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智慧校园,快回答整理分享了9篇智慧校园汇报。
智慧校园范文 篇一
【关键字】 智慧校园 物联网 信息化 移动互联
一、引言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大多数高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并按照数字校园架构初步建立了公共支撑系统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应用系统,但仍然存在着网络出口紧张,数据中心容量不足、业务系统缺乏整合、资源共享机制不畅、信息孤岛等突出问题。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1]作为一种全新的校园信息化形态,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笔者更加赞同智慧校园是指集成各类应用服务系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把校园中分散的信息化系统和各种软硬件资源整合为具有高度智能化、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以实现校园环境全面感知、网络互通、学习环境开放及师生个性化服务,提高各应用系统的交互响应速度、灵活性以及准确性,使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新模式。
三、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在建设智慧校园时应该将现有的基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共享的虚拟资源池,把逻辑资源按实际需求同时提供给多个应用。虚拟化集群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增加速度,简化了服务器管理,降低了运行维护复杂度和成本,同时也会明显提高校园服务器利用率、网络灵活性和可靠性。
四、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本身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因此可以为高校提供安全的数掘存储中心,解决存储资源不足问题。把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使资源利用率提高,并运用原软硬件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与存储,从而实现超级计算机的性能,通过校园网为师生提供服务,实现海量计算、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功能。
1.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理想模式就是无需人工服务,使图书馆管理更加完善。将所有图书由条形标签换为RFID,可实现实时监控馆藏图书,及时更新数据,掌握馆藏分布与数量。与此同时也方便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借助智慧校园系统全面对接图书管理系统,将用户借阅信息读入手机卡中,轻松实现阁书的借阅、归还,还可通过短信完成查询、预约、到期提醒、续借等增值服务。
2.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系统应用到实验室中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如实验过程管理可利用帮助学生方便地获取实验步骤、操作要点、使用帮助等信息,并在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使用不当时,自动警告并中断实验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实验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3.智慧门禁。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方便高校实现门禁,充分利用学生门禁信息实现失联告警系统,保证学生安全。师生进出校门实现自动检查登记,系统自动阅读到校园卡信息,通过屏幕显示通过人员信息、照片,自动放行。系统存储出入记录,学生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可以直观即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以及进出校园的时间。
4.智能教室。智能教室包括智能照明、智能温控、智能光照度控制、智能通风控制、噪声控制等。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使教室内环境因素及每一盏灯都能遥测和遥控,并定时反馈状态信息,根据环境参数及光强度实现动态控制,实现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5.智慧设备。校园中的各种公共设施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系统连接在一起,若有设施出现异常,便会及时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向维修人员发送警告信息,告知出现异常设施的位置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维修。
6.智慧宿舍。智能宿舍空间[2]的感知模块,包括数据信息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智能反馈信息服务,其数据应服务于其他智能空间。其服务涉及面比较广,包含住宿(如学生信息、住宿状态、床位数量及状态)、水电、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纪律卫生、设备资产的报修与管理、人员出入及夜晚查寝、分区广播呼叫等。
7.智慧操场。学生体育锻炼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使用RFID技术,在操场体育器材上安装RFID读卡器,结合学生一卡通,使用RFID读卡器读取学生进操场时间、参加的各种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离开操场时间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学生日常锻炼相关信息,以便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监管。
结束语:高校信息化日益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然后建设高校智慧校园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从应用出发,更好更加有效的推进智慧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智慧校园调研报告 篇二
2012年9月21日至24日,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物联网,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张拥军处长、陕西省教育厅吕明凯副厅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祝智庭主任、陕西师范大学王武海副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秘书长等领导与来自全国近所高校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230余位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收到征文共73篇,通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0名。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地报告与分享。北京邮电大学勾学荣教授作了题为“物联网应用与智慧校园发展”的报告,为论坛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作了题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报告,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引起了代表们的极大兴趣。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李青副教授、成都云计算中心王建波博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云计算与教育创新——教育云平台的研究、实践与标准化思考”、“移动学习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化云成雨——云计算与教育信息化”、
