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6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哲学与人生教案 篇一
关键词:成人类学生;美术教育;差异性;因材施教
本人是广州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绘画专业老师,所教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创作等绘画类的专业基础与专业课。所在学院除了绘画专业以外还有环境艺术、装潢艺术、动漫艺术等其它三个专业。而在绘画专业的班级设定为:高升本的四年制全脱产白天班、专升本的二年制全脱产白天班及专升本三年制业余晚上班。全脱产白天班无论从上课时间与课程设置与全日制本科教学并无二致,而业余班则是星期三晚上与星期日全天上学。因为面向的是成人类学生,学生成份相对复杂,但归纳而言大致分为三类:努力几年或应届没有考上美术院校正规本科的美术高考落榜生、设计专业或其它专业毕业工作了若干年的再学习者、纯粹爱好美术进而希望系统学习的美术爱好者。虽然每个班级都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教案,但在学生的差异性面前则难免有点理想化。老师面对着不同的鲜活的学生个体之时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全方位的,不只是教学方法,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正是因为学生的差异性与复杂性,成人美术教育并非单板的纯教学教案似的循序渐进,呈现出成人类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变性。
一
相对于入学之初美术院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专业能力与水平的整齐划一而言,成人类绘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则为出现极端化现象。学生都经过入学考试这一关的筛选,由于在完成招生任务与成人类普及性教育的特点,注定了入学考试的低门槛。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都只有短时间的绘画经历与绘画基础训练,与教学教案的起点设定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学生之间的能力与水平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课程的难度推进而逐步放大。比如造型训练中的素描课程,从教案设定的绘画内容就是一个由易到难的,先是静物素描,然后才是石膏、人物头像、半身着衣、人体。如果是一个考了几年的美术院校落榜生,静物素描对其而言就是个比较容易上手的课程,静物素描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如:构图、造型的准确性、黑白灰关系、明暗五调子的基本素描理论知识等等问题都一一了然于心。必须针对学生特点摆出二到三组在难度系数上有差异的静物,让学生各自选择。能力强的必然会选择难度系数高的,能力差的则会选择相对容易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调配不同学生的教学时间,精力要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对于绘画水平弱的学生经多做示范性、修改性的教学,在示范与修改中将知识点讲述清楚,做到学生不但清楚而且的手上能够画出来,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与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相对于能力好的学生更多的讲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提高审美视野,比如素描训练中的构图新奇性与情感表达、绘画材料选择与质感表达等等知识。
成人类美术学生的绘画水平差异性决定了老师必然要针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讲授不同的教学知识,为每个学生根据其能力而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拔苗助长。由于美术教学的独特性,发现每个学生天生的美学喜好,比如有些学生偏爱以线造型,那么就可以多讲讲线在素描中的作用与运用及其形式特点,同时参考中国传统的线描或者是结构性素描。或者是意象性的、表现性的素描特征,让其慢慢体会同时保持平等的沟通。
二
美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与独特的规律。有可以传授的知识性与技术性特点,也有着不可教与难以言说的天赋性与情感性特征。蔡元培言“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讲的就是艺术中这种技术性知识与修养性的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
成人类学生的年龄差异让我印象深刻,既有稚气末脱的90后,也有与我同辈的再学习者,还有着已经退休寻求艺术梦想的大叔大婶。可以想像一个班级存在着小辈、同辈、长辈的有趣场面。年龄结构使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真是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艺术不仅是技术性与知识性的传授,它更多的是关于生命、情感、人生与价值观的综合性的生存体验。美术教育从来都不是刻板的知识灌输,对于艺术的学习更多的需要理解力而非单板的记忆力。从这个层面而言,人生阅历与生活经历丰富的年长者就有着天然的优势,这点在创作中的感受尤其明显。
严格的说,所有绘画形式都是一种创作方式,所不同的仅仅是材料与媒介的不同。素描不单单是一种基础训练,也是一种创作手法与方式。正如我们常说的写生创作化这一概念。只是因为我们长久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影响下常常使这门课程赋予了技术性与基础性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高考指挥捧下使很多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素描必然是全因素明暗关系的,色彩必然是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的。如何使作业完成基础性与创作性的理念转换也是美术教学的重点,这个转换不既是画面效果的,而更多的是思维与理解模式的转换。在这里不同的年龄层次就会出现明显的分野,稚气末脱的年轻学生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快,新的技法或新的观察与思维方式、新的表现手法,一旦接受与理解则水平突习猛进。而年龄大的则比较容易固守自己所喜爱的风格形式与固定的表现手法,对于其它的风格与手法要么完全排斥,要么小心翼翼。而到了创作课程以会出现另外的一个面貌,年轻学生平日里显得个性十足,可是到了创作课就会手足无措起来。不知道要画些什么,仿佛这个社会与现实与他又没了任何关系与关联。一旦逼急了要么就是根本无法达到的宏伟巨制,要么就是随手而来的敷衍草图。如何引导这些学生提炼对于社会与现实的感悟,凝结创作的关注点,强化创作的构思与主题认识。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情感等等命题下探讨与互动。年长的学生则创作思维明确很多,明白自己想通过创作完成与表达什么,生活的阅历与人生的体验在这里体现出它的优势与长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协助,参与意见及提出合理性的技术支持与并通过修改部分画面讲述创作实践层面应当注重与提高的知识要点与难点。
三
每个来到学校学习的同学都是有目的的,希望遇到每个学生都是怀揣着炽热的艺术梦想不过是种假大空的乌托邦。学习目的性的不同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日常行为方式,社会对于成人类院校学生文凭的轻视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我们无法在这点上苛求,它有着现实就业残酷性的一面,同时带着商业社会的功利性。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热爱艺术的,部分学生仅仅是迫不得已的委身于此拿个不太重要的文凭,正规全日制本科中也不乏这种人的身影。从社会上热度不减的艺术考生大军中不难感受其热度。与此相反的是怀着明确目标而学的同学在行为方式与思考方式则积极很多。学习目的的差异性使班级中不乏积极勤奋者,也有着二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同时有介于二者之间完全凭一时之兴趣与心情而转换着不同学习态度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当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讨论的是在这种学习目标差异面前老师的角色定位,非自上而下式的传统威严式,而应是平起平坐的沟通式的朋友。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与学习期待,以沟通来开导,让厌学者知道每段学习不仅是技能的学习,而是对于自身能力的锻炼,对于困难的逃避只是下下策,积极的面对才是人生每个阶段真正应该学习的人生课程。学习阶段更加注重的是在艺术学习中加强对于自身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哲学思辨力等等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勤奋的学生是不需要老师鞭策的,他们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为何而来。他们缺少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更加先进的艺术理念与艺术知识。有些学生的绘画生涯超过了老师也不足为奇,让他们苦恼的是怎样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上一层楼。对于他们的教学,老师更多的应该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建议他们读相关的书籍,对他们感兴趣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性研究。鼓励与赞赏、合理的提出批评性建议是同这些学生相处的最佳方式。
