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通讯稿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学校的学生会还是工作单位,有时候写通讯稿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拟定通讯稿真的很难吗?快回答分享了7篇立定跳远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立定跳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立定跳远教案 篇一
关键词 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趣味性 组合动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67
体育课堂,是学生放松自己的课堂,因此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低段的学生。而现在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们的教法单一,机械操作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枯燥乏味,让学生逐渐对体育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用贴近生活,多样有趣的组合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练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 教学理念的更新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体育教育应按难易程度分阶级进行,先发展一般能力,在发展专门的技术”。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不应是单一枯燥,机械的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通过采用多样的,贴近生活,有趣的方法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快乐。例如这次体育教学中的《立定跳远》,在基础部分中由夹物投远游戏引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慢慢加难度最后达到使学生初略的掌握了立定跳远,然后通过多种组合练习使学生大量学习立定跳远和复习原地投掷轻物,使副教材融入到主教材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促学生身心发展。
2 教学策略的变化(表1)
在本次的教学对比中410班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纠错―学生再次练―复习投掷轻物―教学检查。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在409班笔者采用创设情境、多佑腥さ淖楹狭废胺椒ê陀蜗方行教学,这样虽然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都有所改变,但教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没有改变。从模仿动物跳―游戏“闯三关”― 夹物向前跳扔远―小白兔种萝卜―组合练习立定跳远+原地投掷轻物―游戏小兔子打狼等环节,层层递进,提高教学难度,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立定跳远技术,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笔者将立定跳远创新体育教学法(组合练习)进行部分案例描述:
【基本部分一】
老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组合练习,大家想不想试试。
学生们兴奋的说:想。
老师:这个练习很简单主要是把我们以前学过的投掷轻物和我们今天学的立定跳远结合起来。先看老师给你们示范下,注意观察老师的脚和手。
学生们认真观察。
老师:立定跳远的是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呀?
学生A:双脚用力蹬地 小腿前伸双脚同时屈膝缓冲落地
老师:很好,那在原地投掷轻物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B:两脚前后站立,眼睛看高点
学生E:出手的时候要高点,速度要快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立定跳远和原地投掷轻物的动作要领)
老师:很好,下面两人一组进行练习,注意动作要领。等待的同学原地做高抬腿。
学生:(同学们都积极练习)
片段分析:组合练习是实现方法多样化的策略之一,它不但能激发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的体能。立定跳远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如果在反复练习中不增加练习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就会降低,但如果在反复练习中增加练习方法如本案例中双脚向前跳扔远、小白兔种萝卜、组合练习立定跳远+原地投掷轻物等。这样学生不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很高,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能。本案例中不难看出利用组合练习很好的把副教材融入到了主教材中,在学习新的技能的同时复习已学过技能,还能更好的夯实主教材的学习。
3 合理有效的组合动作提高课堂趣味性策略
笔者通过同一教材,同一年级,不同班授课班级的一堂立地跳远的教学对比,发现孩子们更喜欢有组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通过两堂课的对比笔者发现组合动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那如何合理有效的运用动作组合呢?
3.1 在学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时组合动作的运用
在一些学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时,教师往往会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技术动作,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果在反复多次的重复练习中,增加组合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对单调重复练习的枯燥感,从而达到趣味的目的。
(1)以所学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为中心点可以结合已学过的技术为副教材,学习目标侧重于主教材技术动作运用能力提升。如:本案例中笔者利用小白兔种萝卜、组合练习立定跳远+原地投掷轻物、游戏小兔子打狼等组合练习,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反复多次的练习立定跳远,巩固了原地投掷轻物。(2)以所学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为中心点可以结合素质练习,学习的目标侧重点增强学生的体能。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收腹跳进行动作组合,原地收腹跳+前滚翻,收腹跳跳过垫子+前滚翻,这样在学习前滚翻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在学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时,利用多变的动作组合练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技术动作。
3.2 在大球类学习时组合动作的运用
大球类运动是学生喜欢的项目,而现在教师在大球类教学中往往以技术教学为中心,机械的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基本上是几个单一动作练习的叠加或重复,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因此要增加多样的组合练习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所学球类的技术动作为中心点结合已学过的球类技术为副教材,学习目标侧重于主教材技术动作运用能力提升。如:在小学五年级篮球双手胸前投篮一课中,一位男老师设置了向前运球+定点双手胸前投篮、两传一抢+双手胸前投篮、运球过障碍+传球+接球定点双手胸前投篮等。这些组合练习的设计能让学生能够清楚单个动作或技术在项目中的整体感和组合规律,尤其是各种球类项目,实战中单个技术必须在组合中运用中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2)以所学篮球的技术动作为中心点可以结合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学习的目标侧重点增强学生的体能。如:在小学四年级足球脚内侧传球一课中,一位男老师设置了运球+脚内侧传球(两人一组,一人运球的同时另一个学生跟随跑,当运球的同学停球时另一个学生迅速跑到运球同学的前面2-3米处,然后运球的同学脚内侧传球给他然后互换循环)。通过这样组合动作,以已学技术为核心结合战术、步伐、体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M合,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体能,又能复习巩固技术动作,为后面学习垫下了基础,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3.3 组合动作在游戏的设置
游戏是一项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致高涨,练习的情绪高涨。所以在游戏中设置组合练习时,要以主教材为中心结合掌握的技术动作、素质练习等。
如,在案例中在最后的游戏中设置了小白兔打狼的游戏,游戏内容为立定跳远+向前爬行+原地投掷轻物投准(接力),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很高,而且增强的学生的体能。本案例中不难看出利用组合练习很好的把副教材融入到了主教材中,在学习新的技能的同时复习已学过技能,还能更好的夯实主教材的学习。
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优化教法,精心创设合理的组合动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以情激“趣”、以趣促“动”、以动促“学”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体育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余立峰。组合练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的研究。学校体育学,2015(2).
