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9篇)(最新高考优秀作文汇总5篇)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一

我与春瑜先生相识是经德高望重的杂文家曾彦修先生介绍的。春瑜先生的《牛屋杂文》就像名厨做的“牛腩煲”那样色、香、味俱全,让我爱不释口。我想九十二岁高龄的曾老亲自向东方出版社隆重推荐此书,且冒着酷暑吟诗《贺春瑜先生新书〈牛屋杂文〉出版》,就足以说明《牛屋杂文》的品位之高和份量之重。

我第一次拜访春瑜先生时,他没能容我落座就带我参观他的“ 牛屋”。他的“牛屋”确实“牛气冲天”――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厅里高悬着王元化先生题写的“牛屋招牌”――“老牛堂”。“牛屋”的主人喜欢以牛为杂文“品牌”,除《牛屋杂文》之外,早前出版的杂文集《牛屋杂俎》、《老牛堂札记》等,皆“牛性十足”也。春瑜先生如此对牛情有独钟,我略知其寓意,一是他属牛,1937年出生于苏州尚义桥,如今堪称“老黄牛”;二是他在中由于“炮轰”而被戴上“ 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关进“牛棚”,当了七年“牛鬼蛇神”,对牛的感情可谓刻骨铭心。他在《风雨同舟的异类朋友》一文里,饱含深情地写了一只“有着特殊身世的牛”。这只牛的特殊在于有一段由家牛放逐为野牛再收养为家牛的经历,因此在“五七干校”劳动的春瑜先生一次赶它拉车时,它竟然“任凭鞭抽棒打,我自闲庭信步”。于是引起春瑜先生的感叹:它是否“用拒绝驾车的方式,在向人们抗议,还它以自由?看来,向往自由不仅是人类的本性,又何尝不是动物的本性?”

春瑜先生从“牛棚”里解放出来不久,就从上海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时值改革开放之际,“换了人间”,解开了“辔头”的牛,可以昂首奋蹄了。这期间(从1978年到1982年),他相继写出《“株连九族”考》、《语录考》、《烧书考》、《“万岁”考》、《说“天地君亲师”》等杂文名篇。他不愧为著名历史学家,他这些杂文,把谈古论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这些杂文,主旨宏大,立意深远;他这些杂文,一看题目就令人“触目惊心”, “反右”和“”中明明是封建主义祸国殃民,却偏偏把资本主义当作“假想敌”大批特批。他的“考”系列杂文,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杂文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严秀先生赋诗曰:“究史何须作主张,旧矩新规满殿堂。祖龙虽死魂犹在,劝君改颂秦始皇。”春瑜先生在《牛屋杂文・后记》中回应道:“老先生之‘劝君改颂秦始皇’诗句,可圈可点,妙不可言。我的回答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他“决心清算秦始皇流毒,至今痴心不改,而且只要我还能执笔,一定坚持到底。”

我每读春瑜先生这些文章,眼前就浮现出高莽先生给春瑜先生画的那幅漫画像:画面中的牛怒目而视,两角冲天,与春瑜先生“相映成趣”。牛的怒目而视和两角冲天意味着什么?我的解读是蔑视权威,秉笔直书。他几十年来在文史两界游走,如鱼得水。他在明史研究方面是屈指可数的权威专家,迄今已出版史学专著八种,主编文史丛书十余种;他编著的《中国反贪史》,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成为中国反贪的历史教科书,获得“中国图书奖”;他应邀给党和国家领导干部“传道解惑”,其《中国历代监察制度与权力牵制》,收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主编出版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资政卷》。

去年金秋时节,我陪他去我的老家――湖北兴山县踏访闯王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当年抗清的遗址。我小时候就听说我们老家大山里有座百羊寨,李自成兵败后,他的侄孙李来亨率领残余部队来此坚持抗清十几年,最后被清军包围战死于此。来京与春瑜先生相识后,他几次向我了解李来亨的情况,去年得以成行。可当我们到达百羊寨,不巧碰上连绵阴雨,寸步难行。已七十多岁的春瑜先生手脚并用爬着山路,顶风冒雨参观凭吊了圣帝行宫碑、望台、七步半台阶等遗址。终因雨势太大,还有几处遗址没能看成,我们只好返回北京。没过多久的一天晚上,我接到春瑜先生的电话。他说:“我在你的老家兴山!”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他怎么在一月之内两次不远几千里去兴山?他告诉我因为上次没有看完李来亨的遗址,心有不甘,用了两天时间把所有的遗址都看过了,又寻访了当地的一些知情人,掌握了一些难得的资料。他回京后写出《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我看了真是感慨万千:这篇不过两千余字的文章,他竟然付出如此辛劳,这种治学为文的精神,确实是我辈的楷模。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二

[文题]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海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说:“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是这样,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加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重,这样或许更有意义。

[写作要求]

请从“负重”“生命”“健康”“意义”等词语中任选两个作为关键词,自行组合拟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行组合拟题时可增加相关词语。②立意自定,但须扣住材料主旨。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该题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比常见的话题作文在话题的选择和立意上多了一些灵活性,但同时又多了一层限制,即作文拟题必须包含所给词语中的两个。话题作文的出发点是给考生更多的自由,但如果毫无限制则会导致学生走向技术主义(套、仿、抄)。这道创新作文题体现了话题作文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对立统一。

审题时一要审材料,弄清材料的主旨;二要审话题,选择自己理解深刻、便于发挥的关键词组合命题和立意行文。材料中两则故事后有一句话点明了材料的主旨:“行船是这样,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加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重,这样或许更有意义。”这句话包含了“负重的生命才更健康”和“负重的生命才更有意义”两个层次,这实际上是选择词语的依据,必须在这两个意义中选一个作为立意。

“请从‘负重’‘生命’‘健康’‘意义’等词语中任选两个作为关键词”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如果选择太随意,只选“生命”和“意义”拟题,很可能会脱离“负重”只谈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就忽略了须扣住材料主旨的要求。其实无论是谈健康还是谈人生,都必须置于“负重”的条件之下。

[素材]

1.马拉松是一项考验人耐力与意志的竞赛。一位冠军谈及成功经验时说,平时训练他都坚持在腿上捆沙包,久而久之,习以为常,比赛时取下沙包,便健步如飞,身轻如燕了。

2.生命对于每个人仅有一次,它是那么宝贵,生命价值的体现基于正确对待生命,而生命充满太多未知,“负重”便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如陷在泥里的车子需要加上重物才能从泥泞中挣脱出来,人也需要适当地负重才能奋力拼搏。

3.背着房子上路,蜗牛处处都有温暖的家;背着壳上路,乌龟随时都能得到安全的保护。或许,万事万物总要背负各种各样的担子,但也正是这些担子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变得强大起来。

4.曹操在华容道被关羽击败。只有18人跟随,其中一个是厨师,背着大铁锅,负担很重。有人劝他把锅扔掉,因为现在是在逃命不是旅游,但他始终没扔掉铁锅。结果他因为背着铁锅,没有被关羽将士的箭所伤,过河的时候又没有被湍急的流水冲走。

通过厨师背铁锅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有时候负担不但不会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反而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走人生之路。人生路上很多看似是负担的事物,可能正是我们成功的保证。

5.巴尔扎克29岁时负债累累,后来从事文学创作,起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还清债务,但他逐渐爱上了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试想,如果当初他没有还债的压力,也许文学史上就会少了一位巨匠。一个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爆发出的力量是巨大的。

[佳作展示一]

生命因负重而精彩

李 娜

巨石下的小草,负重于身不曾殒灭,反而活出一份韧性。

悬崖上的黄山松,负重于风霜的侵袭,不曾低头,反而活出一份精彩。一份大气。

塞北的胡杨林,负重于飞舞的黄沙,朔风的侵袭,不曾胆怯,反而活出了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的英姿。

在生活的重负下,苦难的生命压榨出的是辉煌,是灿烂,是不屈不挠的品质。

背负着命运的坎坷,生活的困窘,他人的讥讽和白眼,阿炳流浪街头,行走在生活的苦难里。然而就在苦难的重负下,阿炳读懂了生死与善恶。

负重的生命拉出的是《二泉映月》,让人们的灵魂飞升,俯视人间,悲悯人间更倾情人间。

十年动荡,背负着“牛鬼蛇神”的污辱,背负着文化昆仑扫厕所的轻蔑,背负着与心爱文学分离的苦痛,沈从文默默地承受着。

然而,若干年后,那一江的山水都向他倾斜,白河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悬崖峭壁,燃烧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飘洒的是他热辣的情歌。游人纷纷涌入凤凰城一览其风采。负重的他,博得后人无限的景仰之情。

法国思想家薇依说:“重负是神的恩典,许多负重的生命结出清香四溢的花,结出累累硕果。”

千手观音的表演者邰丽华,用负重的槌敲打生命的鼓,奏出生命的最强音;用负重的手拨动生命的弦,弹出生命的大美。

背负着容貌丑陋,双耳失聪,爱情失意的生活苦难,贝多芬在重负下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负重的心去感悟生活,用负重的生命谱出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声震世界。

让生命负重,才会在困难中奋起,在苦难中搏击出一片灿烂。

让生命负重,生命才会更有韧性,更健康,才会活得更精彩。

[点评]

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在生活的重负下,苦难的生命压榨出的是辉煌,是灿烂,是不屈不挠的品质”,观点鲜明而有气势,突出了关键词“负重”与“精彩”。接着用例证法。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多角度阐释论点,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构思上看,作者由“草”“树”及“人”,过渡自然,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全文严整而充实。

[佳作展示二]

美哉,负重的生命

高兰明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最真实的写照。他纵有扛鼎之力也难挽救大清帝国倾覆的命运,但他不因祸而避,因福而趋――他自己负起的使命是扛起大清国的大梁。

从他在金銮殿上痛陈鸦片罪恶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他的负重。当虎门海滩上硝烟四起,当道光皇帝的一道圣旨传来,又一个沉重的担子――西北人民的生存,压在了他的肩上。

虽然被贬戍边,但他仍不忘东南烽烟四起的危困境遇。他希望自己的担子再重一些,希望自己的生命再长一些。

在长达6个月的西去途中,他写了这样两幅对联:“偶然风雨惊花落,再起楼台待月明。”“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月明”和“停云”便寄托了他挑重担,力挽狂澜的夙愿。

他行程数万里亲自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解决西北人民的生存问题。在他的带领下,西北人民艰苦努力修成了林渠,当清凉的水涌入田地,涌入人们的心坎时,人们不会忘记林则徐――一个负重的英雄。

1865年,林则徐接旨东行,任广西总督。一路急驰的他积劳成疾,结束了负重的一生。

林则徐自称“荷戈西戍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兵”,他夜梦“犹听江东战鼓声”,负重啊,沉重的担子压肩,夜不能寐。

滚滚长江东逝水,无数的历史人物被岁月淘洗尽了,而林公依然矗立在人们心中。他的生命因负重而精彩,厚重;他的精神因负重而永生,永存。

让生命负重,生命更精彩。

[点评]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三

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和剑桥大学(Combridge University),是不列颠高等教育的双子星。即使是在全球范围内,这两所大学也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大学。

两所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瓜葛

牛津与剑桥,无论是从历史上,或是在现实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瓜葛。

早在1096年,在牛津就开始有学者从事学术和教学活动,但这种学术活动时断时续,公元1167年后才迅速发展起来。是年,国王亨利二世同法国国王发生争吵,便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召回,并禁止英国学者和学生去巴黎大学讲学或求学。一些著名学者就来到牛津,从此牛津便逐渐发展成为中世纪的大学。

到了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牛津大学的教学活动涉及文科、罗马法和教会法、神学和医学,成为一所探索当时普遍学问的场所。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牛津大学有了由大主教任命的牛津学长,管理大学事务。公元1213年,牛津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大约在1214年间,杰弗瑞・卢西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校长。

在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赊欠债务和酗酒闹事的青年学生,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公元1209年爆发的一次骚乱最为惨烈,牛津一名学生在练习射箭时,失手误杀了镇上一名妇女。愤怒的居民抓获了多名师生,严刑拷打,其中3名学生被残忍地吊死,数以百计牛津师生被追逐殴打,牛津学堂也被劫掠一空。在这次大规模骚乱中,为了躲避凶险,有12名牛津师生流落到剑桥,被当地的伊利主教收容,进而从事讲学活动,其他地方的一些学者随之慕名而来或讲学、或授业,于是,一所新的大学逐渐建立起来,这就是剑桥大学。

800年精英辈出

在牛津与剑桥800年建校历史上,两所名校为英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

在牛津的学子中,已经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牛津大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世界上以“铁娘子”著称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是牛津大学瑟蒙威尔学院的高材生,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也是从牛津大学走出来的。此外,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毕业于牛津大学。

而在剑桥的学子中,也是群星璀璨,从剑桥校园走出的毕业生中先后有63人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近现代物理学创立者和近现代科学奠基者牛顿、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伟大诗人拜伦、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佛兰西斯・培根、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凯恩斯、著名哲学家怀海德、英国著名政治家克伦威尔、有“新加坡国父”之称的著名政治家李光耀、DNA之父克里克和瓦特森、著名物理学家和《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等等都毕业于剑桥大学。

牛津与剑桥的辉煌成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不列颠民族的巨大荣耀。试想,如果没有了牛津与剑桥这些哲学大师、科学巨匠、伟大作家,人们就很难想象不列颠在世界民族之林里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因而,如今有人甚至这样诘问:“如果没有了牛津与剑桥,大英帝国还能剩下什么?”

