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精选9篇)(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集)

没有教过一年级的老师,就像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没有体验过分娩时的阵痛,就体验不到一名母亲的痛苦与痛苦后听到婴儿呱呱落地时的欢欣。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的写作思路。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生活导入;疑问导入;多媒体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有效创设策略的研究颇为热衷。笔者身为一名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也对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导入进行了一番探索,现结合具体实例对此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蕴含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与学习内容。此种导入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生活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该氛围中自觉调整自身的注意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收获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锄禾》这一古诗时,笔者就为学生描述了如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学校食堂中学生将没吃完的米饭、粥、馒头等随意扔进垃圾桶;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将自己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并没有浪费。随后便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上述两种做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浪费食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珍惜粮食的做法是可取的。趁势,笔者进一步引申:农民种植粮食非常辛苦,即使在非常炎热的夏天他们也需要进行劳动。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能随意浪费。有位诗人曾据此创作了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一古诗,我相信,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大家都能做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

如此一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同本节课要学习的《锄禾》一诗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新课学习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失为低年级小学语文有效导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创设疑问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探究兴趣,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思考,进而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课堂一开始利用学生现实认知的矛盾冲突精心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导入的重要切入点。

如,在教学《会走的树》这一课文时,笔者在上课起初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见过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可是,大家见过会走路的树吗?“会走路的树”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因此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探究心理。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在南美洲生长有一种会走路的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看看这种奇特的树到底是如何走路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会走路的树”的探究兴趣便很快转移到了《会走路的树》这一课文的学习上来。学生普遍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这表明,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语文新课的巧妙导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学生对色彩鲜艳、直观生动的事物格外热衷,并有较强的融入积极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先进手段巧妙创设新颖别致、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堂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反映傣族人民传统节日――泼水节的视频纪录片。该纪录片将泼水节的盛况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也使得学生对泼水节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看到学生眼中所绽放的璀璨光芒,笔者就势讲道:“我们敬爱的也曾参加过泼水节,大家想知道这次泼水节的更多内容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到的内容――《难忘的泼水节》……”由于刚刚浏览过视频纪录片,学生对于泼水节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他们很容易便对《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这也充分印证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的重要作用。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只有契合低年级学生主观学习需求且与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方式才称之为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导入下,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并真正从中汲取到有益的营养。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二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有效衔接 兴趣 下水文 网络平台

“作文作文,憋死小人儿”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常说的顺口溜。课改实施以来,为降低小学生学习写作的难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1-2年级定位于“写话”,3-6年级称“习作”,到7-9年级才称“写作”。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由5-6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过渡到7-9年级要求能写记叙性文章和简单的说明性、议论性文章,在写作学习方面要迈几个大台阶。学生能否顺利地跨上新台阶,初中一年级是关键。初一写作教学如何更好地与小学习作教学搞好衔接,为初二初三提高写作水平铺好路搭好桥,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要想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即使“艰苦”,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初一语文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的。

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当今的社会和家庭,对孩子太宠爱了,孩子无形中成了“小太阳”,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家长对孩子的校外活动一万个不放心。更有甚者,学生在学校中的值日,家长也想代替,更不要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家长就喜欢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背作文,拿高分。试想,这样能行吗?

引导观察,诱发兴趣,是中学起始阶段写作教学的关键,许多名师都强调这一点。北京刘胐胐老师、辽宁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创造了典型经验,收效明显,值得借鉴。我教初一语文课,为了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老师让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发结成小组,有动物观察小组,有植物观察小组,还有小制作小组等。利用写作课或课外活动,老师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植物观察小组,学生为了观察一种植物,不辞劳苦,跟踪观察,从育秧到植物生长的各个环节,都观察得非常细。其他小组也是一样,学生进入了角色,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有了很浓的兴趣,真正体验了种植、养殖过程中的乐趣和艰辛,他们迫不及待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就不觉得写作是一种负担,相反,每天不写一点东西就觉得生活中像是缺少了什么似的。

二、老师写好下水文,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

语文教学界对“下水文”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多主张语文教师要善写“下水文”,叶圣陶主张最鲜明,阐说最充分;而新生代语文教师对此多不感冒,甚至有所反对。有的反对意见并非没有道理,如“下水文”束缚学生思路、导致简单模仿,妨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但是,我认为,语文老师,尤其是教初一语文的老师,写好下水文是很有必要的。其一,老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伙伴,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感。其二,老师写写下水文,能设身处地体验学生作文的难处,如命题合适不合适,立意选材难不难,指导作文会更得法,评改作文会更到点子上。其三,老师下水文写得好,学生会心摹手追,甚至因为崇拜你这个老师而喜欢学你这一科。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老师的一把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都可能吸引学生爱屋及乌,由羡慕老师进而喜欢你教的学科。相反,学生会因为老师的专业缺陷而讨厌上你的课,从而造成学生的偏科。

