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夜雨寄北教案【优秀3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3篇夜雨寄北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夜雨寄北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夜雨寄北教案 篇一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名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可以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文学素养。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这两大方面体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歌赋与气候的联系应用

案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语文意境是: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令人心酸而又别出心裁。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大多只关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很少会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地理学原理。所以即使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感情,我认为仍是不求甚解。

“秋阴不散”四字表明当时的天气现象是连续几天阴雨不断,“霜飞晚”则是“秋阴不散”的结果。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讲,如果夜晚阴天且云层密度大,那么大气逆辐射就较强,能较多地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大气的保温效果就强一些,所以阴天时的夜间降温速度与幅度较晴天时都要小得多,地面温度不至于很快就降到0℃以下,自然也就形成不了霜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对降雨天气的描述,因为连续的阴天不仅会延迟霜的到来,还会产生降雨。

二、诗词歌赋与地形的联系应用

案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从语文的角度来讲,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此诗所描述的降雨属于对流雨,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夏季尤为突出。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导致地面上空热空气的上升运动强弱不一,受热较多的地方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遇冷成云致雨,相反受热较少的地方则不会产生降水,因此就形成了局部小范围内此时此处有雨而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的现象。诗人巧借地理现象明确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少女微妙的感情。

三、诗词歌赋与水文的联系应用

案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讲水循环的时候可以引用该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内涵及其严谨性。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的原理。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补给黄河水,这就是所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根据水循环原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因为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次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即跟海水混为一体的黄河水会重复以上水循环过程,再次成为黄河水的补给水源。如果黄河水真的“不复回”的话,我想黄河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四、诗词歌赋与地球运动的联系应用

案例:“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夜雨寄北教案 篇二

一。“窗”见证勤学苦读

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窗”体现丰富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

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在苏轼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坐在窗前梳妆打扮的王弗。曾经耳鬓厮磨,如今阴阳两隔!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撕心裂肺呢?再看贺铸,面对故居和新坟,回忆妻子生前的温情细节(挑灯、夜补衣)。一个“听”,一个“谁复”,何等的哀婉凄绝!

三。“窗”象征博怀

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有胸怀博大,才敢打开窗户,吞吐日月。北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云: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按常理,大江是不可开窗放入的,但是,开窗北望,目光掠过林莽千峰,壮阔的长江卷起拍天之浪,恍如向窗奔腾而来。这正表现了曾公亮这位以年老自请罢相,力荐王安石的贤相广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度。这与清代学者朱彝尊的对联“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何其的相似!

四。“窗”代表精神家园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钱钟书在散文《窗》中也说“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通过窗,窗内的主体精神和窗外的客观物象完成了水融。

这里不得不谈到陶渊明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倚南窗看到了白云出山,飞鸟投林。他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而且“倚南窗以寄傲”与“审容膝之易安”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陶渊明曾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五。“窗”比喻阴谋罪恶

夜雨寄北教案 篇三

关键词:李清照 相思 模式 以愁纡相思

Abstract:LiQingzhao is the wanyue ancestress .The

typical writing technique is expressionof emotion and ideas in rather indirect manner in all of her lyrics which she wrote about the sorrow iof parting in boudoir ,lovesickness of her hometown and her lover and the hate of her country. The mode of her melancholy sending lovesickness embodies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In writing,she not only endowed melancholy and lovesickness with leg and foot, figure ,size and weight, but also compared the lovesickness to the baby to bring it up .Her lyrics works are absolute magic and simply astounding.

Key words:LiQing zhao;lovesickness;mode;

sending lovesickness in melancholy

由于李清照的特殊遭遇,她创作了大量以离情别恨为主旨的词作。高宅曾诗云:“狂名近代无人识,愁绝千秋李易安”关于李清照的离情别恨和她的愁,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做过专题研究,今天我只是浅谈其中一点。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胡云翼曾说过:李清照最会写相思之情,她不但运用词句很巧妙,而且最长于创造新词。而我觉得李清照的词作可谓把这两位的观点综合体现到了极致,她通过愁来委婉迂曲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使其成为婉约派最经典的代表。下面我就易安寄托相思的第三种模式――以愁纡相思,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赋愁动感,相思长脚 易安的《一剪梅》可谓一首写离情别绪的上乘佳作。词的上片写离别后,望鸿雁、期锦书,然而“飞云过尽,归鸿无信”(晏几道 思远人),她凄怆抑郁。下片写到离别后词人相思之情的难堪和无法排解。词中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也想到了和她心心相印的爱人,可见两人“爱得深”,词人“思得切”,思而难遇,故“愁得苦”,“愁得苦”则情痴,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虽竭力控制自己,努力排解这相思之苦,但这相思却似有脚,能上能下,动感十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句不露“相思”,却把相思之苦写得形象生动,由“思”而“愁”,以“愁”纡“思”,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愁可抱怀,相思如婴 如果说在《一剪梅》中,易安的相思刚长出腿脚,那么,在《蝶恋花•独抱浓愁无好梦》中,她的相思却已成长如婴,被词人温柔的抱入怀中。词云:“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眠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此词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盎然生机,正是赏花赋诗的好时节,可心上人却远离词人不能一起赋诗畅谈,词人伤心落泪,乐景哀写,表现出了她对丈夫深情的思念;可词人闺房独守,被这相思之苦所役,愁绪万千,夜不能眠,面对这怎么都挥之不走的相思,怎么办?罢!罢!罢!词人索性把它如婴儿一样,抱入怀中起床去修剪灯花,来消磨时光,聊以。至此我们对易安的相思之情深深感染,禁不住潸然泪下!

