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优秀9篇(班主任案例分析万能模板)

要知道班主任工作是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一个环节,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方法。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9篇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班主任工作案例。

班主任案例分析 篇一

关键词:住校生;背景;问题;解决办法

一、背景

随着棉花价格的下调,团场的生源越来越少,住校生在这为数不多的生源中占有非常重的比例。就拿六(2)班来说,共有三十六名学生,民族同学六名,汉族同学有三十名,其中住校生有十四名,占了汉族同学比例的接近百分之五十。这是从我所带的班级来分析住校生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再从学校来讲,全校学生不到八百人,住校生就有三百多人,也占全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如何能更好地让住校生学习进步,茁壮成长,时刻感到生活充满了欢乐,这是所有家长、老师的共同心愿,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我们能把这百分之五十的学生都教育好,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骄傲。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关心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住校生一周七天有五天甚至是六天都生活在学校的范围内,只能是与老师和同学生活在一起,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可以说是饮鸠止渴,因此,住校生的教育可以说几乎完全是老在学校和老师的肩上。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分孩子的绝大部分学习习惯差,生活习惯也差,学习没有目的性。就拿我们班住校的男生来说,八个六年级的男生,宿舍生活老师是提一个就摇头,用她们的话说一堆烂泥没有一个是糊得上墙的。肖迪是八个人中学习较好的,但卫生习惯差的是一塌糊涂,他可以把垃圾塞在褥子下,衣服星期一是干净的,后面几天就看他的邋遢像吧,做值日敷衍了事,作业本不是油渍就是脏手印,破破烂烂的。其他几个不但成绩差习惯也差,都有一个共同点:既贪玩还会玩。与家长交流沟通,都是一种态度:他在住校,我们管不了,就是想管也管不上,我的孩子就全交给老师了。全交给老师了,我们的责任好重好重。

三、解决的办法

1.与生活老师配合。住校生在校的时间有一半的时间是与生活老师在一起,她们管理着学生的生活,也培养着学生的习惯,要想教育好住校生,她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了一周两次的例行访问住校生,在他们问题突出的时候,我是一天一次甚至几次的与宿舍生活老师交流,今天又出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吗?哪些同学有进步,需要鼓励?急需解决的又有哪些问题。在沟通和交流中共同想办法去教育好住校生。在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活老师的重要性。五年级上学期,这帮孩子折腾得我头痛,不遵守宿舍管理制度,熄灯后讲话,严重影响楼内其它同学休息,屡教不改;做值日都敷衍了事;臭味相投,做坏事宿舍的人全参加。我就请生活老师把他们一个一个分到其它宿舍,并让其它宿舍的同学共同督促他们,坏习惯没有滋生的土壤,慢慢的,他们也爱干净了,做值日也认真了,宿舍的制度也能遵守了。

2.多关心。相对走读生来说,作为住校生,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我就得把父爱母爱的缺失填补起来。天冷了,叮嘱他们多穿衣服,有时还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们;与他们一道过生日,让他们感到没有父母在的生日也不孤单;传统节日更是与他们一起过:端午一起吃粽子,中秋送月饼到宿舍,冬至一块在教室吃饺子。除此之外,病了带着看病,有心事,耐心地听他们诉说,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真切切的爱。孩子是最懂得回报的,以心换心,以情易情,在爱的教育中,我发现,他们变得懂事了。

3.多鼓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鼓励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鼓励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不足,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希望,增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从而扬起健康成长的风帆。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我就鼓励。比如今天的被子比昨天叠得整齐了,地比昨天拖得干净了,熄灯后比昨天安静了,今天就餐后食堂卫生比昨天好些了,等等,我都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他们,以此得到成长的力量。

4.重视家长的力量。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作为住校生的家长,在学习期间,虽然他们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假期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就是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最有利的时期。很多有方法的家长就是利用假期培养好孩子的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班住校男生的行为习惯比以前好了许多。宿舍的地板比以前亮堂了,被子比以前叠得规范了,衣服也穿得干净了,作业比以前写得工整了,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当然,绽放在学生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班主任案例分析 篇二

关键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工作案例;心得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A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所谓“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高职院校中,纪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形成优秀品质的必要条件。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地繁荣,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纪律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挑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违反纪律的不良行为普遍增多,影响恶劣,极大地损坏高校和大学生的形象,甚至使高等教育受到社会的质疑。

本人担任班主任已有多年,针对大学生行为中存在的负面现状,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案例,深刻体会到只有保证纪律教育持续稳定常态化发展,才能使学生在长期遵守纪律过程中产生稳定的纪律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以下是这两年遇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工作案例。

一、“早到10分钟到教室”的习惯养成

案例概况:2013年9月,在班级新生入学第一天,我就制定“早到10分钟”的规定。所谓“早到10分钟”是指同学们在大学三年中,无论是上课、开会还是其他一些校院活动,要求早到10分钟,同时班委做好考勤工作。当同学们听到我定的这个规定,顿时哄堂大闹。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高中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奋勇拼搏考出高分进入大学,一直和他们强调大学是自由的地方,而部分学生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也想在大学好好地放松自己。所以当听到“早到10分钟”,他们心理马上就产生抵触情绪。

在接下来学院的始业教育和班团政治课中,有2/3能提前10分钟到教室,剩余1/3同学要么踩点、要么迟到2分钟左右,班委每天将考勤记录向我汇报。通过了解,发现这1/3同学大部分都是同一寝室的,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没有立刻把这些同学叫来进行教育,而是我以身作则,每次我都自己提前10钟到那里进行点名。经过一段时间,踩点和迟到同学明显少了很多,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负责考勤的班长向我汇报,说近期大家上课更积极了,很多同学甚至提前30分钟到教室。经过了解得知,最近大家在上《电工实训》课,而这课程的老师点名很特别,他一般都提前30分钟到实验室,然后早到的同学到他那里登记时间,越早到的同学加分越多。最后经过3个星期的实训,大家都养成了提前10分钟到课的好习惯。

