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教育研究【通用9篇】(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9篇语文教育研究,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篇一

人文教育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的教育,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其基本内涵。自爱和爱人是人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自爱”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爱人”的真谛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英语教学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

英语教学;人文教育;“自爱”;“爱人”

人文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它有哪些重要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加强人文教育?英语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些问题,对于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来说,也许并不清楚。有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文科教育,像语文、历史、外语、哲学等都是人文教育;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有关人文知识的教育,等等。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准确。从逻辑分类看,广义的人文教育是与科学教育对应的概念,尽管这二者有交叉。科学教育中的实事求是、求真精神就是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也要讲求科学性,其很多内容必须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如历史教育就必须尊重史实,利用考古科学的最新进展取得的成果,等等。从狭义上分析,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人文教育包含人文知识的教育但不等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如果这种教育与当下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严重脱节,无法回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会使人文教育变成一种无关现实生活的东西,变成一种专业课程之外的“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至于学生仍然可以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态度和方法来学习。[1]有些人如果只是熟知人文知识,但却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和最起码的道德,其人文教育就不能说已经合格,人文学科中有些教授、博导、博士中有关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可谓不多,但有些人却抄袭剽窃甚至违法犯罪,这就说明人文教育与人文知识还不是一回事。人文教育与文科有关但并不局限于文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使学生保持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有专家认为应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很有见地的。[2]

我们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的教育,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其基本内涵。如果说科学技术教育遵循的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工具理性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着重培养的是改造人自身并使之更健康的价值理性;如果说科学技术教育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事的教育的话,那么人文教育就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认为,人文教育的基本维度是“自爱”和“爱人”,或者说,自爱和爱人是人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爱”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自爱”是指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人的出生是以牺牲无数其他个体的出生为代价的结果,每一个人都无权不善待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基因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任何其他生命无从替代的;此外,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牵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一个生命的辉煌可以造福社会,惠及一切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他人,一个生命的逝去则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自己无法预料的影响。其次,“自爱”是指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人一出生,就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如何选择的问题。正像存在主义哲学揭示的那样,人永远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存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和诱惑,个人必须由自己作出最后的决定,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那专属他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格塑造和人格培养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社会的教化和他人的关爱都只是自己选择的条件,学生们必须学会自己决定如何独立地完善自己,教师们则应该在学生们的成长道路上给予启发和指导。第三,“自爱”包括对自己才能的珍视。凡是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越比越气馁,越比越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特长和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可以赶上别人甚至超过别人。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完善、增长自己的才干,才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才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爱人”的实质是热爱他人,热爱同类。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就是承认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同样宝贵,承认他人和自己一样都有自身的人格尊严,承认他人的权利和自己的权利一样不受非法侵犯;理解他人,就是要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一样有自己的利益,和自己一样有七情六欲,和自己一样有各种弱点和缺点,和自己一样会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错误,因而不苛求他人完美无缺;宽容他人,就是面对他人的利益、欲望、弱点、缺点和错误,要有宽宏大度的胸怀,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不必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涉及原则问题也应该通过正当程序加以解决;善待他人,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哪怕对方有缺点错误,只要不是敌对双方的矛盾冲突,应该以人为善,给他人以自我完善的机会,给他人以认识、改正错误缺点的机会,不必争得你死我活,拼个鱼死网破,即使是敌对双方的根本矛盾,也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自爱”和“爱人”就像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对于人文教育缺一不可:只有“自爱”而不“爱人”,那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就不可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和善待他人,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的结果是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不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自爱”就变成了“自害”;只“爱人”而不“自爱”,先不说它由于要求太高而使一般人难以达到因而难以接受难以实践,光是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每一个学生“自尊”、“自立”、“自强”,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因此,只有“自爱”,才能更好地“爱人”“爱家”、“爱国”、“爱生活”;只有“爱人”,才能为自己找到建功立业的目标和成就事业的基地,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为自己的全面发展提供实现的可能。片面强调“自爱”而忽视“爱人”,培养的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极端利己的动物;片面地强调“爱人”而忽视“自爱”,则容易走上片面的强调“工具教育”而贬低“目的教育”的歧路。这两者都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因而是应该加以克服的。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呼吁很多[4][5][6],甚至在数学、化学、计算机、生物、艺术等领域也有人提出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倡议。基础英语教学中是否应该进行人文教育?对此意见不一。有人会认为中小学生年龄太小,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为时过早。但这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就有大量人文教育的内容,而这时的大多数学生年龄肯定在“儿童”之列。我国有学者提出要在幼儿阶段加强人文教育[7],说明年龄不是问题。有人会觉得在汉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顺理成章,因为我们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但在英语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困难,因为文化习惯不同。对此也应该客观看待和理解。基础英语中可能没有基础汉语中那样有大量人文教育的内容,但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基础英语教材中同样有许多关于“自爱”与“爱人”的内容,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尽管“普世价值”、“全球伦理”的提法有争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的人类已经融为一个大家庭,共同住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人民的利益、兴趣和爱好是相通的。既然如此,那么在人文教育方面各国的教材也就有共通之处。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第一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教育文化资源,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与人文教育有关的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历史知识,当需要讲述中国文化传统时便可以运用自如。第二要熟悉基础英语教材中有哪些课文、事例、人物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重点进行哪些人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那些有现实针对性的材料,必要时可以准备挂图、视频、幻灯等教学器材加以辅助。第三要注意立足长远,长期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立即收到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处处做有心人,长期坚持。第四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做“自爱”与“爱人”的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自尊、自爱、自强方面现身说法,在关爱老人、关爱学生、关爱残疾人等方面率先垂范。既要做有心人,又要“润物细无声”。那么,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具体进行人文教育?由于各地的教材差别很大,并无统一的做法,在此我们也无法列出具体的篇章。我们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内容都可以充分利用。例如:教育学生科学求真,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考试舞弊,因为英语的答案大多是客观性试题,舞弊相对容易,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不偷看不抄袭,依靠自己的能力考出真实的成绩;教育学生道德求善,就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艰苦朴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英语学习有时难免枯燥无味,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完成作业等都需要有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克服懒惰诱惑,自觉吃苦,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教育学生生活求美,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要教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学生一起去欣赏美,这方面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做得很好,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赞美大自然、讴歌生命的美丽、热爱生活的篇章,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发现不同的语言美、文化美、民俗美和异域美,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觉领略课文展示的美好境界,实现美的升华。如果结合课外阅读,介绍海伦•凯勒、莎士比亚、海明威、狄更斯、马克思、张海迪等人的名人名篇,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者:黄姣玲 朱莹 李荣超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梦园。大学人文教育的现代性困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2]谢维营,郑莲香。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6-01-17.

