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相信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何不赶紧对过去工作做一个总结,以往后的工作做参照。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呢?快回答分享了8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小学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篇一
(一)教学方式落后
跟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只是将课文内容分解成段、句、词、字等一些基本知识点,按照“学生字,给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全文中心思想”这四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无非是抄和背,抄生字、背词语、背段落;解释每段的段落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写作方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完全不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差异,而学生总是处于“要我学”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是“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死记硬背成了农村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扼杀了很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资源缺乏
农村地区小学的教育资源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农村小学因为教育投资不足,教育经费紧缺,许多小学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的水平,另外,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这里的学生除了学习那几节短暂而枯燥的语文课以外,其课外资源更是匮乏。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由此可以看出,偏远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首要问题是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合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的长处,并为现有师资力量的作用发挥极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加大对语文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语文任课教师素质和技能,其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语文教师基础语文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二是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培训;三是对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师对教材有更深、更精掌握。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综合考虑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合理使用,应为教学法虽然可以有效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其他问题可能又不适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对象、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灵活使用。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新知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思考为什么孔子要组织“游赏泗水”?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对话,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东西?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相应的情景中去。
2、运用新颖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对学生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多种多样。如在教学《滴水石穿的启示》时,先和学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营造学习氛围,然后以“实现理想的道路在何方呢?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探索前进的方向吧。”通过这样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思考“我要怎样才可以实现理想呢?”,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建构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参与、学法指导、启发方式、教会学习、师生情感交融的情景,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核心,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虽然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不如城市,但是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如在讲述四年级下学期《大自然的启示》中的《人类的老师》时,教师可以讲学生带到田园、河流、森林当中,去感受自然的丰裕,并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课文。只有真挚的感情才可以让学生被真正的感染。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篇二
首先,反复朗诵课文,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意识。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多次的课文朗读中,学生可以锻炼声情并茂的朗读艺术,同时积累审美观念,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启蒙审美意识。如《长城》《瀑布》《颐和园》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类文章,就可以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韵律美、辞藻美,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一些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更是要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其次,深入解读课文,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和把握美学因素。教师要抓准文章的着眼点,如文章的词语点缀、段落安排、意境营造、人物塑造等,进行恰当、充分的美育教育,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心绪起伏,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和文章内涵,在优美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感知美、欣赏美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主学习意识差,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紧跟教师思路和课堂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歌曲、演讲、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导入文章内容,使学生充满兴趣和好奇心,不断发现和探索文章中蕴含的美。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小学语文课堂也逐渐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趣味盎然、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文章的辞藻美、意境美、形式美。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课堂导入形式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
三、拓展课外阅读,写作读书笔记,培育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首先,开展课外阅读,在优秀书籍的熏陶中,陶冶情操,认识美、感受美。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讲到“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健康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涤荡人类的灵魂。书中唯美的描绘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培养他们的悲悯意识和人文情怀。在真、善、美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拓展阅读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健康的思想净化灵魂,高尚的品德陶冶情操,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仿写、续写等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锻炼文笔,挖掘美、创造美。课外阅读后,要培养学生进行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思考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仿写、续写等,能够让学生细致入微地感受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在词语运用、段落安排、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巧夺天工。在模仿文章手法的写作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和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从而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篇三
一年级下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我想》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这种体裁的文学特性,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浓缩,结合欣赏了本诗的原作及俞平伯、顾城两位诗人所写的《我想》,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想象的事物与作者不同的心境、情绪、背景、经历等等有关,而非胡思乱想;并学会怎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 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 语言的敏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的用词造句的习惯。在张孝纯先生提及的三个课堂里,课堂上和课本里的语文学习的这“第一课堂”处于轴心地位,另外两个则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可见,教师要能够以课堂为轴心,把课堂变成一个思想交汇,思维活泼,师生共同探讨语言文学规律的天地,使学生通过对课本里的语言文学的感受体验进而回归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树立无疑在培养学生语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教师如果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则会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引发读者感悟的因素。而教材的感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辐射到与之相关的文学领域,学生的感悟便会如约而至。
二、有助于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构建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
我们主张教师在拓展课堂,开放教学上下功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也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因为课堂外陌生的领域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来。那么在开放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课本内的文学作品固然是精华,但如果仅把学生的眼光锁定在此同样会令学生感到贫匮而乏味,如果能将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领略到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迈向更为广阔的感悟空间。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构建了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提高语感教学的效率。
三、有助于教师营造感悟的空间,学生形成浑厚的积淀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如果教师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出发点,敢于尝试将语文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首先在认知层面上所接受的信息要丰富得多,自然而然,感悟的空间也就要大得多。教师的敢于尝试实质上也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学生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悟,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悟,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悟,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悟。由于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课堂上传递语言文字信息的渠道多了,体验语文学习的天地广阔了,语言文学功底浑厚了,学生更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这样,过去那种较为单调的纯语文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感分析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 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那么这个概念正好符合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指导下,通常会更多地采取以下几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抓住关键词。不作任何语 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2、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细 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握了文章的 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让学生通过留意文本的不同 语言形式来领悟到话语的语境意义,了解作者隐含的心理感受。
4、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来明白作者是要启发我们去想些什么呢?
