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加深您对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9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篇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第5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看图想像。
1、这里有两幅图,请大家仔细看看,然后说说画的是什么内容?
(图上有什么人?手上拿着什么?表情怎样?他们在做什么?)
2、谁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2)这位“红领巾”在送蝈蝈时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么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3)引导学生联系插图,想像表演“红领巾”送蝈蝈时“乐呵呵”、“喜滋滋”的情境。
(4)小结:“红领巾”的做法正好给盲婆婆解闷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像。
2、学习第二节。
(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指名读。
(2)“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是什么意思?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看来,他经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给她唱歌。)
(4)用朗读把对盲婆婆的爱表现出来。
3、学习第三节。
(1)轻声读一读。
(2)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盲婆婆提着红领巾送来的蝈蝈,听到了那“咯咯,咯咯”的叫声,她开心极了,仿佛真的来到广阔的田野,看到清清的溪水在流淌……)
(5)齐读。
4、学习第四节。
(1)蝈蝈是怎么唱歌的?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2)蝈蝈的歌声就代表了什么?(我的关心爱护)
(3)全体有感情地背诵这一节。
五、齐读全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堂实录 篇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上册第五课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通。教学时要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孩子们较欢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1、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3、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4、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篇三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习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篇四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篇五
设计思路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的课文,它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一位少年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引领学生领会诗歌语言的优美,领悟少年的那份纯真爱心。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用心触摸“喜滋滋、乐呵呵”,体会快乐的含义;要体会盲婆婆的看不到的情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最后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这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
3、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体会盲婆婆的快乐,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体会盲婆婆的快乐。
教学准备小黑板三块 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简要介绍)
1、从课题入手,给少年起名
2、读准读流利诗歌,初步感知全文。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快乐的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走进一位小朋友,他叫(小明----这是上节课我和学生们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你从课题知道些什么?
学生1:小明送给盲婆婆蝈蝈。
教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2:小明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学生3: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它会干什么?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儿歌,你就会找到答案。
【亲切而简单的导语让学生进入本课的情境中。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起学生走进文本的主动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走进文本,感悟诗歌
(一)学习第一节
过渡:这首儿歌一共几节?(4节)那第一节请第一组读,要求其余三组做到默读。
1、指第一组读。
2、寻找词语:乐呵呵 喜滋滋
教师:这一节有几句话?多指名几位回答。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能够表达心情?请自己读一遍。
指名回答后要求学生用直尺划下,同时教师板书:乐呵呵 喜滋滋。
3、比较叠词,培养语感
教师用手盖住呵呵,提问:乐是什么意思?(高兴、快乐、愉快、开心)加了呵呵就是非常快乐。在什么时候你会乐呵呵的?
(引导学生说)
仿照上述方法比较喜---喜滋滋的不同。
4、指导朗读
教师引说小明心情很高兴,请用你的声音把这些快乐表达出来吧!同桌练读。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评价。
【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低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我们语文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二)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明把蝈蝈送给婆婆说什么了?
1、指第二组齐读。
2、学习第一句。
教师:这一节几句话?(两句话)
(1)理解句意。
第一句谁愿读?指名读。从他的读声中你知道什么?多次指名回答。面向全体学生问: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会唱歌)同时板书:唱歌
(2)体会语言美。
你认为蝈蝈真会唱歌吗?请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而一致认为是蝈蝈的叫声很好听,它的叫声就像歌声一样美。
(3)练习语言美。
教师:其实大家也可以像小明那样说出这样美的语言。
出示黑板①:一只会飞的蝴蝶。
一只会( )的蝴蝶。
一片叶子在空中飘。
一片叶子在空中( )。
(4)表达语言美。
同学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现在就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一句:婆婆,婆婆……(引读)
过渡:小明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婆婆?
3、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你从这句话知道小明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婆婆了吗?原来是让蝈蝈代替小明给婆婆唱歌。
(2)理解“您”
教师:这一节有一个字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是哪个字?猜猜。领读:您。让我们带着对婆婆的尊敬读读这一节吧。
【语言美是既要理解更要学生内化,安排这样的练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头脑中词汇的积累,为以后的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流畅,提高阅读能力打基础。】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带来什么?
