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第一次真好教案(优秀5篇)(大班社会合作真好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第一次真好教案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5篇第一次真好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次真好教案 篇一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 自我效能感 归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21-02

一、案例介绍

陈某某,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最近一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的时候不听课,而是在桌子上睡觉,作业不认真做,就连考试也是疲于应付,尽管老师和父母多次批评教育,但仍不有任何改变。

陈某在小学和初一的时候,成绩不错,基本上维持在中上游水平,平时也比较努力,每次回家都是先做好作业,再看电视的。初一期末考试的时候,题目并不是很难,但是却没考好,成绩下降了很多,老师和父母都狠狠地批评了陈某,他也觉得可能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智商不高,不然怎么会一下子下降这么多,后来也努力过,可是一遇到难的题目,就会想那次考试题目那么简单,都不会做,这么难的题肯定也做不出来。后来感觉难题越来越多,自己不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上课老师讲的东西总是听不懂,成绩下降很厉害,于是就上课睡觉,课下作业不会做,也就懒得做了,反正老师也不管自己了。父母这一年来总是很凶地说陈某笨,如:“我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生出来的儿子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能做好的?”父母说的多了,连陈某自己也感觉确实很笨,于是就想自己反正也学不好,还不如不学了,学习也是在浪费时间。

陈某以前虽然也不爱讲话,朋友也不是很多,但和父母讲话还是比较多的,最近一年,话突然就少了,一天和父母都讲不了几句话,而且在学校里也是不讲话,听老师说,陈某现在经常独自一个人,不见他有什么朋友。

陈某的父母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一年时间里,发现陈某不仅没有任何积极的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其父母毫无办法,焦虑万分,于是带陈某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二、介入视角及步骤

(一)确定工作目标

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陈某,其问题主要是厌学,学习成绩下降,上课容易犯困,不想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归因方式消极,其中厌学和成绩下降等问题均是由于陈某的自我效能感低和消极的归因方式造成的,因此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改变厌学和成绩下降的现实问题。工作师与个案商量决定共进行7次心理咨询,每次50分钟,每周一次。

(二)工作初期(第1―2次)

(1)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和背景资料

(2)方法:共情、理解、尊重、倾听等。

(3)经过:

个案一开始并非主动求助,在和咨询师的会谈中很少讲话,咨询师通过耐心的倾听,真诚地对待个案,在平时和父母的谈话中,个案经常处于无法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地位,但是在咨询中,咨询师采取耐心的倾听和尊重理解的态度,让个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于是咨访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建立。个案开始慢慢地接纳咨询师,并向咨询师讲述了其心中的苦闷,表示愿意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根据个案陈述,其实自己知道学习很重要,应该要努力学习,但是每次当自己成绩有一点点提高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并没有表扬自己,反而会说:“这么点成绩就骄傲啦,这次考的好只是运气而已,有本事就每次都考的很好,每次都进步很大。”当考试成绩下降的时候,父母便会指责自己:“没出息,就这么点能耐,我们两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你就拿这样的成绩回来,真是丢人,怎么生出你这样的笨蛋来。”个案说他自己感觉很痛苦,很无助,自己就是笨,就是学不好,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了,于是就开始不学习,觉得父母这样对自己,都是学习的原因,自己上课睡觉,不好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报复一下父母,我就是学不好,就是让你们没面子。

从个案的描述中,咨询师感觉个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于是咨询师让来访者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试,个案得分为1.8分,这说明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确实比较低。

分析: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案的低自我效能感源自父母对他的负面评价,而他把父母的这种负面评价内化成了自己的评价。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仍然是把陈某当成小孩子,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叛逆心很强的、处于青春期的陈某来说,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从陈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陈某希望父母可以尊重他,照顾到他的自尊心。这在以后的咨询中可以跟父母进行讨论,通过让父母改变教养方式,从而给陈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然后再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我们的咨询目标。

(三)工作中期(第3―6次)