2014年2月新学期开始,班级有两门课程是学院院长和副院长教学的。刚开始我很忐忑,毕竟要让每位学生每节课“早到10分钟”真的有难度。但当我随机下班级去听课,发现原来它已经成为教师和同学的共识,这规矩就真这么传承下来。而在学院综合值班管理系统中,1-10周我们班考勤是100%、名列年级第1,作为班主任,我真的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案例分析:在该案例中,客观地说我们的学生高考录取时是最后一批,生源本来就不好,再加上高中的时候部分同学本身就比较懒散,到大学后更加放任自我。往往是这些同学对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学校纪律规定不能理解或认可,甚至还有抵触心理。

案例点评:针对这起案例,我觉得这不是我们班个例,而是学院甚至是学校部分学生的通病。对于这些同学我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要以身作则,然后从朋友的角度和他们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侧面进行引导,最后还要和任课老师达成共识,使学生养成“早到10分钟的”行为习惯,促进班风和学风的良好发展。

经验教训:我觉得在学生纪律教育的过程中,要立规矩要树榜样,如遇瓶颈也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发展的过程。同时还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达成管理的共识,出台有效的管理机制,并注意实施的方法和效果。

二、 “四带三不”课堂习惯的养成

案例概况:虽然大家都有“早到10分钟”的习惯,但这只是纪律管理的第一步,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配合任课教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个学期本人除了担任班主任,同时承担本班的PLC课程教学任务。所以在PLC的第一堂课中,我又立下“四带三不”的规定,所谓的“四带”是指带书本、带笔记本、带笔、带心;所谓的“三不”是指在课堂上不拿手机、不睡觉、不交头接耳,为了使“四带三不”的规定有效实施,我还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到第二堂课,该规定执行效果还可以,学生也挺能配合我。可到第三堂课,在学生做课堂小练习时,发现有将近6位同学没有带笔,这时我一边对他们进行记录,一边拿出6只笔给他们,还笑眯眯地说:“下次我要1只笔收2元钱”,这6位同学也觉得怪不好意思。到第4堂课,检查发现所有的同学都把笔、书本和笔记本带来,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又发现部分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而且有时还把手机拿出来刷刷微信、上上QQ。针对这些不好的现象,除了在上课过程中当面提醒之外,还经常有意无意点到他们回答问题,学生经过这样的环节都能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课堂听课效果明显改善了。

案例分析:客观地说,如果我只是PLC的任课教师而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可能学生执行这个“四带三不”规定是难度的。但是这个习惯的养成最主要的推动力还是课程的考核体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制约。假设第二次课学生没有带笔,你就大发雷霆扣他的考核分,那么适得其反,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疏远你。

案例点评:这个“四带三不”的课堂习惯的养成与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第一方面,是教师执行这个规矩的决心和力度;第二方面,是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及时性;第三方面,是班级学生和我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经验教训:在这个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共同制定适合学情的规章制度和考核体系,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课堂纪律对他们学习和成长带来的益处,体会到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就会主动地去要求自己乃至身边同学遵守课堂纪律。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两个印象深刻的工作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班主任持之以恒的决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态度,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保持自己主导地位的不动摇。在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那些平时纪律观念散漫、行为习惯不良的同学,除了自己要以身作则之外,还要与任何教师、父母进行联动培养,强化考勤制度,规范考核体系,保持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持续化发展。

而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相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www.kuaihuida.com←多沟通多交流,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情,我想只有你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寻找适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最后我坚信在我们全院教职工、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柳成超。论纪律教育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D] .中央名族大学,2013

[2] 王皓。论叶圣陶的“做人教育”思想[J].湖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陈 平。论高职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第2期

[4] 白美丽 回娅冬 贾贺男。情感教育在大学生行为管理中的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叶红芳,女 ,1981年8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学位,实验师,

班主任案例分析 篇三

一、案例背景

“李老师,杨俊杰、张红杰和何涵他们三人又是早读完了才进教室,他们根本不是坐同一班车,可是每天都要等在一起,在校门口的小卖店吃东西,看电视,完了才进学校。”“李老师,张红杰放学排队时老在后面怪叫,还打人。”“李老师……。”听听,每天都是这样,我们的小干部们又在反应这三个孩子的问题了,我怒火中烧,立马把他们三个叫到办公室,给予严厉的批评,然后罚站,请家长共同教育。可是,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能压制他们一段时间,但过不了几天,又是老调重弹,唉,真头痛!

这不,又到了周五的安全课了,按照我们的常规,先学习一些安全自救知识,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总结评价自己一周的表现情况。不出所料,教室里突然炸开了锅,无一例外,矛头全都指向杨俊杰三人,什么他们又到乒乓台旁边那个禁止入内的小门去了,星期三,张红杰把我打了,还乱骂人了,何涵又怎么怎么了…….看来他们的“罪状”太多太多了,我忽然意识到,这中间一定出大问题了,这三个孩子已经被排除在这个班级之外,没有同学喜欢他们,他们被抛弃了,只有相依为命,所以才会做出“坏孩子”才会做的事,他们的脸上已经被我们无意中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这太可怕了。作为班主任,我认识到自己失职了,我不能让事态再继续严重下去。我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优点,我想他们三个的优点肯定更多,让我们一起找找吧!”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我又提示了一下孩子们,“大家还记得吗?上次张红杰还把他妈妈做的咸菜拿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还夸他家的咸菜好吃呢!”孩子们都笑着点头附和“就是就是”;这时,又有一个孩子起来说:“杨俊杰最不怕脏,以前有同学感冒,吐在教室里,都是杨俊杰最先冲出去拿拖把拖干净,而别的很多人只顾着自己捂鼻子。”我及时点赞:“说的太对了,杨俊杰不光不怕脏,而且做事特别积极,非常乐于为班级服务。”“何涵他不爱说话,也不和同学吵架,不打人。”这时,班长也起来说话了,我决定趁热打铁,“孩子们,我们56个人能组成一个班集体,是一种缘分,我们更应该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现在了解到他们有这么多优点了,我想肯定有人愿意和他们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好朋友之间必须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谁愿意?”学习委员周建杰立马举起右手,“我愿意成为杨俊杰的好朋友!”这多令人感动啊!因为之前周建杰被杨俊杰打哭的事情时有发生,我发自内心地为这个孩子鼓起了掌,孩子们见我鼓掌,也跟着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俩。有了好的开始,后面顺利多了,张红杰和何涵也找到了愿意和他成为好朋友的班干部,看着这群友爱的孩子,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

