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初一地理教案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7篇初一地理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初一地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
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P158.2
板书设计: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内力的作用。流水冲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风蚀
冰川移动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上方镇初中:徐建平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知道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判读简单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具:老龄土做的山模型(湿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胶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线地形图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我们讨论我们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示到地图上呢?
读图4—52,讨论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是否看到过表示地形的地图。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呢?
分组实验:(要求把老龄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画出等高线,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P155、1、2、3问题,重点是2、3两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把等高线绘制到白纸上学生方法有多种)
教师选其一种进行示范:
步骤:
①用硬棒从“老龄土做的山模型”山顶直插入到底。
②用小刀按等高线依次横切“山”但不能切断其中硬棒。
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脚轮廓在纸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线。
④把第一条到第二条等高线之间的“土块”从“土串”上卸下,再用笔沿第二条等高线在纸上描出轮廓等高线,依次在白纸上描出相应的等高线。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尽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小结且提问:等高线绘制在白纸上形状是怎样的?(闭合的曲线)
教师讲解:对于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师演示:等高线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缓坡、山峰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等高线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学生讨论:(陡坡、缓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疏、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由内向外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峭壁等高线重叠。)
学生读图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练习:对照等高线地形挂图由学生找出图中山峰、山谷、陡坡、缓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初一地理教案 篇二
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
(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xx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6.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
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2)大洲、大陆和大洲的分布
六块大陆,七大洲,四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北美大陆、亚欧大陆,欧洲、北美洲,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南极洲跨南北半球,南美大陆、非洲大陆、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印度洋全部位于西半球,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美洲跨东西半球。
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3.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初一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初一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 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和特征。
3、了解欧洲西部发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畜产品。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破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43——46
导入新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 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 ( 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欧洲西部)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地理位置 )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 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气候状况)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 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本区主要国家是英、法、德、意等。还有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 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气候和农业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 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 维亚LU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 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 有没有弊端?
这里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多阴雨,热量少,以畜牧业为主,荷兰和丹麦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国。很多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本国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里盛产柑橘和葡萄,是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学生:阅读46页,了解欧洲西部农业的特点。
总结应用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了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本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主要国家,还有发达的农业生产。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五
知识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重点:
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
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
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
注意利用:
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点: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习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学习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练习,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通过上面对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内容的设计知识学习,同学们可以很好的根据上面的内容进行复习学习哦,好好学习吧。
初一地理教案 篇六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
(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xx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初一地理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初一地理教案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