(1)目标: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

(2)方法: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

(3)经过:

在前两次的咨询中,咨询师与个案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个案对咨询师已经充分信任,并在咨询中表现更加积极,求助动机更加强烈。

在咨询中期,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综合各种背景资料,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个案的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有批评,没有表扬;这对个案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打击很大,个案对咨询师说:“我爸妈总是惩罚我,不管我怎么做,他们就从来没有满意过,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笨蛋。”在长期的批评和指责声中,个案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其次,个案消极的归因方式也与其自我效能感低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咨询师打算从两个方面着手,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第一方面是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入手,让陈某的父母认识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陈某的负面影响更大,转变父母的教养方式,为个案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方面是从个案入手,通过行为激励和阳性强化以及认知调整等方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咨询目标。

在第3和第4次咨询时,咨询师让个案和父母一起来,并与个案的父母进行了沟通,通过角色扮演、空椅技术等让父母了解个案的现实感受,并且充分表达各自的情绪、情感,当父母表达对个案的关心和爱,并就对个案的教育方法进行自我检讨、向个案道歉后,个案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增进了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个案表示不愿和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父母愿意重新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也愿意和父母沟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亲子关系得以改善的基础上,咨询师与父母协商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来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无论个案的成绩是高是低,父母都不许进行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惩罚,而是以鼓励为主,每当个案的成绩稍有提高,或者个案有认真做作业、认真听课、认真考试,父母都应予以表扬,以增强其信心,让个案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并非一无是处。”父母答按照协议上说的做。

采用阳性强化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个体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在本案中,个案的行为不管良性的,还是不良的,均受到的是批评教育,并没有奖励。于是,咨询师和个案商定采用阳性强化法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咨询师与个案商定了几个学习上的具体目标,比如认真做作业,集中至少10分钟的注意力听课,认真参加考试。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对自己进行奖励,并且对自己说:“我真棒,我做的很好,我会继续努力的。”

分析: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讲积极的自我暗示作为内部奖励与来访者的学习相链接,每当有良好表现的时候,就进行奖励,这样个案会有更好的行为表现。另外,还采用了外部的物质奖励,具体使用什么样的物质作为奖励主要和个案的需求有关。比如,本案例中,个案非常喜欢打乒乓球,那么用好的乒乓球拍作为物质奖励,便是比较适合的,也是个案容易接受的。

在第5、6次咨询中,咨询师和个案讨论了归因方式的问题。咨询师通过个案自己的话语和一些想法让个案了解到其消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能力不够,当成绩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运气,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归因,咨询师引导个案逐渐转变归因方式,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而当自己成绩不好的时候也多做努力的归因,因为努力这个因素是可控的归因,而能力和运气都属于不可控的因素,不可控因素会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而可控归因会促使个案不断努力,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咨询师让个案列举了自己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消极归因,并逐个将其改为积极的归因方式,并让个案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发生的消极归因与积极归因,然后逐渐把消极的归因方式改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

分析:在不良归因方式的引导下,个案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就导致个案逐渐厌恶学习,成绩一直下降。而个案在打乒乓球的时候,采取的确实积极的归因方式,于是咨询师便让来访者学会迁移,把打乒乓球时候的归因方式迁移到学习上来,使个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样便逐渐培养了个案积极归因的习惯,提高了其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四)工作后期(第7次)

(1)目标:进一步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并检验现实的效果。

(2)方法:心理测量法,周围人评价法、自我评价法。

(3)经过: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咨询师表扬了个案近一个多月来的努力,个案也表示自己最近信心又回来了,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批评自己了,还经常表扬自己,有一次还夸自己聪明,这是父母第一次说自己聪明,感觉特别开心,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老师也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上课会经常提问自己,还让自己做了学习委员,因为工作表现好,班主任还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感觉学习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上课也能集中注意力了,感觉越学越轻松。在归因方式上,个案表示,虽然有时第一反应还是消极的归因,但是自己会马上提醒自己,要做积极的归因,现在感觉自己能力还很强的,很有信心让自己的成绩提升上去。

