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山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山行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快回答整理了7篇《山行》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山行教案。

《山行》小学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山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 学习生字“远”: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 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 学习生字“径”:

①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 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 学习生字“斜”:

①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 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 齐读第二行。

⑶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 学习生字“停”“亭”:

①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 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 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 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 学习生字“车”:

①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 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 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 学习生字“霜”:

①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 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 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 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习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案 篇三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雨字头”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注意指导“车”、“霜”的发音。

(二)指导“亭”、“停”、“车”、“霜”这四个字的书写,注意前一组字在字形及读音上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三)学生汇报读诗成果,指名朗读。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一)欣赏图片,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是石头铺成的小路,图上画的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有红色的,是五彩斑斓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着。

学习“远”。在哪见过?(〈画〉)在这里也是远近的意思,“远”在书写时要先“元”,再写走之旁。扩散走之旁的字。

学习径。在诗中是小路的意思。

学习斜。在诗中指小路弯弯曲曲。

再读诗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着几户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

借助想像读诗句。

(三)看书中插图,学习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习亭。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样子,就把它画了下来,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亭字。指导书写。

学习停。通过亭来学习这个字。

学习车。注意这个生字的笔顺。组词,指导书写。

学习霜。温度在0摄氏度一下时地面形成的一层白色晶体,霜叶就是经过霜打的红叶。“雨字头”与单独书写时发生什么变化?雨字头的字:雪、雷。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五)整体感受,背诵古诗。

山行优秀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化在聊天:

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

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葱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

交流结果:小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

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

另外:提供笔记录

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三、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现在有一些人养蚯蚓。

(出示信)某年中国要举行奥运会,要请小蚯蚓来帮忙,这是为什么呢?

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杜牧《山行》优秀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1)画一幅秋色图。

(2)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学反思】:

山行教案 篇七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3、能就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或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专题探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温庭筠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时设置:

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这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学他诗歌的一篇代表做《商山早行》。

二、朗读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作者和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不详。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温庭筠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道出远行人的共性情感。

四、理解

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清早起来出行,旅店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啊离乡而悲,归心似箭。雄鸡已经发出一声声啼叫,茅店外天空残月西斜,一片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人的'脚印。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显得很明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现在的自己,却离家远行。)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商山早行”与“兵车行”中的“行”是否于是相同?

(不同。“商山早行”行——出行;“兵车行”——诗歌体裁,歌行。)

2、“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这是古人评说诗中的三、四两句,请做解说。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这里只有一组名词的组合,形成了特有的意象叠加。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选择了最具典型的景物,形成了意韵丰富的画面,引发读者在视觉、听觉上的联想。短词成句,节奏明快,语音铿锵。所谓“意象具足”,指羁旅之苦,离乡之愁,归心似箭,全在未言的景象中。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脚印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霜上的脚印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成12字或14字的对联(书后练习)

( “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薄霜” “鸡声炊烟茅店月,人迹铃铛板桥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7篇《山行》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山行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