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美声唱法教学最新5篇(声乐教学红歌美声唱法)

歌唱一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现在又有了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有哪些?为了加深您对于美声唱法教学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5篇美声唱法教学,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美声唱法教学 篇一

关键词:通俗唱法美声化;唱法;跨界;声乐教学

此文为湖南理工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顶目名称:《通俗唱法美声化教学研究》课题号:2011D06

引子与缘起

“通俗唱法”的提法缘起于86年央视“青歌赛”,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成规模的进入我国大陆的一种盛行于欧、美及港、台的,极有群众基础的、遭俗易懂的、人人都便于参与的歌唱种类”。它在我国博兴时间不长,目前尚无成熟的体系规范,但易于大众接纳的美学品格却赚足人气。

“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它科学的发声体系被广泛认同,但它高难度的歌唱技术却将众多声乐爱好者拒之门外。于是,不少艺术家纷纷探寻两种唱法的共性和个性,并尝试将二者的优势积于一身的跨界演唱,他们取得了成功,并掀起了一股跨界演唱的风潮。

一、通俗唱法美声化概念阐释

1.通俗唱法美声化由来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它的文化围绕着消费展开。而围绕消费展开的文化则更多地与休闲娱乐和个人意志的张扬相关联。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经典,更崇尚标新与立异。从接受美学的视阙看:“存在源于需要”。大众对文化的求异心理,促成了“唱法”间的跨界与融合。而“通俗唱法美声化”则是诞生于这一文化生态之下,它是“跨界演唱”的众多范式之一,它的产生源于唱法的人为划定,源于舞台实践中“通美唱法”的成功范例,源于太众对艺术审美的多元需要,是歌唱艺术“唱法”多元绽放的美丽花朵。

2.通俗唱法美声化内涵

“唱法”即歌唱的方法,“通俗唱法美声化”是“通美唱法”的一种动态表述,是“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术、风格、流派等诸元经过碰撞、交流、渗透、融汇、改造、皆有、跨越,直至颠覆或超越,最终获得的一种新颖的理想歌唱状态。

3.通俗唱法美声化外延

如果说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内涵停留于两种唱法的技法和风格等诸元的交融或跨越而达到“唱法”跨界的话,那么通俗唱法美声化外延则具有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含义:它既有地域、种族、语言的“跨界”、又有审美意义上的“跨界”、更有文化意义的“跨借”。而从表演形态上看,通俗唱法美声化有不同歌唱领域歌手的“跨界”合作、有同一歌手皆有两种歌唱风格的“跨界”、又有性别上的“跨界”、还有人声器乐化的“跨界”。而随着通俗唱法美声化不断发展变化,其外延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

二、通俗唱法美声化的理论表述与舞台实践表现

目前,学术界有关“跨界”演唱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而舞台实践中的“跨界”演唱的范式也丰富多样。而学理意义上存在着“美声唱法通俗化。与“通俗唱法美声化”不同范式,二者在字面上极易混淆,那么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妨从理论意义和实践表现视角进行厘辩。

1.“通俗唱法美声化”与“美声唱法通俗化”的理论区别

目前,国内学术界讨论的“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跨界”范例多具有“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学术意味。如:《关于美声唱法通俗化的思考》(陈世阳、音乐教育与创作、2098、12);《跨界演唱研究》(李冰、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9、01)、《为跨界音乐把脉》(闫钊、安徽文学、2008、01)、《试论“古典跨界”现象》(曹锡、人民音乐2010、10)等。他们文中所例举的跨界歌手不约而同的将国外目标锁定在――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的演唱上;而将国内的跨界目光则聚焦于――廖昌永身上。通过对这些歌唱家的分析,我们不难找到共性:a、接受过系统的古典歌唱方法训练。b、成名于古典歌唱领域c、积极进行古典歌曲和流行歌曲跨界演唱的舞台实践。d、他们的跨界演唱富有古典气质。

那么,我们对“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否可以这样理解:a、没有古典歌唱训练的学术背景。b、成名于通俗歌曲演唱领域。c、积极进行流行和古典跨界演唱的舞台实践。d、她们的跨界演唱更富有流行性格。显然:席琳迪翁、维塔斯、刘欢、李娜、韩红等歌唱家可以对号入座。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判断这两种跨界演唱形态的标准则是:在歌者实施的跨界演唱中,歌者的本源“唱法”是什么,他站在哪一“唱法”领域对另一“唱法”领域实施“跨界”,也既是谁“跨”了谁的“界”;当然,我们也可通过歌手的演唱风格来进行判断,看他演唱中,那种风格居于“主导”地位。“通俗唱法美声化”则是实施“跨界”演唱的歌手原本立足于“通俗唱法”领域,在她们的演唱中有意识的运用“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法、风格、表现手段去演绎通俗歌曲。

