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优秀6篇)(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这6篇有理数的减法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7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1-4题。

教材学情分析:

数的运算主要复习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系统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4题主要练习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四则运算的验算。“练习与实践”第1题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直接写得数的过程中自主回忆并总结相关的口算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练习与实践”第2题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相关的笔算,突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蕴含其中的基本数学方法;“练习与实践”第3题是估算练习,主要是加减法和乘法的估算;“练习与实践”第4题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和验算,自主回忆总结四则运算的基本验算方法,进一步加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口算技能的形成,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复习“数的运算”。板书:数的运算。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87页,思考:计算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完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1-4题。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理解算法,寻找联系点。

利用“练习与实践”第1-2题中的题目,举例说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⑵交流口算,促进技能的形成。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

整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般的方法分步加减,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得到结果的方法;小数加减法也是如此;小数乘除法重在让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并掌握转化的方法;分数加减法积累一些口算经验;分数乘法可以和笔算结合;分数除法同样体会转化的策略,掌握转化的方法。

⑶练习笔算,清晰算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2题的答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分成整数、小数加法、整数、小数乘除法和分数乘除法来体会。整数、小数加法体会数位对齐的道理;整数、小数乘除法先体会整数乘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在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分数乘除法先体会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⑷练习估算,增强估算意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交流选择答案的理由,体会估算的方法:整十、整百数,四舍五入法。

⑸练习验算,养成习惯。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指名学生板演,交流验算的数学根据:运算定律,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8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5-8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数的运算》复习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应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练习与实践”第5题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价值;“练习与实践”第6题是有关购物的简单实际问题,题中提供的信息较多,学生解答问题时,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而且需要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信息;“练习与实践”第7题是有关纳税的简单实际问题;“练习与实践”第8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解答这两道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形成,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数的运算》中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完成课本88页5-8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⑵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出其它问题,并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⑶交流“练习与实践”第7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方法。

⑷交流“练习与实践”第8题。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二

教学设计案例

在“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供了“6捆”、与“6根”小棒,代表66,然后教师拿出8根,问学生怎样列算式,学生说:“66-8=”这时,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多少,一个小男孩边摆边说:“先摆6根――再摆6捆――6-8不够减――从6捆中拿出10根组成16根――然后再拿出8根――这时还有8根――数一数就是58根。”他的演示与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然后第二个学生重复了第一个的做法,也获得了正确的结论。然而,当教师把题目修改为“66-38=”时,问题出现了,小棒不够用了,这时候,教师只好把题目改回了“56-38=”,显然,遇到障碍便选择回避。此时,教学过程因此而失去了一次由特殊、个性化走向一般规律的机会;而且除了摆小棒这一教师设计好具有一些思维价值的学习过程,师生再也没有尝试任何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实践过程也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设计过程而结束。

第二环节教师终于要从数学实践引向数学方法了,但教师提出的问题却是“怎样用竖式来解决摆小棒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就直接迈过了由生活化的数学实践到一般性的数学抽象环节,教学过程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尝试,因为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已经掌握了竖式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56-38”转化为竖式,这时,教师开始讲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一是相同数位对齐;二是从个位减起;三是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去减。这个时候,要在十位上加上退位点。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很快呈现出了一个正确的算式。

第三环节是做教科书第19页的练习题,笔者在这期间巡视了课堂,发现出错的学生寥寥无几,也就是说,教学结果是学生都会了。

教学设计评价

教师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在这节课上,实践探索环节与学生学习“退位减”的过程是脱节的:摆小棒来演示的是隐含的“借”,“零”向“整”借“1”,这一过程没有在教学中总结提升。因此,第二环节的教学事实上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仍是教师主导学生,甚至称之为灌输,是以教学设计的的完整性来取代学生突破思维冲突的灌输结果。结果是学生会做题了,但前提是这一教学内容从知识本身来说是简单的,已经学过个位数减法与两位数加法,特别是“进位加”之后,学生可以借助“摆小棒”之类的实践活动以及借助“进位加”的规律推演、归纳出“进位减”的基本运算规律。然而教学呈现的是两个没有关联的教学活动,所以最终演化为教师告诉学生“计算规则”,而学生记住规律就会做题。对于学生来说,缺失了关联,数学实践、数学思维、数学方法都未曾感悟,数学经验与思想都没有得到生成。

