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校园生活文章8篇(赞美大学校园生活的文章)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8篇校园生活文章,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校园生活文章。

校园生活文章 篇一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25-01

大多数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他会对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应着眼于学校实际,走符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

1.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的管理文化

学校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等。为此,我校就师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1.1 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管理。根据我校实际及上级部门对学校的相关要求,学校应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人,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管理的制度。

1.2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除了守则、规范外,还包括评优、表彰、安全、住校生等方面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既注重提高学业水平,又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通过以上规章制度的制度,并广泛的学习宣传,使学校管理文化成为师生行为的共同准则,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从而使我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重软、硬件建设,建构优美的校园,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后,老师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幅提升。但作为学校,还应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老师们提高好的工作环境,保障他们在优美的环境中轻松的工作。

2.1 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提升学校的硬实力。 学校应多方争取资金,建好各种功能用房,满足教学和师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并搞好附属设施的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为师生活、学习创造优美的环境。

2.2 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良好的育人环境,除了具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应具备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并培养一批学业优秀的学生。为此,学校还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3.开展丰富的活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

3.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如:开学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毕业典礼;"六一"、"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

3.2 定期召开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师生在绘画、手工制作、音乐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省、市、县艺术节。

3.3 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奖励。能鼓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4 在少先队的组织下,办宣传板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等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

4.抓教学、教研,提升学校的教学、教研文化

教学、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应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同时,扎实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 教学大比武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躬耕于教育的沃土,建设温馨和谐的校园,谱写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尝试》东林中心小学。黄汉水

校园生活文章 篇二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教育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指出:“充分认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学生管理工作推动着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

(一)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内容

中职校园文化是指在中职学校校园范围内,以社会先进文化育人为导向,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美化的环境、雕塑牌匾壁挂等,是构建精神文化的基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它是学校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校园精神的折射。包括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另外,丰富多彩课外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3)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一种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包括教学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规范条例、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要求等。制度文化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准则,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

(4)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及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是文化的最深层次的东西。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陶冶作用。物质文化建设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是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如学校的道路、花草树木、牌匾壁挂、实训室标语等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是一种享受。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精神特征,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保持这样的环境,学生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讲文明、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等。将学校办学理念、三风、校训等刻印在学校醒目位置,既美化了环境,又能让学生经常看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从而鞭策学生积极向上。

(2)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兴趣、特点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去疏导学生,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也对学生的成长和管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把德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和管理,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作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依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给予批评和纪律处分,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人员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学生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中职学校应发挥校园文化的规范作用,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用制度管理学生,才能将学生管好。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往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中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职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职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凝聚、激励、规范、辐射等功能,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健康成长、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都有促进作用,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有效途径,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

[2]张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4):75-7.

校园生活文章 篇三

参考文献:

[1]付八军,殷小平。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05,(1).

[2]文丽丽。从习惯养成和心态调适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中国教师,2007,(4).

[3]罗丽华。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兰州学刊,2007,(4).

校园生活文章 篇四

【关键词】环境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校园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26-02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现在学校内部则形成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它既包含物质文明,又包含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共同创建,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呈现不一样的特色;②它能直观且形象地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校风,向外界显示出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以及教职员工、学生的精神风貌;③它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追求学校内涵发展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任何学校,都应该在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所学校的必修课程,也是取得更大发展的基本必经之路。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优美干净的校园、各具特色的建筑、新颖别致的景观、宽敞明亮的教室、井井有条的图书馆,等等,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不仅能健康成长,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周铺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不仅配备了现代化的各种功能教室,还建有各种活动场所,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美化校园环境,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绿地都会抒情,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闪现,让校园的每一个景点都发挥育人的功能。

1. 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常规的绿化之外,校园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增加宣传橱窗、阅报栏等设施;重点建设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这些文化阵地;在教学楼和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等,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将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或者将学生的名言和照片制成标牌,置于校园的显要位置,让学生受到感化和教育。通过这些措施,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模范的自主管理模式,使校园充满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2. 用好教室空间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学生个性的园地。首先,教室布置要有特色,每个班级的墙壁不用悬挂统一的格言或名人画像,可以悬挂本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格言,还可以设置图书角等。在设计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1. 凝聚人心,运用集体智慧