1、指第三组读。
2、想象歌声
(1)“歌声”是谁的?婆婆真能看见小溪流淌的清波吗?(板书看到)不能,这是婆婆在脑中想象的。让我们也想象一下:请大家闭上眼,师唱:小鸡唱歌 叽叽叽 叽叽叽 指名汇报自己想到什么。
(2)出示插图,看图回答婆婆表情是怎样的?因为婆婆(板书想到)童年的欢乐。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4)采取师生接读,同桌练读,同桌展示。教师适时评价。
3、我做小诗人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最后可以引导出:
出示黑板②:歌声会( ),
( )。
歌声会( ),
( )。
4、带着愉快的心情齐读本节。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诗句说,言有物,言有序,言有依傍,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做到放开不放任,拓展能收拢。这样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丰富了自己的内部语言。】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这是一只多么会唱歌的蝈蝈呀!
1、指第四组读。
2、指名读第二节,提问: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黑板③: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教师:在第四节这句应该怎样读?应该更有感情,因为蝈蝈给婆婆带来了无比欢乐。
3、男女生赛读。
4、板书:......这是省略号,省略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省略了蝈蝈的歌声,表示蝈蝈歌声不断,婆婆欢乐不断!
【任何的语言都建立在人的独特感受上,这只蝈蝈不是在田野中的蝈蝈,它是小明的化身,它是只给盲婆婆带来快乐的蝈蝈。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蝈蝈人性化,唤起学生心中的那份纯真感情。】
四、深情吟诵
这么美的诗!就让我们美美地背下来。
1、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2、表演背。
3、指多名同学上台表演背诵。
【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只通过读还是单一的,若采用直观表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忆诗歌,而且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集中思维不能持久,如果适时地让他们动动手脚演一演,或者看老师演示,无疑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激起学习的更多兴趣。】
五、深情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是写一个孩子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婆婆得到许多欢乐,小明是一个充满爱心(画心形图)的人,让我们把这美丽心灵永记心中!
【学习一篇课文,就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一番新天地,引导学生成为真正有爱的人。教师精妙的勾画,点亮学生的生命之光。】
附板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我是按照上述思路教学的,但是一定要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吗?我想也不一定。例如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这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师情况;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会观察图画,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尊敬老人,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愿望。(看厚教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前奏:课前五分钟
一、体验感受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生齐读课题)
2再看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盲”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眼睛看不见,失去了光明)
3课前,老师让小朋友用布蒙住双眼,体验了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试了吗?说说你的感受。(我蒙上眼睛写字,感觉就像画画一样,字写得歪歪扭扭的)(我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老是撞到课桌椅。)蒙上眼睛做事,你觉得怎么样?(很难受,失去光明,很不开心。很悲伤,)
4小朋友才蒙了一会儿,就这里出错,那里出错,心里难受极了。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心情又会怎样呢?
出示练习:口头填空
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看不到,也看不到,她感到。(先和同桌说一说)(她看不到清清的小河,看不到粉红的桃花,看不到雪白的绵羊,感到很伤心。)(看不到火红火红的太阳,看不到五颜六色的野花,看不到闪烁的星星,感到很忧伤。)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可是今天,盲婆婆心情怎么样?(出示第一幅图)(感到高兴、开心)你是从图上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表情:她的眉毛都笑弯了,笑得咧开了嘴,嘴都合不拢了,露出了两颗大门牙。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满面笑容)(动作:手在空中比划着,在夸奖小男孩真是一个关心老人的好孩子。)
2观察得真仔细。今天,盲婆婆的确非常开心,你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送蝈蝈)难怪她这么开心,小朋友是怎样送蝈蝈的?(生答:乐呵呵捉,喜滋滋送)
3出示比较句子:(1)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2)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1)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2句好,因为多了乐呵呵,喜滋滋看出小男孩捉蝈蝈送蝈蝈时是非常高兴的)
(2)读好这两个词语,(老师领读)。再读好这句话。(生读)
(3)你还知道像乐呵呵喜滋滋这样表示笑的意思的词语吗?(笑呵呵,笑哈哈,笑嘻嘻,笑眯眯,乐滋滋,乐陶陶,喜洋洋)
(生:我还从图上的小男孩咧着嘴,满面笑容看出在送蝈蝈时是非常高兴的)
4他为什么这样高兴?(盲婆婆双目失明,她一天到晚一人孤零零地住着,感到孤单寂寞,需要有人陪她说说话,解解闷。现在,我捉了一只蝈蝈给婆婆,它的叫声清脆悦耳,很动听,婆婆听了会感到快乐,不再烦闷悲伤。能为残疾老人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当然会感到十分快乐。)