[3][德]米厦埃尔•兰德曼(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02.

[4]谢平。大学人文教育[J].前进论坛,1998,(4).

[5]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语文教学研究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性力量,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欲攻创新教育之事,首先需先“利”教师素养之“器”。即首先需具备以下几点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新事物的过程,是求异的过程,是打破陈规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创新即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创新意识则是勇于探索新“途径”的主观意识。譬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一课时,该课文即论述了创新的积极意义。课文中讲述了“爸爸”与“聪聪”辨析“骄阳似火”的内涵,佐证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真知灼见。如此课文有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内涵,教师还需引导积极秉持“求异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爸爸”的解释基础上,根据自身认识重新诠释“骄阳似火”的含义,如“太阳的光像火一般刺眼,温度像活一样炙热”,这样的解释即涵盖了“光”和“热”两重含义似乎更加贴近实际。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求异思维”,如此方才能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2.质疑思维。创新过程是基于旧事物基础上将其推向新的发展局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旧事物的必然性提出疑问,这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就需要敢于质疑,并将此思想传递至学生思维结构中,帮学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然而在传统教育思维束缚下,诸多教师思想固化,程式化教学思维严重,教学过程不提出质疑,不变通思路方法。为打破这样的教学僵局,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思维特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并鼓励学生探究创新。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的“以收促育”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育需有意识的训练提升,教学实际中切不能急于求成。同理,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有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首先需充分审视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其次是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综合分析研究,从而采取合理措施。就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特性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至少应该包含两个重要阶段,简单而言即是一“收”一“放”。小学语文教学初期,“收”应该体现在教师细心、耐心、贴心地引导学生实践创新,而提升阶段的“放”则是激发学生主体潜能,深化教学实效的必要措施。下文主要由“收”及“放”的阐释了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之措施。