教师写“下水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做法,对学生是启迪,是激励,对教师也是促进,是练笔,正所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大语文教育”的践行者姚竹青老师善于“教大语文、育小能人”,他提出语文教师“要当教练,不做讲师”。在作文教学中,为引导初中生学写某种内容或体式的文章,他总要先写一两篇,拿出来做个样子,带个头。他还经常在课堂上跟全班同学一起就同一个命题写限时作文,写后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评议。他不光“下水”教作文,还“下水”教练字、教表情朗读、教口语交际,跟学生一起“泡在水里”。他说:“教师下水”乃是语文教学的正道,更是语能训练的诀要。语文教师只有亲自“下水”,才能教会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大江大海中“弄潮戏水”;语文教师也只有亲自“下水”,才能使自己领略到在语文教学的大江大海中畅游神泳的无限美好!”(《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第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我赞成并效法姚竹青老师的做法,坚持“下水”教作文,效果很好。当然,年级不同,学情有别,教师“下水”也当因地因时制宜。初一可以多用几次,以后可逐渐减少;同时注意莫用“下水文”框住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三、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日志随笔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家中有了电脑,网络也已进入校园和越来越多的家庭。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已经开设了微机课。到初中一年级,很多学生玩微机比老师还棒呢。我们老师和家长没有必要特别担心孩子上网玩游戏。进网吧有时也不一定是件坏事,看他们到底干些什么。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价的机会。”去年我接初一,首先向学生公布了自己的QQ号,让爱好写作的同学加我为好友。几天的工夫,全班学生都成了我的网友。我们在网络空间里互相点评日志,家中没有联网的同学也会抽时间去同学家或者进网吧,看一看老师和同学的空间有没有新动向。我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跳舞。闲暇时间,就喜欢写点小文章发表在自己的QQ空间里。两年时间,我写了五百多篇。《我的命运与人生》,随写随发,五万多字,学生争先恐后阅读点评。尤其是“快乐的童年”一章,写的是我在他们现在的年龄发生的故事,学生看后在点评中纷纷竖起大拇指。我的空间日志还有很多写动植物的,家乡常见的动植物在我空间日志里应有尽有。我很崇拜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王大珩、闵恩泽等,在我日志中有对他们的介绍和歌颂。学生非常喜欢看这些日志,他们从中学到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情操陶冶,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学生也主动把自己写的随笔日记发到各自的空间里,相互交流。有时我也布置一些“作业”,如“神九”对接“天宫”、发生“月全食”等特殊的日子,让学生自己命题写一篇日记,大家很有兴趣,并且写得很好,基本没有偷懒的。学生在日志中会配插图,还能添加音乐,会写点评。初中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教了一轮又一轮,收获真是太大了。学生不但记叙文写得好,议论文、散文写得也不错,还有几个学生是全班公认的“小诗人”呢。大家不再认为作文难,相反感到写作是件很愉悦的事情!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又在初中学段阅读中指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的任务量是庞大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名著阅读的编排体现了课标中“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的理念,只以“名著导读”形式附录在读本的最后,教参中也没有相应的阐释和解说,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选择、利用的空间。这既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自由,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通过相关学习,掌握名著阅读整合策略,重新构建名著阅读框架和体系,具备把分散在诸册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加以整合的能力,以及正确实施名著教学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完整阅读的名著共有14部。这些名著分散在六本书中。相对零散,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特点不明显。名著阅读整合就是对这些名著从不同角度进行取舍、配置、融合、调整,使名著阅读形成条理性、系统性,充分发挥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构建合理化的名著阅读体系,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形成条理化、系统化,以杜绝名著阅读的随意化、零散化。2.选择最优化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养成读整本书的好习惯。3.制定最合理的阅读目标,力求使名著阅读发挥最大价值,使学生通过名著阅读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整合策略

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根据自身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境及需求对名著进行再创造。名著阅读整合的策略包括很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名著阅读的调整,二是名著阅读的拓展。

(一)名著阅读的调整

主要指对名著篇目在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调整。由于受地域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以及名著本身的限制,教师在使用名著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适当调整。在调整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其次,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再次,要考虑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最终,使名著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按照从易到难,从短到长的顺序,将教材后提供的名著阅读篇目,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一)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海底两万里》八(下) 《童年》 《昆虫记》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名人传》八(下)