5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小男孩此时此刻无比快乐的心情?(指名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应重读乐呵呵,喜滋滋,应是面带微笑地读)(我能读好这句话)把你们快乐的心情写在脸上。(我能读得比他更好)你的小脸蛋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齐读)谁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先和同桌小朋友练一练。再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男孩喜滋滋地提着蝈蝈,一路上迈着轻快的脚步,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来到了盲婆婆家门口。请仔细观察图画,想象一下,这位小男孩送蝈蝈给盲婆婆的情景。请同桌合作表演,一位当盲婆婆,一位当小男孩,比一比哪组同桌配合最默契,表演得最精彩。(教师认真倾听,好的地方表扬,不好的纠正。师生共同评议)
(生1微笑着说:婆婆,你一个人在家闷得慌,我今天放学后在草地上捉到了一只可爱的蝈蝈,它的叫声清脆悦耳,送给您,让它和您做伴,您就不会再孤单了。生2:笑着说:谢谢你啦,你真是我的好乖乖。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关心老人)
2(评议第一组,师生评议)(再表演第二组,师生评议)
3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对盲婆婆说的?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生:蝈蝈不是真的会唱歌,而是雄蝈蝈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好听,就像在唱歌一样。把蝈蝈的叫声比做是歌声)(这位小男孩平时不上学的时候总是去陪伴照顾盲婆婆,给她唱歌,唱音乐课上学的歌曲,给她解闷。)除了唱歌,小男孩还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帮婆婆做家务活,扫地拖地,整理房间,洗衣服,陪她说话聊天,端茶倒水,带路,洗碗等,在上学时候也会惦记着婆婆)(对婆婆用的是“您”,说明他懂礼貌,对盲婆婆非常尊敬)
4指导朗读(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齐读。你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吗?先和同桌练一练。(指名表演背,全班表演背。)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2图)婆婆捧着心爱的蝈蝈,蝈蝈欢快地唱着,婆婆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来到了哪儿?(田野)仔细观察图上有哪些景色?(田野,野花,草地,小草,树林,小溪,清波,远处的房屋)
2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的是这幅图画?(第3)齐读,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童年。。。欢乐,说的是听到蝈蝈的叫声,盲婆婆就会想到自己往日也就是小时候的生活,师:婆婆小时侯会有哪些快乐的事情?与小伙伴们逮蝈蝈,捉蚂蚁,逮蚂蚱,捉蝴蝶,放风筝,游泳,打雪仗,堆雪人,充满了欢声笑语,乐趣。)(盲婆婆看不见东西,课文为什么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清波?答:这句话不是说歌声能真正把她领进田野,看到清波,而是说婆婆听到蝈蝈唱歌,她就会想到田野的景象,会想到小溪流淌的粼粼清波。)(蝈蝈本来生活在田野,婆婆听叫声就会想到田野景色,想到小时候和小伙伴在田野里玩耍嬉戏跳皮筋做游戏。)
婆婆小时候有这么多忘不了的趣事,她心中多么快乐啊!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练一练,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
齐读。你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吗?先和同桌练一练。(指名表演背,全班表演背。)
4(出示:)歌声会领您,看到。
歌声会把您,想起。
歌声会带您,听到。
歌声还会怎样呢?带着你对盲婆婆的祝福,四人小小组合作仿照文中的句式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比一比哪一小小组创作得最优美,最出色。
交流:请一小小组,一人说一句。我们来赛一赛,哪个小小组不仅诗写的好,而且朗读得更美。(评议)
再请一组。(你们写的诗歌动听极了,像一首美妙的旋律。)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蝈蝈的歌声实在是太悦耳了,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它清脆美妙的歌声,引读: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生跟读)
2读了这一段,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第一句和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完全一样)意思也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是告诉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而这次是再次强调,表明送蝈蝈是为了让它陪伴婆婆,给她欢乐。)(是否要去掉)
(省略号,是什么作用?蝈蝈不停地唱歌,给婆婆带来了许许多多、无穷无尽的欢乐)
3齐读,练背,你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表演背。
4齐读全文。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六、总结拓展
1小朋友,学完了这首诗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说)
2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残疾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3拓展:小朋友,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需要关心帮助的残疾人们,你是怎样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们的,与大家交流一个你关爱他们的故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堂实录 篇七
在朗读中悟情 在悟情中陶冶心灵
宁夏青铜峡光辉中心小学 包嘉雯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第五课)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体悟“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时让她替“我”为盲婆婆唱歌,让盲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回想童年时光的欢乐,充分展示了儿童的美好心灵,让学生从中体会人间真爱,陶冶心灵。
本文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生字词语的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的叙事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尽量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涵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读悟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想象说话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
教学流程:
一、紧扣课题 激趣导入
