政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水平,通过培训课程思政技巧提升思政教育水平,通过课堂实践磨炼实操本领。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强大的指向作用。以往的教学评价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一考定成绩,引导教师侧重讲授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忽视了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也引导学生注重理解记忆知识点,忽略了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素养的培养。因此,改革原有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释放教师和学生的考试压力,使其将精力放到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上,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成效[4]。此外,虽然医学免疫学富含思政教育内容,以往也有些许体现,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挖掘,且同思政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此外,由于基础课整体课时有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也多,在课堂教学中鲜有时间进行延伸和扩展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资源,进行思政引导。这就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深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制订体现思政内涵的教学体系,体现知识与思政紧密结合、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6-7]。

3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探索

3.1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8]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息息相关。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文化快消”的年代,大量的网络短视频、自媒体等占据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很容易使其迷失自我,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爱国主义教育要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增强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绪论一章尤其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绪论中提到,早在东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约公元303年)中就提出“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是最早采用“以毒攻毒”的疫苗接种理念防治狂犬病的记录;到宋明时期利用“人痘”接种防治天花,直接启发了天花疫苗的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连续涌现了一批免疫学家,包括顾方舟教授先后研制成功脊髓灰质-快回答§www.kuaihuida.com 炎减毒活疫苗以及脊髓灰质炎减毒糖丸活疫苗,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这些伟大人物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心。3.2把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科学精神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教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说话,不盲目遵从权威,不盲目听信课本,大胆质疑,小心探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免疫学研究历史中,充满不断用事实挑战既往认识,旧有认识,形成新的规律,进而推动科学进步的事例。比如在绪论或者抗体章节中,介绍德国免疫学家PaulErhlich提出的抗体生成侧链学说,虽然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随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其蕴含的思想被后人所吸收,进而衍生出克隆选择学说;在固有免疫巨噬细胞教学中,介绍俄国人Metchnikoff提出的吞噬细胞学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不被接受,但在他和继承者的坚持下,也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如今形成与体液免疫同样重要的细胞免疫学说。科学都是在不断证伪、不断坚持中前行的。这些科学家的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并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3.3把辩证思维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处处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机体是否感染,受到外界病原体因素和内在免疫防御的决定,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成功与否同所处的环境及自身努力息息相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免疫系统功能具有双面性,并非“非此即彼”“非真既假”,除了保护机体外,过强也会导致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固有免疫激活后递呈抗原激活获得性免疫,而获得性免疫应答分为Th1应答和Th2应答,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调控,此消彼长,并且能反馈作用于固有免疫,体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在授课中,如能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辩证思维,观察和分析疾病过程中免疫状态的演变,明确疾病转归过程和因果关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认识疾病、治疗疾病。3.4把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生物—社会—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不仅仅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要体现对患者生命和身体的尊重,富有仁爱之心。比方在介绍艾滋病时,可以介绍“红丝带”行动等的情形,让学生感受艾滋病患者的痛苦,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如何对待艾滋病的治疗[9]。在动物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科研献身非常伟大,可以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实验动物纪念碑,教育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懂得感恩,培养人文精神。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人文关怀能够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有着医疗技术所不及的作用。3.5把法治素养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医疗过程也要遵循法律约束,为避免医疗纠纷,除了必要的人文关怀,医疗行为依法而行是对每一个医务人员必需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法律赋予患者知情权、隐私权,对患者信息、样本的处理使用要符合伦理要求。在介绍免疫疾病临床表现时,可以询问学生为何图片中患者隐去眼睛等面部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隐私权;在讲解器官移植配型时,可以结合案例介绍我国器官移植法律的设立过程、禁止人体器官买卖行为等;在实验课教学中,介绍如何正确依法处理患者血液、组织等各种样本以及使用时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等要求。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渗透法治教育,可以让医学生清晰今后自己在诊疗过程中应尽的义务,从而依法依规处理好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当下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还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做好教师本身思政素质培训和观念培养,做好思政素材收集整理,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也要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做出相应改变。作为一名基础课程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政素质,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是培养理论技术过硬且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需要不断探索,为写好课程思政的新篇章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于丹。将“课程思政”引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的初步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8):186-187.

[2]尚晓玲。从医学视角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21):222-223.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27-30.

[4]马兴铭,张李峰,王竞秋,等。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1013-1015.

[5]刘永君,李宇遐,胡乃宝。论协同推进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塑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2):926-928.

