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深您对于校园暴力报告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8篇校园暴力调研报告,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校园暴力报告 篇一
【关键词】校园暴力;未成年人;惩戒;教育
一、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内或学生间的、长时间持续的,个人心理或身体遭受的恶意攻击。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首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建立了调查报告,这些案件集中代表了校园暴力及审判工作的特点,对其简单概括如下。
(一)校园暴力的罪名呈现集中化态势。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校园暴力犯罪在针对人身伤害方面占比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和1%。
(二)校园暴力犯罪中未成年人被告比例最高,且多为年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报告统计的159名被告人中,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被告人55人,占比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被告人104人,占比高达65.41%。
(三)判刑多为缓刑或免于刑事处罚。致人重伤的32起校园暴力案件中,缓刑及免于刑事处罚的占比高达75%;致被害人死亡案件的35起案件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占比28.57%,不足三分之一,罪罚明显不相适应。
二、我国法律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缺位
(一)立法者对校园暴力施暴者主观恶性估计不足
我国的立法部门与管理部门对未成年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认识不足,习惯性地认为校园暴力是理性不足孩子们的嬉闹,其发生原因是施暴者的认识错误,因此立法者主张以教育而非惩戒为主的应对方式。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明显较高。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意味着十四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已经自动免除了刑事责任,且十六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除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外,也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但与之相对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早已远远高于立法者最初的设想,这也是校园暴力恶性案件频发的一大根源。对此,立法者明显估计不足。
(二)立法者对校园暴力案件的影响结果估计不足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处罚有严格限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其思路主要是从未成年人有无造成恶劣性后果为前提,来针对校园暴力的影响结果进行判断,其无法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其中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虽无物理上的暴力伤害,但对受害人心理往往造成极大程度的创伤,此类案件的影响后果甚至远超普通的暴力伤害,但在这类案件中,因刑法无法对其追责使得施暴者免于承担刑事责任,而对于受害者所遭受的心理创伤仅停在口头道歉或者极少的营养费,但对于遭受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来讲,其心理阴影往往会伴随一生难以愈合。
三、对我国校园暴力犯罪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修改刑法相关条款,重新确定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对八类具体的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其所根据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继续坚守十六周岁的年龄限制显然已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年龄与九十年代相比提前了三至四岁,低龄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5%,未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260%。也就是说,未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已经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主体,而法律对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却缺乏约束力,致使刑事责任出现了缺位,无法实现其价值。故将承担有限刑事责任年龄的区间调整为十二至十四岁,在此年龄段针对特定的严重暴力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但刑事责任的承担应与刑罚相区别,重点以教育性改造的措施为主,力争使其改过从善。
(二)构建校园暴力惩罚机制,建立未成年犯罪纠错体系
1.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建立其分级惩罚机制,法院依据案情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恶性程度给予其不同程度的评级,其恶性程度不大的可以采取教育批评的举措,令其明晰自身e误,同时强制其接受教育培训,改正自身错误;而针对恶性程度较大的未成年犯罪人则可以进入特定未成年犯罪人管理机构,接受教育改造,根据其表现情况,决定其是否能够回归社会。
2.赔偿制度及责任承担应当明确。对于遭受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对其赔偿不能仅停留在物理伤害上,更要对其心理伤害加以补偿,抚慰其内心所遭受的痛苦。此外,在校园暴力中,对于施暴者父母也应承担相关责任,督促其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3.纠错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校园暴力的专项法规,另一方面需要打造社会改造的体系。只有拥有法律制度性框架,相关措施才能得以顺利施行,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是保障未成年人权力的宣言书,可以有效应对当前校园暴力屡发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司西霞。浅析校园暴力案件中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惩处。中国检察官,2015(18)
[2]杨伟荣。谈何以破解校园暴力之殇。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6)
[3]李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建议。西南政法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某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篇二
XX年关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XX年关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近年来,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顽疾。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作了专项调研,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一、现状调查
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之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XX-XX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犯罪及审判工作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1.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见图一)。
2.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2)涉案小学生占%,初中生占%,高中生占%;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
3.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见图二)。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4.判刑情况。(1)致被害人重伤的32起案件中,免予刑事处罚2件,占该类案件的%;宣告缓刑的22件,占%;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4件,占%;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2件,占%;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件,占%;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件,占%。(2)致被害人死亡的35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8件,占%;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1件,占%;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4件,占%;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件,占%;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件,占%。
二、突出问题
1.理念存在偏差,对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关爱呵护未成年人是我国及世界各国共同珍视的基本理念,也是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基石,毫无疑问,在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如何做到宽容而不纵容,社会还缺乏共识。从近几年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有的地方认为校园暴力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主要强调教育、挽救原则,未意识到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大的失足青少年,惩戒实际也是教育、挽救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同为未成年人的被害人的平等保护还不够。
2.规制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待完善。当前,校园暴力频发,校园暴力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而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八种犯罪承担刑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不满十四周岁或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初犯免予治安拘留处罚。实践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中学生实施轻伤害等犯罪时有发生,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故意杀人的亦有发生。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主要以故意伤害罪追责,而构成故意伤害罪又要求致伤达到轻伤以上程度。由此导致,对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故意杀人、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实施殴打、凌辱等轻伤害的行为难以追究刑事责任,甚至也不能进行治安拘留处罚,相当一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只能由教育机构内部处理。
3.对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的矫治措施有待落到实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但何谓必要时候以及家长应如何管教,缺少相关细则,并不明确。同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即工读学校)接受矫治和教育。由于该措施非法定强制性措施,而是由监护人或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加之当前工读学校的规模正逐步减少,因此,实际走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有限。
三、思考与应对
当前,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立法、处理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形成治理的短板。为了依法遏制校园暴力,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课题组认为,需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加大对严重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施暴者与被欺凌、被伤害的孩子都是法律应该关注和保护的对象。既要重视教育预防,也不能忽视必要的惩治。既坚持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的区别对待,给予未成年犯罪人在正常环境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要防止对未成年人只讲从宽而不讲从严的认识偏差。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情节较轻的,尽量给予最大限度的感化、挽救;涉及违法,影响恶劣,理当治安拘留或者送往工读学校的,就不能简单“教育”了事;构成犯罪,甚至罪行严重,不宜宣告缓刑的,就当判处实刑,不能简单通过赔偿和解了事。通过区别对待,既彰显法律的关怀,又不失威严,公平地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2.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刑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于法无据。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视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不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且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刑事制裁,对规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日本刑法在规定故意伤害罪可判处最高十五年惩役的同时,另规定了暴行罪,即实施暴行而没有伤害他人的,最高可判处二年惩役。虽然中外立法制度、法律文化有别,但随着经济发展物质富足,社会必然越来越关注人格尊严、人身安全的保护。刑事立法当顺应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包括校园暴力在内的暴行入罪问题,为社会有序发展提供明确的规范指引。