个案的父母反应:个案平时学习认真,做作业更加认真,遇到难题不再逃避,而是认真思考,实在不会愿意向父母请教。整个人看起来更加开朗和自信了,跟父母交流的比以前更多了。

个案的老师反应:个案在上课的时候比以前认真,每次上课都是坐在第一排,抬着头认真听老师讲课,课下还经常问老师问题。感觉整个人的学习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上课总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在经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咨询师判断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自信心大增,而且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也让个案更加的有信心,学习上,个案不再厌学,而是对学习充满兴趣,更加认真努力地去对待学习了。

咨询师让个案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测试,被试得分为3.1,自我效能水平较高,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目标,于是咨询师结束了咨询。

半年后的随访发现,个案的成绩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浓厚,自我效能感一直比较高,自信心很足。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2](美)Barry Cournoyer(著),朱孔芳,杨旭,丁慧敏(译).社会工作技巧手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

[3]李晓凤。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9).

[4]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2).

次真好教案 篇二

【选 题】

我想挑战最难上的一节课7.2.1三角形的内角。原因一是知识地位重要,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也通过拼、折等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而且从这一课起学生才正式学习证明,所以说这是初中生几何证明的第一课,价值意义非常大。另一个原因是很多老师会认为这节课上过很多次,也不会有什么新意,更没什么扩充的。可我不这样想,我认为新颖之处在于,一方面我利用导学案;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这节课背后的价值——体会证明。

【独立备课】

确定了课题,我便独立备课。首先,我认真地读了两遍教材,又仔细研究了教师用书,这时我更认识到了上这节课的难度。确定了三维目标后,我开始了如下的备课过程: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以一道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

第二,学生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在验证过程中寻求证明的思路。

第三,几何画板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有限的,而几何画板能说明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对于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第四,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如何正确引辅助线,了解什么是证明,学会几何证明的书写过程。

第五,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学生分析并书写解题过程,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六,巩固练习。

第七,小结、布置作业。

二、制作导学案

导学案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学目标;二是导读指南;三是练习(包括夯实基础和能力突破)。其中导读指南是导学案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读。请你认真读一遍课本第72~74页。

第二,划。请你再次读一遍,边读边用彩色笔划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三,写。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写在下面。

第四,议。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量一量:画3个特殊的三角形,量出各内角的度数,通过计算三个内角的和进行验证。

折一折:分别利用已制作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通过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剪一剪,拼一拼:分别利用已制作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通过剪角、拼角的方法进行验证。

第五,思。完成课本第72页探究。你能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把证明的方法写在下面。

第六,例。(略)

第七,认真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或根据你的理解,你要提出什么问题?

第八,总结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制作课件

按照教学流程和导学案的内容,我制作了课件。

【研 讨】

我们数学组进行了三次试讲研讨,在教研员和组内老师的大力帮助下,我逐步成熟和完善,同时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大家在我原有的备课基础上对这节课提出了如下可行性建议:

第一,导课部分先保留,但不要题目只要图形,因为导课的作用就是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二,删除学生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活动,而改成书上的探究: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平角,从这个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

因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个结论学生在小学已经验证过,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安排探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剪拼寻找证明的思路,这样做直击重点,提高效率。

第三,删除几何画板演示。起初使用几何画板的目的是演示一般三角形结论仍然成立,但考虑到删除了量、折等活动,所以几何画板演示就没什么必要了,没有达到通过操作得出证明思路的目的。

第四,在讲授例题之前,添加几个小练习。

求出下列图中x的值。

刚开始时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的简单应用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例题之前没有设置小练习。但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后直接做例题没有过渡,学生的思维不能马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添加了以上的练习。

第五,修改例题中的问题。把原例题的问题“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改成“你能求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再问原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识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第六,修改导学案。按照教学设计的修改,我把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去掉导学案中“议”的环节,在“思”的环节中添加6个三角形,以备学生证明使用。