校领导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激发全校教职员工、学生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将学校发展愿景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之中,让师生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以增强全体师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 组织活动,培养优良品质

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学校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以文化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一方面,要求教师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每学期要求教师认真阅读相应内容,还要撰写读书笔记,使其成为教师的文化大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经典诵读到名著欣赏,从故事赛、演讲赛到情境剧、课本剧的表演,从手抄报、书画展示到读书心得,让读书活动不仅不再枯燥、乏味,反而成为学生愉悦身心的享受。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精神生活,达到振奋师生精神、陶冶师生情操的目的。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制度进行,体现依法治校的精神。同时,要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1. 以人为本,制定合理制度

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一定要民主,扩大教职员工、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制度的体系设计和规则要求,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规范人、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应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征集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及专家的意见,借鉴、吸收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并提交大会讨论、修订,直至形成体系。

2. 与时俱进,确保不断完善

学校的规章制度一经教职员工、学生讨论通过后,要形成规范的文件,如《教代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教师手册》《学生管理条例》等,并在一段时期内稳定地实施,不能随意更改。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事物总在不断变化、发展,管理对象也在不断学习、进步,最好每年能做一次修订,以确保规章制度更加完善。在执行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执行,还要体现民主作风,不断提升教职员工、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在教职员工、学生身上的真实再现,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载体。

1. 以理念引导行为

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必然会形成特有的文化理念,这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落实,从而影响学校教师员工、学生的行为。学校对文化理念的培训应与教职员工的日常行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用理念来引导行为,用行为来诠释理念,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 发挥榜样作用

校园生活文章 篇五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作风等;行为文化具体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主要包括各类人际关系、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具体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宿舍管理规定、社团规章制度等。此外,校园文化具有五个方面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陶冶功能。此五项功能作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

1.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

2.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1.重视传统教育。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

2.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1.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校园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于学生来说,规章制度犹如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学生正其观、端其行,避免违反纪律、误入歧途;对于学校来说,规章制度是学校文明的标志,学校力求在育人实践中加强“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努力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严格的规章制度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学生长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尤为重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制度建设也应朝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诉求,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缺陷重重的规章制度不能起到约束、教育的作用,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规章制度自身的完善是规章进入执行程序的前提,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保障。

2.提高规章制度执行力。

校园生活文章 篇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引领

作者简介:彭芹(1963-),女,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及图书馆学。

课题项目:江西省社科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特色文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品牌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1JY40),主持人:王国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60-03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层次范畴。它的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岗位技能,面向社会培养能熟练地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技术及服务规范,符合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图书馆与高等院校图书馆相比更具有其专业特色和特点,是为教学、科研、生产提供服务的,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和育人上,为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和信息。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及特征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反映。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3]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一般的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商业文化、村落文化、节日文化有着质的区别,它指的是在高职院校内发生的,以学生为主要载体,教师为导向的,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包括校容校貌,教育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高职教育有高等性、职业性、实用性、层次性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1] ,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的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升华管理功能[2] 。

(二)高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力量,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能达到许多强制性力量无法实现的目,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学习功能设施,对于校园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图书馆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有这样的感觉,进入一个学校最引人关注的是教学大楼、科技楼和图书馆。由此可以看出这三项建筑是高等学校校园风貌的体现者,其中图书馆则是这三者中最具有代表性与综合性的一个,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一般高校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职业性,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及活动的开展更是体现了职业性与生产性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前进的推动者。

高职院校图书馆体现校园的审美娱乐性。总的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提供书籍阅览、提供娱乐场所、创造审美性文化氛围。图书馆内外的文献书籍、装饰美化物品、标语或标牌、墙报和壁报等都是审美文化的创设。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引领的层面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和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看书学习的实体[4],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可以归纳为物质层面的图书馆、制度层面的图书馆、精神层面的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引领者,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进行思想政教育,是课堂教育的继续与补充。笔者将从三方面来谈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