“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指南及参考依据”的专题报告。南通大学丁卫泽教授围绕“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构建设”,三峡大学张慕华老师围绕“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佛山科技学院蒋家傅教授围绕“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广州体育大学郭西露老师围绕“践行教育物联网”做了精彩发言。来自深圳市锐取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中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旭威尔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锐丰音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快思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等行业领军企业的代表展示了各自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案。来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政协报、陕西电视台、《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9家媒体报道了本次论坛。
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每年一届,上至国家部委、各省市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内外教育技术界的权威专家学者,下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相关机构的负责人、教育信息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家汇聚一堂,在解读和总结前一阶段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情况与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预测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数字校园的技术走向。在前两届论坛的基础上,本届论坛紧跟时代技术潮流,凸显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主题,尽享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召开换届改选大会
2012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召开换届改选大会。上届常委、部分委员和新增委员代表共计42人出席了本次换届改选大会。
上届主任委员吴庚生教授代表常委会从自身建设、标准制定、活动举办、会刊出版四个方面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上届常委会的工作。上届常委会在任期内秉承“立足教育技术实践,推动领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的理念,调动教育技术行业产学研各界力量,为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开展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主任委员:吴庚生(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周恕义(北京工业大学)、沈宏兴(上海交通大学)、郑道林(华南理工大学)、董榕(浙江大学)、徐悦(东南大学)、雷志华(华中科技大学)、张民(电子科技大学)、林万新(河北师范大学)、傅钢善(陕西师范大学)
智慧校园 篇三
关键词:高校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03-05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催生了技术在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应用,也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需求,还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智慧校园”理念的出现,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紧迫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
一、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
教学、科研及管理是高校的三大核心业务,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管理部门较院系的执行力更强,管理事务比较于教学及科研而言,其复杂度较低、涉及面较窄、流程较易梳理,因此高校在校园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往往选择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信息技术逐步进入高校校园并成长为重要影响因素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多个维度上都有着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笔者将这些发展脉络人为的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些发展阶段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野,相邻阶段可能存在交叉;甚至在同样的时间节点上,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乃至同一学校内的不同部门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1.网络维度
在网络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单机、局域网、校园网及互联网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与网络自身的发展阶段相契合,由于高校中推广及应用技术存在一定的延迟,因此在时间上比网络技术的发展会略微滞后。与网络维度紧密相关是用户范围:在单机阶段,用户仅仅是一个人或有限的几个人;在局域网阶段,用户拓展到一个部门的人或数个部门的人;在校园网阶段,用户扩大到校园的所有师生;在互联网阶段,用户可以是校友、潜在考生、家长及关心高校的人群。
2.系统颗粒维度
在系统颗粒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MIS、Portal、URP及Cloud四个发展阶段。在MIS阶段,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牵头建设信息系统,并保有各有独立的身份识别、业务流程及技术架构。在Portal阶段,为了统一信息化服务窗口,高校选择使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唯一的账号来使用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并将数据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在URP阶段,为了解决“信息孤岛”困境,高校将业务流程及管理数据加以整合与梳理,推行数据规范与标准,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Cloud阶段,高校逐步将基础设施及软件转移至云端,从而从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软件开发中抽身,集中精力开展运维与服务工作。
3.价值定位维度
在价值定位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边缘、亮点、支撑及重点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演变与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契合度,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能力的认识。随着高校信息化在高校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用户对其的价值定位也越来越高:从仅仅知晓管理信息化,到将其作为有展现度的亮点工作,再到视其为日常工作中的基础支撑,最后将其列为工作规划之中的重点内容。
4.参与度维度
在参与度维度上,高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漠视、观望、试水及渗透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与之前价值定位维度的四个发展阶段基本对应,正是由于对管理信息化价值定位的迁移,职能部门及普通师生越来越主动的参与到校园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对其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二、华东师大管理信息化现状
华东师大于2002年成立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实施。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华东师大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职能部门及师生均有着很高的信息素养,对校园管理信息化有很高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期望值,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信息化在学校管理事务中的重要性也是与日俱增,成为了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杠杆。