3.针对校园暴力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惩戒、矫治制度体系。考察域外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对校园暴力肇事者的惩戒、矫治。例如,德国对校园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大,在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校园“小霸王”,校方有权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意大利刑法规定,如果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法律规定的犯罪(违警罪除外),并且具有人身危险性的,法官可以决定将其收容于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司法教养院(最短持续期不少于一年)或者对其实行监视自由。对我国而言,在刑法保持相对谦抑的前提下,应当积极探索构建刑罚之外的惩戒、矫治制度,比如刑罚与保安处分二元并存的制裁体系,值得研究。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落实和完善刑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中规定的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明确实施细则,加大对相关矫治场所的资金、人员投入,用足用好我国已有的制度资源。
4.构建防治校园暴力的程序化处理机制。根据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该机制应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内容。遏制校园暴力,既要有政策层面的决心决断,又要有智慧定力,把基础工作抓实做细。要从不同层面逐级摸清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成因,对症下药,综合施治。在课题组调研的100起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持管制刀具作案者近50%,如果相关学校对这些平时即有持刀习惯的“问题少年”及早发现、干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或者至少可以降低校园暴力的伤害后果。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校园暴力进行专门立法,构建了规范的处理机制,例如韩国XX年出台的《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此外,还要注意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预测、发现、干预校园暴力。以法国为例,早在XX年就启用了校园暴力监测软件,其统计项目非常细致,包括诸如在校园内丢石块等具有暴力倾向的行为共26项,每年法国有近95%的学校向该数据库汇总校园安全信息,这就为及早发现和干预校园暴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5.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司法机关在抓好个案办理的同时,应适时组织宣传报道,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导向。
校园暴力报告范文 篇三
【关键词】 暴力;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女(雌)性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21-03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 Among Technical School Girls/CHEN Da-guang*, CHEN Jing-qi. * School of Adult Education,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123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to explore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female students. MethodsBy us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709 female students from 5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in Beijing,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were , 56.1% of students had witnessed physical fighting in school before age of 16. The students with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nes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psychoticism, compared with their peers who had no such experience.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children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is common, and the problem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you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s of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n children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develop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to provid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victimizations.
【Key words】 Violenc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Female
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受害者一生的身心健康、幸福安宁和发展乃至全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1]。目睹暴力属精神虐待范围。国外一些研究显示,目睹暴力可对儿童产生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行为、认知、情感和身体功能障碍[2-6]。为了解现实生活中儿童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以及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否有关联,笔者对河北、北京、辽宁5所中专709名在校女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以期为预防校园暴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同意参加此项调查的北京、河北、辽宁的5所中专中,以二年级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905人,获得有效问卷709 份,占被调查人数的78.3%。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年龄16~22岁,平均17.2岁,96.2%的学生集中在16~18岁。42.5%为独生子女。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在以往有关儿童虐待问题研究[7-9]基础上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人口学指标。(2)儿童期(16岁以前)虐待经历。其中目睹校园暴力的界定是,16岁前在校园里曾目睹他人严重打架斗殴。回答“是”的即为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阳性。(3)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译本[10]。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 0、轻度= 1、中度= 2、偏重= 3、严重= 4),评定最近1周来的心理状况。SCL-90包含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和其他。计算10个因子的均分和总均分(均分计算方法为将各项目等级分数相加,然后除以项目数),均分越高,说明心理症状越明显。
1.2.2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当堂发放,学生填写完问卷后由调查员当堂收回。调查员对所有班级进行统一的问卷填写指导,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率,描述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χ2检验,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儿童期目睹暴力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2 结果
2.1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报告率 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有398人报告16岁前在学校曾至少1次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占被调查人数的56.1%。有149人(21.0%)有过1~2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144人(20.3%)有过3~5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48人(6.8%)有过6~10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57人(8.0%)有过10次以上的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情况 χ2检验结果显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母亲文化程度、16岁前不同居住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特点 基于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最小年龄,计算目睹校园暴力的初次发生年龄。很少有学生报告初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是
16岁前目睹校园暴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3~15岁(54.0%)、10~12岁(9.2%)、≤9岁(3.1%)。
2.4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SCL-90的关联 根据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将被调查女生分为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组、有1~3次目睹校园暴力组、有≥4次目睹校园暴力组。结果显示,有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其SCL-90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没有此经历的女生,并有随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增多,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也随之增高的趋势。见表2。
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分别将本研究的SCL-90的10个因子均分及总均分作为因变量,将儿童期躯体虐待/其他场所中目睹暴力/目睹有人被谋杀经历(无为0,有为1)、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无为0,1~3次为1,≥4次为2)、16岁前家庭居住地(农村为1,县城/城市为2)、是否为独生子女(是为1,否为2)、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10个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与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有关。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中专女生中有56.1%报告在16岁前曾至少1次在校园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陈晶琦等[9]2004年对528名大中专学生调查显示,23.9%的学生报告在学校曾目睹过严重暴力事件。相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和家庭,在校园目睹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提示我国儿童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可能的原因:一是校园内的同伴欺辱较为普遍,如1项中韩儿童经历暴力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 a内被学校同伴施暴发生率在中国为42.7%,韩国为26.0%[11];二是学校预防暴力工作不够;三是教师体罚学生也增加了学生目睹暴力的危险性[12]。
研究还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童年期初次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增高。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13~15岁组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最高。这与以往对儿童目睹暴力研究结果[9]相似。不排除回忆偏差,即调查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越远,被遗忘的可能性越大。
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没有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儿童期有过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SCL-90量表中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明显偏高,而且其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呈现随目睹校园暴力次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9]。Howard等[6]研究也显示,目睹暴力会损害心理健康。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调查对象来自方便样本,并非随机抽样。故对调查结果的解释仅限于被调查的709名女中专学生。另外,本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不排除回忆偏差的影响。尽管本研究有上述局限性,但仍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应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暴力规划,为目睹校园暴力受害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
(致谢:对所有参与本调查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4 参考文献
[1] BUTCHART A,HARVEY AP,MIAN M,et al. Preventing child maltreatment: A guide to taking action and generating evidence. Geneva:WHO, 2006.