此外,还有诸如辩析词语的感彩的;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语言的空白处(包括 休止、省略、残缺等)的隐含意义的等等语感分析训练,教师长期坚持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用词造句的习惯,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五、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范文 篇四
一、新形势下小学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自古代朴素教育观点发展至当今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育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思想家和践行者的共同追求。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重要宗旨,尊重人的价值及尊严,倡导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以期能更好地改造物质客观世界,这便是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之下,传统的二维考察目标(知识和能力)已向多维考察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逐渐发生转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愈加重视。在当前新形势下,在学校系统中重视人文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阶段,低龄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层面逐渐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成长时期。在此期间,小学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模仿需求较为旺盛。重视人文教育能为学生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知礼义,晓廉耻,在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立足于语文教材,利用课内教材和课外延伸阅读材料来拓展学生知识面,于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总共十二册教材中每册教材在开篇便会设置“习惯篇”,从识字姿势、读写要求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基于正确方向增强语文学习的热忱和兴趣。
二、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多层面剖析
(一)基于国学经典的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更是当今普及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及诗词因其优雅韵律而成了国学经典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及诗词数量较多,包括诗词,散文,历史故事,古代神话寓言,成语、习语及古代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型内容。这些国学经典的选材往往集中于国家、求学及成人这三个层面,例如“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以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经典诵读素材,都基于经典国学而传递了朴素的人文教育理念,弘扬了爱国情操、立志、信实、存真以及勤学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基于国学经典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教材及延伸阅读材料,以文载道,将经典国学中的优秀思想及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为人处事之道,从而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人生价值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极其旺盛,对于生命的感知意识也较为敏感,人文教育中应注重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生命类型特点。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多样化类型的课文有很多,比如《小动物过冬》以及《小松鼠找花生果》等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应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万物的生长及生存规律,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在实现了生命教育的基础性教学之后,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及延伸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进而敬畏生命,无论是自然生命体抑或是人类生命都报以敬畏之心,从而珍爱生命。处于小学阶段的低龄少年儿童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成长阶段,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未建立完善且正确的体系,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丰富了人文教育的内容,从侧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面对艰难险阻之时,懂得生命的坚韧,敬畏和珍爱生命,微笑面对人生挫折,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天空。《轮椅上的霍金》、《微笑着承受一切》等这些经典的语文教材内容,都能成为重要的人文教育素材,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以学生为本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还需要授业传道,培育学生的优秀的内在素质。因此在小学阶段,以学生为本,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和加强情感教育有其重要的应用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从倾听、表达、诵读、读写等多个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将书面的人文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关于情感教育的教材选文涉及多个层面,例如传达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钱学森》;热爱家乡的《静夜思》;感恩父母情怀的《探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趵突泉》以及弘扬优秀道德品质的《掌声》等内容题材。基于这些阅读材料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情感意识,通过认字、阅读和作文等学习方法来直观感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以此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立足于新课改教学目标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基于课本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包括国学经典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多层面内容在内的教育,以人文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学生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云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羊山学校
参考文献:
[1]钱慧凝。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美育要素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范文 篇五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措施
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兴趣积累语言
因材施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关键点,教师要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转变传统师生角色,强调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整合内容、优设情境、问题设置中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使其在感知语文学科魅力中高效积累语文语言。以“桂林山水”为例,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客观呈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秀丽风光,是新课标下的写景佳作之一。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要求,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整合“桂林山水”课文内容,抓住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征,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具体呈现课文知识点的同时优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使其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针对“桂林山水”课文段落内容,科学设置课文思考问题,比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各自具有什么特征,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有哪些相同点。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指引班级学生有效通读“桂林山水”全文以及精读课文重要段落,在感知、把握课文段落内容中有效思考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深刻感受课文语言、情境、情感等之美,在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篇章结构、主题思想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河山之情,高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科学积累语言。
