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学法论文【精选5篇】(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快回答整理了5篇教学法论文,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教学法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发展、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前提,其过程是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思维发展,并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的过程。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以此为依据。分析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化工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时,能够独立使用化学基本的实验仪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教育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而真正通过实践的教育相对而言少的可怜,无法达到教学应体现的实用性。并且中职院校学生基本知识基础薄弱,因而对理论教育无法提起兴趣。并且在之前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运用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再将精力花费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反而显得多余了。分析化学所需要做的实验是定量分析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学生保证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因此这对学生能否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熟练程度提出了要求。所以教师应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能过熟练使用分析仪器。针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精选介绍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二、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一般事务的处理能力已初步形成。想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关键则在于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在进行色谱分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检测运动员兴奋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印象,更加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面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更能得心应手。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把操作技能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实验时,在一些合适的环节中适当改变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实验范围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如在用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取水样。水样可以不尽相同,蒸馏水、纯净水、河水等等不同的水质都可以用来做样本。并针对不同的样本产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研究分析几种不同水样的水质特点,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中找到乐趣,而不是一味的按教材内容去做,失去了实验的目的———调动学生操作积极性。不仅拓宽了实验内容,增长了学生知识,又达到了教学效果。多媒体工具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像分析天平、酸度计等在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是比较复杂的分析仪器,其使用方法比较繁琐,很多方面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一味的按照课本讲解去教导学生使用这些仪器,学生根本无法有效的记住一些注意事项和特别规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论文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口语;效果

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WM.Rivers指出:“学生的需要不单是个人的,它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压力和政治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发展,中外交往日益频繁,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又要能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交际能力,新教材的出版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思想,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有下列一些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要因为学生讲的不好而大发雷霆,要多引导,多鼓励。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即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意。我们经常会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学生由于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向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的那样:“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

二、注重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学习情绪及学习兴趣影响极大,课堂教学中必须达成师生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师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有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我能注意从大多数学生实际出发,根据难度,以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也使他们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从而增添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仔细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问题,保证学生始终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同学们进行口语训练时,出错是难免的。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的心理。在练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练习,大胆发言。对学生因口误而产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从不轻易打断,等讲完后,再婉转地指出。如果一出错就纠正,就会极容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随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错误大都会逐渐克服。对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我都及时地加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说的能力。

三、课文教学坚持听说领先

1、在听的基础上,培养说的能力。

学习开口说话的关键首先要听清楚,然后才能开口模仿;模仿准确了,就会有信心,也就会愿意继续去听、去说。再者,只有多听,才知道英语是怎样说的,知道重音、意群、连读、爆破等,才会减少汉语表达的影响。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教新的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两遍课文录音。第一遍重头至尾听;第二遍是一段一段听,每听一段,就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利用课后练习所提供的问题,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这样既训练了听又训练了说。

2、课堂教学中,尽量用英语教英语。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假如学生听不懂,我就借助其他一些实物,图片,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实在难以理解的,我情愿用中文翻译一遍,但也必须坚持用英文讲解,目的就是给学生增添一个锻炼听的机会。没有足够听的实践是不会开口说的。

3、重视朗读、背诵、复述。

新的课文教完以后,我要求学生背诵全部或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熟读课文。我认为朗读、背诵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既有利于正确、熟练地掌握语音。巩固牢记词汇、句型等大量语言材料,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达到熟练运用语言。另外,在背诵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可采用多种方法:例如(1)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复述。(2)运用一些问答题,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连句成篇。(3)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复述。

课堂教学是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途径,但是要使学生真正开口,单靠课堂上四十五分钟是不行的。因此,进行课外听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利用录音机、电视机来促进学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听音、模仿;现在电视上英语栏目较多,可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时候收看。

2、组织英语第二课堂。在课后,把学生组织起来,就课上、课外一些感兴趣的话题用英语进行讨论。排演一些短剧、讲故事等。这些活动既培养了他们说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3、平时,我还要求同学们之间试着用英语交流,锻炼说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口语教学应是学生积极参与,运用英语来实现目标、达成愿望、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过程。要想改变口语的教学现状,必须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大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活泼、风趣、幽默,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感染学生,自始至终吸引着学生。简明扼要的引入,语法教学的情景化,对话的交际化,要使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但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口语练习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开口、坦诚地表达自己,从而从各方面刺激,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使口语课堂活跃起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