[6]卢芳国,胡珏,魏科。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与实践: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0(1):8-10.

[7]刘晓霞。生理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初探[J].科学咨询,2020(8):115.

[8]杨少芬,李佩琴,林斯妮。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2):281-283.

[9]任莹利,游永鹤,王宝,等。医学生艾滋病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扩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7):650-652.

思政课 篇二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33-03

慕课这种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诞生伊始,就备受关注。在“挺慕”与“慎慕”的争议声中,有些高校已经在进行小规模的慕课尝试,有些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些高校正在探索慕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面对教育领域出现的这股热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能无动于衷,但也不能盲目跟风,要冷静地对已有教学进行反思,从慕课当中汲取先进的理念,来探索适合现有教学的发展之路,提高教学实效。

一、教学理念嬗变之思:“教”与“学”占据何种地位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种活动,但这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该处于何种地位。因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会直接决定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而角色定位又直接决定教学思路。传统教育中,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扮演着讲授者的角色,每一位教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使学生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学生的角色自然是听众,被动的学习者。当然很多教师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辩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这些教学方法由于是服务于教师的教,是在教的主旨下让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可以说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对“教”与“学”二者的关系一直进行思考,并试图探索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未能走出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慕课恰恰体现的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对学习所拥有的自,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慕课”的“课堂”里,学习不再是获取知识本身,而是彼此交互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慕课”更符合启发式教学,教师变成了具有辅导、引导作用的“导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1]。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思政课与专业课不同,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仅靠教师的教是无法完成的。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翻转,角色地位的重塑,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真正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术守门人、导师、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支持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教学模式探索之思:“讲授”与“互动”如何结合

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构建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乎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教学基本上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实践教学多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课程论文等形式。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从近些年的一些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比较深入透彻的讲解是认可的,对于枯燥乏味的讲解较反感。但多数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理论讲授的时间过多,自己多数时候是在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能够发表意见观点和与教师同学探讨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所谓的课堂参与也是在完成教师设计安排的教学任务基础上的被动参与。而且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课堂规模一般都超过100人,在90分钟的时间内只能做到有限参与,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给他们表达意见、阐述观点的机会和平台。

而慕课给我们开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慕课课程注册的人数远远超过思政课课堂的规模,一门课程注册的人数可能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学习者,慕课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实现了知识讲解、互动、交流、反馈、答疑等一整套教学环节。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学视频短小精悍,15―20分钟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易集中,每集一个知识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课程有一个固定的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在此期间内自主安排听课时间,不受固定r间限制,也不受地点限制,课堂空间能够延伸到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听课的方式也比较随意,一人听多人同时听,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反复听;课程的交互性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社区,相互评价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反馈学习情况、互为答疑等,这些与全部学习者、全部在线学习行为相关的“痕迹”数据均会被服务器自动捕捉并详细记录下来,汇集成规模庞大的数据对象[3]。教师便于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反馈,便于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慕课这些优势正是现行思政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师生间缺少面对面直接交流,无法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而这些又是传统思政课课堂所能给予的。基于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各自优势与不足,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未来的学习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也应是思政课未来改革的方向。思政课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慕课作为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将教学分为网上学习、实体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学生通过慕课在线学习来完成认知目标,并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而实体课堂上则是以师生的讨论、交流、探究为主,先学后导,通过实体课堂和社会实践来进一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借鉴慕课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试图弥补其不足之处,如慕课高注册率与低课程完成率之间的反差。据2013年的《“慕课”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白皮书显示,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所大学“慕课”的辍学率高达85%―90%。“2014年慕课学习者大调查”显示,近一年来,我国“慕课”的用户由13万增加至65万,但“辍学率”仍比较高,注册学生中,至少有一半不会出席,出席的学生中约有一半能最终完成课程[4]。这就需要思政课在引用慕课教学模式时,要对内在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研究怎样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教育,以保证认知目标的实现,使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衔接。

三、考核方式探讨之思: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自评与他评如何权衡

课程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和检验方式,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现在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考核基本上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这两部分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和具w的形式不同而已。平时考核基本上是由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构成。期末考核基本上是笔试、机考两种形式,不同的是有些学校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基本上是主观化的,有些学校仍旧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试题大多是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点的考查。这种平时加期末的考核方式力求做到考核的全程化和多样化,从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评价转为对知识掌握与能力的评价,以全面评价学生,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评价方式基本上是由教师单方主导的,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互评,未必能够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