[2] HENNING K, LEITENBERG H, COFFEY P, et al.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witnessing inerparental physical conflict during childhood. Child Abus Negl, 1997,21(6):501-515.
[3] MOSES A. Exposure to violence,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a sample of inner city high school youth. J Adoles, 1999,22(1):21-32.
[4] LEHMANN P.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child witnesses to mother-assault: A summary and review. Child Youth Serv Rev, 2000, 22(3-4):275-306.
[5]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Exposure to interparental violence in childhood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young adulthood. Child Abus Negl, 1998,22(5):339-357.
[6] HOWARD DE, FEIGELMA S, LI X, 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olence victimization, witnessing violence, and youth distress. J Adoles Health, 2002,31(6):455-462.
[7]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19(4):341-344.
[8] 陈晶琦,廖巍。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55-357.
[9] 陈晶琦,梁艺怀,DUNNE MP,等。青少年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回顾性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34-237.
[10]陈惠昌。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31-36.
[11]玄吉龙,金花,李光哲,等。中韩儿童经历暴力发生的跨文化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281-282.
校园暴力报告 篇四
校园防暴力欺凌应急预案1
为了保障全园师生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从我园从实际出发,制定防范暴力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如下:
一、处置事件的组织
幼儿园领导,教育局、镇政府领导,幼儿园值班人员,公安机关。
二、处置事件的指挥机构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三、报警程序
1、发现案件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向幼儿园、教育局、镇政府领导汇报。
四、处置措施
1、发生危险状况,在第一现场的教职员工首先要保护幼儿,尽快使幼儿脱离危险。
2、在保护幼儿与歹徒周旋或搏斗的同时,尽快通过与110联通的紧急按钮向公安机关报警。
3、接报后,园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同时向有关领导报告。
4、在处理过程中,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如有人员受伤的及时拨打120进行紧急救护。
五、注意事项
1、在防范暴力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首要的一条是保护人员安全,尤其是幼儿的安全。
2、应急处理过程中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抵抗,边报警。
3、各部门负责人要做好工作,不要因此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学习秩序。
校园防暴力欺凌应急预案2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防范校园内发生欺凌暴力事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及时处置侵害师生安全的事件,维护学校的稳定,特制定学校欺凌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生在我校校园欺凌暴力伤害事件。
三、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校园欺凌暴力防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周玉荣、曲林花、唐立娟
下设四个小组:
①应变保护组
组长:
组员:
②人员救护组
组长:
组员:各班主任老师
③疏散引导组
组长:
组员:各班主任、科任教师
④通讯联络及沟通协调组
组长:
组员:
2、各组职责
①应变保护组负责在公安部门介入之前与侵犯势力的周旋,紧急时的格斗等;
②人员救护组负责为受伤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
③疏散引导组负责疏散引导学生到安全场所;
④通讯联络及沟通协调组负责对内对外的。联络汇报工作和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安抚工作。
四、预警预防
1、分析可能引发事件的原因
由于种种因素对社会不满和因矛盾激化而铤而走险、因严重利益冲突而报复、精神病人发病以及极少数歹徒行凶犯罪、学生之间的矛盾等情形是引发学校欺凌、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2、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①各年级、班级要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②心理咨询室要结合学校班级实际,开展学生、老师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工作。
③严格门卫登记、管理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发现可疑人员或不法分子非法侵入校园应及时报告或报警。
④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⑤经常性地与派出所、联防队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校园周边地区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人或事),及时采取有效对策。
五、处置流程
一旦发生学校欺凌暴力事件,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校内一旦出现非法侵害现象,在场教职工应尽力予以制止并及时通知学校领导。无力制止的,可调集力量,同时拨打报警电话110。
2、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各工作小组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应变保护组的人员要在公安部门赶到之前,尽力与歹徒周旋,规劝其终止犯罪;同时学校要全力保护好在现场或附近的其他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对学生进行疏散。若有需要,则通过校园广播,发出紧急集合信号。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有序疏散。
3、如有人员伤亡,人员救护组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有可能的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就近送往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
4、协助警方阻止欺凌暴力行为的最后实施。
六、善后处理
1、保护现场,配合警方调查取证。
2、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和善后处理。
3、及时向师生及家长通报事件经过,稳定情绪。
校园防暴力欺凌应急预案3
一、工作原则
树立“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平时,敲警钟,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组织管理
学校校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校园防暴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防欺凌事件处置工作,一旦发生欺凌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处置领导小组快速有效开展工作。
防欺凌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组长: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负总责。审订《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预案》,对此次治理活动督查并评定实施情况。
副组长: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审,治理过程督促班主任、安保员、宣传员宣传教育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召开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成员:服从领导,各司其职。总务主任备好“三防”等相应防范器械;安保员做好门卫出入安全管理工作和校园巡查监督工作;班主任等做好对学生的一日安全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为学生保驾护航。
三、引发校园欺凌事件原因:
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或者是校外不良青年对学生进行的欺凌事件。
四、应急措施
1.学校门卫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校门口来客登记制度,履行登记手续。如来客已闯入校内,门卫追赶不及,应立即电话通知有关部门领导,及时将闯入者逐出校门。
2.各班级加大对班级学生防欺凌安全保护意识的教育,同时要加大对班级问题学生的重点关注,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对学生中间的矛盾要及时化解。
3.各年级要定期召开本年级学生思想教育大会,对学生进行行为规则及文明习惯教育,学校每学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4.值班领导及教师要认真履行值班、值勤职责,加大巡查力度,一经发现学生如有斗殴的矛盾苗头时,应及时职责,并向当事双方学生的班主任进行反馈,由班主任及时化解。
5.如果校园内已发生学生间的欺凌事件,任何获得事件信息的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或有关人员报告,由学校德育处协同年级组及班主任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知双方家长,共同做好事件的处理。
6.如果校外不良少年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欺凌,任何获得事件信息的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或有关人员报告,并同时打110报警。
7.学校领导、值班领导或有关人员应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对进入校园的不法分子进行劝阻或制服,使犯罪分子无法靠近学生,保护在场师生安全,防止事态扩大。
8.为防止不法分子逃跑,在制止、制服前应关闭校门。
9.如有伤员,立即将受伤师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并通知受伤人员的家长或家属到场。
10.负责组织班主任、教师把所有学生和无关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学校领导要作好师生的稳定工作。
11.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当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
五、预防措施