1.适当减负合理增效,给予学生参与空间。传统小学语文实践创新教学之中,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疲态”。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部分教师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审视学生认知能力,误判学生实际能力,时常布置学生难以完成的作业及任务。创新教学中学生疲于应付,如此一来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时间则小之又少,为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回归,就应该适当减负,给予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空间。然而为保证减负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具体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管理办法,以此避免反复机械的赘余训练,而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耽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升。

2.深入研究教材,收敛探究范围。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组织学生创新,不能偏离实际、毫无目的的随意发挥,这样创新活动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却内容空乏,既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此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创新也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并加以探究,而其他无关紧要的问题,则应该适当收敛,否则按照小学生跳跃的思维模式,一旦放任其肆意探索,那么极其可能偏离主题,从而降低实践创新实效。

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篇三

一、选择什么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课题),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生听课与做笔记习惯、写字(执笔、姿势)习惯、完成作业习惯、检查作业习惯、观察思考习惯、读书质疑习惯、阅读积累习惯、搜集资料习惯、经常练笔习惯、学以致用习惯、勤学好问习惯、反思总结习惯等方面内容。

二、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教育,而导致不少学生养成了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致使语文教学走不出“慢、费、差”的怪圈。为了打破“高耗低效”这个僵局,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三、如何开展研究这个课题

1、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是关注一部分成绩好或表现好的学生,却忽视了那些成绩差或习惯差的学生,而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因此,要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既关心优秀生,又关注后进生,更关爱学困生。无论是课堂答问或演练,还是课外实践活动,都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更要给学困生多一些机会,并适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上进,让全体学生留得住学得好,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明显进步,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得以整体发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对存在不良习惯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与此同时,通过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现状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并寻找对策进行教育,促使其提高觉悟。

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经过对学生进一步的观察,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和疏导,对出现个别特殊的现象应重视“对症下药”。总之,务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标本兼治”,正面诱导,防微杜渐。

4、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在启发和引导学生专心听讲与认真记录的前提下,注意矫正学生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适时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发现某些学生某方面有点滴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这些学生争取更大的进步。

5、坚持“榜样作用”的原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也是极大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写字教学、造句指导,还是引导质疑、训练说话(口语交际),都需要树立榜样,适时发挥榜样作用。一旦发现某些学生某方面有特长或表现出色,就及时发挥其示范作用,以激发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向“榜样”学习,积极进取。

6、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听课评议,做好观察听评记录;注意积累资料,适时展示阶段成果;开展研讨活动,多向互动集思广益;不断反思总结,认真撰写教研论文。

四、如何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1、开研讨会:在科组或者级组内课题研究成果,共同分享信息资源,提出问题,互相切磋,提高认识。

语文教学研究 篇四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研究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

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作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误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习,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它的缺点是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努力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创造性地组织阅读教学,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彻底摒弃“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的狭隘阅读观,而是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努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

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努力拓宽阅读视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学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氛围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其次,大胆创新考试形式。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必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语文教学研究 篇五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了畏惧,在课堂学习中不敢主动发言,在教师提问时不能流利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是由于课堂学习氛围压抑,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造成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时敢于发言,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在和谐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思考,把他们的语文学习潜力挖掘出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一)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学生进行探究时,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通过对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教师不再充满畏惧,而是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同伴,从而实现课堂学习的活跃氛围。

(二)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动态进行认真观察,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并进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在课堂环节中敢于发表对知识的看法,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的讨论,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使课堂氛围和谐、活跃,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为了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进行抢答式的提问,学生为了抢答,都积极地思考,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研究证明,小学生只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提问,提问的方式要巧妙,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有效的问题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起到催化的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詹天佑的画像,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是干什么的?学生积极地讨论起来,并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强烈的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述了詹天佑的故事,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探究学习。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在语文学习中,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为了获得活动的胜利努力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掌握语文教材中的重难点,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在进行语文活动创设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知识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学习中取得不断进步。

(一)采用竞赛方式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开展“你问我答”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地举手进行回答。同时,学生为了正确回答问题,都进行积极思考,有效复习了之前学过的知识,巩固了已有的知识。

(二)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理解

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之后,教师为了让他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表演。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积极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体会人物的行为语言,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最精彩的表演展现出来。