二、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锻炼语文思维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中将课堂还给学生,讲解语文课文知识的同时强调班级各层次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呈现主体地位中突破课文教学重难点,科学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深化锻炼语文思维能力。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师要从新课标角度入手,优化“少年闰土”课文课堂教与学,将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融入其中,在把握课文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中巧设引入课中的思考问题,比如,试着划分课文段落并简要概括各大段主要内容;“闰土”是谁及其外貌特征,他和“我”有着怎样的关系;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情,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描写闰土的动作,将其贯穿到课文知识讲解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要引领班级学生自主阅读“少年闰土”课文段落内容,以问题为基点,进行针对性自主学习、思考,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胆回答相关的问题,有效锻炼语文思维。教师要针对课文各层次问题回答情况,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引领班级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在合作过程中深化探究未解决的问题,适时介入的同时进行合理化点拨、提示,在层次化问题解决中高效讲解课文内容,促使各层次学生在把握“少年闰土”课文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中高效锻炼语文思维以及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能力。
三、深化课外语文教学实践,发展素养有效教学
教学实践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革新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延伸,教师要在反思课内教学基础上深化课外语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外多样化语文实践中促进语文素养发展,顺利实现语文有效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中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草船借箭”课内教与学情况,立足新课标要求,深化课外教学实践,开展走进《三国演义》古典名著的实践活动,以语文听、说、读、写为切入点,呈现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影片、聆听章节故事、阅读分享、写作比拼等过程中进行多样化语文实践,在巩固复习课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在塑造健全人格中高效发展语文素养,为进入更高阶段学习打好基础,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全面提升。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篇六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学习阶段,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新课改的影响,为了满足相关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以及阅读知识储备水平,单一的依靠语文课本教学已经远远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育则成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及知识储量的必然路径。
1.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学好小学语文知识,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拓展阅读教育期间,其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课外知识补充形式,在教育时要使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让阅读教育变得充满活力与趣味性,从而获得小学生的喜爱与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量,为其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2.帮助学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开展语文阅读教育,能够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见识,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语文阅读拓展训练,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数量,并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因此,这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接触课本获取相关知识的。所以学生的阅读知识获取途径受到限制,这将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另外,由于小学生好玩天性的存在,很多学生都对枯燥的教学方式、无趣的阅读课等不敢兴趣。因此,这就导致了我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工作效果不佳。以下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谈:
1.阅读面不宽
课程改革前夕,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数是以语文课本为教学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语文阅读空间的扩展及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积累,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使学生的语文水平也随之受到影响。另外,这也会让学生开始厌烦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育质量及教学效果。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成为了督促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导者,而学生恰恰缺乏这种主动阅读的能力与兴趣,在家长与教师这种鞭挞的方式下,学生自然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
3.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多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对阅读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没有做好日常的阅读训练。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机械分析法,仅仅在课堂上讲解课本内容,基本不与学生互动;或者仅仅对部分重点段落进行讲解,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不断降低,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4.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过于死板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评价标准的把握中,往往单纯的以课后标准答案为基础,对学生自身从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及感悟基本忽略不见,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若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提升、知识储备量的增加等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相关问题的存在必须制定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
1.拓展语文教育内容
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拓展阅读内容,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要讲解书本内容外,还要讲解课外、生活中的阅读知识。例如,可以合理将一些吸引小学生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纳入阅读内容。鼓励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阅读,并认真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并在此过程中鼓舞学生积极的进行阅读体会的交流与分享,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制造悬念、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索欲望。同时还可以鼓舞学生大胆的将阅读知识实践运用在生活中,并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著名的成语故事、神话典故等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然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月活动,为学生制造课外阅读开放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中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并通过读后感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所感悟到的知识与乐趣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此期间将学生所获得阅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加以利用。比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在其中学到的成语和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诗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就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和教学,由于是学生自身搜集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
3.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开展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训练的时候,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拓展阅读的灵活性及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的融入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做好阅读文章的通篇讲解与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情境再现教学,让学生办成阅读内容中的人物进行故事再现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利用阅读比赛的形式调动