在那以后,我会经常看到这几对孩子手拉手玩游戏,偶尔也有没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及时地问:“你的好朋友呢?真正的好朋友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你们要坚持哦!”很明显的,这几个孩子上课不再无精打采,也没有迟到的现象,更让人欣慰的是,没有人来给我告状了。看来,友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们的宽容与接纳是一剂良药,抚平了三个孩子受伤的心灵。这三个孩子不再将自己孤立在集体之外,不再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我很庆幸,我和孩子们都没有放弃。

二、案例分析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

作为班主任,面对后进生,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后者是行之有效的。

要想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篇四

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会诊”研究,努力构建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其主体实践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学生集体的培育,包含了预防教育活动系统、诊治教育活动系统以及自主教育活动、“绿色通道”机制等拓展形式,其中预防教育活动系统和诊治教育活动系统是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制探索与实践的两条工作主轴,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教育共同体,自主教育和绿色通道等“会诊”拓展形式是对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制的必要完善。

预防教育活动系统的建立――轮流“会诊”制的坚实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指导,在学生教育与学生管理中也必须坚持贯彻落实“预防为先,教育为宗,加强调查,重在保健,增强素质,提高免疫力”的预防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1.预防教育的组织形式

预防教育活动系统主要由三大层面的预防教育子系统构成:一是学校层面的块状预防教育体系,包括教务处、政教处、年级组和班主任,这是预防教育的组织主体,其预防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强调以“我”为主;二是学校层面、年级组层面、班级层面的垂直预防教育体系,这一层次的预防教育比较注重整体性,强调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协调;三是引入校外教育资源,与校内教育资源有效结合,比如请当地警官来校进行法制和安全的教育,请军警官兵来校进行军训和国防教育,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2.预防教育的活动形式

在预防保健教育的各类活动中,主题班会是一种重要形式,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中出现问题的苗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防患于未然。当然也可以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在一个年级开展整体性的预防教育主题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各个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我们也相应地编制了不同的预防教育活动计划。如2006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教育预防保健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该时期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对高中学习生活环境陌生、好奇,同学间交往逐渐增多;学习情绪高涨,课程学习方法不熟悉。我们开展的预防教育主题有:军训与国防教育,知校教育,我们的校歌,适应寄宿生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了解我们的新课程”讲座,“多一些有效的课堂行为”学法指导。

第二阶段:部分学生的满意度下降,开始忽视自我约束,违纪情况增多,且多以客观原因为借口。预防教育主题是:学生自治管理骨干培训,“十六岁的天空”诗歌朗诵比赛,“诚信考试展示我的才华”考前教育,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交流,高一学生家庭教育大型研讨(家长会)。

第三阶段:部分班级学生集体凝聚力下降,生活上攀比心理强,学习上受到挫折出现迷茫心绪。相应的预防教育主题有:我们的班级格言,“算一算,这个月你花了多少钱”理财教育,“同龄人的校园生活”电影观摩,高一学生心理导航,“我们是最棒的”班级集体荣誉观教育,高一学生行为中期评价,“让我们的周边更美”教室寝室美化设计比赛。

第四阶段:对父母长辈的教育有厌烦情绪,部分学生学习动力有所回升。适合的教育主题是:“与父母坦诚相待”等沟通艺术指导,中学生安全法纪教育,“远足裘家岭”德育基地活动,高中学生卫生保健指导,“伟人或名人的中学生活”人物传记读书会。

诊治教育中的“会诊七步法”――轮流“会诊”制的操作模式

众所周知,医院为病人看病大致包括遇病检查、提供病例、专家门诊、处方配药、干预治疗、观察疗效、病愈随访等一系列诊疗程序。受此启发,在通过数十次“诊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医院为病人诊疗的规范形式,研究确立了有一定可操作性的“会诊”工作七步流程方法(简称“会诊七步法”),它包含了自我调查、提供案例、专家受理、提出策略、实施干预、观察效果、事后随访等七个重要步骤。并相应地设计了工作用表,制订了操作规章。

1.自我调查:自我调查是“会诊”前期的基础工作,关键是选准主题,获得现场经验。它要求班主任及时发现、搜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素材”,从班级形象、教学常规工作、班干部工作、班主任形象、班级周边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判断已采用的教育管理措施的有效程度,从中选定“会诊”线索。然后根据调查情况,填写《班主任工作调查表》,内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衣着与言行、学生自我管理、学生交际影响、学生活动、学习氛围、学生对班主任印象等六大类反映班级整体形象的指标,其中每一大类按“便于调查、以小见大”原则设置了若干项小指标。有必要指出的是,班主任“会诊”工作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遇病自查”环节也需要充分利用好学校日常管理中产生的一些数据。必要时还可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