在英国社会,牛津、剑桥就是通向权力和荣耀的捷径,许多牛津与剑桥的学子就是踏着这条捷径,登上了英国社会政治权力的高峰。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执政的工党内阁,几乎清一色牛津毕业生,人们戏称每天的内阁会议俨然成了牛津校友的聚会。有人统计,英国1979年这一届国会中339名保守党议员,就有94名来自牛津、75名来自剑桥。

牛津与剑桥毕业的学子“精英”一旦步入社会,往往组成俱乐部、校友会,如此父一辈子一辈地代代传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而且,他们相互之间又十分注意相互攀援、提携,自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势力。因此,对于英国的青年才俊来说,能够进入牛津与剑桥读书,便是一条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光明之途。当然,牛津与剑桥也就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多年来,牛津与剑桥这种独步青云的状况,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强烈反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英国《金融时报》社长、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罗宾斯提出了《罗宾斯报告》,指责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和默守成规所带来的严重弊端。报告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当时的英国政府深以为然,在48小时内就批准了这份报告。英国政府决定创办更多的大学以冲淡牛津、剑桥的影响,很快,有8所大学开工修建。但是人们惊诧地发现,这8所大学几乎和牛津、剑桥没有什么两样,从校园的建筑格局,到校舍的建筑风格,以至到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仿佛就是从牛津、剑桥临摹而来。更有意思的是,这8所大学,都分别由一位来自牛津或剑桥的副校长担任校长。

由“父子关系”到“冤家对手”

牛津与剑桥是不列颠高等教育比肩并峙的双峰,当年的“父子关系”也一变而为相互激烈竞争的“冤家对手”。两所名校无论是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优秀生源的争夺、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还是在社会公职和社会声誉的拥有等方面,都展开了全方位的激烈竞争。甚至于这两所大学的政治界限也很分明,牛津倾向于支持托利党(保守派),剑桥则倾向于支持辉格党(激进派)。两校学子,互不称臣,都将对方叫作“那另一个地方”。

在剑桥的国王学院教堂唱诗班席位上方的挑棚上,分别画有牛津与剑桥的徽章,但在这两个徽章中都增加了一本书的图案,牛津徽章中的书本打开着,而剑桥徽章中的书本闭合着。于是,牛津人说:剑桥人无知,因为他们的书本总是合上的;剑桥人则反唇相讥:牛津人太懒,因为他们的书本从来都不合。

始于1829年的牛津与剑桥的划艇比赛,两校都心照不宣地视之为判别强弱的“战场”,现场观众往往多达数十万。由于比赛异常激烈,以至于这两所大学一年一度普普通通的校际比赛,竟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比赛每年都在泰晤士河上进行,截止2005年,牛津代表队已经赢得72次胜利,剑桥队则赢得了77次胜利。其中,在2002年的划艇比赛中,牛津代表队仅以领先2秒的优势击败剑桥代表队,成为有赛事年以来最为激烈的一次。

这种两所大学双峰并峙、激烈竞争的情形,人们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发现,如美国的哈佛与耶鲁、中国的北大与清华等。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存在两所或更多实力相当、构成激烈竞争的高等院校,实际上,这对于促进这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往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英国一位著名学者如此评价牛津与剑桥的竞争:“牛津教你无中之有,剑桥则教你有中之无。”然而,中国在这方面是走过很长一段弯路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所谓“院系调整”,盲目照搬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将综合性大学都按照文、理、工、农、医等分科,拆并为单一学科的高等院校。因而,北京大学变为单纯的文科大学,而清华大学则变为单纯的理科大学。如此一来,不仅校际之间的竞争不复存在,而且,文理分割也给高等院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巨大损害。这一状况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十年前才得以逐步纠正。

牛剑(Oxbridge)之异同

长久以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是被人们联在一起的。在英文里,人们还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牛桥(或者说“牛剑”)――Oxbridge。其实两校差别并不大,从学校组织架构,到校园的建筑格式等许多方面都非常类似。当然,不同之处也是不需刻意寻访就可以找到的。

有人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做了分析,例如,牛津的师生会问:“What do you think?”而剑桥的师生会问:“What do you know?”看来,牛津大学更注重思想,而剑桥大学更注重求知。从学科优势方面看,人们一般的看法是牛津大学的人文科学更强一些,而剑桥大学的工程技术更有优势。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牛津往往出政治家,而剑桥则往往出科学家。有人还专门就此作了一个“妙解”:牛津的爱西斯河连接泰晤士河,所以,能够一帆远扬,直通英国政治权力的中枢――伦敦的国会大厦;然而,剑桥的剑河,游走于乡野之间,带着闲云野鹤、云淡风轻的旷达,通向的是永恒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有人指出,牛津是“城市中的大学”,剑桥则是“大学中的城市”;还有人指出,牛津是一个“大学城”,剑桥则是一个“大学镇”。甚至有人精细入微地发现牛津与剑桥的比较差异:牛津的河中撑船者站在船舱里,剑桥的河中撑船者则站在船头的甲板上。

然而,在我看来,那些大而化之的比较差异,就如同一些中国人热中的所谓“海派”与“京派”比较等等,可以聊备一说,但是,切切不可当真。因为,现实社会的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人”,如果要想正确地认识“他”,都不得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如此一类的“比较”,或者仅可视为人们机锋和睿智的表现,或者仅可当作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谈资,姑且听之足矣。

牛剑与汉学研究

长期以来,牛津与剑桥与中国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两所大学都开展了中国学的研究,都成为欧洲中国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也取得了一些有着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

牛津的汉学研究代代相袭

牛津大学早在1604年(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其博德林图书馆便开始收藏中国书籍,17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牛津大学校长威廉・兰德前后4次向该馆捐赠中文抄本,共计1151册。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又有威利和巴克豪斯两次大规模捐赠中国图书,总数达5万余册。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创建的牛津大学阿士莫尼博物馆,则搜集和收藏了许多从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珍贵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并设有艺术考古的附属图书馆。这就为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图书文物资料基础。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牛津大学开始设立汉学讲座,并开始了对中国学的研究与探讨。最初的讲座基金,都是由一些对华贸易的英国商人捐献的。

英国早期著名汉学家里雅各被聘为首任讲座教授,他1886年(光绪十二年)翻译出版的28卷《中国经典》,奠定了英国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至今仍为西方学界视为介绍中国儒家经典和其他古文献的权威译本和正统的参考书。布勒克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接任牛津大学汉学讲座教授。他曾在英国驻中国领事机构中供职28年,从驻上海领事任上退休后,来到牛津任教。第三任讲座教授是苏慧廉,于1920年到牛津大学任职。他在中国传教、办学25年,著有《中西交通史大纲》、《中国史》和《中国与英国》等著作。

牛津大学以上早期的三位汉学讲座教授,都有英国对华宗教和殖民扩张的背景。由于牛津大学坚持学术独立的传统,以及入学考试严格、学费昂贵等因素,长期只有少数学生的非正规听课,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工作,这就形成牛津早期汉学具有经院式的纯学术研究的特点。著名的中亚探险家斯坦因,在我国新疆和敦煌取走的大量文书、文物,运回英国后,曾于1884年和1886年在牛津大学默顿学院里进行整理和研究。

1938年,牛津大学聘请中国学贯中西的史学家陈寅恪出任第四位汉学讲座教授,但他迟至1946年才到牛津履职。1939年,在汉学讲座教授空悬的情况下,由时任中国哲学和宗教讲师的修中诚主持,进行了牛津大学汉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创立了汉学科,确定本科4年制的课程内容和考试方法,设置正式学位。从此,牛津大学汉学讲座的重心从经院式研究转到开放式教育上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到1949年仅有5人学成毕业。陈寅恪到职后,因双目失明,治疗无效后,遂于1947年辞归。牛津大学乃另聘德和美为讲座教授。德和美在1947-1959年间主持牛津大学汉学科。继德和美之后,霍克斯于1960-1971年担任牛津大学汉学讲座教授。他以专研楚辞、杜诗著名,同时,还是英文本《石头记》3卷即《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译者。

1961年,牛津大学成立东方研究所,集合各学院的东方学研究学者,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2-1988年,龙彼得担任牛津大学汉学讲座教授,他主要研究中国戏曲和道教,搜有大量罕见的版本和孤本。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牛津大学的汉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大多在国内外从事大学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工作,有的供职于英国议会、香港政府及外交、商务、新闻传播等部门。

1994年,牛津大学组建中国学研究所,专门为该所拨出了办公、教学和科研的场所,将研究中国的传统汉学扩展到现代中国。

剑桥汉学“一枝独秀”

如果说牛津大学的中国学研究是代代相袭,形成了一个集体。一个个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并无惊人之功,然而,累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相对而言,剑桥大学的中国学研究则是“一枝独秀”。而这个“参天大树”就是李约瑟博士(1900-1995)和他领导的李约瑟研究所。

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中国科技史大师。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他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4年里,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新中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八度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这部计有34个分册的系列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1995年3月24日,李约瑟逝世。遵照其生前遗愿,他的骨灰安放在研究所院子里的菩提树下。李约瑟临终前曾经预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伟大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伟大人民的国家,一定能够再度崛起,一定能够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即:古代中国技术很发达,但发达的技术并未导致科学的出现,其原因是什么?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问题”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什么是大学?”7月里的一个夜晚,我在临着剑河上密尔池塘岸边一个名叫“Bala Italy”的酒吧里,一边品啜着爱尔兰黑啤“Quiness”,一边在脑海里翻滚着这个问题。西方人认为,大学是“University”,它的词根是“universus”,也就是“普遍性”、“世界性”、“宇宙性”的意思。夜深了,剑河上的微风徐来,给剑桥的夏夜带来丝丝寒意,隔岸的酒吧将明晃晃的灯火,肆意地洒在宁静的剑河里。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关于“大学”的解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四