慕课的课程考核倡导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者的多主体性。在线教育公司,全球领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提供者Coursera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是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表现为:每周测验,互评作业测验、论坛讨论交流以及期末测试。他人评估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互评环节和论坛交流讨论中的他人评论、回帖环节以及期末测试等[5]。这样一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灵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比较趋向于全面和合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专业课程考核的关注点不同,专业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而思政课除了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仅靠平时和期末考核又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作为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学生平时的操行表现无法全面了解,而只有学生之间才能做到这一点。思政课的课程考核,可以借鉴慕课课程考核的方式,在原有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基础上,将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学习评价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当中,调动学生的力量,培养学生自评与他评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评价走向自主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情况,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评价方式的一些缺陷。当然,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容易掺杂一些情感因素,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所以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四、教师能力提升之思:从单一能力走向多元能力如何拓展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上述提到的以慕课为契机,进行思政课教学理念的重塑、教学模式的再造、课程考核的改革都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教师,教师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乎这些改革的成效。在传统教学中,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自己学科专业的精通、广博的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健康的情感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与研究能力等基本业务能力素质,更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时代感。而实际上在各项能力中,高校对思政课教师强调较多的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和教学科研能力。其中教学是最基本职能,而教学能力的重点通常放在研究如何教上,当然这个教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讲授。

如若将慕课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则对教师的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教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有深厚扎实的基本理论,广博的知识,还要求教师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因为慕课教学中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讲授只占很小部分,大部分时间用于互动交流。况且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又有特殊的难度。其他课程教师对课程讲授之后,在互动交流环节更多的是解决学生理论上的不解,而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互动交流这个环节除了要解答学生知不知、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面对更多的问题则应是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思想上的困惑、对实际问题的疑惑,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传统的思政课课堂上也会面临,但传统课堂中给学生参与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解决问题的任务相对轻松。而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学生有了充分表达意见观点的平台,教师所要解答的问题一定会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个考验。同时慕课作为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而开展的新兴教学模式,它对信息技术有很大的依赖。又考验着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分析的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对PPT制作和讲解的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怎样从注重教的能力走向多元化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慕课不是万能的,它在彰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与不足,它的诞生无法完全解决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但我们都无法回避,它的到来对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所引起的改变。思政课作为集知识性与政治性于一体的课程,面对慕课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既不能盲目跟风、赶时髦,也不能置若罔闻。当务之急,是要借助席卷全球的慕课热潮,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引入慕课思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马若龙,袁松鹤。“慕课”是流行词还是真趋势?[N].中国 教育报,2013-11-22.

[2]张丹。略论慕课对教师角色的深层影响[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4,(7).

[3],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3).

课程思政 篇三

[关键词]课程思政;信息安全;教学方法

现阶段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专业课教师积极促进课程思政入课堂,但由于有的教师刻意地加入相关内容,为了思政而思政,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内容的过度生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因此,高校应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由“两层皮”向“一盘棋”转化,以真正达到育人效果。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比较随机当前,各科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多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自我发掘与发挥,这就有可能导致思政内容重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高校应从整体专业规划出发,针对每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使其形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改革

1.紧扣毕业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在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定位,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应结合毕业要求,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抓手,明确并落实课程育人目标。以信息安全这门课为例,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使学生具备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病毒分析与防范、防火墙技术与VPN、安全扫描与入侵检测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在确定育人目标时,应让学生通过熟悉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追求科学真理,牢固树立热爱祖国、“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明确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的界限,理解诚实、公正、诚信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范,并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自觉遵守。另外,还要面向国际科学应用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经济主战场,将前沿科技渗透到课程实践中,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破解“卡脖子”难题。2.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信息安全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设计信息安全框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指引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和课堂讨论,并及时分析、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另外,要从课程内容、实验环节、互动交流、分组讨论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

具体案例研究

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深入渗透到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设计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肩负历史使命,勇担强国重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高端信息安全人才。