其实,在学生运用木棒解决问题以至引出竖式后,可以追问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将竖式计算与现实生活、动手实践等活动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样,属于数学的探索才产生了,教学才有了过程。

在三年级“连续退位减法”一课教学中,教师直接呈现问题“517-348=”,让学生用竖式来计算。此时学生出现了三个答案:159、169、179,这时候,教师让学生开始思考与研究“为什么会出现三个答案”“这个答案是怎样得来的”。这一学习过程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去主动“试误”,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便呈现出来了。十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研究过程,不仅说出了“517-348=169”是怎样得来的,而且说出了“517-348=159”“517-348=179”的错误结论是怎样产生的。此时,教师仍然没有就结论得出而停止探究,而是让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理解的最规范的话,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过程性的学习让一个个清晰的数学模型在学生的脑海中慢慢建立起来。

教学设计反思

教师要实现真正的探究,有时候并不在乎问题本身的难度如何,而在乎如何运用这个问题进行一种有思考力的、有追问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在考虑“学生必须学会的”知识时,是需要利用更多外延拓展来实现教育功能的。

设计问题,还要设计过程,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有捷径固然轻负担也高质量,在过程中多做停留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其一是学生对所学得的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建构;其二也是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建构。而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借助学生真实参与的学习过程来实现。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三

【关键词】经验;积累;激活;落实;改造

随着课改的深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两种怪现象: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向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积累基本经验,夯实基础

经验是经历和体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①,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教师的职责是积极创设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开展数学意义学习。

案例1:

在学习+=?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即+=和+=,针对这两种情况,请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方式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过程:

生1:+可以看成2个加上3个等于5个。

生2:+,分子2+3=5,分母7+7=14,+=。

师:大家认为呢?

师:画图很好的表示2个加上3个,就是5个,所以+=,而通过画图,再与比较,发现比小,+不可能是。

再通过尝试计算一些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题,可以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时,理解加法的意义是一样是:即把几个数合并为一个数。这样对于分数的加减来说,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的加减,所以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先要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即分数单位要统一。这样,将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与分数加减法相联系,借助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学生能很快地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激活学习经验,有效构建

数学学习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它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这一过程中,活动是经验的源泉,经验是活动的提升。因此,合理的设计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智慧地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有所领悟,促进学习的有效深入。

案例2:笔者执教的“交换律”教学片段

师: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4=4+3 2+5=5+2 5+8=8+5

生1:它们的得数一样的。

生2: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在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是同学们从这组等式中发现的,也仅仅是我们的一个猜想,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还要我们进行验证。师生举例验证。

师:这样的等式写的完吗?

生:写不完。

师: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个反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了?如果找到这样一个反例,就说明这个猜想是错的。

小结:“在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加法有交换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中有这样的交换律吗?你们能用刚才这样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吗?

数学的规律和结论等要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等,才能抽象归纳出本质来,笔者安排这一环节从众多的加法等式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改造原有经验,科学发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要在学生个体理解的基础上“悟”得的。教师要在学生促进理解时对原有的经验加以改造,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层次、更高意义的学习。

案例3:

这是六年级的一道作业题:商店运来一些草莓,上午卖出全部的30%,下午又卖出18千克,这时卖出的和剩下的比是3:4,还有多少千克没有卖?

这道题按理说不难,可是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49人只做对10个,其中有37人列式为18÷(-30%)。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会这样列式?

我请这些同学说说想法,学生认为3:4,化成分数就是。

这是缺少对经验的加工改造。比化成分数学生比较熟练,但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还要考虑单位“1”具体是指谁。本题中“上午卖出全部的30%”,这是把全部的草莓看作单位“1”,与它相对应的应该是卖出的和剩下的份数总和7份,也就是f上午和下午卖出的占全部的,所以算式是18÷(-30%)。

案例4: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计算100-8.3

在作业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如右边这样的竖式,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往的整数加减法竖式中一直强调的数位对齐(整数的末位与末位对齐),学生将这一条经验迁移至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中,认为要把0和3对齐再计算,导致错误。

发现这一问题后,我首先指出数位对齐是正确的,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借助元、角、分的情境,把100-8.3看成100元减去8.3元,也就是100元减去8元3角,元与元相加减,角与角相加减,这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把100元写成100.0元与80.3元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相减了。

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更多的时候要将经验加以改造,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积累、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需要将经验不断地积累、改造,才能不断地促进数学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注释:

①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407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四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33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中,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合情推论和演绎推理能力,是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数学思考目标