关键词:汉代;青州;桑麻;农业

青州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北渤海以南的一片区域,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的北部广大地区。青州得名较早,在禹贡中曾记载:“海岱惟青州”。[1]《周礼》则记载:“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2]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周初姜太公因辅佐武王平定商纣有功,被封于营丘,国名为齐,青州始归齐地。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其均为齐国属地。汉初,齐地为高祖庶长子刘肥的封地,为同姓诸侯封国。西汉元封五年始设青州刺史部,辖区基本包括前同姓诸侯国齐国的属地。两汉治所均设在临淄。刺史制度沿袭秦制,本是一种中央派遣官员对地方进行监察的制度,十三州最初只是刺察地方的官吏及强宗豪右,随着刺史更名为州牧,其地位逐渐提高,行政职权就愈加重要,州部逐渐演化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青州从距今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起,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历经其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为精耕细作,至两汉时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终于进入到了一个辉煌阶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该地区出土考古资料,力图从如下几个方面,尝试对汉代青州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业环境

1.自然地理条件青州地处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

青州地形中部为突起,为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西部和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区。多样的地形导致其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多变,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海陆间气候差异较大。众多的因素影响,使山东境内农作物种类十分丰富。史载“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1]青州地理条件良好,气候适宜,这里历来就是农业发达之地。在青岛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中,其中一个窖穴出土了约1立方米的朽粟,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水平有大进展,已有相当多的余粮储藏。[3]

青州地区的水资源很丰富,主要的河流有黄河、济水、大清河、小清河、淄水、潍水、胶水、巨洋水等,此外,还有泉湖薮泽星罗棋布的分布其中。黄河从青州西部流淌而过,至千乘郡入海;济水从其中部,北流入海;淄水、潍水错综交织,胶水、巨洋水从青州东部也就是今山东半岛北流入海。所以说,青州可谓是水流交错,河网纵横。根据《尚书・禹贡》所述,青州所处的胶莱平原、胶东丘陵,其土壤肥力在当时的九州中位居第三位。关于这里土壤的种类,太史公曾赞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可见其土质柔和、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高而且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汉代青州地区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东海引巨定”。[4]巨定,又称“巨淀”,即今山东省广饶县东北的清水泊。秦汉时期,巨定还是一个大湖,淄水、时水、女水等河流汇聚于此,北出为马车渎,向东北流入渤海。《史记・河渠书》“东海引巨定”一语中的“东海”是否指东海郡呢?经明代顾炎武考证,东海疑是北海之误。[5]因为巨定在巨定县,属北海郡。东海郡远在180公里之外的鲁南地区,中间有山地横隔其间,不可能从巨定引水灌溉。从巨定引水灌溉农田的,是北海郡。这项水利工程是汉武帝时兴修的,可灌溉农田“万余顷”,与关中的灵轵渠、成国渠等齐名。

2.青州地方长官对青州农业生产的贡献青州是齐国故地,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汉代齐国也是较重要的诸侯王国之一。因此,在公元前106年设立青州刺史部之后,汉朝政府在青州刺史和郡太守的人选上,总是择优使用。如汉昭帝时,身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刘德“守青州刺史”,[6]刘德贵为皇亲贵胄(楚元王之后,封阳城侯),能被派刺青州,朝廷对青州的重视可见一斑。

地方长官推动青州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或安良除暴,创造安定生产环境;或抚恤灾民,尽力挽回损失。如东汉琅琊人王望,“自议郎迁青州刺史……道见饥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廪粮,为作褐衣。”王望的举动虽犯了“专命”之罪,但终“帝嘉意议,赦而不罪”。[7]臧洪,“以洪领青州刺史……时黄巾群贼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和欲与诸同盟西赴京师,未及得行,而贼已屠城邑。……洪收抚离叛,百姓复安。”当时黄巾军攻城夺邑,焚烧官府,致使“州遂萧条,悉为丘墟”,臧洪在其任内的两年里,积极治理,青州呈现出新的面貌,遂“群盗奔走”,被袁绍改任为东郡太守。[7]李膺,“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守令畏威名,多望风弃官”。青州的郡守县令迫于李膺的严明,大多听到李膺来青州的消息后就弃官而走了,其为官清廉程度可见一斑。[7]伏湛,“更始元年,拜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人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宾客百余家。”伏湛此举表现出其忧国忧民、造福一方的为政之道。[7]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于推广

1.铁农具的推广使用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必备工具,也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农具的更新与进步体现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水平。铁制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是两汉时期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效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盐铁论》卷一《本议》篇在论铁器的重要性时曾说到:“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8]

两汉时期,青州地区是汉朝重要的冶铁业作坊基地。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立的四十多处铁官,青州地区占其中6处,约占总数的1/7。这6处铁官是:济南郡的东平陵、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胶东国的郁秩。1976年,在章丘龙山镇东平陵故城内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一处,面积约4.2万平方米,发现有冶铁炉残迹、铁渣、铸作模范、铁器等。铁器约有50多种、350多件。其种类之全、数量之多、铸造之精良、保存之完好,不仅为山东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亦属罕见。[9]铁官遍及整个青州,连偏远的胶东半岛也有,表明青州地区产铁之多和冶铁业的普遍发展。青州冶铁业的发展为铁制农具的流行与改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而促进了青州农业的发展。在汉代的农具种类中,铁犁的广泛使用和改进,是两汉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最重要成就。在高密市汉代城阴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铁犁。它们形状呈三角形,刃部较锋利,使用过痕迹明显,长度达27厘米,最宽处在其肩部,宽19厘米,厚2.5厘米。[10]

2.牛耕的使用西汉初期,经过秦末长期战火洗礼,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牲畜数量比较稀缺,牛耕尚不普及。究其原因,《盐铁论》卷三《未通》篇说:“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淮南子・主术训》也说:“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耒而耕,不过十亩。”[11]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汉初,“耒而耕”一直是重要的耕作方式。但其不但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极低。为了大力推广牛耕,国家颁布法令禁止杀牛,凡杀牛、盗牛、盗马者,要受到很重的刑罚。到武帝初年,情况已经大为改观,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许多地区牛马成群,这就为牛耕技术的普遍推广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从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汉墓实物及大量汉画像石来看,青州地区为汉代较早的使用铁制农具和实行牛耕的地区之一。

汉代的牛耕常采用耦犁法即二牛合耕法,需要两头牛协同拉犁。具体操作方法是:一人在前牵牛;一人扶持犁把;一人掌握犁辕入土的深度。这种锄耕方式在民间被称为“二牛抬杠”。后来,人们对耦犁进行了改造,将犁箭改造成活动式的,可以灵活控制耕地的深浅,不再需要专人掌辕。随着耕牛的驯服,一般也不再需要专人牵牛。这样,到西汉晚期,“二牛三夫”的犁耕法逐渐被“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所取代,大大解放了人力。

三、粮食种植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1.粮食种植业的发展适宜的农业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青州的粮食种植业获得极大发展。旱地作物主要有粟,也就是谷子。粟属于耐干旱贫瘠作物,性喜高温,适于青州地区的自然条件,种植历史悠久,因而成为青州地区最早获得栽培的作物。在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五千多年的粟物颗粒,据其发掘简报称:“窖穴内出土了体积达1立方米的粮食,经鉴定是粟粒。由于这座窖穴占据了房屋内面积将近二分之一,因此这座房屋可能是当时的一座粮仓”。[3]汉代粟是青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记载:显宗时,王望任青州刺史,遇到州郡灾害,“道见饥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廪粮,为作褐衣”。以上两则发生在青州的事实说明,汉代粟是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缺少则人民饥饿,开仓赈粟也说明,这里大量生产粟类作物,有大量的储备。但粟也有其缺点,那就是产量较低,无法满足众多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

青州地区也重点发展小麦生产。青州种麦的历史悠久,周代的齐地就是小麦的主要生产地。《说文・齐部》云:“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12]可见汉字“齐”的本义与农作物有关,是指麦苗丰茂、吐穗齐平的意思。战国时代齐地小麦种植已很普遍,孟子在探论人生哲理时,也用“麦”的生长情形来做比喻,《孟子・告子上》曰:“今夫牟麦,播种而之,其地同,树之又不同,悖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这说明麦子在齐鲁大地已为常见之农作物。笔者认为,战国以降,青州范围内一直大面积种植小麦。《淮南子・坠形训》中说:“济水通和而宜麦”,说明济水流域种植小麦,济水流域正好是青州的西部平原地区。《资治通鉴》中曾有记载说:“永光元年(前43年)宁津三月,陨霜杀桑,伤麦;秋,陨霜害稼,诸路皆饥”。[13]这说明在西汉后期,宁津在一次霜冻灾害中,冬小麦受到霜冻而致灾。宁津位于今天的鲁西北平原上,汉代属于青州刺史部的范围。从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两汉时期,青州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广,遍布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

水稻是汉代青州又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好温喜湿,水源丰富的青州地区适宜种稻。两汉时期,青州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扩展。《汉书・地理志》记载:“正东曰青州……谷宜稻、麦。”青州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也证明青州种植水稻的历史较早。北京大学的严文明先生在山东烟台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于栖霞杨家圈遗址中发现有稻壳及稻壳痕迹,当地在汉代属胶东郡,位置为北纬37°15’,他认为此地为已发掘史前栽培稻作物的最北界限。[14]两汉时期,青州的水稻种植又有所发展。大经学家郑玄是北海郡高密人,年轻时家贫,《后汉书》卷三十五记载他“客耕东徕”、“假田播植”。《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居处部八》云:“密州高密西有郑玄宅……墓侧有稻田万顷”。[15]从上可以看出,尽管水稻在两汉时期的青州不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个别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汉代青州的桑麻种植业尤其值得一提。《史记・货殖列传》云:“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渔盐”,《汉书・货殖传》亦云:“齐、鲁千亩桑麻”,两则史料都指出了青州地区分布着大片的桑田和麻田。青州自古盛产蚕桑和丝织品,桑叶饲蚕是使齐纨鲁缟等织物所发展的基础。《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6],说明当时桑树种植的普遍和广泛。青州的丝织业历史悠久,而桑蚕业的发达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禹贡》中记载青州贡蚕丝:“厥贡盐,海物惟错。岱畎丝、、铅、松、怪石。”《盐铁论》卷一《本议》载文学言:“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耳”。说明齐、阿之缣在汉代非常有名。《论衡・程材》也说:“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16]汉代青州女子以娴熟的技巧和辛勤的劳动纺织出一匹匹布帛,刺绣出一匹匹锦绣,使青州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布帛生产地,民间生产的布帛成为畅销全国的走俏商品。汉代还在临淄专门设置生产宫廷服官三所,称为“三服官”。到汉元帝时期,齐三服官作工人数达几千人,一岁耗费数巨万钱,并织作“冰纨、方空、吹纹絮”等精细的丝织品。有的丝织品薄如蝉翼,透明如水,被评为织物中的上品。

桑麻是纺织业的原料,由青州汉代纺织业的发达我们可以推知,两汉青州种桑、养蚕、植麻的丰富。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及运输能力,纺织业必须靠近当时的原料产地、因此综合上述青州各地有关桑麻种植的记载、纺织品的出土情况、汉代纺织画像石的分布、三服官的设置地点等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汉代青州桑、麻的分布十分广泛,从地形上看,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地周边和平原过渡的地带上。

畜牧业是汉代青州农业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青州畜禽饲养有着五、六千年的历史,门类齐全,品种众多。汉代青州发达的粮食生产促进了饲养业的发展,文献中多有记载,在墓葬中出土也较为丰富。《汉书・地理志》曰:“莱夷作牧,厥篚丝。”颜师古注曰:“莱山之夷,地宜畜牧。,桑也。食之蚕丝,可以弦琴瑟。”可见,青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证明适合畜牧业的发展。《汉书・地理志》曰:“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诸……其畜曰鸡、狗,谷宜稻、麦。”《汉书・公孙弘传》载:“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后汉书・承宫传》记载:“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7]从以上史料可见,汉代青州民间养猪是很普遍的,猪应是当时肉类的主要来源。近年在青州地区众多汉墓发掘中,出土文物也可见证。在章丘洛庄汉墓发掘中,出土陪葬坑发现了10头完整的家猪遗骸,并有水牛出土,当为祭祀或陪葬之用。[17]长清双乳山汉墓出土的器物箱内也存放着大量的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以及大量的鱼等。[18]在出土的汉画像石图像中,也有牛的形象,一般是和牛耕相结合。在章丘汉墓的汉画像石中,出现了牛、羊头图案多处。马在汉代是主要的畜力,很少作为食用。在洛庄汉墓陪葬坑中,出土20余匹完整的马骨遗骸,对于研究当时畜牧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7]