2.提供案例:在自我调查的基础上,由“会诊”对象用文字叙说自己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个人化“问题现象”“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等,制成“病例报告”,填写《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申报表》。“病例报告”内容要求一事(人)一议,从小处着眼,但要能反映来龙去脉,也可简要分析对班级管理采取的措施及有效性。“病例报告”形式不拘,故事、日记、书信、谈话记录等均可。为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学校调查也可推荐班级管理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参加“会诊”。被推荐人需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就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写成教育经验报告,填写《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申报表》。《申报表》提交“会诊”专家组审批后进入“会诊”流程。“会诊”专家接到案例材料后,由组长召集专家碰头会,针对各项指标提出受理意见。

3.专家受理:专家受理是“会诊”的核心,主要有建立好专家组、组内书面“会诊”、召开“会诊”会议等三项工作。专家组成员一般由学校主要领导以及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担任,人员相对固定。专家组内部推举组长(“主任医师”)一名、副组长(“副主任医师”)两名。专家组形成后,由专家结合教育案例(“病例报告”)反映的情况,填写《班主任工作“会诊”专家个人意见》,提供书面“诊断”意见。在此基础上,由专家组成员讨论并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初步“会诊”意见。针对问题解决方式的差异,我们灵活多样地选用工作现场会、主题文章交流、“会诊”工作会议等“会诊”方式,其中以“会诊”工作会议使用最为普遍。

“会诊”工作会议主要根据有关班主任的叙述,通过发言交流、现场辩论,广泛听取其他班主任的意见,由专家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问题的“症结”,为会诊对象提出解决问题较为适合的方法。对于教育经验案例,专家组着重分析总结会诊对象相关做法的经验,发掘亮点,提出持续提升的建议。“会诊”工作会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诊”对象自述教育案例和口头提出“诊断”总体结论。其中“主任医师”通过总结会议发言内容及专家组书面“会诊”意见,在“会诊”现场提出“会诊”的总体意见。

4.提出策略:在专家受理“会诊”后,由“主任医师”开具“处方”――《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诊断报告》,主要内容有:根据“会诊”会议记录中专家发言整理的正式文本;专家组指定专人撰写的研究反思。《诊断报告》主要提供“会诊”对象参考采用,并交专家组其他成员作进一步跟踪研究。

5.实施干预:在“实施干预”时,要特别注意做好作为“会诊”对象的班主任的思想工作,注意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帮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以便让班主任乐意接受对所在班级的整改。除要求“会诊”对象自觉参与“治疗”外,学校还鼓励其他班主任参与类似案例的对策研究或在本班试行专家受理其他对象时提供的部分管理措施。经班主任在“会诊”会议上口头申请,专家组成员同意即自动进入“实施干预”及以下流程。专家组可立即组织人员对新进入“会诊”流程班级的现状进行补充调查,将调查结果留作研究比对。在实施干预“诊疗”时,可由专家组物色“护士”(一般可由科任教师或政教处工作人员充任)若干,统一安排在“诊疗”期内参与学生的教育、承担部分班级管理工作。

6.观察效果:“实施干预”工作进行一周后即可视情况由专人开展调查,记录填写《班主任工作调查表》,与“会诊”前的调查表逐项比对,分析效果,以此为基础,形成《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效能分析报告》。专家组成员对报告内容加以分析,向“会诊”对象及调查人听取意见后,如果发现班级管理工作无明显改进,可由专家组成员检查“实施干预”环节的落实措施情况,适时向“会诊”对象提供新的干预策略。

“诊疗”后的效果观察与分析是一大难题,一般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即教育管理措施改进后的一段时间内,重新对班主任工作展开调查,与“会诊”前的调查情况进行逐项比对,从而分析诊治效果。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会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如果一个班级管理上问题少了,班风好了,学生自律程度高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班主任工作的成效,从中也能反映出“会诊”工作的绩效。

7.事后随访: “实施干预”工作进行一月后,如果各项有缺陷指标有一定改变即可视为有效果,此后应指定班主任做好跟踪调查工作,专家组应进行回访调查。如果“诊疗”后仍无明显改进,可由“会诊”对象再次提出案例,重新进行一次“会诊”。

“会诊七步法”是诊治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具体操作模式,但它并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制探索与实践中的所有诊治教育形式,更不是独此一家、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会诊”对象与事件具有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稳定性,操作模式也应当是多元多样的。在实践研究中,恰恰是有些问题三四步就可以解决,有些问题七八步也还解决不了,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诊治的。

自主教育活动与绿色通道――轮流“会诊”制的必要拓展

1.拓展形式之一:自主活动中的自主教育

随着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制探索与实践活动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让违纪学生自我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认识到性质的严重性,才能通过内因的主导作用起到教育的效果。”适时提出:若有学生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该班级应举办开放式主题班会,除本班学生参与外,也可同时邀约其他班级的学生代表旁听,在学生中开展自主诊断教育,更充分地发挥班会活动的教育功能。在学生自主“会诊”过程中,学生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演讲、辩论、歌唱、文艺小品、知识竞赛、现场演示等等,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编排,自主表演,内容充实而集中。活动形式的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获得娱乐的同时领悟到违纪的性质,认识到违纪后果的严重性;而请违纪学生现身说法,以学生的身份来教导学生,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拓展形式之二:“绿色通道”机制的健全

在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制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召集“会诊”人员,及时地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也很可能会因为失去最好的处理时机而成为“顽疾”。为此,我们在定时定期进行教育“会诊”的同时,也提出: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即时性、突发性、紧急性问题,可临时紧急召集“会诊”组会议,即建立班主任工作轮流“会诊”制的“绿色通道”。在遇到突发性问题时,先由应急“会诊”组组长召集当时能够“出诊”的专家,到指定地点参加“会诊”;再在应急“会诊”组组长的主持下,由当事教师阐述问题(必要时可以带上当事学生),与会专家现场分析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开出有针对性的“处方”,并立即实施“干预”,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绿色通道”的开通,提高了轮流“会诊”制的应变、应急能力和工作效能,但是就一个完整的“会诊”模式而言,它仍需要做好后续工作,如分析发生突发问题的原因、应急“会诊”后持续改进措施的落实,以确保“会诊”效果的持久稳定。

