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马说优秀教案优秀7篇(马说教案)

马说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快回答整理了7篇马说优秀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马说。

马 说 篇一

教案

学校班级初二教师

课题马说课型新授课日期

1.掌握本文中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教知识要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求目标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用法

学 4.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1.鼓励学生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

目能力培养目标2.能找出本文的论点,并了解一篇议论文是怎么从正反

两方面阐述论点的

标 1.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

情感价值观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2.多给学生鼓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匹千里马(长处)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1.难字,难句的译注

教学难点2.一词多义的掌握

3.议论文的论点,论证层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扩展法

教学用具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译文)

一、作者介绍 学生要记在书上、

1.韩愈(765—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 笔记上。

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散文家、思想家、诗人。 必知内容

教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了解

学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表扬的、批评的、同情的)经天纬地曰:文

3.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课后自查

过苏辙、王安石、曾巩。

4.作者的背景简介听讲

从而了解作者为什么能写出此篇

二、解题

1.复习《核舟记》中“记”的文体,《桃花源记》回忆

多以记叙文、说明文为主

2.引出中“说”的文体,多以议论文、散文为主了解

“说”指阐明事物、问题的文章,与“论”无大异,就是“谈

谈”的意思。《捕蛇者说》(柳宗元)、《黄生借书说》(袁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通读课文

1.全班齐读一遍

2.找一男生读书目的:纠正字音读书

3.找一女生读书目的:了解全文大意

4.讨论问题:明确寓意

(1)千里马指什么?明喻:人才

教(2)伯乐指什么?明喻:识人才的人

总结: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

才的人的。

四、译文第1段

1.全班朗读第1段

2.重点字词:世、故、祗、称、而、于、以

然后:这以后辱:辱没相马:察看,仔细得看划书

学奴隶人: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

骈死:成双成对地、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枥: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

3.每人译一句,先译重点字,再译整句自译

不对的,可及时订正

4.再全班齐读

5.找一学生整段译文

6.总结段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过伯乐难得,致使名马埋没。以伯乐喻知己的人

五、译文第2段

1.全班朗读第2段

2.重点字词:或、而、且、见、欲、食、之、也划书

石:计量单位是:这,这种安:怎么

3.每人译一句,先译重点字,再译整句

不对的,可及时订正自译

4.再全班齐读

程5.找一学生整段译文

6.总结段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千里马不遇伯乐,才志难伸(伯乐不常有)

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论点的反面论证

六、译文第3段

1.全班朗读第3段

2.重点字词:策、道、通、执、临、材、邪、以划书

其其真…其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每人译一句,先译重点字,再译整句

不对的,可及时订正自译

4.再全班齐读

5.找一学生整段译文

6.总结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说明“食马者”的“不知马”,这一段与“千里马常有,

教而伯乐不常有”的论点呼应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

一、先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字词复习

用投影的方式,内容是: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

二、逐段分析文章,并背诵

(一)1.先齐读全文熟悉课文

学2.提出问题,然后再读第1段,回答问题

问题: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有对马的认识?

(1)一般的马是这样讨论

(2)对千里马来说就不是

3.引出板书——伯乐与马

4.试着背诵第1段背诵

(二)1.提出问题,读第2段,回答问题

过问题: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讨论

(1)常马是吃饱了的,而千里马是没饱的。

(2)没饱当然不如吃饱的了,本领不能发挥。

正说明喂养不得法

2.引出板书——食马者与马

3.试着背诵第2段背诵

(三)1.提出问题,读第3段,回答问题

问题:“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

程(1)排比。(2)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讨论

问题: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三个“马”是否一样?

(1)不一样,前两个是代词,千里马。后一个为句式整齐

(2)一样,都是千里马

2.引出板书——庸人与马

3.试着背诵第3段背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总结归纳

1.本文的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讨论

2.怎样论证论点的?三段之间的关系?

教1段是论点,2段、3段是说明原因

3.写作意图?

(1)不在于论证论点,而突出“食马者”的“不知马”

(2)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不识、埋没人才愤慨

四、扩展

1.学完课文,受到什么教育?有什么收获?感悟

2.谈谈教师的感受

伯乐与马————教师与学生讨论

过让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长处

3.教师的教授与发现学生的优点重要,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更重要。

自学的三种境界:王国维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感悟

程(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投影上的内容写在作业本上

伯乐

板发现有无埋没

正反

书施展马统治者

正粟策

尽饱天下食

不反无马鸣

设食马者庸人

糟蹋不识

马 说 篇二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 1 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 课前 准备

1、马年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XX年(795—8XX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19年 (8XX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元和XX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 龙说 》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意义 今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i 吃 食2食3----si 饲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练习:

而 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www.kuaihuida.com(

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 [执策而临之] 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 [天下无马] 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 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 说 篇三

.《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设计3

.《马说》教学设计4

.《马说》教学设计5

.《马说》说课稿和译文

.《马说》能力提升题

.《马说》同步练习2

.《马说》同步练习

《马说》教案 篇四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五。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2、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

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2、字词学习:祗(zhī) 骈(pián)食(sì)

3、作家作品:

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1)、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骈:并列,一同。 是:这。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相等。安:怎么能 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3)、通假字:

(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sì 同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 xiàn 同 现 表现出来

(3)、其真无马邪 邪 yé 同耶 表示疑问,吗

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四、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五、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总结全文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练习:

1)、选择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dàn 十斗为一石)

B、不以千里称 (称: chēn称号)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huò,有时)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②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耶

4)、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 他和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5)、“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 、 等作品。

6)、选择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7)、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9)、“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10)、 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11)、“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文中把“人才”比作“千里马”。 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马说》教案 篇六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 骈(pan) 一石(da)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马说》教案 篇七

一、本节课的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

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

1、导课:

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

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

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这7篇马说优秀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马说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