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优秀8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短诗)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8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赞美老师的现代诗30字的写作思路。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一

《感恩》

老师

九月的风

吹黄了秋菊

吹香了金桂

也吹动着您两鬓的白发

似水流年的光影里

我仿佛又回到了您的课堂上

您沾满粉笔末的双手

指引着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

五彩斑斓的世界

您亲切的话语

安抚着我们曾经躁动的心

您鼓励的眼神

伴随着我们走过那些难忘的青葱岁月

是您

在我们心灵的土壤里

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

是您

擎着知识的明灯

照亮了我们的人生路

我知道

三尺讲台

是您最热爱的地方

解惑授业

是您最执着的追求

桃李满天下

是您一生的夙愿

有道是

天涯海角有尽处

只有师恩无穷期

在这美丽的九月

——您的节日里

就让我用文字抒写感恩

献给我永远的老师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二

弯路。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生7:是的。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三

《无私》

老师,

用你的无私,

带我走进知识的大门。

用你的智慧充实我空洞的大脑,

让我的人生不在无知愚钝。

老师,

三尺讲台,不辞劳辛。

每个学子心里烙下深深的印,

伴我成长,

伴我在人生的路上旅行。

老师,

你用博大的胸怀温暖我幼小的心灵,

用你口舌教我们做人的真谛,

从小学到大学,

永远的恩情,永远的知识根。

谢谢所有的老师,你们辛苦了。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四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五

【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六

[关键词]w.s.默温;新批评式形式主义;开放式诗歌;深度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133-05

张跃军(1965—),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论与诗歌;(湖南长沙410083)邹雯虹(1982—),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现代诗歌。(江西南昌330013)

一、前言

w.s.默温出生在纽约一个长老会牧师家庭,少年时代的他便表现出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学会写字不久,便已经开始“为他的父亲写赞美诗”[1] (p13)。1944年,默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师从p. r.布莱克默,从此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1952年,默温的第一部诗集《两面神的面具》入选“耶鲁青年诗丛”,他至今已有近20本诗集问世,其中,第五本诗集《移动的目标》获国家图书奖,1971年出版的《扛梯子的人》获普利策奖,诗集《迁徙》获2005年国家图书奖。2009年4月,默温第二次获普利策殊荣,其获奖作品《天狼星的阴影》被普利策评审委员会誉为“一部探究记忆深邃力量的诗集,它光芒四射又充满柔情”。

默温的诗歌创作的发展过程,由20世纪50年代新批评式的形式化、经典化,走向20世纪60年代自由化、开放式的诗风,继而在20世纪70年代归于平静,在禅宗式的静谧中以梦幻般的笔触谱写歌颂自然的赞美诗。本文将立足于默温1952-1970年间所创作的诗歌,考察在此期间诗人诗歌风格的变化历程。

二、新批评式的古典复兴风格──变化之基

默温的前期诗作诞生在新批评派大行其道的年代,此时的现代主义尽管矫枉过正,失去了原初的反叛精神和先锋创造性,仍不失为文学界的正统。新批评大师艾略特在提出“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等理论后,麾下早已聚集了众多学院派现代主义诗人,依据学院派的现代主义美学,这些诗人的作品呈现出知识化、玄学化、学究化、形式化等特色。默温年轻时代受新批评著名代表人物p.r.布莱克默以及庞德、罗伯特•格雷夫斯等人的影响,遵循新批评形式主义的创作法则,通过采纳古典诗艺形式及其对希腊神话和圣经题材的运用,“将他对西方古典神话中的传统概念的关注与对于诗艺传统的崇高敬意结合在了一起。”[2](p26)

(一)古典诗艺形式

默温前期的诗歌《两面神的面具》,被时任“耶鲁青年诗人”系列丛书的主编、美国著名诗人w. h.奥登选入“耶鲁青年诗丛”系列丛书。奥登在《两面神的面具》序言中写道:“(默温诗歌的)韵律技巧是不可忽视的,他对于传统形式的广泛类型之掌握可谓炉火纯青。”[3](p81)

默温对传统文学技巧上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庞德的指引。1946年,年仅19岁的默温在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监狱与庞德有了第一次见面,这次会面对默温意义重大。庞德告知年轻的默温,写作是训练和长期迷恋某物导致的自发行为;而翻译正是使一个人与他所做的事、与他的母语的丰富性保持勤谨的一种方式,他建议默温翻译中世纪的诗歌。默温遵照庞德的建议,尝试翻译中世纪的文学作品。默温曾在访谈中说:“当我开始创作,我痴迷于中世纪的诗歌。我想这某种程度上来自于庞德的影响”[4]( p343)。显然,默温对他诗歌创作楷模的选择决定了其早期的诗歌风格。在庞德的指引下,默温在中世纪文学中找到了战后美国所缺少的一种优美和典雅。