2.国内外舞台实践中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具体表现

我国听众熟悉席琳迪翁大多通过其演唱的《我心永恒》(铁达尼号主题曲)和《The Power of Lover》,通过这些歌曲的聆听,我们不难发现席琳迪翁的歌唱中:咬字、歌唱语气及伴奏具有典型的流行特征;但她声音中固定频率的颤音、宽广的音域、开阔的高音又流露出优雅的古典气质。

维塔斯以一曲《歌剧2》震撼世界歌坛。《歌剧2》主调中强劲的节奏,述说的音调与普通流行音乐无异,但副歌中华丽的高音,则将听众带入了美妙的梦幻意境。这种高音是人声器乐化跨界的一种表现,运用的则是“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假声技巧。

刘欢、李娜、韩红等是我国流行乐坛实力派和常青树。他们的实力是什么?她们久唱不衰的秘密在哪里?我们听听刘欢“震撼京城雅居音乐会”中的演绎;听听李娜的《青藏高原》;听听韩红的《天路》就会发现,他们歌唱的呼吸支点较深且和声音结合完美、他们声线流畅、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共鸣丰富。他们的歌唱与一般意义的通俗唱法有了质的区别,他们的实力显然在于: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巧妙的“跨界”到了通俗歌曲的演唱当中,实现了完美的“跨界演唱”。

三、通俗唱法美声化在教学中的实践

“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实践源于舞台上“通美唱法”的成功实践,源于市场对学生歌唱风格的多样需求,是声乐教学手段的积极尝试与创新。当然,不是每位声乐教师都能开展跨界教学,也不是每位声乐学生都适宜参与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

1.对施教的学生应认真遴选

在声乐教学环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歌唱天赋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235页)和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进程。因此在开展“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实践前,必要对施教对象进行认真遴选。“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是培养实力派通俗歌手的代名词。在选材上首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立志于学习通俗唱法。其次,学生的歌唱禀赋非常重要,这里的禀赋指的是宽广的音域、良好的乐感、具有特色的声音气质。再次,学生的形象气质也要列入遴选范畴,但不一定非要以漂亮帅气为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个性、特点、特色。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事“通俗唱法美声化”教学的师资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唱法”领域,他们在“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跨界演唱能力上可能不及跨界演唱歌手,当然,我们也不必苛求其在课堂中非有精彩的范唱表现。但在对不同演唱风格、技术、流派、唱种、行当以及艺术规范的把握上,则教师必须熟练把握,灵活运用,也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才能在跨越不同声乐艺术领域、艺术派别、唱法形式、风格行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假借“跨界”之名的新潮而行漫无目的歌唱教学之实,则无异于误人子弟。

3.教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

完美的“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之上的。它发声的科学方法来源于对“美声唱法”科学发声体系的成功吸纳。“美声唱法”要求深呼吸、低喉器、声线统一、全通道共鸣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成为“通俗唱法美声化”歌唱的审美规范。如何获得这些科学方法?笔者对传统歌唱状态进行了解读:一、脖子梗。它是对歌者肢体状态的一种描述:歌者要把脖子立起来,身要直、胸要挺、腹微收,给人以挺拔向上之感。二、喉管撑。它是对打开喉咙及共鸣腔体的描述:把喉器吸下来,向后脖子贴,喉咙处于开帖姿势,保持吸着唱的状态。三、气息抗。把气息吸到腰围,并保持打开,小腹微收与横膈膜下压形成对抗。四、声音绷。指歌唱时声音要柔韧有弹性,假想口腔和后下支点保持延展姿态。要获得这些技术规范,除了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缺一不可。

从新文化视阈看,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艺术欣赏的多元拓展而催生出来的众多“跨界”演唱范式之一。也许,它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唱法,但正因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多样追求,对艺术创新的无限向往,才推动艺术领域向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迸发,才促成了今天声乐艺术的繁荣昌盛与人类生活的生机勃勃。

注释:

美声唱法教学 篇二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状况;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11-02