(下) 《水浒传》 《朝花夕拾》八(上)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在上述的表1中,《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因为作者大胆的想象而形成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内容明白易懂,学生阅读起来没有障碍,非常契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所以被调整至七年级,同《伊索寓言》一起,构成联想想象类名著系列。同时,基于名著篇幅的考虑,将《朝花夕拾》《名人传》做了一下调整。 这样做,使每年级每学期阅读量趋于均衡。同时,将九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分配于七、八年级中,从而也可减轻了九年级下册学习的压力。阅读的效率也相应的提高了。

2.按照同课文的联系程度,将名著篇目进行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二)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名人传》八(下) 《童年》 《朝花夕拾》八(上)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昆虫记》七下

(下) 《水浒传》 《海底两万里》八(下)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表2的调整是因为七年级下的课文选取了鲁迅的两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却被放在了八年级上。从文章体裁上看,八年级上开始集中学习说明文。这一年级段的名著阅读相应地该把《昆虫记》放入其中。但遗憾的是《昆虫记》被放在了七年级下。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主旨是“我也追星”。课文编排有《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五篇有关名人的文章。而与此有紧密关系的名著《名人传》却并没有放在这一年级段阅读,而是放在八年级下。

(二)名著阅读的拓展

名著阅读的拓展是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名著阅读教材开放性的特点,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对名著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宽名著阅读的范围,构建较为开放的名著阅读体系。

1.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适当补充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读书兴趣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他们推荐他们爱读的书籍。

比如,7年级即可给学生补充推荐郭敬明的《幻城》、凡尔纳的其余两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间》;8年级可补充推荐老舍的《四世同堂》、鲁迅的《呐喊》和其他名人传记;9年级可补充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莎士比亚戏剧、《儒林外史》等中外名著。

2.从课内到课外,适度延展

课内文章的精读一定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是名家的名篇,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引进该名家其他优秀作品的绝好的契机。教师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生在7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学到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就可推荐原文的出处之作――《城南旧事》。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名著

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机会和空间。课标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在阅读《名人传》之余,选择《凡高传》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可以在读《昆虫记》之余,读《自然史》等作品;喜欢旅游的学生,可以读《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四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低段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人才,保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而且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且人口众多,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技术革新,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来提高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城市发达地区相比,教育仍处于落后阶段,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乡村语文低段写话教学的开展也不够完善,无法做到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本文就根据乡村语文低段写话教学的现状,对其进行研究,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一年级下学期训练写想说的一句话的思路

乡村小学语文低段写话练习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努力完善的内容,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不太好,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下手,写话训练不宜过难,也不应该脱离实际,要具有实用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完成。

第一,要从一句话的写法教学入手。以往的一年级小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字词,并进行合理的运用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而现如今,对一年级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还要具有写作一句话的能力,要能够用一句话准确表达中心思想。

第二,要保证写话内容的实际性,做到从学生内在诉求出发。小学生刚接触写作,能力水平一定不会太高,这时候的写话练习要具有针对性,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生活进行高难度写作。因此,教师让学生写作的这句话一定要简单扼要,满足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例如,让学生描写家庭生活、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学校的学习情况等等,做到从生活点滴着手,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另外,由于小学生具有精力不够集中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对策进行授课,从而保证写话教学的有效性。

二、二年级上学期训练写想说的几句话的方法

二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课堂教学,具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当教师完成了对他们的一句话教学以后,要不断增加教学难度,从一句话写作扩展到几句话写作,更好的适应他们知识增长的情况。

第一,加大教学难度,教会学生看图写话。当学生到了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对语文知识和字词的理解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对写话内容进行扩展。教师可(www.kuaihuida.com)以以图片的形式教会学生写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写作。运用几句话概括图片大意,并能够揭示出画面所要表达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第二,结合课文进行几句话的写话训练。对学生进行教学离不开课本知识,书本内容是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做到从文章情境出发,并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鼓励学生的积极创造性,从写话练习中找到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课本文章《假如》,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动笔练习,从而能够运用几句话的形式进行写作。

假如我有

我要

三、二年级下半期训练写想说的一段话的方式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字词的掌握数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此时,对他们进行写话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大难度,从几句话延伸到一段话的写作,保证写出的内容具有可读性。

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进入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并且内心的情感也更加丰富。此时,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情,并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经过一段话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每个人的心中也都会存在一个英雄的形象。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笔对雷锋叔叔写一段内心最想表达的话,这样一来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锻炼,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情感,达到了教学目的。

其次,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锻炼,多进行写话练习。教师要增加学生平时的动笔次数,定期布置一些短句练习,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好习惯,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适时的举办交流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低段写话教学是教育的基础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我国乡村地区对学生写话能力的训练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相对落后,但是,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坚持教学过程的逐步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低段学生的语文写话能力,才能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丽君。把握“规范”与“自由”的临界点――低段写话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09:23-25.