班主任案例分析 篇五

关键词:关爱; 谈话; 家校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65-001

这个教学案例的主人公名叫张磊(化名),是二年级上学期刚刚转学到我们班的一名新生。第一次见到张磊的时候,他主动跟我打招呼。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有礼貌的孩子。但他的妈妈向我介绍他的时候,我隐约感到,这个妈妈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褒奖,更多的是一种指责和不满。当时,我并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也很不认同他妈妈的看法。我想当然的认为,可能是先跟老师说明,这个孩子比较调皮,希望老师能够严格管教吧!

后来,真正跟这个孩子相处起来,我发现了教育上的巨大的难度。首先,这个孩子在语言表述上面较差,说话是片段式的,连贯性差;其次,虽然这个孩子已经接受了一年的教育,可是纪律性很散漫,上课的时候,他会随意地把脚抬到课桌的横档上,斜坐着,眼睛不自觉地斜视黑板或老师。下课的时候,喜欢到处跑,甚至自己跑到别的楼层。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个孩子缺乏基本的自尊自爱之心。有一次站队的时候,他大声地跟同学们说:“我是马桶,你们都到我身上拉屎来吧!”说完自己哈哈大笑!类似这样的言行、举动时有发生,导致孩子们非常轻视他,继而出现了随意翻他的铅笔盒、拿走他的学习文具等我非常不想看到的情形经常性地发生了。在年幼的孩子们的心里,他们认为张磊真傻!

并不是只有孩子们这样认为,最要命的是他的家长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入学刚没有几天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到无比震惊的事情。

礼拜一的早晨,张磊满脸伤痕地来上学了。脸上的瘀伤很严重,一块青,一块紫的,连眼睛里都充血了,还带着非常明显的抓痕,耳朵也是青的。我非常惊讶,询问他原因,他淡然地说:“我妈打的。”一个亲生母亲,怎么可能对孩子下手这么重啊!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是多大程度上的愤怒,导致成现在的局面了呢?他的家里是怎样的一种亲子关系?抑或是怎样的一种家庭构成呢?我必须找他的妈妈好好谈一谈,了解他的家庭背景。

当天晚上,我便给他的妈妈打了电话。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通话中,我了解到了这个孩子大体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孩子生下来刚刚30多天的时候,就做了一次大手术。因为麻药过量,孩子晚了三个小时才苏醒过来。后来,妈妈因为在日本工作,一两个月才回来看孩子一次,孩子严重缺乏母爱。再后来,父母离异再次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这样伤害的背后,孩子呈现出来较为明显的各种“傻”的表现:似听非听的状态,似懂非懂的表情,在严格的妈妈面前,孩子表现的唯唯诺诺,很听话的样子,因为一不听话,妈妈就是一顿打,妈妈认为,只有打了他,他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可一旦离开妈妈的视线,孩子就判若两人,撒谎、调皮、哗众取宠等等。妈妈曾经一度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傻子,还带着他去做过智商的测验,智商显示为一般。妈妈担心孩子上学跟不上,所以总是提前让孩子预习,每天晚上7点开始,就要求这个只有8岁的孩子坐在桌前学习,一遍不会10遍,10遍不会100遍的学写几个生字,导致孩子脑袋都木了,用妈妈的话说:“一到学习就屏蔽大脑似的。”电话那头的妈妈几次落泪,话里话外都是为孩子操碎了心。最后,妈妈明确的表示:对待自己的这个孩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基本的责任。但是从内心里,对孩子没有一丝的爱。

听到妈妈这样的讲述,我感受到家庭教育的严重问题,感受到孩子的无助和可怜。正是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真正的关心,孩子才会呈现出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因为来自家庭的爱的严重缺失,教育的严重失误,才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作为班主任,我意识到我有着巨大的责任。我必须要做出一些事情,帮助他真正的成长。

第一步:与孩子平等的、走入内心的交谈。有一天,是个周五,我打算利用中午散步的时间跟他真正的谈谈心,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想到我们谈了很久,谈话中间没有以往多次的说教,没有批评,我们就像是朋友之间那样平等的谈话。

第二步:与家长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达成我们的共同目标:首要的一点是不能再体罚孩子了,因为这样没有任何的益处,只会带来更大的恶果。我要求妈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取消孩子一切的娱乐活动,只能坐在那里学习。妈妈也答应我适度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了。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啊!因为我认为,正是因为孩子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他才会在学校里乱跑,上课的时候出现站起来打拳的现象。

第三步:每天的在校表现评价本。我送给张磊一个在校表现评价本,里面记录下他每天在学校的三个好的表现。这对他的激励非常有帮助。起初的几天,我总能很容易地发现他的进步。比如,站队比以前迅速了;吃饭的时候不再是最后一个吃完了,改掉了先玩后吃的坏习惯;上课的时候,在老师的眼神提醒下,能坐好一会儿了等等。

后面要做的,就是坚持对他的监督与鼓励,同时也要坚持对妈妈的鼓励,让我很高兴看到的是,妈妈在做积极的改变,对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味的指责了,也没有再明显的体罚孩子。我真的没想到,在期末复习的最后阶段,张磊呈现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表现:踏实了,不那么心浮气躁了,也逐渐懂得了自尊和自爱。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稳稳当当的张磊,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地审题、答题,最后再认认真真地检查。