结论
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教学概念,但在长期的成人类美术教育教学生涯中使我觉得,这个概念在成人类美术教育而言包含着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由于成人类美术学生群体所存在的绘画水平差异、年龄结构引发的理解力与知识差异、学习的目的性差异决定了老师的教学必然是区别性对待的因材施教。对于每个学生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完成设定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持续的学习热情与端正的态度。另一重含义是美术教育这门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艺术从根本而言是一种创新性思维,但这种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在前人的成就与传统中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中创造,在学习中融合,解构与建构并行的。这个过程更多的是思考,对于人生、世界、生命、情感等等 抽象性及情感性的领悟。艺术的学习没有唯一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个体的情感结构与生命体验让每个学生对于艺术形式都有着不同的体会与偏爱。老师恰当而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如虎添翼,反之则会造成学生对于艺术的厌恶与反感。从这个层面而言,老师扮演着朋友与知己似的随行者角色,更多的是在沟通与理解中去学习,而非自上而下的填鸭式教学。
哲学与人生教案 篇二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案 设计
一、活动概况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全省中学语文教育水平,推进我省语文教师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贵州省首届中学语文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通知》(黔教办基〔2007〕273号)文件,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省教科所承办了“首届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本次活动,全省六个市、州、地共有参赛作品1537篇。所有参赛作品按初、高中分组,经过专家认真的初选和终选,最终总共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80名。分析本次参赛教案的情况,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是所涉教学题材广泛,有的教案是以某一具体文学作品为中心设计的,也有的是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等为中心设计的。二是内容丰富,在参评教案中,以文学作品教学类的为例,就涉及了古今中外各类体裁的文章。三是深入程度高,上述每个地区除了市、县一级的学校外,基本上都有来自乡镇中学的教师参加,初中组还有不少村中学教师参赛。四是参赛教师人数多,年龄层次分布合理。以此次参评教案作为样本,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我省中学语文教师教案设计和制作的实际状况。
阅读与分析所有参评作品,结果表明,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省语文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参评的教案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课改的意识,例如:在教案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意识、知识与能力并重、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引入“多元解读”的思想、注意课后作业的开放性等,体现出我省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不少参评教案中存在的诸如没有或不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很好地体现“师生间的对话”精神之类的问题。
二、分析认识
在经过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影响之后,我们知道,今天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再是权威的教育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具有民主意识、尊重学生、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独立赏析、理解、思考活动中的点拨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是能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人……长期以来,教案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因此成为语文教育活动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心,甚至是不少学校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一个标准。究竟该如何认识教案呢?结合对本次参评作品的阅读和评选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
1.一个教师能不能上好课,关键在于是否备好课,而不是教案写得好不好,教案不能等同于备课。但是,设计合理的教案,对于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意义,认真地设计教案,是语文教师专业技能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它反映了教师与教学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能是多角度、多视野的,记录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搜集、整理和选择有关的教学资料,扩展教师的视野,发展教师的思维,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及继续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它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如何展开的构思,以文本的形式表现这种构思,使之成为教师业务工作中的“备忘录”,可以较好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提高教师工作的理性程度,使之更加专业化。今天,有人提出“零教案”的构想,不少教师以此为据,否认教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不理智的,同时也不符合“零教案”的初衷,需要指出的是,“零教案”不等于“无教案”,而是更多地强调“心案”,强调“胸有成竹”式的“腹案”――内在准备。总的来说,无论是“纸案”还是“心案”,倡导者无疑是重视课前的准备的,而“教案”作为这种准备的重要体现,也无疑是有益于教学的。
