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师德论文范例【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快回答整理了4篇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小学师德论文。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 篇一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中小学的教师进行采访,另一种是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本着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随机抽取了400位中小学教师作为样本,最终取得有效问卷352份,有效问卷率达88%.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和专业素养现状两个方面,其中第二个方面主要是从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调研设计.

1.1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之调查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拥有本科学历的达到57%,教龄在10年以上20年以下和2O年以上的分别为37%和25%,职称以高级和一级为主,两者占了88%.从性别看,中小学教师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失调现象,女教师占86%,而男教师仅占14%.

1.2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2.1专业情意调查及结果分析

问卷中关于教师专业情意方面的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上J,即“对中小学教育的态度与情感”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教育事业,敬业乐业,是教师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您对中小学教育的态度与情感如何”这项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的占59%,喜欢的占30%,无所谓和不喜欢的占11%.热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人格发展负责,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操守.问卷中“在下列对待学生的态度的选项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是J,’的调查结果,按重要性依次排列的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4O%),负责任、守信用(27%),理解学生(16%),一视同仁(12%),严格要求(4%),富有同情味(1%).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学生和一视同仁(即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只占27.94%,这说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等教育理念,在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意识中还不够强烈.

1.2.2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教师自认为较欠缺的知识的情况统计“在新课程实施中,您认为自己欠缺的知识是”(多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63.31%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欠缺综合文化知识,37.99%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多媒体应用知识,29.25%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育理论知识,20.96%的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14.4l%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而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因而问卷还就中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掌握一般和较差的分别占到34.06%和1.31%.以上调查说明部分中小学教师还未能完全具备中小学学科教学所需的坚实的专业知识,要适应新课改尤其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科学知识,只有掌握广博的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喜欢上此教师所教科目J.

1.2.3专业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您认为自己欠缺的能力是”(多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认为自身最欠缺的能力分别是教育科研能力、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由于教育科研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不断拓展自身知识与技能所需的素质基础,因而问卷还进一步调查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具体情形.“是否经常对您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的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中小学教师能经常进行反思,18%的教师能定期进行反思,而只是偶尔进行反思和从不进行反思的共占17%.“您的教育科研刊物的最高级别是”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学教师从未发表过一篇论文.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敏感性,是教育教学情境中特别是突发事件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措施的综合能力J.它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课堂教学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育机智.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反应偏离了教师的预定思路时”的调查结果得知:72%的中小学教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对自己的授课方案适当作出调整”,18%的教师会“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就按学生的思路上课”,6%的教师则采取“马上纠正,按原来思路上课”,而4%的教师则不予理会.以上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调查结果说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反思能力等均有待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反思能力的低下将极大地制约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结果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尽管课改自2001年秋季全面铺开至今已将近l0年了,部分中小学教师却仍不能接受课改所倡导的一些新理念,或者仅能在理念层面接受变革,却不能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上J.如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79%的中小学教师使用最多的评价方法仍旧是考试或考核.又如,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学生的反应偏离了教师预定的思路)时,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采用的方式是适当调整授课方案,只有18%的教师能考虑要充分发挥教师智慧按学生的思路来上课.再如,对中小学教师的访谈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仍旧是那种善于传承知识具备较好教学技能的“教书匠”,并且课堂教学中唱主角或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师还有不少J.本次调查还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功底不够深厚.“在教学过程中,您认为哪方面较欠缺”(多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60%的中小学教师欠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加工的能力,29%的教师认为缺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26%的教师认为缺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能力,25%的教师认为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您的教案一般来源于”的调查得知:55%的中小学教师的教案来源于对现成教案的修改,照搬现成教案和课堂随机应付的占到9%,只有36%的教师能自己精心设计教案.