1.网络基础建设
网络是校园管理信息化的承载主体,华东师大历年来不断扩大投入保障网络基础建设。当前,华东师大已建成万兆主干校园网,IPv4出口总带宽达2150M,IPv6出口总贷款大1Gb,校园网每日平均在线人数8000人;华东师大有线网络覆盖率达100%,WIFI已覆盖主要的教学、科研场所及包括校车与体育馆在内的人群密集区域;支持无线、传感等移动计算接入,完成了两校区之间的异地备份与容载,并启动了两校区之间的双中心建设;增强网络安全建设,对部分私密性内容采用SSL保护。
2.公共数据平台
华东师大以公共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角色授权及身份认证体系,集成人事、财务、设备、本专科生与研究生等多个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统一门户的信息服务,并不断推动业务流程整合与数据整合。
目前,华东师大公共数据平台已基本建成为一个成熟的URP典型案例,并在一些应用点上尝试向云端迁移。
3.管理体制创新
在校园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华东师大设立信息化办公室,下辖办公室、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及校园卡中心,负责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校园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信息化办公室的管理理念从业务纵向切割转向服务水平切割,一线前台负责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二线后台负责处理具体技术问题;相对应的,信息化办公室的机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
2012年9月,华东师大信息办成立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涵盖两个部分:快速处理用户的常规请求,包括两校区网络、校园卡设备报修、公共数据库账号问题及校园卡业务等;对无法完全处理的用户请求,负责问题排查与分类,转交给对应的二线工作人员,并且负责跟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以及最终答复用户。
2013年8月,华东师大信息办成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独立或协同合作伙伴的工程师承担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逐步减少对技术合作伙伴的依赖,降低因合作伙伴人员流动或战略中心调整带来的风险,增强我校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的主动权和掌控力。
尽管在网络、公共数据平台及管理体制上有丰硕的成果,华东师大管理信息化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笔者将当前比较显著的困难归纳如下:
(1)人才供给滞后导致信息化建设受到制约
高校信息化建设当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口专业,当前高校信息化从业人员来自于计算机、网络、软件、教育技术及其他专业,这些人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及锻炼才能深入理解高校信息化建设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样的人才养成流程往往滞后于高校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步调。
(2)流程繁杂与交叉管理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业务链条过长、流程交叉较多是高校管理的特性之一,信息化将这一缺陷放大并快速的展现在了服务对象的面前;管理的刚性与用户的需求就此形成了对立,流程优化与资源整合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3)频繁的业务需求变更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高校用户在整理需求阶段往往不能准确而详尽的陈述需求,同时,高校管理自身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这直接导致了软件系统在其不长的生命周期中发生频繁的需求变更,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基于战略调整、人员流动或用工成本的考略可能不能或不愿及时响应,这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经过与其他高校信息化建设单位的交流,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当前遭遇的共同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在根本发展理念层面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三、智慧校园概念缘起与内涵
1.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 计划。1990 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 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大型科研项目[1]。1998 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 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2]。
2.智慧校园
2008 年,美国IBM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 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祝智庭教授勾绘了“智慧教育”理解图示,梳理了“智慧教育”、“智慧计算”、“智慧学校”及“智慧人才”之间的关系[3]。
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校园”是第四代数字校园的呈现形态,“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4]。
笔者经文献梳理,并结合华东师大信息化建设经验与当前实践,构建了“智慧校园”的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三个关键目标包括校内全面协同、个性化服务、学校与社会互联交流。校园全面协同,指实现学校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的互联和协作;个性化服务,指为广大师生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学校与社会互联交流,通过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予以实现。
四类服务内容包括无缝网络、智能感知环境、业务综合门户、泛在信息推送服务。无缝网络,指全面覆盖校园的网络服务,包括有线、无线、3G及4G,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将不再受任何地域限制;智能感知环境,基于环境感知技术实现,包括人员与区域的定位,以及基于人员及事务的智能提醒;业务综合门户,是指基于统一的在线服务门户及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业务流程整合及优化;泛在信息推送服务,是指覆盖各个信息渠道的统一信息推送服务。
六项核心技术包括学习情境识别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环境感知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共享技术[4]。学习情景识别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是一个跨领域的研究方向。校园无线互联的基本解决方案是3G及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三网合一也为实现学校实现无线全覆盖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看作是网络知识发现或网络挖掘的一个分支,涉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信息抽取与检索等不同领域。环境感知技术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校园各种物理设备的实时动态监控与控制。学习分析是对学习者以及学习情境的数据进行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发生的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数字资源共享技术的趋势是借助语义Web 和本体技术来组织资源,使得数字资源更容易被自动化的数据挖掘工具发现,从而更方便的实现分布式资源灵活的共享、联结和重用。
四、华东师大的智慧校园实践
1.规划
华东师大学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为: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技术服务,基本形成“智慧校园”。根据这一战略性规划,笔者勾绘了华东师大“智慧校园”的主体内容,如图4所示。