美声唱法历史悠久,是声乐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最早产生于意大利,1919年“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并逐步生根、发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作为一种异域文化,美声唱法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得到不断传播与发展。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近百年中,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喜爱,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纷纷建立,高校声乐教师在继承声乐传统的同时,大胆的吸收欧洲声乐的精髓,并将这一精髓――美声唱法带入课堂,在当时形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8年,笔者曾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者在各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报告表明,这三类唱法在各类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通俗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65%,民族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30%,而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则只有5%。接受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中型城市中各类职业各年龄阶段的市民、学生及文化艺术工作者。单从学生(含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群体来看,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通俗唱法。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近几年,大量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充斥着各大卫视频道。从最早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如今家喻户晓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直通春晚》、《蒙面歌王》等,一大批音乐类节目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的现状

(一)从美声的发展来看:流传不畅

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歌唱家的摇篮。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意大利美声唱法随着歌剧和歌唱家整体输出到欧洲,并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和必备的唱法。美声由此形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直到今天美声唱法还在不断进步、完善,并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唱法。

但在传统思想影响颇深的中国,美声唱法始终被看成是洋文化。首先,在其传入之初,也只是思想开放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们对其有所了解,传播范围有限未能普及。其次,根深蒂固的民族唱法来源于中国传统民歌和曲艺,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及强烈的个性,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独具国民特色的寓娱于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湖南花鼓戏、上海越剧、东北二人转等,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本土民族唱法融合时代特征后,表现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美声唱法无法迅速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美声语言表达与作品理解来看:发展桎梏

美声唱法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作品评价都从欧洲传如入,终究是一种外来文化,使它并不能像民族唱法那样深入人心,更不能像通俗唱法那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传唱街头。通俗唱法拥有一大批传唱歌手,如邓丽君、周杰伦,而其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台》都有着它们流传的时代性与持续性,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是最能体现生活和最与现实贴切的一种唱法与表达,也最能淋漓尽致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推崇。而美声演唱大多需要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因,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也使得大众对美声演唱的作品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在欣赏与学习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在中国流传不畅现状的另一个原因。

(三)从美声语言问题来看:不受重视

一个学派的特征取决于其民族性和歌唱中的民族语言特征。而演唱美声的任何一个学派的作品只有以该学派的原文演唱才能表现出其学派的风格和特点,如美声德国学派要用德文演唱等。所以只有用汉语演唱的美声(包括中西方歌剧、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各种体裁)才具有中国学派的最基本特征。因此,不论哪国歌手,研究汉语发声的特点及其与美声歌唱发声的协调统一,是学习掌握中国学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并不就美声唱法语言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作品本身,而是机械地背诵歌词,这对美声作品的理解与学习都有很强的主观印象。出现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高校美声教学过程中,既没有专业语言教师,也没有讲授美声发音的专业课程,取而代之的只有声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讲授声乐技术,同时也担任了语言的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专业性不强。

(四)从艺术指导问题来看:不能解决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说,唱法是由作品决定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由其风格、语言形成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体现为咬字的方法不一样,声音的用法不一样,风格的体现不一样,且内容的表现也不一样。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要求演唱者与艺术伴奏默契的配合。但在当前的高校声乐课堂里,艺术指导多以声乐教师本身为主,而声乐教师的钢琴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在回课过程中的发挥。课堂外,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声乐作品时,多耗时长、效率低。

(五)从艺术实践问题来看:较难普及

高校美声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师教学,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学生的艺术实践。这部分主要包括学年的汇报演出、学校晚会、个人毕业音乐会及各种声乐比赛活动等。演唱是美声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快速找到问题和解决自身问题最快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近年来音乐院校扩招,加上学习音乐的学生日益增多,致使艺术实践的机会大幅减少,更有学生未参加一次艺术实践便匆匆毕业。

(六)从学习观摩角度来看:机会较少

美声专业学生学习观摩机会较少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音乐广播台、电视台有三分之二在向公众播放流行音乐及民族音乐,而美声只是偶尔播放。就产品广告的插播音乐来说,广告音乐更多选择的除美声音乐以外的音乐为伴奏,大多数都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者纯音乐,而美声的传播在各种途径中远远不够。二是在现场观摩机会少。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常常会去模仿音乐家作品的示范,歌唱家现场演唱的机会却并不多见,有时又因为场数少,必须选择去到其他省份,这对学习美声的学生而言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