1.加强对师生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意识。
2.严格门卫登记、管理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
3.对学生中存在的矛盾冲突,班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化解,做好双方调节工作,并告知学生家长,由家长进一步进行思想疏导教育。
4.如学生中已发生欺凌事件,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六、处理程序
一旦校园发生学校欺凌事件,一般按下列程序处理;
1.学生间的欺凌事件,视事件的程度,进行逐渐调查处理,轻微事件由班主任及年级组共同处理,告知家长,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工作,并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学校德育处。
2.对学生之间发生的严重欺凌事件或校外不良分子到校对学生进行的欺凌事件,一经发现要第一时间报警,拨打“110”报警电话。
3.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送往就近区级以上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立即按要求逐级上报,可先口头后书面。
4.学校第一时间成立由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组成的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同时要做好师生安抚工作,特别是受欺凌同学家长的安抚工作,确保事件处理不会造成新的伤害隐患。
七、职责分工
1.门卫:严格门卫工作制度,对来往人员及时查问,切实做好登记制度,外来人员凭出入单进出校园。发现可疑人员及时与领导小组成员联系。
2.值班领导:值班领导及值班教师要加强值班和校园巡视,及时处置突出事件,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3.德育处: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会同派出所、综治办处理打架,敲诈勒索、偷窃等事件。负责与学生家长联系,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4.办公室:根据《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会同校长,妥善处理学生的伤害事故,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5.教务处,加强对学校内部网络的监控力度,封堵查处有害信息,同时预防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散步对学生人身攻击等事件。
6.总务处,加强学校内部设施安全检查,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人为投毒事件。
校园防暴力欺凌应急预案4
安全健康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也是近来犯罪分子作案较多的场所,近期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犯罪分子闯入学校伤人案件,形势极为严峻。为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健全组织:
1、成立反暴力事件指挥部,领导小组机构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成立学校护卫队,做好日常的安全保卫工作。成员如下:
队长:
队员:
3、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专门对学校的暴力事件进行制止。成员如下:
队长:
队员:
二、职责分工:
以指挥部为中心,下设反暴力事件应急工作小组,负责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工作。
现场的学校领导为扑救现场的第一组织者和指挥者。
(一)、指挥办公室: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工作职责:
1、承担指挥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的职能,传达上级指示,协调各部门对突发事件处置,并向学校指挥部汇报和联络工作。
2、根据学校指挥部的指令,编播有关制止事态发展的通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等。
(二)护卫行动组:
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
1、注意现场可疑人员,一旦发现立即控制住。由值周教师负责向校长或分管副校长报告现场情况,学校护卫队其它成员立即控制可疑人员。
2、应急小分队迅速进行增援,及时稳住或控制可疑人员。
3、应急分队成员根据情况开展对事发区域检查、搜索,做好事发区域出入口的`控制工作。
(三)现场处置组:
组长:德育主任
成员: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在现场的其它教师
工作职责:
具体组织实施现场处置工作。稳定情绪、开展劝阻、疏导和维护秩序工作。
1、接到指令,组长要立即进入广播室,按要求迅速在广播室指挥安全疏散(撤离)和做好随时疏散(撤离)师生的准备。
2、接到指令后,各成员按照要求,迅速指挥师生选择相对安全又最近的路线有序撤离到安全地(教室等),在撤离过程中,发现有受伤情况立即报告现场指挥部并及时开展现场救治。
3、制止破坏校园公共财物及其它破坏活动等,及时向学校指挥部报告事态发展及处置情况。
4、防止和有效制止可能出现地惊慌、措施不当等情况,并稳定在教学区学生的心情。
(四)、通讯联络组:
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要确保通讯联络畅通和有关现场信息收集,为现场指挥部提供可靠消息保障。
2、立即报110、必要时报119和120。
(五)防护救治组:
组长:
组员:
主要工作:
1、抢救现场伤员,把伤员送到指定安全区域。
2、配合医疗人员开展救助。
(六)协调组
组长:
组员:
主要工作:
1、迅速有效控制区域各通道,特别是及学校大门口,保障道路畅通,准备随时接受指令开展工作。
2、及时疏导通行车辆,防止出现道路堵塞情况出现。
3、引导公安等工作车辆进入,并安排车位停放等。
4、注意发现、控制可疑车辆、人员,作好随时封道、封现场的准备。
(七)善后处理组:校长室、工会、德育处、办公室负责善后处理事宜
1、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2、外来媒体的应对。
3、家长等相关人员的接待。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把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快速反应原则,学校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校长或副校长报告,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果断处置。
3、预防为主原则,努力提高全校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落实各项安全预防措施,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及时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防止激化的原则,重在思想教育。
5、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分级处置。每组的主要负责人是本组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四、处置措施
1、校园一旦发生恐怖暴力事件,学校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安全稳定工作,观察事件发展动向,及时掌握信息与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按指挥中心要求,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组织落实本校应急小分队为应急力量,并随时接受指挥中心调动。
2、指挥领导小组在第一时间向社发局报告事态发生情况,同时报110,必要时报120、119等求救电话,不隐瞒事实真相,并采取响应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严格安全保卫,阻隔外界闹事群体与本校学生的联系。
4、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学校指挥领导小组迅速召开有关部门会议,落实措施,各年级组长根据要求,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全力稳定本班学生情绪,以避免学生卷入事件中。
5、当闹事者不听劝告,肆意破坏校园财物,或冲进校园进行非法活动时,保安及护卫组成员迅速将闹事者与围观者隔开。情况紧急和必要时直接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依法强行制止事态发展。
6、妥善处理事后工作,当事态基本控制或平息后,要继续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抱着教育多数,帮助少数,挽救个别,稳住大局的原则,做好安定工作。并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尽可能减少恐怖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校园防暴力欺凌应急预案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潍坊市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学校安全整治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从我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防止校园暴力应急预案组织机构、职责职责
发生暴力后,组长马上带领本组人员赶赴现场,对施暴者进行强行阻止,必要时可实行正当防卫行为。
职责发生暴力后,组长马上按总指挥要求组织人员到现场疏散未被施暴学生,并机智地疏散到安全地带。职责发生暴力后,组长迅速按总指挥要求组织人员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同时向“110”和上级教育局报告,传达事故情况保证通讯联络畅通。职责发生校园暴力后,本部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迅速赶赴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对重伤员应立即与“120”联系送往医院治疗。
二、防止校园暴力事故应急组职责
1、决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2、统一领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确定现场指挥人员,负责应急队伍及物资的调动。
3、向公安、医院、教育局等应急部门报告,并保持密切联系,相关部门人员到达单位后,配合这些部门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4、向单位员工通报事故情况。
5、向上级部门请求救援事项。
三、防止校园暴力报告流程图
发现暴力者(或受害者)现场紧急呼救,引起周围人员注意
教师面对歹徒施暴,应在巧妙周旋,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暗自派人通报学校最近的教师,然后由教师报告校长。
四、校园暴力处理程序及措施:
1、发现校园暴力者的应急措施。
①如果是教师发现歹徒正要对学生施暴,此教师应立即上前阻止,并与之周旋,然后巧妙派人报告总指挥。
②如果是学生发现了歹徒正对其他学生施暴,此学生应立即报告与他最近的教师,然后再报告总指挥。
2、总指挥接到通知后,迅速赶赴现场,同时拨打“110”,通知警察(迅速前往现场阻止),与此同时,总指挥一面迅速召集最近的教师(最好是男教师)赶赴现场,阻止施暴者施暴,一面通知现场防暴组组长前往现常
3、各应急组现场救护
现场防暴组:组长接到发生校园暴力消息后,应立即组织本组人员(不必等到人员来齐后)前往现场防止暴力,本着保护学生安全的原则,力求不受任何伤害,但当歹徒强行施暴时,本组人员可实行正当防卫。
疏散引导组:本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迅速赶赴现场,当防暴组与歹徒周旋时,本小组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掩护与歹徒相近,易受伤害的学生撤离,并实施保护行为,防止歹徒对更多学生造成伤害。
通讯联络组:本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迅速联系相关人员到达现常①公安局“110”②学校应急组各组组长③向上级(教育局)报告情况,保持通讯联络畅通。