教学方法论文 篇三

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就要明确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明确知识理论原理与应用原理,熟悉课程中的概念和定理。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独立操作实验实训课题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大型项目,对相关知识运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提出创新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第三,情感目标。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各项创新活动,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2教学方法的选择

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三个方面的学习的紧密结合来设计。

2.1理论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是学生继续学习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和创新开发的基础,主要以讲授法为最佳。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讲授法并不是意味着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简单的行为活动。言语的理解是一系列积极的、在经验知识指导下的操作活动。在讲授法的条件下,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而是对教师语言的分析、理解和存储的整体的过程。综合看来,讲授法具有在短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大量知识的优点,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学科需要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在《教育大辞典》中解释: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各类型高等教育共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工程训练、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并不是理论教学的简单的延伸,而是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将所学理论课知识得到感性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作,使学生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进行创新。创新教学方法就是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贯串在整个培养过程当中。

2.4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三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各占一定的比例,不否定传统的讲授法和实验环节,在此基础上添加创新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节。

2.4.1案例让学生找

教师将理论知识的应用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举出合适案例。首先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案例。其次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由于所占的角度不同,同学的讲解更容易理解的掌握,同时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习兴趣。

2.4.2疑问让学生答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问,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在总结答案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再通过进一步的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得到综合性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4.3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思想,进行创新创作

鼓励学生依靠所学知识进行扩展,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理解,在课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创新知识的演讲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思考、参与教学的乐趣;对学生的想法与创作进行记录备案,给学生奖励。通过这样微小的积累过程,可能刚开始学生并不能提出多么有创意的制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创新思维之后,就后收到很大的效果,使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课堂教学方法不再单一,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的实施

首先,教师必须熟悉课程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学科需要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设计提出指导意见,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评价和提出修改方案;对学生有耐心,课上讲解,课下交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沟通,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对学生的研究能给予正确建议;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相关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第二,学生不再是倾听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课堂上积极思考,课下查找相关资料、讨论总结所学内容,搜寻相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大胆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见解,并经过实践发明创新。第三,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调整理以往考核比例,改为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创新成绩三部分考核的模式。理论考核仍以期末考试为考核形式;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平时的实践过程表现给予打分,成绩由教师、学生代表和学生本人三部分取平均值,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能力;创新成绩由班级组的评估小组依据学生在课堂及课下的创新思想和创新作品打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规范的实践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归档材料,以便作为考核依据和今后学生学习和借鉴的依据。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更加认真去研究和实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标准。

4结论

教学法论文 篇四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法;创新;研究能力

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的中心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一年龄阶段,人均会有不同的身心发育特点。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生理上已全面进入青年期,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变化。他们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并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特征。所以,大学生可以承担较重的学习任务,学习一些深奥复杂的理论。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应该以“研究型”为特色[1]。因为,在各种教学模式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2]。

就“研究型教学法”的含义,学者们大抵有两种取向:其一是面向中小学而提出定义,如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甚至创新教育意蕴的新型教学模式[3];研究型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4]。这些定义强调了提升学生吸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研究”仅仅当成一种需要创设的情景来对待。由于中小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因此,研究型教学法中的“研究”在中小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第二种取向是面向大学教育而提出的定义,如大学研究型教学强调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地学的有机融合,主张师生在共同研究中共享研究乐趣和研究成果,促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综合[5-6];高校研究性教育的一个模式应该是引用任务型教学理论,通过分配特定的教学任务,锻炼学生做事的能力[7]。所以,在高等学校运用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研究旨趣,学生有较好的研究精神。下面我们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例,阐述研究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操作化目的,以期抛砖引玉。

一、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设计

根据我们对研究型教学法的理解,我们认为要在教学中执行好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从七个方面进行设计,这七个方面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目标。