2.“教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和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订的施教方案,犹如演出的剧本、建筑的设计蓝图,它是教师备课后形成的书面结果,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这种定义,在语文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长期以来,这种对教案的认识也普遍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本次参评的教案,也有很多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设计。分析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首先是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教学流程,比较突出教师主动、强调教师主体;其次,从“演出的剧本”这一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教学活动“演出性”的客观认识,而忽略了对课堂教学“真实性”的思考;而“建筑的设计蓝图”、“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的说法,则过分突出了教师及教案的权威性。阅读这一类教案,总的印象是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设计紧凑,教师的“导演”意识较强,但却很少看到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见解或者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的余地,大部分设计往往会具有“剧本”的某些特性,除“真实感”、“现场感”不足之外,还表现出教案对教学活动的干预,体现出较强的指令性和规定性,教学过程相对僵硬,课堂教学的张力也因此而受限。这样的教学设计,明显表现出受前苏联影响下的指令性课程范示的某些局限,同时还透露出高考指挥棒、唯科学主义、名师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对话”等这些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其中常常受到忽视或得不到良好的体现,学习主体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过程原本的动态性,教学活动原有的生成性,教学流程中参差错落的互动感等都不能得到较好的表现。
三、对策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制作教案时应该重视如下一些问题:
1.教案的制作,不应该是某一个教学内容即将开始前的临时产品,也不应该随着某一个教学内容的结束而终止。教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多维解读,集中思考,在多次的教学经历中反复实践,它不会一次成型,它是教师不断审视、反思的结果,甚至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同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等各种对话的集中体现,因此,这个制作过程,就不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本次参评的作品中,教案《设置情景,活化课堂》记录了一堂写作课的教学流程,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细节,学会观察细节,描写细节。从形式上看,这份教案没有按照“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这样的格式来设计,它更像是一份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实质上,教师正是打破了传统教案的固定模式,认真思考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一个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急需掌握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何抓住细节、感受细节并进行细节描写,精心设置课堂情境,巧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师生、生生间的多维对话中自然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对该次教学的反思也颇具特色,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不被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编写”束缚,而是针对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思考、反复求索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来制作,集中展现教师的语文素养、职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2.教案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和特色。传统的教案,要求步骤完整,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格式规范等,几乎成了固定的套路,在我们努力寻找所谓的“规范”与“标准”的时候,教案的设计也在不觉中走进模式化的怪圈,于是照抄教参、抄袭教案、网上下载等行为也就不以为怪了。然而我们都知道,真正名家名师的课堂和教案都是无法复制和抄袭的,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各个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等决定了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我们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同时,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是各个不同的生命存在,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的有益个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备写教案的时候,还需要“备”不同的学生。尤其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提供给我们的开放的文本结构,那么作为教师,作为个性的尊重者、引导者,我们需要个性风采,包括独特的上课风格、自己的立场观点、自己的审美品位、自己的文化关注等。我们完全有理由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地鉴赏与判断,放飞自己的思维,让教师的个性风采会感染学生,身体力行地给学生做培养独立人格的示范。《马的世界》,以“马”为中心设计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初看教案,给人以内容繁杂之嫌,仔细研读,作者其实匠心独运。该设计不受教材编排、教学计划等的限制,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总揽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剪裁,对课外教学资源适度开发引进,使学生在学习“马”这一具体事物、如何以“马”为中心话题进行口语交际的同时,还鉴赏了作为生物原型的马、诗歌中的马、说明文体中的马、散文家笔下的马……设计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又增强了语文课与人类文化、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我们说,这样的制作与设计,就是融合了教师各种素养、充满教师个性特点和个人风格的劳动。
3.不过分强调教案“教”的功能,注意“教案”与“学案”间的结合,真正体现“对话”的精神。上文提到,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教案”,主要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构思,一般是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教学流程。可以说,这样的教案,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内容、看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法,这就难免会有“教师中心”的偏颇。那么任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方法等,完全地由设计“教案”转为设计“学案”又是否可行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曾说:“为了儿童去牺牲成人或为了成人去牺牲儿童,其错误是相同的。”20世纪后半期,自从后现代主义以“一种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去看待教育问题以来,后现代主义教育提出了教育领域“去中心”的主张,建议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中心主义,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所谓的“中心”,师生之间不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师生合作、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对话关系。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对话,而对话追求的应该是相互理解,据此,在制作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预期,自觉考虑“学案”的因素,科学地结合二者,使师生间的对话不是简单的教学信息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而变成思想与情感的沟通,精神的交流,灵魂的对话。获奖作品《我与地坛》讲究问题的设计、注重探讨的过程,纵观其教学流程,能感受到不同层次间的对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师生间对话关系的探索。《南州六月荔枝丹》则注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教案结构简洁、用语精炼,读来倒更像一篇“学案”。