四、结论

总的来说,青州地区的农业粮食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蚕桑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且得以持续开发,从人口上说,西汉是“口三百四十四万八千”,东汉是“口三百七十万九千”。这两个数字与全国人口约六千万(西汉)、五千六百万(东汉)相比,在人口减少的大趋势下,在东汉初省并郡国使青州辖域缩小的情况下,青州人口不降反升,与其粮食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人口统计数字说明,东汉青州经济水平比西汉时有了较大提高,这又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

青州农业发展也有些不利环节,如与西汉时比,东汉青州辖地减少,由六郡三国减为二郡四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的第一个增长高峰期,人口的增长使得农业生产用地与墓葬用地发生冲突。而有汉以来,一直盛行着厚葬之风。据《后汉书》记载,自光武帝中兴以来,多次“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第薄葬送终之义”,[7]可以看出汉代流行的厚葬之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王莽篡汉及东汉末年,青州均为战争频发地区,受到的影响也较大。

综上所述,青州是汉代较为富庶、农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吴汝祚。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7,(4)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7

[5]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桓宽。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东平陵故城遗址调查[J].考古学辑刊,1997,(11)

[10]李储森。山东高密城阴城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1,(5)

[11]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栾丰实等。山东栖霞县杨家圈遗址稻作遗存的调查和初步研究[J].考古,2007,(12)

[15]李。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6]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五

美国戏剧“托尼奖”最佳剧作《历史系男生》是英国著名作家阿兰?本内特于2004年创作的一部校园轻喜剧,充满了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和让人茅塞顿开的提点,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北部一所男子文法中学里,校长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名誉和地位,把学校最优秀的八名学生组织起来,在进入大学前加码补习一个学期,以冲刺剑桥、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奖学金。在备考阶段,老师们和学生一起努力拼搏,最终所有学生都如愿以偿,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戏剧中所展现的男生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对爱情的追求,尤其是他们对哲学、对历史、对人生的追问让观者在充满睿智与火花的唇枪舌剑中思考;同时,其中所展示出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很大的启迪。

剧中的八名备考男生,一个基督徒,一个黑人,一个穆斯林,一个犹太人,一个体育生和三个标准的英国男孩,达肯傲慢自大,自视颇高,是个真正的万人迷;拉齐性格粗暴、曾在模拟面试时对历史破口大骂,说话也吐字不清,但最终他还是成功地通过了考试;波斯纳的性格缅腆,心思细腻敏感,但却敢于在课堂上用心吟唱爱情诗歌的同时向老师和朋友表白自己对达肯的同性之爱。他们性格各异,对知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牛津和剑桥的向往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戏剧的矛盾冲突主要围绕两名老师展开,他们分别是教“公共课”的胖老头赫克托和校方特地雇来的年轻老师欧文。赫克托教学方式独特,他经常敲打学生们的膝盖,讽刺他们一定不会有什么好前途,但他学富五车,对历史、诗歌、典故和谚语都信手拈来。课堂上他常常以学生喜欢的情景虚拟方式来锻炼他们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戏剧,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虚拟式、条件从句等语法现象。赫克托还时常向学生灌输不要单纯为了升学而读书的观念,主张学生通过课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享受,他对波斯纳讲的一段话最能体现他教学理念,“阅读最美妙的时刻是当你读到某种你以为仅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思想、感受、思维方式时,发现与某人产生了共鸣,一个你与之素昧平生,也可能早已过世的人,……这就像一只手从书中伸出,与你紧紧相握。” ①

与赫克托不同,“牛津毕业生”欧文争强好胜,是校方特地雇来帮助男生们考上牛津或剑桥大学的,虽然实际上他只是个来自布里斯托的冒牌货。他看起来似乎更加功利,一切以考试为目的,关注的焦点就是学生的成绩,但他的“应试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牛津和剑桥的游戏规则,遵守并充分利用规则达到进入名校的目的。欧文擅长教授学生们考试策略,该如何写论文、如何应付面试,如何从相反的角度论述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他引导着学生从创新的角度而不是拘泥于众所周知的结论去思考和诠释社会及历史。以下是欧文和学生之间的一次讨论,也许有助于了解这位老师的观点。

欧文:“让我们总结一下一战的要点”

学生:“壕沟里的战争,不计其数的死亡,愚蠢的将军,休战,德国名誉遭到破坏”

欧文:“继续说”

学生:“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希特勒的上台”

欧文:“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二战的起源在于对一战结局的不满意”

学生:“是的”

欧文:“最佳答案?布里斯托大学张开双臂欢迎你们,曼彻斯特大学会很想得到你们,你们可以直接走进利兹大学。我看了70篇论文,都说的是一样的,我都看睡着了”

学生:“但这都是史实”

欧文:“史实和这有什么关系?在考试中史实并不重要”①

显然,在欧文心目中,背诵史实对进入名校毫无用处,即使能从大量史实中提炼出其所反映的某些事件的本质也不能让学生脱颖而出,想要得到名校青睐,只有具有逆向思维的考生才能成功。因此,他教给学生的“应试”方法就是“说出不同的观点,对立的观点。就以斯大林为例,他通常被认为是魔鬼,这样说也对,但你们要否决这样的看法,找出各种理由为他辩护。” ①

赫克托和欧文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老师的形象,孰优孰劣,莫衷一是,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关于他们的教育理念,赫克托强调“乐学”,寓教于乐的。他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教授的那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东西――文学、艺术、诗歌、戏剧、电影,信手拈来的各种引用、典故、文法,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学生琅琅上口的诗歌背诵和宽广的知识面都是他的功劳。他的课程自由、活泼,更具有人文气息,可以说,赫克托奠定了男孩们的学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浪漫的人文性格,提升了他们的素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

欧文的教学则是严谨而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的,富有启迪性,强调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他深信新颖独特的观点就是名校的“敲门砖”。虽然他的教学工作是以功利为目的,目标明确精于计算并投其所好,但谁又能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方法呢?尤其在一个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的社会,如果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空谈知识的乐趣恰如空中楼阁般不现实。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六

鸟的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形),体表被覆羽毛,胸肌发达,体温恒定。立足土地时灵动可爱,一飞冲天时气贯长虹。有的鸟在人类的周边,“鸟雀呼晴”给人温暖,就像精致的小品;有的鸟在森林中栖身,“鸟鸣山幽”为山林唱歌,就如优雅的散文:有的鸟以蓝天为背景,“大鹏展翅九万里”给生命以启迪,就如皇皇大作……鸟绝对是上苍赐予世上的精灵。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鸟”样文章呢?

一、像鸟头一样顾盼神飞。

鸟的头,有坚硬的喙,常发出清脆悦耳之声。有着或大或小不同色彩的冠。有着圆溜溜的眼,闪着机智的光,着实可爱。你的文章开头,若有形、有色、有声、有力,就会有了开阔的意境之美。

鸟的头部在全身中所占比例较小,高考作文同样不能将开头写得很长,要短小精悍,言简意丰。要写得“色彩斑斓,明眸亮眼,顾盼神飞”,让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好的开头就要“有修辞,摘名句,描形象,有深趣”。

如排比开头: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喜欢。(一考生《我的选择,我喜欢》)

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且具音韵之美。

如设问开头:乌路过天空,逍遥翱翔,给蓝天以美丽;水路过大地,随物赋形,给万物以滋润;季节路过天地,默然无语,却留下了春夏秋冬四季……那么人在世间路过,应做些什么?又该留下什么呢?(江南十校模拟卷《路过》)

先用了一组排比句式,列举“鸟”“水”“四季”路过而留下的“痕迹”,不仅扣题紧,而且句式整齐,自然引出后面的破题之句。有了设问,学生的行文思路就开阔了。

如营造意境开头:高山幽谷中蜷缩的最后一撮雪终于绷不住身子,委落于草丛中,化成了一丝水,汇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条溪。时间与它结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阴深处……(张峪铭《时间在流逝》)

二、像鸟身一样圆润灵动。

再来看看鸟身子,粗壮而不呆板,饱满而圆润。不止这些,它还长着两只翅膀,有了翅膀就有了力量,也就有了飞向远方的可能。在高考作文中,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实,要言之有物。

鸟的这两只翅膀就是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情愫,就有了感动人的力量。有了思想,这文章不仅烙上了自己的标签,而且有了“灵动之美”,读之有味,思之有理,就有可能让人怦然心动。所以作文中间的主体部分应“会举例,善议论,有思想”。例子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正反例子,议论是对例子的主观诠释,还要闪耀着一定的思想光辉。特别要注意文中的观点要有说服力,并要自圆其说,不能有相互矛盾之处。

如2009年笔者写的下水文《弯道超越》中,举了3个例子:

第一个是“毛泽东领导红军反围剿时,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在弯道中寻到了生机,走出了胜利”。

第二个是“苏东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了精彩”。

第三个例子是“美国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一百年前,他的祖父在距华盛顿州长官邸不到2000米处的白人家庭做佣人。一百年后自己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骆家辉无不感慨地说:这2000米的路,我们家走了一百年”。

在第一个例子前有一段议论,统领下文:“人生哪个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四个短语连用,运用了反问,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文章的力量。

在第一、第二个例子结束后,引用了名人的一段话:“泰戈尔说:‘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这障碍当然包括人生的弯道,所以我们应勇敢地面对,审时度势,坚强前行。”

这样两例连用后议论,避免结构呆板,引用后作个必要的诠释,让引用成为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第二个例子后,直接地各用了一个总结句,“走出了胜利”,“走出了精彩”。可在第三个例子后,我稍多了一点议论,才得出结论:“显然这不是空间上的有形距离,而是他的家庭的奋斗之路。在这条路上肯定有许多险滩弯道,只有凭忍耐、心智和勇气沿着坎坷弯道埋头超越的人,才能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

这是对骆家辉所说的“2000米的路,我们家走了一百年”的一个合理推测。没有思想的灵动,就不能将内容作个无缝的圆润焊接。

三、像鸟尾一样舒展有力。

鸟尾比豹尾好,好在不光有力,而且灵活舒展,变化莫测,让人回味无穷。鸟的尾巴不像豹子尾一样呆板,而是千变万化的,一张一翕,收放自如。这恰如文章有时力量所至,戛然而止;有时了了几笔,意韵悠长。

文章结尾就应像鸟尾一样“干净、优美、有力、意深”。“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也就是说,优美的乐章要有好的尾声,或余音袅袅,或震人心魄。议论文的结尾要起到归纳全文、照应全篇、深化主旨的作用,并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总结升华式:

心动不如行动。当你因善而感动时,勿因善小而不为;当你因情而感动时,勿因纷扰乏感恩。带着感动出发,起而行之。将感动传递,这个世界就会因感动而美好,因感恩而美丽。(张峪铭《带着感动出发》)

时间在流逝,我们必须将爱说出口,将孝尽到位,将事做到好……抓住机遇,只争朝夕。虽然我们不能遏减时间流逝的速度,但我们可以激起时间长河中的浪花,哪怕只一朵。(张峪铭《时间在流逝》)

名句缀尾式:

删繁就筒,领异标新,是画竹、作文之要诀。其实做任何事何尝不是如此。简约得“天然去雕饰”,简约得“神远而含藏不尽”。

杏花村,简约而不简单。(张峪铭《简约杏花村》)

发人深省式:

那飘满菊江的菊啊,你著了陶公的色彩,附有陶公的灵魂,随大江东流去,淌了千年,香了万代……往事湮没尘中,一切随岁月腐朽,唯灵魂闪闪发光。(张峪铭《菊满菊江》)