C.解决问题目标 D.情感与态度目标

2.《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体现(www.kuaihuida.com)了内容编排的灵活性,具体表现在

A.删去了繁分数 B.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不分学期

C.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D.减少大数目的笔算

3.建国后,以苏联小学算术课本为蓝本的教材是

A.第一套教材 B.第二套教材

C.第三套教材 D.第四套教材

4.关于分数加减法,其教材的重点是

A.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B.掌握异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C.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D.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法则

5.创立发生认识论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奥苏伯尔

6.把前面所掌握的各个局部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连贯而协调的操作程序是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的

A.动作的定向阶段 B.动作的分解阶段

C.动作的整合阶段 D.动作的熟练阶段

7.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课堂提问、板演以及形成性目标的测试等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体现教学设计的

A.目标性原则 B.程序性原则

C.反馈原则 D.整体性原则

8.以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情况为主要任务的课型是

A.练习课 B.复习课

C.测验课 D.评讲课

9.围绕某一具体内容编排的练习称为

A.单一性练习 B.基本练习

C.综合性练习 D.对比性练习

10.试题质量合格的区分度系数范围为

A.0.4~1.0 B.0.3~0.4

C.0.2~0.3 D.0.0~0.2

11.“如何合理使用公用电话卡”是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形式的

A.数学调查 B.数学制作

C.数学实验 D.小课题研究

12.人教版实验教材先教20以内进位加法,再教20以内退位减法,这样编排渗透了

A.函数思想 B.转化思想

C.类比迁移思想 D.集合思想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1分,共11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3.“探索规律”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

14.安排实践活动是体现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思想性原则。

1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能一致。

16.小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时,对分数的认知结构主要是同化。

17.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8.学习三角形有关规则,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规则,是上位学习。

19.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

20.范例教学法属于示范模仿型教学方法。

2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主体的精神。

22.小学数学教材中先学习平行四边形再学习长方形。

23.对特殊的儿童往往采用个案法进行研究。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2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5.小学教学教材的组织单位是______和______。

26.小学数学学习按学习方式划分,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27.认知就是感知的信息在人脑中被______、______、______、恢复和运用的全过程。

28.数学概念的学习的基本形式有:______和______。

29.数学问题解决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______。

30.为达到教学目的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由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叫做______。

31.教师通过______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叫做演示法。

32.开展数学实践课的一般步骤有活动准备、______、______、______。

33.导向功能主要是指______。

3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35.调查方法通常采用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6.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三个层次性原则是什么?

37.数学概念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38.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应注意哪几点?

39.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意义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0.论述数学思想在教材中渗透,并举例说明。

41.论述练习课的教学结构。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五

一、巧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往往被人认为是一种单调、生涩的学科,趣味性不及人文学科,使学生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而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弥补了这一缺陷。

例如:我在教学《同类项》一课时,导入的情景是:小聪一家三人去餐馆就餐,他们三人分别点了不同的食物,有汉堡、可乐、苹果、香蕉、冰淇淋等。问:小聪该如何去购买这些食物?因为这些是生活中的常识,所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说,先把相同的食物进行分类,然后统计,最后再把结果告诉给服务员。课件中我就顺水推舟演示动画把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由此引出了同类项的含义。

用故事创设情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既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利用媒体解析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学好数学概念极为重要。我们可巧用电教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数学中的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利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伴随着美妙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

数学概念又是静止的、抽象的。如“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概念,我们可设计能动能静的课件让学生主动、形象地获取知识。例如,我先将一条弯曲的橡皮筋映在屏幕上,然后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接着把拉直的橡皮筋又向外延长显示“延伸”的动态过程,一直拉到屏幕显示不出来为止,以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进而使学生获得“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认识。教学射线时可将一端拉直一端不动使学生获得“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的认识。而教学“线段”时则只将弯曲的橡皮筋拉直则不能延伸的演示。这样,学生将易混的、静止的概念通过媒体形象地、静中求动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

三、妙用媒体突破难点解决难题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表述形式单一、缺乏直观性而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光依靠教师语言的比喻、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应用多媒体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变抽象为具体,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之处全方位地展现出来,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我在《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用爬行的蜗牛运动不同的方向来表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直观形象地化解了难点。