二、关于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现状的思考

(一)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

美声是高雅艺术,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大多数人因为听不懂美声作品,也就选择不去尝试走近高雅艺术。抑或许多学生是希望通过学习美声来降低在高考时的分数,而非发自内心的喜欢。又或者是用美声演唱汉语歌剧的观念还未形成。但不管是何种,都应该建立一种正确的欣赏观。

民众的爱国之心大都通过弘扬民族事物、排挤外来事物来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外来的都不好,有些事物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必须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重点弄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加快美声艺术中国化的步伐。在不断国际化的当今时代,我国的美声歌唱家,在国际大赛中的频频获奖表明我国美声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应该忘却以前那种“久远而古老的美声”,对“新美声”“洗耳恭听”。美声在被誉为“高雅艺术”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音乐。音乐是用耳聆听、用心感受,不分国界。

(二)突出“配合”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美声唱法是一个集体作业,需要考验演唱者与艺术指导的配合,必须考验演唱者中文发音与美声呼吸的配合。古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在一次登台演唱之前,必须要同艺术指导进行多次的练习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而解决与艺术指导的配合问题将大大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媒体舆论需留给美声一片广泛传播的空间

美声的“大众化”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媒介的广泛传播,人们“耳濡目染”多了之后,自然而然会对美声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这将会对美声的普及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影响。电视台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其音乐类节目较多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以美声为主的音乐节目则凤毛麟角。

三、结语

我国的美声艺术事业还在进一步发展,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其高雅与普及性共存、紧贴时代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并举等,只有不断的展现美声独特的魅力,才能使美声艺术继而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笔者相信做好高校美声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求新存异,让更多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美声演唱的汉语作品,才能进一步摆脱艺术家在美声演唱中受语言制约的现象,加速美声艺术的中国化。再者在美声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强化市场意识,加大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推动中国的美声艺术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生活,2007,(7):52-53.

[2]吕志杰。美声唱法在中国[J].剧影月报,2006,(3):92-93.

[3]刘瑞福。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139-141.

[4]彭丹雄。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趋向探析[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9-102.

[5]庄虹子。改革开放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7):22.

美声唱法教学 篇三

关键词:美声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声乐教学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艺术气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普遍推广,音乐教学、声乐教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基于美声唱法的特点及其我国声乐教学现状,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树立正确的美声概念、美声教学的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及其采用情感教学法等等几个角度,浅谈了对美声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美声唱法及其特点

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与其他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区别。是通过采用特有的发声方法,产生明亮、丰满,松弛及其圆滑的音质,在发声过程中,要求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等等。因此,在美声教学中,应当注重区别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不同,把握美声唱法的特点。比如说,学生在学习中,应当注意呼吸、换气、起音、音质和灵活性等等基础技巧,使用半分力量进行演唱。对美声唱法的高音部分,应该自然发音,音质要求饱满柔美;对于低音环节,应运用饱满的气息支持住发声,从而保证整体音色状态的统一。切忌强制性的发音,或者过度的模仿他人的发音方式。在了解美声的唱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应当结合自身的生理器官和发音基础,在科学发音方法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途径,唱出自己的声音特色。

二、美声唱法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一)树立正确声音概念的重要性

正确的歌唱发声概念是美声教学的基础前提,也是提高美声教学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这种声音概念是指对音乐教学有着清新的认知和理解,对待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标准,能够驾驭和感悟用声的方法。试问,一个没有正确的发声概念,不懂得美声艺术的内在美感的学生,是无法学好美声唱法的。音乐是通过不同的元素、如:旋律、节奏等等排序组合,营造音乐意境氛围,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者生活艺术。音乐承载着丰富的节奏美、旋律美和情感美,感知音乐的美,挖掘音乐内在的规律需要学生培养正确的音乐概念。著名的美声教育家沈湘教授曾经说过:“好的发声概念是非常要紧的”。因此,笔者认为提高美声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音色概念。

(二)确立正确声音概念及方法

正确的音乐概念、声音概念决定了能否采用有效的用声方法,也是避免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声音受损的前提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音乐概念音乐地位,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实施一对一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在发声训练中音准、节奏、气息和咬字存在的问题疑惑,进而建立的正确的声音概念。比如说,饱满的气息和灵活的呼吸控制能力是支持美声演唱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学习训练中,应当把握正确的呼吸技巧。例如可以模仿啜泣时的状态,注意锁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及其换气时的节奏、通畅和速度,达到呼吸的可收、可放、可控等等。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探索音乐的内在美,转变学生对美声教学、用声方法的错误认识。对于个别的、有特色的嗓音条件的学生,应当加强引导指教,让其更好更快的步入到音乐环境中。