四、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可以采用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归纳成几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把问题一一解决。这个学习过程就是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参加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对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做研究。我们不是强求学生必须提出一些什么新的观点,而是让学生通过研究,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发展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结语

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篇六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是精神文化水平相比较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理念以及创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不相符,因此有必要针对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加强培养和研究,增强人文素质教育。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培养主体,对于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以大学语文教学为突破口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才的高素质和人文化为契机实现全民精神文明整体素质的提升,但是纵观当下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这一要求和目标还很不相符,存在教学观念不注重人文素质培养、教育考核未涉及人文素养内容以及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教育技能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争取早日实现国民高水平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

1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普通教育阶段中最高的教育阶段,也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教育阵地,因此高校教育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主要目标便是学习知识,这三个阶段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较远,不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虑过多的社会因素,但是大学教育阶段,毕业后要切实面临就业以及展现自身所学的问题,因此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绝不能像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一样,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因为人文素养的优劣在未来步入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个人价值能否正确实现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了学生职业观念、社会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养成,决定了学生今后社会发展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与研究。

2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教学观念不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当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旧将语文学科看成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大积极作用[1]。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当前很多大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传统的经典文学教育对其进行提升与引导,并且很多大学生在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与熏陶,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快速提升。2.2教育考核未涉及人文素养内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语”,而忽略了“文”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淡化了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考核依旧将知识考查作为重点内容,这就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而暴露出诸多弊端。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我国三十多所大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26所学校仍旧用书面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效优劣的唯一依据,并且教师设计的试题随意性很大[2],甚至同一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语文课程考试题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也和中学基本一致,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课堂教学培养的过程。2.3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教育技能不足。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教育技能不足的问题。对于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基础的教学技能以及专业知识都具备,能够胜任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大学教师也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人才,因此难免在素质培养的教育技能和能力上有所欠缺,这种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师间的职业道德感以及自身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导师存在利用自身教育权限以及职位权限胁迫学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目前许多高校暴露出的“教育丑闻”便是例证;二是高校语文教师有时即便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条件,导致无法开展和缺少相应教学环境支持的情况产生,最终人文素质教育只能“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实效,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有名无实;三是在高校教师队伍内部并未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核内容,教师也并未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重点放在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职称的提升之上,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技能的提升,导致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较弱,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家对于大学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3提升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措施

3.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提升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入手。唯有先转变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中不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提升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当前大学教育阶段人文素质培养能力不足的现状。为此,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在全校大力宣传和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学教育不仅成为教育的圣地,也成为学生培养生活乐趣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乐园,让学生在彼此的观察和集体生活中互相良性影响,从而无形中起到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实践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摒弃以往的“PPT”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会运用更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言传身教,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三是要注重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增强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加积极主动的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2针对人文素质设置相对应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纵观目前搞笑对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考核,几乎绝大多数学校并未针对人文素养设置相应的考核和毕业要求,这种办学现状不仅导致学生对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还造成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足的现状,这种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教育教学当中,另一方面表现在自身的教师道德观念当中,目前高校频发的各种关于师生关系的丑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由于缺少了高校人文素质考核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在高校中针对人文素养设置相应的考核目标,正式纳入大学教育体制当中。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也要注重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双管齐下,以此从整体上形成大学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二是对于教师而言,在行为考核以及业绩考核中加入人文素养部分,以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客观评价、同事客观评价以及在校工作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引起其对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要在部分有关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中加强素质实践方面的考核,如在《道德经》选修课程、《思想政治品德》选修课程结束后,除了传统的考试之外,还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考核来验证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3.3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人文素质培养教育技能。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成效的优劣。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一是人格魅力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3];二是积极情感方面。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三是学识方面识。学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只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

语文教学研究 篇七

一、关于语感性质

科学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研究的必要前提。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集中的反映在对概念的定义上。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如下几种。

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上诸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语感作了界说,虽然不尽相同,有些还显粗疏、模糊,但基本内核则趋于一致,即:语感属于直觉思维,是对言语的直觉能力。与以上诸说不同的还有认为语感“是一种操作者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等。笔者以为,二者对语感的界定都失之过窄:语感应包括书面语感和口语语感,不能说不识字的人就没有语感,这是一:“审美”不能脱离言语认知而孤立存在,亦即是说,在“审美”的同时,言语认知也在进行,“审美”应是指语感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这是二;并不是所有言语都有“隐含意义”,这是三。