回顾、总结转变张磊的整个过程,我想,我抓住了几个关键点:一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一是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进行赞美,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在后续的教育中,以鼓励、激励的评价本的形式,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促使孩子转变。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转变带来的作用是巨大的。家庭关系由紧张变为相对和谐,孩子在家里能够感受到爱和尊重,也就慢慢能够学会将爱和尊重带给周围的同学、朋友。

班主任案例分析 篇六

一、德育案例的含义

所谓案例,又被译为个案,实例等,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

讨论、演绎、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德育案例是案例与德育两个概念的综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对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种手段。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

叙述的是一个有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一般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的情境,它使班主任或学生在看了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2、问题性。在德育案例过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

碰到的问题或疑难情境,这些问题是很多班主任会时常碰到但又觉得比较难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中可能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与思考比较难发现而已。

3、典型性。任何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会碰到太多的问题,但不

可能事事都去记载,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写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来的,但能够在该问题的解决中给班主任带来深刻的启示与普遍的指导意义。

4、真实性。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师生间充斥矛盾或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

与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撰写德育案例的作用:

1、分清工作重点与难点。班主任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运用批判性思

维,加强自己的工作反思,对自己日常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找到印象深刻的却是感到困惑的那些工作情境或事件。通过这样的梳理,使班主任在统筹兼顾同时,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在那些难点与重点上,力求通过解决这些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经验沟通与共享。由于现行的学校管理大多实行行政班管理,所以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更多的是处于个体化管理的状态。而通过撰写德育案例,则利于班主任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多样性,并且在提炼中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态度,通过反思性批判实现共享。

3、引领德育工作专业化。班主任是行动研究的积极实践者,他们在实践中

研究,为实践而研究,班主任不应再是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案例撰写为班主任提供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机会,发展了班主任研究德育工作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班主任将理论作为一种参照,采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手段,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失,逐步建构生本德育、情感教育等理念,不断拓宽德育“田野”,在此过程中,引领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

四、德育案例的构成要素:德育案例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但从构成要素而言,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标题:德育案例总要有一个合适的标题。一般来说,确定德育案例的标

题主要有二种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2、背景:背景能够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背景必须向读者交代该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以及这些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背景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问题:在案例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产生,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原因有哪些,而且问题中必须要阐明主题,在德育案例撰写的初期可以较为鲜明地提出问题,随着案例撰写的深入,则逐渐要将问题与其他材料交织在一起,读者通过分析问题才能确定主题的所在。同时,要注意德育案例的内容必须要充分渗透德育管理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潜能的开发。

4、过程与结果: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成为重要的一环。

这部分内容要详尽地描述,既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要交代某种德育措施实施的即时结果,包括教师的感受与学生的反映。在这一要素中,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德育案例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就在于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过程,认知冲突详细的记叙,对问题解决过程细致的描述。

5、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德育工作者对自己解决德育问题的心路

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反思与讨论涉及到的问题有:我的教育理念对头吗?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新的问题?我是否真正在关注学生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我的教育帮助?反思与讨论也不见得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五、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要求:

1、多投入,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中学生在认知、心理等方面尚未等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治管理;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学生中间,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一系列信息,特别要关注学生自主管理中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与思想问题,并及时记录相应的素材,力争占有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篇七

我的学生:展xx,21岁,2010年9月份检查出白血病。8月,学校联系了实习单位,08级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要求08级学生返校一次,展xx同学是其中一个,当时见到展xx时,和往常一样,高高的个子,梳着一个小辫,我问她,学校组织一次去实习的机会,期限为一个月,你愿意去吗?她说,我想去,但是去不了,因为我妈妈刚做了乳腺癌的手术,还要化疗,再加上我嫂子刚生完小孩,需要我照顾。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放假了还得照顾生病的妈妈和刚生产的嫂子。一家人的日常家务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9月下旬,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生病了要住院可能后面的课就上不了了。后来她哥哥和舅舅带着她来学校了,也就是这天,在省人民医院检查出的结果,看到她时,她的右眼睛四周都是淤青,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就是血液病,身上胳膊上都有这样的淤青,可能是假期照顾家人累的,得住院治疗一段时间,话说得很轻松。她的哥哥问我关于保险的问题,我带他去学生处,在路上,他偷偷的把结果给我看,我吃了一惊,白血病!只感觉一下子就懵了。感觉这个世界突然很不真实,如果她知道了病情真相,又该如何面对这个事实? 十一放假期间,她住进了石家庄市平安医院接受化疗,母亲为了女儿的治疗费用决定放弃自己接下来的巩固治疗。

【案例分析】

1.展xx同学因为母亲身患乳腺已经花去了家庭大部分积蓄,所以当前展xx同学最需要的是捐助。所以我们得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她,募捐活动不能只限于学校内部。要发动学校的爱心部落和新闻报道组的力量,发动更多的单位和个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2.此时此刻,分析一下她的心理状态,展xx同学的精神更应该是支撑她配合治疗的重要力量。但是,她现在一定的绝望的,一定是痛苦万分的。想到这一点,我似乎都能看到她歇斯底里的哭喊,她一定不相信这是真的,会对生活充满了报怨,为什么病魔会降临到她身上。所以即使我们给不了她太多金钱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利用同学们老师们的爱心去温暖她。

3.除了利用社会力量之外,要利用好国家的各种资助政策。

4.要想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我们必须要充分做好展xx同学遭遇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单位或个人知道这件事,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团结力量,通过网络、媒体、社会关系等一切可行手段对展同学实施资助。

【办法和措施】

1.首先班级内部组织一次募捐,这也是发挥班级团结力量的时候,我们能捐多少捐多少,但这只是一小步,重要是的我们要将之份爱心进行传递,全班81人,每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力量通过网络、微薄、媒体等手段将展xx的遭遇让更多的人知道,相信会有社会好心人士伸出自己的援助这手,为展xx同学带来希望。