3建议

根据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职前师资培养以及在职教师能力提升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3.1职前师资培养

3.1.1变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议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引人深思的是,不少从事职前师资培养的大中专院校的课堂上却是另一幅情景:上课伊始至结束,只见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低着头匆匆忙忙地记笔记.课堂上缺少研究因素,缺乏互动气氛和创新变化,学生长期处于这样被灌输的学习环境中,对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乏亲身体验¨.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我们将很难指望他们做到与他们的老师“背道而驰”而驾轻就熟地按新课改的理念执教,毕竟传统、习惯、定势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访谈调查中,不少小学老师谈到当年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授,缺少示范,而他们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跟老师交流互动过.理论课的学习尤其乏味,以至于对理论课非常厌恶,毕业后更不能将其用来指导实际教学.变革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一旦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教师都成为了旧的教学方式的革新者和新的教育方式的创建者,学生在体验过种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后走上教学岗位,他们必定会习惯性地重视让他们的学生主动地去取得知识和技能,成为课改理念的实践者.

3.1.2夯实基础,切实提高能力

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例如,综合文化科学知识的贫乏,课堂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的欠缺等,说明目前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为“高素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或“出色的教育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专业化水平”等的提法还不够现实,较为理性的选择是着眼于培养合格的新型中小学教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课堂设计等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的设置,应该从培养目标出发,在计划的总课时中,保证足量的通识课程的课时,开设多种多样的通识选修课程、通识研修课,因为现如今教材内容广博,涉及面广,没有丰厚的综合文化科学知识底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力不从心,课上得枯燥无味,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适当地减少教育理论类课程的课时,增加以综合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育实践类课程,通过“微格教学”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先夯实基础,再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充实学生从教的感性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引,以此培养学生的反思、研究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的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的中小学教师.

3.1.3严把教师入伍关提升教师道德观

严格把好教师队伍入关口,坚决杜绝无科班教育、无科学教学理念、无良好师德的“三无”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学工作.改变教师选拔模式,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胜任教师岗位的人进入教师行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行业不能受太多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刚刚进入教师队伍的教师应加强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内容并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3.2在职教师能力提升

3.2.1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充电”,形式要灵活多样,要落实“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充电”的首要内容是更新观念,了解自己所从事学科教学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中小学教师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和经验,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模范课,多阅读各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当今的教师应努力向学者型教师标准迈进,所谓学者型教师,是以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学者型教师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小学教师必须提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乃至音乐、体育、美术素质,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3.2.2切实执行教师培训制度,实行竞争上岗

学生有升学的压力,教师也应该处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状态这不但是提高教师自觉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良好方式.培训有多种形式,主要是强调实用性,注重岗位提高,促进自觉学习,树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王忠鑫曾提出“三步五环”的培训模式,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途径,确立了走好“一年上岗,二至三年胜任,四五年成材”三大步,以提高青年教师“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教育科研素质、身心素质”五环节,开展一个由普及到提高再到拔尖,集教学、科研、师训管理一体的“三步五环”培训模式¨值得借鉴.

3.2.3完善教学评估制度

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也无法起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实行教学评估制度,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价值判断.评估工作做得好,可以使得认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教学评估而得到比较客观、公正的承认,而不负责任不积极进取的教师则从其中感到压力,从而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可靠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估,甚至可以从学生对某一课堂的喜爱程度,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等方面来进行评价,而不应该仅依据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进行评估.评估的材料结果可用作教师晋升、评优、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当前大部分学校实行由学生为教师打分的方法,但多流于形式,学生举手满意不满意又如何能找出教师的差距在哪里呢?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关于教师互评、校长评定等评估方法可行性强,各学校应将其贯彻到实处,完善教学评估制度是当前我们需要实施的工作.