[2] 余立峰。多样化方法是趣味课堂的核心途径。中国学校体育,2014(12).
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篇二
摘 要: 多数中学生对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到位,起跳蹬摆动作不协调,起跳后没有高度和远度,导致体考成绩不太理想,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对立定跳远教学有独特的方法,而蹬摆是关键。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下肢、腰腹等力量的训练,把力量和技术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提高成绩。
关键词: 立定跳远 动作要领 蹬摆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时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立定跳远是许多体育考试的项目,在体育训练课上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下肢力量、腰腹肌的爆发力很差,再加上没有正确掌握技巧,不会用力,致使成绩不好。怎样才能提高立定跳远成绩呢?我通过对立定跳远的教学实践和反复探索,有一些体会,在此阐述,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
一、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实施与推进,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的提高,学校体育有了非常大的改观。我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立定跳远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或错误。
1.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立定跳远,单调枯燥、苦、累,在学习和练习中,不认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致使立定跳远成绩无法提高。
2.立定跳远的预摆不充分或是下肢用力过早,身体协调能力差,爆发力差,影响成绩。
3.起跳时身体过于前倾,低头含胸,腿和两臂的摆动不积极,造成上提到前倾,又急于做着地动作,容易形成前旋。
4.立定跳远的关键是蹬摆,大部分同学体会不到动作要领,没有弹跳力,重心带动不起来,身体下沉,没有蹬摆用力。
5.起跳到落地瞬间,踝角、膝角、髋角的角度的大小决定速度的大小,角度偏大影响肌肉用力强度,角度偏小影响肌肉用力速度,导致没有远度。
二、原地立定跳远技术动作
1.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立定跳远是人体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合理有效的蹬摆,在最短时间内摆脱静止状态而获得最大的位移。而人体摆脱静止状态的力源于:一是下肢蹬地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二是两臂快速有力的摆动,这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达到最佳抛射角度。立定跳远的动作做法不同,跳出的成绩也不一样。现以立定姿势为例:两脚先站成立正姿势,以前脚尖为支撑点,两脚跟随向两侧分开到两腿平行位,既不产生夹角,又有利于膝关节和踝关节运动。同时,摆臂与呼吸合理配合很重要,预摆时两臂放松由下向上慢摆到头上,轻松地吸气,而后量比由上向两侧后方而吸气,当要起跳前两臂则快速地由下向上摆至头上,现时随之快而深地吸一口气,随下摆至两侧后方,这样为肌肉起跳前提供最大的能量,增强肌肉起跳时的瞬间爆发力。在练习中,只有抓住力量和技术两个主要矛盾,充分重视力量练习,不断改进技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成绩。
2.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
(1)摆臂:立定跳远的摆臂,有如急行跳远的助跑,合理与否对成绩的好坏影响很大。我认为采用一次摆臂即可,杜绝多次或反复摆臂,因为多次摆臂既会造成人体肌肉的紧张,不利于发力,更会造成“小跳”的犯规动作。更多初学者因为多次摆臂会造成蹬板起跳和摆臂的不协调,从而影响成绩的发挥。两臂从上向下至后进行摆臂,摆臂不求速度而求自然,身体继续要求抬头挺胸,臀部慢慢下压,大小腿夹角不得小于90°,两臂后摆过程 www.kuaihuida.com 中不宜过快,否则会造成大小腿后群肌肉和背部肌肉的过早放松,从而影响发力。身体重心要尽可能落在两腿上,不得过早前移,否则会导致蹬地角度变小,减少双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容易打滑,也会因此造成改变起跳角而影响跳跃成绩,更有可能引起试跳的失败。
(2)起跳:两腿如同被压紧的弹簧放开一样,对身体重心产生一个垂直作用力,同时双臂迅猛向前摆动,起跳过程重点体现在“三”个快字,做到双臂前摆快、制动快、蹬地快,下肢的蹬伸着重解决“三”个直字,做到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起跳时,重心适当前移,放在前脚掌上,上体相应前倾,两臂由体后向前上方迅速摆出,迅速蹬地,完成起跳。起跳时,不要过于强调向高跳,否则会损失重要的水平速度,起跳角一般在35°左右为准,值得强调的是,立定跳远起跳后的摆臂必须是向前摆才能跳得远,向后摆只会适得其反。
(3)腾空与起跳:完成合理的起跳动作后,人体充分伸展,两臂前举。人体此时与地面的夹角要小于45°,准备收腹举腿落地,收腹时机因人而异,腰腹力量强的,可在人体达到最高点后下落时迅速收腹举腿,尽可能延长腾空时间达到可能远的落地点。而腰腹力量较弱的,在人体最高点迅速收腹举腿,以便顺利完成收腹举腿动作。收腹举腿的同时两臂屈臂用力急振后摆,小腿尽可能地前伸,从而达到可能远的落地点。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落地时重心落在后面,臀部着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落地时两臂后摆动作的幅度和力量不够,此时要及时提示学生急振并用力后摆双臂以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达到平稳落地。当然,臀部落地的另一个原因是动作技术问题,小腿的前伸距离超越了自身的能力。为了增强落地效果,双臂要由上向下摆动。双臂的这一动作可使双腿做相向运动,从而使其向躯干举起并靠近身体重心。当脚跟与沙面接触时,膝关节屈以缓解冲击力,双臂向前摆动以加大身体向前的动力,以避免身体后倒。
三、结语
要想学生在体育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下肢、腰腹等力量训练,并让学生反复体会和掌握用力的顺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另外,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它既可以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总之,只有持之以恒认真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献文献:
[1]杨建成。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交给学生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0.
[2]陈满红。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状况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0.