2.院领导发动各系主任和书记,组织募捐和宣传。通过我们的努力,石家庄井陉矿区的一位企业老总为这事专门在井陉矿区为展xx同学组织了一次募捐,石家庄各大院校的联合报纸上也大篇进行宣传。

3.学院的爱心部落和新闻报道组联系了河北青年报社、爱心联盟、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来进行资助和宣传,河北青年报社对展xx同学病情的跟踪报道,电视台的支持,为展xx同学募捐到了不小的数目,不断有社会好心人士到医院进行探望和募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为这一家人带来了希望。

4.在大力做宣传的同时,班里的班委发挥主要作用,同学们轮流去医院照顾展xx,让她充分感受到友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们说好了,去了之后鼓励的话不用说的太多,尽量说一些学校或是生活中的趣事,尽量开一些玩笑,让她快乐起来是主要的。同学们还每人写了一封信,把祝福的话,想说的话都写出来,放在她的床边,有空了她就看看,这样她能时刻感受到同学们的友情。

【分析与思考】

1.这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贫困生的资助问题,这是一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困生。所以金钱的资助固然重要,精神上的支持也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不抛弃、不放弃,这需要顽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需要为她编制阳光花环,让她看到希望、看到感到温暖。

2.这也不仅仅是一个班主任的力量,也是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力量,所以这同时也教育了全班同学,深深的开了一堂关于爱心,关于感恩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奉献、学习感恩。也学会了传递爱心,当他们看到这么多陌生人拿着鲜花、拿着金钱、书籍等物品来到展xx同学身边时,他们一定会对社会的和谐有所感悟。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关爱; 谈话; 家校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65-001

这个教学案例的主人公名叫张磊(化名),是二年级上学期刚刚转学到我们班的一名新生。第一次见到张磊的时候,他主动跟我打招呼。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有礼貌的孩子。但他的妈妈向我介绍他的时候,我隐约感到,这个妈妈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褒奖,更多的是一种指责和不满。当时,我并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也很不认同他妈妈的看法。我想当然的认为,可能是先跟老师说明,这个孩子比较调皮,希望老师能够严格管教吧!

后来,真正跟这个孩子相处起来,我发现了教育上的巨大的难度。首先,这个孩子在语言表述上面较差,说话是片段式的,连贯性差;其次,虽然这个孩子已经接受了一年的教育,可是纪律性很散漫,上课的时候,他会随意地把脚抬到课桌的横档上,斜坐着,眼睛不自觉地斜视黑板或老师。下课的时候,喜欢到处跑,甚至自己跑到别的楼层。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个孩子缺乏基本的自尊自爱之心。有一次站队的时候,他大声地跟同学们说:“我是马桶,你们都到我身上拉屎来吧!”说完自己哈哈大笑!类似这样的言行、举动时有发生,导致孩子们非常轻视他,继而出现了随意翻他的铅笔盒、拿走他的学习文具等我非常不想看到的情形经常性地发生了。在年幼的孩子们的心里,他们认为张磊真傻!

并不是只有孩子们这样认为,最要命的是他的家长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入学刚没有几天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到无比震惊的事情。

礼拜一的早晨,张磊满脸伤痕地来上学了。脸上的瘀伤很严重,一块青,一块紫的,连眼睛里都充血了,还带着非常明显的抓痕,耳朵也是青的。我非常惊讶,询问他原因,他淡然地说:“我妈打的。”一个亲生母亲,怎么可能对孩子下手这么重啊!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是多大程度上的愤怒,导致成现在的局面了呢?他的家里是怎样的一种亲子关系?抑或是怎样的一种家庭构成呢?我必须找他的妈妈好好谈一谈,了解他的家庭背景。

当天晚上,我便给他的妈妈打了电话。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通话中,我了解到了这个孩子大体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孩子生下来刚刚30多天的时候,就做了一次大手术。因为麻药过量,孩子晚了三个小时才苏醒过来。后来,妈妈因为在日本工作,一两个月才回来看孩子一次,孩子严重缺乏母爱。再后来,父母离异再次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这样伤害的背后,孩子呈现出来较为明显的各种“傻”的表现:似听非听的状态,似懂非懂的表情,在严格的妈妈面前,孩子表现的唯唯诺诺,很听话的样子,因为一不听话,妈妈就是一顿打,妈妈认为,只有打了他,他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可一旦离开妈妈的视线,孩子就判若两人,撒谎、调皮、哗众取宠等等。妈妈曾经一度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傻子,还带着他去做过智商的测验,智商显示为一般。妈妈担心孩子上学跟不上,所以总是提前让孩子预习,每天晚上7点开始,就要求这个只有8岁的孩子坐在桌前学习,一遍不会10遍,10遍不会100遍的学写几个生字,导致孩子脑袋都木了,用妈妈的话说:“一到学习就屏蔽大脑似的。”电话那头的妈妈几次落泪,话里话外都是为孩子操碎了心。最后,妈妈明确的表示:对待自己的这个孩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基本的责任。但是从内心里,对孩子没有一丝的爱。

听到妈妈这样的讲述,我感受到家庭教育的严重问题,感受到孩子的无助和可怜。正是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真正的关心,孩子才会呈现出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因为来自家庭的爱的严重缺失,教育的严重失误,才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作为班主任,我意识到我有着巨大的责任。我必须要做出一些事情,帮助他真正的成长。

第一步:与孩子平等的、走入内心的交谈。有一天,是个周五,我打算利用中午散步的时间跟他真正的谈谈心,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想到我们谈了很久,谈话中间没有以往多次的说教,没有批评,我们就像是朋友之间那样平等的谈话。