3.2.4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小学师德论文 篇二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创设民主课堂气氛,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触思想品德教育,让教师与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和真实的心理状态,使品德教学工作更顺利地实施和开展。因此,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信任老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和前提。

二、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的教育,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另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让学生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布置一项让学生课后给父母洗脚的作业,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一定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更能体会到尊师敬长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三、充分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快乐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 篇三

一、明确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纵观一个人一生中道德的养成,父母是启蒙,社会是熔炉,“学校是德育的主渠道”;横看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各种活动是载体,各种文化建设是熏陶。“德育课程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途径。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研究,首先要明确学科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推进素质教育需要重塑德育新范式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小学德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要面对来自学校和学生家长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业绩评价,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学校承受着家庭与社会对升学率追求带来的巨大压力,致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道德素养缺失、是非判断能力弱化、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状态亚健康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提高德育实效性,构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新范式。

(二)落实课程改革理念需要建立德育新体系

新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对德育课程进行了整合、强化,从小学到高中重新建构为《 品德与生活 》《 品德与社会 》《 思想品德 》《 思想政治 》等生活性、社会性、人文性、实效性更强的德育课程新体系。为了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德育机制,去除德育的边缘化、形式化、运动化、倒置化、空洞化的教育模式,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操作新机制。坚持以生活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良好习惯培养为重点,德育与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相互渗透,建立“生活道德教育、学科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文化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新体系。

(三)深化德育研究需要尝试德育新方法

近几年来,杭州市萧山区中小学在德育研究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学校摸索出了许多适应形势发展的德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想让这些好的做法和研究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需要尝试德育新方法。

二、贯彻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规划

(一)强调学科德育——确立德育渗透载体

1.“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教育是本末倒置的。学科教育总是强调学科性,“学科性”似乎成了学科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其实不然。分科教育虽然按照学科逻辑建构课程,但根本目的仍然是按照科学的规律更好地培养人。因此,学科教育首先是为育人服务的,而不是为掌握学科知识服务的;学科教育的教育性是第一位的,学科性是第二位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的:“诸育只有以德育为首,才能应运而生,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2.“德育学科”是“学科德育”的常态

(1)《 思想政治 》《 品德与社会 》学科教学应是德育的主阵地,我们不应淡化它的教育。从老课程的几十年到新课程的几年来,我们感觉到德育课程的功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被长期冷落和淡化。我们应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学好用好德育课程,以德育课程统领道德教育的实施。因为它有系统的德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作依托,它有标准的课时安排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保证,它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它有多元实效的评价机制作保障。

(2)团队教育、班级教育、文化教育等应是德育课程教育的落实、深化和评价,我们不应本末倒置。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活动道德教育要以德育课为主体,综合各种班队活动、文体活动、纪念活动、节假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进行科学设计,形成序列,统一实施。”

(二)执行目标规划——探索德育渗透过程

1.构建“德育渗透化”新体系

“德育渗透化”新体系,如图1所示。

2.“德育渗透化”新目标调整

以德促学。通过实效性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的发展,发挥“德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以德督教。通过“德育学科化”实验的开展,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加强师德教育,让教师从自身点滴做起,避免成为“道德说教的巨人,道德操行的矮子”,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德育督促教师爱教育教”的目的。

以德兴校。通过德育课题的实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走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以德育课题实验为突破口,创建具有时代精神的特色学校。构建“以德立校、以德治校、以德兴校”的办学特色。

以德育人。树立育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让学校真正成为科学育人的场所。通过新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言行文明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具有世界普适价值观的现代人。

3.“德育渗透化”新途径的创建

在“学校德育”这个一级指标下,设置“德育学科、学科德育、团队教育、班级教育、文化教育”等五个方面的二级研究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分别规划不同的三级研究内容,这样就形成了“德育学科化”课题实验的三级指标体系研究网络(见图2)。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在各实验点实行“统筹规划,分工研究,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实验方法,构建“科学、完整、前瞻、实效”的新道德教育有效途径,努力创建新型德育模式。

(三)全员参与——创新德育渗透方法

在教学中,决定渗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教材中含有的道德因素,二是指导渗透的教师,三是被渗透者学生。学生是渗透的主体,教师是渗透的主导,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渗透以及接受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个好和认知需要。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有喜爱和渴求的心理,就会产生“细雨滋润土壤”的功效。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有生疏、无所谓或者厌恶的心态,则无疑是“雨水跳金属”格格不入。作为教师尤其要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心理需求,区别对待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洞察他们对渗透内容的兴奋度和注意力,调整、创新渗透方法,提高学科渗透的功效。