三、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

(一)发声教学

发声教学是美声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掌握发音技巧,积累发音经验,实现深一步美声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发声教学中,教师应当详细的讲解不同音符、字词的发音方法,强调吐字要求清晰,情感饱满,口腔咬字的幅度要夸张,要确保声音洪亮和气息的顺畅。发音的过程中应当活跃思维运转,以字带声,字走在声音的面前等等。在发音练习中,还可以边走边唱,保持松弛自在的姿态。注意使声音共鸣保持准确位置,行腔运气保持长久稳定,不是仅把力量用在喉咙处,而是全身都在运动。发声时,口腔与各个发声相关的器官都能有机配合,形成头、鼻、胸三腔的强烈共鸣,保持气息稳定和声音的通畅完美。另外,对于用气,方法应当灵活。在面部表情上要松弛,且面带微笑,口形自然而优美。在唱高音时口腔内打得开,双唇自然收拢,唱低音时,双唇微闭,但牙齿并没有咬死,上颚仍有吸起的感觉。

(二)情感教学法

美声唱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体验过程。在传统的美声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技巧教授与训练,而忽略了美声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殊不知,美声唱法是一门以情感为核心的,以技巧为依托的表演艺术。没有情感投入的美声表演是缺乏美感的表演,这种表演纯粹的直接抛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忽略了表演艺术上的美好特点,这种表演甚至会使得台下的观众觉得枯燥、无趣。因此实施情感教学法是提高美声教学有效应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在发声练习中,学生每一次发声练习中,找出发声时应当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状态,要求学生极力的模仿并表现出来,不断地进行情感练习。比如说,在练习“u”字母的发音时,可以联想到“哭”,甚至表现出痛苦、伤心的表情,还可以模仿哭泣的状态,这样,发声就和情感结合起来了。

总之,在物质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音乐艺术尤其是声乐艺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音乐专业更是要加强声乐教学,增强学生的声乐素养、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扎实的演唱功底,是每一位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莎莎。美声教学中音色美培养探知[J].音乐大观,2013,(01).

[2]李美君。如何提高职高幼师美声歌唱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09,(23).

美声唱法教学 篇四

美声唱法一般被称为最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很多的标准与规则都已经有机形成。另外,美声唱法当中还有六部之分,每个部的划分都非常的严格且明确,包括了声部与声区之分、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声音连贯、声情并茂以及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等等,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学习美声的人都必须要做到的。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当中的发声器官构造及特点都不一样,所以在唱歌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不一样。但无论声部是怎样,在歌唱时都一定要做到气息的支持,充分的利用共鸣发音。只有做到这些,在唱歌时才能最大限度扩大自己的音域范围,从而更加自如地表现出自己的音乐特色,完成对歌曲的完美表达。

二、通俗唱法的概念

相对于美声唱法而言,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形式,比较自由,是一种更为大众化的歌唱形式,也被称为流行唱法或是自然唱法,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接受与喜爱,并逐渐成为了现代专业艺术院校音乐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研究对象。由于通俗唱法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在歌唱的演唱方面也很多样化,变化万千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也正是由于通俗唱法除了演唱者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个性与追求之外 ,根本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使得它的发展道路更加的宽广。如果要使得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等一样自成一体,就应当在演唱方法及演唱技巧上形成的一定的规律性。

三、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影响

1、发声的过程及特点分析。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声带,它位于喉咙正中的甲状软骨内对称的两片薄膜,相对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韧带,与喉头部位一样,表面由一层具有弹性的粘膜均匀的覆盖着。这两片声带在不发声的情况是相互分开的,只有当肺部呼出的气流对其产生作用而使其拉紧时,才会产生振动发声。虽然通俗唱法对嗓音的运用比较特别,但与其它唱法一样,都是由人体的发声器官进行发声的。

2、发声器及发声原理分析。人体在进行歌唱活动时,用来发声的部分主要有呼吸器官、震动器官、共鸣器官以及语言器官,其中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肺、横膈膜、肋间和腹肌等。震动器官有喉头里的声带。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咽腔等。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喉、硬腭、软腭等。