与语感概念的界定有密切联系的是对语感的某些特性的认识。综合论者诸说,语感作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等显著特性。直接性是说其对言语的领悟未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整体性是说其在认识过程开始的时候,就将言语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敏捷性则是指其对言语的理解和差别的迅疾、瞬时。

在认定语感属直觉思维的前提下,上述认识是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但目前对语感特性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模糊性,一是认为语感不具有直觉思维的个性品质――敏捷,敏捷是语感培养的目标而不是语感的特质;二是认为语感具有准确性或深刻性。之所以会有上述两种认识,与对作为直觉思维的语感未能全面认识有关。

这里,有必要提及与语感有关的几个概念。目前,相对于语感,有语文直觉、语文悟性等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相关概念,其界定都与直觉、与语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语感、语文直觉、语文悟性三者并无本质的区别。这里,笔者提及此,是想说明,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可以有所不同,但研究的科学性要求则是同一的,似乎有必要保持概念提法的统一。

二、关于语感地位

语感地位指语感在语文能力中的地位和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前者决定了后者,确认了语感在语文能力中的地位,也就确立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的地位。综合论者诸说,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下述基本认识。

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活动。

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最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完成,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由此可见,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

三、关于语感培养

研究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关于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便成为语感研究这个热点中的热点。

要解决语感如何培养问题,首先要解决语感的形成机制问题。语感是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其中介便是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过程中的要点便是操作(语文实践活动)和重复(语文训练过程),由此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语感直觉。或许正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由此出发,很多论者认为语感培养有两个基本途径并由此衍生出种种方法。

途径之一是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因为“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这应该是语感培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

途径之二是言语训练亦即语感知识训练,通过有意识的语感训练活动促进语感更自觉更高效的形成。这当中,强调的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对语感形成的理性升华作用,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

关于语感培养的方法,论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了探讨。首先,高度重视读(诵读、默读、熟读、多读),并把诵读视为最主要的方法,这是从语感的直接、整体感知出发;其次,相对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被广泛运用,同时强调知识的教学要围绕语感进行(知识的练习以应用性为主,知识辨析性练习要摒弃),这是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对语感形成的理性升华作用出发;再次是认为语感培养要循序渐进,要分阶段进行,这是从教学论出发。

值得重视的是如下问题:一是逻辑思维训练被忽视。我们知道,语感作为直觉思维,固然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等突出优点,但不能否认,语感形成有一个过程,过程中逻辑思维也在起作用,即如整体感知,就需要逻辑思维方法――概括(只不过这种概括在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推理过程),可以说,没有概括这种逻辑思维参与,也就谈不上整体感知,也就谈不上语感形成。因此,在语感培养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仍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研究 篇八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篇九

关键词: 人文教育 研究生英语教学 应用

1.研究生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

研究生英语学习跟大学生相比具有起点高、综合素质高、要求高的特征。研究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第二语言习得的能力与经验,对于研究生英语教学来说,传统的大量语言输入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吸引力,因为他们已经具有获取大量信息的能力。同时,因为缺乏对目的语语言文化背景与国情的了解,大多数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对目标语言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语言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如何增强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每个研究生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教学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除此之外研究生还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研究生英语学习时既需要正确理解体裁多样、内容广泛、涉及文化历史、科学研究、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时文阅读,又需要理解和应用涉及本专业学术英语的能力;在书面语、口语的输出能力方面还需要做到流畅、准确、得体地与对方进行日常和专业学术交流。