4.要注意适度地“留白”。有的教案设计看似精湛严谨,但总容易给人留下“剧本”的印象,表现出设计者过于强烈的预期性、干预性和指导性,这就类似于家装中为了照顾功能的全面而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空间。教师“导演”意识的作用,教案的“干预”和“指导”常常会影响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将师生的思维与活动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相对狭隘的领域,对实际教学活动中的“突发性”准备不足,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精神交流的机会。大家知道,今天,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或者给学生一个怎样完美的结论,而是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发现意识、问题意识等,所以说:在设计中适当地“留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感悟空间,自学空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不断地超越自我是大有益处的。
总的来说,透过对本次参评教案的阅读,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在贵州所取得的成绩――教师教学理念发生的变化、一线教师的积极创新、教师的工作热情等,同时也注意到我们在课程建设理念、教学价值认识等方面尚存的局限。从当前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来看,语文教案设计,只有走出“蓝图”的时代,依据真实的课堂,结合课改精神,加强设计者自身理论修养及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项目基金:贵州省首届中学语文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潘涌:《指令性课程范式的终结与语文教师创新精神的解放》,《教育科学研究》,2002.12。
[3]布鲁纳、伟俊、钟会译:《杜威教育哲学之我见》,《教育研究》,1985.4。
[4]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
[5]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篇三
【关键词】高校马哲;教学困境;实践;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
与其他学科不同,哲学并非某些具体知识,它强调的是以理性的态度思考人之本性,人之境遇,以及如何处理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认识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它不仅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过去教学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当作普通的自然科学,误认为马克思哲学教学就是把马克思的经验和智慧授之于人,作为其运用的现成工具。而且,哲学不像数学、物理那般,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很多教师都习惯了把自己当作权威,传授教材知识,却忽视了时代变化,教学理念太过落后。
哲学比较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务实派,一切从实践出发,既来自于实践活动,又能够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这样方能体现出哲学的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精华部分,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哲学原理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让他们产生精神上的觉醒和领悟,能够对自己的生存境况、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和判断。特别是在学习之后,要令学生不仅仅只会背一些理论,而是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调整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马克思哲学课,但大部分学生对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与其教材内容有着很大关系。翻开高校马哲教材,不难发现,教条、结论、归纳、总结处处可见,内容单调枯燥,既没有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又刻意回避一些重要内容,以至于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但很多高校的教材依然是前苏联哲学教科书模式,与现代学生的心理不相符。另一方面,其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生无法有正确的整体把握,更无法发挥其指导作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不可分,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对其有所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调整。如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明显变化,我们更应重视马克思哲学,对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内容方面,需加以调整,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观察其思想变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其兴趣爱好相联系,包括生存状况、恋爱婚姻等,令学生能够把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运用理论知识却指导生活。此外,教材内容要合理增删修改,及时更新,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而马哲的时代性极强,必须及时更新。同时,在教学中不妨融入中国哲学,或者介绍西方哲学的优秀思想,令学生分析其异同点。
3创新教学模式
马克思哲学理论本就枯燥,如果教学模式不合理,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抑制。教师占据着权威位置,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学生很容易生出反感。比如,案例教学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广泛,但部分教师在讲课时,却是自己用案例去证明教材理论,与学生缺乏交流,导致很多学生都不知所云。
因此,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同样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关心的案例,如就业、娱乐等。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令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焦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述能力和总结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例如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演讲,或者举办辩论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直接灌输理论知识。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大学生群体都习惯了网络和手机,教师应该拓展教学渠道,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群等,手机在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流行工具与学生交流。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把知识化为己用,还要展开有深度的探究。比如让学生提问,因为能够发现问题,说明对教材内容有所思考,然后深入研究,直至解决问题。
4改革考核方式