[2] 汪喜红,汪喜燕。挖掘阅读资源提高写话能力――浅谈小学语文低段“绘本写话”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02:732-65.

[3] 潘樱。让绘本为写话插上美丽的翅膀――利用绘本促进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3,02:54-55.

[4] 褚朝意,卢学禹。巧借文本资源,妙施梯度写话――小学低段阶梯式写话教学方法浅谈[J].学周刊,2011,10:41-42.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五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德育渗透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如此。然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成了一大难题。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所需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那么,要达到如此目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文道统一”。所以,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当我们教育的对象变得有才无德时,教育就是失败的。潘德胜老师曾说过:“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种十里名花不如种德”。《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是的,一个人如果品行不好,那么就算是学富五车,也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受“市场化”、“商品化”大潮的影响,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用高尚的师德风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试想,一个轻言失败的教练如何能训练出顽强的体育健儿,一个以赌为生的父亲如何能教育子女不赌,同样,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如何又能教出荷花般纯洁的学生呢!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时期,人格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除家庭、社会和自身素质外,还得归于有什么样的教师,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模仿力极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精选典型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教育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如何利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着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精选典型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是语文德育教育的保证,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可以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比比皆是。在平时对学生言行影响的情境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性、教育性较强的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沉睡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种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背影》这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理解父亲――尊敬父亲――热爱父亲,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与父亲建立真正的父子之情,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手记:①学生问:老师,文中的朱自清先生从读书到结婚生子一直不理解父亲,还笑过父亲,鄙视过父亲“迂”的思想和守旧的行为,这是不是与你说的理解父亲、尊敬父亲、热爱父亲相矛盾呢?师回答: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较好,从表面看确实是矛盾的,但就因为朱自清先生年轻时不理解父亲,才导致了他人生中的遗憾。所以,我们从今天起就应该学会理解父亲,尊敬父亲,避免遗憾再次发生。)

三、以练习为契机,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理论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理论再丰富,如果不用来指导实践,付诸行动,那么它不过只是纸上谈兵。为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落到实处,课后应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都意想不到、难以理解的练习,使学生贴近生活,领悟德育的含意。(手记②我在上完人教版初一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针对文中父亲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最终独立脱险这一良苦用心教育方式。我给学生布置一道练习:回去给自己的父母剪一次指甲。后来有的学生和家长不理解,问我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练习。我笑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给父母剪指甲,别看是一件小事,但它却折射出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和感恩。)这样一来,学习变成了生活,生活即是学习,使学生领悟了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回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回报,从而实现了对道德的真情体验。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作文、随笔、演讲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工作。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语文考试形式的不断变化,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的几节课是不能提高的,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举办一两次演讲比赛,不仅可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在演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有效训练

“随文练笔”是一种结合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近几年来,这个方法深受教师们的青睐。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激发随文练笔的兴趣

古人云:“教不见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学重在唤醒学生。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无疑担负着唤醒学生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孩子“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首先应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如教完《大瀑布的葬礼》一文之后,可让采用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表达的方式进行随文练笔。练笔中,同学们或写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人、事、物,或写读后感,或写课中、课外知识的收获等等。如《大瀑布的自述》、《大瀑布复活记》、《由大瀑布的葬礼所想到的》、《大瀑布,我想对您说》、《黄河结冰》、《尼亚加拉大瀑布》,等等。

二、明确随文练笔的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薄俊生强调指出:教学的目的要回归原点,所谓的原点就是让学生学什么。随文练笔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总目标,具体目标的准确定位,要求教者结合相应的文本内容,及具体学情,从“生本”发展观的角度科学地制定。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在吃透教材,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精心设计有效的写作练点。要着力化解大目标形成小目标,应坚持层层递进的原则,按照每个年级段的要求进行有序训练。从而避免漫无目标地寻找练习目标,切实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具体目标实现:(1)实行自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意识,使学生学会自主选择、筛选信息,能根据需要积极地阅读和吸收。(2)实现自写。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促使学生实现自写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在读写结合中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读写思创等能力的目的。(3)实现自创。要通过随文练笔最终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独特个性和自主创造性的发展。

三、丰富随文练笔的形式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丰富的练笔的形式。具体练笔形式有仿写、补写、改写、续写、创写等;可以在文本的动情处练笔,可以在文本的拓展处练笔,可以在文本的技能迁移处练笔,可以在文本空白处练笔,还可以在文本的意象还原处练笔;可以是字词式的仿写,也可以是片断式的仿写,还可以是篇章式的仿写。“以文为媒,随文练笔。”坚持语文课堂中的随文练笔,不仅有利于深化文本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现以“仿写”为例,列举几个课堂教学中的小细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初始是“模仿”,在仿中学习、内化语言的组合形式,在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小学课文教材中有着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清晰的段落、优美的语言、丰富词语以及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都是学生较好的语言学习的媒介,文字表达的范本。实践表明,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1.仿写词语句子