2.研究生英语学习背景的变化

随着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流行,高等教育出现了物质化和技术化的倾向,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被严重忽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就曾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所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并将其归纳为高等教育中“五重五轻”的弊病——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1]英语教育也未能免俗。随着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中国出现了英语热的高潮,大大小小的口语速成班、培训班遍地都是。这种英语热的现象背后是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被高度强调,而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表达被忽视了。英语能力成了人们获得更高社会地位、金钱、工作和炫耀的资本而其背后的精神家园却失去了。英语课程变成了单纯的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其对学生品格的养成、德行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价值却没有得到重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带来学生人文素养的滑坡和精神世界的坍塌,是值得所有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语言能力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到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中,是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内学习英语的资源有了极大的增加和拓展,学生不仅从课堂,而且从网络和其他多种途径可获得英语知识,以往国内英语教育与学习资源相对匮乏下流行的传统国内英语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基本语言技能训练、借鉴母语国家儿童语言训练方法、注重机械模仿记忆为特征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语言学习严重滞后于思维水平的发展,丧失了大学阶段开展思维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宝贵时机,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用所学语言从事复杂、高端工作和在其他领域实现个人发展的空间。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才智挑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大学生思辨缺席症[2](黄源深,1998,2010;[3]文秋芳、周燕,2006)。同时,因为课程体系不够灵活,技能课阶段性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等,所以研究生们普遍认为英语课堂收获感不强,英语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人文教育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1理论依据

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认真反思、梳理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探索出一条既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又不违背英语教学规律,满足中国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合中国英语学习现状,并且继续保持中国英语教学传统与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传统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的英语技能课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向文化国情转化。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是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4](胡文仲、孙有中,2006:243-247)。研究生英语学习课程的语言教学内容要富于时代性、科学性和哲理性,才能提高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其人文教育属性,英语技能不应该是英语学习的目标,而应是其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学习人类自我探究的方法和成果,是延续人类自我认知过程的工具。

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应该是学生具有“认知学业语言水平”,而不是“基本人际交流技能”[5](Cummins,1979,1981)。

4.2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

大部分高校现行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学位必修课形式,语言基础训练及语言技能培养为课程重点,选修课很有限,多数为实用翻译和实用写作。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被严重削弱,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成为空谈,学生缺乏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受到严重制约,研究生英语教学形成学生不满、老师无奈的现象。

4.3人文教育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崇高的道德和深厚的文化素质等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生英语课堂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理念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加强对他们的人文教育,形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理念,重塑人文精神,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复旦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第一册第八课《职场犹如猎偶战场》为例。《职场犹如猎偶战场》选自德国女作家Esther Vilar的书《纵的男人》(The Manipulated Man)。《纵的男人》是作家Esther Vilar为了摆脱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的困境提出的一种新看法——男人从孩童起就一直是女人的奴隶,先是被母亲,再是被妻子奴隶,不管是校园还是职场,都只不过是女人的猎场——猎取她们的男隶是她们的目标。只有女性本人才能打破这种男性被剥削的恶性循环,但是没有一个女性愿意这么做,因为从理性角度出发,这样的循环对她们是有利的,所以这个世界会继续在野蛮的、精神薄弱的女性主义的沼泽中沉沦。Esther Vilar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与18世纪末开始在西方社会颇具影响的女性主义理论观点形成尖锐的对立,所以在1973年的时候作者Esther Vilar曾与女权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Alice Schwarzer就男女性问题展开电视辩论,这次辩论受到了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理论中颇具影响的女权主义理论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全世界的文学或教育或社会文化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女权主义的第一次浪潮使得大多数女性获得教育权利,19世纪中叶的女权运动使妇女争取到了政治上平等的选举权和参政权,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性别理论更是用审视的眼光看到了男权文化中产生的西方知识体系对妇女的贬抑和忽视,从而以崭新的社会性别的视角考察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各领域,并对某些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改变了众多学科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阐释。为了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作为文化背景知识的女权主义思想的引入对本课文的学习就非常必要了。因为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碰撞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理解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运动和社会思潮,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西方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而且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成为可能。如果不涉猎文化运动和社会思潮,学生对时代主题和社会变迁就不可能有全面的把握,也就谈不上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观念的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5.结语

教育家陶曾佑说:“无文学不足以立国。”这句话简洁地道出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滋养与秉承关系。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可能具有建国兴邦之栋梁。人文素质培养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人才战略。爱因斯坦说:“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科技以人为本”盛行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中领会到科学与人文两者之间的关系——人文与科学应当并重而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则是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绿色教育观”。因为“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又要靠人文教育”。[6]

参考文献:

[1][6]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报告集(第一辑),2006.

[2]黄源深。思辨缺席[J].英语与英语教学,1998(7):1,19.

[3]文秋芳,周燕。评述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学刊,2006(5):7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9篇语文教育研究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研究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