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回声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7篇《回声》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回声》的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和实验演示,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2至6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知道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设疑导入,引发兴趣
1、 师:“声”想请同学们帮它找词朋友,谁愿意?“声”有一个词朋友叫“回声”(板书)。
2、师:关于“回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①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②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 自主识字,短文复现
1、 师:这课的生字朋友不多,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怎么认识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
2、 同桌互查课后生字,用星号评价对方。
3、 短文复现,巩固识字:
调皮的聪聪
聪聪很聪明,但有时候也很调皮。
有一天,聪聪来到张爷爷的鱼塘边,发现张爷爷回家吃饭了,他就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他想:可能是石头太小,于是,他又找到一块大石头,准备往里扔。
这时候,张爷爷回来了。聪聪很害怕,就对张爷爷说:“我在向青蛙妈妈学习哩!”张爷爷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笑着说:“小调皮!这是鱼塘,一不准游泳,二不准向里边扔石头,快回家吧!下次再让我看见,可不会放过你。”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
(四) 图文结合,学习第一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
2、出示课文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3、图文结合,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里?
4、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五) 指导书写
书写“纹、影、倒、洞、游”。
1?描红后观察。
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2?示范指导。
(1)范写“纹、影、倒、洞、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讲解要点:“纹”的纹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3?学生临写。
(1)古筝响起,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脚稳”。
(2)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3)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六)注意事项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回声的资料 ,没有上网条件的同学向家人请教有关回声现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习二、三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的话。
4、评析: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标点:问号、感叹号等)
5、应该怎么读?谁来读?(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1)实验演示:(下面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2)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引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3)结合词语比较,复习“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2)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3)通过朗读与第二段的“高兴”进行比较。
(三)分角色朗读,总结全文
1、分“青蛙妈妈、小青蛙、回声”朗读全文。
2、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填空:回声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来的自然现象。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
3、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四)指导书写——岸、园、围
(五)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一星级: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
二星级: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三星级:同学间合作,自编自演课本剧。
(六) 板书设计
回声
碰 遇
水波 ) ) ) )河岸 声波 ) ) )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声,回声教案,回声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声》教案 篇二
【回声】
〖理解〗
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倒影】
〖理解〗
倒立的影子。
〖例句〗
平静的湖面映着别墅的倒影。
【周围】
〖理解〗
环绕着中心的部分。
〖搭配〗
站在周围,观察周围;周围的环境,周围的情况,周围的群众,周围的天气。
〖例句〗
经过治理,小区周围的噪音小多了。
【激起】
〖理解〗
本课指(水)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起。
〖例句〗
帝国主义的入侵,激起了人民愤怒的抗议和反击。
【返回】
〖理解〗
回;回到原来的地方。
〖例句〗
你把信送到以后,要立即返回。
圈quàn(圈定、圈套) 倒dào(倒车、倒打一耙)
juàn(猪圈、圈养) dǎo(倒霉、摔倒)纹(皱纹、指纹) 圆(圆满、圆圈)
文(文化、英文) 园(园丁、公园)
《回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 学生观察。
(2) 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回声》教案 篇四
师:我来写一个字,请你认真观察我写的是什么字?
生:回。
师:有哪两个字组成?
生:两个口。
师:什么意思?从口里出去又从口里回来。
师:你能用“回”组个词吗?
生:回来,回家,回去,回归……
师:写“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回声》(板书课题)
你能说说回声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传出去又返回来。
师:我们同学都预习了,谁来当小老师?(带拼音的)
生:呱,圈,碰,返
师:拼音去掉了?
生: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他在学我说话哩。
师:生字读好了,放回课文中再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看到了周围美丽的景色……美不美?
生:美。
师: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种景色?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美啊,谁再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一读。
师:月亮是什么形状?他们都是圆形,观察圆字,细心看笔顺。
师:“圆”字什么结构?指导书写。
生:全包围结构。描红,练写。
师:实投纠正学生书写。
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说什么?看看语文书。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指导朗读,小青蛙都高兴地叫起来了,怎么读?
师:小青蛙特别好奇,他问道:你是谁?你在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
生:读这句话。
师:看着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两句都是一样的。
师:我们配合来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小青蛙的话,女生读看不见的那只小青蛙说的话。
师:读了这四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生:是不是真有两只小青蛙?
师:真的有吗?
生:没有。
师: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是不是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呢?
师:读出奇怪。
师:那你们从哪知道的?
生:4、5自然段。
师: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上岸以后做什么了?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出来,做动作。汇报:捡,扔。
师:妈妈这个动作对波纹有没有影响?波纹发生了什么变化?(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播放课件)
师:妈妈还对小青蛙还说了什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第五)用曲线标一标妈妈说的话。标出有几句话。
生:读妈妈的话。(4句话)
师:看看这一段的第几句话是描写水的波纹的?谁来读读?
师:那描写声音的波纹是哪句话?谁来读读?
师:声音的波纹就像这水的波纹。
师:两句话填空。
生:学生边读边填。(师板书:声波,画桥洞演示)
师:小青蛙知道了什么是回声,高兴的怎么样?
生:高兴地一蹦老高。
生:读一读,读出高兴。
师:小青蛙明白了什么是回声,你们明白了吗?
师:做游戏,你们来当我的回声。
师:小青蛙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又回到了桥洞下,他欢快的说:“多好玩儿啊!”
师:指导读出小青蛙的高兴。
师:什么好玩儿啊?
生:回声。
师:你们听到过回声吗?你在哪听到过?
生:地下通道,立交桥下,楼道里,天坛的回音壁。
师:纠正不是回声的回答。
师:我们国家的好多建筑物都用到了回声的知识,你们想看看吗?(播放关于回声的视频)有意思吗?你们可以用放假的时间去天坛公园看一看。
师:请你再读一遍课文。
师:留一个作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板书设计:
声 波
回 声
《回声》教案 篇五
一、教材简析
《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课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奇怪”、“高兴”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的相似点,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五、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录象:用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
(播放课件:一位小朋友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来啦!”“太美了!”)
(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 课文学习。)
2、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录象片段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学生据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初读 课文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把注意力引导到这两个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老师指挥棒转的现状。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二)学习1、2段
教师过渡:有一天,一只小青蛙跟着妈妈出去玩,发现一只小青蛙在跟他学说话呢。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呢?
1、指名读第1、2段,思考问题,读后回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的用处,指导读出环境的优美。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3——6段
1、引读第三段。小青蛙奇怪极了,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
2、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1)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机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 地( )回来。
(2)实验演示。观察水的变化,并说说水的变化。相机理解“激起”、“波纹|”、“荡回来”的意思。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说说对回声的理解,同桌互讲。教师可出示以下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练习说话。
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初步了解回声的现象。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抓住“奇怪”、“高兴”“笑着”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读后评议。
(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在读中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五)实践活动
到空旷的山谷或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一回事,感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
(六)板书
根据回声形成的原理,设计板书如下: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回声》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 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 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 研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 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碰
水波 ))))))))))) 河岸
荡回来
4. 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 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 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 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 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碰
声波 ))))))))))) 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 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回声》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7篇《回声》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