思政育人案例

1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掌握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思政元素切入点:针对美国政府在拿不出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以列入实体清单、技术封锁、投资设障等手段,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力度,让中国在芯片领域面临较为被动的局面。针对这一案例,要明确信息安全的真实含义,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强调中国人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容许被任何势力“卡脖子”。育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使其能潜心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的开发;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家培养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人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未来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等,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信息安全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3)课后拓展。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重大成果视频,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思政育人案例2教学内容:第二章,密码技术基础与公钥基础设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密码学基本概念、了解传统密码技术,掌握公钥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思政元素切入点:对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进行阐述,引入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已有密码学方案的冲击。在量子计算模型下,经典数论密码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量子时代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gev提出基于格的密码体系可以抵抗这种量子算法的攻击。格密码作为备受关注的抗量子密码体制,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目光。格自身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于其他密码体制有独特的优势:困难问题存在从一般情况到最坏情况的规约,具有较高的算法效率和并行性等。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基于格困难问题的密码体制设计进行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钻研精神。育人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知晓量子技术的发展对已有技术的冲击,引导其发挥工匠精神及钻研精神,勇于探索行业难题。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密码学数学基础、密码学基本概念、对称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针对“我们是否可以在标准模型下构造一个抗量子攻击的基于位置的服务方案?这样的方案是否可以做到避免密钥滥用?”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后拓展。课后对量子算法技术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了解两字算法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技术的推动,并引入相关思政素材,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及探索。思政育人案例3教学内容:第四章,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黑客的概念及黑客的攻击模式,掌握网络攻击的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攻击防范。思政元素切入点:2014年3月22日,国内漏洞研究平台曝光称,携程系统开启了用户支付服务接口的调试功能,使所有向银行验证持卡所有者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均直接保存在本地服务器,包括信用卡用户的身份证、卡号、CVV码等信息均可能被黑客任意窃取,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该漏洞引发了关于“电商网站存储用户信息,并存在泄露风险”等问题的热议。针对携程漏洞事件,教师引导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网络安全运营负有责任,对产品的漏洞及时补救,怠于履行法律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将面临最高五十万元的罚款,如果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2014年12月25日,第三方漏洞研究平台发现大量12306用户数据在互联网流传,内容包含用户账户、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这次事件是黑客通过收集其他网站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撞库的方式利用12306网站安全机制的缺失来获取13万多条用户数据。针对12306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引导学生熟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不仅有一般网络运营者应该履行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义务,还有更高层次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如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若没有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测评估,拒不改正或导致网络安全严重后果的,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至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育人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网络攻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自然融入《网络安全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安全和防御技术,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维护好个人、企业、组织、国家的信息安全,积极构建网络安全。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关于黑客、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网络攻击防范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网络安全法》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研讨之后,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点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研讨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网络安全意识。(3)课后拓展。课后可适当给学生提供《网络安全法》的相关报道视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总结

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增强了国家安全、国家忧患的意识,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感,从而能够奋勇向前、努力钻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满热情。此外,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对信息安全的行业规范、道德责任有了清晰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信息安全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政课 篇四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1-01

引言

伴随着全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课改已成为大多数学校教育中最常听见的话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在新教材中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也在悄然变化着。然而,如何运用新教材,如何进行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设计,仍然是我们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下面就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新课程教学特点与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写道:“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它既有学科特点,也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德育功能,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

二、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处理,以贴近生活和实际

新的教材是为达到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目标提供教学素材和资源,要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用好,用活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活动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应学生实际的该删就删,该减的就减,甚至进行重新的加工和处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时时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为此,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切实可行地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过程动态化,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智,解决问题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疑,就没有创新;没有疑,就谈不上探究,更说不上进步。所以培养学生自主质疑、释疑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训练学生质疑、释疑能力时,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去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思考、分析、内化与提出质疑,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主动探究、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质疑的能力。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和阅读的程度,启发诱导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争辩,通过争辩,明白事理,学到知识,提高觉悟。

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采取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提问与他人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或开展某些形式的实验、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和感悟。

为此,我们在教案的编写上可以突破传统教案的模式,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原来的教案变为“活动”设计方案,想方设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围绕着设计的“问题”及活动“动”起来,具体形式可以是朗读、小品、调查、歌唱等,即我们以前常提起的寓教于乐。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的:“要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甚至于开展一些主题性的活动,“解放学生的时间,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好新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处理好教材内容,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思政课 篇五

【关键词】课前反思 反思内容 反思意义

课前反思,就是上课之前对教案的预设,备课效果,之前教学过程的得失进行思考,对学生学习本学科的需求,能力,困难等进行反思。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角度,对课前反思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反思教学内容,即本节课讲什么