【正式上课】

经过了几次试讲,终于正式上课了,虽然我已经上过多次公开课,也参加过多次教学大赛,但正式上课的时候依然很紧张,我努力表现,争取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可和赞扬。

40分钟的一节课我上得很愉悦,不仅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些生成的东西让我反思。

【反思中成长】

第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修改意见中取消创设情境的实际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小组交流导学案的预习成果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次真好教案 篇三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7-1

近年来,随着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名校成功经验的推广,导学案逐渐被我们认识、接受。它又被称为“导学稿、讲学稿、学道、学案”等。现在,在全国教学改革的前沿学校,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以导学案作为教改的显性载体。

导学案是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还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导学案以它熔铸集体智慧、有效帮助学习、加大课堂容量、提升课堂效益而受到人们的普遍亲睐,好多学校在借鉴使用的过程中还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但我们在使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很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完善。

第一,导学案的编写环节把关不严,难以保证形成高质量的得到绝大多数老师认同的导学案。按照正常要求,一份导学案的编写必须经过这样的程序:集体研讨,梳理教材,敲定重难点——一人主备,拿出初稿——集体再研讨,加工修订成稿。只有这样的反复,才能确保拿出一份高质量的适用的导学案。但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管理督查不细或教研活动时间的限制,好多时候我们却不能保证按这样的程序实施,往往是一人主备拿出初稿后,即分发使用。恰恰把最关键的第三步对初稿的二次研讨加工省掉了,这样的导学案就不是一人主备,大家智慧,而是一人独备,大家使用,不但不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反而培养了一批懒惰的老师。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编好的导学案老师弃之一边不用,造成导学案和上课内容脱节。这通常不是老师不会用导学案,也不是不想用导学案,而往往是导学案的编写环节不到位,导致一个老师的备课流程、教法学法的设计等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导学案不适用,上课老师用它来二次备课都困难,只好弃之一边。

第二,导学案的编写重心把握不准,难以让导学案真正发挥导学导教的功能。导学案一般包括三大模块:课前预习导学、课堂活动引学和检测反馈、课后巩固和反思(或小结)。我们在课堂调研的时候,发现好多老师的课堂导学案的功能竟退化为“一课一测”,只是到要下课前才要学生拿出导学案,完成随堂反馈,有时还是匆匆忙忙,草草了事。我们认真研究后发现,导学案在编写时重心把握不准是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份完整导学案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从充分发挥“导学”功能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尤其应该侧重预习和课堂活动部分。预习导学部分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预习要求要具体化,尽量题目化,要便于落实预习,便于检查预习,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能做题,通过做题就达到预习的效果。切忌空泛笼统。二是预习要求要适中,既要让学生要想完成就必须预习,又要让学生只要认真预习就能完成。课堂活动部分应该既是老师教学的路线图,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路线图,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部分。课堂活动部分要侧重方法的引导和规律的概括。现在不少导学案课堂活动部分都有习题化的倾向,文科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得琐碎,问得浅易,问得重复,缺少主问题意识。理科是一道习题接着一道习题,选题不管是否有典型性,排列顺序不看是否有梯度。最后必然导致老师用得疲惫,学生做得厌烦,导学案不仅没有减轻师生负担,反而变成包袱。其实,课堂活动部分一要有主问题意识,要能抓纲举目,要能引导、启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二要对原有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养成融汇到可操作的学生活动中。三要有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引领、规律的归纳,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和堆砌。在该提示的地方要提示,不要故设障碍;在该留空的地方要留空,不可包办代替。

次真好教案范文 篇四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创设途径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 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 巧妙的教学设计,有序的教学结构,精湛的教学图式无不闪烁着教学的艺术辉煌,教师通过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来换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鼓舞学生学习的信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恰当适时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正是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的客观要求。那么如何创设恰当的教学问题情境,有效的开展数学学科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通过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学案例【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问题1、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 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 (p+q)2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问题2、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把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种天平称量物体的正确方法?