3、借鉴美声的呼吸方法与训练方法。气息是歌唱的原动力。气息影响到歌唱的速度、力度、音准、音色和共鸣等多个方面。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气息为基础,就不可能把歌唱好。

四、美声发声方法在通俗唱法当中的应用

在美声唱法当中,要求使喉咙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同时声音应该要有气息的支持,将声音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进行歌唱。同样的道路,在通俗唱法当中,也需要有一定的气息来支持,但对气息的要求没有像美声唱法当中的那么深、那么宽,可以由歌唱人进行把握。在通俗唱法当中,喉咙基本上是不需要打开的,更不用说完全打开,只要通过松开喉咙使得喉外肌放松就行,这样在喉内肌歌唱的过程中气息才能比较顺畅的流通。另一方面,虽然在通俗唱法当中不要求一定要保持要高位置上甚至是面罩上唱,但是声音一定要饱满。这些要求对于技巧比较好一点的人来说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针对一些比较初级的演唱者来说,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了。

通俗唱法非常具有时代特征,除了受到年轻人的普遍喜爱以外,也越来越得到各个年龄及阶层的人的接受与喜爱。各专业艺术院校对其也更加重视,不少院校都相继设置了现代音乐系,使得音乐教学领域也对通俗唱法投入了更大的研究力度。在通俗唱法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应用自己所掌握到的一些美声歌唱技巧,使之有效的应用到通俗唱法当中,并与之融合,加强研究。

另一方面,从演唱者的角度来分析,一般从事于美声及民族唱法的歌手都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通俗歌手就不一样了,它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仅天生嗓音条件不好,甚至是比较严重的气声与吵哑声,这种情况下更加看重的是其音乐天份及对音乐事业的热爱,这也是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不同点当中的重要一项。

美声与民族唱法要求声音靠前、有高泛音、穿透力,而通俗唱法的声音是用电声话筒传出去的,靠的是电声音响。当然除这些外。对于打开喉咙、保持气息及如何用气息和高位置的安放对于美声歌手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对于通俗歌手也一样重要。把它运用到通俗歌手的训练中去,这样会使通俗的唱法更容易做到声情并茂,吐字清晰,把声音从内心深处送到每一位观众的面前。因为对于歌唱来说首要的还是要求声音技巧,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技巧与方法的前提下,才能把歌曲的情感融入到声音中去,不是叫喊就能唱出情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既有声音技巧与方法,又有声音情感的深度运用。

当然,我们都知道音乐不仅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艺术,更是最能打动和感人的艺术。音乐天赋在通俗唱法中固然重要,特别是如今考入音乐学府深造的专业歌手,他们都有较好的音乐素质与天赋。但除了这些外,后天的学习就更显得重要了,这就要求他们除了在声音技巧上的完善外,更重要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表演才能,学习和掌握应用音乐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方法,具备演唱的概念、节奏感、旋律感、音韵感和语言感,要用灵魂去歌唱等等。因为不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它们的旋律都是由不同的音高组成,通过特定的调式形成一首动人的曲调。当然由于通俗歌曲的随意性与个性,它包括的节奏也是千变万化,可以有舞曲节奏,摇滚节奏等等。这样对通俗唱法的歌手来讲,就要求他们要具备表现节奏速度的稳定性和随节奏变化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在歌唱的音乐进行中,不同的音乐风格对旋律感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论是欧洲古典音乐还是我国的民族戏曲或现代音乐,每一种都带有它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艺术特色,是什么就应该表现什么。语言感是要通过咬字吐字来实现的,这样做能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用心去歌唱。人的喜、怒、哀、乐都来自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演员在演唱中没有感情,就只称得上是音乐匠人。

美声唱法教学 篇五

关键词:歌唱教学;轻声唱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98-02

收稿日期:2015-02-01

作者简介:

麦小华(1965-),女,音乐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声乐。(广东 台山/529200)

歌唱是一门艺术,而声乐教学是一项内容丰富、技术性、科学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它通过对歌唱器官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来塑造最美好的人声。而这美好的人声――唱歌是音乐艺术中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悦耳的歌声,都感到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然而当前教学活动中,在许多人包括许多学生的心目中,都认为唱歌越大声越好,有些音乐教师在上课时也让学生从头到尾地放声高唱,更有甚者,在歌咏比赛中,常常出现喊唱的现象,还被称之为“雄壮有力”。由于长时间的不当歌唱,造成声带疲劳、充血而产生了声音嘶哑等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嗓子病变。