词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丰富的词句积累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和保障。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如能抓住文章中语言表达富有特点的优美句子或精彩段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进行随文练笔,如此训练必能达到加深词语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长期以往,还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我们曾教过的《五彩池》一文为例,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如“咖啡色、柠檬黄、橄榄绿”,等等,教学时可让学生模仿着再说出一些表示颜色的其它词语,并尝试与原文中词语进行互换。如此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五彩池的水所具有的变幻迷人的色彩美。同样,文中还有一段描写五彩池形状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恰似”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以此感受五彩池玲珑多姿的特点。

2.仿写篇章结构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引导学生仿写文章的篇章结构。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过渡句将文章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过渡句进行创作。一位同学在《我们的班长》一文中就进行了尝试运用。其作文的上半部分主要写班长每天坚持写日记,刻苦读书的事例;下半部分主要写班长在周末帮同学补习功课的事情。在文章的中间,这位同学写道:“我们的班长不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且还有一副热心肠。”此外,学习了《莫高窟》一文,可让学生模仿用“总――分――总”的结构练笔。

四、把握随文练笔的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可以作为随文练笔训练的材料十分丰富,但我们在选用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练笔时,应把握一定的训练原则。(1)迁移性原则。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时,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要通过练笔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促进迁移能力发展的目的。(2)整体性原则。当前的小语教材在体制的编排上加强了整合,对于读写训练的重点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随文练笔习题时,应紧扣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突出其整体性,从而为学生单元习作水平的提升作好铺垫。

总之,随文练笔应以学情为第一依据,以文本为重要依托。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只有构筑“写”的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不断激发学生练笔情感,活化学生的写作思维,如此才能“写”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黄巧玲。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1980,(09).

[2]王焕勋。解放思想 改革语文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5).

[3]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教学条件也有所改善,但是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学条件还是不尽如人意,也因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学上存在很多问题。为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清楚认识农村小学的状况,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出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农村教学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读、写脱节。

读、写本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学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而有的农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读、写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读、写的训练分开进行,造成了读、写脱节的现象,导致多数学生对有的字只会读不会写,而有的字会写却不会读。还有的教师重读轻写,一篇课文让同学们一遍一遍地读,还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虽然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认识面扩大,但是由于写得少,所以很难将所学的、所读的进行融合,只是一些零散的记忆。还有的教师重写轻读,每天让同学们写很多生字、词,还让同学们每天写日记、随笔等,却没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作文,忘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理。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即使学生有想表达的内容,却难以应用合适的词汇进行正确表达,也难以用各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来丰富自己的日记、随笔或作文,导致“吾手难写吾心”的局面。

2.农村小学语文内容单调、枯燥、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仅依靠单纯的课本,而且只重视对课本内容的记忆,特色教学内容少,训练重点只是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和学科的发展,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与实际问题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即使学得很好,也难以摆脱“华而不实”的局面。

3.没有差异性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导致同一个班上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实施差异性教学,对待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进度,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过于片面。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又不够全面,所以教师的正确评价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师评价本应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起到导向作用,在学生失意的时候起到支撑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过于消极,言过其实,缺乏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自卑、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不积极,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也没有学习激情,难以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更没有创造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1.严厉与关心、尊重并重,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严厉要求的同时,还应充分给予学生关心和尊重。关心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到温暖,尊重能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不论是对一年级的还是六年级的,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问题时,笔者会“雪中送炭”,关心他们的想法与动向,对犯错学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笔者在关心和尊重的同时,还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优化课堂结构,有序组织活动。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改变传统教学的必备策略,是精简那些费时、低效或无效课堂必须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合理设计能够真正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并能相互提高的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悟自得,掌握有效且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

3.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独特的感受。

譬如笔者在讲授完《神笔马良》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有一支神笔,那会用它来画什么呢?于是乎,学生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回答自己想要画的内容。有的学生说要画绿色的树、红色的花、蓝色的天,还要有小鸟叽叽喳喳,让社会更漂亮、更和谐。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独特的感受,发挥出无穷尽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但是由于教育投资不足,经费少,所以目前多数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道具还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合适、明确的教学目标,探寻合适农村小学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俞亚元 摭谈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三大偏失[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2]张华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08,(04)。