评注: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教学案例【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教材内容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选取了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如下趣味性问题:相传古印度国王为了奖励象棋发明者,请发明者提出要求,发明者提出,棋盘共有64格,在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3格放4粒,第4格放8粒,依次下去……只要按此规律,将棋盘的格子放满即可。 国王听后,欣然答应。 问国王能否兑现诺言呢?让学生首先自己猜想,然后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再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去。

教学案例【3】创设研究情境,揭示知识背景,体验数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

对于数学归纳法的引入,方法本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有一个学生感悟的过程,因而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思维及操作层面上,加强研究成分,追寻数学家当年的脚印,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比较 2n与 n2+2的大小。

评注 这可是学生自己研究的成果,我想当年的数学家们也许正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可以说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营造一个好的情境,从而创造了一种好的研究氛围。

次真好教案 篇五

关键词:集体备课;创新;有效;共研;优化

如何创新更具有实效性的集体备课方式,实施“最有效备课”,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发现以研究为出发点的集体备课是真正实现备课目的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探索“一备一例两研两调整”的集备方式。

一、学校集体备课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有8个学科组,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约占40%,能力薄弱教师约占30%,能力较强但参与集体备课的研讨积极性有待于提高的教师约占30%。音体美、维语文、综合组由于教师任教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组内欠缺研讨氛围,开展集体备课受限。以往,学校的集体备课每周固定时间由学科备课组长带领本年级同学与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进度,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其弊端体现在教师课前研读教材不透彻,或者草率研读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双语教师难以吃透教材、难以理清知识体系。

二、全新集备课方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步,一备 提出问题,精心准备

新的集体备课方式中,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必须带着问题初步形成有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为集体备课做好准备。个案的形成,要求每位老师认真思考是不是采用了切合实际、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是不是设计了配套的学案;教学思路必须要有创新点;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还存在疑惑和不足,至少要提出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每次都带着问题参加集体备课,这种质疑意识性较强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集备前必须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思考教学思路。如,五年级语文组研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刘慧老师提出如果按照以往古诗词教学方法,理解字义、词义并理解句意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结合本课能不能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老师们表示赞同,并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提炼、总结出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最优方案是本节课的核心,最终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策略。

第二步,一研一调整 边研边调,形成共案

在集体备课时,同组教师进行简要说课,讨论个案,评选出最优教案,相应该备课教师即为本周集备中心发言人、主备人――“首席教师”,根据担任“首席教师”的次数,期末进行相应量化考核。研讨中,教师带着备个案时提出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找出最佳解决办法。“首席教师”综合集体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思想智慧的、达成共识的集体教案――共案。

第三步,一例 课例展示,诊断问题

抓住典型的课例进行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再举一反三,迁移类推,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技巧等。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数学精讲课,语文精读课做到课课集体备课,并进行示范课例展示。英语、音体美、维语文组由于授课年级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每月开展一次集备研讨活动,在精选典型课例的基础上组内教师轮流进行示范课例展示(组内研讨课),把全体教师带入到教学研究的情境中。在示范课例中,教研组内的教师既做“学生”,感受教材的知识体系,享受思维的发展过程,又能从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过程中导入、提问、讨论、总结等教学环节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这种“体验”式示范课例能够让老师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二次研讨解决问题。

第四步,二研二调整 二次研调,优化共案

听完组内研讨课后,组内教师利用每周第二次集体备课时间评议得与失,成功与不足,研讨交流找到解决示范课例存在的问题的最佳办法,“你们看这样做……怎么样?”“我认为如果这样……是不是更好?”这样热烈的讨论,贯穿于整个备课活动的始终,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是活动的研究者、实施者。随后,教师根据示范课例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共案进行再次调整修改,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特色个案。组内其他教师按照特色个案进班授课,并完成教学反思。

三、收获与思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这5篇第一次真好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第一次真好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