学生给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同学虽然表现的非常的积极,但是依旧有一些同学不喜欢参与课外阅读拓展环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参与阅读过程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举办阅读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参与的兴致。例如,教师可以指定《成语故事》这本书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读物,然后分阶段的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比赛或者是成语接龙、故事接龙比赛,然后通过给予优胜者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和参与性。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加课外语文阅读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改善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进步。5.改善阅读评价语文教师应摒弃以答案轮结果的评价模式,教师应优化语文拓展阅读评价体系,把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与情感收获等放入评价模式当中。比如,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评价的过程中就可以鼓舞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引导。
四。结束语
总之,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育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改善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育时,应完善教育手段,积极地处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改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优化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以及阅读能力。
作者:林敬琦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霞葛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钱艳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课文讲解;课外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明确指出“德育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当割裂德育同语文教学活动的密切联系,即脱离语文教学活动单纯进行德育的渗透。而应当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道德素质、情操等的培养与发展。”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展开分析与归纳。
一、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文笔优美、道理深刻,读起来令人口齿生香,并能从中真正领悟到丰富的为人处世道理,或歌颂父母之爱,或颂扬英雄大无畏之精神,或赞扬团结合作之力量,又或者是揭示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妙……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具体的语文知识点之外,应当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对具体篇章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
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时,笔者除了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生词之外,还特意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行为才算得上是尊敬妈妈、热爱妈妈的行为呢?是面对妈妈提着沉重的水桶无动于衷只知道自己翻跟头和唱歌,还是主动帮助妈妈一块儿分担呢?”“帮妈妈提水桶”“因为水桶太沉了,这时候妈妈正需要别人帮他提”……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顺势讲道:“对了,知道及时给予爸爸妈妈帮助的孩子才是懂事、孝顺的好孩子。父母从你们那么小开始就无微不至地照顾你们,日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对待父母,要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积极帮他们承担困难,要做爸爸妈妈的贴心好孩子,大家能做到吗?”回应笔者的自然是统一的“能”字,这表明,笔者很好地将该篇课文的文章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儿女应当以实际行动帮助父母分担肩上的重担,认真做一个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落到了实处,真正完成了教学课文、渗透德育的双重任务。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教育实践表明: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能接触到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不同特征,极大地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浩瀚的文学作品资源中也能从中汲取到一定的人生智慧,切实存在着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阅读教学中及时渗透德育的可行性。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外阅读篇章的真正主旨内涵,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思想健康、道德素质等的奋发向上。
如,在以竹子为话题的课文阅读练习中,在确保学生流畅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带领他们进行了该文章主旨内涵的分析、挖掘:竹子是中国文人墨客热衷于歌颂的一种植物,之所以对其进行歌颂,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貌、它的长相,而是因为竹子身上有着文人最为追崇、最为热爱的一种高尚精神品质――面对困难与挫折顽强不屈服的一种积极心态。其实,这是由竹子的生长特性所决定的:冬天万物萧索,可是,在厚厚的土壤深处,竹子的嫩芽早已悄悄地萌发出来了;待到天气稍暖,和煦的春风微微拂过,土壤深处的竹子嫩芽便如同被催发了一样,从依然坚硬无比的土壤中执著地探出了头,并快速地生长,直插云天。无论是炎热的夏季,秋风瑟瑟的秋季还是寒冷无比的冬季,它都能时刻保持清脆挺拔的身姿,即使面对风雨、大雪也不轻易折腰。竹子身上这种不畏困难、顽强应对的精神才是它们受到广泛推崇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经历种种困难险阻与坎坷,对此,我们应当学习竹子身上的顽强精神,敢于不轻易放弃、敢于积极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相信,如同竹子能历四季而常青的品格一样,我们在坚强心态的推动下也能真正获得美好而灿烂的未来……
如此一来,就将原本的课后阅读练习发展成为对学生渗透德育的良好阵地,在帮助学生轻松解决其中的练习题目的基础上,真正使他们的内心形成了更加积极、更加顽强的良好心态,真正实现了在课后阅读教学中巧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目的。
德育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所有内容的有效构成部分,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对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实现语文教学同德育渗透的有效结合,如此才能在完成既定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获取良好的德育效果,从而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自身道德综合素质实现协调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范文 篇八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美往往蕴含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如表现伟人精神风范的《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詹天佑》等,表现革命斗争的《小英雄雨来》《我的战友》《狼牙山五壮士》等,还有表现心灵美的《古井》《师生情》《小珊迪》等。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文中人物的崇高形象和优秀品质,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树起一座座闪光的丰碑。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从小树立起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写景状物的文章同样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体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展开想象。如《桂林山水》第二段描写水的“静”“清”“绿”,“静”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漓江两岸水面宽阔平坦;“清”可以想象湖水的清澈纯净;“绿”可以想象漓江两岸柔美的色彩。第三段写山的“奇”“秀”“险”,“奇”是平视远山,“秀”是俯视倒影,“险”是仰视危峰。教师要借助语言,调动学生想象,使桂林山水的美丽如在眼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然,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这些课文既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又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去体验自然万物之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抓情感,帮助学生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情感人的。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朗读训练,只有在不断的读中现“情”,才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要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吟诵时,需根据文章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的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来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挑山工》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挑山工的形象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教师仅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挑山工的精神之美。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引起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鸣。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好朗读的基本技巧外,还要细心品味教材的情感因素,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并调动起其激情和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播放一曲哀乐,随后再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自己竟然潸然立下,学生们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这就为教学这篇课文定下了基调,学生也因此受到了感情的熏陶。
三、结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