以愁喻己,相思成人 在以梅寄相思时,易安曾以梅自喻,可在以愁纡思中,她又把自己喻作愁的化身。在《念奴娇》下片中,词人云“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此词上片融情入景,反映女主人落寞、抑郁烦闷,以酒浇愁;下片表现了词人欲睡不能、欲卧难安、愁闷之致,只好起来仔细看看天气,决定自己是否去踏春。“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包含在这六个字之中。词人以愁人自喻,却不提愁因“相思”而生,婉转含蓄,仅六个字,不知包含了词人多少无奈,凄楚的情思。至此,易安的相思已经从婴儿长大成人。由此足见,易安对爱情追求是多么执着!对丈夫的相思是多么炙烈!

赋愁身材,相思可观 “独抱浓愁无好梦”,“不许愁人不起”起来又怎样呢?还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全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意绪。首句点出“愁”来,末句指出愁的结果――瘦。而这“愁”与“瘦”均是离别相思而致,但作者把它藏在东篱把酒赏梅和彻夜孤枕空帐的形象背后,只是寥寥几笔,便赋愁以身材,使相思有了直接可观可瞻的具体形象。这一表现手法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体现的最为极致。词云:“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百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词上阕写词人的慵懒,满腹心事,日来消瘦的情景,不著“离别”二字,然词含别意,语透离情,婉转迂曲;下阕写别后相思,却不著一“思”字,以愁纡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由慵到瘦,由瘦到愁。“瘦”因离别销魂而致;“愁”因别后相思而生。步步深入,层层开掘,至尾悟然:这一切由相思所致。真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哎!愁上加愁。

赋愁尺寸,相思可量 易安的离愁如此凝重,那它到底有几许呢?这一问题她在《点绛唇》中答曰:“柔肠一寸愁千缕”。词云:“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此词上片写词人深闺愁浓,哀怜春光流逝;下片写词人倚阑凝望,但情侣未归的怅惘。此词开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统领全词,下面是一问一答,至词尾方悟,原来是词人惜春伤离,心念情侣所致。可谓: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除。在此,易安不仅赋予愁尺寸,而且使寸寸柔肠里都涵藏着千千思,可谓又一首以愁纡相思的佳作。

赋愁分量,相思可搬 以上六首词作均是表达词人因对心上人的相思才引起万千愁思。下面再看三首南渡后因思国怀乡而起的无限愁绪。且这三首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第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词作于1135年3月,浙江金华。词人历经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之苦,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肺腑之言写下此词。全词血泪交织,令人不堪卒读。此词首句写景,情含景中,二句写情,情景交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抒胸臆。爱人突逝,给词人以致命的打击。词人痛苦绝望,孤单无告,得不到怜悯和慰藉,未开口说话,泪水已夺眶而出。换头一转,写词人想对景遣愁,泛舟游双溪,然而这只是一种开解自己的想法而已,结果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仍是词人一个人独坐闺房,独抱浓愁罢了。“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喻愁苦不堪,连小船也载不动了,沈祖《宋词赏析》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愁变成随水而逝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又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到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车小车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上了。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把愁从眉头移到心头,又从心头移到眉头,能上能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蝶恋花》中又把愁抱在怀中(独抱浓愁无好梦);在《点绛唇》中又赋“愁”以尺寸(柔肠一寸愁千缕),如此浓重的愁绪,词人无奈,很想释怀,于是想到不如把它搬到船上,无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还是不能释怀,这可愁煞了词人,发出无奈的悲叹:“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宋灭亡,丈夫病势,易安避乱江浙,寄居异乡,三更兼听雨打芭蕉的凄厉声响,孤独忧伤,令人难耐。思国怀乡之情益加浓重,于是写下了这首传神之作《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此词最后一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自称北人,足见易安对故国乡关爱之深、思之切,时时不忘靖康耻的爱国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是词人发自肺腑的痛吟。一个历经人世间国破、家亡、夫丧,尝尽人间流离飘零之苦的纤纤弱女,怎堪承受如此浓重的愁绪,看到以上的种种浓愁,我们禁不住也要疾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何况词人自己呢?

婉转迂曲是易安词作的标志,从以上几首以写愁委婉表相思的词作上,不难看到。这几首有寄相思于人的,有寄相思于家的,有寄相思于国的,但词人均不著“相思”二字,且不论赋予愁和相思以腿脚、以身材、以尺寸、以分量也好,还是把相思比作婴儿、以致长大成人也好,却均以“愁”委婉纡曲来表情达意。正如: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

总之,易安不论是“以梅寄相思”,“以酒醉相思”,还是“以愁纡相思”;更不论是南渡前寄相思于人,还是南渡后寄相思于家、于国,字里行间都包含着那道不尽的相思苦。易安主张词应自我表现,胡品清曾说:“她籍爱歌颂自己,而不是歌颂她爱的对象”。从易安的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对此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到:“闾苍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及也”。是啊!作为宰相之媳,太守夫人,作为封建贵族的代表,却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不敢言”,把自己的相思之苦裸地现于读者,与其代表的阶层所提倡的封建礼教背道而驰,这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极大嘲讽,也是词人本身反叛精神和进步思想的彰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没有一定的真情实感,词人也写不出这震撼中国文坛近千年的名篇佳句。正可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读易安之词,我们可读出她一生的悲欢离合,一生的心情意绪和那无尽的相思,犹如其自传一样。正可谓:品易安之词,词中有思;味易安之苦,苦嵌词中。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2]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 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3篇夜雨寄北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夜雨寄北教案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