立定跳远教案 篇三
立定跳远教学教案
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内容
立定跳远
教学
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学习青蛙跳远,让学生了解到立定跳远的基础技术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使85%的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15%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完成立定跳远;
3、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情境,享受成功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教学
重点
重点:摆臂和蹬地的配合,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手臂上摆时迅速有力
教学难点
难点:手脚配合协调,跳起挺胸收腿
场地
操场
器材
小垫子、乒乓球
流程
教学内容
组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热身引入阶段(6分钟)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安全教育
二、热身活动:
1、慢跑:引入情境“快乐蝌蚪游啊游”。
①语言描述,进入情境;
②学生模仿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韵律操:我是一只小青蛙。
组织:
×××××××
×××××××
×××××××
×××××××
要求:快、静、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❶❷
❸❹
×××××××
×××××××
×××××××
×××××××
动作优美、大方
1、教师语言要清晰。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
3、老师:同学们,在一个清激的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生活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3、语言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提示进行各种动作慢跑。
4、指导并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韵律操。
5、指导学生与人交流。
1、学生站4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堂课内容
2、在排头的带领下,学生模仿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创编动作,自由的在规定区域内进行热身慢跑。
3、在音乐节奏的带动下,学生跟着老师做一段简单的韵律操,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
1、提高精、气、神。
2、增强学习兴趣。
4、热身充分预防损伤。
5、学会自动交流
技能学习阶段(8分钟)
一、长成青蛙学本领。
(一)
立定跳远教学:
1、老师进行动作示范并讲解
动作要领:
手臂向上准备好;
往后划手弯腿腰;用力蹬地手上摆;挺胸收腿跳更高。
老师强调动作重点:
①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
②手臂上摆时迅速有力,
③跳起时挺胸收腿。
2、学生练习:
(一)
分解练习:A.原地向上跳,做摆臂与蹬地的协调配合练习5次。
口诀:①手上举;
②往后摆:
③跳起来。
要求:手臂迅速上摆,手肘高于头。
B.原地收腹跳,做跳起后收腿练习5次。
口诀:①手上举;
②往后摆:
③跳起来。
要求:跳起后挺胸收腿。
(二)完整练习:立定向前跳远,强调摆臂迅速有力,超过头顶,跳起时挺胸收腿(8次)
×××××××
×××××××
×××××××
×××××××
认真听,仔细看
×××××××
×××××××
×××××××
×××××××
好好做,努力学
×××××××
×××××××
×××××××
×××××××
1、教师情境引入:小蝌蚪天天锻炼,很快就长成小青蛙了。为了更好的长成一只强壮的青蛙,他们想到要先向老师学习本领,让自己成为跳得最远的青蛙。
2、教师展示立定跳远跳法
3、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为了能更快、更好的学会本领,我们先来做一些辅助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怎样说好口诀。
3、教师巡辅各组,及时纠错。
1、集中起来进行点评。
2、表扬同学们手臂上摆迅速有力且超过头顶、跳起后挺胸收腿两脚同时落地。
3、指出不足:有得小青蛙太往上跳,有的小青蛙太往前扑导致不远。
1、认真听教师的讲话,认真观看示范表演。
2.
学生到场地中练习。
3.
找出合理的跳跃方法。
4、师生共同边表演边归纳口诀。
1、学生边看边听边模仿。
2、积极思考,部分学生能完成动作。
流程
教学内容
组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技能提高阶段(6分钟)
1、跳高度练习:
将两个体操垫重叠作为30cm的高度障碍,进行跳跃角度进行练习。
2、跳远度练习:
将体操垫横放于离起跳线30cm远的地方,进行跳远练习;
3、纠错:
抽取学生展示,表扬学生手臂上摆且迅速有力、挺胸收腿落地远。
再次练习,改正不足。
4、挑战自我:
设置35cm、45cm、55cm距离的三个等级线,分别为“可爱蛙”、“勤奋蛙”、“强壮蛙”,看看自己成长为什么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教师巡视指导。
2、提出要求,各组排好队,一个一个进行。
3、注意安全
1、教师集合同学进行纠错。
2、抽取学生上来展示。
3、进行点评和表扬。
1、教师:同学们,经过了学习,你们想知道自己究竟成长为什么样子的青蛙了吗?
2、教师进行等级讲解,并鼓励。
1、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组站队。
2、尊重同学、排好队伍。
3、注意安全。
4、迅速按老师的口令进行站队。
5、认真看,仔细学。
6、挑战自我,努力完成任务。
1、认真听讲解,尊重老师
2、能够成功完成老师要求的动作。
3、巩固练习。
素质练习阶段(10分钟)
游戏:
大显身手捉害虫:方法:把学生分4组,采用爬的方式过去捉害虫后,按原路采用跑的方式返回把害虫放入桶里,拍击第二位同学手掌,依此类推。最后比比哪组最先捉完害虫,本领最棒。
要求:
1.每次只能捉一只害虫。
2.跑完后站回队伍后面,不影响其他同学比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教师:青蛙战士们,让我们一起帮助农民伯伯消灭掉害虫好不好?
2、将“害虫”和“益虫”一起放进桶内,让学生分清楚再进行捕捉。
3、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4、鼓励加油。
1、遵守规则,排好队形。
2、为同学加油。
1、发展学生上肢力量,提高各方面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促进同学间友谊。
整理放松阶段(5分钟)
得胜归来喜庆功
×××××××
×××××××
×××××××
×××××××
1、师:我们成功地消灭了所有的害虫,同学们真是一群本领高强的捕虫能手。让我们载歌载舞,欢庆我们的胜利。
1、音乐起,学生自行设计动作,随音乐的节奏放松,尽情跳
2、教师点评,表扬大家都成为了一只合格的小青蛙。
1、放松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2、学会回顾学习内容。
3、讲文明、懂礼貌。
心率
150次/分
密度
38%
立定跳远教案 篇四
关键词:sports;教材化;教材事例;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86-05
Abstract:Inverting sports culture into proper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P.E. curriculum is not only a question that teachers should confront and settle but also what the Teaching theory of P.E.should face. The article is based centrally on the setting of exercise scene. It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Shanben's teaching example and an analysis of it .This gives a theorem of inverting teaching material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to methodological and workable curriculum.