(一)图书馆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引领

图书馆作为一个场所是一个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体。图书馆物质设施包括馆藏文献、馆内外环境设施、馆职工及工作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包括: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图书馆更是汇集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文明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场所,是高职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看书学习的良好场所,为高职学生提供文化、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文献,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它让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完全能够体现并帮助学生提高校园学生的认知文化、审美文化和价值文化的目标,起到引领校园物质文化的作用。

(二)图书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

图书馆在工作、运转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它还包括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和职工的工作作风、道德情操、服务哲学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和心态文化。观念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

图书馆有浩瀚广袤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有利用价值的文献,并有序排列,指引学生进入到这一知识的殿堂,学生可以与大师们进行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与碰撞,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5]。《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实行)》,明确规定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坚持开展“修身、立德、爱馆、敬业”的思想教育。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园为主要场地,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图书馆是学生群体学习和活动的良好场所,有利于师生以及图书馆馆工作人员形成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认真学习和工作的作风,这种作风将带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体系的建立,学生长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的图书馆中学习或参加活动,他们也将不自觉的学习这些学习和服务精神,进而带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三)图书馆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引领

校园制度文化,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其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基层,是第一线的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这一办学方向和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性和职业性。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是指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奖励制度、部门岗位职责、图书馆借阅等各项管理制度是图书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连接中介,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有力保证。合理的图书馆规章制度、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等方面,是图书馆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的有效保障,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学生在更专注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职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当他们发现图书馆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师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对每个馆员、师生具有习得励志的作用,他们也会慢慢学习图书馆的优秀制度以便适应以后在工作的制度。这样,图书馆的制度就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三、 加强措施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图书馆有文化性和育人性的特点,所以它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它以自己的文化储存、文化设施、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去支持和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现实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并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没有利用好图书馆的作用。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到校园文化现设的力度有限。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措施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图书馆环境建设体现校园文化

图书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具有文化传导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图书馆的文化传导功能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环境建设包括内部氛围营造和外部景观设施布置。图书馆的建筑就不仅是一般的实用性建筑,而是有强烈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建筑。图书馆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是构成校园高品位环境设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独特的馆舍建筑,浩如烟海的图书杂志,整洁明亮的读书空间,画廓、墙报等各种宣传园地,再加上亲切文明的馆员,学校图书馆所营造出的这种优雅、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在无声无息中营造出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的一种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智力开发、道德教化、技能培养、情操陶冶的条件,为学生的禀赋和能力的充分开发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不断充实和提高中,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书库和现代化多功能的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报告厅等,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支持。我们在强调外部设施重要性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提供文献资料的功能。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结合学校专业特长构建以高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在馆藏建设上须要有适应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适合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信息资源。因为学校的教育依托的是专业和课程,所以图书馆服务必须以专业和课程为中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也必须以专业和课程设置为导向,只有这样服务才有针对性,才是抓住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和方向。

(二)加强图书馆制度建设推动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人事制度、奖惩制度、日常业务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与使用制度等的建设。

首先,提高对这些规章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管是图书馆领导还是一般工作员工,都应该认识到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做到不抵触、不破坏、积极支持维护图书馆制度。高职院校由于其学生的生源的复杂性,其图书馆的管理更是比一般院校更加有难度,因此,加强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是图书馆制度执行的提前。其次,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质量。图书馆的制度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在工作中总结过去的经验并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经验来改革自身的制度,但在改革中一定要注意其可操作性,并将这些成功经验用制度确定下来,并行成行之有效的规范。最后,强化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督与追究力度。对执行规章制度监督应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章制度本身应有监督条文,二是制度的实施应有监督部门。有了规章制度能否贯彻落实坚持下去,需要强化检查和监督,否则容易落空,图书馆可以通过联合学生会建立图书馆制度维护社团或组织等。

(三)加强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引领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来引领校园文化。首先,提供文献资料和场地开展校园学术活动。高职学生为二流生源,且实训时段大幅增加,又受到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冲击,文本阅读时间越来越少,阅读习惯和能力比较差。若缺乏良好的阅读熏陶,没有终身阅读的内驱力,没有一定的理性知识为依托,学生就很难可持续发展,这将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图书馆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和联合师生开展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指导并协助,以点带面,为营造学习型校园注入生机和活力。文化服务是图书馆加入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教师申报课题、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等级或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时,图书馆可以提供专门的资料室或电子阅览室供他们使用,提供“特殊”帮助,或是学生需要学科竞赛时可以学生借阅比平时更多的书刊资料等。