谢利•戴维斯在谈到庞德对默温的创作影响时认为:“默温追随庞德的建议,以他≤www.kuaihuida.com≥为榜样,在早期诗歌中包容了中世纪文学的精髓,正如庞德在《人物:诗集》、乔伊斯在《一分钱一首的诗》中所做的一样。”[2]( p24)诗人在诗歌中经常采用诸如perduring, bourn, euphory, darkling等古老词汇,并经常将这些中世纪英语词与现代普通词汇并置于诗歌中,这与庞德所习用的技法颇为相似。

默温不断尝试来自欧洲中世纪的诗歌形式,除广泛采用16世纪法国19行诗、六节诗、小回旋诗以及民谣体诗以外,他的一些无韵体诗还特别注意节奏及音韵的处理。如《海中怪兽》中,“它巨大的体形像山一样起伏/黑暗,然而,又像漂流的冰,头部破浪如惊雷”①。将巨大的体形比作起伏的山脉,将头部划开巨浪比作漂流的冰块相互撞击的声音,比喻奇特,颇有玄思(conceit)之妙。该句原文显示音韵节奏之美:“the hulk of him is like hills heaving /dark, yet as crags of drift-ice, crowns cracking in thunder。”[5](p29)第一行中,大量采用/h/音,表示海中怪兽静态时候的状态,还传递出观者面对巨兽时的惊叹,而第二行铿锵有力的/k/音,利用头韵的方式结合饱满的元音如/a/,/au/,/u/等,则表现出怪兽迎头破浪前进中积聚的爆发力和威慑力。默温这种诉诸听觉的对于音韵的掌握同样得益于庞德的影响。默温曾在访谈中提到:“早在我18-19岁时,庞德的耳朵对我而言就是个启示,我认为所有的诗人都是由听觉引导进入写作过程的。”[4](p343)

(二)希腊神话与《圣经》题材的运用

默温将希腊神话与《圣经》题材运用到前期诗歌创作之中,符合新批评善于用典的特点。奥登在评论默温的早期作品时,将默温誉为超绝的艺术工匠和神话的诠释者,将如此赞誉送予年轻的默温,足可见诗歌评论界对默温神话题材运用的充分认同。

在担任罗伯特•格雷夫斯儿子的家庭教师,并追随格雷夫斯全家的一年时间里,默温在格雷夫斯的影响下逐渐培养了对于古希腊神话及远古历史的激情,而对神话的这种激情在其早期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对《远征(一、二)》中的色诺芬、《颂歌:美杜莎的脸》中的美杜莎、《奥德修斯》中的奥德修斯等人物的刻画中。此外,神话也成为诗人诗歌创作的骨架,这表现在他作品中经常采用的“迷失——寻找——回归自我”的奥德修斯式旅行主题。如,《挥霍的儿子》一诗的开端,以炎热的夏天为场景,父亲独自一人用空洞的双眼凝望着空洞的距离。儿子已出走,房子仅成为了一个意象,这意象使他更加明了空虚的真面目。与此同时,儿子在出走的过程中,希望通过远离家园寻找一些他丢失了的、只有离开才能在找到的东西,那些“在远处,模糊的/东西”。不过,在儿子寻找的旅程中,收获的只有空虚,“他在距离中一无所获/仅发现/空虚”;于是,他沉溺于堕落的生活之中,却最终发现“这些空虚就像废墟中用弦线吊起的一面镜子”[3](p86)。诗歌的最后,在共同的对人生虚无的感悟中,儿子与父亲走到了一起,三位一体的态势得以重新恢复。与此主题相类似的还有《奥德修斯》、《淹死者的眼睛观看船骨驶过》、《寓言》、《一只眼》、《约翰•奥托》等诗歌。

圣经题材在默温前期诗歌中经常出现,这与默温的家庭出身有很大的联系。从孩提时起,默温便熟知圣经故事;默温的父亲是长老会牧师,为人严肃,长期以来宗教环境下的家庭生活,对默温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圣经题材的选择上,默温的前期作品通常采用创世纪题材,其中,《两面神的面具》中《声明:给一场大洪水的假面舞会》等采用了《创世纪》中有关大洪水的题材;《随野兽之绿》诗集中的《海中巨兽》等采用上帝造物的题材。有学者认为默温对于创世纪题材的选用,说明“默温是个永不满足的创始者,他通过描述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深处的怪兽(如海中巨兽)征服了这个世界”[2](p54)。