Key words: sports;teaching materials inverting;teaching materials instance;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在体育课程现实化的过程中,如何将运动(即sports,下同)转化为适宜于学生的教材,不仅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操作性问题,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论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很显然,sports的教材化不仅是体育教师个体经验的折射,它同样也是体育教师按照怎样的课程观解释和把握运动文化的折射。
之所以将教材如何展现与如何理解课程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经过教师转化之后形成的“教材”,较之其上位的“第二自然”――运动文化――渗透着更多的主观痕迹,更象是一种人为的“装置性”存在。换句话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成果的“第二自然”一旦以教材的身份出现,意味着它们实际上已经被再次组织、被再次改造、被再次加工。很显然,这些主观痕迹的良否则取决于研究者、教材设计者(即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如何理解和解释运动文化与体育课程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使得如何再现运动文化对于就成为体育课程研究中极其挑战性的操作问题。
本文试图以若干教材事例为平台,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蕴涵在其中的方法进行考察。之所以采用对教材事例进行个案分析的方法,是因为教材事例来自教学现场,其操作方式具有被直接观察的特点,同时,一旦能够从中发现和提取具有普遍性原理,也具有便于读者借助事例这个事实平台来理解和接受。
1 事例介绍
本文所介绍的事例取自日本的山本贞美先生的教学实践 。山本事例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由三个不同的事例构成,它们分别是“8秒钟跑”、“目标跳远”和“往返耐久跑”。
8秒钟跑事例:
山本在对高中三年级女生进行短距离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跑的时候不使劲,没有尽全力。面对这种情况山本认为,快速全力跑应该是有乐趣的,而高中女生可能在今后很少再有机会体验到全力快速跑的乐趣。因此,怎样才可能让学生全力快速跑就成为他考虑的问题。经过分析他认为,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速度快的学生即便不用尽全力也能够跑在前面,而速度慢的学生即便尽全力也只能在后面,而这是因教材设计的缺陷导致学生不愿意全力跑的客观原因。基于这一问题意识,山本创造出“8秒钟跑”。
以下是“8秒钟跑”的操作方式和场地设置:
1)先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丁若干组,甲组学生跑时,乙组学生当裁判进行测定,丙组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丁组学生进行跑的准备,各组依次轮换。
2)跑的时候以8秒钟为限,即学生在起跑后第8秒钟时听到教师发出信号方可停止。由裁判员确定并且告知每个学生在跑后8秒钟时各自所处的位置,即各自跑的距离。
3)在随后的练习中,每个学生以各自8秒钟时所跑到的位置为起点,以第一次练习时的起点作终点,进行第二次8秒钟跑。方法同前。
4)在其后的练习中,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调整各自起点的位置,即超过终点多少就将原来的起点往后移动多少;距离终点还差多少就将起点向前移动多少,其它方法同上。
目标跳远事例:
山本在考虑跳远这一内容时认为,能否准确的起跳是跳远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然而在短短的几课时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准确起跳的运动技能又是难以达到的。但是无论怎样说,准确起跳在跳远中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采取怎样的方式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起跳的感受呢?这一思考构成了目标跳远得以产生的问题意识。
“目标跳远”的操作方式及规则:
1)按照从哪里起跳从哪里测量的方式测定每个学生急行跳远的最远距离。
2)以每个学生最远距离的80%(或90%)作为各自的目标距离。比如,某学生的最远距离为4米,那么该学生的目标距离则为3.2米(或3.6米)……,以此类推。
3)组织所有学生以各自的目标距离进行跳远练习,在练习时尽可能做到准确起跳(即踏在起跳板)和准确落地(即落在目标距离上)。
4)为了使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运动技能的变化,以及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时可采用如下比赛规则。
往返耐久跑(pace跑)事例:
山本认为,通过耐久跑来发展学生的耐力固然重要,但是课程内容的角度说,耐久跑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些什么呢?基于专业知识可以知道,无论一个人的耐力如何,能否跑出自己最好成绩的关键就是对速度的控制程度,如果过快过慢都难以将自己的最好成绩跑出来。那么以怎样的方式展现该教材来发展学生对速度的控制能力呢?基于以上问题意识,山本采取了往返耐久跑的方式。
“往返耐久跑”场地安排及实施方法:
1)按照预先对学生耐力水平的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耐力强的组为50米,耐力弱组为45米或40米不等。教师每隔一定时间(比如15秒)发出往返的信号,持续跑3分钟左右。
2)练习的规则是:当教师发出信号时,学生应该正好到达端线,并且开始折返。如果在信号发出时学生尚未到达端线,则应该加速到达端线后折返。如果学生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达到端线则等待信号发出后再行折返。以准确到达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自我评价的尺度。
2 事例分析
2.1 各个事例的特征
8秒钟跑――
每个学生所跑的距离不同
每个人都可能最先到达终点
每次起跑位置由前次跑的距离所决定
目标跳远――
将规则由“远度”改变为“准度”
每个人都可能得到最高分数
各自的目标距离不同
不是以100%的力量完成
往返耐久跑――
将规则改变为"跑准"(即速度的控制)
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要求
不同组别的距离不同
不是用最大的速度跑
这里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山本事例虽然都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竞赛形式,但是,实际上每个学生更多的不是在和他人竞争,而是在和自己进行竞争,因为这些运动场面本身就是在承认个体差异前提下设计出来的。
2.2 山本事例的共同特征
其一,承认个体差异的运动场面(非甄别性)
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可以说是山本事例最突出的特征,这使得夸美纽斯的区别对待原则以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在教学实施的具体场面中得以体现,从而真正摈斥了甄别性和“一刀切”。
其二,共同目标与个体目标有机结合的运动场面(目标性)
在这三个教材事例中,学习定速跑的技术(往返耐久跑)、准确地起跳和落地(目标跳远)、全力跑(8秒钟跑)构成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即运动课题)。而另外一方面,能否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终点、能否准确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距离或能否跑准则成为每个学生自己的运动课题。这使得教师的目标和学生的目标、方向性目标和达成性目标、“质”的目标和“量”的目标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有机的得到了统一。