[3]赵素毕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八

下面是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抓语文课外活动指导的一些尝试。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感到无从下手,没能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本学期笔者校语文组制定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抓好语文第二课堂的教学计划,并指定专人进行尝试,通过一学期的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高一年级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无目的性,让学生每周从报刊杂志中筛选一篇“时文”精读,老师加以点拨,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高二年级在课前开展成语故事讲说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搜集一个成语故事,并注明出处、释义,然后结合实际阐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课前进行演说。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三年级利用班上所订报刊,定期将好的文章剪贴于班级学习园地中,让学生充分讨论,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生活。

二、立足现实生活大课堂,开展练笔活动

学生作文中存在思路闭塞、语言干瘪、无病等问题。大家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少,观察不够,思考不够,练笔不够。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夯实写作基础,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留心生活,多多练笔。于是各班级都开展了练笔活动。高一年级坚持写周记、日记。高二年级写读书笔记、随笔。高三年级写时文。有的班级还在教室“学习园地”坚持办“每周之摘”。此外结合大、小作文,教师引导学生经常练笔,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的练笔,一方面避免了课堂作文“限制性”大的弊端,使学生有话可写;另一方面贯彻了写作注重实践的原则,而且有利于充实课堂作文的材料仓库。在课堂作文时,只要学生能捕捉到题目与生活的契合点,就可把练笔时的内容移来,或把其中精彩的篇段直接拿来,进行加工改造,即可写成情文并茂的好作文。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作文评讲、作文专题讲座,就可使学生悟得写作技巧和规律,作文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实践证明,这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练笔,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此外,我们还抓了对优秀生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学生作文水平提向更高层次。具体做法是:鼓励学生积极向语文组主办的《习作园地》投稿,这些刊出的习作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它毕竟是学生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具有范文的作用,更易被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借鉴和吸收。

三、通过口头作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老师经常通过课前五分钟的讲演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特别是高中学生进行的演讲比赛,已成为我校语文组传统的竞赛项目。具体做法是:事先拟定了题目,如《“班门弄斧”新说》,赛前抽签,参赛人员每人给10分钟准备时间,然后登台演讲。参赛者,据理力争,旁征博引,说法各异,自成一说。精彩的表演不仅使高三年级的同学折服,而且也吸引高一、高二年级的许多同学强烈要求参加演讲比赛。如举行题为“开卷有益吗”“知足常乐吗“的演讲比赛,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个个在演讲会上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听来令老师激动。

总之,广泛开展口头作文活动,集“写”与“说”为一体,以说促写,说写结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想、胆识和思维的敏捷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九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难点。小学语文课效率不高,最主要的表现是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一直是诸多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建国以来,我国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上海贾志敏老师的“素描教学”研究,广东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研究,山东李昌斌老师的“作文三步走”实验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对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梳理总结我国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就会发现,多数实验缺少语文课程视野,没有从语文课程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作文教学的问题,只是在教学层面上改革作文教学,这样的研究往往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审视当前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语文课程中存在着阅读理解与表达运用的结构性失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是我国的语文课程却将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阅读理解,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实践严重不足,这是造成小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的直接原因。其次是作文教学内容不成体系。语文课本中只有习作题目,没有作文教材。这不仅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增加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难度。第三是阅读与写作缺少内在联系。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理应为学生习作做好语言材料和习作方法的准备,习作应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阅读。可是当下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是两张皮,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当然,除了课程层面的问题之外,作文教学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曾设计调查问卷,对不同区域学校的习作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归类分析,发现目前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2)习作内容脱离生活;(3)习作内容缺乏序列训练梯度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我们从1993年开始研究作文教学,并逐步形成了“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的总体思路,着力探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小学生缺乏习作兴趣的

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学生习作从产生兴趣到感受乐趣,最终成为一种志趣的语言发展规律,探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习作教学策略。低年级段主要采用听读训练、贴画讲故事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和规范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中年级段主要采用指导写随笔的形式,教给学生具体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因为学会某种表达方法和技巧而产生运用这种本领的愿望,从而感受习作的乐趣;高年级段则关注学生内心需求,在教学中有意创造各种机会,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及体验,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的内心需求结合起来,让习作成为一种志趣。

2.习作教学缺乏序列和教材的问题

根据表达训练点确定表达主题,组建单元课程,通过对单元课程内容的梳理,构建系统的习作训练序列,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表达能力培养梯度不明显的问题。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低、中、高三个学段教材中的表达训练点进行筛选、提炼和概括,分学段进行排序,构建“主题式”单元课程内容体系。在探索明确的习作序列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可供教师教学使用的习作教材,解决习作有题目要求没有教材的问题。