应试教育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依旧有很大影响,在考核时,依旧偏重于知识记忆,而不是对知识的理解,由教材知识拓展出的思考,以及实际应用。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为笔试,以至于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这样即便考得高分,也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解决这种高分低能的问题。引进多种考核方法,并灵活转换,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等方式反馈和衡量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题目要灵活,既能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衡量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其思政素质,还能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从国内高校马哲教学效果来看,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尽快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黎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赤峰学院学报,2014,22(4):215-216
[2]张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6(3):80-82
[3]赵秉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4,25(33):158-159
[4]王婷。以哲学的方式对待哲学――谈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0(10):165-166
作者简介:
哲学与人生教案 篇四
【关键词】学案导学;职高教育;德育课
众所周知职高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更加注重技能性课程的安排与教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德育课便有所忽视。事实上,德育课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学生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算拥有再优秀的技能技术也无法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正因为学校师生对德育课的不重视,使得其教学方法也一直停滞不前,许多职高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传授方法:教师马不停蹄地讲、学生晕头转向地学,教师累、学生疲、课堂气氛沉重、教学效果甚微。
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要对职高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运用“学案导学”法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详细、科学、合理的教案指引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职高德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学案导学”法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师精心备案、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教案、引导学生预习,是实施“学案导学”法的第一步和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通过认真的备课吃透教材内容、多方面收集教学素材和资源,确立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准备《透视经济现象》中“商品”这一章节的教案时,教师就要明确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价值规律?其作用是什么?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如何运用经济规律分析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等等。有了目标,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难易巧妙搭配,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然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拟定教学提纲,尤其是让学生自主预习的提纲;并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环节中根据提纲去厘定思路、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自学。最后,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还要设计一个学生预习的反馈环节。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采取多种方法、巧妙以案导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通过“教案”启迪学生的学习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辩论“唯物主义好还是唯心主义好?”这一哲学论题,让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除了情境教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哲学与人生》中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各小组学生就会根据这一大题目,从课本教材、网络、课外读物等资源中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素材、寻找答案。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最终便可总结出:对立与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其主要内容还包括联系与发展、矛盾与创新的观点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受到同学的启发,还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扮演好其“引导”的角色,以科学的“教案”为蓝本和依据,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学习。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杂症,提升学习能力。
三、运用评价反思、拓展课外训练
无论是“教”还是“学”,都离不开思考与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进行教学也需要如此。一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方法进行评价。这里的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同学对同学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师也要对“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思考其实施的效果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差距,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等等,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还有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学习活动,将职高德育课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进行课外拓展训练,以开阔视野、扩宽眼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进步。这一点也是“学案导学”法的要求,更是职高德育课程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政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近段时间炙手可热的“钓鱼岛问题”,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们去思考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与我国的外交立场。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法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学案导学”法合理运用于职高德育课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其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利于职高院校培养出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包炜。中职学案导学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探究[J].教育创新,2012(05).