其三,“名”同“实”异的运动场面(内容的再解释性)
从内容名称的角度说这三个事例分别属于“短跑”、“跳远”和“长跑”,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山本在教材化时没有完全依照正式的竞赛规则,而是将“名”为“跑”这一课程内容界定为“距离不同而时间相同的跑”(如8秒钟跑和往返耐久跑)之“实”、将“名”为“跳远”这一课程内容界定为“跳准”之“实”,教师对内容的这种再解释,使得它们在现实中显现为另外一种规则的“短跑”、“跳远”和“长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对课程内容“是什么”所进行的再解释,是运动场面得以按照教学需要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其四,最终结果不确定的运动场面(游戏性)
虽然在这三个教材事例中的运动课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些课题并没有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只要学生努力,每个学生的运动课题都具有达成的可能性,但是可以注意到,由于每个学生所面对的运动课题存在于各自的运动条件中,这使得运动课题的达成并非轻而易举。这意味着运动能力无论是强还是弱,每个学生都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挑战。这种运动课题达成的非确定性恰恰与游戏的基本性质相互吻合,因为游戏的基本性质之一就是结果的未确定性,这种未确定性的运动场面具有着吸引学生投入于其中的魅力。
2.3 基于运动教材的概念对山本事例的推演性考察
为了避免狭隘的理解山本事例,我们在此结合运动教材的概念,将个案性的山本事例进行普适性的推演。
笔者在先行研究1中曾经对运动教材的概念做过如下定义:“运动教材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状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并且提出了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即“技术动作”、“运动条件”和“运动课题”。
通过对在山本事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注意到山本事例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状况,同时也都具有这三个要素:“8秒钟跑”的技术动作是快速跑,运动条件是不同起跑线(即各自的距离),运动课题是在8秒钟到达终点;“往返耐久跑”的技术动作是耐久跑,运动条件是所在组的距离,运动课题是在规定时间到达端线;“目标跳远”的技术动作是起跳,运动条件是各自最远距离的80%,运动课题是准确落在目标距离上。这是其一。
其二,读者可以注意到在山本事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考虑都表现为对“运动条件”这一要素的改变,从而保证了每个(组)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段中在与其适宜的运动条件下参与教学过程。按照这个逻辑,既然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条件”这个要素来保证与学生的状况吻合,那么改变其他要素来保证与学生状况相互吻合是否具有可能呢?
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证明山本事例所具有的普适性,我们在此以排球的垫球(动作)为例予以说明:
比如对运动技能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可以采取原地正面垫球的技术动作;运动条件是自抛自垫,也可以是垫他人抛过来的球;至于运动课题,则是将球垫至预期的位置,从而通过该运动课题达到感受和形成垫球动作的本体感觉,掌握垫球的技术要领的目的。而对于运动技能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则可以改变技术动作,比如将体前垫球改变为体侧垫球,或上一步垫球;也可以通过改变运动课题的方式,比如将球的落点控制在预先确定的ABC中某个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运行方向或运行轨迹进行垫球;至于运动条件的改变,则可以表现为垫球距离的不同,来球方向或速度的不同等。
以上分析说明,山本事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同样可以在其他类型的运动教材中体现。其方法论可以表现为:体育教师在设计运动教材时,从预期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予以调整或改变,从而使其与学生状况相互吻合(见下图)。
2.4 基于教学单元对山本事例的推演性考察
尽管山本事例相互之间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但是我们如果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从教学单元的角度对该事例进行如下的推演,也许对于如何设置单元教学计划有所裨益或启迪。
2.4.1 三个教材事例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
从教学组织的立场说,教师在设计单元学习计划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考虑:
其一,任何新的学习都应该以学生已经获得的运动经验为条件,或者说,新内容的学习起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会”,而不是“不会”的基础上。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准备传授的新内容与学生先前运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比如诱导性练习或辅练习),从而使学生将那些与随后要学习的新内容密切相关的运动经验调动出来。
其二,为了使新授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好奇心,教师有必要通过设置特定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的“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动摇,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到仅仅依据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期待。
其三,在学生以往的运动经验基础上以及对问题发现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场面,从而将学生引入新内容的学习过程。
如果我们将运动学习粗略的看成是由“不会”到“会”的发展变化过程,那么通过下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三个事例则恰好分别处于上述教学组织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价值。
通过对“8秒钟跑”的分析可以知道,它本身几乎不具有“学习”的基本特征,因为它仅仅是围绕着“如何使学生能够全力跑”这个运动课题而展开的,而是否“全力跑”主要取决于学生主观意识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实际上在“8秒钟跑”这个教材事例中没有出现新的学习内容。