第二步:与家长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达成我们的共同目标:首要的一点是不能再体罚孩子了,因为这样没有任何的益处,只会带来更大的恶果。我要求妈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取消孩子一切的娱乐活动,只能坐在那里学习。妈妈也答应我适度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了。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啊!因为我认为,正是因为孩子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他才会在学校里乱跑,上课的时候出现站起来打拳的现象。

第三步:每天的在校表现评价本。我送给张磊一个在校表现评价本,里面记录下他每天在学校的三个好的表现。这对他的激励非常有帮助。起初的几天,我总能很容易地发现他的进步。比如,站队比以前迅速了;吃饭的时候不再是最后一个吃完了,改掉了先玩后吃的坏习惯;上课的时候,在老师的眼神提醒下,能坐好一会儿了等等。

后面要做的,就是坚持对他的监督与鼓励,同时也要坚持对妈妈的鼓励,让我很高兴看到的是,妈妈在做积极的改变,对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味的指责了,也没有再明显的体罚孩子。我真的没想到,在期末复习的最后阶段,张磊呈现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表现:踏实了,不那么心浮气躁了,也逐渐懂得了自尊和自爱。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稳稳当当的张磊,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地审题、答题,最后再认认真真地检查。

班主任案例分析 篇九

【关键词】情绪艺术;干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育过程中最微妙,也最有意义的因素。”情绪分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两种。教师的情绪中尤其是班主任情绪的力量更为重要,班主任来到学校里,在学生面前,他应该学会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苦和不快,用将积极的情绪不断去感染学生。

一、案例的过程叙述

学生闫某,男,少白头,6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也在这一年出了一次车祸,听力据说受到了一点影响,单亲至今,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的临时打工。性格孤僻,甚至有点自闭,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学科差,但高一时数学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不善长与人沟通,习惯于在课桌上摞起很多书本,挡住自己,无数次要求或建议他拿掉多余或暂时不用的书本,但依然故我,自卑情绪突出,而且多数时间表现为愁眉不展,不注重个人卫生,衣服很长时间不洗,有味道,在家里基本上是自己做饭。高一曾经两次考入班级前10名,后来在课上睡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老师每节课需要叫醒几次,成绩开始下滑。当然他从不影响别的同学,与家长沟通多次没有效果。

二、案例的原因分析

一次我在周末管理班级自习课,闫某又在睡觉,班级团支书刘某和一名男同学赵某给我写了一封信,现在转述几段:

“老师,我们想了一下,感觉应该把闫某的现状告诉您,他的父亲分白班和晚班,在白班的时候,他总是要求闫某学习到深夜;而在晚班的时候,闫某则在网吧度过一宿,这两点应该是闫某白天课堂睡觉的主要原因,而后者则是闫某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们深切感到他经过快一年的这种生活,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我们也曾问起过他的生活经费来源,如您所说,他每天的饭都是自己做,而生活所需的都是家里的亲属给他的,他的父亲除了学校要交的一点费用外一点儿钱也不给他,而且几次的助学金他好像也没有拿到手,都在他爸爸那里,但这段的情况是我们在和闫某交流时所得,不能确保是事实……请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每次打他都是看到什么就拿什么打,我们的心里会感到愧疚的。”

通过学生的这封信,我感到以往与家长沟通反映闫某课堂睡觉的情况是隔靴搔痒,或者说建议家长注意孩子晚上睡眠的事情没有真正引起家长的关注,这是典型的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孩子课上睡觉的结果。孩子的孤僻自卑是家庭教育缺少爱的结果。

三、案例的干预措施

(一)首先解决课上睡觉的问题。与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确孩子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建议家长改换晚上打工的时间或者在晚上真正做到监督好孩子的睡眠。在班级把他安排在第一排座,便于监督他,改变课上睡觉的情况。保证听好课的前提。

(二)劝说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粗暴的方式。真诚劝说家长要用心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让闫某感受到虽然没有母亲,但依然有家庭的温暖。

(三)结合班级开展的以弘扬正能量为主题的活动对其加以鼓励和引导。对他的学习情况及时肯定,对他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对待他的态度应尽量好,对他的行为尽量不带有强制性,以说服教育为主,经常找他谈心,希望他能感觉到别人对他的关心并不断与他交流玩网络游戏的害处。

(四)结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进行价值感教育。让闫某认识到自己也有优点,比如数学比较好,能自己做饭,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鼓励他周围的同学多和他接触,多听他谈话,对待他要有耐心。多和他谈谈心,聊一聊班内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

(五)以往届贫家子弟穷且益坚的精神来激励他,鼓励他自强。如2003届一中毕业李莉班级的孙文,吃饭吃不吃菜,有时只能就咸菜,但那年他却考全班最高分,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用类似这样的事例,让他长志气,长“骨头”,长精神。以积极昂扬的斗志面对学习生活。

(六)我每天尽量以积极良好的情绪来面对他,甚至有时抓住他进步的契机跟他讲个小笑话,让他感到周围人的积极良好的情绪,以此来感染他。

四、案例的干预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辛苦努力,闫某的情况有很大的改观:

(一)上课睡觉的情况有很大改观。

(二)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情绪有很好的改变,可以常看到他课间或放学时与同学聊天、交流自己的想法,对参加集体活动不是很发怵,自我封闭的现象有所好转。

(三)有时能主动问老师问题。

五、案例的反思

教育是一门艺术,班主任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班主任要做到真情实感,善于调控才行。教育学生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各种情绪,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在错误的行为中,也有微妙的变化,其行为得到教师的肯定之后,原来的担心和忧虑造成的心理负担会马上消失,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当学生体验到这种情绪时,就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感情上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其实这种情绪也就是教师的教育在学生的内心的一种折光,它源于学生内心,激起学生主动向上的力量。当学生遭受挫折后的追悔、内疚,如果处理得当,亦可变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的力量。

教师更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2] [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9篇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班主任工作案例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