1.探究路径:科学求证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本身兼有给予学生知识和带领学生求证的两大任务,后者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因此,在高等学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较强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重要“结论”要敢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求证或者证伪。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能够向学生提出该领域的前沿问题或者带有学科视角的问题,然后学生才能有效地以教师给出的问题为线索开展科学求证工作,进而推动学生阅读、思考、调查和实验。学生在求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理论→判断→命题→假设→概念→变量”的逻辑序列展开科学的求证工作,切忌主观臆断。

2.教学诉求:理论探源

研究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诉求目标锁定在学科的理论渊源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线索。这种教学诉求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就所学习或所研究的问题寻求理论渊源,在寻求理论渊源的过程中对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理论进行逻辑梳理,从而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结构体系,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寻求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明白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3.发问基础:找真问题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与该学科相关联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并对此发问。寻找真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敏感力、想象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因为真问题需要反映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真问题的寻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戒除假、大、空的不良习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推动学科本身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使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建设服务。

4.教学氛围:师生协同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课堂上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协同解决某一问题。教师为学生给出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研究思路,要求学生定时完成指定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根据教师的布置,以问题为线索收集并阅读大量课内外材料,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从事实证研究,并最终完成研究计划。因此,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协同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5.教学形式:汇报讨论

与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不同,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花单元课时1/5左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经典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让学生了解可供模仿的范式以及应该避免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研究计划和研究结果,并由此展开理性讨论。讨论要求言之有据,以理论发展线索为框架,以研究发现为素材,以科研方法为切入点。

6.教学目的:提升研究能力

毫无疑问,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可以实现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整个教学法的基本意识和导向。

7.成绩评定:重平时表现和最终的研究成果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在具体研究中的表现,通过对学生平时参与讨论的频数、频率和讨论质量,以及研究的规范程度、所递交报告的研究质量,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研究型教学法的实施

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给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社会”课程为例,具体介绍研究型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实施,来进一步说明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过程。

1.课程内容的安排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课程内容在安排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社会”是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必修课,学生在研习完这门课程后对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变迁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然后展开研究。因此,本课程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所体验的社会变迁为核心,并根据中国社会变迁的逻辑将课程内容分为7个议题:中国农村改革的渊源;中国城市改革的影响;私生活与消费方式;社会变迁中的躯体与生命;信念与信仰;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2.教材的选择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被选入教材的阅读文章具有标志性、经典性和范本性,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选择一本现成的课本为教材,也要将反映该学科发展的理论经典和主要前沿问题的文章纳入其中。因此,我们精心准备了《中国社会文章选编》(简称《选编》),《选编》从所规定的7个议题出发,进而又将之细分为13个单元:课程导论、土地革命、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农民进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遭遇艾滋、生命价值、关系变动、自然与人、分化两级与消费社会。我们对中外文献进行了精选(中文文献占四分之三,英文文献占四分之一),每个单元3~4篇文章,一共选择了40篇文章。《选编》的第一篇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旨在让学生明白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及其对这条道路的认识。另外,针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渊源”之“土地革命”这一主题,我们选择黄宗智的《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到时期的表达性现实到客观性现实》一文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到时期的表达性现实到与客观性现实[J].中国乡村研究,2003,(2):66-95.,该文运用“表达性结构-客观性结构-表达性主体-客观性主体”的研究视野,追索自1921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深刻革命。而就“农村改革”主题,我们选择了罗会林的《“安徽‘大包干’是如何起步的?”》罗会林。安徽‘大包干’是如何起步的[J].文史精华,1998.57-61一文,这篇文章记述了1978年发生在皖西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大包干”是如何展开的……这些被选文章所起的作用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某领域内的变迁以及变迁逻辑;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成为学生研究时模仿的范本,对学生的研究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3.时间安排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以开放、独立的精神规划课内时间和学生的课外时间。就课内时间来说计划7个议题在13个单元时间内研习完毕,留3次机动时间;而对于学生的课外时间,以阅读和研究任务来推动,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要有4~8小时用于课程相关内容的阅读、思考和写汇报,留2周时间让学生从事实际研究。