其实许多文章结尾的归类是相对的,有些兼而有之。

开头和结尾其实都要求语句凝练优美,富有哲理。但开头一般是“引而不发,吊人胃口,小试牛刀,不要说透”。中间“正反例证,夹叙夹议,短语连用,前后贯通”。结尾一般是“尘埃落定,掷地有声,荡气回肠,余音绕梁”。高考作文整体形态要“头小尾巧中间好”。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七

一、农业环境

1、自然地理条件

从地质构造上看,临汾、运城盆地都属于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大部分为冲积或湖相沉积平原,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早在石器时代,晋南河谷盆地就是先民聚居繁衍、进行经济文化活动之中心区域之一,在这里较早地发生了农业文明。《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土地平易”,说明了此地区大部分地面平坦,有良好的土壤成分。河东郡四面环山,其上林木众多。东汉灵帝时为修洛阳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⑴,可知此时河东境内仍有大量森林分布;朱显漠分析,河东地区属于森林—森林草原地带中的褐色土—塿土及褐色土—重黑垆土亚地带⑵,这种土壤有机质充分、土质肥沃,适于植物生长。

河东地区的水利资源在汉代亦很丰富,此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涑水、浍水、沁水等等,此外,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泽薮点缀其中。黄河是晋与秦、豫的天然分界,河东郡可谓是环绕于大河之中。汉代黄河在中游区域是平静的,她为河东人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和方便的灌溉条件。汾河是黄河中游的第二大支流,虽然今日汾水在枯水期已能徒步而过,但秦汉时期流量充沛,河水清澈,便于航运。汉武帝祭后土,曾乘大型楼船入汾,并作《秋风辞》,其中“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⑶一句,表现了汉代汾河在秋季枯水期还能运载大船的良好水文状况。关于浍水、涑水和沁水,据《水经注》的记载表明了这三条河在古代也是流量充沛而支流众多,在河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史书常以汾涑或汾浍来称谓河东地区。汾涑流域的湖泊水资源在汉时也是十分可观。据考,汉代此区域的湖泊有汾河流域的王泽、方泽和太子滩;涑水流域有盐池、女盐泽、董泽、浊泽、晋兴泽、张泽;沁水流域最著名的湖泊为濩泽,且以泽名县。⑷这些湖泊不但对河流具有水文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河东郡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属大陆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于夏季,土地的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因此抗旱保墒成了农业生产的主题。

2、汉政府在河东郡的农业政策

河东郡在两汉时都处于京畿地区边缘,为司隶校尉,是汉廷直辖区域,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汉代统治者在河东郡设有离宫别馆,其中有“蒲阪迎光宫”“蒲阪首山宫”“平阳宫”“安邑宫”“汾阴宫”等⑸。《汉书·季布传》记述文帝对河东守季布说“河东吾股肱郡”,一语道破了此郡之重要;特别是武帝时得鼎于汾阴又立后土祠于汾阴雅上⑹,拉开了汉皇帝屡幸河东祠后土的序幕。这样,“汾阴县的作用就有很大的改变”,“成为支应封建王朝统治者及其随从的千乘万骑顶礼膜拜时停顿的处所”,⑺河东郡也越发地受到汉朝中央的重视。汉朝皇帝每次巡幸河东后,大都要颁布减轻负担的经济优惠政策。以汉武帝时期为例:元封四年(公元前113年)“其赦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赐三县及杨氏皆无出今年租赋”;元封六年(公元前111年)祠后土,诏曰:“其赦汾阴殊死以下……”;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祠后土,诏曰:“……其赦汾阴、安邑殊死以下”⑻,以后诸帝巡行河东不一而足,随后亦屡颁宽大诏令。封建帝王的巡行祭祀活动无疑是劳民伤财,但随后的诏令又表达了几层含义:“无出租赋”自不消说是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赦罪释囚则是为了给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这一系列政策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农业生产。汉武帝时期,“用事者争言水利”,进行了大量的规模各异的农业水利建设,河东郡守番系实行的“引汾、引河入渠”工程,虽因河流改道而失败,然在当时“发卒数万人”。规模不小⑼。山西博物馆藏有“蒲反田官”量器表明朝廷还在当地专设田官来负责⑽,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且工程失败后,把河东渠田予越人耕种,总算“令少府以为稍人”。东汉安帝元初二年,“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表现了统治者对河东郡农田水利建设之重视⑾。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汉代是我国北方旱作技术形成的时期,河东郡人民充分地利用了先进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较好解决了旱地农业抗旱保墒保持水土的难题。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汉书·地理志》说河东“有盐铁之饶”,根据史料及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此地在汉时有铁官四处:安邑、皮氏、平阳及绛⑿,河东郡不但贮铁丰富,冶铁技术亦十分高超,大量各式铁农具的冶炼,为当地人民的生产提供了便利。1975年2月,襄汾赵康古城出土了汉代铁器32件,其中铁农具有铧、铲、镢、锄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当中的13件铧,为合范铸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差不到1厘米,且近似于现在晋南地区农村通常使用的耧铧,标志着汉代此地铁农具冶炼的先进水平。⒀九十年代对运城地区夏县禹王城汉代铸铁遗址进行发掘。认定其为西汉时河东郡治安邑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用于铸铁的陶范,其中有铧范、铲范等铁农具范,此外还发现铁锸三件。从陶范本身来看,当时的工艺水平是较为先进的⒁。另外,从1965年陕西陇县所出土的裤形铲土上的“东三”铭文可知,此地的铁农具不但可供给本区生产使用而且远销于不产铁的邻近地区⒂。由上所述,汉代河东郡因为有铁官生产大量形式多样的农具,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牛耕的普遍推广

铁铧及铧范在晋南的大量出土,表明牛耕在汉代河东郡已推广使用。《汉书·食货志》说赵过发明用“二牛三人”的“耦犁”方法并“教民相与庸挽犁”,众多的考古资料也显示了汉代已发展到了“二牛抬杠”这种较为先进的耕作阶段。1959年山西平陆枣园汉墓⒃中出土的多幅壁画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其中的牛耕图是汉代晋南地区牛耕先进水平的最好证明,画面上绘一农夫驱二黑牛翻田的情景。关于此图,李发林先生认为“平陆犁耕图只画一人操作,而文献记载三人,可能是画工省去二人,也可能由于早已经学会用牛环穿牛鼻子的技术,能顺利控制耕牛了”⒄,对是否是一人操作还不甚确定;而张振新先生认为:“汉代的牛耕方式最初是二牛三人,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人在前各牵一牛,一人在后扶犁耕作;另一种是一人在前牵二牛,一人在单长辕的一侧控制犁辕,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一人在后扶犁;西汉晚期,由于出现了可供调节深浅的犁箭,便取消了掌辕人,又随着使用耕牛技术的进步而取消了牵牛人,因而演变为二牛一人“⒅;仔细观察平陆壁画,可以看出其中表现了步犁结构的一部分,虽未画出辦土(犁镜)以及铧冠,但犁铧、犁底头、犁箭、犁镜、梢耙、犁衡都可见;且从1925年山西浑源李峪村东周墓中出土的牛尊穿有鼻环来看,山西地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可以控制牵引牛⒆;所以笔者认为平陆壁画的牛耕图是二牛一人的操作方式,节省了两个人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

据说赵过又发明一牛挽三犁的播种方法,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犁,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尤赖其力”,根据描述可以推想那其实是耧车。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的另一幅壁画则印证了古史记载,画面上一农夫驾一黄牛用耧车播种,耧斗下的三足尚可看见。上文提到的襄汾汉铁铧近似于耧铧,则是耧车在汉代晋南地区使用的实物证明,同时也说明了在汉代河东郡从南至北都使用着这种先进的农业机械。耧车在播种时,由一牛牵而一人扶,种子盛于耧斗,耧斗通空心的耧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它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次能播种三行,且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在干燥的黄土高原实行起垄条播有明显的优越性,既省种子又利于保持水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说:“耧车是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最先发明的畜力条播器。它是继耕犁之后我国农具史发展上又一重大发明”⒇。

3、精耕细作技术的实践运用

此外,赵过总结前人经验而发明推广的“代田法”也是一项适应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的精耕细作技术。《汉书·食货志》曰:“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而播种于圳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持作物水分,防止倒伏兼以修养地力。赵过先在三辅用代田法结合“便巧田器”试验,亩增产一斛以上,然后推广到他郡。所以史载“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21],河东人民在西汉已经掌握了这项耕作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粮食种植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1、粮食种植业的发展

适宜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使汉代河东郡的粮食种植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其地不但有旱地作物以适应实际的自然气候条件,还因地制宜地在水利条件较好的耕地上种植水稻,且普遍推广种植冬小麦,使农作物种类丰富齐全。

河东郡的旱地作物主要有粟、黍、高粱等,这三种禾本科作物耐旱性较强,适于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因而成为河东地区最早获得驯化栽培的作物。山西万荣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粟粒[22],说明了小米是晋南地区较早的农作物。《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句和《诗经·唐风·鸨羽》中“不能艺稷黍”“不能艺黍稷”二句显示了黍在河东地区悠久的种植历史。从平陆汉墓中陆续出土的谷子、糜子、黍子、高粱(米)的实物或碳化物可知汉代晋南地区主要旱作物种类。根据卫斯先生的报道得知:当时的糜子籽粒的形状、大小与现代糜子相似;谷子的籽粒略小于现代的谷子;而高粱与平陆现代俗呼的“米稻秫”籽粒形状、大小极似[23],这说明了汉代河东旱地作物种类相当齐全。

小麦虽非黄土高原的原生驯化作物,但在河东地区的种植时间亦较早。春秋时期位于汾涑流域的晋国已经种有小麦,据《左传》记载:成公十年六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此“六月”为周历正是夏历四月[24],此时收获的当然是冬小麦;《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句也表明了河东是较早的产麦区。冬小麦虽不比粟黍高粱耐旱,但其秋种夏收,恰可利用八九月降雨,又使农田在冬春两季也有作物覆盖,减少风蚀及其所造成的土壤水份流失。汉时因统治者的重视在全国大面积推植起来,到了东汉时期,麦子在粮食生产中已占主要地位。东汉皇帝的诏令中九次涉及麦[25],而此作物在河东地区的推广种植也有考古资料作为证实:襄汾赵康古城出土的汉代器物中有一石磨[26],正是因为小麦的大量推广种植,其从粗食到细食的转化而使石磨成为小农经济下粮食加工的必需品;1987年在芮城的东汉墓葬群中出土了四件带有风扇车的釉陶磨房,其中的一件完整的磨房里,安装着舂米、磨、风扇车等三件粮食加工机械。其卧轮式手拐陶磨模型和解放前农村长期使用的石磨毫无二致[27],此加工机械不仅表明了河东郡在东汉时期的先进的粮食加工水平,也暗示了当时小麦和稻米种植的普遍程度。

水稻是喜温湿的优质高产作物。虽然晋南主要是旱作农业,但在邻河近水的灌溉区是适于稻子生长的。《诗经·唐风·鸨羽》中写道:“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唐地在“河、汾之东”[28],就在今天的翼城一带,正处于河东境,可见春秋时此地就已经种稻。汉代河东郡汾涑流域水文情况良好,在近水处也可种植水稻。武帝时河东渠工程因“河徙”失败后,官府交予越人耕种,其用意是在于发挥越人“习水利”的特长,所谓的“习水利”即善于种植水稻[29],将汾涑下游的皮氏汾阴及蒲坂的“五千余顷”“河壖地”都种上水稻,可谓因地制宜。另外,新绛县出土的水田模型[30]也说明了东汉时期河东郡仍然种植水稻。《山西省经济地理》中记载现今晋南水稻种植区域为:临汾盆地的汾河下游沿岸一带,其中以临汾市龙子祠灌区金殿乡最为集中,其次为洪洞县霍泉灌区,以及襄汾、侯马、新绛、稷山、河津等汾河沿岸低洼地[31],与上文表述的古代水稻产地基本吻合。在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前提下,河东郡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汉书·食货志》称代田法推广到河东郡后“民用力少而得谷多”,粮食有了更大的丰收。武帝时河东渠开始估计能得谷每亩四石,比三百年前战国李悝时期一亩一石半的产量提高了1.6倍[32];《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河东郡有“根仓及湿仓”;晋南的汉墓中大多数都有随葬明器陶仓的出土,且每座墓中的陶仓模型往往不止一件,这些都反映了汉时河东郡粮食丰收、囤积颇多的现实生活。京师长安亦从河东郡籴谷来供应其粮食消费:宣帝五风中大司农耿寿昌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天子皆从其计”[33]。