四、通过媒体渗透情感教育

在学习抽样调查这课时,我播放一个“生活的小插曲”的视频来引入新课内容。视频上出现一个小孩在买鸡蛋,他拿着鸡蛋一个个打开,旁边的人问他在干嘛,他答:妈妈说我上次买的鸡蛋有不少都是坏的,这次我得认真了,每个都要打开,看看有没有坏的……

学生看完此视频后,都哈哈大笑起来。我适时引导:“这样的方法合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合适,因为这种方法带有破坏性。”当时课堂上的气氛很愉悦,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接下去,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品尝一勺汤,就可以知道一锅汤的味道,你知道其中蕴涵的道理吗?”我适时地激趣:“学了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就能用数学的知识解释这个道理了。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如:何老师要买葡萄,先怎样呢?此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回答:先摘一颗尝尝。学生也举出类似的例子:某人为了解要买的西瓜甜不甜, 在西瓜的某个部位打了一个三角口子取出来尝尝等等。

五、活用媒体及时反馈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六

因此,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它要求教材内容与教师讲授达到合拍共振。 匠心独具的板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诱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数学教学中书写大量的数学符号,以及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证明等都必须借助于板书。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板书设计主要作用有:

一、提要作用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提要,记载的是关键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多也是利用视觉信号,但停留的时间太短,只适合学生的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 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已经不清楚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要掌握的东西了。 为加强直观效果,适当利用有色粉笔是完全必要的。 重要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可用有色粉笔书写或加以勾划,为表明图形中的重叠部分或要突出图形的某一部分也可用有色粉笔加以描画。 但不能过多地滥用有色粉笔,弄得华而不实,不够严肃。

一堂课下来,学生看着板书,能看出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过程,回味无穷。 对那些开小差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的目光停留在黑板上时,就会发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当学生不会解题、忘记定理时,板书就是最好的提示语。

二、示范作用

教师在解题的规范上给学生作出榜样。 各类数学问题都要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和精美的配图。 教师板书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书写产生良好的影响。 这部分板书不应擦掉,应伴随学生上完整节课,这样有利于学生模仿。 曾经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说对我教学印象最深的就是规范的板书,激励他追求完美。

例题的讲解以及定理,公式的推导,是要给学生临摹的。 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应认真地板书好。 从上到下,自左而右地写下去。 既要讲究书写格式,又要注意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标点符号也不能任意放过。 特别是对于数学符号,如指数、分数线、方根、三角函数的符号,如书写不当,最容易引起误解。 教师要书写规范,为学生作出榜样。 因此,教师认真、严谨的板书,能给学生起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深化作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瞬间完成的,而是受知识的深浅、宽窄、主次等因素的差异影响,完成这一过程一般需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教师的口头讲授使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要消化巩固吸收使之成为理性认识,就必须借助稳定的、可持续的知识内容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知识在形成板书之前是不具备稳定性和直观性的,而抽象的有声语言又不利于知识的储存和深化。

因此,板书设计为学生理解和深化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内容时,虽然教师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按照运算顺序,先把减法运算变为加法运算,被减数不变,减号改写为加号,减数改写为它的相反数;然后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但学生仍然感觉似雾里看花一样,似见非见,似懂非懂。 此时,教师就要举例板书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方法了。

四、美观作用

板书设计应体现新、精、实、活、美的要求。 教师优良的板书设计以一种特殊的文字美、符号美、图形美、和谐美吸引着学生、感染着学生、陶冶着学生。 学生像欣赏一件件工艺作品一样,欣赏着教师的板书设计,并吮吸着美中所蕴涵的知识营养。

板书是书法、绘图、制表的综合表现。 书写端庄、字迹清秀、绘图精美、布局合理的板书,犹如用文字和符号巧妙组成的一幅艺术画面,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板书的美感因素主要表现在简要精当的简洁美,层次清楚的条理美,形式多样的变化美,直观图表的图画美等方面。 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教师文字的优美,而且能感受到数学自身的优美,从而更加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因此,字迹清晰规范化的板书,能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感觉,它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收到好的听课效果,而且也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五、情感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目的性的,有情感性的。 学生的个人心理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时时刻刻、自始至终贯穿于学习活动中,影响着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动力。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枯燥、乏味、难懂等特点,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无形中便设置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再加上学生如果对数学教师带有不良感情色彩的话,那么这些因素将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双重打击。 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师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的微妙变化,常常蕴涵在教师的板书设计之中。 优良的板书设计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身心受到教育和感染,是时刻激励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的相关认知。