为便于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笔者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广泛调研,并按用户的角色梳理了华东师大“智慧校园”核心事务,如图5、图6所示。
笔者将智慧校园的用户按角色分为如下八类:教师、学生、校友、管理者、公众、学研契约方、政府及合作伙伴。
(1)教师
在智慧校园中,教师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方向、科研动态及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维护,课程信息、资源制作及师生交流等教学事务,课题信息、成果展示、协同研究及数据处理等研究事务,以及与学生或同行之间的探讨与交流等的社会活动。
(2)学生
在智慧校园中,学生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资料、个人技能、所获荣誉及住宿信息等个人信息维护,选课、课程资源及订阅学习资料等学习相关事务,及勤工助学、技能培训、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交活动。
(3)校友
在智慧校园中,校友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校友会及联谊活动等校友关系管理,及教育基金与奖学金等校友捐赠。
(4)管理者
在智慧校园中,管理者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生活管理、教师教学协调、校园楼宇管理及网络设备管理等常规管理事务,及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培养规则、教师培训规划与高校发展规划等高校决策事务。
(5)公众
在智慧校园中,面向公众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形象推广及家校联络等声誉管理事务,及信息平台与网络舆情监控等突发事件管理事务。
(6)学研契约方
在智慧校园中,学研契约方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双向选择平台、资金来往管理等资金管理事务,及纵向与横向合作项目等的科研项目管理事务。
(7)政府
在智慧校园中,政府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建设预算、学生裴炎预算与教师薪资酬劳等资金管理事务,及教育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就业政策等政策相关事务。
(8)合作伙伴
在智慧校园中,合作伙伴的典型事务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合作及商务合作等。
2.当前重点建设内容
依据华东师大学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华东师大信息化办公室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不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华东师大教育云
华东师大信息办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虚拟化,向师生提供云存储、云主机、云桌面等多项云服务,并联合教务处、研究生院、图书馆、网络学院与院系积极推动基于云框架的教育资源建设,全力打造华东师大教育云。
(2)资源保障信息系统
为了解决“流程繁杂与交叉管理导致资源整合困难”的问题,华东师大正推动资源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资源保障信息系统是对现有各项资源、资产保障相关的、各个零散的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统筹整合,对全校所有单位的房产、水、能源、仪器设备、车辆、公用场所和设施、图书信息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校园资产与校园GIS数据的有机集成,实现对房产、设施等重点资源的图形化管理;将工作任务自动派发到各管理部门人员的操作界面上,实时反映工作进度;通过单点登录整合已有的各个应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数据整合,使管理部门能够清晰准确地掌握、分析校园各项资源情况;对校园各项能耗、资源的实施实时监控,结合预先定义的预警指标及分析工具,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资源管理情况;通过GIS、RFID等技术对校园内各项资产、设施、设备的统一管控,有效推进学校资产盘点和资源清查工作。
(3)快速无缝网络
为了提升师生的网络使用体验,华东师大通过扩大投资和与网络运营商展开战略合作两种方式,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出口带宽,并拓展无线覆盖区域,建设无处不在、高速、稳定、安全、易于管理的网络环境,进而为信息化应用,特别是视频类教学与科研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4)主流媒体全覆盖
华东师大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元素,将学校的对外宣传及信息这服务工作部署到主页、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等多个主流媒体上,并针对安卓及iOS分别开发了iECNU应用,在师生、校友及社会上均有良好的反响。
(5)数据科学与工程
华东师大与技术合作伙伴展开战略合作,成立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将学校在数据管理、云计算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研究实力与技术合作伙伴的海量数据资源及处理经验相结合,开展大数据相关的研究。
(6)信息一体化
信息服务是众多职能部门及院系共同需要的基础服务,而当前学校已经累计建设了多个信息服务的渠道,包括门户网站、微博、微信、iECNU等,信息一体化指将这些信息服务渠道的入口整合为唯一的信息入口,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量与复杂度,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对外宣传的一致性。
(7)跨域资源共享
在积极建设私有教育云的基础上,以技术手段支持跨院校、跨区域的各大学教育云之间的联通,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绩效,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的辐射。2012年及2013年,华东师大与山东省教育厅合作推进山东省教师培训项目,依托项目总计培训学员26万人,不仅实现了跨域资源共享,还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2013年8月,华东师大发起创建C20慕课联盟,与国内知名高中、初中及小学联手,推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慕课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及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8)信息化软课题
为了解决“人才供给滞后导致信息化建设受到制约”的问题,华东师大鼓励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教师联合信息化办公室开展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预研。软课题将信息化建设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探索高校信息化队伍科研活动机制的创新性活动。华东师大拟将软课题作为年度常规工作之一,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信息化开发团队建设
为了解决“频繁的业务需求变更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华东师大信息化办公室设置了研发中心,并计划依托研发中心通过3~5年的梯队建设建立起一支拥有一定信息化开发能力的队伍,藉此提高学校的信息化需求即时响应能力,为教学、科研及管理等信息化事务提供贴身服务的保障。
五、结束语
管理信息化是高校的共同实践,而随着理念的创新与技术的革新,“智慧校园”也慢慢的成为新的探讨与建设热点。面临管理信息化当前的困境,展望“智慧校园”的美好愿景,很多问题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解决。建成真正意义上“智慧校园”注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华东师大愿与各兄弟高校共同探索、共享经验。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2]陈丽。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信息时代大学的必然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
智慧校园 篇四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 www.kuaihuida.com 快回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智慧校园 篇五