而“目标跳远”则有所不同,因为它多少具备了一些学习的成分。很显然,能否得到比较高的分值与学习者如何控制自己身体(比如速度)有直接关系,当学生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速度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运动学习的性质。但是如果将它和“往返耐久跑”比较就会注意到,具体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一技术问题,在“目标跳远”的运动场面体现的还不够充分。
“往返耐久跑”可以说在这三个事例中是最具备“学习”特征的。尽管“往返耐久跑”所要解决的同样是对速度的控制,但是我们知道,耐久跑的速度控制与跳远助跑的速度控制有所不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速度控制与准确起跳之间的关系。而耐久跑的速度控制其自身就是技术的表现。很显然,若试图获得耐久跑速度控制的技术,其基本方式就是在学习者练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距离/时间”的反馈信息而得以实现,而“往返耐久跑”事例所设计的运动场面恰恰是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往返耐久跑”的环境设置直接指向运动技术的学习。
为了便于读者从教学单元的角度来把握这三个教材事例各自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位置,我们将其归结为如下类型:
8秒钟跑…………运动体验型 (A类)
目标跳远…………问题发现型 (B类)
往返耐久跑………技术学习型 (C类)
之所以将“8秒钟跑”定义为运动体验型,是因为该类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新的学习内容,但是8秒钟跑并非是单纯的重复过去的运动经验,而是使学生被置于较之以往所不同的运动场面之中,并且获得了与以往不太相同的体验。
之所以将“目标跳远”定义为问题发现型,是因为当学生在进行该类练习时会发现,虽然目标距离是处于自己的力量能够达到的范围内,然而却会时常出现难以获得高分值的状况,这种结果有可能会引发学生思考诸如“自己为什么不能准确起跳”这样的问题,从而为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供了可能。
之所以将“往返耐久跑”定义为技术学习型,是因为该方式是直接指向对特定运动技术的学习。
以上分析表明,这三个教材事例与前面关于教师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的那几个方面相互吻合,从而引发出如何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以下联想。
2.4.2 三种类型教材与单元的构成
以“8秒钟跑”为基础的短跑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8秒钟跑”看成是A类教材时,可采取由A型发展到B型和C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其构成方式为: 以运动体验型教材的诸如“8秒钟跑”(A类)作为单元的开始部分,将问题发现型教材的诸如“插秧跑”1(B类)作为单元的中间部分,而将技术学习型教材的摆臂技术教学作为后续部分(C类)。
这样考虑的理由是,只有在“8秒钟跑”那样全力跑的情况下,才可能因疲劳而出现后半程步点呈曲线或双线的状态,这使得“8秒钟跑”成为了实施“插秧跑”的前提条件。而“插秧跑”的方式则使学生有可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始关注如何在原有体力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时,教师就可以将“摆臂技术”的技术教学引入教学之中。
以“目标跳远”为基础的跳远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目标跳远”看成是B类教材时,可采取由B型上推到A型或下推到C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比如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跳远体验,则可采取不设置起跳板等方式的跳远练习安排在单元的开始部分,以此方式使学生形成跳远感受。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跳远的体验,那么则将其作为教学单元的开始阶段,即通过“目标跳远”使学生发现在自己的体力能力范围内仍然存在因不能准确起跳而难以达到高分值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诸如助跑步点的测量方式或者助跑起跳如何结合的技术学习等内容在教学单元中作为其后续部分出现。
以“往返耐久跑”为基础的耐久跑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往返耐久跑”看成是C类教材时,可采取由C型上推到A型和B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
其构成方式为:单元开始部分首先安排A类教材,即采用诸如在规定时间内各自能够跑多远的练习方式。在单元中间部分,则安排B类教材。比如在每个学生各自最好成绩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跑准确的跑完规定的距离(比如当某学生在10分钟跑的最长距离是××米时,则要求其在10分30秒准确的跑完,或者采取将距离适当缩短而时间不变)的方式,使学生发现速度控制的问题。而“往返耐久跑”则可直接作为C类教材出现在单元的最后部分。
其实,以上对山本事例的推演式考察同样适用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比如在设计足球单元计划(片段)时完全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
教学单元开始阶段的运动体验型――按照相对正规的规则进行半场教学比赛。
教学单元中间阶段的问题发现型――根据学生在足球门前“扎堆”的不良情况,教师采取在边线增加一个足球门的对策。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注意到,虽然试图将球长传给已经在边线球门位置的同伴,但是由于传球技术不好,而屡屡出现坐失良机的情况,从而使其发现问题。
教学单元后期的技术学习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长传球技术动作的学习。
“插秧跑”也是日本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事例。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短跑后在跑道上留下的足迹(即所谓的插秧),发现学生在后半程尤其是接近终点时的步点由原来的一条直线变成了两条线,或者由直线变成曲线。在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这是由于在后半程出现疲劳所致,而解决的方式之一则是加大摆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摆臂技术的重要性。
3 结语
本研究以运动场面的设置这一运动教材的构成为中心,在介绍山本事例及其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照运动教材的概念,将个案性的山本事例中所蕴涵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状况,调整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进行了推演性论证。
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该方法对于sports的教材化具有的普适性;2)该方法能够在同一时段的教学过程中顾及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3)该方法有助于将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含学习目标)、感受自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进行自我评价等环节有机的统一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
参考文献:
[1] 贾齐。教材の成原理にする研究[D].(日本)广岛大学教科教育学研究科,1996.
