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9篇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在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值是否相等;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____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2页的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们观察课本上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

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

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

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七、布置作业

《冠魔新干线》第1页的练习。

第二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15-85.6+0.9-+0-8283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

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冠魔新干线》第2页的练习。

第三课时

内容:认识负数练习

1、先读一读下面这些温度,在写下来。

汽油蒸发的温度是四十摄氏度。()

汽油凝固的温度是十八摄氏度。()

金星表面的最高温度是四百六十五摄氏度。()

2、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放入相应的框内。

正数:()

负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设计说明

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和圆锥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圆锥形实物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 胶水 小棒 直尺 平板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轮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来认识圆柱、圆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行车后轮车条上系上的彩带,并想象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点动成线”这一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风筝的运动、雨刷扫过车窗、旋转门转动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发现。

发现一 蜈蚣形的风筝在天空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小节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二 雨刷扫过车窗,雨刷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扇形。

发现三 长方形旋转门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教师小结:通过这三幅图可以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做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用胶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转游戏”,认真观察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3)学生汇报,明确小旗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圆柱与圆锥。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有曲面。拿出我们的学具一起探索吧!

(1)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圆柱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2)滚:学生拿出圆柱和圆锥形学具在桌面上滚一滚,说说自己的发现。

(3)剪:试着将圆柱和圆锥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剪开后得到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快速旋转小旗的活动,结合想象空间,体会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第二课时(重点课时) 2.22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运用侧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质疑 怎样推倒圆柱的侧面积呢?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 (略) 讨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说说: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三、新课 1.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2.教学例1。 用投影出示例1。 (1)独立完成 (2)质疑、个别指导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4.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5.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求表面积。 教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后求表面积。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 随后教师出示一圆柱模型,将数据标在图上。 教师: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 出示展开图,如下: 让学生观察展开图,“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宽等于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6.教学例3。 出示例3。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圆柱形水桶的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求做这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 教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使学生明白:水桶没有盖,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学生分组计算、集体交流汇报 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四、巩固练习1.做第5页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运用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状的水桶,高是45厘米,底面半径是22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要用多少材料? 五、作业 书5页2、4题 第三课时 2.23   教学目标:通过圆柱切分和拚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圆柱体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的求法。 二、习题练习1、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圆柱木棒,底面直径2厘米,高3厘米,如果沿地面直径纵剖后,表面积之和增加( )厘米。 A  6  b 12  c  24 d  48 (2)把圆柱的钢材沿平行地面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之和增加12平方厘米,钢材的第面积应是(  )   a 6  b 4  c  3 d 2 2、讨论并解答 一个圆柱木块,高减少1厘米后,表面积就减少了6.28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测量黄瓜表面积实践作业练习三、作业;数学书  6页 7 8 9题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24 教学目标: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圆柱体体积  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三、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会怎样呢?(看模型,联想长方体) 推导其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  2.教学例1 出示例1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用投影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 V=Sh=50×2.l=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1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O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i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五、作业:数学书  9页  2、3、4、第五课时 2.26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1、练习二 1题 回忆计算公式,并逐个计算。 2、选择:(1)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2)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3)做一节圆柱形铁皮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4)求一段圆柱形钢条有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三、深化练习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94.2平方厘米,底面直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设计说明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优惠促销活动。通过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实际计算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会解决百分数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前面的知识为基础,在课堂上只需要适时地引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通过列式对比,得出最优的购物方案,这样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的商品促销方式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在购物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商家有什么促销方式?你还知道其他哪些促销方式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引入:购物中促销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各种促销方式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下一步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展开问题,探究新知

师: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面临过不知道选择哪家商场去买商品的时候?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课件出示例5)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结合课件中的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1)小组讨论并交流:“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满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在哪个商场买裙子更省钱?

(分别求出在A、B两个商场买同一条裙子的价钱,然后进行比较)

3.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明确:

(1)去A商场买。

(A商场是打五折,也就是按原价的50%出售)

列式:230×50%=115(元)

(2)去B商场买。

(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所以要减掉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

(3)实际比较。

因为115<130,所以选择A商场更省钱。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9篇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