年轻的默温踌躇满志,因其典雅迷人的神话式创作,赢得了当时主流评论的广泛赞誉,这得益于庞德、格雷夫斯、布莱克默等大师的指引。正如诗人在献给格雷夫斯的诗中所写的:“我醒来,伴随着新的词语,在每一个地方/白天和夜晚,在不同的光线下/在许多大师的教导下学习一首诗歌。”[2](p30)

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诗人开始“觉得写作到了尽头,对写的东西不满意……渴望改变生活的紧张感和不知如何改变的焦虑叠加起来,其结果就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2](p74)。默温前期作品语言古雅、严谨有序,它是普遍的、非个性化的,也是疏离的。在这座精心建立起来的高不可攀的诗歌王国里,诗人最终无法再以居高临下的态势俯视世界,“他不再希望观察他身下的深渊,他想要探索它”[2](p74)。从这一刻起,他决定走入世俗现实,成为一个“巨大笨重、黑暗陈腐的熔炉”[5](p76)中的醉汉。

三、《炉中醉汉》及其之后的开放式诗风──变化之道

默温于1960年发表的第四部作品《炉中醉汉》中的同名诗,被普遍认为是诗人结束前期诗歌风格的宣言。诗中描述,在污染的溪水边,一只众人眼中“巨大笨重、黑暗陈腐”的熔炉被丢弃在无人注意的裸露的沟壑中几十年,终于有一个早晨,“一道烟像一个苍白的/重生,从它的洞口中踉跄而出……有人/在这炉子的铁门之后,建起了他糟糕的城堡”[5](p76)。这个人从何而来,为何在此,又是从何积聚的这种改变铁炉的精神都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这对炉子的改造使得一切都具有了音乐性。当地的成年人们谨遵牧师不可靠近铁炉的教训,而他们的孩子们却都蜂拥前往这令人无法抗拒的铁炉:“炉子苏醒,整个下午/那些愚笨的后代们像老鼠一样奔向这渐强的声音/看见粉碎的山脊,目瞪口呆。”[5](p76)

默温从现代主义的圣殿中义无反顾地迈进了这锈迹斑斑、无人问津的铁炉,用一股足以粉碎山脊的翻天覆地的力量迎接其诗歌爆炸性的变革。理查德•霍华德认为:“《炉中醉汉》一诗记录了默温从一个舶来的、继承的秩序中撤退并重回他自身的混乱中的过程。”[2](p73-74)谢利•戴维斯则就此问题认为:“默温的这个炉子,实际上就是诗人的身体和他的内在生活,诗人决定探索自己置身的深渊,成为炉中醉汉,则必须要改变他曾经的言说方式,突破原有的秩序、传统、典雅和疏离,转而在一场革命性的爆炸中迎来属于他个人的诗歌时代。”[2(p74)总之,随着对于一度夸张修辞的插科打诨,默温再也无法回归他曾经的诗歌风格,这是诗人有意为之的。诗人的诗歌从此开始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奇怪的简单,而这种简单缓缓地从大师级技巧中走出,却开始逐渐吸引人们的眼球”[2](p8)。

默温转型后的诗歌在评论界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反对方如约瑟夫•贝纳特评论道:“(默温现在诗歌的)所有一切都是分散的,毫无联系的;所有好的要素都七零八落、无法解释。”[6](p112)拉尔夫•j.米尔斯也在评论文章中抱怨:“这些诗歌给人的感觉就是单调、雷同、毫无变化。”[6](p112)赞成方则为默温的诗风转型大唱赞歌,如詹姆斯•迪基将默温的诗歌转型称为“像凤凰一样从早期整洁的灰烬之中涅”[7](p129)。无论褒贬,默温在这条诗歌转型的道路上仍然坚定地前行。他在《开放的形式》一文中写道:“每一首诗的形式都应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形式都是为了产生一种不可复制的回响(resonance),这种回响有些类似于回音(echo),但是它却不重复任何声音。”[4](p298)至此,默温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开放式诗歌的鲜明旗帜,在这面崭新的旗帜下,其诗歌在创作形式、观念及意象等方面相比前期诗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弃用标点