教学内容一是要符合课程体系,不能随意改变教材的教学顺序。二是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能完全按教材的框题内容进行。这个反思看起来似乎没必要,但是却是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盲点,一些新教师盲目跟随老教师的教学进程,这是不可取的。例如在教学中必修二(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教材顺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在实际教学中,把民主管理放在最后教学,因为民主管理包括了公民政治参与所有的方式,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

二、反思教学目标,即目标是否明确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某一道习题的解答,某种测试的结果,某个教学情境的简析,研究性学习报告来检验我们的目标是否达到了,如果教学目标达成,我们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反之则不能。

三、反思学生当前水平,即清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我们的教学工作应当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的难度,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好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难度不能突破最近发展区,也不能停留在现有发展区。教师课前要反思前一节课或者前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思学生在测试,口头回答,角色扮演,课后交流等过程中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掌握的程度,确认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确认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现有发展区。如果效果好,就可以继续新课,否则就要复习巩固或采用其他办法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如果不清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不去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就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就很难确定下一步教什么。

四、反思课件的使用

对于课件的内容,我们要分析哪些应该呈现在课件上,哪些不应该。课件的合理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省略,有些内容不能够省略。有关政治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知识结构框架等就不要放在幻灯片上,这是因为幻灯片一闪而过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需要使用的时候很难找到,反而减低了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件的形式我们要反思的是使用哪种形式的课件来体现教学内容;能够简洁,明确的展示学习目标;能够充分体现思想性和知识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如果课件不能满足其中的任意一条,就会减低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反思自己制作的课件是否处理好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否存在为了课件而课件,为了省事而课件;是否背离了使用课件的目的;是否把要板书的内容罗列到World或PowerPoint上代替书写;是否缺乏互动性和时效性。把现代传媒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其关键不在于是否应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思政课范文 篇六

社会思潮挑战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的思考

《经济常识》经济类实验教学初探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试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探析

新时期高校统战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生活德育的必然选择和应然路径

浅谈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坚定理想信念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中思考“同课异构”

比较置疑:思政课问题教学策略的运用

论反腐倡廉思想的思维特征

德育衔接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的逻辑依据

《推进基层民主增强民主意识》的教学偶得

高中《政治生活》中的制度自信教育初探

重大事件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新定位

上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之探析

90后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职业素质结构探索

以中国梦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媒体融合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

近30年来关于“新权威主义”思潮的研究述评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

构建“五环导学互动”双主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要重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教育

试论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范式

当代台湾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大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诚信教育的有效融合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易班”建设与发展分析

“非毛化”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黑板变白板迸发思想政治课活力

利益多样视阈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若干思考

建国以来榜样教育的发展流变及其反思

大学生榜样和偶像的示范价值与育人效应

冲击与调适:全媒体发展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三个世界”理论视域下建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话语范式转换的思考

“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集体备课探析

基于人文教育视野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环节与流程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范式的本体意义

探析创造性使用思想政治教材的三个维度及方法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课例谈微课的特点和制作

以学科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思考

思政课 篇七

英文名称:The Teaching of Thought and Political Stud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588X

国内刊号:11-1589/G4

邮发代号:2-7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课程思政 篇八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思政道理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二者都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本质上而言,思政课程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体内容的设计、定位和规划①。而课程思政是将其他学科的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参与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②。通过课程思政与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互动改革,落实讲思政道理的教学任务。

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学理原点

从道理来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协同立德树人。“道”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党建设规律;“理”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价值。可见,讲思政道理贯通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这一中心主线,有其必然的学理原点和内在价值。要通过彰显马克思主义领航,讲出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定位,突出课程育人价值,讲出课程内容的价值引领方向;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明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讲道理不但是思政课程的目标,而且是课程思政的归宿,是课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共通于“思政”,重在协同讲思政道理。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所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长期开展自我革命和自我建设等思想政治命题,传授课程所传达的知识和理论的思想政治意蕴,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思政课所讲的“道理”主要是思政课所传授的思想政治道理,即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道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中国共产党“能”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道理。有学者指出:“思政课程所讲‘道理’归结起来,就是国家、社会、个人的道理。”①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育人价值的统一