2、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两汉时河东郡不但有发达的粮食种植业,也有畜牧业、家庭养殖、果蔬栽培等多种经济形式,使其产业结构更加丰富完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龙门碣石作为汉代全国农牧业区域的分界线,此线正好将河东郡的汾水以北地区划入了畜牧业区[34],实际上,汾北更确切地说是半农半牧区域。濒临汾水的“杨、平阳,西贾秦翟,北贾种、代”,成为农牧区之间的贸易中心,由于种、代人民“不事农商”,“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35],两个区域的交易当是以北地的牧产换取河东地区的农产品或盐产。事实上,河东在古代植被条件良好,本地的畜牧业发展也较早。《史记·货殖列传》载:“猗顿用盬盐起”。《集解》“《孔丛子》曰……”一段记载了猗顿在此地因“大畜牛羊”而暴富的事迹。至汉代,此地仍然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汉书·酷吏传》载:“咸宣,杨人也。以佐吏给是河东守,卫将军青使买马河东,见宣无害,言上,征为厩丞”,可知河东马在汉时仍大量养殖。《史记·河渠书》中提到河东人民在汾阴蒲阪的黄河滩地“茭牧其中”,说明畜牧业在此地的普遍。

另外,汉代河东人民也进行一定的家庭养殖活动。平阳卫青“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36];晋南曲沃苏村汉墓出土的两件猪圈(其中一件内有一小猪)[37],可以看出当时地主庄园内养猪的情况;平陆圣人涧出土的“望中池楼”[38]及新绛县出土的陶楼[39]下部当作池塘的底盘中的浮鸭和游鱼形象可以推知水产养殖的情形。东汉末年,杜畿为河东郡守,在此地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劝农,家家丰实”,以至于在汉魏间曹操“军食一仰河东”,成就了魏国的霸业[40]。

河东地区的果树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园有桃”、“园有棘”句,说明桃和棘在此地栽培甚早。“棘”乃是人工种植的野生酸枣,枣即由它驯化而来[41]。枣树耐干旱,喜光照,宜种在土层深厚地区,适于黄土高原种植,于是成为晋南经济林木之一。到了汉代,河东的枣尤为出名。《史记·货殖列传》中特别提出拥有“安邑千树枣”者“与千户侯等”,可见种植安邑枣的经济效益;直至曹魏时此枣为“御枣”,时称龙眼、荔枝不能比[42]。此外,平陆汉墓中出土的葱籽、白菜籽显现了河东人民的蔬菜种植[43]。 四、余 论

汉代河东郡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上文运用的考古资料大都表现出明显的地主庄园特征。例如平陆汉墓表现了坞壁形象,平陆“望中池楼”和新绛陶楼亦如是。平陆壁画牛耕图中绘农夫短衣赤足赶牛犁地,而身后一人黑衣袖手端立,说明农夫是在他的监督下劳动,即为劳役制剥削。在河东汉墓的壁画及随葬明器里,既有不动产的楼阁、田地、谷仓。又有家禽家畜的陶制像,还有农业生产用具诸如风扇车、磨坊及生活奢侈品等一应俱全,将河东郡的地主庄园生活勾画得一派生机。由此可知,其地的地主庄园中主要从事的是粮食生产,且生产水平已经很先进,兼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这种由地主组织生产的生产关系形式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河东郡的人口在元始二年达到了96.2912万[44],成为“土地小狭。民人众”[45]的狭乡。是其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史记·货殖列传》称“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把“三河”看作一个农商业都很发达的经济区,河东郡也因为处于这样的经济氛围内,加之适宜的生产环境,合理的生产关系,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全国农业经济中居于领先地位。

注释:

⑴ 《后汉书·张让传》。

⑵ 朱显谟:《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71页。

⑶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⑷ 田世英:《黄河流域古湖泊钩沉》,《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2期。

⑸ 朱华:《西汉安邑宫铜鼎》,《文物》,1982年9期。

⑹⑻ 《汉书·武帝纪》。

⑺ 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115页。

⑼ 《汉书·沟池志》。

⑽ 乔淑芝:《“蒲反田官”器考》,《文物》,1987年4期。

⑾ 《后汉书·安帝纪》。

⑿ 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125页。

⒀[26] 襄汾县文化馆:《山西襄汾发现汉代铁器》,《考古》1978年2期。

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夏县禹王城汉代铸铁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4年8期。

⒂ 陕西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发现的汉代铁铧和鐴土》,《文物》,1966年1期。

⒃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汉墓》,《考古》,1959年9期。

⒄ 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70页。

⒅ 张振新:《汉代的牛耕》,《文物》,1977年8期。

⒆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0页。

⒇[41] 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176页;144页。

[21] 《汉书·食货志》。

[22] 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2年2月。

[23][43] 卫斯:《山西平陆出土的汉代农作物》,《农业考古》,1984年1期。

[2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805页。

[25] 卫斯:《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中国农史》,1988年4期。

[27] 赵家有等:《山西芮城出土风扇车模型》,《农业考古》。1988年2期。

[28] 《史记·晋世家》。

[29] 《汉书·沟洫志》师古注:“越人习于水利,又新至,未有业……”。

[30] 张国维:《山西新绛县发现汉代陶楼》,《考古》,1987年10期。

[31] 张维邦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243页。

[32][33] 《汉书·食货志》。

[34] 史念海:《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图》,《河山集》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63页。

[35] 《史记·货殖列传》。

[36]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37] 临汾地区文化局、曲沃县文化馆:《晋南曲沃苏村汉墓》,《文物》,1987年6期。

[38] 卫斯:《平陆县征集到一件西汉彩釉“望中池楼”》,《文物》,1985年2期。

[40] 《三国志杜畿传》。

[42] 《艺文类聚》卷87《果部》下引“魏文诏群匝曰”。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19-06

爱默生说:“作伟大的人,就是被误解的人。”伟大的牛顿更是如此,在任何一部世界上的人物史册上,牛顿都毫无意外地名列前茅。然而如何解读像牛顿这样创造奇迹的伟人,却是一件复杂且极富争议的事。牛顿逝世后,研究他的史料不断丰富,有关的新证据,在1936年伦敦索斯比公司拍卖的牛顿的数千件未发表的手稿中浮现。牛顿的面目似乎日益模糊,爱他的人视之为神,恨他的人又极尽毁谤之能事。如何才能揭开他的神秘面纱呢?一切历史事物都包含两个层面: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的历史”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记录的历史”。任何“记录的历史”在本质上都隐含了历史解释,即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既包含了记录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记录者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以历史解释的视角和方法来回望历史也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以全面、客观、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真正发挥历史“资治通鉴”之功。

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一定要解决好以下的三个问题:

一、视角:解释还是评价?

今人要以怎样的姿态,才能跨入历史认识的门槛?解释者还是评判者?以往在需要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解读时,西方史学家多用“诠释”和“解释”,而中国史家更多地使用“评价”一词。其实“解释”和“评价”在本质上反映了不同的历史价值取向。解释“采取一种平等的姿态,力图深入到解释对象的世界中去,以了解和说明他们的思想与行为”。①而评价“需要标准,而标准通常是由评价者单方面制定的”。②总之,“解释”更关注历史情景、过程和联系,而“评价”侧重的是标准、结果和话语权。“解释更能体现史学的要求和特征,因为史家只是过去的诠释者,而不是裁判官或辩护人。”③当然,解释也不能回避评价,只是这种评价不是裁决,而是在理解基础上与现实的平等对话,历史学的本质就是今天和昨天永无休止的对话。所以,要客观解读牛顿应首先立足于解释者,以历史的前视角关注他的时代和经历,还要在从现实的后视角思考他的历史定位。

首先,穿越历史时空,论世知人是历史解释的重要路径。“二战”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牛顿这位科学伟人放回当时历史背景之中。不出所料,在广角的社会透镜之下,他看起来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当然“走入17世纪英国去发现伟大科学天才生活过的社会景况,是相当艰苦的历程……若想了解1642年出生的人,就免不了要往巴洛克时期的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宗派主义里头走一遭”。①讨论“科学”的牛顿史之前,必须具备某些一般的历史知识,像“物质理论”“自然神论”“清教徒”“国教徒”“平等派”“掘地派”等概念是研究的基本门槛。

仅从宗教来说,近代以降,欧洲的宗教统治者在中世纪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彻底崩塌,但宗教依然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存在。在牛顿的时代,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英国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半期主张勤俭进取的清教产生,清教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牛顿秘密信仰的阿里乌斯教也是其中一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当时英国皇家学会内部对宗教的容忍度很低,伟大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就因为曾经公开承认物质主义者的观点而从未被邀请入会。另外,使牛顿的《原理》成书,并使它受到科学圈重视的天文学家哈雷,也只是收起无神论的主张,保持沉默才得以加入皇家学会。”②

牛顿信仰的阿里乌斯教教义反对正统的圣父、圣子、圣灵同尊荣、同权能的三位一体论,坚持耶稣是由神的第一个创造行为产生,是被造万物之中最荣耀辉煌的,但他自己本身不是也不属神。这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牛顿的世界观,牛顿从来都没有把物质世界完全的与上帝分开,他也从来没有把玄妙、神秘的色彩从他对自然的认识中完全肃清,他毕生都在找寻并信仰上帝的秩序和理性。此外牛顿还是自然神论的重要代表。自然神论谴责宗教中的非理性因素,认为上帝是一位理性神,他创造了宇宙及其规则,在此之后上帝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新形式的神学一定程度上把牛顿从对宗教的信仰引向了对理性的尊崇,使他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宗教与科学并不总是冲突和排斥的,有时宗教发展也会促进科学的进步,而科学的不断进步又会使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宗教的本质。牛顿一生行走于科学和神学两座殿堂,一边研究万物的力学规律,一边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圣经》,回到牛顿时代深入了解当时的宗教情况,也许就不会感到两者相悖而无所适从了。

其次,历史解释完全抛开现实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历史解释不仅要走进历史现场,还要超脱于历史境遇之外,以一定的时空距离来俯瞰历史。“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因为这文本是属于整个传统的一部分,而每一时代则是对这整个传统有一种实际的兴趣,并试图在这传统中理解自身。”③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个人必然受制于现实社会、文化传统及个人因素。“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对自己时代看法的某种延伸。我们在传统中观察自己,我们又通过自己的眼睛反观历史。”④

德国物理学家厄恩斯特・马赫认为:“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牛顿力学在演绎上、形式上和数学上的进展。”这也许道出了牛顿成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关键所在:虽然伽利略、笛卡尔、培根等科学家的突破性学术成果早于牛顿,但牛顿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不仅如此,受到牛顿理论的启发,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理性的伟大,相信只要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运用理性主义的方法,同样可以揭示社会进步的规律。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影响了整个文明进程,正如艾塞亚・柏林所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在一定时期内,使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中心概念和发展方向发生了确实是极富创造性的转变,道德的、政治的、技术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没有哪个能避免这场文化变革的影响”。①不得不承认,牛顿这位科学巨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可估量。

综上可见,放弃习惯的仰视视角和以讹传讹的谬见,带着解释者而非评判者的姿态是解读牛顿的基本视角。既以“温情与敬意”去回望历史,又以鲜活清晰的历史叙述关照现实,构建包容古今的开放视野是历史解释的基础和前提。

二、关键:解释还是割裂?