为了克服喊唱等带来的种种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进行探索,深深体会到采用获得正确歌唱状态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用轻声进行歌唱。

“轻声”是与大声相对而言的,是指用轻微的气息,但并不意味呼吸浅声音虚,相反吸气要深,而呼出时慢而轻,声音要实。练习时,要用鼻孔和上下齿的缝隙同时吸气,吸得柔而轻。在呼气时,由于是轻唱,所以在声音延长的较长过程中,横膈膜、腹肌的控制和支持就要加强,这样气息出得平稳和均匀,发出的声音是柔和、甜美的。因此,其为声乐教学、训练带来许多好处。

一、保护学生的嗓子

高中学生入校时正处于变声阶段,高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音域窄,声音容易嘶哑,更不用说大声喊唱。如果不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学习唱歌,就可能致使学生在变声期的嗓音得不到保护而发生病变,造成一辈子的痛苦。另外,一个没有掌握正确唱歌方法的人,不可能有很强的唱歌能力(指歌唱的呼吸能力、歌唱的音域、歌唱的共鸣及咬字的能力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要求学生把声音全部放送出来,势必造成学生使劲喊唱,给歌唱器官以沉重的负担,其结果是声音真、白,高音唱不上去,且缺乏表现力。这种效果不但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学会歌唱,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发声器官的疾病,万万使不得。

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采用“轻声唱法”。由于轻声唱法是让学生实声轻声地唱,避免了学生大喊大叫,从而也避免了学生过度使用嗓子。由于笔者坚持在教学、训练中使用轻声唱法,所教的学生少有因为唱歌而引起嗓子上的毛病,相反有不少的学生在学习使用轻声唱法,以前因大声歌唱而引起的声沙毛病反而逐渐减少了许多。实践证明,轻声唱法是克服喊唱最为有效的措施。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纠正学生唱歌中出现的各种错误

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唱错音,常用的一些装饰音没唱出来,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跑调等情况。这时如果学生大声喊唱,音量极大,往往盖过了教师的琴声故而自己毫无感觉,而且由于声带疲劳,唱到高音只靠叫喊,也无意顾及音准。而如果要求学生用轻声唱法哼唱,由于声音轻,学生听觉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唱歌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边唱边听伴奏(或集体的声音),修正自己的音准,纠正错误,更准确地表现歌曲。

例如,笔者初教的一个美音加强班,学生素质不错,但也从初中带来了“喊唱”的毛病,一唱起歌、上起视唱来就叫声震天,但往往不是跑调就是唱偏了音,还常给旋律加滑音,花很大力气给他们改,当时倒还能纠正一下,但过后照唱不误,连班上排练的合唱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也因跑了调拿不到名次,为此学生很不高兴。后来经过学习研究大量的参考书和报刊,加上有经验老教师的帮助,笔者开始多在课堂上使用轻声唱法。刚开始学生不习惯,觉得没劲,但在教师的强制下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尝到甜头,唱跑调的现象少了很多,唱错了音也很容易可以改回来,学歌学唱比以前容易了,歌声也比以前优美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提高,音乐课变得轻松、愉快。

浅析歌唱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三、有利于音色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班或一个合唱团的学生音色并不一致,他们有的较圆润明亮,有的尖细紧张而极为突出、有的又嘶哑苍白而缺乏表现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训练中把全班或全团的音色协调起来,这时使用轻声唱法是很好的方法,因为轻声唱法能使气息平稳、均匀、柔和、畅通。音和音之间可以连贯、轻巧、集中、优美、音色统一。另外,能使学生听觉更加敏锐,听清楚自己的声音与集体声音的异同而尽量把声音往集体声音上靠拢而达到统一协调。在合唱训练中,更能使每个声部的学生注意与其他声部的均衡,取得协调、统一、和谐的合唱效果。笔者多年里与其他同事一起负责学校合唱团的训练演出工作,还常担任指挥,在训练过程中也多要求学生多用轻声唱法,在这基础上逐步地指导他们用气、用力、发声、吐字等各方面的技巧练习,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更好、更完整地表达歌曲。通过我们的努力,学校合唱团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较高难度的合唱作品都能完整、正确、优美地演唱出来,几年来参加各类的文艺比赛和演出都获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参加市组织的中学生合唱比赛还荣获了特等奖,深受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欢迎。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歌曲的感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5篇美声唱法教学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美声唱法教学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