毛泽东曾指出:“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②思政课程集中讲家国情怀、践行社会责任的思政道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和问题思维的普遍规律,是思政“大道理”;各类具体课程以学科知识为边界讲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某一具体领域的具体规律,构成思政“小道理”。正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课程都必须讲党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思政道理。因此,讲思政道理内在决定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必须有机结合,遵循思政课程普遍讲思政道理和课程思政特殊讲思政道理的辩证关系。同时,思政道理作为政治性、思想性、规律性、价值性道理,不存在脱离实际的“纯粹”思政道理,也不存在无价值立场的“纯粹”科学知识,讲思政道理不是思政课程的专属,也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带。任何课程教学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知识目标到价值目标螺旋升华的教学规律,要在知识之“理”中呈现出思政之“道”,讲思政道理成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内在依据、来源生成。

(三)学科知识的协同

课程是相应专门学科学问知识的集合,讲思政道理是所有课程能够融合的共同价值追求。④这生动诠释了所有课程必须共同讲思政道理,讲共同的思政道理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不能各说各的“理”、各讲各的“道”。思政道理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军队、国家民族、国际外交、政党阶级等内容,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课程知识,具有鲜明的真理性、实践性、综合性、价值性以及学理性等特点。因此,讲思政道理不能成为思政课程的“独奏”,而是以思政课程为主旋律,协同所有课程进行“协奏”。诚然,思政道理是“精神之钙”“思想之盐”,但思政课程不能单纯补“钙”,更不能纯粹是“盐”。不但要让专业知识带有风骨,透着“咸味”,而且也不能让思政“失语”、缺乏“盐味”,必须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协同供给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解开价值观的“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是一种“大思政”教育观的宝贵探索①。各门课程只有协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深耕悟透讲活思政道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激扬斗志。

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实践要求

(一)讲“深”思政道理

讲深思政道理,就是把思政道理讲深刻、讲深入。为此,要从坚定协同育人的价值指向,构建具有思政元素的知识谱系,善于比较辨析等维度。深入剖析思政道理蕴涵的实质精髓和思政意境,达到课程理论高度的价值认同、教师育人情感的高度共鸣、学生行为高度统一的育人效果。

1.坚定协同育人的价值指向。有高度才会有深度,讲深思政道理的终极目标在育人,离开育人就讲不深思政道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深思政道理,根本上讲要始终牢牢坚守思政协同育人的共同指向。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鲜明指向是协同育人。③思政课程不能照本宣科、敷衍塞责,必须恪守为育人而讲深思政道理这一根本指向。其余各学科、各门课程是进行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课程内容蕴涵着特定的思政逻辑,具备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基于授课技能提升“思政育人”的倍增效应。遵循立德与树人、育德与育才的教书育人规律,研究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趋向,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课程自身独特的“知识思政”特点,结合思政课程讲“深”思政道理。

2.构建思政元素的知识谱系。讲思政道理离不开丰富的思政元素知识,知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沉淀,也是人类活动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知识传承方式,也是讲“深”思政道理的过程。思政知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思政课程内容是讲思政道理最直接、最凝练的“干货知识”。讲深思政道理,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对相关的人类文明成果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把握。各学科、各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观点等学问,理所当然成为讲思政道理的“元素类知识”,亦可称为“知识思政”。在维持课程知识边界的同时,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深”思政道理,要不断推进两类思政知识跨界交融,形成催化思政道理“化合反应”的知识谱系。即要建立协同讲思政道理的专业课程元素类知识点,思政干货类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结、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的思政元素知识体系。在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螺旋式深化认识思政道理过程中,思政课程“干货知识”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知识中,充分挖掘利用课程思政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深度学习、人格发展、实践创新等知识元素④。课程思政的专业授课,要实现知识点选择科学合理、观点延展丰富具体、案例列举恰到好处。让思政课知识和专业课知识形成富有次序节奏的最优排列组合,从而带给学生思政知识和知识思政学习的深刻体验,从中获得对思政道理的深刻理解。

3.恪守理性批判的学习方式。道理不辩不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观点的批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批判中形成的科学道理。①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去讲深思政道理,要善于在比较辨析中阐明思政道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在多学科视域下推动思政道理的守正创新和与时俱进,有效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知识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体系②。对不同学科课程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进行比较和辨析,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和资源,增强生机和活力,避免思政课程讲思政道理“自说自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要坚持批判的思维和审时度势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导向,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师要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理解学生关切的问题和认知障碍,在不同课程蕴涵的思想观点交汇交融过程中,批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错误观点,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实际问题。