1.行动研究法

(1)班级行动研究。例如,某班班会,诗歌朗诵《 饮九月九的酒 》:“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缕绵绵的乡愁……/母亲/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伴着《 眼泪 》的钢琴曲声,学生的眸子里除了温馨和感动,更多了一份对亲情和生命的思考。随后的亲子游戏则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2)教师行动研究。① 教学导语渗透德育。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② 教学技巧渗透德育。用赏识的眼光期待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教学语言的人文化,注重教态与手语的得体表达等。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将使学生极力模仿。③ 教学手段渗透德育。“专题演讲”“科学史讲座”“互动—实验探究”“辩论”“多媒体辅助”等丰富的教学手段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了“学科渗透德育”的层次。④ 课后作业渗透德育。作业批改不能局限在判定正误上,还要精心书写评语。因为,如果评语具有亲切性、针对性、艺术性、指导性和连续性,能以“情”激其心,以“理”沛其腑,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从而深化德育渗透。同时,重视作业簿以外的“无形”作业,诸如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演讲、辩论等,这类作业的育人功效也是不能小觑的。

2.案例研究法

学校大力倡导“学科德育渗透”思想。一是要在教案上体现,二是要将其作为好课评价的硬性标准,三是要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典型的个案材料全校性宣传,《 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 》全校性学习,“渗透式课堂德育模式”全校性推广。

3.紧扣教材法

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融。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的关键,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4.目标渗透法

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即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德育目标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材各异渗透方法多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紧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广泛开发电影、电视、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加强横向与纵向、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5.情感陶冶法

陶冶教育法就是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

此外,还可以采取主题辩论、师生对话、心灵驿站等方法。总体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在“交流”意识下,学校期中表彰设立了“勇攀高峰奖”“爱心奉献奖”“杰出学业奖”等,不仅表彰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且也表彰品行优异的学生,并且在学校宣传橱窗展示他们的照片下面附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样橱窗里展示的榜样学生与观看学习的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无声的经验交流。

三、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果

(一)研讨了德育理论知识

我校自从开展德育渗透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采用集中与分散、自主与合作的方式学习了许多德育理论知识,如学习了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 中学德育纲要 》等文件精神,重温了《 中学生守则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阅读了《 中小学德育专题 》《 现代德育论 》《 德育创新论 》等理论专著,深入研讨了新课程标准的德育理论。

(二)促进了教学观念的改变

我们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举办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开展专题汇报课活动,撰写实验论文和经验小结,请专家辅导等,促进了德育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一系列的变革,如教师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变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的舞台,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桌的摆放形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作用,等等。这样一来,德育课堂不再是原来枯燥乏味的说教了。整体而言,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标签化。

(三)达成了素质教育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在落实目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学期汇编了一本优秀论文集、一本教学案例集,还录制了语文、数学、班队会、体育等优质课。学生参加“杭州市科技作品展览会”的小制作、小论文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示范课推广到乡镇,学校还获得杭州市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四)明晰了师生角色关系

1.师生更新了德育观念

教师通过反思传统德育弊端,反复学习新课程理论,感悟到自己的德育观念必须尽快适应课程的发展。树立德育生命观,将学生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让学生进行自律、自约、自我规范。2011年学校着手推动主题班会课的改革,实施“四自”主题班会。所谓“四自”,即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准备、自己主持、自己总结,教师只是与学生一起寻找道德成长的“生长点”,不再以管教训导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2.教师展示了良好的形象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会上出好课,但更多的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育人于“无痕”之中。在校园,我们的教师带头进行“弯弯腰”活动;升旗仪式时,国歌唱得最响的是教师;书香校园创建时,教师也要每月读一本书,写心得体会;在为学生颁奖时,教师要献上最衷心的祝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矩,教师躬亲共守”。这些都不是专门的德育活动,但却是最真实的德育细节与契机。