3.习作内容与阅读、生活脱节的问题

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以“单元包”的形式重新组建单元教学内容,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一体化设计。(1)表达主题涵盖阅读教学内容、其他学科内容、学生日常生活三个渠道;(2)围绕表达主题进行阅读积累、生活观察,指导学生写随笔,把习作与阅读教学、学生的生活观察紧密结合起来,使习作教学贯穿整个单元教学之中;(3)由随笔入手搭建习作框架,逐步完善习作内容、落实习作目标,放缓习作的坡度,降低习作的难度。

4.习作评价没能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的问题

探索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1)改变习作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评改,鼓励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在评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2)注重跟进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保证习作目标的逐步落实;(3)搭建展示平台,给学生展示习作成果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写作动机。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该研究从1993年开始,先后经历了“低年级作文起步成篇”“‘随笔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

究”“‘主题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小学习作教学文体序列与主题设计”四个专题的研究。

1.第一阶段:“低年级作文起步成篇”研究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评价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仅仅看识字数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同时,把解决学生识字问题作为考量低年段语文课程的主要指标,并由此提出“低年级作文起步成篇”的教改实验。

“低年级作文起步成篇”,就是从一年级就让学生面对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情境,“听儿歌―背儿歌―读儿歌”“听故事―编故事―讲故事”,通过听和说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听记力、注意力和理解力。遵循学生记忆规律,采用“多次认读,化生为熟,逐步强化”的策略,解决学生识字问题,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提高识字效率。

“低年级作文起步成篇”研究附表:

如,贴画编故事训练:第一步,让学生搜集、阅读、剪贴自己喜欢的图片(选择图片的过程是学生对图画进行阅读、欣赏的过程,剪贴的过程则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通过选择、剪贴,学生与图画中的动物、人物产生感情,激起表达的愿望;第二步,观察欣赏自己的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将各个图片组合成一幅新图画(这就需要学生迅速找到图片之间的结合点,因而,图片组合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创作的过程),通过思考,学生把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图片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第三步,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贴画编故事、讲故事,学生边说边移动图片,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给动物、人物以语言和感情,在这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轮实验两年,主要在低年级段的一个班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二轮实验,对同年级五个班同时进行研究。

2.第二阶段:“随笔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

缺乏过程性的素材积累,是导致学生习作内容虚假、情感虚假、语言虚假的主要原因。因此,从1997年开始,在“低年级作文起步成篇”实验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我们把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运用素材写好习作”作为第二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笔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是以阅读、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为内容,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运用随笔积累素材,再在随笔的基础上完成习作的训练形式。

首先,从单元学习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本单元主题的学习内容,对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结合习作主题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内容。

其次,将搜集素材安排在习作之前,并指导学生如何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习作素材。随笔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绘制图表、粘贴照片、摘抄资料、写连续性的观察日记、录音、录像等。这样,学生积累的素材就会有厚厚的一叠。这些随笔既是对活动内容的记录,也是一种自由、随意的练笔形式,是鲜活的宝贵的习作资料。习作时可以直接从里面提取信息,也可以在其中一篇随笔上修改完善,形成作品。

第三,完善随笔,完成习作。学生感到习作难一方面是因为缺少鲜活的素材,更主要的是即便有了素材也不会用。“随笔式”习作指导课上,首先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随笔进行简单的布局谋篇,让学生给自己的习作搭建一个大体的框架,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课所积累的语言、方法对自己的随笔进行补充、修改、完善。这样,学生就把阅读课上学到的抽象的表达方法具体化了。

从学生的随笔中可以看出,生活观察的开始实际已经是习作的开始。这样就把习作与阅读教学、学生的生活观察紧密结合起来了,习作教学不再局限于每周固定的两节作文课。“随笔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先照顾到习作篇的完整,然后才是对文章的内容、细节、结构等提出具体的要求,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2000年7月,该研究以实地考察、现场答辩的形式结题。9月,研究成果先后在青岛市、区教学成果研讨会上推介,同时开始在各学校所有班级推广实施。

3.第三阶段:“主题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

2004年,我们认真总结了“起步成篇”“随笔训练”的经验成果,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前两个作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小学三个学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提出了按低、中、高三个阶段,以情境激发、阅读积累、生活体验三条习作活动为主线,通过贴画、多幅图、单幅图、听读、阅读、品读、游戏、活动、综合性学习九种训练形式整体推进的“‘主题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新思路。该思路分五步进行:第一步:确定表达主题。每个主题都是根据习作目标所属的学段、学期以及所在单元的内容来确定的,开学初统筹规划,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整。第二步:围绕表达主题进行阅读积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还要围绕单元习作教学重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第三步:围绕表达主题进行生活实践。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这一步让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和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写随笔。第四步:搭建框架,补充观察记录。接下来的每堂语文课上,教师都要随时进行跟进式评价,通过师生讲评、朗读自己的习作等,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修改、完善,重点要放在落实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上。最后,搭建展示平台,进行习作欣赏。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了习作兴趣问题。