(二)悟“透”思政内容

讲“透”思政道理,就是要把思政道理讲全面、讲透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推动讲思政道理的全员参与、讲透思政道理的来龙去脉和整体逻辑,破解讲思政道理的碎片化、随意化和片面化倾向,利用资源平台共享,实现多学科的交融互补。

1.全员思政大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主体,讲清讲全讲透思政道理,所有课程教师都责无旁贷③。教师不讲“道理”,甚至说不讲“思政道理”,就失去了为师之道。各门课程教师要主动融入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大格局,自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身份定位,即教师要拥有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情怀,做到真信、真懂、真讲思政道理,让思政道理和知识道理无缝对接。专业课教师要在上课前进行认真备课,在课堂中融入思政知识。教师不能局限于一般性地讲知识原理,还要讲清知识的价值;教师不能止步于松散式地讲知识点,还要讲清知识的体系;不能满足于灌输式地讲工具性知识,还要讲清伦理性知识,集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思政素养于一身。专业课教师要同思政课教师遥相呼应,共同上好讲透思政道理的“思政大课”。

2.多学科交融互补。视野宽广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基本治学格局,要切实推动各学科课程的相互交融和优势互补,阐释清楚思政道理的知识脉络。④因此,要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政课进行关注,努力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将党的初心使命、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党的自身建设、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道风景,蕴涵着解释世界、探究事物、积淀发展等丰富内容。课程思政要从独特的学科知识、价值方位、历史积淀、国际前沿等不同维度,拓宽思政课讲透思政道理的视野,让学生在多样、多元、多维学科视野的激荡、碰撞中透彻理解思政道理。

3.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保障,要打破课程之间资源平台壁垒,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讲透思政道理的优质资源。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都要把最生动的事和人、最形象的标识、最典型的案例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如各学科高质量实验场所、实践基地、文化博览、文物场馆、古籍遗产、科技成果等资源,提供讲透思政道理的生动体验。同时,要重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研修,建构纵横交错的交流园地和师资建设平台。发挥部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作用,开发建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一体化网络资源平台共享数据库”,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一体化建设组织领导实施,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共同体”工作体制,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培训发展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等,为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提供坚强的保证。

(三)用“活”思政元素

讲活思政道理,就是要把思政道理讲具体、讲生动、讲灵活,对抽象的思想和理论作出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证明力的逻辑诠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就是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事而化、顺势而为,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讲活思政道理。

1.知行合一地讲思政道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根本方法规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活思政道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有机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实践。具体而言,让思政道理在各学科、课程的具体知识传授中得到应用,用思政道理的理论逻辑、学理逻辑、历史逻辑、时代逻辑观照各类具体知识,生动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分析问题行动指南的理论价值;要把思政道理融入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去,让课本中静态的思政道理在知识实践、社会实践中“活化”,让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过程中体验感悟思政道理,进而塑造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贡献社会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鸿鹄之志、争做新时代奋斗先锋。

2.因事而化地讲思政方法。这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原则方法要求。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活思政道理,要求做到围绕中心、抓住实质的同时,因“课”制宜、因事而化,形成协同效应,不能把所有课程“等量齐观”“上下一般粗”“套”成思政课,也不能无原则淡化思政道理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价值性“降格”为一般通识知识,要结合课程知识特点、计划进度、难度深度等,选好课程知识和思政道理结合的时机、把握课程知识融汇思政道理的力度、注重学生接受认同思政道理的效度,把宏观、抽象的思政道理化在日常、化为具体、化道成德。

3.深入浅出地讲思政效果。深入浅出地讲思政道理关系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整体效果。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④讲深、讲透思政道理,不是把简单的思政道理复杂化,也不能把复杂思政道理简单化,“‘深入浅出’不是把深讲浅了,而是要做到深寓浅中;‘深入浅出’也不是把道理肤浅化,而是要做到浅中见深”⑤。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深入浅出讲活思政道理,要充分发挥多课程的话语优势,让思政道理的原理叙事、标准表达,借助多课程绚丽多彩的课程话语、语言符号和展现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要注重课程教学艺术形式,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讲活课程知识所蕴涵的思政道理,让思政课程讲思政道理“大水漫灌”,在课程思政中得到“精细滴灌”;让思政课程讲思政道理的显性教导,在课程思政中得到隐形涵化;让思政课程讲思政道理的统一性,在课程思政中形成多样性呈现;让思政课程讲思政道理的直接“灌输”,在课程思政中形成水到渠成的启发。