(五)实现了课题研究特色

学校突出“整体育人”的教研思想,有意识地加强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整理汇编了《 萧山十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 》。

强调所有学科的整体协作,整合所有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经验,汇编了各学科的研究论文集。

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摸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尝试构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模式”。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 篇四

一、立足敬业爱岗,梦想团队创新发展

在行政党务工作上,敬业爱岗,以“四化”建设为导向,致力为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着力做好校园“绿化”工作。与市政园林绿化队养护公司签定协议,督促市政园林绿化队对校园美化进行养护,把原本闲置在操场的花盘进行梳理,添置花草,变废为宝,美化校园。二是着力做好校园“净化”工作,暑期安排专人对学校所有厕所,男女生宿舍进行清洗;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校园卫生净化工作。针对校园教学楼铁窗锈迹斑斑,安排专人,自行购买油漆,进行重新刷漆,旧颜换新貌。三是着力做好校园“美化”工作,启动第二届“温馨小家”美化校园比赛,举办了温馨之家宿舍文化建设月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努力营造浓郁的5s宿舍文化,提升大学生素养。四是“优化”服务工作。进一步清晰明确后勤岗位职责,明确后勤总务科日常办事制度,要求后勤总务人员树立主人翁服务意思,严格执行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总务科日常报修登记本,后勤服务人员常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做到随报随修,注重高效高质,开学来,共完成报修600多件,日均3件,为广大师生解除后顾之忧。

二、立足中心工作,梦想学院平安发展

一年来,围绕学院中心工作,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致力建设节约型校园。重视水电节约管理,依托学生会生活部,完善巡查制度,人走灯灭,依托入党积极分子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好节省水电的宣传工作,聘请自来水集团检漏公司来校检查维修,做好了做好学校漏水的维护检修工作,针对学院厕所因使用陈旧设备导致长流水的现象,对学院厕所有的水厢改造成为人工感应装置,大大节省了学校的水电开支。为控制电话经费的开支,考虑到使用中国电信公司电话,每月电话经费开支要2500来元,对学院电话申请使用中国移动公司电话,800元包打3800元,而且,今年还得到中国移动学子情的6.4万元的爱心捐助。重视内控建设,决定把女生寝室整体搬迁到学院内,以节省房租开支,对搬迁整改预算一改再改,经费预算从原来的30来万缩减到10多万。为建设舞蹈房,对原来舞蹈房的镜子,不锈钢支架进行整体迁移,节约预算开支。考虑校车使用率不高,决定停开校车接送。二是做好预防甲型h1n1流感后勤保障工作,为每个洗手池旁配置洗手液和肥皂,积极进行校园和周边环境消毒工作,建立预防甲型h1n1流感区域。三是重视对食堂进行监管,进一步完善食堂卫生监管员职责,食堂卫生工作有了一定的完善,本学期,先后接受了市卫生监督所,龙湾区行政执法局就有关卫生和消防的检查。

四是协助学院做好招生工作,完成本人个人招生指标,负责永嘉片招生,虽排名在各县市区招生总人数中并列第三,但只有完成70%多的指标,颇为遗憾。

三、立足教书育人,梦想个人能力提升

一年来,本人承担《教育学》、《现代教育原理》、《管理学》《教育管理专业(开放本科)“毕业论文”》四门功课教学与辅导工作,静心教书,注重师生互动,很受师生好评,月,有幸被推荐为省电大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大组副组长。同时担任2个教学班班主任,潜心育人,装潢2班,以寝室文化建设在学校赢得美誉,财会2班大多毕业生能先后到银行、证券公司、民营企业就业,以好就业赢得了好评。致力科研,以排名第二参与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班主任培训机制研究--以为例》已经结题,并荣获市年度教科规划课题一等奖。以排名第二参与的《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荣获省(年度)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积极笔耕,《电大成人脱产生就业环境和对策研究》发表在年第六期《中共市委党校学报》杂志上,暑假期间,还曾受泰顺教育局邀请为400多位中小学老师作有关教师师德培训专题讲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4篇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小学师德论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