[2] 贾齐。"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技能)概念的学科教学论考察[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5)
[3] 贾齐。如何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6)
立定跳远教案 篇五
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源于体育教师容易怱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体育课堂要么机械、沉闷,学生缺乏活力和运动的乐趣,要么课堂一片混乱,学生散漫、随意,完不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且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育课堂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审视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探索。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实践练习-教师设疑引思-学生带疑探究-学生巩固强化-教师指导评价。
2实验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1实验方法
以初中二年级课程《立定跳远》为例,在我校初中二年级体育课教学中,对八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最后本研究选取班级人数相当、男女比例均接近1:1、立定跳远测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的2个班级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如表1所示)。实验组采用“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实践练习-教师设疑引思-学生带疑探究-学生巩固强化-教师指导评价”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避免干扰变量的影响,两个班级安排同一授课教师,教学进度、学习目标均保持一致,教学时长为一个学期,力争使研究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2.2实验步骤
实验组采取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教师讲授示范阶段:本阶段的教学在室外操场进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等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自主练习立定跳远动作要领,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用摄像机记录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包括正面动作和侧面动作)并记录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教师设疑引思阶段:同一位教师讲授,学生年龄又相当,但立定跳远成绩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成绩接近满分,有些学生却难以达到及格水平。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设疑: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自己是否掌握了动作要领,针对目前的立定跳远水平,是不是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怎样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立定跳远成绩?学生带疑探究阶段:本阶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立定跳远动作要领图文详解、立定跳远动作示范视频、学生本人的立定跳远录像等)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以上资源的学习将规范动作与自身动作做对比,找到自身立定跳远动作存在的不足。学生巩固调整阶段:学生通过带疑探究发现自身立定跳远存在的问题,在室外操场继续练习,调整动作,巩固练习规范的动作要领。教师指导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进行指导,针对学生动作上的不足进行专项训练,并再次测试、记录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照组采取如下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讲授并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自主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动作要领的掌握程度和不同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专项训练,以实现学生立定跳远水平的提升。
2.3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3.1本研究统计产生了实验组和对
照组学生在学期结束时的立定跳远成绩。我们把男生成绩分成了1.70-1.90、1.90-2.10和2.10-2.30三个水平段,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在1.90-2.10、2.10-2.30水平段上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在1.70-1.90水平段上低于对照组。我们把女生成绩分成了1.55-1.65、1.65-1.75和1.75以上三个水平段,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65-1.75和1.75以上两个水平段上,实验组学生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在1.55-1.65水平段上,实验组学生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实验组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都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2.3.2为了更准确了解信息化环境下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编制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如表4所示,上课期间,有86%的同学比以前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于这种上课方式,34%的同学表示很喜欢,46%的同学表示比较喜欢,另外还有3%的同学(一名同学)表示很不喜欢,说明我们采用的这一信息化教学模式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针对选择“很不喜欢”这一选项的那位同学,我们专门进行了个别访谈,尝试了解其不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的原因。这位同学表示,他认为体育就应该是户外活动,不喜欢体育课安排室内学习,自身也不擅长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源自主学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对自身帮助不大。对于问题“在多媒体教室学习时,老师提供的资源对你帮助大吗”,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帮助大,只有9%的同学认为帮助较小,说明我们提供的资源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对于问题“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有帮助”,高达51%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帮助,也有46%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助,认为帮助不大的只有3%,由此看来,这一学习模式促进了绝大多数同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3结论与建议
立定跳远教案 篇六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立定跳远教学策略
在小学体育传统教学课堂上,整体呈现出课堂氛围枯燥的教学问题,学生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降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所以,教师们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们处于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全面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观念,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体育综合能力,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
一、创设体育课堂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是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根据立定跳远的教学内容,从生活的角度向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采用设置悬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到立定跳远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以及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融入到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为之后专业的训练打下理论基础。比如,在立定跳远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要从运动会比赛项目出发,以图片或者音频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立定跳远的动作,对立定跳远有一个简单、整体的认知,进而引入体育知识的分析和讲解。然后,全面落实学生们在体育课堂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学生们设计层次性的立定跳远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们进行合理性的分组,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身见解,形成激烈的讨论氛围,促进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