1963年,继发表宣言式的《炉中醉汉》后,默温出版了诗集《移动的靶子》,并在该诗集中首次尝试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弃用标点。默温在接受访谈中提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感到我走到了某种尽头;如果我要重新开始写作,我希望它是与众不同的。我开始相信,诗歌与口语的关系比散文与口语的关系更密切。标点符号主要与散文和印刷文字有关。我感觉在诗歌中使用标点,就好像用钉子将词语都钉在了书页上……我所尝试的,是让词语本身的移动来给它们自身标明位置,用词语本身的位置来表明标点,正如在口语交谈中使用到的那样。”[4](p357)对标点符号的大胆弃用将诗歌从纸张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诗歌从此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空间,变得自由而充满想象。诗歌形式上的变化不仅预示着诗人曾经正式、古典的诗歌风格不复存在,更说明了诗人面对诗学困境所作出的一种诗学选择。理查德•霍华德谈及默温弃用标点时指出:“默温将标点取消,说明诗人获得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文体掌握。在纸上没有标点的诗歌,就像经过一场爆炸,意象得以重新组织起来,诗行未被封闭却反而获得了开放的形式。”[7](p129)

(二)沉默对抗语言绝望

在默温的早期作品中,语言通过象征、神话等形式建构了默温的内在灵感,这也凸显了词语及语言的可能性及创造性,其表现就是“基于语言之上的隐喻以及对于词语的创造力的肯定”[2](p27)。默温大学时,师从布莱克默,这位新批评派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强调语言的内在潜能以及诗人对于这种潜能的创造性挖掘能力,这与默温早期的诗学主张相契合。在当时的默温看来,诗人有能力将词语与行为、与事物联系在一起,他“既是魔术师又是艺术家,可以将原初的词语进行催化变成灵感内涵”[2](p41)。

然而,默温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了来自语言的挑战,他绝望地发现,语言作为表达工具逐渐超出了人们的掌控范围。他的语言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他感到了一种对于写作和语言的绝望,在两三年间几乎无作品问世。

相比其他的美国诗人,默温20世纪60年代的诗歌核心中有着对于语言的深刻怀疑和恐惧,他认为:写作即是进入到与人类思想同谋,它的本质就是破坏。如果说默温早期诗歌的语言沉浸在斯蒂文斯式的夸张词汇中,那么转型后的默温则语言节制精炼,拒绝复杂化。阿兰•威廉姆森认为:默温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仇恨态度”[8](p3)。对于默温来说,语言是我们社会化的最强大的中间工具,语言将我们的父母、世界、定义都内在化,却反而忽略了我们真正的内心体验——身体和无意识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却是无法用词汇表达出来的。人类的交流工具有限,语言局限不足,内在经验无法言说,但诗人又必须借助语言的力量表达思想,于是,这种矛盾最终反映在诗歌中便是诗人对于沉默所赋予的积极意义。正是由于词语、秩序以及外在世界将给人类认知带来干扰,只有沉默才能引导人们找回自我。

从默温诗歌进入转型期开始,“沉默”、“无法出声”、“没有声音”等字眼频频出现于作者笔端,它们被用作面对语言中心的形而上学预设的一种反抗,以说明语言的无力与不足。《动物》一诗中写道:“我没有说话/记得要为他们命的名。”[5](p113)在《当你离开》中写道:“我的语言是我永远不会成为的衣服/像独臂男孩空空的袖管。”[5](p133)在《写给我的死亡纪念日》中写道:“沉默出发/不知疲惫的旅行者/像黯淡星辰的光束。”[5](p131)默温寄希望于通过沉默来挽救资本主义所无法挽救的堕落人性,并认为“真正的诗歌和真正的交流都必须与沉默交叠在一起”[2](p91)。在诗人看来,只有通过沉默,诗人才能找回自我,恰如在《来自图腾动物的言语》一诗中诗人所写的:“你/沉默/在我迷失之时/保佑我/呼唤我。”[5](p149)

(三)深度意象——无意识心理的关注

与默温前期作品中的诗歌意象②不同的是,20世纪60年代默温的诗歌更多关注的是无意识世界。默温所创作的诗歌被学界归为深度意象诗歌,以突出诗歌中意象的跳跃性、无意识性。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多以外在的客观意象开始,将内在无意识巧妙融入到客观意象中,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一来,诗歌的意象呈现出跳跃性的特征,导致超现实的想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如在《凯撒》一诗中,诗人写道:“我的鞋子几乎死去/当我在冰之门旁等待/我听见有叫喊声叫他凯撒凯撒/但当我向窗外看去却只见平地/和慢慢消失的风车/世纪干涸了深沉的土地/然后这仍然是我的国家/值班的那个家伙说你要改变什么/他看着他的表/将空虚从花瓶中提起/将它提起来细细查看/夜晚到了/雨开始永远的下/他将夜晚一个个从牙齿中唤出/最终轮到我/值班/推着总统经过开满鲜花的岸边/经过空虚的楼梯脚/希望他死了”[5](p118)。诗歌中,“几乎死去的鞋”、“冰之门”、“抽干了土地的世纪”、“从花瓶中提出的空虚”、“从牙齿中唤出的黑夜”、“空虚的楼梯脚”如此超出现实的意象与“平地”、“风车”、“雨水”、“开满鲜花的岸边”等现实意象交织在一起,意识与存在相融,表现了当时时代的人们的绝望、空虚以及面对黑暗现实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诗人著名的叙事诗《最后一个》,讲述了狂妄自大的人类疯狂摧毁树木,最终被“最后一个”的阴影报复的故事。“他们(人类)决定无处不在,为什么不行/每一个地方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想的……/他们决定砍掉一切,为什么不行/一切事物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想的”。然而最终,“阴影附在他们身上他们消失了/……/阴影吞噬了他们的影子/……/那些幸运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影子在一起”。