其次,图书馆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特色的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图书馆可以组织各种体现高职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教师的备课、学术交流,学生的课外活动如专业技能演示、读书和评书活动、演讲、学生就业教育、书法、摄影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社团组织如文学社、艺术社、报社等也会融入其中,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使学生共建文明阅览室,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最后,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校园文化服务。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是指图书馆相关人员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的有机构成的状况,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包括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状况。图书馆人员文化素养是指图书馆相关人员经过学习、实践、接受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文化意识文化行为达到的程度。包括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度、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图书馆人员的服务技能包括:表达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了达到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质量,图书馆可以通过定期学习、考核,参加服务技能培训等方式。总之,高职图书馆应积极引导图书馆馆员树立“人本服务”的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日常工作中开展文明礼貌服务,通过馆员热情的服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文明的行为举止来影响校园学术氛围和达到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达到服务育人的效果,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32.

[2]朱发仁。 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研究[M].电子科技出版社,2007:18.

[3]Avruch, K,“Cultur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8.

校园生活文章 篇七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42-02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形成的文化,它的内容包括精神文明文化、硬件基础建设文化和校园规章制度文化三部分,其核心是校园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进而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校园人的社会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德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使之健康全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之才。

一、高校精神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学风、教风以及学校性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前文提到,高校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领导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与校训、学风与教风、思维方式、学校的传统与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在这三种高校文化中,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在学校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以校训等为依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风与学风。在这方面,它将影响的是学生接受文化课的态度以及方法。态度体现在学生以一个怎样的心态看待高校学习;方法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具体的行为。这仅仅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怎样的教风与学风,反映出不同的风貌状态。而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高校,即偏文科或者偏理科的高校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亦会影响到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例如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的顶尖殿堂,二者的校园文化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文科生和理科生一样,而高校的文化,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给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带给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演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校园社团文化和文艺体育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①社团文化,在高校精神文明文化中,最能影响学生发展的是社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社团,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不同的空间。总之,社团文化一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我们西安翻译学院在社团建设方面,将社团按学术类、体育类、社会服务类以及艺术类等不同性质划分开来,穿插举行,百花齐放;由专业老师指导,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在整个的校园文化中,扮演者着重要的角色。②文艺、体育文化,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在校园文化中,二者更是紧紧相依。文艺和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情趣,培养良好的艺术能力和欣赏品味,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学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大学之大,不在于面积之大,人数之多,而体现在科研活动、学术研究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学术上的成绩与积累。高校文化里有最广的知识领域、最快的学生信息来源,大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地参与和交流,共同提高。

二、硬件基础建设文化对高校学生发展的影响

1.学校硬件基础建设文化的内容。学校硬件基础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的基础建设对校园文化起到辅助作用。高校在学生活动场地、科技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方面影响着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须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场馆建设力度,增加场馆数量、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保障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

2.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走向社会的重要土壤。因此,对校园环境的完善已经逐渐成为各个高校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规章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用条文的形式,对学校各类人员规定出的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章程。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对于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以及实现依法治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发生的不和谐事件越来越多,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正常化。正因为如此,高校规章制度文化的重要性也渐渐凸显出来,使之成为高校整体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规章制度的存在,是对校园不文明现象,不文明做法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比自身修养、自身道德约束更具有力量,又没有法律约束的强制性,介乎之间。人本身是以适应环境而存在的,不同的规章制度的存在,使得高校的软性环境有所不同。学生适应规章制度,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首先体现在生活方式。高校的规章制度对于作息时间绝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无论一个学生在高校中接受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率如何,作息时间对一个学生有一个硬性的要求。无论自己想要的一个生活状态是什么,在高校这个学生群体集中的地方,在理性上服从与遵守,才能达到相对的自由,进而在这个环境中接受教育,从事自己主观的交际活动。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自己的生活状态,势必要依存于高校的规章制度。