现场救护组:本小组人员在组长带领下,接到事故发生的消息后,应立即携带药品到事发现场了解伤员情况,对轻伤员进行简单救治,对重伤员应立即拨打“110”紧急救护,送往医院。
4、事故调查,善后处理。
①学校应急组在110的协助下,应立即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对伤员进行救护,并安排家长情绪等。
关于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调研报告 篇五
关于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调研报告
——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建议
调研人
调研时间2011年 2 月 3 日至5 日
正文
前言
现今,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稳定和地区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也是影响和谐发展的强大阻力,被视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有人把它和政治腐败、环境污染并称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校园本该是文明的殿堂,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象牙塔,近年来高校暴力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恐怖主义向高校渗透提供了机会,也引发了在全球大环境恐怖主义阴影下对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频频发生的暴力犯罪事件进行探讨。主体
大学校园暴力犯罪原因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根据NBC等媒体的公开报道统计,在“9·11”事件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球总共发生了2929起与恐怖主义相关的伤亡事件,其中仅2004年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就有1709件,占到了袭击总数的58%。虽然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打击,但并没有遏止世界范围内恐怖事件上升的势头。在国内以“达赖”“热比亚”为代表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与国外恐怖分子沆瀣一气,阴谋策划西藏、新疆独立,发动了一系列打砸抢烧暴力恐怖事件,对西藏和新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校园。
(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传媒暴力文化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尚处于成长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正处于形成之中,故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质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个性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一些反映恐怖分子犯罪记录的印刷品、录像带、淫秽画报、黄色书刊等,也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这些描绘淫秽色情、宣扬暴力以及腐朽生活方式的音像印刷制品,严重腐蚀着大学生心理和意志,埋下犯罪的种子。我国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也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之前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餐饮界名人萧某遭绑架案中,犯罪嫌疑人就是完全模仿网络犯罪游戏“生存游戏”的犯罪模式,要求被害人家属依约定前往指定地点“寻宝”,“过关”后再进行下阶段游戏。不难看出,传媒暴力与大学生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其次是贫困的影响。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贫富的悬殊差异通常容易让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不平衡,加之受到恐怖主义的影响,看到社会上很多不公正的现象,自然容易让人产生蔑视社会甚至逆反的心理。当机会的障碍非常明显时,便会将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归因于社会原因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有专家分析认为:弱势、贫困家庭的学生更易成为大学校园暴力犯罪的潜在主角。例如马加爵,就他从贫瘠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求学而言,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两者之间的鸿沟、差异、生活水准,乃至社会的认同和价值观,对他来说都是多么大的震荡。就边缘性而言,他是来自偏远农村,家庭贫困、个性内向,难以融入社会的大学生,属于城市边缘人群中的一员。2004年马加爵事件后,一些媒体围绕贫穷导致自卑是否是马加爵犯罪的根本原因有过争论。虽然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以及“自我中心” 的性格缺陷。但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贫困问题导致的心态变化对于马加爵犯罪的动机是有“促进”作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 ;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三)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的影响是最早、最直接、也是最持久的,一个人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父母是子女天然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子女的最好教材。也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渊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代替不了的。一方面父母态度粗暴、争吵甚至漫骂殴打,长期的影响将使孩子形成无情、冷酷的心态,从而寻找发泄的目标导致暴力犯罪。一些因其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后,易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对生活缺乏信心,对于别人的批评敏感,其性格集自卑、孤僻、冷漠于一体。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子女的4.2倍。另一方面,现在有的家庭过多依赖学校教育,在进入大学以前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当孩子进入大学后,一些家长更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有加,无区别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对于子女思想变化和精神需求很少留意,使一些娇性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放任的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养成了一些大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习性,在校园里一旦遇到“导火线”,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便容易发生暴力事件。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的那样:“父母象牛马一样娇惯出来的子女,不是家庭的叛徒,就是社会的暴君。”
(四)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其一松散的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为人等都对大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有些学校忽视这一工作,控制功能弱化,客观上造成了校园环境的“真空”地带。目前,大学里普遍开设了政治理论课和法律基础课,老师、学生皆不重视,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说教,缺少说服力,学生大多以应付考试了事。使一些大学生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下降,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很容易被社会上消极因素所影响、腐蚀,而误入歧途。其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学习好,一切都好”。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公德意识、社会责任、团体精神、诚实信用等道德修养的严重缺失,甚至荣辱不分。由于未能及时做好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压力逐渐增加而无正当的发泄途径,很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五)个人行为缺失。首先是理想信仰危机的影响。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有些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仰,缺乏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理性热爱,不能理智地表达爱国情感。受社会和媒体等负面影响,遇事缺乏理智分析而因易冲动,导致犯罪。其次是法制意识、道德观念淡薄的影响。大多犯罪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与自己的社会行为联系起来,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要负刑事责任。多数大学生犯罪后,都有程度不一的悔罪表现,归案后认罪态度比较好,都承认自己是一时冲动而为之。以上种种表现都说明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不会说出此类幼稚无知的话,更不会作出违法乱纪的事,走上犯罪的道路。第三是压力过大的影响。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过级压力、经济压力,特别是在毕业即等于失业的就业压力,让大学生的致富梦、淘金梦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让一些大学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引发了攻击性或者暴力犯罪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攻击性的行为。当人的根本利益得不到满足,受到阻力时,就会表现出人的攻击性的一面——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利益。第四是不正确的恋爱观的影响。如:2007年9月中旬,发生在河北某大学校园杀人案就是因为恋爱问题。原本很要好的两名男同学,因为同时爱上一名女生,拔刀相见,致使一名男同学丧生。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与所谓的“为爱决斗”注定是一场暴力。在校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恋爱观,他们就极有可能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出现越轨行为。
