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3篇7年级历史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七年级的历史教案 篇二
课标内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
②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④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
⑦鉴真东渡;
⑧玄奘西游。
1、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
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4、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2、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2、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3、(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 ),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
6、唐太宗时,僧人( )西游( )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 》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 )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 )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 )——片假名和平假名。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综合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到在干旱地区人们因地制宜,利用能够指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人们都不会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激发自豪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自然环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两个千旱地区的特点比较。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资料,自制课件。
四、教学方法:
教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预期目标
一、课前检测
PPT展示题目5题
(以选择和填空为主,难度为0.9)
布置作业,完成后
与学生一起校对答案,得反馈,表扬鼓励
拿出白纸,做题,完成后举手反馈
唤醒记忆、难度简单,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4分钟)
二、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世界主要干旱地区分布”与“大沙漠”的图片
PPT展示
同时叙述:同学们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无法体会到到没有水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要深入到世界上最为干旱的两个地区去了解那里的人们是怎么样运用智慧让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的。
看图片,谈感受
(1分钟)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三、师生合作探究“了解两大干旱地区”
PPT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气候分布图”“阿拉伯半岛的区域图”和“中国西北部区域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复习题,地图册
1、操作PPT,出示图片与复习题,阐述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走下讲台,个别交流,等待反馈。
3、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校对完成
4、师生共同小结:两个地区有个共同的特点——干旱缺水
拿出白纸完成复习题,3分钟后可与同桌交流补充,完成后举手反馈。与老师共同校对,完成
(8分钟)系统地回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为接下来学习打基础
四、6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干旱宝地”
1、展示绿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观图与波斯湾地区的国家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2、展示坎儿井的构造图和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输出路线
3、PPT展示复习题目
1、老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那么干旱缺水,在新疆地区能够发展绿洲农业,在波斯湾沿岸地区国家如此富裕,实现了现代化
2、布置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与个别小组交流、辅导
1、思考回答,得出新疆地区发展农业必不可少自然条件:水源;引水的工程是坎儿井;给波斯湾地区创造财富的是它们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了财富才能购买先进的淡化海水的技术设备,发展节水农业等)
2、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举手、反馈)
3、派代表反馈答案
(8分钟)系统地回顾、综合性比较两大干旱地区的不同的生产与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区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
五、同桌讨论得启示“反思干旱的宝地”
PPT展示图片新疆地区丰富的物产和人民幸福生活、波斯湾地区人们富裕的生活。
同时展示材料新疆地区的绿洲面积缩小、坎儿井水量减少、数量减少的现状
提问:通过学习干旱的宝地,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正面启示与负面的启示)
思考,举手回答
(3分钟)从对比案例得启示,把浅显的知识层次学习上升为自我的启示,为知识迁移做准备
六、案例迁移
PPT展示案例
“中国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
“衢州市的农业生产”与思考的题目
可以提示: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对于中国其他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何借鉴意义?对于衢州市不缺水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启示?
同桌间合作讨论,举手回答
(6分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扩散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填写小结的表格,按表格进行小结
PPT展示表格
布置任务,与学生交流,进行个别辅导
填写表格,进行自己小结完成后举手发言反馈、发言
(5分钟)自我小结、消化,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一步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生成。
八、巩固作业
PPT展示作业
布置作业、巡视、答疑、师生共同完成,得反馈
在白纸上写下答案,完成,举手表示
(5分钟)以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3篇7年级历史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历史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