坡游庐山时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研究历史亦是如此,人们“往往因昧于历史变化的深度,以至于只能从静态方面去刻画思想与时代风尚间平行的关系”,②缺乏对历史通透的观察和解析。现在许多教师都强调以多元视角看待历史人物,这确实避免了对历史的单一、片面的认识。但随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很多学生未能对历史人物各因素横向联系和深入分析,历史人物变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人格分裂的多面体甚至矛盾体。真正的历史解释应注意“融会”时代与个人的各个复杂因素,动态地分析其内在的联动,实现对历史人物的“贯通”解读。

1936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拍卖会上购得一箱子牛顿的文件,他吃惊地发现“那些材料绝大部分与光学或行星运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写有关他潜心探索把低贱金属变成贵重金属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分析牛顿的一绺头发发现,里面含有汞……其浓度大约是常人的40倍。他早晨有想不到起床的毛病,这也许是不足为怪的”。③从凯恩斯收藏的牛顿手稿和越来越多流传于世的史料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相日益清楚地显示出来,牛顿大约于1667年开始钟情于炼金术,此后30 年的时间中,炼金术一直是牛顿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他常常彻夜不眠地守着熊熊炉火,对被视为‘第一物质’的水银进行各种处理……后来牛顿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之后E-4号公寓改建为自己的实验室, 摆满了熔炉和放药品的柜子。在研究过程中,他曾多次去伦敦购买实验材料和实验设施, 并且被介绍认识一些炼金术士和书商,加入当时的炼金术士群体中”。④伟大的科学家居然用大半生的时间秘密钻研炼金术,着实令人费解。其实炼金术与牛顿的时代、经历个性、和学术研究等有着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这些因素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彼此交融、互相影响的。

其一,炼金术与牛顿的时代

“2500年的岁月中,各种各样的人花了许多功夫,企图把点金石找出来。估计约有10万册书在不断讨论着这个题材,大量的传说在社会各阶层流通。”⑤从当时留下的诸多手稿、信札、笔记和文学作品中,可以轻松地找到炼金术的痕迹,当然大多数故事中,炼金术士的下场都很凄惨。牛顿当代的人把炼金术士、占星术士,以及一般方术和世纪中期革命期间活跃的激进政治运动联系起来。整个17世纪,炼金术都被看成极具威胁的活动。但是牛顿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知难而上呢?这恐怕要联系其他因素来分析。

其二,炼金术与牛顿的性格

凯恩斯在牛顿诞辰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著名演说中指出:牛顿把宇宙看成是全能之神设下的密码。“从牛顿的许多笔记中可以清楚看出,他确信古人曾经一度掌握了所有知识之钥。只是它消散于诸多神秘的哲学中。他担心别人会在这看似不可能的工作里获得成就,比他早先一步找到点金石,他的自大心理当然不能允许此事发生,除非他已竭尽所能,尝试过所有的方法后被迫放弃,不然他只有发狂地不断追求。”①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造成牛顿对权威有着无法实现的期盼和抗拒现实的双重态度”。②牛顿在学术上的傲睨一世、唯我独尊和对真理不倦追求终于使牛顿身陷炼金术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其三,炼金术与牛顿的宗教

牛顿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对牛顿而言,炼金术的实验可以证明全能造物主的看不见的力量确实在其中起作用。牛顿不论是在研究太空星球或是微量化学物质,目的都是要证实上帝的创造力与永续威力。”③牛顿由于渴望上帝更大的荣耀,反而身陷炼金术泥淖,他相信自己必定能从那儿重新发现自然的伟大秘密。可见对于宗教的狂热,是牛顿研习炼金术的主要动力之一。

其四,炼金术与牛顿的科研

炼金术是一门非常神秘而复杂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要给它下定义并不容易。有人把它定义为一种以把贱金属转变为黄金或制造长生不老为目的的技艺。这很容易让人们把炼金术士和具有超能力的魔法师或巫师等同看待,认为他们属于某种神秘而邪恶的团体,极具危险性。其实,炼金术是探索物质形态的化工技术的早期形式,也隐含着人类文明早期宇宙论。牛顿的时代,炼金术与化学等科学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波义耳,当时亦是狂热的炼金术士。17世纪80年代,被炼金术称之为“发气原理”的观念使牛顿对重力是如何作用的想法重新大胆评估,这种思维上的转变也许是牛顿迈向万有引力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一位研究牛顿的学者甚至说,假若牛顿没有从事炼金术,他很可能不会想到物体间能有超距引力。”④

历史因素不是互不相关的混合物,各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反应。所以,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视域不应是封闭和孤立的,“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⑤对历史进行多视域的观察和融合是全面客观地解释历史的关键条件。历史解释必须善于整合历史的碎片,融会各个历史侧面,全面动态地分析和解读。

三、意义:解释还是创建?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但历史解释也有层次分别。从浅层次来说:任何对历史的回顾和再认识都是一种历史解释。从深层次来说:只有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对新史料进行认识、编码和价值诠释,才能建构自己的历史解释,创建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历史的意义是史家的认识和史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史实投射在史家思想世界中的影像。“雅斯贝斯说‘就精神而论,我们只能通过对意义的理解来领悟事实……理解虽然在经验上依赖于各个独立论据的积累,可是单单通过这些论据绝对产生不出历史解释。’史家对史事的了解,需要通过把握它的意义才能完成;在理解众多相关史事的意义之后,他就能看清更大的历史过程的明晰画面。”⑥任何历史解释之标的均是历史意义的建构。

基于历史解释重新认识牛顿,笔者最大的感悟是:崇拜英雄,需要相当智识。“英国有句名言说:‘没有一个人在他仆人眼里是英雄的。’依照黑格尔的解释:‘这并不是因为英雄不是英雄,乃是由于仆人只是仆人。’”①仆人由于缺少智慧和视野,在精神上与英雄缺乏交流的契机。“必有智识,方能认识英雄,因此也方能够崇拜英雄。智识不仅不是崇拜英雄的障碍,反而是崇拜英雄所不可少的条件。”②崇拜英雄,确实需要相当智识,缺少理性和同情,崇拜极有可能流于盲目或偏激。基于历史解释的视角,将牛顿的思想和成就纳入特定历史情境中,贴近而又动态地分析,或许才能将铁板一块完美的牛顿标本敲开一些裂缝,向里注入些许历史反思的生命力,牛顿与胡克关于万有引力发现权的争论就是解读牛顿的“裂缝”之一。

牛顿在许多世人眼里是谦虚、宽容的学术大师。然而牛顿在给宿敌、竞争对手胡克的信中,写下了常被后世引证却一直被大部分人误解的话:“笛卡尔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则推进了许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将薄片间的色彩也引入哲学的考虑范围。假如我看得比较远,那是因为我是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③最后那句话真正显露出牛顿高超的骂人本领,完全是双重意义的反讽,不仅嘲讽胡克是欺名盗世的学术骗子,还对他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因为胡克是个驼背的矮子,牛顿的话犹如匕首般的锋利,字字见血。其实根据许多史料分析牛顿成名前是一个怯懦、谨慎且善于内省的人。在他的笔记本上发现了许多的自我反省和对上帝的忏悔,他经常拖延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划时代的巨著,也是在哈雷一再劝说下才发表的。后来长期的学术争论和受到的人身攻击极大地刺激了牛顿,从牛顿中年的画像上来看“权力和尊崇的积累也从他脸上的表情察觉出来,特别是那只黑而幽深的眼睛所发射出来的严峻光芒”。④学术上的成功也使他渐渐变得专横起来甚至不择手段。虽然胡克的天赋比不上牛顿,但也相当了不起:首次用显微镜看到并命名细胞,首次观察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发现双星,首次测量恒星的视差,发明了轮形气压计、钟表的游丝等,还是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后来有人称之为“英国的达・芬奇”。但是在胡克逝后两百多年间,他几乎被人遗忘了,直到20世纪他的科学地位才被确认。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惹恼了一个最不该去惹的人――牛顿。

其实这两个天才的矛盾有学术和性格上的双重原因。胡克喜欢热闹,喜欢泡在咖啡馆,开一瓶甜酒和朋友随意聊天,还经常带一个情妇相伴。牛顿则躲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围墙后面,过着严谨自律的清教徒生活。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牛顿轻视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不屑那些轻易发表作品,博而不专的人;胡克则视牛顿一个满腹偏见、自我陶醉的人。“这样的两个人无可避免地会在工作上和性格方面发生冲突,而个人自己的强大自我意识,更夸大了彼此之间的差异。他们都无意识地维护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完全不承认对方的成就。他们一直相互仇视,直到1703年胡克去世为止。”⑤牛顿不会轻易把功劳归于他人,而且一旦冒犯了他,他会记恨一辈子永不原谅。胡克逝世后,牛顿接替胡克担任皇家学会会长。1710年学会搬迁中,胡克的许多收藏和仪器都意外丢失了,胡克的画像也离奇地失踪了。据说胡克驼背且其貌不扬,因此不喜欢画像,而学会里的画像是他唯一的画像,它的丢失意味着后人再也无法一睹胡克的真容。于是有人难免要怀疑是牛顿利用职权从中作梗,故意将胡克画像销毁。在牛顿的时代,学术规范还未完善,难免经常出现优先权的争执。“由于牛顿后半生曾与许多人发生争吵(与布莱尼兹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等),而且牛顿在争吵中使用的手段很难让人钦佩,因此一些科学家史专家认为,苹果落地的故事很可能是牛顿亲属(或牛顿本人)编出来的,提早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间,用来保护他对该定律的发现权。”①现在我们知道,虽然牛顿自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胡克比他更早发表了有关论文,基于牛顿与胡克不断升级的仇恨,牛顿在后来发表的论文中并未提及胡克的成果。30多年后牛顿仍然无法释怀,他指出最初描绘物体自塔顶下坠的螺旋路径是一个“不小心的笔误”,可是他心里明白他应该感谢胡克的穷追不舍的挑战激发了他的灵感,从而终于解决了万有引力的相关问题。“若干年后牛顿在给哈雷的信中承认:‘胡克纠正我的螺旋路径,引发我重新探讨椭圆形,才能使我发现这个理论。’”②

从某种角度来看,牛顿那令人费解的性格比正统史家愿意让后人得知的更复杂。然而“历史研究的真正任务并不是理解历史所涉及人物的主观意向、计划和经历。相反,必须理解的是历史意义的巨大策源地,它要求历史学家做出解释的努力”。③孤独是牛顿心灵的底色,童年缺少父爱与母爱、青年时期遁世求索、中年学术上卓尔不群、成名后犹如神礻氏的万人追捧、长期隐藏炼金术士和异教徒的身份,孤独使他孤僻、不善交际,也成为一个在任何方面决不向人低头的人。那么牛顿在任造币场总监时追查制造伪币罪犯的种种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位老道学先生,当年对同学的喧哗、酗酒、和追逐女人感到不齿,如今却出现在首都最污浊的酒店里,在自由区的中心追查线索,到娼妓馆与线民秘密会晤……在1698年至1699年圣诞节之间,他一共与嫌犯、线民和证人交差质询不下200回。”④牛顿有能力在孤寂中锲而不舍地抓住一个问题,并且集中全部力量来突破它直到彻底澄清为止,任何人都知道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牛顿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资深的神学家、组织有方的皇家学会会长、造币厂负责人。他卓绝的学术成就、强烈的事业心与唯我独尊、热衷权势是孤独秉性在两个方向上的延伸。

史上最牛高考作文 篇九

通过对牛栏山地区环境的调查与考察,认识身边的地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锻炼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山水及历史文化的朴素感情,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科学发展的教育,及成才教育和责任教育。

调查方式:

师生共同调查及父母陪同实地考察,调查牛栏山、潮白河及怀河今日现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这里的自然状况和历史文化,参观史家口文化墙并请老人进行讲解,感受昔日胜景。走访村中老人及自己亲人,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今日的感受,及对牛栏山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概述

牛栏山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城北10公里,属冲积平原上的石灰岩孤峰,海拔80多米,相对高度约近40米,横亘三里许,东邻潮白河,北邻怀河,二河交汇于牛栏山,周围有金牛村、史家口村、下坡屯村及牛山镇。牛栏山一中、牛栏山酒厂均位于牛栏山脚下。牛栏山过去为北京通往古北口之必经之处,现在西有京密路,南临昌金路,公交870、顺34可通牛栏山镇,顺21、顺14可直接到达牛栏山脚下,潮白河畔。

民国顺义县志称这里“山水形势杰出”。《黄志》(指康熙五十八年顺义知县黄成章所编顺义县志):“牛栏山,在治北二十里。相传中峰洞内有金牛出现,故日牛栏。”《水经注》:“沽水(即今天之白河),西南经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又西南流迳胡家营西,牛栏山东。昔年,潮河由东方会于此,今改徙。”有史料记载,明朝嘉靖以前,潮河和白河在牛栏山东交汇,现今潮白河交汇于密云县城西南的河槽。《昌平山水记》:“牛山北里许有小山,昔有仙人骑牛来游,因名灵迹山。《黄志》灵迹山:在牛山后里许。孤峰拔出,北濒怀水与白河合流处,东有龙潭,西有灵泉,上建灵迹院。航白河者多停泊于此。山明水秀,风景清幽境也。

二、分述

(一)今日现状调查报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带着对山水形势杰出这一描述的好奇,带着顺义百姓对牛栏山“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崇拜,开始了第一次考察,我们集合在牛栏山潮白河大桥西北桥头。

扶桥西北而望,牛栏山静静地伫立在不远处,因其高出地表,只保留些许山的感觉。随之渐行渐近,山石,有了山的姿态,让我们倍感亲切。

眼前的牛栏山,就像是舞台上的在进行人体肌肉表演,结实饱满,肌肉强健,筋脉突出。和人相比,感觉山体高大,高过头顶约三十米,剧烈的造山运动将原本水平岩层倾斜成约60°角,层层叠置,节理明显。我问学生,这里的山跟你以前旅游去爬过的山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说,别处的山是完整的山,而且有山脊山谷,许多山上都有一些土,还有较好的植被;咱们眼前的山是断开的,而且山肚子是空的,从这里可以走进山肚子里。原因嘛,当然是因为开山采石,使得山具有新鲜的剖面。

离开这开山采石的断面,我们来到了整个牛栏山山体的肚腹之中。因为开山采石,烧制石灰,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水泥,肚腹已被掏空,并且已经低于平地,做为一座山已不复存在,只在四周还有残缺的肢体,刚才看到的就是残山的半臂而已,幸运的是后来政府下令禁止开山采石,这牛栏山的山才得以保存下残骸。

默默的离开牛栏山,我们向北走约一里,来到史家口大桥旁,灵迹山下,我和史家口村八旬老者史爷爷事先约好,史爷爷家就住在山脚下。老人讲道:“大家看,怀河自西向东,直冲灵迹山而来,但到了山前却乖乖拐了个弯,折向南流。所以在这里有个规矩,历朝历代开山采石都不许动灵迹山。因为如果山石被开采,河水将不再听话,横冲直撞,会淹没我们的史家口村,下坡屯村及金牛村,并使整个牛山镇不保。大家看西边不很远的北孙各庄村,及对面的梭草村,以前年年受灾。比如民国二十八年,白河发大水,北孙各庄村良田坍塌数十亩,成为水乡泽国。而我们这里,正是因为牛栏山和灵迹山,才临水而不泛滥,得水之利而免受水害。”说完,老人向灵迹山虔诚的一揖一拜。

牛栏山以山的姿态和坚定,恪尽职守,使周围村镇免于大河泛滥改道带来的灾难,保佑这里的人们,享受了这里的舟楫灌溉之利,过着平安富足的生活。同时不由地联想到昔有仙人骑牛来游,联想到相传洞中有金牛出现,这实在是村民对山的感情的升华,认定山上有仙人有神牛,庇护了这一方土地,这一方人民。我们也由此生起了对山的深深敬意和谢意。我们师生几个也学着老人的样子对着灵迹山,深深地一揖一拜。

登上灵迹山,让这些孩子毛骨悚然,因为这里坟茔遍地。带着无比的崇敬而来,带着无限的伤感而去。牛栏山已然被毁,灵迹山野草荆棘与坟墓相伴,让人顿生荒凉与苍桑。

第二次,我们又对牛栏山下的潮白河、怀河进行了考察。

站在牛栏山潮白河大桥,向北望去,虽然河中无水,但可以清楚的看出两条河道,合而为一,怀河和潮白河在这里交汇。抬眼向北眺望,远处燕山如黛,想像昔日潮河、白河、怀河从燕山奔流而出,好似银色的飘带,逶迤而来。千万年来,河水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舟楫灌溉之利,更直接冲积形成了我们脚下的这块肥田沃土。

登高望远可观其山水大势,俯身细察可探其究竟。于是我们来到了干涸的河床之上,在这里,我们看到河底主要是沙,但也有许多鹅卵石或藏或露。回想起课上学的地理知识:北京北枕燕山,西拥太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大小小的河流自西北的山地奔涌而出,泻向东南,其所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最终就在北京的东南方冲积成了北京小平原,成为华北大平原重要的一部分。

沿着潮白河河道北行,不时有放羊的婶子大妈们,赶着羊群、牛群从这里经过,昔日滔滔大河之中商船往来,今日变作牧场。

(二)“昔日胜景,过去生活”调查

又一个星期日。事先约好姓直的老爷爷带着我们来到史家口文化墙参观,墙上展开的是一幅画卷,画的是昔日胜景牛栏山,画面上有山有水,有许多五行八作的古装的小人,其感觉极像清明上河图。老爷爷指着画说:“这画真实的再现了牛栏山当时的情况,是根据我们这些老人的记忆,请艺人绘制的牛栏山景观图长卷。

老爷爷给我们讲道:过去的牛栏山是水陆码头,无比的繁华。加上牛栏山距京城仅六十里,从京城北去古北口必经牛栏山,需要在牛栏山休息。牛栏山一中院内的元圣宫就是一座行宫。普通的商铺、酒肆、茶坊、旅店极多,非常的热闹繁华。而且这里有山有水,风景比起其他平原地区自然更胜一筹。

老人说,小时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爬山,钻金牛洞,数飞出鸽子洞的鸽子。夏天到了,我们经常到河里洗澡玩水,那时我们村子里许多人家都有渔船,还养鱼鹰,天天捕鱼捉虾,秋天的时候,怀河里的螃蟹又大又肥。过去山上有许多寺庙,前来牛栏山烧香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的娘娘庙正名叫碧霞宫,三月三庙会,有各种表俗表演,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多极了。”说完,老人又带着我们实地查看了一遍,告诉我们过去船只在哪里靠岸,碧霞宫、魁星楼、灵迹院、望粮墩、金牛洞、鸽子洞都在哪个山,哪处位置。这时的老人则显出无比的遗憾,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

“爷爷,您小时吃什么喝什么呀?”一个同学为了不让老人难过,这样问道。“咱们牛栏山可是一块宝地,这里的水可是甜的呀,种出来的粮食、疏菜瓜果,都比别处的好吃。对了咱们这里产的大米可是要进贡给皇上的。用咱们的这里的水,用咱们出产的稻壳、高粱、白薯等酿制的二锅头酒,别处的没法比,喝了几十年都喝不够呀,就是走在大街上,你都可以闻到酒香,真能把你馋死,我是呼吸着酒香活这世上的。还有河里的鱼虾蟹,那叫一个鲜,咱们牛栏山可是神仙都喜欢的地方哟。”老爷爷说的同学都直吧嗒嘴,好像吃到闻到喝到一样,无比的陶醉,甚至感觉今日到了牛栏山,像做了一日神仙一样。

再一次登上牛栏山四面眺望,东面潮白河,北面灵迹山与怀河,西南面牛栏山酒厂,西北面牛栏山一中,皆在两公里范围之内。想着看着,回味着刚才老爷爷的讲述,好像真的能穿越时空,看到了过去的山清水秀,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古籍记载的牛山胜景金牛古洞,碧霞春晓,清浊流芬(泾渭分明之意),石梁蟹火,平沙落雁,一一在眼前展现。啊,牛栏山,你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风水宝地,更是我的父老乡亲的家园,是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又温馨又灿烂,让人感慨万千。

“我们调查的最重要任务,那就是想一想,我们如何对待已成残山的牛栏山,为这里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我的话把我们拉回到现实。被毁的牛栏山肚腹皆空,肢体残缺不全。昔日波光鳞鳞的河水已变牧场,脚下的灵迹山坟茔遍地。这可怎么办呢?现实竟如此的残酷,如此的沉重。

“山已不成其为山,留着多难看,要不然全都炸掉,夷为平地,重新设计,重新建设。”有位同学的话音还没落,就被别的同学捣了一拳。“这山份量该有多重啊,这可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可以炸掉削平。它承载着历史,它永远活在当地人的心中。如果有人实施这个建议,我想村里会有老人以死抗争。”“坚决不能再毁牛栏山,要保护起来,这里是许多人的家,是许多人的根。不然今后连寻根都寻不见。”“咱们看的顺义县志,牛栏山占的份量最重,比顺义县城写的还多呢。牛栏山是顺义最具特色的地方,甚至可以说,牛栏山代表着顺义,代表着顺义历史和文化”。

“我建议先让山绿起来,把山肚子里种树种花种草,把它建成花园”“我爷爷说,他建议把山的四周重新用水泥砌合,灌上水,建成一个储水池,再现它的山清水秀,山水相依”“把它建成教育基地吧,教育我们这一代和世世代代,要科学发展,要与环境合谐相处,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把它建成文化园吧,这里的文化气息多浓郁呀。用微缩景观再现昔日胜景,往日繁华,再配以绘画文章,或者制成电脑作品,给人们进行展示。”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建议,无比的兴奋,好像自己的建议已变成现实,牛栏山重新美起来,重新亮起来一样。

突然从西边传来了英文歌曲声,我告诉学生们,这是牛栏山一中的校园广播电台在播放音乐。当地人说,这里是风水宝地,我说:“大家看看这里,潮、白汇流,怀、白交汇,多像咱们的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呀,大家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和牛栏山一中相会,英才汇聚,桃李芬芳”。

山顶之上,我们师生合唱了牛栏山一中校歌:“燕山下,潮白河旁,荒野古庙建成了我们的课堂,满怀革命理想,肩负民族希望,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课堂就是我们的战场……”之后,我们全体师生郑重承诺:“我们作为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的老师学生,对着牛栏山郑重承诺,我们会终其一生,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建设家园”。

(三)对牛栏山未来发展的建议

将牛栏山建成集旅游休闲、文化展示、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综合区域,先对山体进行绿化美化,将肚腹之内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山水风光区,文化展示区(室内微缩景观、珍贵老照片、绘画等形式)、毁山之痛专题教育区、民俗表演区等。

现在国家确定了许多社会实践大课堂教育基地,最近党中央又带领全国人民加强文化建设,我们建议将这里作为大课堂教育基地,作为文化教育基地。其内容除了包括今天的牛栏山、潮白河及怀河自然人文地理考察,还包括参观牛栏山酒厂,牛栏山一中,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文化,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工业,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建议区发改委重视这一建议,区教委促成这一建议变成现实,牛栏山酒厂,牛栏山一中教育集团,献计献策,出资出力,让牛栏山,牛栏山酒厂,牛栏山一中,名字更加响亮,成就更加辉煌,并且吸引下一代,激励下一代,代代相传,永不失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9篇史上最牛高考作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史上最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