大学生是祖国振兴的希望,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旺发达。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和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在新形势下,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的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思想和政治保障。要全面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清楚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使教育做到以人为本和有的放矢。学校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中的中坚作用,团结和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奋发图强、锐意创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凝聚人气,激发活力,打造合力,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教育、理论指导和实践实习等,为学生创造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机制,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和指导功能,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学校要加强组织建设,重视组织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的组织框架。要精简行政部门办事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的教育和培养,注重梯队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人才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岗位。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水平和能力,保持组织管理与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观念新颖、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考虑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特点。要通过建章立制,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为师生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和谐、宽松的环境和良好氛围,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
学校要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竞争机制和监督、服务体系,塑造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氛围。学校要时时处处站在集体的高度,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做好事,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创造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做教师和学生的知心人。
学校要以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为中心,建立有助于教师工作的体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要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创建民主、务实、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氛围。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给教师施展才华创造空间。发掘教师潜能,对在教学、科研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加大表彰力度,树立典型。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和完善学习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教师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培训和指导,特别要关心、支持和重视新教师的发展,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业务本领。要引导教师弘扬正气,遵纪守法,对教育事业做到用心、耐心、细心、热心、爱心。同时,大力培植团队精神,特别是科研团队和集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爱岗敬业。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以“崇教厚德,教书育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创建和谐的人才培养环境
培养学生成才是学校的根本目标,而人才培养环境又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站在有助于学生成才的角度,不断完善教育设施,开发教育资源,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环境,为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教育的服务功能。要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引入校园,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对特困生、问题学生、后进生等弱势群体,要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回信心,走上健康发展轨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信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要加强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服务功能建设,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要通过太空桥艺术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为师生交流搭建舞台。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创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特别是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中广泛开展互帮互助等活动,发挥党员和干部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知识竞赛、风采之星大赛等,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协作、与人沟通、与人相处。要发挥网络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健康的校园环境。
(四)依法治校,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 依法治校、民主决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管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校园结构的协调性和学校发展的合理性。和谐校园应是法制的校园,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治校关键在行动。一是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二是要依法建章立制;三是要建立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四是要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做懂法、守法的人。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体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制度,收集大家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置学校制度于众人监督之下,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发挥规章体制的保障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要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持学校政策、规划的持续性、发展性和长远性。学校出台的各项政策、策略不能因领导班子的改变而改变,要在发展基础上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在稳定中求发展。规范管理制度,精简管理机构,以科学的理念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再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学校要定期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置广大领导干部于全体教职员工的监督之下,增强其廉洁自律意识。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学校党委要把好干部的任用关,将优秀人才吸收到领导干部队伍,做好干部的培养工作。
最后,与以德治校相辅相成,发挥德治的思想保障作用。学校要重视以德治校,使其与依法治校相互补充。要重视思想教育和引导,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正面疏导和解决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在广泛讨论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奖惩体制,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结尾
当前,恐怖主义阴影下大学校园暴力犯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高校的问题,而是一种较严重的社会现象,值得深入的研究。我国在应对恐怖主义阴影下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对涉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应机制方面,还缺乏相应理论,严重制约着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小道消息、虚假信息、社会恐慌和非理性行为、隐瞒真相等还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学生整体的危机意识淡薄,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缺乏,学生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然而,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为之不懈努力。学校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才能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参考文献:
李健和,王存奎,梅建明等,《当代恐怖主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李强,周孝正,邓建伟,《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武玉红,《高校校园暴力犯罪诱因解析及防范》,《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2)2.韦耀东,梁艳华,曹聪等,《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卫生职业教育》,2007.6.刘张洛,《浅谈高校暴力犯罪的防范》,《鹜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3.张腾明,李文虎,黄仁辉,《高校暴力犯罪行为分析及预防对策》,《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2.意·恩里科·菲利,《实证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白建军,《控制社会控制——一种犯罪学的范式分析》,《中外法学》,2000.2.