[关键词]智慧校园;体系架构;转型发展;应用规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5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目前,各高校都相继开启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建设,以“互联网+教育”理念指导的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期,大多数的高校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成长期,针对数字校园建设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弥补不足,进行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是信息化建设重点。
1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补充与发展
数字校园建设时期,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科研,丰富教学资源,业务系统建设与集成,建立网站门户等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但要应对学生对多种学习方式的需求,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和存储空间建设,从软件定义世界的角度上难以支撑学与教的变革,特别是在数据的利用分析和学生生活空间需求扩展方面捉襟见肘。
智慧校园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建设时期建立的共享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平台来提供数据和基本业务的支撑,同时,智慧校园有其自身特点:网络的无缝互通、打破学校壁垒网络学习、大数据挖掘分析、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推送服务、社交化网络媒体交互,等等。结合智慧校园的特征,建立一种数字校园建设补充与发展的转型模式尤为重要。
2 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高校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因此,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支撑高校四项基本职能与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另外在智慧管理决策、智慧生活服务方面也需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3 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全面的管理业务和信息共享机制,优化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在借鉴国内多所高校智慧校园规划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艺术高校的特点,笔者设计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模型。该模型从下到上依次分为基础设施层、共享数据中心层、应用系统与资源层、服务总线层和服务中心层,共五个层次,o以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两个保障体系保障智慧校园的规范建设与运行维护。
4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转型的典型应用规划
4.1 逐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基础
增加校园网络出口带宽,采用万兆出口设备,分区域进行无线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学校无线全覆盖的目标。建设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为学校提供高速、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服务,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开展网络教学服务,实现校园智慧化。
4.2 以服务教学工作为核心,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
根据现有教务系统存在的体系结构不良、缺少移动端支持、对数据的利用不足等困境,建设新型的教务系统,逐步实现对教务门户的升级改造、掌上教务、个性化数据挖据、教师与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等建设工作。
4.3 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
建设10个平台:应用广泛的网络课程平台、开放资源推荐平台、MOOC实践学习平台、毕业论文防抄袭检测平台、基于微博、微校园(APP)的移动学习平台、课堂实录课程资源平台、数字教学参考文献平台、教学环境虚拟仿真软件平台、课堂教学监控系统、学生电子学习档案平台。逐步通过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微课等多种方式丰富网络教学手段。
4.4 为教学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利用先进设备提升教学效果
引进MOOC、翻转课堂的相关应用,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同时采用逐步建设投影清晰度高的投影器材和液晶屏幕,扩大网络通达教室数量,通过服务器集群提供对教学用软件或应用系统的支撑服务,通过智能一卡通系统管理教学场所,监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5 加快智慧校园、“互联网+”方面的应用
建设统一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员工和学院领导提供便捷的数据呈现、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及一些整合应用服务。通过部署可配置的PC门户和移动门户,在全校范围内较为快速地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4.6 加强特色知识资源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分期进行具有特色的各类资源库建设。如:作品库、多媒体数据库、教学资源库等,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4.7 智能一卡通建设,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空间
建立以卡为媒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综合平台,覆盖身份识别、消费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流程整合等领域,形成高效稳定、功能全面、扩展灵活、管理方便的新一代“智慧一卡通”系统平台,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4.8 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建设绿色网络环境
对用户上网行为进行审计,优化网络结构,通过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保护校内数据中心资源,数据的统一备份和容灾处理,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为师生建设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分析网络行为,个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4.9 应用系统集成建设,实现校外管理流程的智能化
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智慧化应用系统。并将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整合和处理,消除信息孤岛,打造统一的应用系统平台。
4.10 智慧图书馆建设,实现个性化知识服务
建设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及资料检索系统,丰富网上图书借阅功能,建设大容量的图书资料存储系统,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对馆藏资源和服务的深层次挖掘,结合读者需求模型而建立起来专家级知识服务系统,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婧,李艺。教育管理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初议[J].教育学刊,2011(4).
[2]朱洪波,张登银,杨龙祥,等。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规划[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
[3]黄宇星,李齐。基于网络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及其实现[J].东南学术,2012(6).
[4]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z1).
[5]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z1).