二、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在小学体育立定跳远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对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掌握自身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对其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筛选和总结,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立定跳远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完善的教学步骤,促进学生们循序渐进的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立定跳远的能力,整体性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立定跳远训练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们量身打造专业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们的身体肌肉和韧带,避免在大幅度的训练中造成身体损伤,促进立定跳远项目教学效果的提升。然后,教师以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正确、准确的立定跳远动作,让学生们清晰的了解到准备动作、跳跃动作和落地动作的姿势,同时向学生们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们具有针对性的纠正自身的身体动作,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充分发挥出身体的潜能,促进自身立定跳远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立定跳远训练,一方面让学生们直接相互学习,另一方面指出学生们在身体动作上的错误和不足,让学生们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不断改变自身习惯性动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整体性的提高立定跳远体育项目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立定跳远教案 篇七
一、厘清、规划体育测试项目,教学干预“学困生”
厘清体育测试项目之间的关系,整体规划,并合理分配在各学年、学期中,预防“学困生”。体育测试项目之间有关联如跳跃类,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蛙跳、立定三级跳远,跳绳、跳远、跳高,教学安排可初一立定跳远、跳绳,初二立定三级蛙跳、跳远,初三立定三级跳远、跳高;学生有氧耐力和力量体能储备存在问题比较严重,2014年我校初一第一学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一半男生耐久跑不合格、引体向上为0。教学干预耐久跑,除体育课外,体锻课每课必练,同时大课间也有练习v如跑操w;优先教学与力量素质相关度高的体育测试项目,立卧撑、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蛙跳、立定三级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和双杠双臂屈伸,女生双杠直臂前移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等,可以是学生课课练内容、可以是家庭作业、可以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学生选择性练习如单杆,斜身引体、直臂悬垂、引体向上或直角引体等三选二练习等。
研究体育测试项目规则、测试方法,单元教学计划备“学困生”教学干预措施。体育测试项目应尽可能有机地融合在必学内容、限学内容v省标w中如初一篮球变向运球教学之后篮球运球绕杆v测试项目w,学生运用变向运球技术进行运球绕杆,变向运球技能有助于学生参加篮球运动;学校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体育运动队活动引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整体构建“学困生”教学干预v耐久跑w:区别对待“学困生”,制定个人运动处方;组建班级“学困生”小组,确定小组召集人,运动量、运动强度要求有别且渐次增加;班主任、家长参与监管;举办“学困生”达标赛等。
二、 正确对待考试,倡导“健康第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与习惯首要有正确的理念。一方面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不片面应试教学,体育测试项目教学目的不只是追求测试合格,另一方面倡导“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纠正不良思想抵制错误行为如不重视文化成绩落后的学生、学生体育课或体育锻炼课被随意挤占等。
室内课,除正常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外,介绍体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及教学安排,宣讲体育测试成绩意味着付出后收获,隐含进取等精神品质等,学生应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好的体育成绩;倡导正能量,宣讲“学困生”逆袭的典型事迹如一位肥胖男生进校时第一次测试1000米成绩7′,在教师的鼓励、帮助下,自己不懈的努力达到校考项目合格、统考项目达标的好成绩。
体育课学生问题如学习任务未完成、练习不达要求等,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可能亡羊补牢;也不能简单处理,批评一下或交给班主任,否则体育教师可能渐失话语权。例一学生课堂表现消极,找谈话了解到该生升学无望而学习懈怠,围绕生活需要健康主题,开导他转变他,点燃他生活热情,他重新参与学习活动。
转变学生,共建班集体。例初三任教某班,学生集体热身跑、做操时一度随便讲话成风而且批评指正的效果甚微,较典型的某女生不仅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而且闲言杂语行为反叛,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整顿班风,耐心细致地做转化工作,该班扭转了学风、遏制了“学困生”厌学现象。
不放弃特殊需要学生,坚持融合教育。例某智障学生无法正常交流,而他对球类有兴趣,引导他参与球类体育测试项目学习,该生居然在篮球、足球项目中达标。
三、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悉心辅导
教学计划设计的合理性取决于教研组的研讨,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在于教师体育课的组织与管理,学生只有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提高运动水平。在单元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学习阶段方面,教师促进“学困生”学习运动技术,参与体育活动,发展身体、心理健康,并在体育运动中感受乐趣、成功, 强化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与行为。
1.小组学习分组学练,学生参与课堂组织与管理、组员之间互助互学
与讲解示范、整齐划一的集体学练相比,小组学习分组学练学生学习主动且能学习互动如统分交替教学,课前选好小组带头人,课上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小组分工,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学习。例一分钟跳绳,合格每分钟140次,学会跳绳且能快速跳绳,快速跳绳目标如45次M15秒、80次M30秒;改进跳绳方法控制失误,假如每失误一次记3秒,每秒钟计算3次,失误5次每分钟最多能跳v60秒-3秒×5w×3次M秒=135次;持续跳绳能力,持续跳目标如45秒、60秒、70秒。学生在自主学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相互监督学习目标达成等;小组长负责小组学练、信息反馈,落实“学困生”帮扶等。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改进跳绳方法、分配体能办法等。
参加过体育比赛的运动员经历过比赛期间的紧张,过度紧张而应对无措乃至失误甚至失败,而紧张情绪源于外界压力、自己心理变化。巡回指导时发现:学生篮球运球投篮计时练习,一位学生没有投中,接下来的学生也会投不中,好像一下传染了。惩戒训练法能训练学生心理负荷能力,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压力水平。小组长负责小组运用惩戒法训练,篮球运球投篮未达要求的练习者每组加练运动技术动作或身体素质练习如双手交换运球100次、10―15个俯卧撑等。
2.单元教学学生学习分化时机分组教学
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空间存在差异,学习同一教材时常出现分化,这时可进行学习任务有所不同的分组教学如“学困生”不参与拓展练习。例山羊分腿腾越,学生同步学习助跑、踏跳、支撑,而学习推手、腾跃时出现明显分化,部分学生继续学习;而“学困生”可以观察其他学生腾跃、落地,之后接受老师专门指导。“学困生”在熟练助跑、踏跳、支撑的基础上,运用保护与帮助由低山羊腾跃过渡到高山羊腾跃、落地的学练。
教育需要等待,教师要耐心,尤其“学困生”遇到心理障碍时。例山羊教学时,学生不是不敢腾跃而是几次腾跃失败后没有信心再腾跃乃至恐惧。预防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低起点逐步提升至正常练习水平;而“学困生”出现恐惧心理后,教师好言好语的鼓励、细致的技术讲解示范、帮助他分析存在问题及应对对策。熟练至准确助跑、有力踏跳及动作衔接连贯;在保护与帮助下分步体验,随着技能累积引导学生不断尝试直至掌握完整技术动作。学生自己不断努力,增进自信克服恐惧,以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阶段测试后及时分层辅导
体育测试项目规则简明、标准客观具有较强操作性,且教学效果容易检测。小组自测、模拟测试后针对性的分层辅导。例200米跑学练要求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学生在重复练习时感觉枯燥而不容易坚持,“学困生”则还在不断地感受竞争中的失败。辅导“学困生”时介绍200米跑的技能、体能分配方法如学会途中跑加速后保持速度而非一直加速,前后半程均匀的分配体力等;在学生跑时语言提示动作、节奏;练习间隙安排学生双手支撑膝盖、调呼吸休息,答疑解惑、评价、鼓励,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缓解无氧练习的疲劳感。
学生模拟测试时学生出现失误,纠错分层辅导如起跑“抢跑”,启动“应急”预案,介绍被召回学生及时放松肌肉、调节情绪方法,再次起跑。测试环境影响学生测试如雨后场地湿滑,实心球、篮球等再次捡回来是湿的;偶遇大风,跳绳、排球稳定性差。适时安排学生在不同条件下使用场地、器材,提高适应性。
4.依据小组学习反馈、巡回指导信息,运用个别辅导解决疑难杂症
小组学习反馈、巡回指导信息表明,小组学习、集体辅导仍存在“学困生”,这时学生多半遇到难题。例一女生问50米跑怎么老是差一点达标?而她与一位达标但运动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一起跑,起跑后始终就差陪跑同学一臂距离。观察、比较、分析该生起跑存在问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7篇立定跳远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立定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