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基本内容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要讲的思政道理,包括政治道理、价值道理、人文道理、思维道理等核心道理,这些道理要贯穿到所有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全程,要在思政课程主渠道中充盈,在课程思政这段渠、责任田中流淌。

(一)讲政治定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党领导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高校所有课程讲思政道理,首先要讲政治道理,要阐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的无产阶级根本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道路等内容及其所蕴涵的政治立场、原则、观点和方法,重点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政治道理,是所有课程协同阐释共产主义理想“真”的依据,社会主义制度“好”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能”的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的逻辑,揭示政治道理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概括而言,政治道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宗旨性质、根本观点、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辩证统一的内在依据、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和发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及显著优势;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的知识学理,中国国家安全、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及对外交往的智慧方案等,构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政治道理的“总纲”,每个学科、每门课程的知识讲授要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讲知识,多渠道汇集出党和国家政治道理的“思想大餐”,引领推动当代大学生关心政治、理解政治,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迈进,从“知道”向“认同”深化,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政治观点、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判断力,深刻理解“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政治蕴涵,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意义。

(二)讲核心价值观

价值道理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即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总的看法、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①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价值道理,就是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是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的价值信仰,也是民众个体自我规范和约束的价值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价值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系好价值观的“人生之扣”、管好思想“总开关”。深入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之间的根本区别,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认同。深入阐释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价值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价值方位,激发学生以过硬的专业技能素养服务国家、贡献社会、成就人生的价值追求,以明晰的价值道理支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讲人文情怀

②文化是思政道理最基础、最根本、最厚重的载体、滋养和内涵,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根本在于厚植人文道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球化视野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信念,不断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的道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人文道理,主体是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不同民族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交相辉映,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人文道理,要深刻体现课程的文化属性,充分运用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文化资源,凝练课程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等科学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叙述逻辑,坚定文化自信。

(四)讲思维方法

思维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思考方式,讲道理的境界在于塑造科学思维。思维道理是理解掌握思政道理的思维逻辑方法蕴涵。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②讲思维道理,就是讲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要重点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道理,它贯穿于政治道理、价值道理和人文道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维道理,包括阐释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和战略策略。阐释守正与创新、批判与构建、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党的领导和群众首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思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维道理,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精髓,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处理课程体系,生动展现学科课程科学道理思维蕴涵,升华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

思政课 篇九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提出:“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思路宽广的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创造、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许多弊端:教师主宰课堂,照本宣科,单纯地灌输所谓的“政治思想”,学生被动学习,为分数而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及社会公德的提高,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政治思想课的学科性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政治思想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教师的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政治思想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渊博的学识,优雅的气质和风度,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学生模仿的偶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致、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教师应是船长,要能利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船;教师应是指挥员,要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教师应是导演,要能编导出一幕幕激情剧;教师应是创意人,要能把课堂教学包装得天衣无缝,色彩斑斓。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理清知识网络,揭示体系结构,抓住难点,突出重点。第二,精选典型材料,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第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政治思想课最忌“照本宣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外在教育因素转化为内在精神需求,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规律,才能将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转化为个人思想,同时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个人行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改革课堂教学的核心应是使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和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中政治思想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尤其要如此。政治思想课不能上成纯“政治思想课”,不能板着面孔,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政治思想”。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于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拥有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良好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把思维方法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结构,用具有包摄性的观念把握思维方法的全貌,就要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人心目中的“好学生”碌碌无为,而一些屡遭白眼的“捣蛋鬼”反而能适应环境乃至有一定作为;一些“尖子学生”对教师不理不睬,而“白搭学生”却对教师恭恭敬敬,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吗?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一个人若具备了良好的情感,将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人生的宗旨,这样我们所说的学习,就不再是传统的学习内涵,而是素质教育派生出来的“大学习”观。

政治思想课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加大让学生学习社会的力度,引导学生进行热点问题的讨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让学生注意搜集一些普遍关心、敏感的问题,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全面辩证分析,就可以认识到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将最终决定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学生树立起发奋学习,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和信心,增强改革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强化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进一步加强国家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关注祖国的前途。通过热点、现实问题的讨论,学生既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教材;既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既能感知事实,又用事实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谁掌握了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 世纪的国际中处于主动地位。如何立足于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9篇思政课堂教学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思政课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