[6]宓,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
智慧校园汇报 篇六
1)提供智能化教学环境。学生时常为找不到自习教室而苦恼,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的信息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自习室的情况。将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安装在教室中,并且与教室资源系统连接起来,将实时的学生数量信息传递到资源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进入教学资源系统来查询自习室的占用情况,从而节省了找自习室的时间。
2)智能考勤系统。传统教师点名的考勤方式,浪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使用智能考勤技术,学生上课前通过刷卡进教室,教室的读卡器在接受了学生的刷卡信息后,自动将信息发送到教学管理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更新到考勤数据中去,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的查询学生的出勤情况,从而节约了教学时间。
3)构建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主要为学生借阅图书和学校管理图书提供方便。首先,学校图书馆是供学生查阅资料的场所,外来人员的进入会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不便,利用RFID标签和学生的一卡通等设备,可实现图书馆安全管理。另外学生借书、还书也依靠一卡通来实现,通过刷卡、扫描图书等方式来实现自助式借书,还书时只需扫描一卡通即可获得书本信息,方便图书的归架。另外,系统在刷卡时能自动识别学生的专业、借阅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信息,自动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推荐服务,方便学生学习。
4)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设备一般造价昂贵,其结构、类别也比较复杂,通过电子标签,对实验设备进行管理,在电子标签上存储设备的信息,通过与网络系统相连接,实现统一控制。学生凭一卡通进出实验室。
2物联网在学生生活方面的应用。
校园生活是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生活包括学生、教师在校园内消费、住宿、校园安全、车辆管理等方方面面,智慧校园是以智慧技术来实现智慧生活,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更好的实现智慧校园。具体来谈,有以下几点。
1)消费管理。消费管理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消费管理主要包括:
⑴基于RFID技术的一卡通,或有的学校以手机等作为信息存储器,含有学生的基本信息。
⑵RFID阅读器,即消费场所的刷卡器,读到信息后传至后台的数据库进行查询,读取和扣除金额。
⑶后台数据库,持卡人的信息统计在数据库中,方便了消费业务的查询。像食堂、商店、浴室等场所的消费管理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
2)智能照明控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照明,利用声控装置、加法计数器等设备,根据光线、教室有无人来自动控制照明开关,实现节能效果。
智慧校园 篇七
关键词:智慧校园;BIM技术;管理系统;大数据
引言
“智慧校园”是校园大数据下的必然结果,它的智慧体现在智慧的学习环境、智慧的学生管理、智慧的生活方式等,体现在自动监控学校安全;智能的签到、考勤系统;无人监管的智能图书借阅系统;智能化管理办公设备、仪器。总之,就是开发一个智能化的校园运行、维护管理协作系统,有效的使校园可以智能、环保、稳定、安全等运行,并且共享校园大数据,实现更合理、更准确、更全面的只能校园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校园的各职部门的管理效率,降低校园管理经济成本。以BIM应用技术为载体构建整体数据共享平台,能够进行三维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应用,并充分结合在有机管理的校园建筑和结构系统的信息数据,实现快速查询,统筹管理,降低校园管理难点,降低管理的经济成本[2]。
1BIM技术与智慧校园管理
根据智慧校园中建(构)筑物自身的管理规则,结合BIM应用技术,我们可以模拟现实的对象实现管理计划。智慧校园集成BIM技术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对每一个专业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实现综合管理,科学分类,这样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管理方法,避免专业造成的碰撞、矛盾问题[3]。
2智慧校园管理主要内容
智慧校园是指以大数据下的物联网为根本的智能化的校园教学、科研与生活相结合,以各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环境,集成所有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教学、学习、安全管理与校园生活环境进行全面融为一体。实施步骤为将带有传感器的安装到学生教室、停车场、办公室等,形成共享的“物联网”,然后使用数据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的“物联网”和“软件共享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整合,从而将科研工作、学生管理、生活与学习等和校园的基础设施的有效统一。
3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开发模式
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以运营、维护管理为主要目的,结合BIM技术的优势,整合校园的数据实现共享,分析、统计、预测校园管理的数据及信息,进而为决策提供辅助管理依据,从而进行学校全面动态的管理。
3.1系统设计、开发目标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智慧校园运营、维护管理系统以“智慧化”为核心,使用方便为宗旨,兼顾校园的所有管理、行政部门,将本系统的设计、开发目标简单总结如下:(1)为了使学校大数据实现共享统一管理、应用,开发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库;(2)建立三维空间数据服务与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微信、校内通等访问模式加大服务力度,增强三维现实服务种类,改变传统的学校综合管理的方式;(3)建立智能监控网络,组建行动指令执行小分队,建立实时、快速反应高清视频监控设备;(4)对学校供电设施、消防设施、运动设施等进行集中集成管理,形成高效、舒适的“智慧节能”系统;(5)为了加强对实验设备、生活设备等有效、科学的管理,开发一个功能齐全的校存资产、设备管理系统。
3.2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BIM技术校园主要基于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核心的维修管理系统,配置必要的设备联通局域网,开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生态、地理空间数据生态、资产高效管理生态、安全信息互操作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创造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平台和集成数据共享环境;开发一个统一的、高标准化的安全体系、管理效率体制及有效的运行体质,保证运行、维护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3.3系统各项功能
(1)三维可视化漫游。通过开发的系统使用户能直观、真实快捷以可视化漫游的方式查看学校内部的任意位置,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浏览,提取用户的兴趣点,并且结合VR可视技术,使得用户对学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2)建筑信息查询。建筑信息查询的分类管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其他建筑等真实的呈现在三维视觉场景中。人们可以观看任何一个建(构)筑物的三维视觉场景,它可以展现出建(构)筑物的外观、材料、用途和其他相关信息,促进每个建筑实现可视化的应用、管理。(3)资产管理查询。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可以带来资产管理的可视化,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集成技术的可以无缝集成的三维模型与业务流程,资产统计、管理部门可以把握整个资产购买、修理、更换直至彻底报废的全过程,采购、使用和维护,一个统一的跟踪,增加校园设备的使用周期与效率,减少学校的资产管理与维护经济成本。(4)遮挡工程查询。BIM应用技术将学校内部所有的遮挡工程都会以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的保真的现实出来,进而复杂工作简单化,提高遮挡工程的管理效率,更能解决图纸看不懂的困局。在现有三维数据模型中,直接可以提取现有的管道线路信息,如管道使用的材料、使用年限等。
4结论
BIM技术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的发展的前提,也是研究的核心所在。通过分析及总结发现:运营、维护系统需要对学校建筑、教学、运行设备等状态进行实时的信息查询、管理,为决策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效率,节约了管理的成本[4]。同时对系统开发提出了概念性的框架,展现了系统实现的三维可视化漫游、建筑信息的查询、资产管理以及遮挡工程的查询等功能。在智慧校园大数据下,建立运营、维护管理系统数据库,对办公文档、资产清单、档案材料等相关资料进行有机管理,真正实现校园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陈晓。基于BIM的校园运维管理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曹慧文。基于三维技术的电厂基建管理系统的开发[D].华化电力大学,2014.