理想的习作应该是学生有感而发的,是学生主动交际的需要,最忌学生被动地奉教师之命而习作。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小学作文教学,一方面关注了不同年龄段学生作文的兴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动机激发,改变了学生把写作单纯当成作业,因缺乏明确的交际需要而导致习作内容虚假、情感虚假的状况。

(2)探究了结构化的习作教学内容和教材。

习作教学长期缺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导致习作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该阶段围绕表达主题,情境、阅读、生活三条活动主线并进,九种训练方式有序运用,使习作教学不再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每单元为学生提供听说、习作的方法指导,提供具体的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素材,提供生活观察和综合性学习实践的指导,还明确规定了经典诵读内容、课外阅读篇目或书籍。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教师编写了一套可供教师教学使用的习作教材,为习作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

(3)形成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策略。

习作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由教师简单地给出一个等级、一个结果,而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在评改中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如,跟进式、过程性评价,阅读课上结合阅读积累提升语言,结合生活观察充实内容;讲评课上针对习作目标继续修改完善,保证习作目标的进一步落实,习作完成后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如班内朗读、博客发表、编辑文选等。再如欣赏式评价,则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习作,树立习作的信心。

该研究于2006年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组建团队、实验校申报、评选,同年9月全区26所学校(区直学校10所,乡镇学校16所)承担了研究任务。

在研究期间,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习作教学设计评选、典型案例评选、习作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2009年9月该阶段研究顺利结题,11月在山东省教育学会小语会第十五届年会上作为重点成果推介。研究成果先后在淄博、东营、聊城等市进行经验交流。2010年经山东省远程研修项目办遴选,该研究连续三年作为小学语文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全省7万名小学语文教师参与学习。

4.第四阶段:小学习作教学文体序列与主题设计

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编制的教育内容”。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课程是上位概念,教学只是传递课程的过程,是下位概念。 既然小学作文教学的许多问题是因上位课程设计不当而产生,因此作文教学改革必须从课程层面着手,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习作教学,包括低年段的写话教学,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涵盖识字、写字、听、说、读、写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方方面面。基于语文课程的习作教学改革尽管立足于语文课程,涉及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但着眼点还是在习作教学,这样才有利于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

基于此,2012年9月,针对前期习作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始从课程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1)从文体入手进行语文课程重构。

我们对多种版本教材中的表达训练点进行了重新筛选、提炼和概括,按文体进行分类,按学段进行排序。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以“单元包”的形式重新组建单元内容,通过对阅读、生活、习作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形成了“整体设计―分项达标―习作呈现”的语文教学模式。这一研究从整体上转变了语文教学方式,改变了语文课堂长期存在的以讲读分析课文为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难以落实的问题,使语文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将习作训练贯穿整个单元课程实施之中。

因为阅读与写作缺少内在联系,导致习作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的一项作业,学生感到习作难。表达主题单元课程的构建,一是整个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中、高年级系统地学习阅读、表达;二是每次习作都是先照顾到篇的完整,然后再一步步完善习作内容,一步步落实习作目标。这样,每次习作都贯穿在整个主题单元学习过程中,既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保证了质量,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

三、成果主要内容

1.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

方案

该研究在语文课程视野下,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对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各板块学习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小学各阶段的语言训练目标明晰化、序列化,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学段之间语言训练梯度不明显、阅读与习作教学脱节、习作目标过于含糊等深层次问题,为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探索出一条新的、有效的路径,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扭转了长期存在的以“讲课文”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面貌。

“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目标、内容、策略结构图如下:

2.梳理出了贯穿三个学段的文体序列及评价指标

通过对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及对单元课程内容的重组,梳理出了贯穿三个学段、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表达主题文体序列,并对课程标准中的习作部分进行了具体化操作,形成了“各年级段表达能力评价指标”。“序列”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根据文体梳理出的学生习作表达能力训练序列,是对小学阶段各类习作内容训练点的分解,涵盖了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撰写的各类文体内容;另一部分是学生每次习作的评价指标,各年级参照课程标准分别列出具体的阅读要求与写作要求。

四、效果与反思

该项实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成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教学实践研究的最大特点是从实际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并在教学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从而达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参与本项研究的都是一线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语文教学知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通过实践研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中发现并总结学生的学习规律,并且在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虽然阶段性成果有了,但我们所探索的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效益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同时诸多问题经过实践的反复印证也会不断暴露出来,如文体分类及文体序列的科学性亟待论证,评价指标还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这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