[2]陈旭清。陈煦。始终坚持德育原则 不断实现教学创新——对职高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思考[J].《大家》,2012年第4期。
[3]季军。导学助课改磨砺出真知——浅谈中学数学导学案推行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J].语数外学习,2012年第7期。
哲学与人生教案 篇五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 教学探析 课程特点
进行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探究,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对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对中职生的成长来说,他们有很多人生的困惑需要解决。在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的人生具有统领作用。一个人拥有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秀的心理素质。用哲学点亮学生的人生,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能更好地提高中职生人生发展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引导中职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
“哲学与人生”课程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化了德育课特点,既学哲学又用哲学。
课程将哲学知识与人生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发挥哲学的指导性,用哲学指导人生;将人生问题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用人生体验哲学,用智慧感悟人生。将学哲学和用哲学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感染、引导和鼓舞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
(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内容
“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本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设置了二个重点,一是哲学基本观点的重点,二是人生问题的重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难点主要是哲学与人生的结合。一是如何从人生的具体问题中提升出哲学问题,二是如何以哲学的观点来感悟人生。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内容的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两条线:即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人生问题。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第一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问题的主线是走好人生路。第二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态度。第三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实践。每个单元分为三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按照两条线。
三、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整体设计思路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知、信、用相统一,引导学生既提高哲学的素养,又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即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基本线索来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施两条主线内容的教学中,讲哲学知识,要注意以解决人生的问题为目的,把握重点 ;讲人生问题,要注意哲学知识的运用,把握人生问题中的哲学意义 。实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的结合。
(二)教学创新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内容设计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为学生而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内容精炼化、生活化和生动化。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教学方法提倡讨论式、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三)“哲学与人生”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基本环节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应该是直通学生心灵的教育:应以生动案例内化于心;以多样形式体验于心;巧设情境感染于心。最终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教会学生做人。
“哲学与人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是以大量的来源真实的案例供给学生分析探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导入、理解分析、实践等教学的基本环节。
导入环节:案例+问题。选取案例导入或者情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情趣 ,把学生融入其中、营造和谐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营造语言情境,感染其心灵;精心设计问题,具有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理解分析认环节:案例+体验。包括认知理解、问题分析和讨论。以案例理解基本观点,用基本观点分析案例 ,提出问题讨论,加深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应用)。
实践环节:活动+方法。设计学而思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思考、讨论探究,老师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进而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生教案 篇六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课;积极参与
职业中专的德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德育课太难上了,学生上课不听讲,乱讲话,玩手机游戏,看电子书,简直无视老师的存在。有的老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持纪律,有的老师听之任之,自己讲自己的,只求下课铃一响。这样的现状既达不到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也是一种煎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因此,改变这一现状最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到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课堂中来呢?
一、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换位思考,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思路,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属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接受能力差,认知水平低,态度消极。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教案,问题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学生生活实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交流空间。只有合乎生情的教学设计才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生情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案”,从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流程和师生活动。笔者在今年高二年级讲授《哲学与人生》第一课《世界是物质的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针对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哲学原理,笔者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把抽象难懂的哲学原理讲授给学生?从哲学小故事中笔者得到灵感,准备了很多的树叶。上课时学生看到教师带来的树叶,都很疑惑,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笔者连续抛出两个问题:(1)在所有的树叶中你们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吗?(2)你们能找到两片彼此完全不相同的树叶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1)不仅树叶,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2)世界上没有完全不相同的事物,总会有相同的地方,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学生很有兴致地观察,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哲学中抽象的难点就这样在学生的活动中解决了。笔者认为,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教案,那这节课肯定是失败的。
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而我们的职中生往往乐于求新求异,他们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的学生都要开阔。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过多强调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其结果必然使理论与实际脱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使学生信服,更无法使学生践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自己去打开生活这本大书,引领学生学会了解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生日常生活素材中的典型事例,处处都激励学生去探讨知识。如,日常生活中,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我们应如何纠正?学生的消费行为中有哪些是从众消费、攀比消费、求异消费等?同一种月饼,为什么临近中秋节时会比中秋节后贵?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观察、探索,在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容易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体现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参与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与此相背离,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自学自讲和讨论等教学方法。所谓自学自讲,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来讲解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换位置,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变学生台下被动地听为台上主动地讲,教师则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二是练口才,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提能力,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还将讨论教学法引入课堂。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亦可以是辩论式讨论。积极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逐步明确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主体意识。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6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哲学与人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