[3]王永。基于校园网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机[J].福建电脑,2007.
智慧校园 篇八
关键词:社会信息化 数字校园 智慧学习环境 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38
1 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1.1 环境全面感知
我们这里所讲的全面感知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感器能够无时不刻感知、抓拍和传播相关人、器材、资源的信息; 其次是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习环境的感知、抓获和传播等。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爱好、认知特征、学习态度等;学习环境主要指的是学习时间、学习地方、小组成员、学习活动等。
1.2 网络无缝相通
针对网络与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应付全部系统软件与硬件器材的连接,信息感知后能够快速、及时地传播,这是全部用户根据崭新的方法合作学习、共同工作的根基。
1.3 大量数据支撑
根据数据开发与建模技术,智慧校园能够在“大量”校园数据的根基上建筑模型,使用预测的措施,针对最新的信息展开趋势分析、憧憬以及预测;除此之外智慧校园还可以总结其他范围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经过智能推测,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应付,尽量多地展现出智能、聪明的特征。
1.4 开放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观念,学校面对着由“封闭”到“开放”的新形势。智慧校园鼓励拓宽资源环境,鼓励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 鼓励拓展学习时间,使学生的学习由课上拓展到课下; 鼓励拓展空间范围,要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以及虚构情境中能得以发生。
1.5 师生个
智慧校园环境和它的作用都是把个作为主要的理念,众多重要技术的运用全部以科学处理师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工作上的众多具体需要为目标,同时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所以,智慧校园指的是一种针对学校师生的个性化服务,它可以全方位感知物理环境,辨别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其学习情景,供应无缝相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的分析、测评与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以及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支撑智慧校园的几种关键技术
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建设智慧校园的根基,在众多技术的支持下才可以有效体现个性化服务的观念。
2.1 学习情景辨别和环境感知技术
学习情景辨别的主要目的是按照能得到的情景信息辨别学习情景种类,判断学生问题与推测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材料,找到可以互相合作的学习对象、接受科学的学习活动见解。学习情景的辨别关联到学生特点分析、传感器技术与自动推理等许多方面的全面运用,学习情景的辨别是一个跨范围的研究目标。
环境感知技术是“智慧校园”的一项比较基础的技术,有利于完成对校园各类物理器材的及时动态监控和掌握。无线通信、二维码、监控录像等感知技术和器材在学校许多地方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在,它已经在学校保卫、节能、教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2.2 学习分析技术
学习分析技术来自于最初的课堂教学实效分析,现在在线交互文本分析与初期的课堂教学实效分析存在一种渐渐合并的态势,学习分析技术就是这种态势的产物。学习分析是对学生和学习情境的具体数据进行采集、探究以及报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和改善学习与学习情景,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改善教学的科学工具,也能够给学生自我定位学习、学习危机警报以及自我测评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2.3 数字资源的组织与共享技术
学习资源的组织与共享自古至今都是建设数字校园的重点之一。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念,观察别人的举止与结果是获得知识和技术的关键所在,具体的榜样可以给观察者起到演示的效果。为了方便搜索与共享,以往的学习资源通常运用静止的词语表来表达元数据,然而这种表达形式没有办法满足在学习环境下机灵多变、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所以,汲取参考语义网络与本体技术的有关科研成果,提供更加灵动与智能化的元数据表达形式成了新的趋势。
2.4 校园移动互联技术
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使清晰度较高的网络教学资源传播成为现实,也要两地的视频连接摆脱了带宽资源的束缚,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置身其中的感觉。3G技术与其他无线技术的普遍,要无线网络的范围不只是局限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就不会存在地域范围的限制。为学校师生提供无所不在、快速、安全、便于治理的无线网络环境,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条件。
学校里无线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范围大的特征,覆盖区域一般也较大,负载平衡特别重要,总是会发生部分区域通信繁忙的状况。以往的做法无法较好地处理此类问题,建设无线网络,增加接入点的数量变得简单、配置也更加灵活、成本也在降低,特别是针对某些要时常改变接入点的范围,无线技术的多跳结构与配置灵活会极为有益于网络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 结束语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重要场所,学校建设的优劣对整个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伴随着学习情景辨别和环境感知、校园移动互联、学习分析等技术的慢慢兴起与运用,智慧校园不再只是一种理念,它正走向现实。具体来说,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要逐步处理,要完成真正观念上的“智慧”校园还要经过一个艰巨的过程。智慧校园对解困现在数字化校园构建、改善教学和治理过程、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8).