校园暴力报告 篇六
关键词:校园 榨油 成因分析预防对策
一、“校园榨油”解读
我们所说“校园榨油”通常则是外界社会闲散人员勒索学生钱财、收取学生保护费的违法行为,这类校园榨油,有社会无业游民,也有刚刚毕业或辍学学生,他们往往利用在校学生进行违法活动。
二、“校园榨油”组织在校园中的表现
“校园榨油”作为一种黑社会性质违法活动,不仅具有独特的行为特征,其防范对策和控制方略与其他一般团伙犯罪也有较大区别。 互联网上和部分地区的案例反映出了,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学会用黑社会的各种方法与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同学,究其根源就是现在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黑社会文化对校园的渗透分外厉害。校园这一方净土更被黑社会分子作为发展其成员的机构,在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倍受威胁,所以扫除“校园榨油”组织刻不容缓。
三、校园榨油的形成原因
青少年由于正发育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处于形成和成熟阶段,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就是一个需要特别研究的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受其生理心理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还尚未完全成熟。 他们渴望交友,渴望交际上的开放性,因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又有聚合的特征。一旦他们聚合在一起,我们所说的校园榨油的雏形就已经基本形成,与外界稍有接触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其暴力行为和不计后果的特点就显露出来。
(二)环境关系。青少年犯罪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有相当一部分的来自问题家庭(父母离异、单亲、再婚、犯罪、留守儿童)。这些存在家庭问题的青少年在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之后,就会加入违法活动,成为犯罪分子,并由此发展起校园黑社会。
(三)青少年精力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的趋势,这对人生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有很坏的影响,各种宣扬凶杀、色情、暴力、的录像和网站更是成了青少年步入歧途的引导者。
四、校内外榨油现象面面观
“校园榨油势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现在,社会风气算不上很好, 正义的声音有时显得软弱无力;打开电视、网络,里边播出的往往都是黑道老大一掷千金、醉生梦死,或教人如何打斗,如何抢劫,如何作恶之类的影视作品,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和教唆着我们的孩子。
(一)、令人担忧的前景
在当今校园里,简直不胜枚举,有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认为学校里最可怕的是老师,而如今为数不少的学生,则认为最可怕的就要数那些“问题学生”和“校园黑帮”了。目前,这种校园里普遍存在的黑恶势力正在像滴在水里的油一样扩散蔓延,逐步由几个零星的“点”扩大成“片”,并渐渐组成各所学校间的“大帮派”,甚至还勾结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无业青年,形成庞大的“校园黑势力网”。更为严重的是,其触角和魔爪甚至已经具备伸向校外,直接危害社会。
(二)、校园榨油的特点
校园榨油最直接的犯罪手法就是勒索钱财和实施暴力,而最令当今家长头疼的是两者往往是同时而来了,并不能说是舍财免灾的解决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当前的校园暴力现象一般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暴力程度日益凶暴。如抢劫、恶性伤害等校园犯罪案例日益增多。
第二、表现形式多样。如体罚、起绰号、打架、欺负弱小同学甚至伤害老师、校园抢劫、校园犯、校园黑社会等。
第三、暴力分布普遍。校园暴力在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学校都有发生。
第四、施暴地点集中。多在空教室、体育馆、楼梯间、厕所内、运动场或其他少人注意的死角,而且多在上学或放学及晚自习时发生。
(三)相关案例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遇到侵害或敲诈的比率为27.0%,中学生遇到侵害或敲诈的比率为14.1%。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遭遇“校园暴力”侵害的风险率不同,小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风险率更高,从遭遇侵害或敲诈的次数来看,小学生遭遇多次侵害或敲诈的情况也明显多于中学生和大学生。
当问到受到侵害或敲诈后受害学生是如何处理的问题时,有38%的学生向老师汇报,有20%的学生向家长汇报,还击或报复的占13%,自己默默忍受的占13%,有10%的受害学生设法躲避,报警的占4%,另有2%的学生表示满足他们要求。
尚未受到侵害或敲诈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呢?有45%的学生说向老师汇报,有18%的准备报警,20%的向家长汇报,5%的准备还击或报复,8%的准备躲避,1.0%的准备默默忍受,3%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办。
五、防治与打击
对校园中的犯罪活动,要早发现、早控制、早打击,同时全社会都要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如果遭遇校园暴力,可以试着用几种方法防治:
1.在遭遇校园暴力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以减少损失。尽可能不发生冲突,以减少肉体伤害。如果势单力薄,要什么给什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但一定要把对方的体貌特征看清楚,以便协助公安机关把他们抓获。
2.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家长要帮助解决问题,不要袖手旁观,也不能斥责,更不能帮着实施暴力手段。
3.对受害者一定要鼓励其报警、报告老师和学校,甚至告到法院,以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
4.心理调适。在教育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消除心理阴影。
在纯洁的校园里,应该警惕少年黑社会苗头的出现。这种苗头对社会、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危害极大。他们会扰乱社会秩序,给同龄人带来伤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预防黑社会侵蚀的能力,加强自我保护,坚决与黑恶势力划清界限,斗争到底。
六、思考与启示
社会应当更加的关注校园、关爱学生,同时学生本身也应该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我相信,如果大多数学生们牢牢抱成团,还是能震慑住那些为非作歹的坏社会青年和学生的。”对付“校园榨油等黑恶势力”,我们不仅应从学校、教师、教育做起,更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好在,中央正在进行文化道德建设,我们也期着望通过一系列活动净化社会大环境,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水平。
如何净化社会、校园风气,还孩子们一方净土蓝天,不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
校园暴力报告 篇七
留守儿童 成为校园暴力“重灾区”
去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47.6%的留守儿童表示被欺负过,状况堪忧。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暴力化,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校园暴力现象。
今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从各省摸底的情况看,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而且容易被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
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联合多个高校研究机构组成了联合课题组,赴华北和西部地区两个省五个县的137所小学,对17000多名四五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并发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在校园欺凌方面,作为受害者,31.7%的学生表示被一般欺负(每月至少欺负2-3次),16.5%的学生表示自己被严重欺负(每周至少欺负一次)。此外,看到同学被别人一般欺负的高达48.2%,看到同学被严重欺负的则有27.5%。与2006年WHO公布的40国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发展率相比,此次受调查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远高于国际学生受害者占比的平均值12.6%。