2.体现在对于等同于法律的敬畏。规章制度的最高形态,是法律。可以这样说,社会中的法律,是为了社会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和谐发展;高校的规章制度,就是确保高校中一切事物正常运转,就是高校中的法律。高校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我们的生活达到秩序井然。这是因为它能预防学生犯错的冲动,又能控制学生恶习的蔓延。法律展现出来的强制力以及人们对它的敬畏,高校规章制度,学生也应该对其保持敬畏。就今天,校园和谐稳定,欣欣向荣是社会各界包括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看到的景象。然而学生群体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个成长期做出危害这个环境的事情,高校规章制度文化的存在,就是尽力地避免这样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规章制度的存在,对高校对学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精致优美的校园环境、飘逸着浓厚的高雅求知气息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高校校园文化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而高校教育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学生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欢迎的人的基础阶段。在这样的基础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就自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同时高校生活也是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是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形成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备适应性的重要阶段。高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竞争力,就是在高校这最后一站得到的。所以,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校园生活文章 篇八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77-0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广泛的概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实现学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学校的诞生带动了校园文化的兴起,并日益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价值观、科学的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而言,我们对其进行了不同分类。

1.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家庭维护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学校也同样如此,行之有效的校园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培养锻炼教职员工的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保证教学有序的进行。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氛围,有助于学校执行好国家的教育教学政策,也有助于学校自身建设的发展。

2.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它大到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整体布局,小到学校内部的一室一路、一草一木,都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智慧、制度与精神的物化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先进的物质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都会为广大师生进行教与学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合理有效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于陶冶教师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发展学生开拓进取和努力拼搏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3.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及其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具内涵的品质,包括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多个方面,对师生的行为、理想、信仰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的高校校园中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力度,推动校园文化整体向纵深发展,才能团结师生,共同进步。

4.高校校园的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不仅体现广大师生在整个校园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也体现了广大师生在校园课余生活当中的活动方式,它将校园文化的精髓和师生应该具有的行为操守充分地展现出来,是形成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外在的体现,可以划分为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管理者行为文化三大类。对于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四个内容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个体系,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的改革,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活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校园文化及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认知。

1.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缺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带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但是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严肃性,使得师生员工很难自觉地去遵守章程行事,进而导致规章制度失去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这才导致了类似于校园投毒案、校园枪杀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2.高校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彰显了学校对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载体。但是,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却较少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得校园中功利主义和商业化倾向明显,这极大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很难发挥其积极作用。

3.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主旋律”中的主导性不强。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人文教育,而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导致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诸如考试作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滋生等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都会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这些现象也映射出一个现实性问题,那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主旋律的主导性不够突出,没有发挥其教育作用。

4.高校行为文化建设中主体结构存在局限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等这些校园人统一地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首先,教师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他们用言行举止影响着整个校园。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些高校中的部分教师除关心教学和科研外,很少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限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学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过分重视“管理”,缺乏创新性和共建意识,最终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尽管学校已经建立健全了学生工作的机构和机制,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局限性,它的存在只影响小部分群体,比如学生干部、学生会成员及部分特长生,而校园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直接参与,甚至处于不参与状态。即使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多数也是应学校相关部门要求被动参加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使校园文化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过于重视教学的发展而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失去了整体的意义。

三、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符合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政治的繁荣和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人的个体价值也得到了升华。所以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培育特色校园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确保先进的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先导性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意识的形成贡献力量。

1.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师生的言行,还可以保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的良好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可以为师生们营造一个优良、宽松的环境,重要的是它更加充分地激励、规范和制约了师生的言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了学生和教师违法乱纪的行为的发生,以便于形成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促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相呼应的发展。众所周知,在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学校文化建设始终处于重“物质”轻“精神”的局面,因此,大部分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过分地强调物质环境的修建、布置,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进行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纠正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和教风,经常开展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教育活动。

3.弘扬“主旋律”精神文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世界强国,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还是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养,较少重视人文教育,导致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很难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之中,使中国的高校逐渐意识到高校师生文化的需求不应只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训,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4.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首位。广大的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本状态进行分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容乐观。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强调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客观对待教学和管理,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进而促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展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玉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2]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8篇校园生活文章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校园生活文章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