[2]全力。数字校园离我们究竟有多远[J].记者观察,2010,(1).
智慧校园 篇九
【关键词】中职院校 ;示范校;智慧校园;物联网;云计算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教育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春天。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员,社会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中职教育发展正当时。
我国中职校园的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自然离不开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校园、数字校园、到当下提出的新理念:“智慧校园”(Smart Campus)。特别是在示范校建设发展的阶段,引入“智慧校园”新理念,体现了示范校的示范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以下对中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做些分享,希望对其示范校发展有所帮助。
一。智慧校园概念
2008年11月,美国 IBM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1]。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在 “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2]。“智慧校园”建设包括了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师生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3]。“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华和提升,在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由电脑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化,由网络有线信息化向无线智能化转变。
“智慧校园”建设从前期的理念提出到现实建设也经历了几年的沉淀。走在前列的高校,中职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校示范校建设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地域环境等因素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此来提高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地位。
二。智慧校园特征
IBM 提出的智慧系统特征是 3I:即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Instrumented),更全面的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更深入的智能化(Intelligent)。[4]对“智慧校园”特征,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荣怀等[5]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环境全面感知;(2)网络无缝互通;(3)海量数据支撑;(4)开放学习环境;(5)师生个。结合以上观点,联系自身中职院校的特点,智慧校园特征总结如下。
(一)网络高速互通。之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建立在有线宽带基础的网络基础上,智慧校园建设更进一步的扩大覆盖范围,让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延展,充分发挥无线网络的优势,结合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有线和无线的双重覆盖,构建高速无缝覆盖的网络空间。让师生置身于高速互通的网络中,完成无纸化办公,提高教育学习办公的效率。构建好这张网络,智慧校园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二)信息终端感知。对环境的反馈与判断,离不开传感器对环境的感知,如何体现出智慧性,对环境感知的识别,不简单的是收集和采样,还要对感知程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可通过此功能,完善员工考勤,信息传递等与教学服务相关的管理。
(三)大数据平台云构建。在信息化社会的当下,数据的巨大性不可估量。因此基于海量数据存储处理的云平台构建势在必行。
(四)个,开放学习。有高速网络为背景,大数据做支撑,信息感知终端为反馈,提供给广大师生开放的学习环境,提升课堂内外的互动性,让学习处在开放的平台中,学习无处不在。
三。根据特征,量体裁衣
根据智慧校园自身特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需要在智慧校园特征中各个突破,做出特色,达到示范校建设的效果。
(一)智能化网络构建。目前,本校具有先进的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1000M校园网络。加之校企合作移动的CMCC-EDU,实现校园网络无缝覆盖。为高效率的信息化办公提供了前提条件。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对其网络升级改造,确保网络高速互通,稳定安全。
(二)加强物联感知终端建设。智慧校园的以物物相连为依托,产生物物感知决策效应。通过物联网技术把校园基础设施(教学楼供电,供水,基建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等)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后勤保障等)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物联感知反馈系统。通过各种物联传感技术(气体侦测,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指纹扫描,人脸识别,激光扫描,远程通信控制监控等)与传统的校园管理,数字校园对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
(三)云计算平台搭建。云计算,构建大数据平台,为全校师生服务,提供更多海量信息。这是数据存储处理的核心,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兄弟院校共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本校也可以依托于中央电大,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广大师生构建云数据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四)发展特色差异化教学服务理念。中职学生在学习自律性上与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因此,智慧校园平台中,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与集中管理要有所区别。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是全方位、多时段的互动式开放教学方式。此年龄阶段学生具有充分的好奇心,应该发挥这一特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智慧校园能够提供更多师生互动平台和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智慧教学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加强员工,师生,学生家长,学校各个部门沟通合作的桥梁。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值得做的民心工程,需要各方面支持,同时也是一个耗时的长久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改进,摸索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永民(2010). 解读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J]. 中国信息界,(10): 23-29.
[2]郭惠丽,李倩倩,张蕾(2011).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9):68-71.
[3]严大虎,陈明选(2011).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6):123-12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9篇智慧校园汇报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智慧校园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