2011年广东清远校园“殴打门”事件中,清远某乡镇初级中学数名学生殴打一外地学生的视频被发到新浪博客上,视频中,至少有4名女生对其中一名女生进行扇巴掌、脚踢达2分钟。而牵头打人者为从清城某学校转来的“问题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被打的学生是外地人,其父母在清远打工,因此在本地的学校上学。殴打的原因仅仅是“看外地学生不爽”。
名校情结埋下暴力种子
中国家长惯用的“激励”孩子的方式,有时候也会埋下校园暴力的种子。
一名目睹了班里欺凌现象的同学告诉媒体,一个女生被欺凌的原因部分来源于成绩因素。老师每次批评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时,总是拿她作为比较对象。之后,“为了报仇,他们有阵子都会把一些用过的面巾纸、吃完的零食包装袋夹到她的书里,抓蟑螂放在她桌洞里,然后和她说话的人都是和他们为敌,慢慢地大家也不敢和她说话了。”
强大的升学压力使现今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加剧。许多学校、教师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重视。唯成绩论不仅导致被归为“差生”的学生不仅得不到老师应有的关心,而且还会被同学冷落,被父母责骂,被群体所孤立,从而导致心中的不满情绪加剧。
这种不满情绪一旦扩散,并接触到社会的暴力文化,便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而那些被老师“偏袒”成绩好的学生也常常会因此沦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受欺学生父母为了给孩子争取权益,在网上发文质问老师对此事定性为“过分的玩笑”的说法,也描述了与校方沟通的过程。有网友表示,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告诉父母,不仅不会得到安慰,可能还会被骂说不专心学习只会与人发生冲突。
“爸妈绝不会为了我,去和学校杠上的。”此次事件,中关村二小的部分家长也表明自己的孩子也曾被事件中的“鹏鹏”欺负过,只不过未加重视或者为了避免“得罪学校”而默默忍受下来。
中关村二小是名校,更令许多家长趋之若鹜,敬之犹恐不及,岂敢站在学校的对立面。唯成绩论带来的名校情结,也成为很多家长面临一些已经发生的欺凌现象时,选择忍气吞声。毕竟,学校是他们孩子考高分最终上更好的大学的保障。
美国式“解决方案”
在美国,“校园暴力”的处罚可能是锒铛入狱甚至牢底坐穿。
2015年,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三人将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法官强调,三犯服刑期满后将被驱逐出美国,此案的两名受害者已经对案发时在场的所有施暴者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2015年3月,翟云瑶等人因琐事将两名女同学绑架至当地一处公园,12个小留学生两个同学达5个小时,拳打脚踢,剪头发,逼迫她吃沙子和头发,还用香烟头烫她的。当晚报警后,逮捕了6名涉案学生,另外6名在逃。三位未满18岁不公开审理。已过18岁的就上了刑事法庭公开审理,罪名是绑架罪、攻击罪、人身伤害罪、折磨罪等都属于重罪,保释金高达300万美元。翟云瑶曾在法庭不屑一顾地插话,遭法官当场训斥:“你再继续,我将现在就作出让你终身后悔的判决。”其中一个参与案同学的父母试图用钱和对方和解案子,被法庭另案以行贿罪。
翟云瑶等人的行为在中国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浩尚律师事务所董成乐律师,董律师坦言他本人几乎没有接触过校园暴力的案件,因为“此类案件往往走不到诉讼程序就被私下解决了。”
校园暴力报告 篇八
拒绝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1】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常识,在全国甚至我市个别学校出现了校园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学校大队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对高年级学生和校外青年共同实施的暴力活动和收取保护费等各种校园非法活动要勇敢揭发。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积极阅读法律书籍,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不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四、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对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诱要坚决拒绝,在受到威胁、恐吓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
五、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六、要认识自身不足。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要冲动,不要急躁,一定要静下心想想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向别人承认错误并改正它。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矛盾的激化。
七、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在家长、老师的健康引导下,提高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增强抵制校园暴力的能力。
八、要树立进取、向上的人生观。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立志做新时期的有用青年。
倡议人:XXX
2016年**月**日
拒绝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2】
致广大师生家长及全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且呈蔓延之势,甚至致人死亡等恶性案例有增无减。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20XX年6月8日,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20XX年9月20日,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二中学初一班级,历史老师李恒毅抓着女生章耀尹的头往桌子上使劲撞,随后用脚踩头,并掏出钢筋痛打该生,最后把章耀尹从座位上拖到窗边从四楼扔下致其死亡。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生理及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些校园暴力的行为手段之残忍及事件发生时旁人之冷漠,让我们深感痛心和愤慨!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
青锋侠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及正义感。在此,向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发出倡议和呼吁!
1,倡议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同时作为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警醒,关爱青少年。让每一位在校师生,从自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
2,我们抵制和坚决反对一切校园暴力行为。全体师生及家长请放下冷漠、伸出你的双手,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参与反校园暴力活动,守护好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道路。
3,对于曾经历过或经常饱受欺凌的同学们,请勇于参与到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活动中来,一起批判并借助社会和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校园暴力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还在欺凌学生的校霸及老师们,请收起你们的巴掌、收回你们的谩骂!你们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又做何感想!不如立即停止一切校园暴力行为,负责任的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共同维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5,校园的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6,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欺凌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如何寻求帮助和庇护!
也许你我身边还没有发生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恶劣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防范于未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8篇校园暴力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校园暴力报告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