1、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轮流读诗歌,检查初读情况。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生共同理解“盲婆婆”这个词。重点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处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4、再读课题,设疑:“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诗歌精华所在,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激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1、学习第一节,“我”捉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
2、多媒体展示蝈蝈的实物图,播放蝈蝈的叫声,让学生感受蝈蝈的可爱。
3、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我”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乐呵呵、喜滋滋)
4、指导积累abb式词语。
5、“我”面对这样一只爱不释手的蝈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
6、此时“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你用自己理解的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指导读出词语“乐呵呵”、“喜滋滋”的语气。(自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此环节设计欣赏蝈蝈的外形、叫声,说明我对蝈蝈的喜爱,而“我”又转送给了盲婆婆,表达了“我”对盲婆婆的同情、关心、帮助,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abb式词语的积累,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以读悟情,陶冶心灵。
1、学习第二节
(1)、质疑引读:“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节。
(2)、“会唱歌”指的是蝈蝈的什么?说明了什么?
(3)、说说“我”将蝈蝈送给盲婆婆的目的是什么?
(4)、“我”上学时想让它为盲婆婆唱歌,帮她消除寂寞,带来欢乐,那“我”平时是怎样帮盲婆婆的呢?
(5)、此时你看出图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小学生?(看第一幅图)
(6)、让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二节呢?(指导朗读)
(本环节通过释疑,让学生明白了“我”送蝈蝈的用意是为盲婆婆唱歌,消除“我”不在时的寂寞,让学生在对小男孩的评价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学习第三节。
(1)、质疑引读:蝈蝈的叫声真的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吗?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节。
(2)、谁能发现蝈蝈歌声的神奇力量?(指导看第二幅插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的叫声)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哪里?请用“歌声会… …歌声会… …”这一句式说话。(自由组合,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蝈蝈的歌声使盲婆婆仿佛置身于原野之中,看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好象恢复了与五彩世界的联系,她的眼中似乎不再黑暗,而是充满了光明。
(5)、让我们再次把光明带给盲婆婆。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您”。(指名读,读后评价,全班齐读)
(6)、盲婆婆此时欣赏着蝈蝈美妙的歌声,会说些什么呢?
(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让学生充分的去体会盲婆婆此时的欢乐心情,再加上想象说话,更让盲婆婆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缩短了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不断领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是多么愉快的事。)
3、学习第四节
(1)、听老师范读第四节,你从中看出或读出了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了吗?知道他的心意了吗?说一说。
(2)、谁愿意读一读:学生个别读后,相互挑战。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 …”
(咯咯、咯咯、咯咯… …清脆的蝈蝈叫声蕴涵着“我”对盲婆婆的关心,尊敬将永远“有效”,我会坚持下去,这个动人的故事将永远让学生铭记于心。)
四、奉献爱心,升华感情。
1、读了本诗,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你对“我”想说些什么?
2、说说你自己以后该做些什么?
3、有感情的背诵本诗。
(通过学生的说,让他们去发表对诗意的理解,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在理解中陶冶心灵,在行动中奉献爱心。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再次体会“我”的美好心灵,表达奉献爱的愿望。)
五、课后作业
1、模仿第三小节的诗句,想象说话。(即用“歌声会… …歌声会… …”句式说话。)
2、开展“我学会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清波 看 领 替我唱歌
欢乐 想 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篇八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习,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篇九
作者:漕桥中心小学洪丽英转贴自:漕桥中心小学点击数:117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七
第一课时
漕桥中心小学洪丽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笑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
(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简评:
这是洪老师在前黄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一堂课。洪老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作了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一是在识字教学的时候,把字、词、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突出了学习的综合性;二是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徐伟健)
本文转载自
武进教育
(搜索本课课题的关键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9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送给盲婆婆的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