默温本人在谈到《最后一个》时说:“如果仅仅从道德的角度去理解该诗,则有悖当初写诗的初衷。诗人更希望将阴影作为诗歌的思考对象。人类憎恶这片可爱的土地(阴影),但事实上,这可爱的土地就是他们自己。”[4](p347)在该诗中,阴影成为全诗的核心所在,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诗歌流露出默温对当前世界生态现状的深深忧虑,暗示人类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引起了大自然的绝地反击,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自我毁灭。人类生活在末日世界中,其缘由在于人类在这个世界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然而,从心理无意识的角度看,阴影——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四大原型之一,作为人类心灵中一切本然的高尚、美好、丑陋与卑劣的源泉,其本身代表了一种原始力量,具有最危险、最具震撼力的能量。荣格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一书中就阴影这一主题写道:“阴影是人格个性的一个鲜活的部分,代表着被压抑的人格面具以及人被文明压抑的丑恶本性。”[9](p38)或许,诗歌中最后一棵树的阴影本不存在,它仅仅暗示了诗人幻象世界中被抑制的人类丑恶本性最终以灾难的形式爆发。这种无意识幻象世界的原型意象在诗人中期作品中屡屡出现,且大多以灾难、末日等极端事件为背景,成为默温中期诗歌的一大显著特色。

四、结论

从《两面神的面具》到《炉中醉汉》,w. s.默温深受创作界及批评界大师的指导及影响,诗歌中对于欧洲传统文学的掌握以及精湛成熟的诗歌技巧为诗人迎来无数赞誉。然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诗人的诗学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他不再满足于冷眼旁观,而是试图突破曾经封闭的诗歌寻找诗歌生存的出口。诗人逐渐变成开放式诗歌形式的实践者,他的句法不再严谨,语言不再古雅,而是显得节俭晦涩,但“正是这种20世纪60年代诗歌的节俭语言,虽然简单却可以承受更多的负荷”[2](p214)。值得注意的是,默温的诗歌转型并非当时美国诗坛的个例,一些因作品的经典风格而入选“耶鲁青年诗丛”的年轻诗人,如,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等,在20世纪60年代都纷纷易旗更帜,跳出传统,加入到开放式诗歌的阵营中,为当时的美国诗坛带来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 整理

注释:

①本文中所有默温的诗歌均为作者自译。

②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卡里•纳尔逊曾经分析道:默温早期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艾略特的影响,呈现出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纳尔逊指出两位诗人作品中出现的类似之处:如“我能听见血液爬在平原之上”(默温)、“在无尽的平原之上,在开裂的土地上跌倒”(艾略特);“越过它的地平线,一切都无从知晓”(默温)、“仅仅被平坦的地平线相连”(艾略特);以此证明,默温在措辞和意象的选择上,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艾略特《荒原》的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1]hix,h.l.understanding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7.

[2]davis,cheri.w.s.merwin.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1.

[3]nelson,cary.“the resources of failure:w.s. merwin’s deconstructive career”。in cary nelson & ed folsom (eds.).w.s.merwin: essays on the poet-ry.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4]merwin,w.s.regions of memory:uncollected prose 1949-82.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5]merwin,w.s..migration. copper canyon press. 2005.

[6]brunner,edward j.poetry as labor and privilege.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1.

[7]perloff, marjorie. “merwin and the sorrows of lit-erary history”。 in cary nelson & ed folsom (eds.).w.s. merwin: essays on the poetry,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寸一寸的粉笔

染白你的头发

腾然而起点燃成烛

照亮别人

让一个一个象形文字

成为你走过的脚印

攀上崖顶

让后来者踏上您的双肩

送一批批学子上路

闪闪的星星

放射着绚丽璀璨

用尽最后一点余热

这就是老师的一生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篇八

【赞美老师】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8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赞美老师的现代诗30字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