4.教学准备

与传统众多教学方法只要求教师准备、学生被动倾听不同,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得积极为教学做准备。就教师来说,教师除认真备好课以外,还要为每位学生准备《选编》一本,并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就每个单元为学生搜寻更多的经典研究论文,供学生课前参考阅读。对学生来讲,学生在课前就得根据《选编》内的《中国社会•课程简介》中规定的上课时间和文章,研习相关内容,运用科学求证精神,探寻理论源头,积极思考所阅读的文章中反映问题的虚幻性、现实性以及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大小,并写出读书笔记和评论,以备课堂讨论。

5.课堂教学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在师生协同的教学氛围中,以汇报讨论的形式研习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只就教学主题阐述基本背景,如在研习“农民进城”这一单元时,教师只向学生介绍中国农民工进城所发生的时间、规模和大致轨迹,以及学界就农民工的主要研究和相应成果。学生则需要做两个工作:一是从学术视角总结《选编》内的相应文章并进而展示自己可能有的研究计划,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非仅在课堂上发表感想;二是指出这一主题的国内外主要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之间的关联。所以,研究型教学法的课堂是汇报讨论型的课堂。

6.课后作业

研究型教学法以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研究能力为导向布置作业。所以我们整个学期只布置一个作业——做一个研究并就此撰写一篇论文。论文题目在学期初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即从“中国社会”所规定的13个单元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文的内容包括:研究综述要求涉及到用英文与中文发表的有影响力和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直接引述的英文文献不少于25项,中文文献不少于30项;研究设计要求学生按照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进行具体设计,需要遵循“理论→判断→命题→假设→概念→变量”的逻辑序列展开;研究过程需要介绍数据资料的来源和收集过程,以及归纳后的资料;研究结论要求学生依据获得的资料,遵循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研究结论,充分考虑结论的外在和内在效度。讨论则应对本研究获得的可以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行交流,并关照其他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展开学术对话。

7.成绩评定

我们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用课堂与研究报告相结合的办法,课堂是基本线,如果没有过基本线,教师就不考虑研究报告。对研究报告的评定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路径和标准进行。在具体评分的权重上,前者占40%,后者为60%。

史密斯、凡•多文曾经指出,尽管主动的、实践导向的方法有很雄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但是直到目前它仍然没有很好地改变大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8]。我们可以预计,尽管研究型教学实施的结果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但是全方位地被大学教师所接受并采纳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斌。对研究型教学法的一种比较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7-70.

[2]刘秀伦,等。实施研究型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3):22-23.

[3]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85-86.

[4]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111-112.

[5]郑贵华。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5.

[6]周振微。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初探[D].湖南农业大学,2006.

教学法论文范文 篇五

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转化生成语法的到来。他主张演绎归纳法,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在的,婴儿刚出生就具有某种适合学语言的能力。因此,无论母语还是外语,语言学习都是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学习者是中心。语言习得方面,认知心理以及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meaningfullearningtheory)都为认知教学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对于语言的学习以及理解,是一个内部深化的过程。语言学习不一定是指语言习得,学习语言了不一定意味着习得了语言。不仅仅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们以及认知领域的学者们也热衷于语言习得的研究。对于语言习得内部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帮助语言教师理解学生的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在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语言是内心的一面镜子,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认知心理学就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们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当学习者把新事件或事物与已存在脑海中的认知概念相联系时发生的。因此意义学习理论也称作效率学习理论,要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语言教育者需要关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图示,了解其内心发展。

二、基本原则及技巧

认知教学法有以下八项基本原则:(1)语法规则知识有利于语言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来决定教学内容。(2)教师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演绎性教学。(3)着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非语言表现力。(4)学习者是课堂教学的中心。(5)语言练习是主要课堂形式。(6)将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7)听说读写能力同等重要。(8)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基于以上原则,对于教师而言,采用认知教学法也有相应的许多技巧。最常见的则是教师可有意识地教授语法、意译及解释。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新课文时,则可有意识地解释新出现的读音、词汇,让学生有准备地理解句法及语篇意义。总的来说,认知教学法强调基础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第二语言初学者以及语言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深入的理解非常重要。

三、利弊分析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上面的5篇教学法论文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教学法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